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坑村距县城32公里,全村有3个自然村,共75户305人,党员10人(正式党员9人),女党员1人。2008年村里共有竹木加工20户,全村经济1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51元。
近年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技能型政府在村级的延伸工作,扎实开展村级组织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先后完成康庄工程建设(白岭头至坪坑、坪坑至百丈路段)、安装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开通毛竹林道15公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6003 | 323000 | -- | 查看 坪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洋背村 |
这是一处藏于深山的绿色农家,这是一处天人和谐的写意村庄。 “烟居坡上溪山抱,灵秀毓自巾子峰。”在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西南山麓,两条从原始丛林最幽深腹地汩汩淌出的溪水,清澈剔透,游鱼如织,她们在距庆元县城十余公里处交汇,共同孕育了一个梦幻般的小村落,那就是野趣浓郁的故里——屏都洋背。 “村色斑斓图画里,秋千荡过春风笑。”洋背村山环水绕,地势起伏舒缓,林荫葱茏摇曳。峰奇林逸的深峡绿谷,委婉曲折的清丽河滩,曲径通幽的羊肠古道,装扮着炊烟袅袅的宁静乡村。清一色的土墙、黛瓦、小院筑成的民居错落有致,散落在村边的几座小桥和亭台匠心独运……它们编织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唯美画卷。 “黄果绿蔬花馥浓,四时景致各非同。”这里蓝天深邃,绿意盎然,青水羞涩,丰收黄得沉甸,驴行红得热烈,探险神秘如紫,乡风温暖如橙,人们美其名为“七彩洋背”!这里的房前屋后,田园山野,桂花、葵花、油菜花、砍瓜、蛇瓜、吉祥瓜……四季播满了香花甜果。置身其中,如坠花海,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农家莫道寻常舍,薜荔缠门雅客临。”到洋背,游人俨如就回到了自己“曾经的老家”。在这,可以春寻烂漫山花,夏游清幽溪涧,秋看金海田园,冬玩农家百事,还可再尝上地道可口的农家饭菜。五百淳朴勤劳的洋背农民,他们辛勤地耕耘着,倾力打造“十里低碳洋背”、“百户瓜果之家”和“千亩生态农园”。 |
菊水村 |
菊水村距县城12公里,位于54、55省道交汇处,高速公路连接线即将跨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499户1386人,外来流动人口1283人,党员46名(其中正式党员46名,女党员8名,预备党员1名),面积约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8亩、林地面积9429亩(其中生态公益林2600亩、集体统管山2306亩)。县工业园区屏都区块20家企业位于村西,有竹木加工、彩印包装等特色产业。村内有超市、餐旅、修理等80余家店铺。村民主要从事工业、商贸流通业、服务业。全村平均每个家庭有1.5人在企业务工,约占总人口的35%。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1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20元。 近年来,菊水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屏都综合新区建设中心工作,紧抓项目建设政策处理,在镇党委的统一部署下,解放思想,团结奋进,短期内完成了菊水洋边区块扩建、后口洋公路养护中心建设、高速连接线土地征用等多个省县级重点项目政策处理工作,在整个屏都综合新区政策处理中,行动迅速,成效显著,工作效率快,相关工作走在全镇其他相关村的前列,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2007年以来,菊水村设立了便民服务站,执行国家法定工作日办公制,按机关单位作息时间方便村民办事。值班工作人员由村两委干部、配套组织负责人轮流担任。值班人员要做好来访群众办事登记,用章登记,收集民情民意、要做好服务代理,要处理突发事件,提供行政、信息、法律服务,完善民情档案记录卡、技能服务联系户情况等记等内容,同时逐月登记村民来村办事件数并上报。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地保险住房保险、征地款发放等工作都在服务中心完成。 同时,根据本地企来增多和的立地优势,制定了“保一产、拓二产、带三产”的思路,鼓励村民积极从事第三产业,近年来,店铺从30余家增加到80余村村民从事商贸业、服务业等占到总人口的16%,流动人口的增多,促使菊水村房屋出租达到高峰,菊水村中心的90%的房屋出租给村外在菊水村误工经商的人员居住,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去年,菊水村还对老电影院进行修缮,作为群众置办酒席场所,通过出租,每年村集体可收取租金6万元,既方便当地群众,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今年,村两委又在谋划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大楼建设,想方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指导下,菊水村先后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先进党支部、庆元县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浙江省第一次农业普查先进单位、省级科普示范村、民主法治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省级学用示范点、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丽水市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并连续五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
八一村 |
八一村距县城10公里,傍54,55省道,交通便利,全村有217户,765人。党员28,面积约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0亩,林地面积3150亩。八一村与八二、八三两村交错排布,地理位置优越,工业经济起步晚,发展后劲大,村里有20多家加工企业,村内超市,餐馆具备。村民主要从事商业、运输业,工业建筑业,纯农业人口不足30%,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0万,村集体收入6.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近年来,围绕建设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科学发展,先后获得省级4星级民主法制村和计划生育先进村。村里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第一产业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是群众主要的行业.其中烤烟、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它行业如畜牧业等也有一定比例。但是,由于技术、气候、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不能很好地为人民群众增收所利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确的引导人民群众,争取使第一产业成为人民群众增收的一个新的起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由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以及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和大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村委会大楼的完成,让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的水平,村里健身、文艺气氛都相当浓厚。 |
