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云和县 >> 凤凰山街道 >> 河坑村

河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河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坑村简介

河坑村  河坑村地处云和镇北面,距乡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5公里。有9个自然村,11村民小组,总户数257户,总人口967人。山林面积10045亩,耕地面积524亩。党员4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621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从事玩具加工、阀门铸造等行业,农业方面以食用菌种植为主。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种植为主,外出务工为辅。全村种植香菇185万袋,种植木耳20万袋,富余劳动力普遍分布在县城及周边玩具厂务工。今后该村经济发展将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品牌建设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主要为原头岗至河坑方向,进行路基建设和地面浇灌,便于农产品的运输。二是农业品牌建设,统一食用菌种植户的思想,以“突产业,创品牌”为出发点,做好做强香菇行业。
  近年来,该村先后投入约100万元修建了自来水引用工程,修建了原头岗至河坑的道路,对村内主要道路安装路灯82盏,进一步的改善了村内基础设施,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提高。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25004 323000 -- 查看 河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河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华社区

  凤凰山街道新华社区位于县城西北,属城郊结合部,辖区东起新建路,南至中山路,西止玉海门,北抵凤凰山麓,区域面积0.82平方公里,是一个工商科教混合型社区。有居民小组20个,总人口8007人3510户,(其中:纯居民1246户,3077人;城中村383户,885人,流动人口1884户,4045人)。有党总支1个,下设3个党支部,在册(直管)党员81人,在职党员262人,流动党员43人。辖区内有共建单位13家,帮扶单位4家,非公企业106家;县级中学一所,幼儿园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个体工商户268家。   该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省级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省级绿色社区、省级无-社区、首批省级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省级民主法制社区、省级和谐示范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省级便民服务示范社区、省级减灾示范社区、省级党代表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普光社区

  凤凰山街道普光社区位于西北,挂牌成立于2014年2月,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15年2月6日。辖区东起城西路,南至中山西路,西止普光农民公寓,北抵凤凰山麂,建筑面积94825平方米。现有居民小组11个,户数1189户,总人口4033人;辖区共建单位1个,帮扶结对单位4个;社区设有一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人。  

杨家山村

杨家山村  杨家山村地处云和镇城北方向,海拔800米,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距县城13公里。辖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户,总人口430人,党员20名。山林面积4391亩,耕地面积194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19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从事经商、运输、玩具加工等行业。   该村经济收入以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大部分劳动力已向云和县城转移,60%以上村民从事玩具加工、经商等。留守农民在家以种植食用菌、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其中种植高山蔬菜100亩,种植雪梨、板栗180余亩,具有一定的规模。今后该村将积极响应政府“下山脱贫”的号召,有计划地引导更多农民向城市转移,同时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笋竹两用林改造,推广油茶种植。   近年来,该村投入178万元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万元完成通村康庄公路;投入23万元实现6个自然村自来水进户工程;投入12万元修建农综项目农田灌溉水渠;投入21万元用于庞垟坑地质灾害水毁治理;投入2.2万元修建村会议室;投入4万多元为6个自然村安装路灯;投入11.7万元完成对家斜自然村通村公路的路面硬化;投入14万元对废弃矿井进行填埋治理。   村支部成员:卢存光 刘金华 梅祥群 卢启信 雷玉珍   村委成员: 卢俊华 张启有 梅敏仙   

新岭村

新岭村  新岭村地处云和镇西北方向,西至西弄村,北至河坑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有131户433人,党员22名。山林面积3198亩,耕地面积152亩。2010年被评为丽水市绿化示范村。   该村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畜牧养殖、林木、板栗等为辅。目前,发展食用菌共36.9万段,总产值约150万元,雷笋种植面积达100余亩,畜牧业养殖10余户,销售收入达215万元。开办工厂4家,年产值1000多余万元,纯收入150余万元。今后全村将围绕打造“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近年来,该村共投入50万元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5万元安装了40盏路灯;投入6万元对1000米村庄道路进行硬化;投入4万元对村庄进行了绿化;投入25万元对30座厕所进行拆除、改建,并新建了公厕2座,投入3万元对400多米水沟进行了改造,投入4万元对公路两侧村民住房门前绿化,建造花坛10多个;投入18万余元建起了公共活动场所600余平方米,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并配备多样健身活动器材,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   村支部成员:张启明 蓝荣明 蓝海英 蓝建国 张彩英   村委成员: 徐美阳 蓝雨平 蓝丽英   

