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度地带,地势属丘陵漫岗,土壤为黑土和草甸土,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春季风大,夏季短而炎热,秋季降温快、干燥,年平均气温0.5摄式度。黑河中南部,五大连池市东部,距市区6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6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和7个居民委,区域总人口近10万人,其中地方总人口2.6万,耕地9.5万亩。龙镇周边有5个国营农场、7个部队农场和一个森工林业局,镇内有25个中省市直单位,龙镇交通非常便利,哈黑铁路和202国道从镇内贯通。镇内工、商、运、建、服各业齐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全镇达到546家。区域内主要种植大豆、马铃薯、小麦和云豆等农作物,其它如亚麻、甜菜、小杂粮等作物也有一定种植面积。龙镇地区林业资源相当丰富,有樟松、桦木、柞木、落叶等20多种珍贵树种,特产有蘑菇、猴头、木耳、蕨菜等山产品。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亿元,其中农业总收入完成6,872万元,同比增长14.9%,乡企和个体私营经济完成6,541万元,同比增长5%,畜牧业总收入完成847万元,同比增长18%,其他各业收入1,750万元,同比增长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136平方公里 | 231182101 | 164300 | 0456 | 查看 龙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青山街道 |
青山街道位于黑龙江黑河五大连池市。下辖: 231182001001 111 建安社区 231182001002 111 金隆社区 231182001003 111 阳光社区 231182001004 111 福康社区 231182001005 111 天鹅社区 231182001006 111 哈客隆社区 |
龙镇 |
地处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度地带,地势属丘陵漫岗,土壤为黑土和草甸土,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春季风大,夏季短而炎热,秋季降温快、干燥,年平均气温0.5摄式度。黑河中南部,五大连池市东部,距市区6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6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和7个居民委,区域总人口近10万人,其中地方总人口2.6万,耕地9.5万亩。龙镇周边有5个国营农场、7个部队农场和一个森工林业局,镇内有25个中省市直单位,龙镇交通非常便利,哈黑铁路和202国道从镇内贯通。镇内工、商、运、建、服各业齐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全镇达到546家。区域内主要种植大豆、马铃薯、小麦和云豆等农作物,其它如亚麻、甜菜、小杂粮等作物也有一定种植面积。龙镇地区林业资源相当丰富,有樟松、桦木、柞木、落叶等20多种珍贵树种,特产有蘑菇、猴头、木耳、蕨菜等山产品。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亿元,其中农业总收入完成6,872万元,同比增长14.9%,乡企和个体私营经济完成6,541万元,同比增长5%,畜牧业总收入完成847万元,同比增长18%,其他各业收入1,750万元,同比增长8%. |
和平镇 |
和平镇位于五大连池市域西部,镇政府驻地距市中心16公里,地域面积20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25度58分,北纬48度30分,东邻建设乡,西邻太平乡,南与华山--农场接壤,北以讷谟尔河为界与团结乡隔河相望。辖区内9个行政村,34个自然屯,2个居民委。政府所在地驻有国储粮库、农村信用社(2个),电信分局、石油、网通公司、农电站及公路客运站等10个中省市直单位。全镇城乡居民总户数6756户,总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8264人,其中男劳动力5730人,女劳动力2534人。城镇非农业人口2064人,占人口总数的9%,镇区人口4476人。居民中汉族占97%,其余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全境地势东高西低,东西两侧多为丘陵,中部较为平坦。气候特征冬季长,夏季短,年降水量470毫米;最高月平均26.6摄氏度,最低月平均零下26.1摄氏度,年均温0摄氏度;大于等于10摄氏度活动积温2100-2200摄氏度,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8.3万亩,林地4055亩,草原1258亩,泡泽及人工水面3220亩。土壤以黑土为主,其次为泛滥土、暗棕土、草甸土、沼泽土,主要适宜大豆、水稻、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讷谟尔河、卫星运河自东向西并行流经和平镇北部,可用于养鱼的水面2220亩。 和平镇是建国初期的老四区区府,历经人民公社、乡政府、镇政府之历史沿革,是五大连池市的西部重镇,五北公路东西贯穿镇中心,常年流动(流入)人口在350-500人之间。2005年,争取了省级小城镇建设项目,国家投资100万元,加强了给排水、公厕、休闲健身广场、桥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平镇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草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将努力建设梅花鹿特色养殖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及劳务输出基地。. |
五大连池镇 |
五大连池镇位于黑龙江黑河五大连池市。下辖: 231182103001 111 第一社区 231182103002 111 第二社区 231182103201 220 邻泉村 231182103202 220 青泉村 231182103203 220 龙泉村 231182103204 220 湖区管理处(村) 231182103205 220 大庆农场村 |
