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庆元县 >> 荷地镇 >> 苏湖村

苏湖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苏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苏湖村简介

  苏湖村简介
  苏湖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共有11个村民小组,271户,857人,其中外出177户,计人口644人;在家的农户为94户,计人口213人。共有党员31人,其中在家党员为10人。共有山林面积18490亩,耕地面积495.5亩,毛竹面积1000余亩。集体经济总收入4.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44.2万元,农村人均收入2813元。苏湖村于1958年建立上洋湖林场,目前蓄积95200立方木材中,有成品林木材65000多立方,是村集体和村民的宝贵资源,对促进农村农民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无法估量的作用。上洋湖林场山高水秀,林木茂盛,是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常有省内外人士前来观光旅游,与双苗尖一脉相承,是我县旅游开发和湿地保护意向的立项之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26104 323000 -- 查看 苏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苏湖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苏湖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高住村

  高住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总面积5.8平方公里,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5个,村民代表15人,村委会成员4人,支部1个,支部成员3名,党员22名,其中在家6人,县内7人,县外9人。2011年度农业户籍140户,554人。其中,在家75户,193人;外出65户,361人。县内27户,99人;县外38户364人。猪73头,鸡鸭86只,耕地面积816.25亩,水田624.25亩,旱地192亩。   村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类型,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3.6℃,最高气温7月份平均23.3℃,最低气温1月平均3.5℃,年降雨量2100毫米,年相对湿度84%,年平均风速1.4/秒、无风频率高达49%,年日照时数1354小时,无霜期205天   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8万元,人均收入6609元。香菇生产29户,38.2万段,锥栗园区166亩,基地34亩,散种44.7亩。高山蔬菜72亩,其中小尖椒40亩,茭白32亩。全村低收入农户57户,233人,低保户5户16人。  

塘尾村

  塘尾村地处庆元县东部高山地区,海拔1000多米,与洋边村、青社村、黄沙村连接,距荷地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村中有310多年的柳杉四株,200多年的檀木叶树2株村后百亩以上的生态保护林,风景优美,被评为市生态村。在册人口为113户,328人,常住人员只有118人,50户人。依靠党的政策,抓住机遇,村中目前村道硬化、村庄整治、办公楼基本完善,各自在粮食生产方面基本自给自足。经济方面,食用菌生产、养殖业发展(以养猪为主、鸡鸭为辅)高山蔬菜等项目为主,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塘尾村村两委真抓实干,在粮食生产、食用菌生产、养殖业、高山蔬菜、毛竹发展等方面下苦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底墅村

  底墅村是荷地第二大的行政村,它东邻半路、黄沙、青社、洋边,西连高住、马家地,北与杨朗坑相接。距离荷地镇政府所在地不到2公里,历史上是个书香之地,自然一个,村民小组12个,党员28人,农业户299户906人,其中在家110户、348人,外出189户、558人。山林面积12492亩,毛竹面积300亩,锥栗1000余亩,水田979.05亩,旱地356亩。在荷地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使这块宝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勤劳智慧的山区人民如鱼得水,使“香菇、锥栗、茭白”之村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今,底墅村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初步形成了有山区特色的村庄。人民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小康水平。  

洋边村

  洋边村简介   荷地镇洋边村位于荷地东面,东接本镇黄沙村,南与本镇塘尾村相连,西靠荷地村,北与本镇青社村接壤。全村总面积0.79平方公里,离荷地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55省道自西向东从村中心穿过,交通十分便捷。电视、电信网络覆盖全村。   洋边村共有87户,28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432亩,山林面积827亩。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430元。村后山有一片茂密的松树林,给村里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海拔102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9℃,降水量1960毫米,降水分布为春夏季多,秋冬季偏少,总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这一气候,最宜于香菇等菌类生产和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以农业为主,村民的主导产业以水稻、食用菌、高山反季节蔬菜为主。今年从福建古田引进白木耳试种,已获得成功。  

大岩村

  大岩村简介   庆元县荷地镇大岩村,现有在册人口803人,258户,其中外出人口647人,148户,辖两个自然村。全村有山林面积4744亩,耕地面积608亩,2008年人均收入2558元。全村共有党员19人,群众组织有团支部、村妇联会。大岩村主要经济来源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全村28.6万袋,粮食生产主要是解决口粮问题。近几年蔬菜产业有所发展,以种植小尖椒为主。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梯度转移,劳务输出也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村尾自然村进行了整村搬迁,减轻了土地的压力,为土地流转机制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杨朗坑村

