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云和县 >> 石塘镇 >> 大岗山村

大岗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岗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岗山村简介

大岗山村  大岗山村基本情况
  朱村乡大岗山村位于云和东北部,是竹子坪、石水缸二村的交界之中间。该村生态良好,景色秀丽,距县城36公里,离乡政府14公里,辖大岗山、坳上、岗山源3个自然村,总户数71户,总人口274人,党员16名。山林面积3943亩,耕地面积161亩。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6719元。
  该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多位一体的产业结构。全村15多户农民投入农产品加工,从事香菇、长豇豆加工的有5户10多人,户均年收入4万多元。
   近年来,该村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25万资金,整治三个村,改造村庄路,改厕改栏,安装路灯。对村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自来水、排污、绿化等配套公共设施已开始实施,新村住房整齐,环境舒适,使村民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25106 323000 -- 查看 大岗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岗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岗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双港村

  双港村我是县东部村之一,与莲都区大港头相毗邻,南靠二级公路,离高速公路出口仅一公路,西与滩下村、石塘坑村相毗邻,北为玉溪水库,距县城25公里。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146户,人口460人。有耕地面积311亩,山林面积5300亩。全村共有企业18家,主要生产木制加工和桌椅厂。长期外出从事运输户7人,车辆9辆,是一个以第二三产业收入为主的村。  

金山下村

金山下村  金山下村位于云和县东北部,距县城22公里,与莲都区、松阳县毗邻,与丽龙高速公路相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共有129户,432人,耕地面积313亩,山林面积2761亩,全村共有党员17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13人,大专3人,女党员2人。      金山下村以茶叶种植和茶叶加工为主要产业,茶叶种植面积800余亩,人均种植茶叶2亩,全村拥有茶叶加工机械120余台套,年加工产值达1000余万元,茶叶加工营销大户25户,全村60%的农户加入云和县天成茶叶专业合作社。   2004年被授予县级小康示范村,2005年通过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验收,2006年被县政府评为县级文明村, 2007年通过省级 “全面小康示范村”的验收,2008年分别被评为县级、市级卫生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村党支部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200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 7288元,居全乡第一位。      金山下村是丽水市第二批农业科技信息应用示范村   金山下村支部书记高益品、村民主任叶春冬欢迎您!  

大岗山村

大岗山村  大岗山村基本情况   朱村乡大岗山村位于云和东北部,是竹子坪、石水缸二村的交界之中间。该村生态良好,景色秀丽,距县城36公里,离乡政府14公里,辖大岗山、坳上、岗山源3个自然村,总户数71户,总人口274人,党员16名。山林面积3943亩,耕地面积161亩。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6719元。   该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多位一体的产业结构。全村15多户农民投入农产品加工,从事香菇、长豇豆加工的有5户10多人,户均年收入4万多元。    近年来,该村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了25万资金,整治三个村,改造村庄路,改厕改栏,安装路灯。对村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自来水、排污、绿化等配套公共设施已开始实施,新村住房整齐,环境舒适,使村民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水缸村

石水缸村  石水缸基本情况   石水缸村位于云和东北部,大岗山村、金村村二村的交界志中间。该村生态良好,景色秀丽,距县城38公里,离乡政府16公里,只有石水缸1个自然村组成。山林面积2798亩,耕地面积152亩,茶园面积580亩。总人口254人,党员15名,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战斗力强,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5671元。村民还从事香菇、长豇豆加工。   该村调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多位一体的的产业结构。    近年来,该村投入22万元资金进行村庄整治,村路改造,改栏改厕,路灯安装。改善了村民垃圾乱倒、杂物乱推、封建迷信等坏旧习惯,营造新村良好风气,同时,村级文体活动场所正在筹建中,村里每年开展文明示范户、科技示范户、文化示范户、创业示范户等评比活动,形成人人争文明、户户争示范的良好氛围。  

