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云和县 >> 崇头镇 >> 洋背村

洋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洋背村谷歌卫星地图)


洋背村简介

  洋背村位于云和县西部,是崇头镇东大门.全村于1964年因建造新安江水电站移迁而来,是个纯移民村.现有125户,406人.40多年来,洋背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使一个土地贫瘠,生活穷困的村庄变成花果山庄.通过村庄整治,村容村貌唤然一新.是省村庄整治示范村.由于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是开办农家乐的好地方,十几家农家乐相继开办营业。 洋背村与黄地村、南山村、项山村、林山下村、叶山头村、岩下村、下洋村、坑下村、回龙山村、商坑下村、朱宅村、三望栏村、叶洋村、王荫山村、后垟村、崇头村、潘山头村、张家地村、杉板坑村、黄家畲村、梅源村、垟背村、栗溪村、砻铺村、下垟村、坑根村、梅竹村、大湾村、大垟村、张化村、夏家垟村、陈坞村、叶垟村、水堆垟村、盘条口村、贵庄村、林山村、沙铺村、陈家垟村相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25105 323000 -- 查看 洋背村谷歌卫星地图

洋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洋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黄地村

黄地村  黄地村地处崇头镇西北方向,周围群山环绕,距乡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距县城20公里。辖3个自然村,5村民小组,总户数225户,总人口491人,党员22名。山林面积9935亩,耕地面积711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200人,主要分布在崇头镇、云和镇等地,从事食用菌种植、玩具生产等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为主,毛竹经济、林木经济为辅。全村现有48户村民种植食用菌30.5万袋,食用菌产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该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村民收入不稳定。该村山林面积大,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林业产业是村民的重要副业。今后黄地村将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林业资源,变资源为财富,积极发展培育高效笋竹林和茶叶,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逐步把林业产业发展成为村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支柱,有效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近年来,黄地村投入40万元资金,修建了村会议室和12.34公里的康庄公路,村级活动场所不断健全,交通条件显著提高。该村先后获得市兴林富民示范村、县组织运转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南山村

南山村  南山村位于崇头镇政府的东南部,距镇政府2.51公里,平均海拔400米,辖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449亩,山林面积5573亩,326户93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90人,全村劳动力510人,党员24名,其中女党员1名,外出党员2名。全村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为主,兼以其他农产品如水稻、茶叶、雪梨等种植。近年来,累计开发雪梨30亩,发展袋料香菇200万袋,黑木耳70万袋。  

项山村

  项山村基本情况    项山村地处大湾乡西南部,北接大湾村,西与沙铺乡林山村接壤,东南与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交界。距乡政府8.5公里,距县城41.5公里。辖内项山、外项山、梓坊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01万亩,耕地面积522亩,林地面积9300亩。总户数158户,党员18名。劳动力430人,其中外出24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天津、上海及本省等县市,从事食用菌、加工、服务、建筑等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生产袋料香菇、木耳为主。全村60%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生产袋料香菇50万袋、袋料黑木耳10万袋。    近年来,该村投入106万元资金,进行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内、外项山自然村引用水工程项目,改善梓坊自然村通往景宁梧桐乡梧桐坑村路面建设工程,结束村民肩挑背扛的恶劣条件。完成内、外项山自然村道路硬化和道路延伸工程。    该村2008年度获得县级先进党支部称号。   

林山下村

林山下村  林山下村基本情况    林山下村地处大湾乡东南侧,东面与叶山头村接壤,南面与景宁梧桐乡相邻,西面与项山村相连,北面与大湾村相邻。辖林山下和大源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大源自然村是畲汉混居的自然村,畲民占50%。全村共有110户、424人,党员18名。村域面积8.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7550亩,耕地面积384亩。全村环境优美,已通康庄公路,交通便捷。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和生产袋料香菇、木耳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豆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全村劳动力约60%外出经商务工,生产袋料香菇约40万袋、袋料黑木耳约8万袋。    近年来,该村先后投入44万元资金,完成全村引用水工程项目,切实解决村庄的人畜饮用水困难问题。进行村庄整治工程,拓宽了林山下村的主干道路、路面硬化和修建护栏。并投资40万元,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完成下寮自然村13户农户全部实现整村搬迁,并将原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    该村2010年度获得县级先进党支部称号。   

