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云和县 >> 元和街道 >> 平里村

平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平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平里村简介

  平里村基本情况
   平里村位于云坛乡东南方向,距乡政府6公里,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21户,420人,党员21名。耕地面积937亩,山林面积16404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3187亩。农村劳动力238人,其中外出务工、经商办厂111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9元。
  该村共有油茶林面积3500亩,雪梨103亩,茶叶100余亩,食用菌30.6万袋。农民外出办企业的有10户,经商11户,在玩具企业务工80余人,外出经商办企业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农业主导产业。今后要大力发展有本村特色的农业产业,比如发展果干、茶叶、食用菌等,积极培养具有本村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村实施村庄整治,投资10万元完成路面硬化2300米,投资8万元安装路灯13盏,投资4.4万元新建公厕2座,投资3万余元实施改栏改厕,并完成217亩土地开发,新造机耕路3.5公里,完成竹坑至伏布9.7公里机耕路拓宽。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25002 323000 -- 查看 平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平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平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元和社区

  元和社区位于云和城南文化片区,地域面积1.67平方公里,是6个社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社区。内有5个城中村,是一个典型的村居混合型社区;社区内有驻区单位14家,户数2645户,总人口6494人,分为19个居民小组。区内有云中、三中、职技校等县重点学校,有元和广场、江滨长廊、文化中心、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等文化娱乐休闲场所,社区办公活动楼面积580平方米,各类文化设施齐全,为社区打造文化品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先后获得了省科普示范社区;省老龄规范化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省文化示范社区。  

苏坑村

苏坑村  苏坑村基本情况      苏坑村在云和县城的东南面,距县城17公里,是一个以畲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辖区面积4.9公顷,山林面积5844亩,耕地794亩。全村共89户361人,党员26名。有劳动力304人,其中外出70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玩具厂、阀门长务工。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2元。   农民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食用菌、雪梨、油茶种植为辅。种植雪梨300亩,主要集中在外苏坑。油茶1200亩,已完成低改500亩,建有一个黑木耳标准化种植基地,共种植30万袋。今后发展以进一步抓好生态高效农业,强化食用菌、雪梨等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鼓励发展高山茶叶、促进产业转型。    近年来苏坑村进行了危旧房改造及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民饮水改造工程,对武洋、内苏坑、外苏坑统一安装了自来水。落实了病险山塘水库加固除险措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改善生产条件。修建外苏坑机耕路,计划在外苏坑新建一个停车场,修建武洋村机耕路。   

梅湾村

  梅湾村位于云和县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3公里,是云和县红色革命的发源地,1938年,0云和县委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全村共有9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480亩、山地15282亩,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现有人口155户、525人,其中外出劳动力208人,占全村有效劳动力的60%,现尚有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农户42户14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7%。   这是一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乡土文化。梅湾山歌、鼓词、花鼓戏、毛氏耕读文化、生产生活劳动技艺、樟树亲娘、儿歌等民间文化至今尚在传承;二十四节气的庆节活动及特色等乡风习俗还在沿袭流传,这就是梅湾村。    梅湾村依山傍水,山路环绕村前,民居古朴自然,乡风淳朴,巷陌相通,鸡犬相闻,门前曲水流畅,村口古树参天,山水环抱,植被丰茂,小桥流水,是典型的山水童话乡村。同时,梅湾村也是个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的村庄:解放初期为原云东区政府所在地,是红军云和县农村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是我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梅湾将人文历史与绿色生态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自然的、文化的、历史的都凝聚一地;休闲度假的、体验的、宿居的都汇集一处。这样的结合,使得梅湾的乡村旅游拥有自己的特色,拥有与众不同的体验。    全村有党员19名。在革命先辈的影响下,这里的人们艰苦朴素靠勤劳至富,全村耕地480亩,山林面积15282亩.随着近几年新农村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本村开发了红色旅游基地,发展了农家乐,主营本村的土牛肉、土鸡、土鸭、红军菜等特色农产品。现在梅湾的农家乐已成为我县重走“红军路”、重吃“红军菜”的真实体验,历届的县委书记都要在梅湾村体验红军的生活,我们现任的县委书记还在我们梅湾村蹲点了一周的调研,为我们梅湾村的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    据悉,梅湾村正在全力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树立“生态村、休闲村、旅游村”的品牌,将生态、文化、休闲作为核心旅游内涵,融合观光游赏、文化体验、乡村休闲三大旅游功能,并结合红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红色古村游览区和浙西南抗日根据地旧址。   

