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村位于梅山城区北郊、史河西岸,新江路、梅徐路横穿其中,是新老城区的结合部,以山区为主,属于移民安置区,境内美丽壮观的六号桥把梅山、江店连为一体,构成了大城关的框架。全村总面积8.9平方公里,辖19个民组3200多人,劳动力1760人,主要资源:板栗、茶叶、毛元竹、树木、种植、养殖等村内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并取得一定成绩,是梅山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新河村村级精神、文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工作发展迅速:2004年建立了新河村远程教育室;2009年建立了新河村科技文化室,同年建立了新河村档案室;并评为:“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六安市生态村”,2011年被评为“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2012年先后被评为“六安市2011年度爱国卫生创建工作先进村”及“五星级农家书屋”。
2005年以来,本村合理利用库区扶持资金和项目资金兴修村道,现在每个村民组都通水泥路和柏油路,提高了交通质量,方便了群众出行。
2006年新河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立了新河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按照0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和带领全村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逐渐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宣传开道、规划编制先行、周密部署、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措施,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塑造新风貌、坚持支部带村,抓住关键,建强班子,落实“三清六改”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保洁公约,积极争当新农村建设的先锋一致广大村民一封信,通过努力,2007年新河村被评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多年来,新河村认真做好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党员67名,在村党总支带领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0员先进性教育,实行“0员户”挂牌及“星级”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在流动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流动党员管理;建立新河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和发扬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新河村党支部有力领导下,全体党员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新河村党组织建设有声有色,“2012年度全市创先争优基石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524100 | 237000 | -- | 查看 新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青山社区 |
青山社区隶属梅山镇政府,位于县城老城区史河西侧,周边与红村社区、怀里村、梅山村接壤,总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辖15个居民组,5127户,16483人,社区内行政企事业单位43个,是全镇人口密度最集中的社区。2005年12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所原梅山城区10个社区整合为三个社区,青山社区是由原来电站、阳光、青山三个社区合并而成,于2006年6月正式合署办公,现有社区干部10人,其中女同志5人,平均年龄38岁,大专以上文化6人,中专及高中3人。社区工作的职位设置为:总支书记兼主任1人,副书记1人,副主任1人,文科教协理员1人,民政协理员1人,社保协理员1人,计生协理员2人,公安综治协理员1人。青山社区党总支下设7个党支部,每个党支部配备支部书记一人,委员两人,为方便开展党员生活,学习。支部划分出12个党小组,现在的青山社区共有党员共417人,其中女性党员116人,离退休党员203人、流动党员45人。 一、社区组织网络 按镇党委统一要求,2006年6月正式成立了青山社区居委会,并选举产生了由:陈茂军、张志胜、杨梅林、朱成荣江斌等五位同志组成的青山社区支部委会员成员,由:邵先梅、傅蓉、彭兵、毕学君等五位同志给成的青山社区居委会成员,并建立建全了社区工会、青年团、妇联会等群从组织。组建了一支以党团员为骨干以便民为目地的。法律服务、家电维修、水电安装、家政服务等 项目的义务便民服务队伍。与90%以上的驻地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 二、社区服务网络 1、社区的内下设的民政、残疾人工作平台,主要为社区内的老、弱、病、残等-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服务,为精神病、重残病人提供相应的经济补贴等服务项目; 2、社区内下设的劳动保障平台,主要是为下岗职工提供小额贷款、养老保险购买、反还等相关事谊的咨询,城镇医保的购买等服务项目;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社区内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组织,主要负责社区内的治安巡逻、纠纷调解、对-释放人员进行帮教等等; 4、社区党建工作主要负责,社区内所有党员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以及关、停、并、转企业党员的党组织生活,定期上党课,开党员生活会;并发展社区的新党员。 