下坑村

  下坑村位于石塘镇东部,距离镇政府5公里。全村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户数80户,人口267人,其中少数民族22户,81人,占总人口的30.3%。大坑头自然村下山转移农户22户。林业用地面积4651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842亩,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2537亩。活立木总蓄积10263立方米。毛竹林面积600余亩,杉木基地500亩,油茶林面积1800亩,耕地面积317亩。上年人均收入5162元。   全村共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3名。支部书记1人,支部副书记1人,委员1人,村民主任1人,委员2人,村民代表19人。全村共有劳动力184人,以农为主的63人,外出经商务工的92人。   全村种植水稻面积275亩,吊瓜15.5亩,雪梨面积60亩,板栗面积320亩,茶叶面积50亩,去年干水果人均收入530元。      全村通公路2个自然村,路面已硬化。2008年投资接通安全饮用水工程,使用安全饮用水的自然村2个,农户覆盖率90%以上。全村已通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的自然村2个。低收入农户7户,25人,占总数的9.4%。参加农村医疗合作比例达100%。   

岭足村

岭足村  岭足村介绍   一、地理位置   岭足村位于距云和县城约17公里,三面环山,一面傍水,与石塘水库相依,与丽龙高速公路相衔接,距离石塘镇所在地有3公里。   二、村基本情况   全村4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共18户,59人。耕地面积73亩,山林面积4241亩,其中生态公益林2754亩。村主导产业为板粟1300亩,板粟单项人均收入1.2万元,网箱养鱼200   亩  

滩下村

滩下村  滩下村介绍   一、地理位置   滩下村位于县域东部,距离县城25公里,丽龙高速公路出口处,石塘镇所在地。   二、村基本情况   全村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共113户,405人。耕地面积95亩,山林面积2440亩,其中板粟650亩、茶叶85亩、杨梅10亩、雪梨15亩、生态公益林1680亩  

杨村村

杨村村  杨村村基本情况    杨村村地处石塘镇政府西北部,依山傍水,是一个有着众多古树群奇观的高山生态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距县城33公里。辖杨村、铁拐山、靛青山、牛角湾、内坑湖、坳坑、上内坑、半岭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23户445人,党员30名。耕地面积397亩,山林面积 11946亩,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157元。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种植食用菌、茶叶为主,吊瓜等种植为辅。有机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其中有机茶产业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现有高山茶园300多亩,并已建成高山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在抚育管好3471亩油茶山的同时,采取“封、管、造”的办法,使资源丰富的11946亩山林真正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该村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先后开展了村庄整治、小流域治理、村庄绿化、文化休闲阵地建设等工作,实现了村道硬化净化量化,建起了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体育锻炼场地等配套设施,文化活动功能更加完备,村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该村是县级生态村、小康村、信用村、先进党支部、民主法治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村。  

上坪村

上坪村  上坪村介绍   一、地理位置   上坪村位于53省道和丽龙高速路旁,北邻双港行政村,左邻丽水市莲都区交界地34.5里出,距离县城26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二、村基本情况   全村3个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共88户,280人。耕地面积293.2亩,山林面积520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3690亩,茶叶300亩,板栗50亩,梨树10亩,其他干水果30亩,村主导产业油茶和茶叶生产。2008年度村人均收入5400元。   三、村级组织建设   全村有党员19人,其中女党员1人,预备党员1人,支部书记1人,委员2人,村委主任1人,委员2人,村民代表21人。   四、劳动力分布情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217人,有效劳动力180人,从事第一产业为主71人,第二产业16人,外出经商83人,充实运输业10人。   五、新农村建设   上坪村原坐落在海拨300米的半山区。全村分布两个自然村。在“三农”政策和农民下山脱贫政策的扶持下,于1994年实施了村民自发搬迁,有58户村民、180人实施了“下山脱贫”工程。建设了上坪新村,实现了一次华丽的搬迁。  

张兰村

张兰村  张兰村基本情况   张兰村坐落于乡政府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县城28公里,康庄公路通到行政村,是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村庄。辖小岗、张兰、黄村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12户516人,党员26名。耕地面积437亩,山林面积4160亩。全村劳动力242人,外出劳动力170人,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北京、贵州等地,主要从事茶叶种植销售,经营超市等行业。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是以种植茶叶为主,吊瓜、油茶、板栗为辅。近年来外出人口逐渐增加,主要经营茶叶生产销售,以一带一的形式,初步闯出了一条有本村特色的致富之路。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茶叶的种植,同时做好开发抚育油茶基地,对原有油茶进行改造抚育,改造后的油茶平均每亩年均增收300元。努力打造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具有本村特色的茶叶生产销售之路。    近年来,该村投资122万元资金,进行交通设施改建,村庄整治,修建了通往小岗,张兰,黄村3个自然村的水泥路,设置专门的保洁员,对村庄日常卫生进行清理。并投资35万元完成全村自来水安装工程,满足了家家户户都能喝上自来水。  