沈村村

  沈村位于云和县东南部,云景公路旁,距离县城12公里,距云坛乡政府3公里。全村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99户,总人口696人。有耕地面积583亩,山林面积15593亩,其中生态公益林3869亩,笋竹两用林3000亩。2007年人均收入4813元。   沈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村民们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较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里多次建立水稻高产示范方,村民们屡屡在全县水稻高产竞赛中取得佳绩。至今,沈村仍然保持着集中连片的水稻种植。近年来,村民们一边坚持粮食生产,一边大力发展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拓宽致富路。2009年,全村种植香菇90万袋,黑木耳40万袋,产值达到400余万元,食用菌超越水稻成为主导产业。   村党支部在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了带头作用。支部书记董士付不仅多方张罗筹集资金,为村里修建防洪堤、环村公路、自来水设施,他自己还办起了土鸡养殖场,并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大大拓宽了村民视野。村党员叶光荣则建起了富民菌种场,即为本村食用菌生产提供菌种,又解决了16名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还为其他村民提供技术辅导。村党员王长友则带领农户进行雪梨精细化种植,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沈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积极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兴村富民"为目标,以"产业双带"为己任,坚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手抓,完善多元经济发展,通过康庄工程、自来水工程、卫生整治等建设,有力推动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沈村村是丽水市第二批农业科技信息应用示范村   

云坛村

  云坛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丽龙交界和云寿线穿境而过,全村103户,374人,4个村民小组,劳动力245人,其中外出劳动力95个,有耕地面积195亩,果园面积59亩,山林面积5162亩,其中生态公益林4402亩。农民经济总收入319万元,人均收入4815元。2006年通过县有关部门和乡村干部共同努力下,对原云坛村进行整体搬迁,分别安置建房81户136直。农民收入就要以食用菌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陈村村

  云坛乡陈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全村205户,共694人.全村有耕地面积489亩,果园350亩,其中杨梅200余亩,雪梨150亩.本村另外的一主导产业是食用菌香菇、木耳为主,该村人口集中,信息培训容易。  

沈岸村

  沈岸村地处丽龙交界和云寿线穿境而过,距离县城5公里,距乡政府2公里。全村98户,辖4个自然村,人口368人,共其中劳动力230人,外出劳动力12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95亩,山林面5303亩,其中生态公益林4638亩。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云和雪梨和生产食用菌。全村经济总收入172万元,人均收入4690元。2005年后对村庄进行了整治,村容村貌越来越好。  

小徐村

  一、地理位置:小徐村位于云和县城东南部,与县城连成一片,是云和镇的城中村。原有土地范围:东至白洋墩村古坊自然村古坊潭土地接壤,南至白洋墩村东塘自然村紧水滩移民队和山脚村九家庄土地接壤,西与古竹村和勤俭村接壤,北至浮云溪南岸为界。   二、人口状况:全村287户,常住人口956人,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221.2亩,村级集体山林1915亩,有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民代表33人,正式党员38名,其中女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全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目前已办理失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30余人,其中“4050”人员90人;办理盛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9户11人,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00%;目前要求劳动力转移培训:电脑10人,汽车驾驶20余人次,电工5人,汽车修理4人,农家乐厨师培训10人。   三、集体资产状况:小徐村现有集体实业有:(1)村级所有办公综合大楼(2)村大会堂(3)村原碾米厂(4)村砖瓦厂(5)村老年协会活动室。(6)老年门球场2处。   四、集体资源状况:(1)梨园毛竹园40亩(2)早园竹基地30亩(3)集体山林1915亩。   五、规划状况:1、争取政策支持再建一幢综合楼;      2、创造条件进行旧村改造。   

李山前村

  莽莽青山、重峦叠嶂,在云和县云坛乡东北部海拔600米的群山之肩,镶嵌着一个古朴的村庄--李山前。这个美丽如画的小山村距离云和县城20公里,绵延的绿色,漂浮的白云,澄净的天空将李山前点缀的宛若世外桃源。   李山前辖5个自然村,全都隐匿在深深绿谷中。全村102户共368人,分成5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360亩,山林面积11672亩。   绿色的大山既是李山前人通往外面世界的屏障,又赋予李山前人机遇。10多年前,在云和县农业技术人员的倡导下,这些原本就喜爱在门前屋后种植水果的李山前人,家家户户在自个的自留山上种起了杨梅,几年后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杨梅专业村。独特的地理位置,茂密的森林植被,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优质的土壤资源,使这里孕育出的杨梅大如乒乓,汁多味甜,能熟而不落。每年开采季节,来此采摘杨梅的游客、车队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为这偏僻的小山村增添了无限生机。   李山前村现有杨梅生产基地500多亩,年产杨梅20多万公斤,年产值40余万元。随着杨梅越种越多,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方式已不合时宜。在这种形式下,李山前村两委为应对大市场的需求,组织村民成立了满山红杨梅专业合作社,从此打破了以前自种自卖的局面,降低了种植风险。满山红合作社成立后,名气越来越大,温州、丽水、青田及云和本地来此收购杨梅的客商络绎不绝,经常供不应求,李山前村也由此慢慢发展成为全县杨梅的集散地。农户们再也不用担心杨梅销路了。   为推进杨梅专业村建设,李山前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规划和组织了康庄工程、卫生整治工程、自来水工程、农业科技信息应用示范村工程建设,让杨梅之路越走越宽,村庄环境越变越好。云坛乡政府还不断组织村民充电,在杨梅各关键生长期,乡政府都要视具体情况分别举办整园、施肥、修剪、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现场会或培训班。   “山上杨梅红艳艳,田间梨花白如雪,农忙时节勤耕耘,农闲时节忙学习……”这是李山前人自编的歌。村民们富了,生活变好了,家园建新了。然而,李山前人并不满足现状,还决心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油茶、毛竹和养殖产业,为本村创造出新的经济增收亮点,开创多产业齐头并进、百花争艳的局面。   李山前村是丽水市第一批农业科技信息应用示范村   李山前村支部副书记钱松林、村民主任陈善林欢迎您!  