5、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平台,负责社区内的新婚、出生信息管理日常的育龄妇女的妇检,独生子女费的发放,及独生子女特扶费用的发放等工作。 6、社区内的妇联、老龄协会,城市文明创建等工作都是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服务社区居民构筑和谐社会为目地所设立服务项目。现在的青山社区有办公用房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建立了留守儿童图书室,老年人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和社区医治中心,为群众的娱乐生活带来了便利。 |
红河社区 |
梅山镇红河社区成立于2006年元月、座落在金寨县县城新区的中心地段,行政辖区约5平方公里,总人口18600人,其中农业人口5200人。 红河社区因地处丘陵地段带,淠史杭水系上游,是史河红石嘴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和洪家河穿境而过而得名。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常年无霜期280天,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为主,农业支柱产业是板栗、茶叶、药材。农业年产值760万元。 随着县城新区的不断扩展,县政务中心、国土局、税务局、卫生局、广电局、移民局、计生委、残联、妇幼保健站、电信公司等65家政府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相继落户社区,并拥有龙城、凤城、世纪新城、金府花园、金色时代佳园及安置一、三、四区等多处住宅小区,人均拥有住房20m2以上。 社区内有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幼儿园、小学、完中、职高一应俱全;敬老院、光荣院各有一所、社区老年大学分校及党员远程教育中心,长期开展活动、丰富着居民的业余生活。 交通设施十分便捷,社区紧连合武高速公路下路口、距沪汉蓉高速铁路金寨站也只有15公里的车程,四通八达的交通,为社区的商贸流通、出行旅游、经济振兴发展着巨大的作用。 社区的主导产业以服装、鞋帽生产,茶叶、板栗土特产加工及建筑、安装、汽车、家电销售等为主的经济支柱,涌现出一大批能人志士,带动并影响周围广大干群共同致富奔小康。 几年来的发展、社区内的大户能人层出不穷。诸如金广源超市老总罗时刚,从事商业经营二十余年,建立商贸经营连锁店两家,吸纳社区青年17名;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方面的陈德权、叶丙政、叶丙江等均拥有百万至千万元的资产,解决了30余名剩余劳力的再就业;建材销售大户-贵、-义、吴巨良、肖绪文和从事建筑业的江守祥、储士传、储修佩等以及从事摩托车、电动车销售的朱勇、卢军等等大户们,带动千名群众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推动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和升华。 社区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在不断加强。目前社区有6名工作人员,承担着党的政策宣传、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普法教育、人民武装、民生工程建设以及综治维稳等各项工作任务。 社区设有党总支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两个行政管理机构,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有党员132名;居委会设综合、党建、计生、综治维稳等7个工作部门,全面负责社区内的各项工作事务。 |
红村社区 |
梅山镇红村社区位于金寨县老城区史河西北部,2006年由梅山镇原银河、瑞祥、和平、红村四个社区合并而成。总面积为1.94平方公里,辖23个网格,4963户,常住人口18332人,流动人口856人。社区共有党员403人,设党总支1个,10个党支部,39个党小组。现有党总支委员7人,其中1名是副科级领导干部;共有党支部委员20人。是全镇最大的一个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1名,其中书记兼主任1名为公务员,副书记、副主任各1名为全额事业拨款干部,聘有民政、社保、文教卫、综治、计生等协理员7人。另聘计生信息员8人,居民组长10人,居民代表59人。驻社区企事业单位20个。全国著名的金寨县革命烈士博物馆、红军烈士塔、红军广场等红色旅游景点座落在社区中央。建有金寨县委党校、金寨县特殊教育学校、金寨梅山二小、金寨县少年宫等教育基地。梅南路、史河路横穿社区东西、南北,辖区共有大小路巷20余条,建有标准较高的住宅小区6个。 |
潭湾社区 |
潭湾社区:位于梅山镇老城区史河以东,座落在梅山水库下游。东南沿山脊分水岭与江店社区、梅山村相邻;西北隔史河与青山、红村、新江社区相望。总面积2.134平方公里。社区辖23个居民组,4318户,13022人。 |
江店社区 |