八二村 |
八二村位于屏都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庆元县城仅10公里。全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253户,870人。2008年经济总收入629万元,人均纯收入3677元。现有耕地面积727亩,其中水田627亩,旱地100亩;拥有山林面积785亩,其中经济林230亩,其它林555亩。八二村现有正式党员31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1人,外出党员3名。 |
坑里村 |
坑里村位于庆元县西部的54省道70公里处,距县城13公里,距街道办事处2公里,村落交通便利、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生态优良,居住宜人。 行政村有2个村民小组,海拔310米。全村有158户(其中举家外出41户、实际在村117户)、389人(其中举家外出118人、实际在村271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5亩,山林面积233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400亩。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近年来,通过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洁净乡村”等大整治活动,现如今的坑里村展现人们面前是村容村变化明显,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取得主要荣誉有:2006年被评为县级先进村;2007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2014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等。 |
余村村 |
余村村距县城10公里。北面是菊寿线省道公路,南面是即将动工的高速公路引线,村境内余五路可通往白砍自然村、五都大桥和菊寿公路。余村村现有总户数643户,人口2034人,分为17个村民小组。党员数63人,其中正式党员60人。耕地面积2037亩,村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4650亩,其中生态林面积300亩,果园基地面积1400亩。 村生态林面积300亩,果园基地面积1400亩,近年来引进企业两家,分别为红砖厂和碳厂,并有村民自办小型加工厂数家。个体医疗点两家,便利店5家。村外出务工劳动力280余人,其中35%从事运输行业,从事其他务工有65%,村里共有来料加工经纪人8名,积极组织开展来料加工等增加村民收入的经营模式,有效集中解决了部分闲散劳动力并增加经济收入300余万元。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余村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结合实际,带领全村村民坚定地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之路,以绿色环保、生态建设为主,确保生态环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余村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抓好配套建设,提供完善服务。余村村已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能为村民提供比较完善的服务。村办公室内配备了远程教育课堂、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及便民服务中心,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日常业余活动,形成了村民议事、咨询,农民教育、医疗卫生、健身休闲等一体化、多功能的服务。 突出生态建设,美化人居环境。为美化人居环境,余村村专门制定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如今村里环境整洁,原有的塑料袋、泡沫、果壳等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已彻底改变,村民卫生意识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庆元县屏都综合新区建设余村区块开发是县里的重点项目余村是新区一期开发主战场,村两委在街道党工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群众反映好”的总要求,以“争先创优”为总抓获手,健全工作制度,开创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局面,村两委团结一致,全力以赴,紧紧围绕屏都综合新区建设余村区块开发政策处理工作,为屏都新区建设余村区块开发不断的努力。 |
菖蒲洋村 |
屏都镇菖蒲洋村位于屏都镇西南部,是屏都镇最高最远的高山村,平均海拔1189米,距镇政府30公里。西北与隆宫乡交界,南与福建松溪相邻,下辖五个自然村,即菖蒲洋、落花洋、龙缺角、炉坪、大毛凹等。分六个村民小组,全村126户、502人。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2人)。耕地面735亩。山林面积11400亩(其中毛竹林6500亩)。菖蒲洋盛产毛竹、质量好。毛竹是菖蒲洋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2008年人均纯收入2756元。为加强新农村建设与桐乡市发改委结对。 2008年全村经济收入200万元。菖蒲洋是属山多地少、是屏都镇最高最远的村庄。重要经济来源是毛竹,人均山林面积22.6亩,毛竹山面积12亩,山高气候适宜,是盛产毛竹的好地方,毛竹全县质量第一,占林农收入的80%, 这几年来在上级的关怀下、及村干部的努力下开通了康庄工程,安装了自来水,几年来开通林道路约60公里,使原本羊肠小道变成车道,使山通山,村通村,大大方便广大人民日常生活,使农副产品的进出提供方便。 |
八三村 |