叶村坪村

  石塘镇叶村坪村距离石塘镇政府13公里,海拔500米以上的偏远山区行政村,全村户数103户,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人口319人,其中少数民族145人,占总人口的45%。山地面积10900亩,耕地面积1614亩。上年人均收入3109元。低收入农户34户,占总数的33%。   

南坑村

  南坑村现在人口454人,农民生活主要来源以茶叶、食用菌、木材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一个生态村。    全村发展食用菌45万袋,茶园面积800多亩。   

桑岭村

  一 缕 古 香 桑 岭 村   一、小山沟里的村庄   在龙泉溪的中游,现石塘电站大坝上游300米处,一条源自云和县朱村乡仰天河的坑水沿着一条小峡谷弯弯绕绕缓缓地向南流入龙泉溪。入口处,左右各有块岩石如削、俨如两块门框,当地人称为“石门”。坑水经“石门”注入大溪,因此,这条主流长6.4公里长的坑便叫“石门坑”。坑口内傍坑的村就叫“石门坑村”。由于石塘电站的建设,“石门”被库水淹没了。      一条石砌的小道时起时伏,弯里弯出地沿着石门坑逆流的山腰上爬行,一直延伸到山沟底小峡谷两头大、中间小、犹如一个扛铃。峡谷从坑口至沟底长约5公里。小道逐渐地趋于平缓于坑边上。只见一座宽约3米,长约6米,桥额书“庆云桥”三字建于咸丰年间的石拱小桥横跨在坑水上。桥头处,在参天的古木掩映下有一座也是咸丰年间建造的“禹王庙”。沿着坑边小道向沟里走去,就见一幢幢的青瓦房,或傍水集居、或另星依山而建。再过几道弯,约行一公里的路程,沟底又是一色的青瓦房,或傍坑、或依山,仍然是有集居的、有散居的。里里外外的房屋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石大门”。   房屋的集居和散居,犹如洒落在夹坑两岸的大珠和小珠,长流的坑水犹如一条白练,把洒落在1公里范围内的珠子串在一起,这就是己有二、三百年历史,昔日闻名于处州府的云和县朱村乡——桑岭村。      据村中江氏宗谱云:“桑岭村原为桑氏所居,遭耿逆之变,举族逃避,皆山路多峻岭而得名”。   桑岭村,当地人又叫“桑岭根”,许是从沟底起点的道路通到沟外,起点地取其为“根”之意。所以,又叫“桑岭根”村。   二、江氏在桑岭村的崛起   桑岭根,在我的童年的记忆中,就有了这个模糊的名词,因为我的外婆家就在石门坑村。桑岭村因距离的关系,当地人有里村和外村之分。村中现有熊、江、邱、刘、朱、金、沈、胡、顾、缪姓。江姓为村中大姓。现全村183户,710人,江姓就有105户,据不完全统计人口就达550多人。   翻开残缺破损的光绪年间修的《江氏宗谱》,据其记载,江氏祖居在福建汀州永定,到了“昆、季”辈时,逐渐向浙迁徙,后来“彦”字辈的彦清公经过第二次迁徙,最后于乾隆乙亥年来到桑岭村。成了桑岭村的开基始祖。      江氏第八代“国”字辈子孙,现年79岁的江国建讲,相传,始祖来到桑岭村时,村中已有“熊”姓和“邱”姓人家居住了。(据桑岭村民国丙辰年重修的“桑氏宗谱”记载,熊氏已于康熙年间就从闽迁徙到云邑桑岭根)。 “熊”姓是村中大户,夹坑两岸的山场田地基本上为熊家居多。始祖孤身一人来到桑岭后,便给熊家当了长年工。熊家主人名“文亮”,女人“邹氏”管家。始祖年轻力壮,为人忠厚,在熊家干得很卖力,深得熊家的欢喜。后来,始祖便成了熊家的乘龙快婿。自然地“熊”氏女便成为了今日江姓的始祖太婆。丈母娘特别宠爱这个女婿,时常暗中接济女婿。女婿在丈人家打工,一年的工钱仍按约以几箩稻谷为报酬。一日,在晒谷场上收谷付工钱时,丈母娘把已盛满的谷箩摇了又摇,在同一个晒谷场上收谷时,或故意把自家的谷倒在女婿家的谷箩里,说是装错了。过了几年的一天,始祖对丈母娘说,我老是住在丈母娘家不是个办法,我想盖个寮棚分住,请丈母娘的杉树给我砍几根。丈母娘满口答应。说,你去砍好了。未过几日,只见那两湾一岗的山上被砍倒的杉树白了一大片。此时丈人丈母心中明白,这个女婿非一般,是日后定能干番事业的人。非但不怪女婿,反而对女婿宠爱有加。   桑岭江氏始祖江彦清在桑岭村择地建房,定居了下来。从此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在桑岭村共育4子,为现今桑岭村江氏宗谱支中的“4房“。江氏子孙人丁兴旺,且勤劳勇敢,奋发图强,俭朴持家。有了积蓄后,逐渐开始广置田地、山场。家业渐渐大了起来后,开始聘请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地建房。沟底宅基地不够,就向外转移,因此,就有了里外村之分。几年后,江姓一跃成为桑岭村的大户和大族。      江姓人丁的兴旺,家业的大和富有,到了第二代子孙时,为缅怀始祖建造了宗祠。不料祠堂竟居高临下,建在熊家老屋背后的山上。上下仅隔几米之遥。据说祠堂建成后,竟使熊家的雄鸡不会啼,狗也不会吠了。熊姓子孙大为恼火,拉来一条白狗去杀血祭洒后,还砍伤了祠中的两根柱子,被砍伤的两根柱子现今用水泥补着。   