江店村位于红石嘴枢纽上游,史河淹没区。全村辖19个居民组,人口3266人。总面积为16800亩属于新城区规划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交通方便易通,人文教育水平及素质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我村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 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重点加强制度化政治思想文化素质的教育,加大村级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力度。 二. 村内主导产业,主要是以板栗、养殖为主、实施了示范基地,板栗示范基地是石岩、龚岭、林湾、新林主要是以品种与技术的推广,养殖示范基地主要是联营养猪产业,小长冲养猪产业是以防治、技术品种改良为主。 三. 村级能人大户,1、储士安住江店村朝阳组主要从事建筑行业。2储修开住江店村朝阳组主要从事建筑业。3、谈荣保住江店村新河组主要从事建筑业。4储修利住江店村联合组主要从事建筑业。5、陈学银住江店村洪河组主要从是餐饮业。 |
汪冲村 |
梅山镇汪冲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于金寨县城的东南方,距金寨火车站仅三公里。是一个集山区经济、资源开发于一体的特色农业行政村。 一、基本信息:汪冲村现有总人口二千四百人,辖十四个村民小组,拥有山场一万二千余亩,在册可耕地六百多亩,总面积约十平方公里;2010年人均收入四千五百元; 村内有“金寨力帆小学”一所,为重庆力帆集团捐资兴建的,现有在校学生一百四十二名,从业教师十名;村卫生所一处,执业医生二名;村三委班子成员十一名,值班干部四名,村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共有0正式党员五十六名,预备党员二名; 二、经济支柱:汪冲村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两大块(一)是丰富的山二区资源,一万多亩的山场上,以茶叶、板栗、毛竹为主的立体山场经济林一望无际地展现出来,也是经历了几代人的辛勤培育,才形成如今的梯地高产茶园、绵延不断的竹海、郁郁葱葱的栗林;我村2010年采摘鲜茶三千多公斤,板栗五百多吨,出售毛竹二万多棵,其经济总量约五百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可达二千余元。(二)是农产品加工和矿石资源的开发,我村现有茶叶初制厂六十六家,其中,规模上档次的精制茶厂有五家,凭借着优质的鲜茶内质、先进的机械设备、传统的制茶工艺,其产品现已畅销于江、浙、沪等省市的大市场。2010年,村两委通过渠道,引进浙江安吉的商人在村内兴建一中型竹编加工厂,年可加工毛竹五百多吨,既提高了村民出售毛竹的价格,又解决了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汪冲村山石多为石灰岩,此资源通过加工后,可广泛用于修路、建房等建筑材料,近几年,经过政府引导,行业监管,现在保留五家大中型石材加工厂,采取规范操作、有序开采、保证安全、稳定市场,企业效益良好,年创利税总量在五百万元以上,农民职工年收入也都达到二万元以上。 三、交通环境:省道209横穿全村,县乡公路船龚路东西联结,新开通的六武高速公路入口距离仅九公里,即将开工的火车站与高速公路快速连接线穿村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四、组织建设:汪冲村多年来,非常重视组织发展,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慎重培养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青年人,把一些能力突出、顾全大局的人才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让致富能手有更多的机会去引导群众脱贫,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把愿意为群众办事、能够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班子队伍中来,达到最终目的――让群众得实惠。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的在党员队伍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党总支多次召开支部大会、党员大会,让每一位党员立下承诺书,并且,班子成员也向党员写下承诺书,互相监督双向承诺的实施、兑现、落实情况。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最新动态:2010年开始,我县做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开展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汪冲村更是有幸地先后两次接待了国家人社部的领导进村调研工作,让国家部级领导走进普通农民家中,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欢聚一堂。 |
南水村 |
南水村地处梅山水库上游,梅山镇南部,地形呈鱼脊背形,平均海拔500米,北面与梅山大坝隔河相望,东面与洪冲、枫岭两村接壤,南面与槐树湾乡查坪村相连,西面与长田村毗邻,是大岩沟河的发源地,境内北有九王寨(400米),南有玉指山(760米),东有金山庙,西有白马寺,全村11个居民组1013人,15000亩山场,350亩耕地,3000亩水面,村委会座落在塘湾居民组,三条村级水泥路(南洪、南长、南枣)呈丁字形贯穿全境,有10个村民组通车,一个村民组尚不通公路,境内有小水库(西沟)一座,8口塘,7条大堰。建有村小学一所,在校生70余人。 栗、竹、茶是全村支柱产业,全村每年有400多人外出务工经商,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 |
新河村 |