古竹村

  1. 地理位置与人口状况:古竹村,位于云和镇的中心区域。村民大部居住于云和县汽车站为中心的云和县城范围区域。全村有自然村2个,有277户864人,分村民小组5个,有村民代表36人。全村的的主要经济收入以第一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也有涉及。目前办理农村医疗保险846人;办理申请最低生活保障20户。2008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9.34万元,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6608元。   2. 组织状况:(1)村党支部成员5人:党支部书记—廖明林,党支部副书记—廖贵生、夏光景,党支部委员—廖根平、胡根英;(2)村委会成员5人:村委会主任—廖贵生,村委会副主任—廖士伟,村委会委员—廖仁森、刘金隆、刘章根。   3. 资产状况:古竹村集体事业有:古竹村综合大楼   4. 特色产业:以鱼苗水产养殖和养鸭为主。  

平里村

  平里村基本情况    平里村位于云坛乡东南方向,距乡政府6公里,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21户,420人,党员21名。耕地面积937亩,山林面积16404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3187亩。农村劳动力238人,其中外出务工、经商办厂111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9元。   该村共有油茶林面积3500亩,雪梨103亩,茶叶100余亩,食用菌30.6万袋。农民外出办企业的有10户,经商11户,在玩具企业务工80余人,外出经商办企业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农业主导产业。今后要大力发展有本村特色的农业产业,比如发展果干、茶叶、食用菌等,积极培养具有本村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村实施村庄整治,投资10万元完成路面硬化2300米,投资8万元安装路灯13盏,投资4.4万元新建公厕2座,投资3万余元实施改栏改厕,并完成217亩土地开发,新造机耕路3.5公里,完成竹坑至伏布9.7公里机耕路拓宽。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靛青山村

靛青山村  靛青山村基本情况   靛青山村位于云和县城东南方向,所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海拔780米,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9872亩,生态公益林7583亩,耕地面积752亩。是原云坛乡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广,村民居住最分散,最偏僻,最贫困的村。全村共有145户475人,党员19名,全村劳动力320人,95%农户转移县城及外地务工创业。   该村的村民经济收入以生产食用菌和外出经商办厂打工为主,其他农业生产为辅。种植香菇木耳20万袋,竹笋两用林100亩,吊瓜50亩。今后本村继续稳固发展食用菌产业,竹笋两用林扶育,发展茶叶种植面积,促进农民收入。   近年来,该村投入100多万资金进行村庄整治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污水处理系统,铺设排污管道,对部分水利设施进行了修缮,新建桥梁一座。村庄路面硬化,改栏改厕,建生态公厕3个,修建400平方水泥平的老人活动场所,并安装路灯,配备保洁员和保洁车,全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较大改观。    该村2010年被市级生态村。  

竹坑村

竹坑村  竹坑村基本情况    竹坑村地处云和县城东南方向,离县城13公里,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32户, 523人,党员19名。山林面积9812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8826亩,耕地588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7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丽水等地务工创业。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5354元。    竹坑村的主导产业为食用菌,全村的经济收入以生产香菇,农作物种植为主,以务工、经商为辅。目前,全村发展香菇40万袋,雪梨30亩,集体林场500亩。今后,该村将大力开发山地资源,种植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鼓励外出经商务工。   近年来,竹坑村投入8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竹坑村至占竹的道路,对村中道路进行拓宽及路面的硬化,完成了自来水、康庄工程等项目后,又着力进行了村庄整治、旧村改造、建设用地复垦等三大项目,使交通更加顺畅便利,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干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竹坑村2010年获得市级生态村。   

