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堡乡八洋村,毗邻兰溪桥水库,交通便利,距县城14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五大堡村8公里。全村总耕地面积152亩,山林面积6198亩,毛竹面积99亩。2012年底,全村总户数147户,总人口322人。香菇生产是八洋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香菇生产,全村共有香菇45万段,2008年起开始灰树花试点种植发展潜力巨大,村经济总收入108.2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273元。
(一)经济发展有成效。以香菇生产为支柱,大力开发种植灰树花、堆栗和笋竹两用林,增加了农民的致富路子,使农民增收致富。
(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村中建成总长2.5公里的竹林便道,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建成自来水工程,解决群众的饮水难题;为会议室配备了电视、电话和电脑。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实惠了广大农民群众。
(三)村容村貌整洁。2008年投资10多万元,进行村级道路硬化,改变“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道路状况,并建造了垃圾池,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村庄环境整洁美观,为保护县城居民饮用水源作出了巨大贡献。
存在的问题:(一)农民经济收入渠道少,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不明显。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是香菇、毛竹、木材等收入,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粗放管理,层次较低。其他如锥栗、吊瓜等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零星分散,不能产生规模效应。八洋村处在水源保护区很多项目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二)村中集体经济薄弱。村中的集体经济基本上靠上级扶持,但是缺口巨大,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对集体经济进行适当的扩大和改变,以适应当下的形势,并且努力谋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6201 | 323000 | -- | 查看 八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八洋村 |
五大堡乡八洋村,毗邻兰溪桥水库,交通便利,距县城14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五大堡村8公里。全村总耕地面积152亩,山林面积6198亩,毛竹面积99亩。2012年底,全村总户数147户,总人口322人。香菇生产是八洋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香菇生产,全村共有香菇45万段,2008年起开始灰树花试点种植发展潜力巨大,村经济总收入108.2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273元。 (一)经济发展有成效。以香菇生产为支柱,大力开发种植灰树花、堆栗和笋竹两用林,增加了农民的致富路子,使农民增收致富。 (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村中建成总长2.5公里的竹林便道,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建成自来水工程,解决群众的饮水难题;为会议室配备了电视、电话和电脑。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实惠了广大农民群众。 (三)村容村貌整洁。2008年投资10多万元,进行村级道路硬化,改变“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道路状况,并建造了垃圾池,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村庄环境整洁美观,为保护县城居民饮用水源作出了巨大贡献。 存在的问题:(一)农民经济收入渠道少,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不明显。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是香菇、毛竹、木材等收入,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粗放管理,层次较低。其他如锥栗、吊瓜等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零星分散,不能产生规模效应。八洋村处在水源保护区很多项目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二)村中集体经济薄弱。村中的集体经济基本上靠上级扶持,但是缺口巨大,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对集体经济进行适当的扩大和改变,以适应当下的形势,并且努力谋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
后奔村 |
五大堡乡后奔村全村总耕地面积231亩,山林面积15995亩。2012年底,全村总户数86户,总人口229人。香菇生产是后奔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香菇生产,全村共有香菇35万段,村经济总收入11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056元。产业比较传统,最近几年受外界干扰比较大。 |
半溪村 |
五大堡半溪村,全村总耕地面积181亩,山林面积5688亩。2012年底,全村总户数49户,总人口171人。香菇生产是半溪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香菇生产,全村共有香菇17万段,村经济总收入15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151元。 |
岩下村 |
五大堡岩下村海拔750米,全村总耕地面积288亩,山林面积6144亩,毛竹面积25亩。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108户,总人口314人。香菇生产是岩下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香菇生产,全村共有香菇34万段,村经济总收入5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714元。由于岩下村属于地质灾害危及村,所以被规划为整体搬迁村 |