叶山头村

  叶山头村基本情况   叶山头村地处大湾乡东南方向,与景宁县毗邻,海拔近800米,距乡政府所在地9.1公里,距县城40公里。辖叶山头上村、下村、下洋3个自然村,9村民小组,总户数160户,总人口669人,党员26名。山林面积5900亩,耕地面积745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180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天津塘沽区等地,从事玩具加工,食品、小百货零售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高山四季豆种植,外出务工,稻田养鱼为主,外出经商为辅。现有高山四季豆种植面积300亩,袋料香菇、黑木耳50万袋,稻田养鱼面积200亩。有40余人在天津塘沽区经营超市。今后发展方向,以加强劳动力职技能培训,加大力度引导、鼓励村民外出经商创业,利用自身地理优势发展高山薄壳田螺养殖。   近年来,该村投入 200多万元资金,完成康庄公路建设。并投资137万元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和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完成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安装了叶山头村饮用水工程,完成下洋村的通村道路建设和路灯安装工程。   

岩下村

岩下村  岩下村地处云和县西北部,离云和县城和崇头镇都的8公里,内邻黄源乡,外接赤石乡,是崇头镇的政府所在地。全村分布4个自然村,总人口405人,总户数108户,耕地面积665亩,山林面积6100亩,共有7个村民小组,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127元。   全村计划生育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100%,农户卫生厕所改厕率达90%。多年来,我们村班子团结,工作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心协力,村集体经济也有一定实力,对村务、财务管理,实施村民代表议事制和民主监督制度,监督组织健全,财务和重大村务能及时公布于公开栏,接受村民监督。由于各项工作都能从村民意愿出发,所以,整个班子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下洋村

下洋村下洋村  云和县崇头镇下洋村位于崇头镇西部,距县城21公里,镇政府10公里,后交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分下洋、朝善、墙围底3个自然村,170户,638人,畲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一半,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全村低收入农户71户,200人(其中低保户25户,39人),党员13人,耕地面积909亩,山林面积7764亩。全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于食用菌和高山蔬菜,2008年人均纯收入4530元。梅源梯田座落下洋村,2007年成功举办第一届梅源梯田芒种开犁节。  

坑下村

坑下村  坑下村位于云丰乡政府的南面,行政村住地坑下村距乡政府16公里。行政村平均海拔900米。全村有农户125户,人口463人,全村有劳动力300人,外出劳动力260人,共有党员14人,其中外出8人。下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24亩。林地面积5008亩。全村125户、463人中有低收入农户(2500元以下)50户、177人,其中有低保、五保户9户、13人,全村人均纯收入2846元(低于全乡人均数4515元),村集体经济空白。  

回龙山村

  回龙山村基本情况   崇头镇回龙山村位于云和县西南部,距离县城60公里。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49户,总人口501人。山林面积10778亩,耕地面积312亩,19名党员。农村富余劳动力189人,主要分布在江西、四川、云和等地,从事食用菌生产行业。   2010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17元。全村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产业,年均发展食用菌110万袋,其中袋料香菇80万袋,黑木耳30万椴,年产值385万元。此外,还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稻田养鱼、养鸡等,实现产业多元化,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益。2010年完成外山格田自然村整村搬迁。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双委干部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先后获得“先锋工程创建村”、“科技示范村”、“民主自治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基础设施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 投资5万元在村内安装了28盏路灯。   2. 投资4万元修建了黄泥岗水渠1500米。   3. 投资2.5万元修建了自来水管网300米。   4. 投资30万元新建沙铺砻至回龙山机耕路水渠4000米。   5.投资9万元修建沙铺砻至回龙山机耕路挡土墙50米。   

商坑下村

  商坑下村位于云和县城西南部山区,距县城50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沙铺砻水电站公路穿村而过,东靠沙铺乡,南与坑下村相邻,西与王荫山村交接,北与杉板坑村毗邻,村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商坑下和香菇寮两个自然村组成,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88户,总人口326人,其中劳动力242人,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0人,全村拥有山林面积6885亩、耕地面积227.8亩,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2007年度,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938元。   近年来,随着康庄公路的建设,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和路灯的安装,手机信号发射塔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然而,由于商坑下村地处偏远山区,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农民的收入以种植传统的农业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比较困难。目前,全村共有低保户12户,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59户。   商坑下村的发展思路:1、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拔优势,大力发展反季节果蔬和高山白茶。2、计划投资20万元,建造村民饮用水工程,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3、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行村庄整治,改善村民人居环境。   

