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尾村简介
庆元县岭头乡村尾村离乡政府所在地岭头村12公里,海拔940米,共有两个村民小组、65户、231人口,其中外出人口12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33亩,水田面积121亩,旱地面积12亩,粮食播种面积133.6亩,山林面积2100亩,林业用地311亩,其中封山面积692亩,森林覆盖率达83%。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7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820元。由于地处海拔940米的高山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以传统种植香菇、水稻及稻田养鱼为主要产业,以发展高山蔬菜、毛竹为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大力发展劳务型经济,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6200 | 323000 | -- | 查看 村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包果村 |
包果村位于庆元县东南部,西与大际头村毗邻,东接举洋村,有著名的“包果岭”通往岭头村,境内地势高低错落,峰峦密布,峻岭纵横,山间盘底。农田和村落主要分布在沿溪和盆地,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网纵横,土质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和茶叶、药材等经济作物。包果村距乡政府8公里,人口421人,其中:外出237人,总劳动力272人,总劳动力外出140人,耕地面积463亩,水田面积428亩,旱地面积35亩,播种面积359亩,粮食总产量127.9吨,山林面积2228亩,林业面积1008亩,封山面积376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34000元,人均收入2278元,主要产业是香菇生产和锥栗。 进入新世纪,包果村两委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发展、创新为动力,抓好项目建设,不断扩大优势产业规模,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得到调整:2008年高山蔬菜发展100亩,香菇标准化生产10万袋,稻田养鱼100亩,锥栗园区800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2008年新建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2009年加入庆元县广播电视联网村村通工程,为今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包果村按照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加强对农户的引导教育、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农户发展毛竹、锥栗、高山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入手,改变收入结构,加强技术培训,认真做好劳务输出及农民工返乡再就业工作,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
塘堀村 |
岭头乡塘堀村位于庆元县东南部,平均海拔1010公尺,现有4个村民小组,123户,498人口。 我村村民过去依靠做香菇这样的单一经济来源,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村民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只剩下一半在家群众。后充分发挥了本村海拔高,气候凉爽,非常适合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在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0.34万元,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 塘堀村现已是岭头乡高山蔬菜重点种植村,如今在村的村民基本都种植高山反季节松花菜,今年全村复种面积达到600多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调整产业结构的意识也随之提高,在村两委的领头带动下,2008年以村经济合作社为依托,成立了龙井高山反季节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设有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有自己独立的银行账户,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松花菜是合作社主要产品,产品主要销往外省市。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坚持以服务为主,不断完善经营方式,社员种植松花菜,通过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供应肥料、统一防病、统一收购等一系列服务,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效益,不断增加本社社员收入,并带动了周边农户致富。 村“两委”在党的-精神指引下,以村庄整治和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为抓手,务实创新, 扎实工作,努力将本村建设成为村美、户富、班子强的新农村。我们热忱欢迎各界人士来塘桥观光指导,投资兴业,共同谱写发展的新篇章。 |
徐洋村 |
徐洋村离乡政府所在地岭头村12.5公里,是远近闻名的稻田养鱼产业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142户,计485人口。有耕地面积475亩,林业用地3108亩,森林覆盖率达85%。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8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592元,现有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66户、141人。2008年,徐洋以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列入百万亩养殖塘项目为契机,实施稻田田埂硬化,进行资源化利用,形成稻鱼共育、互利共生,以此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这种新的养殖方式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稻田田埂硬化还是一项有利环境保护的生态型养殖方式。徐洋村300多亩稻田田埂硬化示范点的稻田因为少用或不用农药、化肥,收获的“绿色田鱼”纷纷被客商看中。村党支部书记毛留盛成立的瓯源渔业合作社,年加工鱼干3000多公斤,产品销往上海、广州等地,受到良好评价,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引领群众积极投身到稻田养鱼这一新兴产业上来。 徐洋村还是是我县实施“西烟东扩”政策的试点村之一,该村共有7户烟农,种植了50亩烟田,烤烟质量和烟叶亩产两项指标均列全县前茅,是东部三个“西烟东扩”试点乡镇中效益最明显的乡镇。 2009年年初,该村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为改善农田道路、水利灌溉条件,为改善全村农民生产条件,防御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