金村村

  金村现有农户180户,总人口625人,全村耕地面积546亩,山林面积 22097亩,党员31名,2010年人均收入6749元。   金村是一个白茶生产专业村,全村种植白茶面积1300多亩,共有15户茶叶加工户,主要生产龙井茶、绿色大宗茶,产品销往苏州、松阳等地。   白茶苗无性繁殖也是金村村民的一大收入,2010年,全村茶扦插白茶苗30余亩,仅此一项能为农民增收5万多元。   

泉溪村

  泉溪村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现有农户135户,总人口506人,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拥有耕地面积363亩,山林面积3842亩。农民以食用菌、茶叶为主导产业,全村发展食用菌56万袋,茶园1250亩,2007年人均收入4941元。  

朱村村

  朱村位于乡政府的东大门,有农户196户,656人,由下街、埠头、三姑堂三个自然村组成。农民以种茶、制茶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13万元。   丽水天恩茶厂是本村龙头企业,坐落在美丽的瓯江畔,主要生产“金枝玉叶”等名茶,产品销往宁波、苏州等地,年产值可达500多万元。   

湖滨村

  石塘镇湖滨村,距云和县城约18公里,三面环山,一面傍水,与石塘水库相依,与丽龙高速公路相衔接,与小顺村相邻,隶属石塘镇管辖。现有农户143户,总人口510人,共三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土地可耕面积160亩,山林面积5000亩以上。全县乡镇撤扩并之前隶属于小顺乡,其行政村为麻厂村。该片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禀赋,山水景观资源丰富有开发条件良好的湖心-和开阔的湖水。对外交通条件较好,53省道丽浦线从该片区中间穿过。   

大源口村

大源口村  大源口村基本情况   大源口行政村位于石塘镇西南部,依山傍水。东邻石塘水库,南与长汀村相连,西与紧水滩镇毗邻,北与黄庄村接壤,通往县城的康庄大道在村中心的西南部,丽龙高速公路、53省道丽浦线隔库而过,交通便捷。距镇政府所在地4.4公里,距县城22公里。1988年建设石塘水库电站,该村部分房屋被淹没,村民后靠新建,沿用原名。辖大源口、寨下、田垄、桑溪共4个自然村,其中田垄村已整村下山转移,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62户179人,党员8名。耕地面积250亩,山林面积5646亩中列入国家重公益林面积4376亩。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板栗种植业为主,全村现有板栗面积500亩,雪梨、杨梅、桃李等100余亩,以粮食生产,捕捞业为辅。201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5389元。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巩固和发展板栗为主,促进粮食生产、捕捞业的发展,做好劳动力职能培训工作,抓支柱产业,增产增效。   近年来,该村进行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道路硬化,改栏改厕,安装自来水、路灯,接通广播及闭路电视,绿化村道环境,改善卫生条件,并修建了1间50平方米村级会议室,改善了村庄整体面貌。   