朱宅村

朱宅村  朱宅村基本情况   朱宅村地处云和县西南部高山地带,平均海拔890米,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属非酸雨区,是一块难得的天然氧吧。中心村距沙铺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33公里。下辖上炉湾、中心片、桥头3个自然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12户,总人口419人,外出人口210人,党员25名。全村山林面积8137亩,耕地面积239亩。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为主,外出劳务为辅,生产食用菌100余万袋,主要分布在安徽、贵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行业。种植高山茶面积100多亩,新建蓖麻基地200余亩,高山田鲤鱼面积20余亩。    近年来,该村投入25万元资金,修建了村内康庄公路、村会委议室等。全村目前已经实现“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移动)、村内康庄路、照明路灯”五通;后进村得到了整顿转化,现已初步形成环境美、生态优、村风正、民风淳的文明和谐新农村新形象。  

洋背村

  洋背村位于云和县西部,是崇头镇东大门.全村于1964年因建造新安江水电站移迁而来,是个纯移民村.现有125户,406人.40多年来,洋背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使一个土地贫瘠,生活穷困的村庄变成花果山庄.通过村庄整治,村容村貌唤然一新.是省村庄整治示范村.由于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是开办农家乐的好地方,十几家农家乐相继开办营业。 洋背村与黄地村、南山村、项山村、林山下村、叶山头村、岩下村、下洋村、坑下村、回龙山村、商坑下村、朱宅村、三望栏村、叶洋村、王荫山村、后垟村、崇头村、潘山头村、张家地村、杉板坑村、黄家畲村、梅源村、垟背村、栗溪村、砻铺村、下垟村、坑根村、梅竹村、大湾村、大垟村、张化村、夏家垟村、陈坞村、叶垟村、水堆垟村、盘条口村、贵庄村、林山村、沙铺村、陈家垟村相邻。  

三望栏村

三望栏村  三望栏村位于云和县西部,是崇头镇东大门.全村123户,459人.食用菌生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户均生产香菇,黑木耳在2万棒以上,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  

叶洋村

  叶洋村地处云和县城西南部,距县城30公里,耕地面积529.6亩,林地面积2355亩,行政村下辖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63户,655人,其中:党员17人,劳动力428人。2007年村经济总收入473.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以生产食用菌和高山蔬菜为主,共发展袋料花菇150余万袋,高山蔬菜170余亩。    目前,村两委已筹备各方面的资金,进行道路硬化、改厕改栏、污水处理等村庄整治的项目建设,努力改造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已投资20多万元,完成了村自来水安装工程和村办公楼建造。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村两委研究,因地制宜,制定2008年发展规划。    1、发展经济。一是发展农业。一方面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户粮食自给,根据本村地理条件,引导农民稳定食用菌生产,增加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引进高山蔬菜新品种,寻找销路,提高经济收入。二是开展劳动力转移。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训一批新型农民,转移一批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发展林业,进一步做好山上文章,建好“绿色银行”,努力改造笋竹两用林,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发展来料加工产业,为村里富余的妇女劳动力提供就业平台。    2、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投入一定资金,实现30%的农户建设沼气,变废为宝,使农户用上清洁卫生的能源。二是继续开展以改厕、改栏和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健全服务机构。配备电脑等相关办公设施,全面改善村级办公条件,完善村级卫生、文化、调解、青妇组织建设,为全面建设新农村而努力。   

王荫山村

  王荫山村地处云和县城西南41公里处,距云丰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县道后交线在本村东侧穿境而过,东面与坑下村相接壤,南面与后洋村、商坑下村相邻,西面、北面与张家地村相接壤。村域面积7.36平方公里,全村环境优美,交通十分便捷。王荫山村平均海拔在85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交替明显,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其乡政府的领导下,王荫山村结合本村实际,坚持以生态经济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都取得良好成效。  

后垟村

  后垟村地处云和县城西南48公里处,距云丰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康庄公路直通本村,是全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东面与沙铺乡田坑村相接壤,南面与景宁鸬鹚毗邻,西面与景宁葛山接壤,北面与杉板坑村相邻。村域面积7.6平方公里,全村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后洋村平均海拔在85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交替明显,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其乡政府的领导下,后洋村结合本村实际,坚持以生态经济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都取得良好成效。2007年本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56.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90元。  

崇头村

崇头村  崇头村位于云和县西部,是崇头镇政府所在地.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武岱峰森林公园位于崇头村东北角,是旅游休闲好去处.栈云溪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全村人口1350人,耕地面积1370亩,森林面积4629亩.经济收入支柱产业是食用菌,年生产香菇,黑木耳在300万棒以上,崇头村鲜菇交易市场是浙西南最大鲜菇市场,最多日交易量在100吨以上.  