后山村

  后山行政村位于县城西部,距离县城约4.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南与浮云溪和沙溪村为邻,西面是崇头镇垟背村,东面是丽浦沿线柘园新村。辖后山、重河、大坑、对门、浦砻、烧基、木路、北坵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29户1164人,党员41名。耕地面积1153亩,山林面积10070亩。   全村经济以香菇、木耳、雪梨、板栗、家禽和玩具加工、招商引资、房屋出租等为主,以外出务工为辅。同时涉及一些餐饮业、建筑业、运输业、手工业、维修业、商业零售、蔬菜出售等经营性收入。2010年人均收入691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199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包括上级补助共73.53万元,第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   近年来,该村先后投入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50多万元,对后山村包括7个自然村的道路进行路面拓宽和道路硬化,对全村自来水进行了安全管网改造,确保了全村村民的饮用自来水的正常供给。今年4--6月份,投资20万元改造景区沿线的面貌,对景区沿线进行了治理,有效整治了村容村貌,使村容村貌清新整洁,焕然一新。投资30万元对沙溪畈、烧基畈、木路溪流、重河的排水沟进行农田水利工程、防洪工程的建设和治理,切实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灌溉及抗洪能力,确保了后山村大面积农田旱涝保收。今后还要继续多方凑集资金,投身于木路、烧基等自然村道路拓宽和路面硬化建设,为把后山行政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创造更加和谐的有利条件,促使后山行政村的发展跨入新阶段。   村支部成员:叶水明 朱洪伟 吴国成 王存水 吴少良   村委成员: 黄小华 王泽利 黄忠富 王延根 郭月琴   

贵溪村

  贵溪村位于浙江省云和县的城西结合部,是云和镇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聚集地,也是云和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整治村之一。      2008年4月,贵溪村经研究决定成立治安应急小分队,负责村里的治安巡逻和应对突发事件。经严格挑选,25位身体素质好、思想作风正派的村民组成治安小分队,通过法制培训,制订制度,配置制服、手电、雨衣、单车、皮棍等装备,把人员分成6组,每组4人,每天晚上轮流巡逻,巡查并排除火灾隐患。 保障和维护了村民的安全和利益。    全村1214人,其中外出人口12人。分村民小组10个,村民代表39人,其中办理农村医疗保险1211人,办理申请农村最敌生活保障39户。全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08年度村集体收入51.96万元,村年人均村收入6326元。    现有集体资源有:(1)集体山林3506亩左右。(2)耕地面积533余亩。  

巧云村

  巧云村位于县城中心,属于典型的城中村,有13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508户、1624人,劳动力1054人,党员67名。耕地全部被征用,林地面积447亩。村民经济收入以二、三产业为主,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170元。先后荣获县民主法制村、综合治理先进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生态经济多元发展。充分利用地域产业优势,发展二、三产业,经商、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如旅馆、饮食、玩具加工,并鼓励开办集体经济合作社等新模式,农民经济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两委始终以村庄发展远景和建设蓝图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时制宜,量力而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贯穿生态理念,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生态与生活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为村民营造良好的从业环境,居住环境,努力把村庄建设成农民的“舒心家园”。目前,182直巧云新村立地而起,有部份村民已搬进新居,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态文化底蕴深厚。投资74万元人民币建起3500平方米巧云村体育活动中心,内设师令台1个、蓝球场1个、门球场2个、气排球1个、地掷场1个、乒乓球桌三张、健身器材一套,体育爱好者人均活动面积达5平方米。广泛开展各种各样文化娱乐活动、村社连心活动、文化进村活动,组建秧歌队、门球队、乒乓球队、妇女腰鼓队、老年健身队、巧云村布龙队等等,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勤俭村

  云和镇勤俭村是云和县的城中村,地处县城中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住户452户,常住人口1454人,其中党员67人。    基于“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实施,勤俭村耕地已全部被征用。现全村的经济收入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主要经济来源有房屋出租、商业服务、劳务输出等。全村劳动力929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3人,从事家庭经营894人,从事第一产业50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36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5108万元,村组集体经营收入28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3223万元,第一产业25万元,其他收入1888万元。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所得9959元。    该村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早在1993年,村里就建起了一幢9直4层的村综合大楼,2005年,村里又在中山街盖起两直四层的办公楼。此外,村里还建成了一个占地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60多万元,拥有2个标准门球场,2个气排球场,2个地掷球场,1个篮球场和若干体育设施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此外,该村还先后获得“浙江省文化示范村”、“市级综治示范村”“县级民主法治村”、“县级先进党支部”,“县级先进民兵连”等荣誉称号。  