新河村位于梅山城区北郊、史河西岸,新江路、梅徐路横穿其中,是新老城区的结合部,以山区为主,属于移民安置区,境内美丽壮观的六号桥把梅山、江店连为一体,构成了大城关的框架。全村总面积8.9平方公里,辖19个民组3200多人,劳动力1760人,主要资源:板栗、茶叶、毛元竹、树木、种植、养殖等村内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并取得一定成绩,是梅山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新河村村级精神、文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工作发展迅速:2004年建立了新河村远程教育室;2009年建立了新河村科技文化室,同年建立了新河村档案室;并评为:“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六安市生态村”,2011年被评为“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2012年先后被评为“六安市2011年度爱国卫生创建工作先进村”及“五星级农家书屋”。 2005年以来,本村合理利用库区扶持资金和项目资金兴修村道,现在每个村民组都通水泥路和柏油路,提高了交通质量,方便了群众出行。 2006年新河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立了新河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按照0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和带领全村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逐渐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宣传开道、规划编制先行、周密部署、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措施,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塑造新风貌、坚持支部带村,抓住关键,建强班子,落实“三清六改”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保洁公约,积极争当新农村建设的先锋一致广大村民一封信,通过努力,2007年新河村被评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多年来,新河村认真做好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党员67名,在村党总支带领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0员先进性教育,实行“0员户”挂牌及“星级”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在流动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流动党员管理;建立新河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和发扬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新河村党支部有力领导下,全体党员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新河村党组织建设有声有色,“2012年度全市创先争优基石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 |
开顺村 |
开顺村:位于金寨县最北端,西毗邻于河南省固始县,北交接于霍邱县,叶集区。占地四平方公里。我村下辖二十个村民组,现有人口3879人。 |
三元村 |
三元村位于梅山镇中西部,东与清水,南与王店,西与龙井村接壤,北与徐冲村相邻,境内两条主河流自西向东汇聚于三元村东端,形成了丫形河流,因流此地而得名为“三叉河”。村部座落在双河小街中部。 村西端有银山寺遗址,山脚下有金大矿业公司开采矿石的井口、厂房和选矿设备,陈氏宗祠座落在三元小学旁,它始建于清朝,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雕梁画柱,做工精细,十分具有赏识价值,南边有棺石沟的历史传说。 三元村总面积1.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12亩,山场面积约1.5万亩,库塘面积约100亩,14个村民组,总户数414户,总人口1626人。 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山场作物以板栗、茶叶为主。该村有两个林场,主要种植杉木树,有板栗、油桐、茶叶、毛元竹等经济作物,现都以承包的方式发包给经营者管理。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相当份量,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420元。2005年,修建了贯穿村东西3.6公里水泥道路,各条支道路基扩宽工程也相继完工,形成了三元四通八达的村内交通网。村内有棺石沟、石锅、八洼、明楼等四座水库,大塘13口,拦河堰坝50多处。 |
清水村 |
清水村位于梅山镇的北面,徐冲片的南大门,新城区的郊区。东临史河,西与龙湾、徐冲村相邻,南与新河村,北与董岗村相邻。南干渠贯穿全村。 清水村总面积1509.4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33.47公顷,林地面积865.65公顷,水面300亩。村部座落在新河村民组,徐梅路旁。全村有29个村民组,总人口3916人,0党员78人,村民代表63人。 村内主要物产水稻、小麦、豌豆、大棚蔬菜、油茶、灵芝、石斛及支柱产业板栗,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工。民办企业有徐冲轮窑厂,人均务工收入达8000元。村内主要有徐冲轮窑厂、清水中心小学、河南水管所三个单位。 村内道路主要是水泥路,村部、村医疗室、道路、桥梁、水渠等公益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后扶资金及江苏雅迪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2000以来国家共投入修路、修桥等基础建设资金160多万元,修路村道一条,组道六条,修桥梁四座。江苏雅迪科技有限公司对村内公益事业建设共计投入100多万元。 |
小南京村 |