潘山头村

  潘山头村位于云丰乡的东北部,右邻景宁县,左邻龙泉市,距云丰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海拔900多公尺。本村辖有4个村民小组,110户,420人,其中低收入农户57户,低保及五保户共计13户,现有党员18名。2007年末人均纯收入3567元,是空壳村。全村耕地面积229亩,林业用地面积2111亩,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多年来,村民主要产业有食用菌生产、山羊土鸡土鸭养殖、水稻、及高山蔬菜种植。目前,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及双委的共同研究探讨下,本村正在积极的落实康庄工程(总投资185万元)及农村饮水工程(总投资25万元),前期测量、预算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张家地村

  张家地村地处云和县城的西北部,是云丰乡政府驻地村,2007年末,全村共有178户,常住人口1300人,其中农业人口544人。2007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17元。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村干群共同努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从2006年起开展五星级文明户争创活动,通过审核评议共评出县五星级文明户1户,乡五星级文明户5户、四星级109户、三星级55户。同时,积极传承我村历史留下的优良传统,每年在全村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村民》等评选活动并给于一定的物质奖励和张榜表扬,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提高了村民的思想素质,优化了社会风气。    2007年度进行了村庄整治工程,改善村民生活设施,美化生活环境。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清洁、美观的环境:1、由专职保洁员负责村范围内的垃圾清运、厕所清洗、道路保洁工作,进行8小时动态保洁。2、在村内新建公厕1座,添置垃圾桶24只、新建垃圾焚烧炉一座。3、村投入资金3万元对污染严重的通村河道进行清淤整治,并定期、定人进行河道日常保洁。在河道北岸种植绿化,并计划在张家地车站对面建造2000平方米的农村休闲小公园,成为村民今夏纳凉的好去处。4、对村庄内所有的道路进行硬化建设,目前共浇筑水泥路3800平方米,铺设下水道500米,改变了过去屋弄小道路面差,两侧杂草丛生的状况,解决了村民走路难、出水不通的实际问题。  

杉板坑村

杉板坑村  杉板坑村位于云丰乡政府的南面,行政村距乡政府10公里。行政村平均海拔850米。全村有农户115户,人口412人,全村有劳动力268人,外出劳动力95人,共有党员20人,其中外出7人。分上下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267亩。林地面积3980亩。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全村有低收入农户(2500元以下)59户、135人,其中有低保、五保户14户、22人,全村人均纯收入2858元(低于全乡人均数4515元)。  

黄家畲村

黄家畲村  黄家畲村基本情况   黄家畲村系黄源乡政府及村委会所驻地,地处白鹤尖和白鹤仙顶双峰夹峙地带。距县城32公里,海拔980米,素有“云和西藏”之称。黄源坑水自北向南流入梧桐坑,后交公路穿村而过。聚落沿坑东西两侧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600多米。黄源坑上建有古石拱桥3座,新石拱桥3座。村南水口、村北有古树多株。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82户,总人口1115人,党员46名,农村劳劳力691人。山林面积9973亩,耕地861.57亩,村内森林植被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优越,空气清新,是一个全天然全生态的森林氧吧。   该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食用菌为主,其它行业为辅。种植夏菇60余万棒,吊瓜50余亩,蔬菜50余亩。   近年来,黄家畲村投入100余万元,开展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修建了村委办公楼、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同时建造休闲场所一处(凉亭一座),健身场所二处,并统一安装了健身器材。安装坑底自然村的自来水管网和沿溪大路护栏200余米,新建水渠200余米以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    黄家畲村党支部于一九九一年荣获浙江省省委颁发的“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一九九八年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文明单位”称号;一九九九年荣获浙江省革命老区建设办公室颁发的“革命老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二零零年获丽水市“先进示范村党支部”荣誉称号;二零五年荣获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小康村”称号等共十多项荣誉称号。  

梅源村

  梅源村基本情况   梅源村地处崇头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0.5公里,距县城10公里。辖6个自然村,10村民小组,总户数278户,总人口1046人,党员36名。山林面积2897亩,耕地面积472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65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从事玩具加工,交通运输等行业。   全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为主,以水稻、茶叶其他农产品种植为辅。全村共生产香菇90万袋,木耳75万段,种植紫番薯200亩,茶叶500亩。今后将不断加大产业调整力度,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形成以食用菌产业为导,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该村投入150万元资金,完成自然村亮化工程达50%、饮水工程达到100%,道路硬化率达65%以上。修建村级办公场所500平方米,内设村党员活动室、村老年活动中心、村图书室,体育健身器材等。进行村庄整治建设,对村内1000米防洪堤进行绿化,新配置垃圾桶15只,景区沿线的旧房屋进行立面改造15户,共1500平方米。    该村曾获得市级生态文明村、信用村、小康村、远程教育示范村、科技示范村。   