双泉镇 |
位于五市城北9公里处,北邻世界地质公园五大连池市风景名胜区,全乡辖8个行政村,17个自然屯,总人口1.7万人,耕地面积12万亩,乡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矿泉水之乡,境内有偏硅酸矿泉水,自涌泉眼数十个,昼夜自涌达5万吨,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乡党委,政府大力 发展矿泉经济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矿泉水稻种植面积正达4500亩,矿泉驯化养鱼水面千亩,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是国家863计划黑龙江省智能化农业示范区,奶牛养殖发展较快,全乡存栏奶牛占全市总量的1/5以上,龙丰千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下在积极筹建中,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哈飞哈尔滨双隆盛酒业,北京中科网讯数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了矿泉水和矿泉白酒生产企业,成为市域工业的重要支柱,科教文卫事业及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乡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北五公路穿境而过,村村通公路且全部实现沙石化,程控电话入村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乡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
兴隆镇 |
一、基本情况 兴隆乡位于五市东南16公里处,东西分别与凤凰山-农场和花园-所相毗邻,南接北安市。全乡共辖7个自然村,19个自然屯,3000多户,10000多口人,辖区面积为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草原面积3000亩,是南部以农为主的乡镇之一。目前全乡共有劳动力4200人,占人口总数的的42%。全乡有5个村13个自然屯吃自来水,其中吃讷谟尔河水的有2个村4个自然屯,吃深水井的有2个村6个自然屯。农村砖瓦化率为45%。2006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6500万元,实现粮豆薯20642吨,农业人均纯收入3333.5元,比去年人均3144元增长6‰。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坚持“特绿立乡,奶牛强乡,劳务活乡”的发展思路,农村经济平稳推进,特绿产业形成规模。以高油大豆为主体,积极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特绿色作物3万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以上,初步建成了四合至红开村的示范区带,“大蒜、美国蹄子、青贮、小麦、高油大豆、北药”等六大特绿经济作物示范区面积超过0.5万亩,平贝母、穿地龙等北药品种种植成功,由4分地发展到40多亩。积极开展合作开发,与伊春北药种植场签订五味子种植面积300亩,开辟了地上与地下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新型种植产业。奶牛已初步形成产业,按照“发展专业村屯、培育养殖大户”的工作思路,全乡奶牛已经发展到1111头,占全市的20%,发展专业奶牛养殖村1个,15头奶牛以上大户14户,成为全市奶业的重要基地。 劳务输出也形成品牌,以基地带农户,劳务基地山东文登市初步形成了“兴隆务工一条街”, 有组织输出文登市的兴隆务工人员400人,带动全乡外出务工近4000人。培训劳动力700多人,到现在已经全部转移出去,扎根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实现人均劳务增收200多元,比05年增长11%。我乡依托毗邻农场的优势,不断加快场乡共建步伐,实现跨区深松整地1万余亩,流转土地2万多亩,跨区收割1万多亩,与05年相比基本持平,有效地带动了全乡秋整地面积达6万多亩,其中深松3万亩,同比增长7%和8%。我乡又紧紧抓住国家惠农政策的良机,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一年来,获得直补、粮补资金125万元,综合性补贴近77万元,实现政策性人均增收200多元。新建砖瓦住房1200平方米,打深水井2眼,解决1000多人饮水困难问题。. |
新发乡 |
位于五大连池市区南部,乡政府驻地新发村,距市中心9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2,北纬48°27,乡境东邻花园农场,南与北安市交界,西与华山农场接壤,北至市区。土地总面积124.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4916户,16654口人,总耕地面积122565亩,人均耕地面积7.3亩。农业人口15382人,劳动力7864人,农村剩余劳动力2650人。2005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3340元,畜牧产值870万元,奶牛存栏822头,肉牛存栏1690头,山绵羊4800只。新发乡的各项工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三个“三分之一”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构建了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
建设乡 |
位于市域西部,乡政府驻地距五大连池市中心9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6°3′,北纬48°30′,乡镇东邻青山镇,南靠华山农场,西与和平、四平相接,北以讷谟尔河为界和团结乡隔河相望,总面积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万亩,居民4850户,总人口15868人,总人口中汉族占98%,其余为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乡下辖9个行政村,23个自然屯。该乡地势西高中低,西部属漫岗地形,东部较低而平坦。气温最高月平均零上26.6℃,最低月平均零下26.1℃,年均气温0℃。年降水量500毫米,≥10℃活动积温2100—2500℃;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黑土为主,其次为泛滥土、暗棕土、沼泽土、草甸土。经济结构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该乡是五大连池市主要稻豆产区之一。. |