岭头村 |
岭头村位于庆元县东南部,为岭头乡政府驻地,有农户205户,752人,党员41名,其中经济发展带头人10名。耕地面积500亩,林地面积4836亩,海拔86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到目前,反季节高山蔬菜、标准化香菇、茶叶、雪莲果、呆瓜、锥栗等是已成为岭头村的主要特色产业,其中松花菜的复种面积09年就达到700亩以上,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处,行业协会、农村经济组织等4家,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民96户,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34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创特色、重服务、整资源、促发展”为目标,依托村为民服务中心、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党员干部技能培训基地,在实践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创业技能、拓宽致富渠道、努力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岭头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通过村庄整治及亮化工程,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网络、通广播。全村环境优美自然,做到改房、改水、改厕,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环境洁化,并建有三格式污水处理设施一座,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早年被评为县级村庄整治村、文明村,市级生态村。岭头乡中心文化站设立在岭头村小学原校址,拥有完善的建身器材、篮球场、棋牌室、乒乓球室、图书室、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娱乐活动设施。第八届村两委干部齐心创业,民主议事,廉洁高效,使岭头村的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杨家庄村 |
庆元县岭头乡杨家庄村位于官下县道公路旁,离乡政府所在地岭头村8公里,与小际头、下庄村毗邻,距县城48公里。辖区内有杨家庄和渔树坑两个自然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95户,735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448亩,林业用地22192亩,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9元。 该村由于地处海拔1060多米的高山地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现以种植灰树花、香菇、高山蔬菜、粮食为主要产业。近几年来该村把自然条件劣势转化为优势,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发展起了灰树花、高山蔬菜、竹木产业的三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走共同致富之路。截至目前,该村盛产的灰树花已经占据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是享誉盛名的灰树花产业特色村,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通过这几年全村加大村庄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县级立项村庄整治工程的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农村改厕、街道亮化工程、沼气池建设等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农村山林权属流转以及土地开发项目的开展,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村两委将继续引领全体群众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不断迈进。 |
富楼源村 |
富楼源村简介 富楼源村位于岭头乡南面,海拔998米,村民小组2个,全村94户,总人口326人,其中常驻人口106人,耕地面积309亩,水田面积297亩,旱地面积23亩,播种面积206亩,粮食总产量85.7吨,山林面积17000亩,林地面积4847亩,封山面积95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603000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2456元,全村主要以种植稻谷、锥栗、松花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富楼源村为岭头乡南峰方向最偏远的行政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岭头村17公里,2007年修建移动信号接收台,2009年建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及广播电视联网工程,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群众发展产业限制瓶颈较大。 富楼源村有过半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许多离村较偏远、管理不便的水田就成了荒田。针对这一实际,村两委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发出的“开荒田还粮田”的号召,出台了优惠扶持政策,提供信息服务,鼓励农民开垦荒田。富楼源村官田洋片有50多亩的水田,因田主长期外出被闲置抛荒。2009年春节期间,村民叶开锋和吴瑞安分别利用吴友清等10多户外出农户回家过年的机会,与他们签订了开荒合同。由叶开锋开荒其中的20多亩,计划10亩用来种吊瓜,其余的用来种单季稻,由吴瑞安开荒另外的30多亩,除了种上单季稻外,还计划在稻田里养鱼、养鸭。在富楼源村的带动下,岗后洋、杨家庄、下庄等村也纷纷兴起了“开荒田还粮田”的热潮,还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要求到岭头乡开垦荒田种植药材、高山蔬菜等。 |
后仓坑村 |
后仓坑村位于岭头乡与荷地镇交界处,离县城46公里,离乡政府2公里,距荷地镇6公里,海拔930米,辖后仓坑自然村、二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83户、292人口。耕地面积421亩,林业用地3472亩。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4.4万,农民人均收入2728元。到目前为止,后仓坑村已全面完成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和创建县级生态村。由于山高路原本地经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致使许多村民外出务工,但也为全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永平。 |
