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北村于2008年因滩坑电站建设所需,由原岭北、新华、石龙、白岸、西汇合并,位于县城的北部,距县城3.5公里,紧邻滩坑电站水库,水陆交通便捷。辖区共有21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村;382户,1104人。拥有土地面积41288亩;耕地面积1186亩,其中水田812.2亩,旱田373.8亩;林地面积为39621亩,森林资料丰富。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调农业产业结构,辖区农户主要以水干果生产为主,水干果主要盛产以枇杷、杨梅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7001 | 323000 | -- | 查看 岭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仙童社区 |
仙童社区位于景宁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靠石印山,西临鹤溪河,南至钟楼,北达复兴路,总面积3.78平方公里。现有住户3385户,人口9084人,辖区内有县府、城建、国土、林业等40多家单位,设有社区办公室、警务室、综治站、党员活动中心等。十年来,仙童社区居民委员会遵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原则,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倾情关怀,在辖区单位的鼎立支持配合,在社区全体居民和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党建、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服务及社区综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获得了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省示范社区居委会、省绿色社区、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省文明社区、省无-社区、省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市城市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廉政文化进社区示范单位、市文明社区、市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市文明家庭创建先进组织、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市绿色社区、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社区、市和谐示范社区、市民主法治社区、市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等国家、省、市先进荣誉称号。仙童社区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县委“一三四八”发展战略,紧紧依靠社区全体居民,按照《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着力推进社区服务事业发展的要求,培育发展社区服务企业,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推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格化方向发展,努力开创社区各项工作新局面。 |
红星社区 |
红星社区,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北面,辖原下新城、新建两个居委会范围,东至环城东路后山,南至复兴路,西至鹤溪河,北至鸭蛋坑,总面积0.95平方公里。现有25个居民小组,住户5425户,人口16073人(其中非农业户口8510人,流动人口7563人),社区党支部党员86人,社区单位55家,底保人员共121人,76户,重点人员7户,社区办公地点在惠明路137号,设四室二站:即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活动室、社区服务站(爱心慈善超市)、综合工作站等。 |
外舍社区 |
外舍社区于2008年月行政村撤并时由原外舍乡的外舍村与王金洋移民安置点组合而成。地处城郊,距县城2公里,外舍新城坐落于此。庆景青公路和瓯江支流均从该社区贯穿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畅通。辖区人口主要由原外舍村和现滩坑电站移民组成,农业人口133户,347人;非农业人口2000余人;党员18名。辖区共有耕地面积536.8亩,其中水田489.6亩,旱田47.2亩;林地面积为2875亩。近几年来,该社区的社员积极依托位于新老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水干果产业。目前发展水干果生产已成为社区农业人口的主要经济收入。 |
城北村 |
景宁县红星街道城北村位于县城北部,是红星街道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中心村之一。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农户578户,1519人,其中党员66名。村域面积10856亩,耕地面积206亩,林地6185亩,养殖水面面积25亩。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民居错落有致,风格古朴典雅,生活富裕,民主文明的城中村。 近年来,村党总支、村委会抓住110工业区和云景高速的发展机遇,借助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紧紧围绕发展这第一要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全村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获得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大丰收。自1992年由仙童村村委,学田村村委,岭脚村村委,溪口村村委四个村委并为城北村以来,城北村先后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文明之家”和“五个好村党组织”等称号。 |
潘坑村 |
潘坑村位于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地处岭根坑源头,小溪公路随坑而上。村座落西山尖南麓山塆谷地,潘姓开基,以姓得名,潘坑村山林资源丰富,周边植被茂密青翠,林网、道路、农田、楼舍构成了自然风貌。空气清新,绿树成行,环境整洁,民风纯朴是基本特征。产业发展主要以种植业,劳务输出、林业为主,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97户672人,总劳动力360人。耕地面积502亩,其中水田410亩,旱田92亩;山林面积17620亩。 |
岚头村 |
岚头村位于县城的北部,距县城区15公里,景宁到丽水的公路从村中贯穿而过。辖区共有6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131户437人。总劳动力265人,因与云和县交界,外出劳动力以外出到云和县生产生活较多。辖区土地面积7570亩;耕地面积320.3亩,其中水田222.3亩,旱地98亩;山林面积7210亩。 |
杨绿湖村 |
杨绿湖村位于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9公里,因滩坑电站建设所需,由原金钟乡的杨山村与绿草村合并而成。风景优美,自然风光独特,特别是辖区内的杨山自然村至今仍完整的保持着原有的古色古香,古文化气息极其浓厚,旅游资源丰富。瓯江支流从村旁流淌而过,绿草码头坐落于此,依托库区优势,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90户,620人,总劳动力375个。共有土地面积22312亩;耕地面积872亩,其中水田733亩,旱田139亩;林地面积为19200亩。 |