梅山镇小南京村共有46个居民组,1455户,总人口5414人。耕地面积4064亩(其中旱地616亩,水田3448亩)。党员128名,村民代表110人。北边与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大竹园村以长江河为界,东边以史河为界,南边与本镇清水村为界,西边与本镇徐冲村为界,山场面积2678亩。总面积5平方公里。 全村收入主要来源蚕桑、鱼网加工(鱼网加工销售河北、河南省、新疆、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销售收入达300万元,销售渠道以个体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花生、油菜等。全村共有800人在江苏、浙江、广东、深圳一带劳务输出,年收入在700万元。 |
徐冲村 |
徐冲村位于金寨西北部,与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隔河相望。徐冲村属村级规划,村名是经过地名徐冲,解放后进入徐冲乡,入高级社后为徐冲高级分社,后再更名为徐冲大队,至今定名为徐冲行政村。全村辖21个村民组,600多户,2400余人,其中库区移民93户157人。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2228亩,山场6000多亩。一直以来,我村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新农村建设包括通过国家对农村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我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开通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等,通过库区后扶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村级道路建设初具规模,经济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林作物为板栗、油菜、茶叶、毛、元竹等。 党组织建设方面:我村党组织始终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扣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对我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村党总支在2010年至2011年度对基层组织建设做了如下安排实施工作:1、村农经工作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阶段安排、半年小结、年终总结等,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工作方案,每周开展一次农组工作资料自查记录。2、创“五好”村党支部方案。3、与镇党委签订了农组责任状。4对电视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工作安排了学习计划,作了完整的记录。5、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方面:一是开展了“双学双比”、“0员活动日”活动。二是开展争“五户”、创“五星”和“双岗双评”活动。三是开展“双承诺双监督”和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相关资料《党员承诺书》及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组织《章程》,新农村建设规划开展“双联双带”活动和“党内温暖工程”。6、安排部署“整乡镇推进”示范工作:一是开展“三个争创”活动;二是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三是开展0员挂牌评星活动;四是开展“双承诺、双监督”活动;五是开展“双联双带”活动;六是实施“党内温暖工程”活动;七是扎实做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 |
龙井村 |
龙井村座落于梅山镇西北方向,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同本镇王店村、三元村、徐冲村、龙湾村接壤。全村辖14个村民组,426户1546人,人均收入2100元,山场面积11127亩,耕地1124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板栗、水稻等粮食作物及外出务工收入,建有水库(大龙井水库)一座,池塘58口,堰坝15道。 |
船冲村 |
船冲村位于梅山镇东南部,隶属于梅山镇下属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辖23个居民组,常住人口3200人。船冲村的历史由来已久,过去习惯叫船板冲,是叶集至老麻埠街的中心交汇处,清朝时此地树木参天,适合出产大型造船的木板而得名船板冲,解放后钢铁-时为炼钢大树全部伐完。 船冲村通过近十五年的发展,集镇规模已初具雏形,经济支柱以板栗、茶叶和毛竹为主。境内建有全国闻名的金寨板栗大市场,年营销量2.5万吨,交易金额近亿元。船冲村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用自身的诚信把板栗业务做到全国直至海外,是经济发展十分活跃的行政村。境内的六武高速和209省道贯穿全境,是新城区与金寨火车站的中心结合部,交通十分便利。 船冲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加强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使我村人口均衡发展,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利用人口学校和远程教育等设备,培养和培训了一大批懂技术、会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发展地方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用土地置换方式于2006年、2007年共审批30亩滩涂地,建设了一处拆迁安置点和一处以船冲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集商贸、人居为一体的住宅区。