莲花村 |
庆元县岭头乡莲花村离乡政府所在地岭头村10公里,海拔948米,与大园、大池洋两个村紧密相连,全村有38户,共159人口。有耕地面积71亩,林业用地2021亩。森林覆盖率达85%。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657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6元。该村由于地处海拔950米的高山区,耕地面积少等自然条件限制,农民以收售香菇、种植水稻为主要产业,以发展毛竹、高山蔬菜为新型产业,以铁皮石斛种植为特色发展产业。由于村民勤劳有谋,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香菇收售行业,其香菇品牌在外,产品远销浙闽赣等地,因此村民经济收入水平较高,是岭头乡唯一的人均gdp超万元村,也是岭头乡的首富村。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大力发展劳务性经济,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
大际头村 |
大际头村海拔1000余米,东与包果村接壤,西临下庄村,北靠岭头村,距县城52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岭头村8公里,有四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61户,551人口。有耕地面积1002亩,水田面积507亩,旱地面积495亩,粮食播种面积446亩,总产量达137.8吨,山林面积10310亩,林业用地7775亩,省、县级生态公益林面积1984亩,2008年经济总收入101.6万,农民人均收入2621元,有低收入农户62户,178人。 大际头村是岭头乡农业生产大村之一,以种植香菇、锥栗、中药材为主要产业,今年全村种植香菇30万段,锥栗示范园区1150亩,中药材基地300亩。于2006年完成全乡第一个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现已正常使用2年。近几年来,村两委积极创建新农村建设,发动群众创建新产业,如毛竹林抚育、高山松花菜、小尖椒、稻田养鱼等,给全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途径。但由于外出劳动力较多,留守村内的多为儿童、老人及部分中青年劳动力,适合推广中药材套种及锥栗抚育等产业的发展。2009年在民政局的支持下新建了“星光老年之家”,新建了会议室,购入音响娱乐设备,为全村50多名留守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娱乐场所。 著名的蛟龙桥就位于大际头村内,南北走向,明万历壬戌岁六月建,道光十六年丙申岁(1836年)吴保林重建,1996年大际头村委会发动民众维修。全长30.10米,净跨8.35米,拱高2.95米,面阔4.40米,有廊屋12间,气势相当雄壮。 |
举洋村 |
举洋村简介 举洋村位于岭头乡南部,于包果村毗邻,靠近原南峰乡,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离县城52公里,海拔1100米,共有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85户,300人口,有党员15人,其中外出11人,在家4人。耕地面积318亩,其中水田263亩,旱地55亩;山林面积470亩;林地面积713亩。 由于地处高海拔偏远山区,交通等自然条件限制严重,农民以传统香菇栽培为主要产业,近几年来积极发展毛竹及高山蔬菜等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大力发展劳务型经济,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
后村村 |
后村村简介 后村位于庆元县东南部,原南峰乡南峰寺后,有农户37户,145人,党员7名。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海拔?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到目前,后村主要农业产业以花菜种植和香菇生产为主,辅以茭白种植,农户人均收入达到?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本着切实为农民做实事、增收入的信念,村两委全体成员齐力同心争取农业发展项目,发展新的高山蔬菜种植品种,建设康庄公路等等。在村两委的积极努力下,后村一改落后状况,俨然一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 |
村尾村 |
村尾村简介 庆元县岭头乡村尾村离乡政府所在地岭头村12公里,海拔940米,共有两个村民小组、65户、231人口,其中外出人口12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33亩,水田面积121亩,旱地面积12亩,粮食播种面积133.6亩,山林面积2100亩,林业用地311亩,其中封山面积692亩,森林覆盖率达83%。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7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820元。由于地处海拔940米的高山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以传统种植香菇、水稻及稻田养鱼为主要产业,以发展高山蔬菜、毛竹为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大力发展劳务型经济,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
钵下村 |
钵下村简介 庆元县岭头乡钵下村距县城57公里,海拔990米,共有三个村民小组、72户、359人口。有耕地面积351亩,水田面积323亩,旱地面积38亩,粮食播种面积335亩,粮食总产量98吨,山林面积2253亩,林业用地2218亩。森林覆盖率达85%。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7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412元。由于地处海拔千米的高山区,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农民现以种植香菇、种植粮食、稻田养鱼为主要产业。同时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2005年完成康庄工程以及村内道路硬化,2006年新建村两委办公楼,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以及全县广播电视村联网工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生活安居乐业。 |
东溪村 |