  杨朗坑村简介   荷地镇杨朗坑村,全村四面环山,满目苍翠,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在册人口549人,214户,党员10人,全村有山林面积6817亩,耕地面积690.06亩,村民收入以高山蔬菜、食用菌、外出务工为主,2012年人均收入7914元。  

半路村

  半路村简介   荷地镇半路村海拔900公尺,东邻岩坑山田,西至黄沙山场,北至底墅大岩村岭。全村共有58户,209人,在家25户,在家人员76人,外出33户,133人。有耕地面积697亩,其中水田219亩,旱地478亩,有林地面积1633亩。党支部成员设村支书一名,村委会成员三名,各种组织机构健全。种植水稻200亩,锥栗400多亩,年收成3万多斤,袋料香菇17万袋,饲养生猪30头,家畜100多只,是个生产模范村。有文化古迹,永福廊桥建于200年前,有庙一座、祠堂一座,目前都保持完好。村内建设比较完整,有水泥街道和水泥小弄,有卫生专业设施等。  

杨冯源村

  杨冯源村简介   杨冯源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8.5公里,共有3个村民小组,76户,206人,其中外出53户,计人口139人;在家的农户为23户,计人口67人。共有党员14人,其中在家党员为4人。共有山林面积2538亩,耕地面积212.3亩。集体经济总收入3.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6万元,农村人均收入2964元。  

际面村

  际面村简介   际面村位于庆元县东部,地处东径119°5′,北纬27°28′。东邻苏湖村,西靠大山顶尖,南接岭头乡,北与荷地村接壤,55省道、岭荷公路绕村而过。距县城松源镇44公里,离镇人民政府驻地荷地村约一公里。海拔1040米。全村总面积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0亩,林业用地面积5160亩。行政村辖际面、际角2个自然村,5个生产队。至2008年底,全村共有169户,586人,其中外出人数78户,267人。   际面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具有光热资源丰富的气候优势;是锥栗生产的最适宜区。地势西部高,南北低,平均海拔980米,“大山”为村内最高峰,海拔1332米,最低处海拔850米,是浙西南地区海拔较高的中山台地。森林覆盖率72.6%,笋竹两用林资源丰富。主要矿藏已探明有铁、银、稀土、花岗岩等。   旅游景观:大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站在山顶上鸟瞰际面村,四周翠竹环绕;竹林之外,300亩锥栗园区形成第二层包围。村内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红墙碧瓦、绿映村庄。好一幅:房在林中立,人在绿中行!   节气民俗:主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百花生日节、社节、清明节、端午节、人神节、满仓节、中秋节、重阳节、寒食节等。节日糕点有:黄粿、红米糕、汤圆、社粿、酸菜粿、粽子、糯米馒头、糍粑、寒食饭等。传统民俗:春节贴红联、“种银树”、出行踏春;元宵节舞龙灯;清明节上坟;人神节送糯米馒头;满仓节做糍粑;重阳节联姻;寒食节吃寒食饭等等。   主要农产品:水稻、黄豆、玉米;锥栗、香菇、木耳等。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发展,逐渐形成了“菌、竹、茶、果、蔬、养殖”为优势产业。到2008年底,全村锥栗总面积累计达350亩以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黄沙村

  黄沙村简介   黄沙村位于荷地东部,距镇所在地3公里,全村7个村民小组,222户688人。其中外出105户414人,有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22人,村民代表16人。耕地面积771.4亩,其中水田面积467.4亩,旱地面积304亩;有山林面积6226亩。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类型,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空气清新舒适。   位于55省道边上,交通便利。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发展,改变以往单一经济结构局面,使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逐渐形成了“菌、竹、茶、果、蔬”为优势产业。在家村民主要从事食用菌生产、锥栗、毛竹和高山蔬菜种植。村两委班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正确思想,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理清发展思路,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带领村民走出一条文明富裕之路。2008年实现了农村经济收入178.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17元。   狠抓产业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合理的山地流转机制,发动村民大力发展锥栗种植。在大片荒地上种植锥栗,目前已有锥栗园区面积700余亩。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庄整治,将村内所有路面进行硬化,建立垃圾池,集中处理各类垃圾,新建蓝球场,公厕。完成农民饮用水工程,显著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  