近年来利用库区后扶项目修建了水泥路1.6公里,平板桥5座、河堤1200米、新建通600米乡村路一条。 船冲村党总支一贯注重党员发展和组织建设,历年来大力发展高学历,热心集体事业的年轻人和致富能手、能人大户为党员发展对象。全面落实全村55名党员设岗定职制度,采取上党课和组织专题研讨会等形式,组织党员集体学习,开展好民主评议党员和党性分析评议会议,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激发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本领,使全体党员紧密团结在党总支这个中心上,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
马店村 |
马店村位于梅山镇东南部,响洪甸水库上游,是集山区、库区为一体的贫困村,东与响洪甸镇杨冲村及金安区石婆店镇红星村接壤,南与油坊店乡龚冲村,西与本镇三湾村,北与汪冲村及白塔畈乡郑堂村相邻。境内有省道209及马鲜路成丁字型贯穿而过,有三湾大河流经境内注入响洪甸水库,内有海拔500米以上胡家寨、擂鼓寨、擂鼓尖、红石埂及跌马石四座高山。全村辖20个村民组,706户,总人口2599人,山场面积2.8万亩,耕地面积363.7亩(其中:水田294.7亩,旱地69亩),村部座落于209省道路旁的小岭组,板栗、茶叶、毛元竹资源丰富,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大部分靠第三产业,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2200元。 村办企业——马石茶厂,在2006年度下半年有六安茶叶公司来此投资开发,目前已对250亩的老茶园进行改造和修剪,新建厂房30余间,购置茶叶机械20余台,从业人员20多人,人月均收入达1500-1800元,主要产品以六安瓜片为主,今年已正常投产运行,创利润8万余元。 |
百禄桥村 |
百禄桥村位于梅山镇北部,与叶集实验毗邻,地处二省三县交界,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组,616户,人口2752人,耕地面积2210亩,自1986年以来种植蔬菜开始,以成为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村全面推进“猪沼菜”生态模式发展,现已发展大棚蔬菜1820亩,2002年我村被市评为无公害蔬菜基地,2006年我们村被确定为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吴庄组为中心的村庄示范点,实施了800亩钢架大棚蔬菜项目、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作、“一池三改”工程、庭院美化和田园清洁工程,今年兴修了老街6个村民组的水泥路。 2010年至今年全村召开各村民组代表大会,通过民主协商、自愿出资,全村14个村民组有近12个组安装了路灯,线路总长度5000米,安装了100个路灯,通过一事一议和筹工筹劳,总动用资金69000多元。全村有85%村民用上路灯,既方便人民群众,又美化道路。 全村有党员带头,和全村能人大户一起学习深入贯彻党中央做出“十二五”期间把我国建设的有特色的社会文明、和谐民主。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再创辉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村种植大户殷述伟种植反季节蔬菜,承包了400亩,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蔬菜远销到上海、南京、合肥等地。本村养殖大户王兆林,承包开顺村和我们本村水田面积100亩,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养鱼和虾远销到合肥、武汉等地。养猪大户有陈光林和赵立应,分别是凤桥组和石塘组,他俩养猪出栏每年在800-1000头(分别)以上,解决当地吃肉难和菜篮子工程,生猪分别销售叶集、开顺、梅山和山区乡镇,他俩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我们党员户的能人曹荣俊,原先外出打工在北京等地,在外创业20余年,去年他抓住商机回来自主创业,在我村建立了大行木材压板厂,投入资金200万元,在厂职工有30多名,解决当地就业难的问题,又方便当地百姓,职工工资每月都在3000元以上,他个人年收入在80万元左右。他们都是带头致富的能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楷模,是全村的带头人。 |
新楼村 |
金寨县梅山镇新楼村位于县城新区东南面,面积为7.9 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500亩;山场13800余亩,21个组,3268人。原江店公社新楼大队,后改为新楼村。在-店镇时人口居全镇之首。2009年10月1日,五间三层新村部落成使用,办公场所宽敞。1999年本村集资新建村小教学楼22间,2010年又进行了防震加固校安工程。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于建筑、进城外出务工经商。社会治安稳定,环境良好,自古流传的狮子、龙灯、花船、民间小调等民间艺术仍未失传。 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村内辖经二路、经六路、江环南路,夜间灯火辉煌,2006年新建的村通水泥路4.09公里,加革命遗址园路1公里,合六武高速公里途经我村4个村民组。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3‰左右,年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 从黄林至江店沿街包括安置一区、三区、四区、龙城、凤城、金寨大市场等均有我村农户居住和经商,全村除建成区不能新建和续建外,60%以上农户均建成了二层住宅楼,居住舒适。 