岭头乡东溪村位于原南峰乡,距离乡政府所在地岭头村50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共85户,341人口,其中外出人口94人,原葱甩村党支部撤并后并入改村党支部一并管理,有耕地面积379亩,水田面积331亩,播种面积393亩,山林面积2942,林业面积4039亩,农业总收入583550元,人均2651元。东溪村主要产业为传统食用菌产业,种植香菇约10万段。 东溪村农民一直有养田鱼的习惯,但过去是人放天养,产量低而不稳。近年,在县水产推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首先为田鱼筑“窝”,建立起田鱼精养区,实行林、果、竹园间作,套种菜、豆、瓜等作物,利用一些种植作物的下脚料发展猪、牛、鸡等畜禽,养殖畜禽的粪便代替饲料喂鱼,并采用溪涧的无污染源头水灌溉,形成良性生态圈,为田鱼快速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与此同时,渔民还严格执行“无公害瓯江彩鲤”省级技术标准,实行管理、施肥、防治、用药“四个统一”,进行标准化无公害养殖。农户们勤记养殖日记,将投料、病害、捕捞等养殖过程详细记录。村里专门安排人员巡回指导,并对坚持写日记的养殖户年终给予奖励。 通过普遍采用沟坑结合、高埂深沟等模式。与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方法相比,一系列先进的池塘养殖技术整合运用,使稻田养鱼逐步向高效益综合性的良好生态系统发展,平均亩产由过去的5公斤猛增到28公斤,最高的达到40公斤以上。全村今年精养田鱼320亩,现在每天都有田鱼卖到县城等地,仅田鱼一项今年就可给全村“留守”农户户均带来5000多元的收入。随着稻田养鱼产业在我乡的不断发展,东溪已经成为县水利局公布的稻田养鱼示范村,建立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常年提供优质田鲤鱼,使得稻田养鱼逐渐成为东溪村的一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东溪村还有毛竹林抚育500亩,省、县两级生态公益林封山面积3950亩,林业资源较为发达。 |
大池洋村 |
大池洋村简介 大池洋村距县城54公里,位于原南峰乡政府所在地南峰,地处交通枢纽,与莲花、大园两个村紧紧相连,辖区内共有二个村民小组,71户,共231人。有耕地面积146亩,林业用地4082亩。森林覆盖率达85%。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465元,现有低收入农户26户、96人。由于地处海拔925米的高山区,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农民现以种植香菇、粮食、稻田养鱼为主要产业。以高山蔬菜为新兴发展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新一届村两委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争取到县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项目,对全村道路进行了硬化,新建了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进行了村庄亮化工程,整个村庄环境涣然一新。2007年实施了浙江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在原先的基础上新建了安全饮用水管网,农民群众生活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原南峰乡政府以及南峰辅小均坐落在大池洋村内,随着撤乡并镇的实施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原南峰辅小已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教学需求,撤并后全体适龄儿童均到岭头中心学校学习生活。远近闻名的南峰寺也坐落在,多年来通过上级相关部门的维修及保护,它已经成为当地的旅游名胜景点之一。 |
大园村 |
大园村简介 岭头乡大园村为位于原南峰乡所在地,与莲花、大池洋三个行政村紧密相连,共有1个村民小组,36户,145人,其中外出人口54人,劳动力90人,外出5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6亩,水田面积87亩,播种面积97亩,山林面积1100亩,林地面积929亩,总收入517450元,人均收入3350元。主要产业为传统食用菌种植香菇9万余段,同时也有部分稻田养鱼及毛竹等新兴产业。村两委团结合作,村民纯朴勤劳、村风村貌清新质朴,多年来无任何村民纠纷、自然灾害发生,凸显出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代表。 |
黄宙坑村 |
庆元县岭头乡黄宙坑村位于岭头乡中心地带,据乡政府所在地村岭头村4公里,海拔950米,有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7户,总人口334人。由于东部山区经济发展相当薄弱,全村外出人口较多打205人,再加上由于黄宙坑村属于地质灾害隐患区B类点,政府实施地质灾害搬迁工程,黄宙坑村已有近半数村民享受该政策搬迁到庆元县城定居。黄宙坑村有耕地面积300亩,水田面积250亩,旱地面积50亩,其中播种面积271亩,粮食总产量达到73.4吨。黄宙坑村山林资源比较丰富,有山林面积2232亩,林地面积1293亩,但没有省级生态公益林封山,全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4000元,人均收入3216元,属于岭头乡经济发展中等村。 黄宙坑村受地质灾害影响严重,于2007年在原村小学校舍的基础上改建了地质灾害避险点,能够为全村群众提供临时庇护,但每年夏季台风时节,各房屋、农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黄宙坑村群众积极参加政府提倡的地质灾害搬迁以及下山脱贫整村搬迁中来,迁入县城居住。受2008年桑美台风影响,黄宙坑村79户农民生命财产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第一期16户农民危房已全部搬入庆元同济、同德新村居住。2009年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搬迁,以期全体村民都能居住到庆元安置小区,享受新农村新生活。 |
山翠湾村 |
山翠湾村距离岭头乡政府所在地岭头村2公里,北临岗后洋村,东接岭头,西靠陈鉴坑村,南面为岭头村的规模化高山松花菜示范基地,交通比较便捷,是岗双公路必经之地,海拔1028米,全村在册户数76户,人口274人,目前在家户数58户,人口163人,党员14名,其中外出流动党员5名。有耕地315亩,山林面积10749亩,省级公益林2234亩,2009年人均收入3514元。位于庆元东部高山地区,各类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省级生态公益林封山面积达到两千多亩,村民的经济来源为食用菌生产、高山蔬菜、毛竹林抚育。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这一东部传统产业,菇民收入较为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种植笋竹两用林,从传统单一农业模式改变为多元发展模式并存。2008-2009年,在县级领导部门的关心下修建了竹林便道,极大的推动了毛竹林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成为岭头乡毛竹特色产业示范村之一。 山翠湾村盛产天然野生箬叶,过去由于缺乏宣传,只能在端午节采点来包粽子,很少有客商前来收购箬叶,大部分优质箬叶均烂在深山老林里。近几年,随着山翠湾箬叶的名声远播,客商纷纷上门订购,价格也由原来的几角钱一斤,上升到七八块一公斤,这又给农民群众增产增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