大洪村 |
五大堡大洪村海拔845米,全村总耕地面积298亩,山林面积6884亩,毛竹面积1119亩。2012年底,全村总户数93户,总人口245人。香菇生产是大洪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香菇生产,村经济总收入6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5141元。 近年经济发展情况:1、经济发展有成效。以香菇生产为支柱,并开发笋竹两用林和药材基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建成便民服务中心,方便村民办事;建设竹林便道2.8公里,总投资额12多万元,既方便村民劳作,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
坛衕村 |
坛衕村位于县城东郊,共一个自然村,距五大堡乡4公里;耕地面积215亩,山林面积4432亩,毛竹林面积122亩;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74户188人,外出人口166人,常住人口22人;其中低保5户,涉及人口15人,五保户1户,1人。村民收入以食用菌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产业比较传统,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0万元,人均纯收入5245元。村内通公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通数字电视,通过率为100%。村庄开展整治,包括卫生、公厕等,整治率为100%。2012年,村庄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属于集体经济薄弱村。坛衕村依山傍水,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农村基础设施健全,基于坛衕村的自然条件,主要以发展食用菌产业为主。 近年来,坛弄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来水工程的建成,村民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这一工程解决了农民安全用水问题。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坛弄村通了农村公路,大大提高了坛衕村的通行条件,促进了坛衕村经济发展。今年七至九月又完成村道路硬化1500平方米,公建成公厕一个,垃圾焚烧池一个,垃圾池七个。坛衕村党员干部坚持以党为荣,执政为民,认真解决村里经济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和村民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知道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一是农民经济收入渠道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主要以香菇为主。二是经济基础薄弱,村中的经济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所经营的也只是养殖、种植等比较传统的产业。三是生态保护和村庄整治力度不够,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
北坑村 |
古语“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解决民生问题着手,以人为本,厚民、富民,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安定、殷实。北坑村“两委”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北坑村位于县城东郊,共一个自然村,距五大堡乡10公里;耕地面积279亩,山林面积3858亩,毛竹林面积81亩;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98户231人,外出人口211人,常住人口20人;其中低保7户,涉及人口13人,五保户2户,2人。村民收入以食用菌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产业比较传统,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5万元,人均纯收入5227元。村内通公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通数字电视,通过率为100%。村庄开展整治,包括卫生、公厕等,整治率为100%。2012年,村庄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属于集体经济薄弱村。 目前,免征农业税,出行不太累,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用上-电,吃上安全水已成为北坑村的真实写照。今后,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走群众路线,畅通民情渠道,善纳群众意思,按照群众的意愿办实事。引导广大群众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人,培育新型农民,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
杨楼村 |
杨楼村距庆元县城28公里,离五大堡乡政府16公里。全村216户,8个村民小组,795人口;现有劳动力45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781亩,山林面积22754亩(其中毛竹林2600亩,锥栗面积408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以上。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86万元,人均收入4781元。全村现有特困户14户,22人口(享受低保),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89户,328人口。该村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农民以传统种植香菇、水稻、锥栗、毛竹为主要产业。近几年来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农工外出务工经商有所增加,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和提高。 杨楼村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获得市、县级小康村,先进党支部、生态建设示范村、五星级平安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全村政治局面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应该说杨楼的基础条件,干部队伍相当不错。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民经济收入渠道少,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不足。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是香菇,毛竹、木材等收入,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粗放管理,层次较低。其他如锥栗、吊瓜等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零星分散;二是经济基础薄弱,农民致富门路少,外出人口近几年有所增加,但经商、办厂、开店的少,打工的多,收入增加不快,尤其是村集体经济薄弱,自身造血功能较差。三是生态保护和村庄整治力度不够,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