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4名,村级各组组织健全,有办公活动场所。 2011年我村被列为计划生育后进村,县、镇领导十分关注,常来我村督查指导此项工作,市、县财政局领导5月份来我村对民生工程进行指导走访;我村2002年就被县政府列为县城新区规划区(其中建城区8个组,控制区13个组),两片六个村民组被规划为金寨县革命遗址园,计划整体征地1.5 平方公里。现已建成了红二十五军、二十八军军部遗址及二十五军、二十八军合并遗址。正在建设中的抗战省政府、红军阁、六英霍-总指挥部、红三十二师师部等新建项目,今后还将陆续再建。全面建成后为安徽省仅有的一家影视城。村辖的施琅中学已经正常运行,金寨大市场也接近交付使用。 全村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展,党员群众的精神及物质生活日渐提高。旱情已缓解,秧苗已插好,经济社会正在稳步向前发展。创先争优活动也在按上级党委要求正常开展,活动频繁。远程教育系统正常,并随时组织党员干部适时收看,活学活用。 多年来我村一直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实行党务、村务、财务、民生工程等工作的公开。村选举产生有村务监督委员会,财务每月一报帐给镇“三资”代理中心,村帐镇管。 |
黄林村 |
黄林村位于金寨新县城以东。东与船冲村交界,南与梅山村交界,西连金寨新县城,北与新楼村接壤。有209省道与洪家河主干道并排有东至西纵惯全村。我村占地总面积926,024公顷,其中农业用地719公顷,耕地面积1160亩,森林覆盖率百分之四十五左右。 全村22个居民组人口3192人,其中移民人口667人,五保户32人,低保户93人,全村党员56人。村部坐落与原金光工业区,是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 黄林村至2011年5月与石船并村以来,一直隶属于梅山镇管辖,经梅山镇党委政府的区域从组,两村两委已组成新的一届村两委班子。并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书记有刘从清担任,储修运任副书记,储修堂任文书,台启平任委员分管农组工作,闵莉莉与田远金任计生专干。两委成员的从组,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适应当前各项工作的需要,以减缓政府工作的压力,更有利于村级各项工作的落实。 黄林村是个经济发展正在崛起的大村。责任田到户以来,我村的群众就在寻求商业发展之路,目前我村已有数十家规模较大的预制厂。经林业部门批准,我村相继建成三个石料厂,成为我村的龙头企业。其中万楼预制厂的年产值以超过200多万元,成为我村最大的民营企业。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33项民生工程实施,我村已相继用移民项目资金修建了村文化室;村级水泥路;水毁工程等基础设施。为困难群众解决了缺医少药等疑难问题。我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其中板栗种植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我村扶持了一批养殖大户,有丁冲养猪场,庙岗养猪场,黄林养殖场等扶持示范户。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正在积极努力,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黄林村有着丰富的文化低蕴,灵山寺为我村佛教圣地,也是目前在金寨县较大佛教寺庙,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每年10月15日是灵山寺庙会,吸引着上万的群众前来朝拜,我村的道路交通发达,209省道横穿我村全境,有新县城的环城路和六武高速,织成了一个道路交通网。 如今黄林村各行各业都在全面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伴着‘十二五’规划的春风,本村正以一个展新的面貌崛起在金寨县城的东大门。 |
三合村 |
三合村位于梅山镇东部,辖16个村民组,820户,人口3101人,耕地面积1249.2亩,山场7740亩,村级道路计长7.47公里。通过水泥路4.11公里,村内经济作物主要有板栗、茶叶、毛竹、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其次是板栗、茶叶收入。 近年来,随着党的惠民政策不断深入,农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全村基本上消除危房,砖混结构住户达95%以上,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左右,基本上达到“四通”。 三合村村级文化建设工作发展很快:2004年建立了三合村远程教育室;2009年建立了三合村科技文化室,同年建立了三合村档案室。 2005年以来,本村合理利用库区扶持资金和项目资金兴修村道,现在每个村民组都通水泥路,提高了交通质量,方便了群众出行。 2007年三合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立了三合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按照0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和带领全村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逐渐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宣传开道、规划编制先行、周密部署、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措施,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塑造新风貌、坚持支部带村,抓住关键,建强班子,落实“三清六改”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保洁公约,积极争当新农村建设的先锋。 