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远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东,属梅岐乡,距离梅岐村6.8公里。辖桂远、湖坑、张山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80户,383人,其中畲族3人。耕地面积142亩,林地面积17300亩。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1.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2元。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7203 | 323000 | -- | 查看 桂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桂远村 |
桂远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东,属梅岐乡,距离梅岐村6.8公里。辖桂远、湖坑、张山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80户,383人,其中畲族3人。耕地面积142亩,林地面积17300亩。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1.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2元。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 |
高闩村 |
高闩村位于梅岐乡政府西北部,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共86户402人。有耕地面积284亩,山林面积9500亩。村两委通过换届选举,共产生村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会成员3人。本支部共有正式党员19名,其中女党员1名。高山村村庄整治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集体山场荒地地段建设土地流转项目正着手实施。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为5330元,主要靠种、养殖业,大多数村民外出经商务工,增加农民收入。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支部核心作用发挥明显。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党员学习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民主参与机制、党员发展机制、联系群众机制等五项科学的长效机制,建立了村财务管理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开展村级基层组织星级管理,加强党员队伍的管理,实施联村办公制度,在重大问题和建设项目过程中,发挥中心村作用,召集周边村干部在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共商发展大计,促进共同发展,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平台。但由于历史、区位等种种原因,总的来说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增收渠道难以拓宽。以上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工作中探索新办法加以解决。 |
竹山村 |
竹山村原由3个自然村组成,有108户545人,其中畲族村民4户2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现有山林面积9041亩,耕地面积238亩。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5.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8元,村集体年收入可达1.5万元。 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党支部成员3人,村民委员会成员3人。有正式党员20人,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3人,村后备干部3人。 农村主要产业: 一、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 二、毛竹资源十分丰富。 三、是山羊养殖业较发达 |
栋头村 |
栋头村 (一)位置与面积:梅岐乡栋头村与乡政府所在地梅岐村相邻。是景宁县城饮用水的源头。东面与潘坪村相邻,南面与梅岐村相邻,西面与留钱村相邻,北面与鹤溪镇的王木坑村相邻。(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5.5度,最高气温为7月,平均26.3度,最低气温为1月,平均气温4.3度,年降水量1530.6毫米,降水天数135天,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01千卡,年日照时数1755小时,年无霜期223天。(三)自然资源:全村有山林面积9816亩,人均山林面积18亩,毛竹林150多亩,生态公益林3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89,8%。二,建置沿革 (一)历史沿革:梅岐乡清属三都,民国二十年(1932年)设立乡及政权,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二)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村下辖8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112户,548人,共有党员23名,其中女性党员2名。全村耕地面积530亩,人均耕地面积0.98亩。三,经济发展状况 在梅岐乡人民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栋头村两委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努力发展高山绿色富民产业,多次组织村两委赴大均、英川等兄弟乡镇考察学习产业发展,通过外出学习,拓宽了发展思路,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现已着手开展“九丰一号”草本药材金银花的种植,发展高山蔬菜30余亩,养殖波尔山羊60多头,养殖种猪60余头,开发竹笋两用示范基地70余亩。较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达5665元。 (一)农业农业是栋头村的主打产业,栋头村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求效益,重开放,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机构调整,依靠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二)林业林业:全村有山林面积9816亩,人均山林面积18亩,毛竹林150多亩,生态公益林面积3000多亩,年产竹笋5000多公斤,这里毛竹生长于高海拔深山处,具有粗大,节长,韧性好的特点,可用于生产地板,竹席等,既经济又实用,其出产的竹笋味鲜肉嫩,营养丰富,并且无污染,深受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三)第三产业的主导力量是劳务输出和充满潜在优势的;旅游业,栋头村是有名的劳务输出大村,根据政府的政策引导,科学合理的向外输出多余劳动力,为全村经济收入增加不少。栋头村每年外出务工的人员将带回大量的资金。为村经济建设提供巨大帮助支持。 四,基础设施建设:栋头村狠抓村庄整治,让村容村貌亮起来。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作,重点围绕村庄的道路硬化、卫生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五项内容,严格做好“三清四改五有”工作。经整治后,道路硬化了,村庄绿化了,村容亮化了,环境净化了,村貌美化了。现村村通了公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为栋头村的经济建设扫清的障碍。村民的生活生产更加幸福和谐了。 |
留钱村 |
留钱村位于梅岐乡政府西北部,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共78户298人。 村两委干部配备情况村两委通过换届选举,共产生村党支部成员4人,村委会成员3人。 党员情况本支部共有正式党员18名,其中女党员4名,外出党员3名。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自1995年建成了“茗梅”公路(五岙头—留钱—石闩),现路面已全部硬化,村庄道路基本硬化。安装了自来水,电灯与县城联网,安装了通讯基站,通过村庄整治,初步改善了人居环境。五、村民收入情况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为4000元,主要靠钟、养殖业,大多数村民已外出北京、上海等地经商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家的农户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增加收入,种植食用百合30余亩,改造笋竹两用林50亩,目前已发展稻田养殖田螺、泥鳅100亩。 |