高畲村

  高畲村基本情况   高畲村系畲族聚居村,地处石塘镇西南方向,面临云和湖小顺景区。距镇政府所在地5.4公里,距县城17公里,有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43户130人,党员10名。山林面积3201亩,耕地面积187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人才25名,主要在云和玩具厂务工。2010年人均年收入5227元。   该村主要经济收入以水果种植为主,外出打工,出租房屋为辅。现有种植杨梅402亩、板栗491亩、雪梨282亩、茶叶224亩。高畲杨梅以果大汁多,口感足,成熟早而著称。在采摘期间,有宁波、温州、丽水及云和等地客商纷至踏来。该村对整村搬迁后废弃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新增耕地近60亩,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促进村民增产增收。今后发展方向将积极筹措资金,联系项目,拓宽和硬化通往高畲老村的机耕路。为下一步的水果基地改造,增加村民收入打好坚实基础。    近年来,该村先后实施了下山脱贫,整村搬迁建设,绝大部分村民住进新居。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高畲村投入了上百万元资金,对新村进行畲族风格化改造,完成自来水安装,排污工程和新村路面硬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新高畲村打造成融入小顺旅游度假区的“湖畔高畲”。  

小顺村

小顺村  小顺村地处石塘镇以西5公里处,位于风光秀丽的瓯江之畔,三面傍山,一面临水,村前与石塘水库相依,村后与丽龙高速公路相接,53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辖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206户,807人,党员39名。耕地面积158亩,山林面积5335亩,库湾水域面积408亩。农村富余劳动力533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莲都区等地从事商贸、运输、玩具行业。2010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6942元。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板栗种植为主,乡村休闲旅游业为辅。全村近80%的农户从事板栗种植,农业产业70%的收入来源于板栗种植,现有农家乐经营户9户,年产值达100多万元。今后,小顺村将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提高板栗产量和价格,切实提升板栗种植户的收入;将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不断发展茶叶产业、促农增收。   近年来,小顺村先后投入300来万元,铺设污水收集管道1500米,新建污水二次处理终端1座,完成26户农户的外墙立面改造工程,修建卫生公厕3座,新增绿化面积1000多平方米,修建1500平米的停车场一个。    该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丽水市文明村”、“丽水市模范集体”、“丽水市文化名村”、“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五好党支部”、“丽水市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石塘坑村

  石塘坑村基本情况   石塘坑村地处石塘镇以南0.5公里处,位于风光秀丽的瓯江之畔,三面傍山,一面临水,环境优美。与石塘坑峡相依,丽龙高速公路相接,53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20户,356人,党员16名。耕地面积150亩,山林面积4400亩。农村富余劳动力21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莲都区等地,从事商贸、运输、超市等行业。201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7118元。   该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板栗、茶叶种植为主。其中板栗种植150余亩,茶叶100余亩,板粟基地1279亩,板粟年可增收60余万元。另还有油茶,杨梅等作物种植,乡村务工为辅。全村近30%的农户从事板栗种植,农业产业30%的收入来源于板栗、茶叶种植。    近年来,石塘坑村先后投入30万元资金,完成道路硬化1公里,修建防洪堤500米,全村已通公路,路面已硬化。已完成安全饮用水工程,使用安全饮用水的自然村达4个,农户覆盖率达100%。全村已接通有线广播电视。修建了文化体育活动场地,方便村民健身活动。参加农村医疗合作比例达100%。进行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做好旅游开发产业的前期准备工作。  

石塘村

石塘村  石塘村基本情况   石塘村位于云和县东北部,为石塘镇人民政府驻地,是一个古老的小集镇。距县城16公里,瓯江南岸,紧邻53省道,丽龙高速公路纵贯境内,水陆交通方便。共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6户,418人。党员名,原有耕地面积116亩,山林面积5200亩。2010年人均收入7049元。   该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生产,发展代料香菇、茶叶为主,板栗、油茶籽为辅。石塘水电站建在境内,是国家重点工程紧水滩水电站的二级水力发电站,电能资源丰富,为当地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能源。原有耕地被建水电站征用淹没。现有的主要分布在沿溪两岸及垄谷坳坞中,主种水稻、香菇。林业用地管理制度完善,每年均可计划采伐,盛产油茶籽、茶叶、板栗等。同时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已由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多渠道、多层次的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   近年来,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安装全村的有线电视,接收30多个电视台节目。投入30余万元资金安装自来水,解决村民长期以来的饮水问题。进行村庄整治,村道绿化,垃圾集中治理等建设。建立和健全农民合作医疗保险、财产保险等劳保制度。石塘村渐渐地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庄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   