高大村 |
高大村基本情况 五大堡高大村海拔1015米,离五大堡乡政府12公里,全村总耕地面积331亩,山林面积11250亩,毛竹面积448亩。2012年底,全村总户数141户,总人口318人。香菇生产是高大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香菇生产,全村共有香菇49万段,村经济总收入135.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649元。高大村先后多次荣获乡经济二发展奖、优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并于2008年荣获丽水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级称号。 近年经济发展情况:1、经济发展有成效。06年建成60万段的香菇标准化基地,福州山辉食品有限公司进驻,并连带投资建成5个蓄水池及香菇生产基地相应的配套设施,提高了香菇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05年建成造价10万元,总长3.3公里的毛竹林区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07年,投资12万建成自来水工程,解决群众饮水难题。修建村级办公楼,解决了村中无固定办公场所的难题。3、村容村貌整洁。投资10多万元,进行通村道路硬化,总长3.8公里,改变“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道路状。并新建村级公共厕所和6个垃圾池,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使村庄环境整洁美观。 存在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通往村里的300多亩农田和60万段的香菇标准化基地的路面状况很差,涉及到70多户农户,40多个香菇棚,这条路路是群众生产劳动的必经之路,也是群众的财富路。由于该道路手拉车不能通行,30多个菇棚的香菇棒和300多亩田的稻谷、蔬菜的运送全靠农户肩挑背扛,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制约了高大经济产业的发展。 创业创新成果显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培育毛竹新兴产业。高大村在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吴郁郁的帮助下,将3.3公里竹林便道工程修复,于今年8月底完工,辐射竹林面积500多亩,为80多户农户解决了运输难题,降低可毛竹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竹林效益。并利用创新创业的有利时机,同时引导林农进一步解放思想,抓好传统香菇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高大山林资源优势,抚育改造低产毛竹林,按高效经营技术科学管理竹林,提高毛竹产量,并逐步转向成园区化、产业化经营。下阶段打算:筹措资金抓项目,改造香菇棚道路和防洪渠修复,将惠及70多户群众,40多个香菇棚。 |
竹山村 |
五大堡乡竹山村位于五大堡乡西北部,距离县城12公里,东与八洋村接镶,西与下段村毗邻,南与县城隔山相望,北与甘竹山村相连。竹山村是五大堡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有6个自然村,共有596户,1417人,全村共有山林面积199960亩,耕地面积1200亩。 竹山村立地条件优越,位于八洋至后广等6个行政村的中心位置。村内环境整洁,四面青山环绕,清澈溪水在两岸防洪堤的护送下穿流村庄。竹山村在这块宝地里,以农业为主,以香菇为重点产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在上级领导关心下,于2008年通上自来水,浇筑村内道路,建设了垃圾处理厂,美化了村庄道路,村内路灯亮起来了,并创建了村民文化中心,农民在农闲时间可以到文化中心打牌。打乒乓球和打篮球,充实了生活内容,治安状况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景象。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教育和关心下,竹山村列入省级中心村建设,完成了小流域防洪堤建设,田间道路硬化,水渠建设等,加强农业开发建设,以食用菌、茶、毛竹等产业,改变了竹山没竹的历史。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了,人民过上了好的日子。 |
甘竹山村 |
五大堡乡甘竹山村,毗邻兰溪桥水库源头西坑尖,距县城18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五大堡村12公里。全村总耕地面积103亩,山林面积1799亩,毛竹面积230亩。2012年底,全村总户数34户,总人口85人。香菇生产是甘竹山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香菇生产,全村共有香菇17万段。甘竹山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现今保留有完好的古栈道,原始森林植被丰富。. |
西坑村 |
西坑村距庆元县城二十九公里,离乡政府驻地二十公里,属五大堡乡较偏远的行政村,全村有四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西坑、杨梅隆和距西坑行政村五公里的西坑湾自然,且背靠安南的白花岩村,直南与福建政和相接的香炉尖和本县举水乡接址,全村有134户,总人口359人,有耕地面积354亩,山林面积13575亩,其中经济林面积4850亩,包括毛竹林面积2718亩,至目前全村有外出人口81人,全村共有男女劳动人178人. |
蒙淤村 |
五大堡乡蒙淤村距县城15公里,县城至五大堡必经之地,交通便利。蒙淤大多农户房屋坐落在庆元通往景宁的省道两边,由蒙淤、桥头汇、野猪窝3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49户,436人,耕地面积226亩,林地面积15550亩,住房面积24355平方米,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3元。. |
西洋村 |
