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黑河 >> 逊克县 >> 奇克街道

奇克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奇克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奇克街道简介

  奇克街道位于黑龙江黑河逊克县。下辖:
  231123001001 121 建国社区
  231123001002 121 共建社区
  231123001003 121 金融社区
  231123001004 121 山湖路社区
  231123001005 121 育才社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231123001 164300 -- 查看 奇克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奇克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奇克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奇克街道

  奇克街道位于黑龙江黑河逊克县。下辖:   231123001001 121 建国社区   231123001002 121 共建社区   231123001003 121 金融社区   231123001004 121 山湖路社区   231123001005 121 育才社区   

奇克镇

    奇克镇隶属逊克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边缘地带,濒黑龙江畔,北与俄罗斯阿穆尔州波亚尔科沃隔江相望。为逊克县城。  奇克镇,原名“奇克特”,以镇东之“奇克勒山”得名。奇克特是满语“奇克勒”的转音,意为“高山”。设县时删略“特”字,简称“奇克”。清代,17世纪中叶,为鄂伦春族的游猎栖息之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前后,由黑龙江副都统管辖的桦树林子屯迁来二三户满族人家到此定居,以打木柈子为业,供应江上航轮燃料,因而称之为“柈子场”。  相继有对俄贸易的小商贩,以及种罂粟的烟民来此落户。沙俄血洗中国管辖的“江东六十四屯”事件发生后,有些难民来此地避难定居,人口渐增,形成村落。1909年12月(清宣统元年十一月)设立奇克特卡伦,隶属瑷珲直隶厅。1911年(清宣统三年),规划奇克特街基,并出放街基区。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6月,裁撤卡伦,改设瑷珲县奇克特县佐。1929年2月,设置奇克设治局,同年3月改升为奇克县,遂为县城。东北沦陷后,1934年设置奇克保。1943年7月,逊河与奇克两县合并后,伪逊克县公署驻逊河街。1944年1月,改设奇克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逊克县政府成立,驻奇克镇。同年7月,设置奇克区。1949年冬,改为第一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划为奇克、百合、边疆3个乡。1957年2月,将奇克、百合两个乡合并设置奇克镇。1958年9月,改称奇克镇人民公社。1980年恢复奇克镇名称。  奇克镇是黑龙江省北部边境沿江重要城镇之一,是逊克县属工商企业的集中地,已辟为边贸口岸。全镇总面积35平方公里。镇郊耕地面积1.7万亩,以种植麦豆为主,兼种蔬菜。镇办工业有工艺、雕刻、酿酒、乳品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826万元。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四新、红旗、南岗、曙光、东套子等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万人;满、达斡尔、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  

逊河镇

  逊河镇全境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城西南部。镇政府驻地逊河,位于镇中心偏西北,距县城55公里,踞孙嘉公路北段之要冲。逊毕拉河水自西而东北流贯全镇中部地带,将全镇分隔成南北两部。东部与松树沟乡为邻,南与新鄂乡接壤,西与孙吴县相邻,通过铁路可直达内地,北依吉里尔哈山为屏障,与干岔子乡隔山而居,南部行政区内有一个国营农场。全境地形为山间谷地,东西狭长约44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左右,总面积为612平方公里。 气候与沿江地带相似,但由于地处半山区,因而无霜期在110天左右,常年积温2000--2180℃。    逊河镇因境内最大河流——逊毕拉河而得名(“逊”系满族语“长流”之意,“毕拉”系满族语“河”之意)。原为鄂伦春游猎之地,自清末民初建置以来,镇政府所在地逊河村则为政治、经济中心。民国时代为稽垦局,后升设治局,再升为逊河县,以至伪满后期的逊克县,均以逊河村为政治首脑机关驻地。解放后县址移驻奇克县,并从“逊河县”和“奇克县”中各取一个字而改名为逊克县,逊河改为第三区,自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一直为逊河公社驻地,1984年4月改建为逊河镇,现仍为镇政府所在地。1998年被批准为革命老区乡镇。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一大批上海、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北安等地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到逊河边疆地区的建设中,为第二故乡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与当地的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逊河这块黑土地上,也涌现出曾被毛泽东同志题词命名的“革命青年榜样”--金训华烈士。时值今日,虽然岁月已过去近半个世纪,昔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已是两鬓染霜,但这种情感的纽带却始终联结着,知青们也经常到第二故乡回访,互通信息,增进了解,他们中间也不乏成功人士,既有国内金融证券业的领军人,也有著名企业的老总,在开拓事业的同时,他们更有对第二故乡的一份特殊的关注。    逊河镇管辖2个居民委,7个行政村,15个屯。现有居民2592户,1067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全镇人口由汉、满、蒙、达、回、鄂伦春、朝鲜,锡伯族组成。....  