青社村

  青社村简介   荷地镇青社村位于荷地东面,东接本镇黄沙村,南与本镇洋边村相连,西靠荷地村,北与本镇半路村接壤。全村总面积1.09平方公里,离荷地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现康庄公路通到村,离55省道0.5公路,交通十分便捷。电视、电信网络覆盖全村。   青社村共有85户,304人。全村有耕地面积287亩,山林面积1373亩。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791元。民风纯朴,和睦相处,讲究信誉,2007年被县信用联社评为“信用村”   海拔102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9℃,降水量1960毫米,降水分布为春夏季多,秋冬季偏少,总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这一气候,最宜于香菇、灰树花、黑木耳等菌类生产和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以农业为主,村民的主导产业以水稻、食用菌、高山反季节蔬菜为主,特别是村民积累丰富的香菇生产经验,是荷地镇香菇生产“重点村”。  

荷地村

  荷地村位于庆元县东部,西靠岭头乡,距县城43公里,是镇人民政府驻地,村中有荷地信用社、荷地镇中心小学、荷地中学、荷地医院、荷地广播站、电信支局、邮电支局、荷地供电所等。荷地村海拔1040米。现有农业人口483户、1735人,其中外出206户、957人。44名0党员,其中外出党员9 人。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类型,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笋竹两用林资源丰富。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该村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发展,逐渐形成了“菌、竹、茶、果、蔬、养殖”为优势产业。耕地面积1623亩,林地面积6545亩。2008年有低收入农户252户、849人。    荷地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粮食生产和香菇经济,工业基础薄弱。香菇生产是传统产业,现有香菇生产户53户,香菇总量达50.3万段。。目前已有126户种植高山茭白、长瓜、松花菜、小尖椒、辣椒等高山蔬菜260多亩,高山蔬菜已成为该村的主要支柱产业。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以往单一经济结构局面,使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该村地处位置中心,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量大,群众商品意识相对较强,进入服务行业、商品流通行业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香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商业、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荷地街道拆建,现荷地“商业”一条街初具规模,商业活动包括农副产品集散、工业品批发、零售,旅馆、饮食、理发、服装以及文化娱乐服务。   

高际村

  高际村简介   荷地镇高际村海拔950公尺,东邻石木下村,南至黄沙山场,西至横岭村山场,北至荷左公路线。全村33户,112人,有耕地面积142亩,其中水田135亩,旱地7亩,有林地面积2613亩。党支部成员只设村支书一名,村委会成员四名,通过选举,吴法远同志任委会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委员由吴起洋、吴起武、吴群英同志组成。计划生育联系员由胡美霞同志担任。在家9户,在家人员33人,外出24户,79人。在家人员生产积极性非常高,其中种植水稻130亩,吊瓜50亩,毛竹基地30亩,袋料香菇8万袋,饲养生猪29头,家畜100多只,是个生产模范村。2011年人均收入6553元,为全镇最高。信用度非常高,评为庆元县二镇五乡的信用村。  

东山村

  东山村基本情况   东山,行政村。以村之后山得名,据《东山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从青竹迁入,至今已有440余年历史。民国年间为苏方乡政府驻地,土改后改建东山乡,1956年设东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称东山大队,1984年建行政村,置村民委员会。地处浙闽边界,距庆元县城约55公里。   东山村现有人口338人,132户,耕地420亩,林地1500亩,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是水稻和锥栗。2006年“桑美”台风后,因受地质灾害威胁,在政府的关心下已有72户搬迁到同济新村,9户搬迁到同德新村居住。典型人物胡明荣,苏方乡乡长,时县常委,闽北地区菇农协会会长(庆元县志),曾令长工吴之惠给李文辉、叶飞部队送白银、大米等财物。景物古井两口,系条石所建,设计独特,井水冬暖夏凉,三百余年历史,至今保护完好。炮楼四座,保存完好一座,墙外炮眼依然如故,是当年村民抵御匪寇的重要阵地。东山村三面环山,远望形状犹如谷箕,村内石头铺成的小路别有一番韵味,村的周围毛竹环绕,青翠挺拔,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马家地村

  马家地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总面积6.4平方公里,行政村1个,村民小组4个,村民代表9人,村委会成员3人,支部1个,支部成员1名,党员15名,其中在家3人,县内5人,县外7人。2009年度农业户籍120户,447人。其中,在家49户,126人;外出71户,321人。县内26户,113人;县外45户208人。猪40头,鸡鸭107只,耕地面积693.2亩,水田481.2亩,旱地212亩。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0.7万元,人均上入6146元。香菇生产16户,28万段,药材25亩。全村低收入农户57户,233人,低保户5户16人。  