岗楼村 |
岗楼村位于梅岐乡政府西南部,辖7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共91户345人。共有耕地面积231亩,山林面积1.76万亩。村两委通过换届选举,共产生村党支部成员4人,村委会成员3人。本支部共有正式党员14名,其中女党员1名。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为5942元,主要靠种、养殖业,大多数村民外出经商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
潘坪村 |
潘坪村基本情况一、概况(一)位置与面积:梅岐乡潘坪村距离梅岐村4公里,位于华东第一峡炉西峡源头处,地处梅岐乡东北部,东面与桂远村毗邻,南靠温州市文成县下洋乡,西接栋头村梅树圩,北面竹山村相邻。(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5.6℃,最高气温为7月,平均26.3℃,最低气温为1个月,平均气温4.3℃。年降水量1530.6毫米,降水日数135天。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01千卡,年日照时数1755小时,年无霜期223天。(三)自然资源:全村有山林面积10220亩,人均山林面积23亩,毛竹林703亩,生态公益林6721亩,森林覆盖率达91.3%。全村境内,共有小水电站2座。二、建置沿革(一)历史沿革:梅岐乡清属三都,民国二十年(1932年)设立乡级政权,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二)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村下辖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09户428人。耕地面积227亩,人均耕地面积0.53亩。共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2名。三、经济发展状况在梅岐乡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潘坪村两委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努力发展高山绿色富民产业。特别是实施“十五”计划以来,全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4922元。(一)农业农业是稳天下、定民心的战略产业,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潘坪村坚持“以开发促发展、以开发求效益,重开发、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二)林业林业:全村有山林面积10220亩,人均山林面积23亩,毛竹林703亩,生态公益林6721亩,森林覆盖率达91.3%。其中高效笋竹两用林200亩,年产笋量可达1万公斤。这里的毛竹生长于高海拔深山处,具有粗大、节长、韧性好的特点,可用于生产地板、竹席等,既经济又实用,其出产的竹笋味鲜肉嫩、营养丰富,并且无污染,深受各地消费者的青睐。(三)工业由于地理原因,潘坪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已开发发电站2座,容量达575千瓦。(四)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主导力量是劳务输出和充满潜在优势的旅游业。潘坪村是有名的“劳务输出村”,根据乡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向外输出富余劳动力,为全村增加了不少的经济收入。全村人口428人,外出人口达300余人,每年带回资金达100多万,是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由于森林植被繁茂,生态资源保护较好,处于华东第一峡炉西峡的源头处,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因此,第三产业今后发展趋向和重点是旅游业,前景非常好。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一是落后交通得到天翻地覆的改变。通村康庄公路的建成,极大的便利了潘坪村,成为潘坪村的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二是通讯设施得以加强,3个自然村都通了程控电话,移动、联通信号覆盖面达80%。三是所有自然村装上自来水工程,喝上清洁卫生饮用水。四是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五是全村农网改造达到100%,实现城乡用网同价。六是成立了潘坪村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五、风景名胜村境内森林繁茂葱郁,峰崖沟壑纵横,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处处奇特的景观。在潘坪村的潘山村村头的一颗古树中,郁郁葱葱地长着十多根竹子,树身姿态古朴,蔚为奇观。 |
梅岐村 |
梅岐村简介 村名来历:明万历年间,张、李俩姓徒此溪坑东岸建村。昔日两岸梅树遍地,故称梅溪,村因溪名,方言“溪”、“岐”谐音,后演变为梅岐。村情概况:梅岐村下辖梅岐、水井隆、塘亭、潘庄、隔坑、进公坪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25户715人,2013年获得丽水市第八批“绿色示范村”称号。村中梅溪河上矗立的梅岐母子廊桥始建于年,2013年经国务院核定被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岳崇村 |
(一)、位置与面积:梅岐乡岳崇村与文成县相邻。是景宁县边关乡村。东面与桂远村相邻,南面与林场相邻,西面与梅岐村相邻,北面与炉西峡相邻。 (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5.5度,最高气温为7月,平均26.3度,最低气温为1月,平均气温4.3度,年降水量1530.6毫米,降水天数135天,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01千卡,年日照时数1755小时,年无霜期223天。 (三)、自然资源:全村有山林面积9816亩,人均山林面积18亩,毛竹林150多亩,生态公益林3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89,8%。二、建置沿革 历史沿革:梅岐乡清属三都,民国二十年(1932年)设立乡及政权,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二)、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村下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有131户,569人,共有党员25名,其中女性党员2名。全村耕地面积987.03亩,人均耕地面积1.73亩。三、经济发展状况在梅岐乡人民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岳崇村两委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努力发展高山绿色富民产业,先后花重金修建通村公路7.7公里,及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并有效的整合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竹林386亩,养殖多种畜牧业,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的4325元一下子增收了二千多元。并有效的实施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业资源,开发种植速生林1000余亩,实现绿化98%,先后被林业部门进行表彰。 规划发展:岳崇村狠抓村庄整治,让村容村貌亮起来。2012年在乡政府、党委的大力关心下,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契机,该村将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作,重点围绕村庄的道路硬化、卫生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五项内容,严格做好“三清四改五有”工作。经整治后,力争把整个村立入景宁旅游盛地。打造吃、住、行、娱的旅游村,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容亮化,环境净化,村貌美化。逐渐实现村民不出村有收入,游客进村有规模化。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人均净增一万元大关。同时,加大村民的经济引导作用。大力引进知名公司,发展生态养殖。为实现:“平安岳崇、幸福岳崇”添砖加瓦。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