太平乡 |
太平乡位于五大连池最西部,西临克山县北兴镇,南与华山农场接壤,北与本市团结乡隔河相望,东距市区30公里,幅员面积152平方公里,全乡辖8个行政村,22个自然屯,4350户,总人口1.8万人,现有耕地14.4万亩。近几年,太平乡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三分战略”目标,先后取得了劳动力转移先进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乡镇等荣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一届党政班子紧紧围绕“20字”建设方针,从太平乡实际出发,突出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白鹅养殖等“六项重点”工作,农业特绿色种植达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7%,其中马铃薯1.0万亩,实现收入500万元,甜菜种植300亩,亩效益1225元,是黄豆的7倍;畜牧业白鹅养殖达2.2万只,实现收入80万元,全乡户均白鹅一项收入180元;劳动力转移累计达5023人,对外输出387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0%,全户外出达1576户,占总户数的35%,流转土地50240亩,实现劳务收入2000万元;招商引资新引进长庚豆粉加工厂、生资大市场等建设项目,到位资金454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1%;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太平村前期0.8公里白色路面、700延长米栅栏、134平方米“四室一院”等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场乡共建工作顺利开启,为对接单位格球山农场“北绿”食品厂输送务工人员11名,秋整地工作中,引龙河农场为我乡进行大型机械深松整地3000亩,其中500亩连片反租倒包,为明年的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太平乡小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五市——太平通乡公路于2005年竣工通车;“村村通”太平——南泉村7公里白色路面于今年10月顺利竣工通车;完成了2000平方米农机合作社院房建设;教育、教学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检查验收;农村砖瓦化率达到48%,有线电视及电话普及率达50%以上,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太平乡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三文明”进一步协调发展,呈现出政通人和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
团结乡 |
一、基本情况 团结乡为五大连池市所辖,位于市政府驻地西北24.5公里,东经126°01′,北纬48°35′。地处莲花山脚下,讷谟尔河北岸;东邻著名的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本市的双泉乡,南以讷谟尔河为界,与市政府驻地、本市的建设乡、和平镇、太平乡相望,西与讷河市接壤,北靠大庆农场,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全乡辖区7个行政村(永远、永安、永发、东升、新生、永生、团结,其中永发与前进合并为永发村),13个自然屯。在五大连池市属于人口多、面积广,山林水草资源相对富绕的平原大乡。全乡5039户,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汉族占96%,其余为蒙、满、回等民族。气温最高月平均零上27.6℃ ,气温最低月平均零下25.1℃,无霜期在110天左右。 现有耕地122000亩,全乡有宜林荒山8640亩,草原面积13721亩,水面3851亩,是年产矿泉水稻超5000吨的矿泉稻生产基地。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6396万元,同比增长79.8%,农业产值4065万元,同比增长100%,畜牧业产值824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430万元,同比增长0.4%。农民人均收入2800元,同比增长31%。招商引资完成50万元。 农业基础比较好。近几年来,团结乡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全乡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现农作物以大豆、矿泉稻、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兼种油料及其它经济作物,粮、经、饲比达到5:4:1。其中红霍尔基烟叶历史久远,年产量均在百吨以上,在附近较为著名。2004年,农业总收入达到4065万元,多种经营范围广泛,形成了一批种植、养殖基地和种养大户。2004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到30027吨,商品总量达24027吨,大豆、矿泉稻、玉米三大作物产量分别为11000吨、2100吨、1500吨。全乡共免征农业税246万元,直接减轻农民负担人均150元。共发放粮食直补135.6万元;发放大豆良种补贴13.3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0.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矿泉米、肉牛、马铃薯、渔业、食用菌、黄烟等主导产业。. |
兴安乡 |