包山村

包山村  包山村基本情况   包山村位于云和县城东南方向, 距云和县城26公里,本村人口集中,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组成,下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共150户,总人口489人,劳动力330人,外出务工187人,党员25名。耕地面积 621亩,山林面积12426亩。2010年度农民人均收入4928元。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食用菌,雪梨和经商办厂外出务工为主,缺乏特色主导产业,导致村集体经济薄弱。目前本村有外出办企业5家,剩余劳动力主要在县城等地务工。今后的发展方向,包山村要在培养本村特色龙头产业上下功夫,从根本上引导农民致富。    近年来,包山村进行旧村改造,完成村内小路路面硬化工程,改栏改厕,村庄整治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安装路灯55盏、新建车站及村委办公场所处各一处,并投资了35万元的资金安装自来水工程,村名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霞晓桥村

霞晓桥村  霞晓桥村基本情况    霞晓桥村地处云和镇东面,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5公里。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17户,总人口745人,党员32名。山林面积4795亩,耕地面积373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86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从事玩具加工等行业。该村曾被云和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全村的经济收入以种植香菇(木耳)、茶叶、雪梨及木制玩具加工为主,以县外务工为辅。该村辖区及周边有多家玩具企业,村里多数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从事油漆、包装等工作,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农业方面,以发展种植香菇、茶叶、雪梨、蔬菜等产业项目为主。今后该村将加大农业发展力度,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扶持玩具加工厂的发展壮大,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    近年来,该村投入2100万元资金,建成霞晓桥扶贫小区,是一个农民下山转移小区,安排房屋8幢,落实地基136直。并投资23万元进行村庄整治,完成全村外墙粉刷、改厕、亮化、道路硬化等工程。   

山脚村

山脚村  山脚村基本情况   山脚村地处云和镇东部,距县城3公里。辖11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15户,总人口1070人,党员41名。山林面积7320亩,耕地面积330亩。2010年人均收入5744元。有效劳动力71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110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及周边村庄等地,从事玩具加工、木工、油漆工等职业。2010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   该村的经济结构以玩具生产、玩具加工等二三产业为主。目前,全村有28户300多人从事玩具生产加工,玩具加工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在今后的发展中,山脚村以玩具生产加工为基础,坚持农民增收为主要发展方向,一是要继续的扩大玩具生产的规模,使之成为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二是要扩大村民向其他产业发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三是要充分利用好本村新整理的土地发展村集经济体,由过去的空壳村变为有一定经济收入的新农村。    近年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对岗头庵自然村实行整村下山转移工程,在复兴村附近建立岗头庵新村,新建山脚村村委大楼。目前,村级活动场所已经完成主体工程。为改善岗头庵新村的卫生环境条件,在县爱卫会的支持下,为岗头庵新村每户新建三格式厕所,从而改善村民生活设施条件  

睦田村

睦田村  睦田村基本情况   睦田村地处云和镇东面,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县城2公里。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15户,总人口561人,党员28名。山林面积1941亩,耕地面积178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80人,主要分布在周边村庄、云和县城等地,从事玩具加工、阀门制造等行业。   该村经济收入以木制玩具加工等二三产业为主,以农业生产、蔬菜种植为辅。该村辖区及周边有多家玩具企业、阀门铸造厂,村里多数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从事油漆、包装等工作,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部分村民种植蔬菜、香菇等农作物,农业收入仅占村民主要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睦田村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南面紧靠物流中心项目,村内正在新建狮山佛教景区,同时,村内集聚了金马玩具等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今后,将充分依托上述优势,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三产服务业,并鼓励村民参与培训,做技术型农民,以适应村内良好的资源环境。    近年来,该村先后投入资金达200多万元,新建了睦田新村通往老村的机耕路1.2公里,清理河道2公里,新建文体活动中心近1200平方米,修建公厕、路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村民们的人居环境,同时,新建了生态公墓,实现了全村绿色生态殡葬。  

白洋墩村

  由12个自然村组成的白洋墩村位于云和县的东面。丽水至龙泉的丽龙高速公路云和出口-仙宫大道贯穿村子直至云和县城。而仙宫大道的出口是云和第一大桥-浮云大桥。在仙宫大道的边上是村民们一排排已建成与正在建设的房子,现如今已有一大批村里的人们已经住进了新盖的房子。    白洋墩村是一个以第一与第三产业为主的村庄。村里有丰富的耕地面积,一片相对集中的耕地组成了白洋墩村蔬菜基地,在蔬菜基地里种有各类瓜果蔬菜,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种植。所产的瓜果蔬菜主要销售于云和的农贸市场,由于用了科学的技术种植,故所产的果蔬品质都非常好,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现村里有多家村民自己办起了玩具厂,并有多家已初具规模,每年创造了不少的经济效益,为闲置在家村民的再就业提供了一条道路,在发家致富同时也创收也其他村民。   


平里村特产大全




平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