杨桥村

  杨桥村位于荷地镇东部,跟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全村4个村民小组,在册人口216户642人,其中外出114户380人,有村两委干部9人,党员23人,村民代表31人。有耕地面积946亩,山林面积8122亩。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村美、民富、班子强”的要求,理清发展思路,团结协作,求正务实,带领村民走出一条文明富裕之路。2011年实现了农村经济总收入305.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288元,曾先后荣获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档案管理示范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达标村等荣誉称号。   狠抓产业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村经济实力。通过“反租倒仓”的形式,建立合理的山地流转机制,做活山上文章。发动村民大力开发锥栗园攻和毛竹基地。在大片荒地上种植锥栗和毛竹,止前锥栗园区面积250亩,毛竹900亩。依托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力量和优势,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种植小尖椒、高山茭白等品种,产销两旺,效益显著。建立仿生菇生产基地和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切实提高香菇的生产关停效益。同时建立了庆元县丰裕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正在筹建杨桥村发展经济互助会组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村街道两旁进行绿化安装路灯,村内所有大街小巷路面进行硬化,垃圾集中焚烧处理。新建设村两委办公楼,完成农民饮用水工程,改善了村容村貌。   推进平安创建。开展了以“人变好、民变富、村变美”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治村建设,推出了“六比六看”活动,增强了村民的法制观念,村风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在全县推广。全村治安形势良好,风朴人纯,团结和谐,社会稳定  

黄垟村

  黄垟村基本情况   黄洋(垟)原名黄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更为现名。村里曾黄、练、张三姓合居,黄姓由黄家山迁居至此,练姓由桂椿公自杨桥迁居至此,张姓由张公堂迁居至此(张姓已迁出近百载),发展至今约一千多年历史。黄洋(垟)村由车坑和黄洋(垟)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203户,665人。山林面积11093亩,耕地面积654.5亩。海拔890米。境内最高峰黄壇尖(大头山)海拔1573米,山中拥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主要矿藏已探明有铁、银、稀土、花岗岩等。  

岩坑村

  岩坑村村情介绍   岩坑村与黄沙、杨桥相邻,岩坑村总人口475人,202户,4个村民小组,党员13人。其中,外出党员9人。耕地面积589亩,山林面积3920亩。2013年人均上入6061元。主要经济收入为香菇生产,共9万段,粮食生产127吨,锥栗园区200亩。近年来,岩坑村在全村人民的努力下,建立了廊桥,发展农村经济中,从客观实际出发,构建由“村民、政府、社会”三方组成支持系统,实现了家家通水泥路,依托县乡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促进村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毛竹、锥栗、太子参等产业,为村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大力发展机耕路。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庄整治,使村里面貌焕然一新。  

桃坑村

  桃坑村村情介绍   桃坑村位于荷地镇东北部,地理位置东面毗邻左溪镇。北面与松坑乡接壤,西面、南面与杨桥村、黄垟村接壤,距镇政府所在地荷地村11公里,全村峻岭连绵,群峰起伏,地势自东北向东北、西南两边倾斜。海拔102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4℃,降水量1760毫米,无霜期213夭。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这一气候,最宜于香菇等菌类生长。分别为桃坑、栗树洋两个自然村,2012年末农业人口345人,150户,土地面积3646亩,其中耕地面积348亩,森林面积2905亩,森林覆盖率79.7%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0.51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877元,主要经济发展产业为香菇、吊瓜,2008年完成农村通村公路,实现路面硬化,2007年开通有线电视网络。  

松坑村

  松坑村村情介绍   松坑村位于荷地镇东北部,地理位置东面毗邻左溪镇。北面与张村乡接壤,西面、南面与黄垟村、桃坑村接壤,距镇政府所在地荷地村14公里,全村山峻岭连绵,群峰起伏,地势以大头山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两边倾斜。海拔102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4℃,降水量1760毫米,无霜期213夭。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这一气候,最宜于香菇等菌类生长。2011年末农业人口87人,30户,土地面积3031亩,其中耕地面积109亩,森林面积2656亩,森林覆盖率87.6%,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260元,主要经济发展产业香菇,2008年完成农村通村公路,实现路面硬化,2009年开通有线电视网络。  