干岔子乡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干岔子乡位于黑龙江省北边陲,小兴安岭中段北麓,黑龙江中游右岸,东与边疆乡相邻,南与逊河隔山而居,西与孙吴接壤,北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米哈伊路夫区相望。    (二)气候特征:地处中高纬度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600小时左右,有效积温1700度—2300度,年平均气温0.5度,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125天。适宜农林牧渔业生产和植物生长繁育。    (三)面积及人口:全乡行政面积325平方公里,行政村8个,林场一处,人口9383人,民族有汉、满、蒙、回、达、鄂伦春、朝鲜族组成。    二、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1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万亩,尚有可垦荒地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用地 21 亩。农业经济总收入6166.5万元,农民纯收入3956元。    (二)林业资源:林业面积天然林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工林面积32万平方公里,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柞、桦、杨、水曲柳等硬杂木,以阔叶品种为主,森林覆盖率为48%。    (三)牧业资源:草原面积3万亩,湖泡星罗棋布,适宜各种家禽、牲畜养殖。    (四)渔业资源:水面面积4万亩,鱼类由冷水鱼组成,较为著名的有“三花五罗”、大马哈鱼、鲤鱼等。    (五)旅游资源:划船钓鱼、野餐露宿大岛、狩猎。    (六)动植物资源:动物有野鸡、野鸭、野猪、野兔、黑熊、貉子、狍子等组成。植物有山野菜和树木组成,药用植物有40多种,有黄芪、五味子、刺五加等组成。   三、基础设施   ( 一)交通方面:现有一条水泥公路贯穿全乡连接逊克至黑河,水运设施便利完善,运输业发达。   (二)邮电通讯: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87%,移动电话用户3000人,宽带用户50余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0%。   (三)水电方面:水电资源丰富,居民吃水方便,居民供电保障有力。.  

松树沟乡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松树沟乡位于逊克县城东南部,逊毕拉河南北两岸。东部以库尔滨河为界,与新兴乡为邻;南与宝山、新鄂两乡交界;西与逊河镇接壤;北部隔山与边疆、车陆两乡相对。逊毕拉河沿乡北部自西向东流经全境进入车陆乡。乌底河在乡境中部自南向北流经全境,在兴亚村附近汇入逊毕拉河,全境由河谷-原、山区、半山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160平方公里,占全县各乡第四位。    (二)气候特征:松树沟乡地处中高纬度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600小时左右,有效积温2200度,年平均气温-0.4℃, 无霜期108天左右,全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适宜农、林、牧、渔业生产和植物生长繁育。    (三)面积及人口:行政区划面积1160平方公里,乡辖区共有10个村屯,1500多户,6000多人口,有鄂伦春、达斡尔、满族、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   二、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现有耕地10660公顷,其中村集体耕地6800公顷,近几年新开垦的林改地、草改地、开发“五荒”等土地3860公顷。    (二)林业资源:林业用地面积93036公顷。其中有林地61839公顷,树种主要有柞、桦、杨、松等品种。    (三)牧业资源:全乡共有草原170850亩,其中可放牧草原131680亩,草质优良。适合发展肉牛、绒山羊为主,奶牛为辅的畜牧业。    (四)渔业:我乡水域水温较低,水质清洁,饵料丰富,鱼肉肥美。常见鱼类有:鲫鱼、细麟、牙罗、狗鱼、鲇鱼等一、二十种。    (五)矿产资源:我乡已发现的矿产有21种,已探明的有5 种,最近乡境内又发现烟煤,当地居民曾挖掘烧用,但有待于进一步探明开采。    ( 六)旅游资源:松树沟乡山青水美,无工业污染开发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逊毕拉河漂流、乌底河漂流独具特色。鄂伦春族抗日英雄李英格力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鲜花与清松翠柏相辉映,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也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车陆乡