小金州村 |
小金州村位于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21公里,因滩坑电站建设所需,于2008年由原金钟乡的小粗村、金钟村和陶州村合并而成。庆景青公路和瓯江支流分别从村前而过。辖区共有12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253户、880人,其中外祖、甲头岗和西山村均为纯少数民族自然村,属畲汉聚居村。辖区共有土地面积48923亩,山林面积45400亩,毛竹资源丰富,2009年在省财政厅的扶持下共低改毛竹两用林300亩;耕地面积918.6亩,水田面积724亩、旱地面积194.6亩。 |
大吴山村 |
大吴山村位于县城的东部,距县城35公里,东与渤海镇为界,西与水亭林场相邻,南与梅岐乡接壤,北与辖区的包山村相连,是县城居民饮用水的水源头之一。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辖区共109户,432人,总劳动力256个,辖区土地面积128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9.2亩,其中水田261亩,旱田28.2亩;林地面积为12100亩,森林资料丰富,特别是毛竹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面积为30亩。近几年,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助下开通了长17.9公里的康庄公路,与总长约19.76公里的通村公路。2010年度四个自然村均安装自来水,大吴山村和张寮村进行了村庄整治。该工程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增加的村民收入。 |
包山村 |
包山村位于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31公里,平均海拔560米,地处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民风淳朴,是人们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252户,1063人。总劳动力521个,其中外出经商务工的有283个,占劳动力的54%。外出劳动力通过邻带邻,亲帮亲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一带等地经营超市,现超市产业逐步成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辖区土地面积22699亩;耕地面积686.4亩,其中水田590亩,旱地96.4亩;林地面积为21189亩,森林资料丰富,特别是毛竹资源丰富。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开通了长19.7公里,并途经小金州村的康庄公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
岗石村 |
青山怀抱,绿水相依,当现代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一切时,外舍岗石村——坐落于山坳里的这座古老畲寨宛如一个坚贞的情人守护着自己最后一方净土。漫步于村边的林间小道,听一听欢快的鸟叫,看一看绽放的鲜花,摸一摸新长的竹笋,踩一踩湿润的泥土,一切的一切都带着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林道德尽头是一条小涧,涧水潺潺,林道幽幽,相互映衬,如同走进另一个世界。村寨的建筑依山傍水,两条小涧从村寨的两边轻泻下来,到村头又汇合到一起,欢快的向前奔流,村尾的那颗大树巍然挺立,历经岁月的沧桑,像一个睿智的老人看护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岗石村位于县城的北部,距县城3.5公里。东与小金州村相邻,庆景青公路由西绕到北,南与王金洋村接壤。于2008年由原岗石、汇田、大常、金村等四个村合并而成。共有320户1021人,其中畲族人口占总人数40%,主要集中在石圩村共41户173人和犁头岗村共24户73人。辖区土地面积30609亩;山林面积28990亩;耕地面积1323.4亩,水田面积1029.4亩、旱地面积294亩。 岗石村村在外舍管理区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干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按照“两点一带”(即犁头岗新村和石圩古村两点加一条产业带)的构思,将石圩村和犁头岗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样版村。把犁头岗村改造为斜顶红瓦别墅式,并具有畲族风格特色的现代化新村;把石圩村整治成房屋为土木结构、整洁舒适,环境优美的畲族古村;深入挖掘以畲族山歌、畲家菜肴为主的畲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乡村旅游业辐射带动发展农家乐,截止2010年共发展4家。并积极利用地处城郊优势,发展近郊蔬菜种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
岭根源村 |
岭根源村于2008年因滩坑电站建设所需,由原金钟乡的岭根村与徐山村合并而成,位于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23公里。辖区共有个13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62户,998人。拥有土地面积15132亩;耕地面积698亩,其中水田555亩,旱地143亩;林地面积为13100亩,森林资料丰富。该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9名,村级班子健全。管理区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发展蕃薯粉和蕃薯丝为主的农业产业,并初具规模。同时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创办了岭根源蕃薯丝农业合作社,真正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2009年度,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项目,发展油茶基地200亩。油茶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现已基本到位。 |
岭北村 |
岭北村于2008年因滩坑电站建设所需,由原岭北、新华、石龙、白岸、西汇合并,位于县城的北部,距县城3.5公里,紧邻滩坑电站水库,水陆交通便捷。辖区共有21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村;382户,1104人。拥有土地面积41288亩;耕地面积1186亩,其中水田812.2亩,旱田373.8亩;林地面积为39621亩,森林资料丰富。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调农业产业结构,辖区农户主要以水干果生产为主,水干果主要盛产以枇杷、杨梅为主。 |
王金垟村 |
王金垟村位于县城东北部,距离县城5公里。由金岱垟、山脚、杨柳怀、黄泥岭、王畈、徐隆、麦山、江边等9个自然村组成,辖区共9个村民小组,270户,885人,其中畲族人口占52%,是个畲汉聚居村。辖区土地面积5676亩;山林面积4615亩,毛竹资源丰富,其中毛竹林1500亩,茶叶基地300亩,水果200亩;耕地面积共757亩,其中水田668.9亩,旱地125.9亩。属原王金洋工业园区所在地,现村内共有企业5家,安排就业工人400余人。王金洋移民安置点系滩坑电站县内安置点之一,容纳有外来移民人口约2000余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