坪地村

坪地村  坪地村基本情况   坪地村地处石塘镇东南方向,距石塘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云和县城25公里,辖4个自然村,具体分为坪地,东山,面坪,杨家,牛塘5个小村名, 4个村民小组,属少数民族集中村,革命老区。全村共有86户、348人,党员25名。生态公益林面积5176亩,耕地面积440亩,山林面积10943亩。全村有劳动力219人,从事农业生产。   该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食用菌为主,板栗、油茶种植为辅。其中村主导产业为食用菌生产,09年全年生产袋料香菇约50万袋,黑木耳约30万袋。村人均收入达5800元,居全镇人均收入第二,水稻种植400亩,板栗1000亩,油茶1100亩。2010年人均收入6954元。为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规模,石塘镇坪地村立足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努力构筑效益农业产业带,现有毛竹基地约3000余亩。   近年来,该村修建了康庄公路5公里,兴修水利水渠15公里,正在修建村级办公楼一座,进行村庄整治,改栏改厕,合理布建卫生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该村获得县级文明村称号,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   

高定村

高定村   高定村基本情况表   高定村地处石塘镇东北4公里处,位于风光秀丽的瓯江之畔,三面傍山,一面临水,村前与石塘水库相依,村后与丽龙高速公路相接,53省道丽浦线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82户276人,党员21名。农村富余劳动力20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莲都区、温州等地经商、务工。耕地面积200亩,山林面积2800亩,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4960元。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板栗、茶叶、油茶种植为主,务工、经商为辅。全村近60%的农户主要种植茶叶、板栗、油茶等,40%的农户在外经商务工。现有油茶2000亩,茶叶100亩,板栗200亩。今后的高定村将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在青山绿叶上下功夫,增加油茶抚育500亩,茶叶种植50亩,蔬菜示范基地100亩,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高定村先后投入330来万元资金,修建了5公里长的康庄公路,3个自来水池和6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楼,并将高定村的32户94人全部搬迁至西滩头新村,让村民住进了新居。  

竹子坪村

竹子坪村  竹子坪村基本情况   竹子坪村地处朱村乡西北方向,距乡政府所在地9.5公里,距县城31.5公里,该村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高,是全乡人口分布最为分散的村,辖上金钟山、下金钟山、岗上、竹子坪、坑宅、坑口、内坑、回水潭、栋上、中铺等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68户681人,党员39名。山林面积11922亩,耕地面积46亩。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和、丽水及周边县城,从事餐饮、运输等服务性行业。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6215元,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农业种植(茶叶、油茶、香菇)为主,农闲外出打工为辅。全村现有茶叶面积899亩,油茶基地8000余亩,现有1200余亩油茶在县林业局支持下经过油茶低改,预计今年将迎来大丰收。今后将继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及油茶低改面积,进一步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为全村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该村投资1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坑口至竹子坪村的康庄公里,完成竹子坪村、坑口自然村的村内道路整治工程,安装10个自然村的路灯。下一步该村将投资140余万元修建上、下金钟山到竹子坪的机耕路,确保联合、竹子坪、大岗山、石水缸4个行政村机耕路相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规溪村

规溪村  规溪村基本情况   规溪村位于石塘镇东部,地处瓯江河畔,依山傍水,景色秀美。与石塘水库相邻,双港、下坑村相连,丽龙高速公路相衔接,53省道丽浦线从境内穿过,交通便捷。距乡镇政府所在地5.3公里,距县城30.3公里。全村共有268户959人,党员43名。辖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耕地面积760亩,山林面积8100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人才372人,主要分布在苏州、丽水等地,从事经营超市、纳爱斯、水阁工业园区行业。   该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以水果种植为主,种植茶叶为辅。规溪村利用低丘缓坡地势,建立果园基地350亩,生产白枇杷、油桃、冬枣、黑李等水果,一年四季皆出产果实。为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1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6534元。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是结合本村的实际,做好劳动力职能培训工作。抓住支柱产业,增产增效。二是结合村情开发旅游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引进工业企业,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    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除正在旧村改造的西坑村及老虎头自然村尚未路面硬化,其它村主干道全部路面硬化,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40%,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65%,农村电网覆盖率达85%,通讯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0%。规溪村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长汀村