庆元县五大堡乡西洋村,坐落于百山祖4A级景区沿线,距县城约10公里,距百山祖景区约17公里,是通往百山祖景区的必经之地;现有2个村民小组,73户农户,总人口234人。林地面积2896亩,毛竹林面积50亩,耕地63亩。村内有兰溪桥、西洋殿两个省级文保单位。西洋殿是祀奉香菇鼻祖吴三公的最大庙宇,是“香菇之源”的象征。殿旁的古廊桥---兰溪桥,是我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桥。两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成为我县一大旅游亮点;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纯天然的原生态村庄,是融生态文化、廊桥文化、香菇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养生度假胜地,是远近菇民、旅游爱好者、摄影爱好者以及广大县城居民休闲养生旅游度假首选之地。日均人员量达200多人。西洋村还是县规划的休闲旅游特色村之一,通过村庄整治、污水处理、全村房屋外立面改造、村名牌、防洪堤、村头亭(公园)以及健身基地等项目的完成,村内的基层设施以及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
东山村 |
五大堡乡东山村全村总耕地面积389亩,山林面积11836亩。2012年底,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0户,总人口376人。香菇生产是东山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香菇生产,全村共有香菇41万段,村经济总收入20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109元。 |
东坑村 |
东坑村现有109户,358人,常住人口有325人,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139亩,林地面积2573亩,毛竹林面积649亩,全村经济总收入198.94万元,人均收入3341元,但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东坑村地处百山祖脚下,距西洋殿、兰溪桥较近,约1.5公里。周围与后广、百山祖乡、东岱毗邻,森林资源丰富,尤其是对毛竹林精细管理,建有100亩优质高效示范基地。村庄周围环境、生态自然优雅、宁静。村内有“吴姓祠堂”“枫树”等于古树名木,村头有瀑布飞流100丈,十分适合生态旅游开发。 东坑村以党内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套齐全,村两委民兵、妇代、团支部、综治站战斗力强。村内供电、供水、电话等基础设施齐全。村会议室功能齐全、卫生整洁,村民管理有序。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致力新农村建设,现支部1人,村委3人,党员12人。东坑村基层设施建设良好,康庄工程已到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完毕已投入使用,路灯明亮。加大农村村庄环境整治,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空气建设,现有沼气池22个,三大桥梁建设和东坑村生态防洪堤建设,更是村民居住环境优势。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修缮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东坑村农村经济发展以粮食为基层,大力发展吊瓜生产,全村吊瓜种植面积1500亩,香菇标准化生产60万袋,锥栗生产150亩,为使产业发展投入20万元资金建设吊瓜厌氧清洗池2座,使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保护环境。 |
下段村 |
下段村地处松源溪源头溪畔,交通十分便利,居住环境自然原生态,居住分散,是典型的“村下点多面广”的村庄,辖下段、外垟、鱼嘴三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52人,45户,辖2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58亩,林地面积4096亩,毛竹林137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6.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2元。下段村森林资源丰富,人均森林面积27亩,习惯在村庄的房前房后种植水果等,也有称“下段村为生态花古村”,珍惜兰花种源丰富,又地处西洋殿,兰溪桥周边十分适合生态农家乐开发。 下段村村两委及其配套组织齐全,支部1人,村委3人,发展思路清晰,经济发展以香菇标准化生产为主,全村香菇生产达50万袋,同时种粮和劳务输出以增加农民收入。下段村基础设施完善,有村会议室1座,通电、通水、通路、移动网站齐全,注重道路硬化和桥梁建设,全村有大桥两座,下段桥和鱼嘴桥,外垟急需新建大桥以改善交通制约,促进自然村发展经济。 |
樟下村 |
五大堡樟下村海拔1150米,离五大堡乡政府12.5公里,全村总耕地面积178亩,山林面积4972亩,毛竹面积241亩。2012年底,全村总户数94户,总人口252人。香菇生产是樟下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香菇生产,全村共有香菇27万段,村经济总收入70.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635元。 近年发展情况:1、经济发展有成效。06年建成27万段的香菇标准化基地,以香菇生产为支柱,并开发笋竹两用林和药材基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2006年建成造价50多万元,总长1.9公里的康庄工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2008年,投资12万多建成自来水工程,解决群众饮水难题。2007年建成村级会议室,解决了村中无固定办公场所的难题。3、村容村貌整洁。2009年投资10多万元,进行村级道路硬化,改变“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道路状况,并建造4个垃圾池,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村庄环境整洁美观。 存在的问题:1、农民经济收入渠道少,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不足。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是香菇,毛竹、木材等收入,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粗放管理,层次较低。其他如锥栗、药材等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零星分散。2、经济基础薄弱,农民致富门路少,外出人口近几年有所增加,但经商、办厂、开店的少,打工的多,收入增加不快,尤其是村集体经济薄弱,自身造血功能较差。3、生态保护和村庄整治力度不够,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