多年来,三合村认真做好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党员41 名,在村支部组织带领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0员先进性教育,实行“0员户”挂牌及“星级”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在流动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流动党员管理;建立三合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和发扬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三合村党支部有力领导下,全体党员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总之,三合村党组织建设有声有色。 三合村近几年发展很快,在村“三委”领导下,三合村会越来越好。 |
苏畈村 |
苏畈村位于梅山镇南部,村域全境为大别山的支脉,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有一条苏畈河(发源于莲花山)流径全境,将全村一分为二。苏畈村东与油坊店毗邻,南接槐树湾乡兴田村,西与南水村相连,北与三湾村相连。 全村20个村民组,542户,2001人,农户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毛竹、板栗、特色养殖与外出务工,截止到2010年底,全村仍有低保户82户,五保户61人。 目前全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有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高位引水,村医疗室、村小学与村部建设符合规范要求,苏畈小街已成规模,合武高速公路经过该村,苏畈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布置完毕。 村级党组织建设,全村共有正式党员43名,村支委有5人组成,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3人,组织建设重点突出一下4方面:一是落实措施,细化工作任务。二是完善机制,加强自身建设;三是夯实基础,规范日常工作;四是突出重点,提高整体素质。目前全村重点发展党员队伍中的能人大户,现在有毛竹初加工厂1个,毛竹2万余棵,纯收入6万余元,即解决了农户卖毛竹难问题,又解决了部分劳动就业。 |
洪冲村 |
洪冲村地处梅山水库上游,东与外岭、三湾两村交界,南与苏畈、南水为邻,北与船冲接壤,全村辖21个村民组,722户2700人,山场面积28890亩,耕地面积448亩,可养殖水面2603亩,属典型的库区一线村,村部座落在桦岭小街。 栗、竹、茶是洪冲村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板栗、毛竹、茶叶销售及外出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境内观光景点有千阶石、老庙洞、大小龟山岩沟等;洪冲卫生院、洪冲中心学校、洪冲电管站均设在村内。全村共有村组道路20.8公里,村村通水泥路8.5公里,水塘26口,河坝28道,移动接收塔一座。 目前,全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电话、通电、通电视,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高位引水,洪冲小街、桦岭小街已成规模,梅古路横穿洪冲村13个村民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已初具规模。 洪冲村认真做好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党员86名,在村总支带领下,特别是在区划调整以来,全村党员、干部团结一致,扎实有效的开展创先争优,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行“0员户”挂牌及“星级”管理,建立洪冲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村总支有力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涌现了大批党员示范户(如老庙洞库湾养殖、岩沟库湾养殖、杆草湾林场、北京技术培训、洪冲茶厂等)。 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洪冲村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村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步推进,使丛村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较快发展,逐渐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三湾村 |
三湾村位于梅山镇东南边陲,响洪甸水库上游,与油坊店乡接壤。解放前麻埠镇和金家寨镇的直连通道主要通过该村,俗称大别山十八湾“茶-道”。三湾村现有18个村民组,村委会座落在上畈组。总面积22212亩,其中山林20720亩,耕地942亩,水域550亩,565户,2100人,在校小学生250人,60岁以上老年人300人, 2006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村主要农产品有栗、茶,劳务输出占农民收入的大部分。 2005年开工建设的沪汉蓉快速铁路金寨站座落该村,并与我村中心村庄紧邻。同时建有金寨隧道及入口;合武高速公路途径村内,建有三湾特大桥和高速路双孔隧道。火车道、两条隧道和特大桥的建设工程十分宏伟壮观,与三湾村保存完好的大别山自然生态环境相互辉映,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