长汀村  长汀村基本情况   长汀行政村地处石塘镇西北部,西与云和镇地域龙石自然村相邻,东接小顺村,南面与北面紧靠石塘水库沿库。距石塘镇12公里,离云和县城13公里,辖长汀上村、长汀下村、横坑,赵岸,枫树湾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99户300人,党员20名。山林面积1.056万亩,耕地面积390亩。有富余劳动力120人,主要分布在云和、丽水、江苏、兰溪等地,主要从事沙石运输、服务、经营超市行业。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45元。全村的经济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板栗、香菇、吊瓜、茶叶、杨梅等,以第二、三产业为辅,经营沙石、运输、服务、超市等行业。今后发展方向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近年来,在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下,该村投入了18万元的资金实施整治村建设,进行环境整治,完成无害化户厕30户,建立无害化公厕两所及两个垃圾焚烧场,完成赵岸自然村的路灯安装。村民最关注的康庄路和大桥工程正在建设中,实施旧村改造,建设花园式家庭新农村,打造一个村民富裕,环境优美的休闲旅游村。   

张川村

张川村  张川村基本情况   张川村位于云和东北部,是金山下、泉溪二村的交界之中间。距县城23公里,离乡政府1公里。辖张川、上畈、岭脚3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58户565人,党员26名。山林面积5197亩,耕地面积425亩。从事香菇、长豇豆加工有30户60多人,富余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丽水、苏州等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6719元。   该村调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现有茶园面积1050亩,黄山头200多亩的土地开发项目已初见规模。全村30多户农民投入农产品加工,户均年收入4万多元。村里兴办神年制衣来料加工厂,解决了40多名妇女就业问题。   近年来,该村投入了500多万资金,修建了张川对门至岭脚的耕作路,张川至上畈的水泥路。进行旧村分期改造。拆除危旧房4500m2,整村搬迁了薄荷田自然村,打通了两条宽13米的村庄主干道,复垦宅基地5.8亩。新村一期48直房屋安排居住26户85人。建立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点2个,垃圾筒40多只,配备专门村级保洁员负责公共卫生清扫,实现垃圾日清日运。新村住房整齐,环境舒适,使村民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川村在2003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县级先进党支部称号。   

横山头村

横山头村  横山头村基本情况   横山头行政村位于石塘镇西北方向,周围环境优美。距镇政府所在地19公里,离县城30公里。辖11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19户、390人,党员23名。土地总面积13870亩,其中耕地面积670亩,山林面积13200亩。农村富余劳动力283人。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城、丽水等地,从事服务、承包经营种植和务工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种植粮食,香菇,茶叶,油茶为主,其中板栗种植面积500亩,油茶面积6000多亩,香菇26万袋。以林业扶育为辅。今后我村将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商品蔬菜每亩补助300元(低收入农户400元),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本村现有油茶6000多亩,产量低效,争取立项改良扶育,引进、开发油茶新品种,提升油茶产业的发展。种植香菇、木耳需要消耗大量林木、生态破坏严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引导村民利用边角废料栽培食用菌,每袋予以补贴0.10元(低收入户0.15元),以降低生产成本稳定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康庄路4.5公里,计划改厕80户,接下来准备积极争取资金,完善村庄道路的防护工程建设。争取立项建设横山头至桑岭根的连乡公路,该条公路建成后,横山头至石塘镇政府及丽水方向可缩短路程10KM,能有效促进我村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加快新村建设与旧村整治步伐,努力创建“生态和谐,美丽家园”的生态养生休闲山村。  

北溪村

北溪村  北溪村基本情况   北溪行政村位于石塘镇西北部,依山傍水。左邻横山头村,后靠大山,右临大源口村,前隔石塘水库。丽龙高速公路、53省道丽浦线隔库而过,交通便捷。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县城23公里。1988年建设石塘电站水库,该村部分房屋被淹没,村民后靠新建,沿用原名。现有农户23户,61人,共5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党员7名。山林面积4583亩,其中列入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1679亩,耕地面积50亩。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种植板栗、茶叶为主,以粮食生产,捕捞业为辅。板栗种植面积400亩,种植雪梨、杨梅、桃李等30余亩,201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5968元。北溪村依靠资源丰富和交通方便的优势,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巩固和发展板栗、茶叶为主,促进粮食生产、捕捞业的发展,做好劳动力职能培训工作,抓支柱产业,增产增效。    近年来,该村投入资金为每户村民装上了自来水。对村庄进行整治,完成道路硬化,安装路灯,接通广播、闭路电视,净化绿化村庄环境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修建4间50平方米的村级会议室,使村容村面貌得到改善,进一步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黄庄村