  逊克县辖乡。1949年为第四区,1958年建车陆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黑龙江南岸。面积580平方公里,人口0.8万。通公路,黑龙江通水运。辖一村、二村、三村、宏伟、宏丰、库尔滨、上道干、下道干、卫东、西双河、利民、车陆湾子、东双河、宏江、双胜1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木材加工、酿酒等厂。农业主产小麦、大豆、玉米,兼产马铃薯。水产有鲟鱼、鳇鱼。.  

新鄂乡

  一、乡概况   (一)自然情况   新鄂乡位于小兴安岭北麓,沾河流域中下游,东与克林乡接壤;南与绥陵县、北安市两地交界;西与德都、孙吴两县相邻;北与逊河、松树沟两乡镇相连,距县城81公里。属第五、六积温带之间,全年积温1900—2000摄氏度,地属山区、半山区,全乡辖区总面积7561.2平方公里。   (二)社会情况   全乡总人口1880人,总户数618户,辖5个行政村(7个自然屯),分别是新鄂村、新春村、浦洛口子村、新华村、新民村。其中新鄂村为鄂伦春族聚居村,是乡政府所地。全乡除汉族外有鄂伦春族、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赫哲族六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34.4%,其中鄂伦春族占20.021%。   (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农业:全乡现有耕地面积41640亩,人均占有耕地30亩。现有大中型农机具49台套,各种小型农机具小四轮486套,大型收割机15台。   畜牧业:全乡大牲畜存栏:牛1224头,马227匹,生猪434头,羊5048只,禽存栏4695只。   (四)民族情况   全乡有鄂伦春族175户,375人,其中贫困户2户。   生产方面:主要是经营种植业,人均耕地33亩,鄂伦春族农户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生产及先进科学技术;副业主要是狩猎、采集山产品和家庭经济。   生活方面:除两户以外全部住上了砖瓦房,户均面积达到了50平方米,家家有电视、电话。   其他方面:鄂伦春族享受免费教育和医疗,儿童能够全部入学,并设有学前班,少儿中心设有齐全的娱乐器材。   二、自然条件   全境均属山区,山脉自南而北,自东而西地环抱着全乡,森林面积529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全乡面达93%;有大小河流30余条,形成水面666平方公里;草原面积666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面积60平方公里。.  

新兴鄂伦春民族乡

  位于小兴安岭北麓,逊克县东南部山区北段,全乡行政辖区面积389平方公里。跨第四、五、六积温带,全年积温1700—2300℃,年日照时数2600小时,降水量750毫米,无霜期105天。都尔滨河自东向西、库尔滨河自南向北贯穿全境。乡域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动物较多,有鹿、熊、犴、狍子、野猪、灰鼠等;山产品丰富,盛产猴头蘑、木耳、蕨菜、黄芪、五味子等。有丰富的水草资源,适宜发展淡水养殖和牲畜养殖。矿产资源富集,经济发展潜力较大。新兴乡辖4个行政村,共有居民420户,总人口共1422人。境内生活着鄂伦春、满、达斡尔、蒙古、锡伯、朝鲜、汉等7个民族,其中,鄂伦春族居民83户,共18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3.1%。目前,鄂族同胞住房砖瓦化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固定电话入户率达100%;鄂族户拥有移动电话率达83%;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00%。全乡共有耕地2.5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7.6亩。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鄂伦春民族乡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共为新兴乡修建了总长度1900延长米的6条白色路面和总长度为82公里的3条通村公路。在鄂伦春民族定居五十周年之际,党和国家为贫困鄂族同胞修建了10栋20户住宅,改善了鄂族群众的住房条件。2005年,新兴村修建了20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为鄂族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2005年全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64.3万元,2005年粮豆薯总产达3957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290元。1、种植业:大田作物以大豆为主。乡政府根据本地积温特点,积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适合各积温带的优质作物品种,加强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典型示范作用,加快了全乡种植业发展步伐。2005年,投资45万元,在新建村建成了淀粉加工厂,注册了“老新兴”商标,产品远销省内外。2、畜牧业:2003年,通过向上积极争取资金,投资70万元,建成了畜牧养殖小区。以养殖小区为龙头,全乡畜牧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乡牲畜存栏为:牛1210头,羊25300只,鹅2000只。2006年,计划建设1个家猪、野猪杂交繁育基地,此项工作正在运作当中。3、第三产业:新兴乡把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业做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主攻方向。2005年,全乡共接待游客8500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克林乡