河坑村

河坑村  河坑村地处云和镇北面,距乡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5公里。有9个自然村,11村民小组,总户数257户,总人口967人。山林面积10045亩,耕地面积524亩。党员4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621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从事玩具加工、阀门铸造等行业,农业方面以食用菌种植为主。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种植为主,外出务工为辅。全村种植香菇185万袋,种植木耳20万袋,富余劳动力普遍分布在县城及周边玩具厂务工。今后该村经济发展将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品牌建设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主要为原头岗至河坑方向,进行路基建设和地面浇灌,便于农产品的运输。二是农业品牌建设,统一食用菌种植户的思想,以“突产业,创品牌”为出发点,做好做强香菇行业。   近年来,该村先后投入约100万元修建了自来水引用工程,修建了原头岗至河坑的道路,对村内主要道路安装路灯82盏,进一步的改善了村内基础设施,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提高。   

西弄村

西弄村  西弄村地处云和镇西北方向,东面为新岭村,南面为梅砻村,西面为后山、柘园村,最近的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最远的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是畲汉两族混居村,畲族人口占全村40%左右。有1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0户,总人口 429人。山林面积13568 亩,耕地面积410亩。党员21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100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丽水、南京等地,从事经商、运输业、来料加工、开办工厂等行业。       全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畜牧养殖、笋竹林、油茶等为辅,其中农业收入210万元,畜牧业收入80万元,服务业收入65万元,工业收入55万元,林业收入30万元。西弄村有丰富的林业和土地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下一步将积极做好边远村的下山转移工程,利用新岭中心村建设的契机,将做好环境保护和村庄整治工作,使我村的面貌有更大的改观。 近年来,我们共投入6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5公里机耕路,投入了20多万元修建自来水工程,投入5多万元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投入10多万元新建了90多平方米村委楼,使我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优越。   

柘园村

  柘园村地处云和镇西方向,南面与后山村接壤,东面靠贵溪村,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县城8公里。有 1个自然村,3 村民小组,64户213人。山林面积6000亩,耕地面积 175亩。党员1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48人,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周边村庄等地,主要从事玩具加工、木工等从事行业。 先后荣获浙江省文化示范村、丽水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云和县文明村、云和县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全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西瓜、荸荠、蔬菜等种植业为主,以从事玩具加工、经商等二三产业为辅。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约30余亩,水果种植面积800余亩,荸荠、西瓜种植面积约60岳母,仅种植业收入就占全村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今后,将保持目前荸荠、西瓜等种植业的发展,已开发复垦的柘园老村耕地面积有73.18亩,目前也已投入种植,2011年完成黄豆、玉米等的种植,大力鼓励村民开展玩具加工等增加经济收入。    近年来,先后投入200余万元,修建由丽浦路至柘园三期新城道路约1公里,建设了新的健身广场,为孤寡老人新建单身公寓,对村中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并进行外墙粉刷、添购垃圾箱等等,极大改善了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010年柘园村完成了旧村土地复垦工作,今年已正式将耕地投入使用,柘园老村73.18亩耕地已经种上黄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长势良好。   

梅砻村

  梅砻村地处云和县城西郊,距离县城中心2公里。全村农户总数89户,331人,现有林地1789亩,园地204亩,耕地70亩,其中水田48亩。“人均耕地少、低丘缓坡多”是梅砻村的特点。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5698元。      梅砻村辖二个自然村,分别为里梅砻村和外梅砻村。随着近年云和县“小县大城”战略的实施,城市化建设已将梅砻村包围。外梅砻村受城市辐射早,很多村民弃农经商办厂,其中“梅砻砖瓦厂”在云和小有名气。里梅砻村座落于梅砻水库北岸,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村民大多仍从事传统农业为主。景色秀丽、极具特色的梅砻山庄就位于里梅砻村湖畔。   梅砻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老村,村民大多是梅砻水库建设时的后迁移民。全村畲汉混居,其中畲族村民144人,占村民总数的43.5%。至今,村民间仍言传着古朴的畲语。      近年来,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梅砻村紧紧围绕“生态立村、民主治村、富民强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积极抓好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推广清洁能源普及,解决农民饮用水等关系农民群众身心健康问题的大事要事。区域环境初步实现了“村庄道路硬化、晚上路灯亮化、人畜粪便沼气化、农民饮用水优质化、蔬菜种植基地化、民主法制规范化、环境优美生态化”等目标。    梅砻村是丽水市第二批农业科技信息应用示范村    梅砻村支部书记赵树清、村民主任柳泽平欢迎您!  


河坑村特产大全




河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