垟背村

垟背村  垟背村基本情况   垟背村地处崇头镇正北方向,依山伴水,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距县城7.5公里。辖3个自然村,3村民小组,总户数100户,总人口408人,党员17名。山林面积638亩,耕地面积176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35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从事木质玩具生产加工行业。   全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种植为主,外出务工、农家乐经营为辅。现有13户村民种植食用菌7.3万袋,目前有农家乐7家,是县级农家乐示范村。今后垟背村将把握农家乐发展良好基础,结合崇头旅游发展的契机,加大农家乐建设,发展一批上档次、有规模的星级农家乐,把农家乐作为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来抓,同时积极宣传引导村民发展茶叶种植,不断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   近年来,该村投入30余万元资金,安装路灯25盏,村内道路硬化2000米,修建了村自来水工程,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在村庄整治方面新建垃圾池,购买垃圾桶,确定2名村级保洁员,村庄卫生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加强三沿整治工作,对公路沿线的菇棚等进行有效改建,美化沿路景色。    垟背村被评为省级小康建设示范村、县级文明村。  

栗溪村

栗溪村  栗溪村基本情况    栗溪村地处崇头镇西北方向,分散坐落于崇头镇西北方向山区,周围青山环绕,景色宜人。距崇头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县城15公里。辖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0户,总人口913人,党员22名。山林面积7764亩,耕地面积909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300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从事玩具、轴承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种植、外出务工为主,茶叶种植为辅。现有72户村民发展种植食用菌60万袋,种植茶叶23亩。今后将在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茶叶、高山蔬菜等生态经济作物种植,积极扶持村民自主创业,落实上级各项惠农政策,让村民逐步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    近年来,该村投入450万元资金,新建了金光圩至高湾的20公里康庄公路,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为栗溪各项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投资40多万元重新修建了村级会议室,使栗溪村有了讨论各种村级事务、办公的场所;并进行危旧房改造,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砻铺村

砻铺村  砻铺村基本情况   砻铺村位于崇头镇以南7公里处,村后山有一明显的滑坡体裂缝,长120米,深度高低不均,宽1、5米,滑坡面积2万平方米,体积3万立方米,属A类地质隐患点。距县城 17公里,有云和至大湾乡级公路相通。辖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5户,总人口666人,党员19名。山林面积9446亩,耕地面积130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50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从事轴承和玩具生产等行业。   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食用菌生产、外出务工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5778元。今后发展方向是整村搬迁。近年来,该村投入50万元资金,修建了村内机耕路40米、水沟4000米,安装了32盏路灯和自来水工程等。    2011年6月,云和县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云和县崇头镇砻铺村地质灾害点避让搬迁安置方案》,决定对砻铺村实行整村避让搬迁安置,安置地点定于云和镇大坪村农民下山转移安置小区。   

下垟村

下垟村  下垟村基本情况    下垟村地处崇头镇西部,是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最具观赏性的核心区位,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22公里。辖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0户,总人口648人,党员16名。山林面积2726亩,耕地面积507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58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从事玩具生产加工及经营服务行业。    全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农产品种植和生态养殖为辅。2010年人均年收入为5634元。随着云和梯田4A级景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下垟村开始全力建设中国童话乡村,发展旅游业和农家乐日渐红火,将成为该村经济主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该村投入120万元资金,对村庄进行了全面整治,开展特色村建设,对1500米公路旁房屋立面改造,铺设了2000平方米石子道路,浇筑了1500米康庄道路,并对公路两边进行绿化和景观建设,建立公厕5座。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坑根村

坑根村  坑根村基本情况   坑根村地处崇头镇西南方向。群山环绕,风景优美,位于云和梯田景区的核心区块,距乡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县城17公里。辖3个自然村,9村民小组,总户数171户,总人口608人,党员24名。山林面积2248亩,耕地面积664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200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等地,从事玩具、轴承行业。   全村的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和食用菌种植为主,生猪养殖、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为辅。全村现有28户村民种植食用菌14.12万袋,发展茶叶200亩,生猪存栏300多头。今后坑根村主要依靠旅游发展契机,在农家乐、休闲娱乐等方面做文章,鼓励引导村民大胆创业,种植云和本地的特色农产品,让村民真正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    近年来,该村投入17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通景公路坑根段,使公路通到了村口,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在村庄整治方面投资220万元,完成老茶楼、沿溪卵石护坡、石寨拱门、村口公厕、村内道路400米、房屋立面改造2000多平方米、梯田游步道500多米等项目建设。并拆改厕所52间,清理牛栏、猪栏50个,拆除灰寮23间,通过整治村庄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提高。  