一、兴安乡情况 兴安乡位于五大连池市区东北部,距市区115公里。地处小兴安岭腹地,地理坐标东经127°30′北纬48°50′。兴安乡东接沾河林业局施业区,南接襄河农场,西与龙门农场交界,北与孙吴县接壤。全乡地域总面积41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3个自然屯,全乡总人口3357人,其中农业人口2850人。全乡地形属丘陵漫岗,海拨350-450米,年积温在1600-1800度之间,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之间,日照2450-2700小时,无霜期80-100天,跨5-6积温带。北黑铁路和20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捷。 兴安乡资源丰富。现有耕地4.2万亩,可垦荒地1.5万亩,草原9.6万亩,林地40万亩。盛产大豆小麦、芸豆、土豆等农产品;饲草饲料更是得天独厚,适合大规模发展牛马羊等家畜。区域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狼、狐、犴、鹿、野猪等野兽40多种,鸭、雁、鹤、鹭、雉等鸟类100多种。林地内树木种类颇多,乔灌混生,主要树种有松树、柞树、桦树、杨树、椴树、槐树,木材蓄积量巨大,林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区域内现有中型木材加工企业一家,加工一次成形地板地、板方材和客商所需的特殊产品,日加工量在30立米以上,产品十分畅销。林地内还有人 参、刺五加、五味子等名贵中草药材,盛产木耳、猴头、蘑菇、蕨菜、薇菜、都柿和蜂蜜等土特产品。初步探明的煤、金、石等多种石英石等多种矿藏储量丰富。 兴安乡境内的辰清河是逊河的支流,流域内泡沼从多,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水清鱼肥,蛙类较多。1000亩水面极有开发价值。目前,已部分承包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兴安乡境内现有速生丰产林基地11个,熟化造林地1.2万亩,现已有20%退耕还林。国家政策对造林者十分优惠,欢迎当地农民和外来客商来此承包造林。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 兴安乡始建于1978年,开发较晚,底子薄,但人均占有土地和其它资源多,发展潜力巨大。几年来,兴安乡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全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全乡社会总产值1450万元,比2002年增长了8.3%,畜牧收入实现550万元占总产值的40%,农民年人均收入已达3600元。兴安乡的种植业从传统的麦豆为主正快速向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麦豆、亚麻、油菜、中草药和饲草饲料等多种经济作物上发展。订单农业已做到山东、内蒙古等地。为减少入世后对农业的冲击,这个乡加快了产业结构的步伐,畜牧业发展异军突起。到2006攫二季度末,全乡黄牛存栏已达到3150头,比2005年初增长了12%,绵羊、肉山羊、绒山羊已存栏6390只,比2005年初增长了20%。乡党委、政府开动脑筋,培养了一批畜牧防疫员,及时为畜禽防疫灭病;建立了两处配种站,用冷冻0对当地牛羊进行改良,提高了畜产品的品质,增加了养畜户的收益,使农民尝到了甜头,推动了畜牧业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山野菜的采集销售是兴安乡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只蕨菜一项正常年份采集量可达400-500吨;更名贵的薇菜产量也较大。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绿色食品,正待有识之士来投次开发。 兴安乡各项社会事业也有较大发展。虽地处山区,但公路、铁路运输方便,120公里的乡村道路网已形成。80%的村吃上了自来水,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40%以上。移动通讯网已覆盖全乡,电话(手机)普及率已达60%。几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资累计达100余万元。建成了一所标准化中学,两所标准化小学,维修改造了4所山村小学,使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乡卫生院购进了必备的先进医疗设备,服务水平大有提高,村村设有卫生所,村级医务工作者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人人持证上岗,为百姓的防病治病提供了方便。 兴安乡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农民的法律法规教育和实用科技的培训。重视农民的文化生活,以乡村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室为基地,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律法规教育,进行种植养殖方面的新技术培训;村村设立图书室,为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了条件。文化大院活动也逐步兴旺起来,农民文化文娱活动丰富多彩,以此来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说身边人唱身边事,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又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为山区乡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
朝阳乡 |
地处我市北部山区,距市区60公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革0据地,是当年0北满省委和抗联三路军指挥部所在地。以李兆麟为总指挥的抗联三路-战朝阳山区、嫩江河畔,数以百计的抗联烈士长眠在巍巍群山之中,为抗日战争胜利献出了宝贵生命。全乡辖区面积667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耕地面积近15万亩,其中课税面积是97335亩,外包地面积有5万多亩,草原面积11万亩,居民2200户,人口8571人,其中:农村居民1795户,人口795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