横岭村

  横岭村村情介绍   横岭村,位于荷地东南3.5公里。因村边横贯着一条石阶岭,故名。人民公社时期隶属苏湖公社,社内有两个“横岭”村,为大,于1981年11月改称大横岭,又曾称“东横岭”(为区别八炉横岭)。1992年后隶属荷地镇,改称现名。据传横岭村古称“源头村”(何时改称现名已不可考),缘于村边流淌的溪流是瓯江支流小溪的源头之一。溪流从横岭村流出,经我县左溪,流入景宁、青田,汇入瓯江。溪边多古树,自然景观优美。与村落隔溪相望的天仙竹林不仅毛竹修美,还有树龄三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伟岸挺直,佑民;又有香榧、锥栗、苦楮等能结干果的树种夹杂其间,入眼是风景,入口是村娃解馋之珍果。溪至村尾,水流相对平缓,有一棵长在溪边的红叶古枫横着长,直跨对岸,过往路人无不称奇。大自然的造化神奇,最后遭“桑美”肆虐,不知踪影。横岭村是庆元至江根古道必经之地。庆元东部地区未通公路之前,村中曾有旅舍供来往客商驻足。无电力时代,全村共有水碓一座,免了人工舂米之苦。1975年建成水力电站一座,供村民照明碾米之用,成了邻近村落羡慕的山村。1964年开办学校,设小学一至四年级,鼎盛时期有二个班级,二位教师,五十余学生,1993年停办。集体化时期成立大横岭大队,分四个生产队。全村有耕地214亩,山林1296亩,至搬迁前有人口280余。人多地少,自古全村青壮劳力冬季均外出生产香菇。横岭村是多姓居住之地,相处和睦,勤劳俭朴。最先开基是朱姓。朱家何时何地迁入,何时外迁何地无从考查,仅留在村民的口口相传中。现有杨、吴、刘三姓家族。杨家,明朝中叶从龙泉安仁迁入,搬迁时有27人。吴家,明朝末年从举水迁入,搬迁时有203人。刘家,清朝初年从荷地岩坑村迁入,搬迁时有50人。2006年8月10日,横岭村遭台风“桑美”正面袭击,失踪一人,房屋损毁18幢。全村唯一公共建筑——学校,全毁。吴氏宗祠冲毁一角,冲毁木廊桥一座,石拱桥一座,石条桥四座,冲走百年以上香榧树二棵,枫树一棵,沿溪道路、田地全毁,许多损失无以统计。至此,横岭村民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分批外迁,分居庆元县城同德、同济新村。当下的横岭村仍有八位恋旧恋土老人在居住。吴氏宗祠得到修缮,木廊桥得以再造,祖宗留下的耕地山林依在。三百多年树龄的古银杏仍在村中守候,还有古香榧树二十余棵,红豆杉十余棵……  

坪头村

  坪头村基本情况   坪头村总人口330人,其中农业户籍228人,80户,2个村民小组,党员5个。耕地面积237亩,山林面积2795亩,毛竹316亩。2012年人均上入8535元。因2006年“桑美”袭击,受灾严重,现已整村搬迁至庆元同济新村与同德新村。  

茶垅村

  茶垅村村情介绍   茶垅村总人口115人,25户,2个村民小组,党员6个。其中,外出党员6人。耕地面积126亩,山林面积3057亩。2013年人均上入7047元。因2006年“桑美”袭击,受灾严重,现已整村搬迁至庆元同济新村与同德新村。茶垅村是由茶坪和垅聪两个自然村组成。在荷地镇茶垅村原址已经无人居住,属消逝中的村庄。茶坪村是由部分岱根村民和部分苏湖村民组成的。清朝康熙年间,岱根村村民胡氏一家为了经营农田,搬迁至茶坪庵附近居住。茶坪庵是一座古老的庵堂,是附近一带求姻缘最灵验的庵堂,各朝各代都有很多外地人来此烧香拜佛。岱根人来到这里后除了种田外,还开了一家茶馆,为前去茶坪庵烧香拜佛的人提供方便。到了光绪年间,有一拨人从上洋湖搬迁到这里,他们原是苏湖人,在此之前已经在上洋湖住了一百多年,拥有大片山林,后来由于上洋湖地处深山,野兽横行,不宜生活,所以举家搬迁至此。最终两拨人合二为一,岱根人贡献农田,苏湖人贡献山林,合并为茶坪村。然后世代相传,人口最多时达七八十人。到了21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村民们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陆陆续续来到县城打工,到了2006年,留守村里的人已经不到10人,此时村里受到超强台风“桑美”的侵袭,房屋倒塌过半,整个村庄面目全非,无法继续居住。随后整村搬迁至庆元县城,现主要居住在同德新村和同济新村。茶坪庵的附近有很多农田,其中有一丘田名为“龙丘”,面积达6.6亩,传说这“龙丘”乃是神龙所开。当年有两条神龙托梦于茶坪庵里的老和尚,承诺为之开垦一丘面积很大的田,前提条件是7天7夜不得敲钟擂鼓,否则前功尽弃。开头几天老和尚遵守约定,两条龙也兑现承诺,一条去台湾运土,一条则在开田,但是过了5天5夜后,老和尚还是忍不住敲了钟,此时去台湾取土的神龙正在返程路上,听到钟鼓声后便扔下土壤离去,致使开田所用土壤一半被扔在福建政和铁山镇,一半被扔在浙江庆元大坂洋。另一条神龙听到钟鼓声后,也匆忙离去,离去之时留下一丘6.6亩的农田和一条水渠。但由于土壤没有到位,这丘田始终未能耕种。而垄聪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当时庆元县青竹马处林村毛氏兄弟两家人得知这里的农田土质很好,非常适合耕作,便举家搬迁至此,买下了附近的70亩余农田,然后以此为生,世代相传,至今已传了11代。到了21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村民们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陆陆续续来到县城打工。到了2006年,村子受到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桑美”的侵袭,无法继续居住。随后整村搬迁至庆元县城,现主要居住在同济新村和白象社区。茶坪自然村与垅葱自然村相隔一公里左右,合为茶垅行政村  