  地处逊克县东南山区,行政区划面积414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4126人,近年来,我们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入手,不断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步伐。目前,已成功引进了东宝冶炼有限公司、隆鑫冶炼有限公司、库尔滨渔业有限公司、中林实业有限公司等几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非国有经济的稳步推进,带动了乡域经济整体实力快速增长。2004年,非国有经济产值实现2600万元,占全乡社会总产值的51.7%; 吸纳和转移富余劳动力480 名,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23%;全乡农民人均收入6129元,比上年同比增长48.5%。.  

宝山乡

   一、基本概况   宝山乡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克县东南部山区紧邻伊春市乌伊岭区,交通十分便利。东面与嘉荫县为邻,南与克林乡接壤,西与松树沟乡毗连,北与新兴鄂伦春民族乡交界。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属山区丘陵地带,行政面积1,74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73.3万亩,可利用草原84万亩,自然水面1.35万亩,耕地面积6.1425万亩。境内主要河流有阿廷河、库尔滨河,均自南而北流贯全境。其中:库尔滨河,坡降大、水量多,水利资源正被开发,利用发电。建成白石电厂、宝山电厂、乌一电厂已并网发电。乌二水电站正在筹建中。   宝山乡平均海拔在500-900米之间,地处第六积温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较低,无霜期短,常年积温1850℃-2050℃, 无霜期85-105天,土壤属暗棕壤。年平均温度-1.3-0.4℃ 。一月最冷,七月最热,年较差44.2-46.7℃ 。年平均降雨量491-540毫米,夏季为最多,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1-67%。冬季最少,仅占3-5%。 全年日照总时数2562-2677小时,平均太阳辐射量105-125千卡/平方厘米年,5-8月,太阳辐射可达56千卡/平方厘米年。温度的年较差与日较差大,5-8月,昼夜温差可达14-18℃。   二、历史沿革   1969年,县革委决定开发三线山区,建点于现在的丛山村,隶属“五七”青年农场的一个生产连队。1973年改建为反修人民公社。1981年公社机关移驻现址。因附近山区盛产玛瑙石和石灰石,乃改名为宝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建为宝山乡。乡政府驻地宝山村,位于乡境北端阿廷河之南岸,距县城99公里,公路日渐完善,设有8次客运班车。   三、行政区划   宝山乡现有8个行政村1348户 ,全乡总人口4074人,农业人口3913人,1262户。总人口由汉、满、回、鄂伦春族组成,其中汉族占全乡人口的94%。   四、产业发展状况   乡境地处山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无霜期仅有95天左右。加之开发不久,因而农业生产还有局限性。全乡耕地6.1425万亩,以种植大豆为主,试种少量杂粮。粮食总产量和单产,在4个山区乡中均居首位。农业机械有拖拉机328台,联合收割机24台,农机具214台(件),机械化程度约达80%左右。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有国营三间房林场1处,阿廷河林场一处。还有县营石灰厂1处。玛瑙石矿藏丰富,为保护国家资源,由玛瑙石管理所,组织当地居民手工开采,采掘量每年控制在200吨左右,除供应县雕刻厂用料外,并远销省内外。   五、机构设置   乡政府所在地宝山村有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 、土地站、农机站、电业所、畜牧兽医站、玛瑙石管理所,以及马铃薯淀粉厂和米面加工厂等企事业单位。还有文化站、初级中学、小学以及卫生院等文教卫生单位。  


奇克街道特产大全




奇克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