梅竹村

梅竹村  梅竹村基本情况   梅竹村地处崇头镇西南方向,是我县革命老区之一,也是云和梯田景区的一部分,村庄坐落于梯田之中,距镇政府所在地23公里,距县城33公里。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61户,总人口648人,党员18名。山林面积3394亩,耕地面积480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49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及县外,从事玩具生产和服务业等行业。   全村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外出务工、种植水稻和毛竹山笋等农产品为主,2010年人均年收入为4317元。今后,梅竹村将因地制宜,利用独特的高山资源优势,发展竹笋两用林、高山茶园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民走致富之路。    近年来,该村投入195万元资金,完成7.5公里康庄公路建设。投入150万元对村庄进行整治建设特色村。对4处堰坝、5条水沟进行了河道改造,对公路沿线和观景台附近进行了全面硬化,建设完成1700米沿溪游步道,新建公厕3个,拆除牛、猪栏、灰寮39间,厕所40个,修建牛、猪栏、灰寮16间,厕所15个。投资450万元对墩头垟23户农户进行了搬迁。   

大湾村

  大湾村基本情况   大湾村是大湾乡驻地,东面与务溪乡接壤,南面与林山下村、项山村相邻,西面与沙铺乡林山村相连,北面与崇头镇砻铺村相邻。辖大湾、叶马岱、吊庆坑、坳头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40户、582人,党员21名。耕地面积390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121人,主要在本村种植香菇、代料黑木耳,近年有小部分人跨省提供食用菌生产技术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生产食用菌及劳务输出,农业以种植水稻、豆类、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该村山林资源丰富,一直以来都是村民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为保护山林资源,现将山林划入生态公益林管理,改变以往“靠山吃山”的传统模式,全村劳动力约60%外出经商务工。生产袋料香菇约130万袋、袋料黑木耳约35万袋。    近年来,该村先后投入35万元资金,安装了全村生活饮用自来水。投入15万元完成4个自然村的村庄整治,新改建厕所灰铺、硬化村内道路,安装路灯20余盏。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努力改善村民们住房条件。  

大垟村

大垟村  大垟村基本情况   大垟行政村地处云和县西部,距黄源乡人民政府驻地黄家畲南侧1.7公里处,距县城36公里,地处后交公路旁,聚落呈块状分布,四周山岗杂木成林,景色秀丽。有通各自然村机耕路。辖大垟、狮子头、对山、牛坪、灯盏窟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74户669人,党员22名。林地面积4337亩,耕地面积600.31亩。农村富余劳动力468人,主要分布有云和镇等地,从事种植香菇和玩具厂务工。2010年人均收入5447元。   该村经济收入以种植香菇行业和高山蔬菜为主要产业, 近几年,该村经济发展较快,全村共发展高山蔬菜244亩,其中特色农产品种植吊瓜12亩,食用菌种植124.3万袋。今后将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山水家园、童话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大垟的独特地理优势,保护好生态资源,大力支持发展“生态旅游”,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该村投入了100多万元修建了村里的机耕路、水利工程、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两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发展旅游业与创建小康示范村相结合,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    该村2002年被评为异地转移先进村;2009年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2009年信用村等荣誉。   

张化村

张化村  张化村基本情况   张化村地处崇头镇西南方向,坐落于云和梯田景区沿路两侧,成长条状分布,周围青山绿水,梯田环绕,景色十分优美,是云和梯田景区主要组成部分。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16公里。辖7个自然村,5村民小组,总户数196户,总人口689人,党员18名。山林面积3974亩,耕地面积290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35人,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杭州、云和等地,从事服务行业。   全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种植为主,外出务工为辅。现有49户村民种植食用菌35万袋,农业种植仍然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今后我们将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村民从事旅游辐射产业,充分利用张化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云和梯田发展的机遇,及促进旅游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转变以农业、服务业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积极扶持村民发展与梯田旅游相关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早日让张化村民过上富足、现代的生活。    近年来,该村投入25万元资金,进行村庄环境面貌整治,购置垃圾桶,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进-屋立面改造7500平方米。将该村建设成为环境卫生、风景优美的旅游小乡村。  