石磨下村

  石磨下村村情介绍   石磨下村原叫旗埠村,村形似旗状,后来传说后山有一匹大石头,每天会流米粉,能供应2-3个人生活,但是村民嫌米粉太少,遂把石洞挖大,结果米粉停止流出。从此以后,把旗埠村改名为石磨下村。   全村总人口751人,247户,11个村民小组,党员17个。其中,外出党员5人。耕地面积468.95亩,林地面积2189亩,毛竹林125亩。2006年农历7月16日晚22点-24点,“桑美”台风席卷全村,20条生命瞬间被夺走,整个村庄成为一片汪洋,房屋、农田和所有桥梁都被冲毁。次日,消息传至各级政府,省委书记习近平和省长吕祖善亲自奔赴看望灾民。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石磨下村整村搬迁到城郊同济新村和同德新村居住目前都已安家立业,人财两旺。2013年人均收入8806元。  

胡处洋村

  胡处洋村基本情况   胡处洋,以村中一片田洋得名。辖一个自然村,137户,525人。有耕地220亩,山林800亩。农林产品有稻米、香菇、木材、水果、茶叶。1984年前隶属石洋大队,1984年起建行政村,置村民委员会。   据《胡氏宗谱》记载:胡处洋,胡家始祖胡毕章公在清代康熙壬申年从青竹迁入,至今已有十一代三百余年。毛家祖先在清代乾隆三十五年从青竹迁至天坪湾(距胡处洋约一公里),公元1955年迁入胡处洋,两姓共同居住至2006年。2006年受“桑美”台风袭击,全村在政府安排下搬迁到庆元同济新村居住。   村之尾有一片古树林,林间有一古庙,1976年被毁后又于2005年按原貌重修,整体布局错落有致,令人神往。   村的水口有社坛一座,是村民民间传统节日的活动场所。   村口有一炮楼遗址,炮楼为民国年间村民抵抗外敌入犯的重要阵地。   胡氏宗祠建造于初年,历经沧桑,本已面目全非,2012年举全村爱心人士之力,全力抢修,如今已恢复原貌。   胡处洋地处55省道,历来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距县城50公里,一条河流贯穿村的中央,游鱼细石,历历可数,美景如画,是城里人游玩的好去处  

苏湖村

  苏湖村简介   苏湖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共有11个村民小组,271户,857人,其中外出177户,计人口644人;在家的农户为94户,计人口213人。共有党员31人,其中在家党员为10人。共有山林面积18490亩,耕地面积495.5亩,毛竹面积1000余亩。集体经济总收入4.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44.2万元,农村人均收入2813元。苏湖村于1958年建立上洋湖林场,目前蓄积95200立方木材中,有成品林木材65000多立方,是村集体和村民的宝贵资源,对促进农村农民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无法估量的作用。上洋湖林场山高水秀,林木茂盛,是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常有省内外人士前来观光旅游,与双苗尖一脉相承,是我县旅游开发和湿地保护意向的立项之一。  


苏湖村特产大全




苏湖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