黄庄村  黄庄村基本情况   黄庄行政村位于石塘水库北面,四面环水。距乡镇府所在地15公里,距县城25公里。辖1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2户,总人口286人,党员26名。耕地面积580亩,山林面积7680亩。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人才60人,主要分布在苏州、丽水、大港头镇、双港等地,从事经营超市、交通运输、木材加工、建筑、种植等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发展水(干)果、外出打工和经商为主,种植茶叶、吊瓜等经济作物为辅。2010年生产水(干)果经济收入人均达2800元,年人均收入5120元。长期在外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今后的发展方向,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做好劳动力职能培训工作,抓住支柱产业,开发旅游业,引进工业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    近年来,该村投入110万元资金,建设康庄公路2800米,大大的改善了交通状况。进行村庄整治,改厕改栏,修建村级办公活动室两间80平方米,并落实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石门坑村

石门坑村  石门坑村基本情况    石门坑村地处朱村乡东南部,东与金山下村接壤,南与石塘电站相连,西与石塘镇北溪村相邻,北接桑岭村。距乡政府所在地2.4公里,离县城25公里,属偏远山区贫困村。该村康庄路与乡政府连接,与石塘镇相通,全村共有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2户,463人,党员16名,山林面积1008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7761亩,耕地面积353.5亩,农村富余劳动力278人,主要分布在丽水、江苏常州等地,从事超市、食用菌行业。2010年人均经济纯收入为5180元。   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于茶叶种植和劳务输出,现茶叶种植面积1050亩,蔬菜种植面积71亩,干水果板栗270亩,食用菌生产10.7万袋,吊瓜73亩。今后经济发展方向以种植茶叶、水果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推进劳动力技能培训,鼓励外出创业。    近年来,该村投入40余万元资金,修建石塘至石门坑、金山下至桑岭,总长8.3公里康庄公路的路面硬化;进行村庄整治,改栏改厕,安装路灯75盏,完成金山下水库至马蹄山7.8公里的机耕路通车。   

联合村

联合村  联合村是一个平原小山村,地处朱村乡西北方向,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27公里,康庄公路通到行政村,是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村。全村总户数130户,总人口483人(少数民族58户175人),辖苦枝垄、上湾新村、曹山等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党员16名。耕地面积583亩,山林面积3853亩。全村富余劳动力313人,外出务工150人,主要分布在丽水、苏州、北京、上海等地做生意。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是以茶叶种植为主,吊瓜、油茶为辅,全村有茶叶1338亩,人均2.8亩,现有上规模茶叶加工企业3家,家庭作坊式加工厂11家。全村共有油茶面积2100亩,计划投资36万元资金对1200亩油茶进行改造抚育,平均每亩油茶改造后年均增收300元,合计增收40余万元。    近年来,联合村先后在水利设施,路面硬化等方面投资30多万元资金,浇灌全村农田灌溉三面光渠道约4000米,修好山塘水库1座,3个自然村2000米的水泥路面硬化,完成全村自来水安装工程、整治村创建工作。  

张庄村

张庄村  张庄村基本情况   张庄行政村位于石塘镇东部,石塘坑中游,四面环山,海拔高480米。东与莲都区郑地乡接壤,南与上坪村、石塘坑村相邻,西与下坑村交界。距乡镇府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40公里,交通闭塞。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4户,107人,党员6名。耕地面积230亩,山林面积4924亩(列入国家重公益林面积2610亩)。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人才61人,主要分布在苏州、丽水、大港头镇、双港等地,从事经营超市、交通运输、木材加工、建筑、种植等行业。   该村的经济收入以林业、种植业为主。全村现有杉木基地300亩,毛竹基地1000余亩。201年村民人均收入6250元。今后的发展方向,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做好劳动力职能技术培训指导工作,搞好毛竹林基地扶育,杉木林基地扶育管理,采育结合,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近年来,该村修建了办公用房两间80余平方米,进行村庄整治,改栏改厕,治理排污水沟,净化环境卫生等建设,但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薄弱等因素限制发展空间。去年镇政府列入整村搬迁对象。   


大岗山村特产大全




大岗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