夏家垟村

夏家垟村  夏家垟村基本情况   夏家垟行政村地处云和县西部,距黄源乡人民政府驻地黄家畲东侧1公里,距县城33公里,海拔1150米。地处长河山尖西坡,三面环山,聚落沿山坡呈梯级块状分布。村前有梯田,村左边山岭有古石道通沙铺,水口古木成林,有通村康庄路。辖夏家垟、荫桥坑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73户653人。林地面积4933亩,耕地面积588.27亩,党员2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428人,主要分布有云和镇等地,从事香菇行业。2010年人均收入5415元。   该村经济收入以香菇、黑木耳为主,种稻子为辅,今后将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和打造“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夏家洋的独特地理优势,保护好生态资源,大力支持发展“生态旅游”。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该村投入了100多万元修建了村里的机耕路、水利工程、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两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发展旅游业与创建小康示范村相结合,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三个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陈坞村

陈坞村  陈坞村基本情况   陈坞行政村位于黄源乡政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座落于全县的最高峰白鹤尖山脚,平均海拔950米。森林植被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优越,空气清新,是一个全天然全生态的森林氧吧,素有云和”西藏”之称。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68户582人,共有党员24名,农村青壮劳力 398 人,山林面积 3920 亩,耕地586.92 亩。这里的村民勤劳朴素,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本村,主要从事食用菌生产和高山蔬菜种植,少数村民在云和县城从事玩具加工和建筑装饰等产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食用菌为主,高山蔬菜为辅。食用菌产业是陈坞村的主导产业,食用菌生产居全乡之首。该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村民具有娴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陈坞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随着食用菌原材料资源的日益缺乏,和近年外省市对食用菌生产生产技术的掌握和发展,加上他们拥有更加充分的森林资源,致使该产业不再是我们的优势产业,给今后食用菌生产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了帮助村民多渠道、多元化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村双委决定利用陈坞村特有的高山气候,鼓励村民开展了种植夏菇、高山蔬菜等多渠道的经济发展。今年共计发动村民种植夏菇20余万棒,蔬菜300余亩。    近年来,陈坞行政村投入60余万元,开展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修建了村委办公楼,统一购买了办公用品;全村进行了水泥路面的硬化,在全乡率先进行了电器化村的改造建设,全村安装了路灯;新建水渠300余米以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    陈坞行政村党支部于2008年年荣获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先进党支部” 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县妇联颁发的“巾帼示范村” 荣誉称号等共十多项荣誉称号。  

叶垟村

  叶垟村基本情况   叶垟行政村地处云和县西部,距黄源乡人民政府驻地黄家畲南侧4公里处,距县城28公里。地处后交公路旁,辖叶垟、武村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29亩,山林面积2355亩。全村共有161户651人,党员22名。农村富余劳动力437人,主要分布在云和镇等地,从事香菇种植和务工。2010年人均收入5636元。   该村根据本地独特的高山气候,因地制宜发展(高山)生态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以袋料香菇为主导产业,全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袋料香菇生产,年生产香菇150多万袋,年收入近270多万元。二是利用高山独特气候,种植反季节高山蔬菜350余亩,种植的品种有西红柿、小辣椒、茄子等,年产量可达200万斤,增收100多万元。三是开发竹笋两用林800亩,年收入184万元。四是发展养殖业,全村年平均养牛达到110头以上,2011年,参与生态土猪养殖40余户,养殖生态土猪70余头。叶垟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因势利导,多管齐下,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经济新格局,生态经济正朝着健康有序方向不断发展。   近年来,该村投入80多万元资金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改栏改厕、道路硬化、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环境治理,叶垟村整个村庄面貌得到了改观,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2010年,叶垟村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    叶垟村党支部连续被县里评为“先进党支部”,2009年该村还被评为县级“文明村”、“生态村”、“信用村”。   

水堆垟村

  水堆垟村基本情况   水堆垟行政村地处云和县西部,距黄源乡人民政府驻地黄家畲南侧7公里处,距县城25公里。地处后交公路旁,辖水堆垟、牛角山、岭脚、半岭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山林面积2504亩,耕地面积340.56亩。全村共有91户363人,党员2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428人,主要分布有云和镇等地,从事香菇种植和玩具厂务工。2010年人均收入5428元。   该村经济收入以种植香菇、黑木耳为主,种植水稻为辅,今后将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和打造“山水家园,童话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水堆垟的独特地理优势,保护好生态资源,大力支持发展“生态旅游”。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该村投入了250多万元修建了村里的机耕路、水利工程、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村两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发展旅游业与创建小康示范村相结合,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争创2011县生态示范村。   水堆垟村先后被县评为:1987年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村、2007年先进党支部;2009年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   