八三村位于八都村中心,省道线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发展优势和交通运输优势。有5个村民组,320户,1001人,现有耕地680亩。村集体主要收入来自山林承包款,水田租金,砖场租金,每年集体收入大约1.2万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3640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6%。居民多数在屏都工业园区务工,部分村民在家务农。 村里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第一产业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是群众主要的行业.其中烤烟、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它行业如畜牧业等也有一定比例。但是,由于技术、气候、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不能很好地为人民群众增收所利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确的引导人民群众,争取使第一产业成为人民群众增收的一个新的起点. 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由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以及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和大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村委会大楼的完成,体育场所的建立,活动中心、活动器材的完善,让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的水平,村里健身、文艺气氛都相当浓厚。 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情况.村里共有党员23名,村两委班子健全团结,八三村村两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围绕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这个中心,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了八三村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致富路子;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平台,组织各党员学习最新的精神指示和农业技能,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将这些精神和技能带到各村民家里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了新的局面;抓紧组织和完善“为民服务站”。截止2009年10月,八三村为民服务站共为村民、企业、部门单位及外来人员办理各类事项684件,服务中共使用印章1202次。这些事大多是群众以前跑了很多次都未能办理好了,而现在只要找到为民服务站就能一次性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办事效率。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去年新修了文化活动场地和老年人活动室,安装了体育器材,带动了村容村貌及风气的改变,活跃了全村人的文化生活。 |
蔡段村 |
蔡段村位于屏都街道西南面,离街道办事处3.5公里,蔡段村辖蔡段、草古地、沙淤岗3个自然村,三个自然村落都座落“54省道”边,全村3个村民小组,167户,人口471人,其中兰姓少数民族21户47人,新安江电站建设移民52户175人,是全县唯一的新安江电站建设移民和少数民族居住集中村。全村山林面积1850亩,耕地面积526亩,党员25名,村民代表31名,2014年预计村民人均收入10930元左右(从2013年起统计部门对人均收入统计未作要求,此数据参照2012年每年递增8%得出)。 村集体经济收入没有经营性收入,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全部来自于上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补助,全村外出经商、打工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60%以上,在村民主要产业为:蔬菜种植、黑木耳栽培和种水稻。近两年完成的基础设施项目有:村尾道路、沙淤岗主道、草古地溪边3条道硬化,村饮用水修复、村委会楼修缮,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正建设中。下一步打算田间道路硬化3000-5000平方米,以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建设村文化礼堂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
白岭头村 |
白岭头村位于屏都镇西南面,距县城26公里,海拔800m,是屏都镇高山偏远村之一。有3个自然村(白岭头、里寮、下斜),分5个生产小组,现有户籍203户、人口625人,其中外出21户、85人。耕地面积537亩,其中水田497亩,旱地40亩;山林面积15500亩,其中经济林面积2100余亩。2015年,有低收入农户42户、332人,其中低保户6户、12人。主要产业有狝猴桃、毛竹产业、高山水稻种植.玉米等 2015年,白岭头村完成农村改侧工程、投资40余万完成村下斜自然村3.5公里路面托宽工程、白岭头村道路亮化工程.项目的开展,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白岭头村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学习“先进性教育”工作,组织党员开展学党章,现代科学知识和农业科技技术活动,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切实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策、科技素质,增强了带头致富的实际本领,得到了村委和群众的信任拥护.认真落实党员标杆管理工作制度,切实增强了党员的责任心和荣辱观。同时认真开展“二推一选”工作,把年轻、有文化、能力强的同志选为支部成员。切实加强村党支部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员学习活动制度”和“村两委议事规则”等,使工作开展有章可依。 |
坪坑村 |
坪坑村距县城32公里,全村有3个自然村,共75户305人,党员10人(正式党员9人),女党员1人。2008年村里共有竹木加工20户,全村经济1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51元。 近年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技能型政府在村级的延伸工作,扎实开展村级组织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先后完成康庄工程建设(白岭头至坪坑、坪坑至百丈路段)、安装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开通毛竹林道15公里。 |
官山头村 |
屏都镇官山头行政村由大奔桥、紫坪丘、张源坑、官山头等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106户383人(其中移民100余人),全村党员17人,目前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毛竹林(3000余亩)、烟叶(09年270亩,大部分靠租田种)、高山蔬菜等,全村人均纯收入3456元。 村里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官山头第一产业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是群众主要的行业.其中烤烟、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它行业如畜牧业等也有一定比例。很好地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增收.在以后的工作中,村两委将正确的引导农民,争取使第一产业成为人民群众增收的一个新的起点. 官山头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以及在官山头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翻天变化和发展,新的村委会大楼的完成,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一个崭新的新农村在官山头升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