盘条口村

盘条口村  盘条口村基本情况    盘条口行政村位于云和县黄源乡西南部,距乡政府8公里,全村平均海拔750米,辖盘条、盘条口、贵庄口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02.16亩,山林面积3937亩,总户数94户,总人口396人,党员12名。劳动力人数254人,主要分布在云和镇,从事食用菌生产和玩具厂务工。2011年,全村食用菌种植86.5万袋,人均纯收入达5630元。    该村经济收入以种植香菇、黑木耳为主,种植高山蔬菜、水稻为辅,今后在继续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同时,将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和打造“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盘条口村的独特地理优势,保护好生态资源,大力支持发展“生态旅游”。    近年来,该村投入了20多万元修建了通往盘条的机耕路、桥面护栏、村庄照明、水利防洪等基础设施工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发展旅游业与创建小康示范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村庄规划。   

贵庄村

贵庄村  贵庄村基本情况   贵庄行政村位于云和县黄源乡西南部,距乡政府3公里,海拔1235米。地处后交公路西侧南山坡上,聚落沿山坡呈梯级块状分布。村前梨树成片,水田层叠,与对山村东西相望,鸡犬相闻,有通村康庄路。辖贵庄、水澳头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00亩,山林面积5243亩。全村共有191户762人,党员25名,劳动力人数425人,主要分布在云和镇,从事食用菌生产和玩具厂务工。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5243元。   该村经济收入以种植香菇、黑木耳为主,种植水稻为辅,今后将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山水家园,童话乡村”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贵庄村的独特地理优势,保护好生态资源,种植高山茭白,贵庄田鱼养殖,结合浙江电视台“我们养猪吧”栏目优势,做好土猪养殖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该村投入了50多万元修建村级办公大楼、危旧房改造、水利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发展旅游业与创建生态村相结合,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   

林山村

     林山村地处沙铺乡东偏南方向,距乡所在地13.8公里,距县城51.8公里,有5个自然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有256户905人,现已下山转移220户783人,目前在家56户170人。党员34名,农村富余劳动田力360人,主要分布在外省湖北、贵洲等地从事食用菌行业。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食用菌为主,目前在县城生产代料香菇150多万椴,在县城创建标准化香菇基地一个,该基地带动了全村200多户进城务工和从事代料香菇。   近年来,该村投入800多万资金,修建了一条康庄公路,总投资500多万元,水利工程总投资100多万,修建水水沟1万多米,农业生产机耕5公里,总投资了200多万。   

沙铺村

  沙铺村基本情况    沙铺村位于县政府驻地云和镇西南38公里,系沙铺乡政府驻地,是沙铺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拥有杉、松、杂木、铁砂矿等资源,辖沙铺、后村、下垟、坝畔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26户1066人。耕地面积568亩,山林面积13626亩。现有小学1所,卫生院1所。年人均收入超过了6000元。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为主,来料加工、粮食生产为辅。全村共发展农综项目10余个,生产食用菌200余万段,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568亩。劳动力就业率达96%以上,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县城近郊租地建棚,进行食用菌生产,使食用菌种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另外,一些村内的劳动力转移到县城务工,分布领域包含了个体创业,玩具厂务工。今年发展方向将继续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宽致富渠道。    该村结合市级生态文明村创建的契机,完成了“三改”“三化”,完善了村内硬件基础设施,并对村庄环境进行了大力的整治,目前村内有一支专职环境保洁队伍,设立了党务、村务公开栏两块阵地,村环境卫生达到了省卫生村标准。在完成生态文明村创建的基础上,继续实行环境整治巩固创建成果,努力实现“山更青,水更绿,人更少,民更富”的目标。    沙铺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来料加工示范村、丽水市生态文明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陈家垟村

陈家垟村  陈家垟村基本情况   陈家垟行政村地处云和县西部,距县城2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黄家畲南侧7公里,海拔890米。地处东坑东面西山坡上,聚落沿田垟边呈点状分布,四面群山环抱,村北有石岭,岭旁有古树多株,村后东山是毛竹林。有叶垟至麻垟通景公路通村而过。辖陈家垟、内陈山、外陈山、东坑下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53亩,林地面积13565亩。全村148户642人,党员22名,农村富余劳动力425人,主要分布在云和镇等地,从事香菇种植和务工。2010年人均收入5169元。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香菇、黑木耳为主,种水稻为辅,今后将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山水家园,童话乡村”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陈家垟的独特地理优势,保护好生态资源,大力支持发展“生态旅游”,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该村投入了20多万元修建了水利设施、村庄环境整治、改栏改厕、危旧房改造等工作,村两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发展旅游业与创建小康示范村相结合,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变化明显。  


洋背村特产大全




洋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