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园镇桥口村位于鄂、皖两省交界的历史名关——长岭关脚下,地处斑竹园镇中心,分别与镇内街道、王氏祠、万何村接壤。全村总面积1429公顷。耕地面积1640亩,山场面积16995亩。除210省道沿线几个居民组外,大部分群众都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全村辖10个村民组,491户,总人口1909人,劳动力1086人,外出务工人员489人,其中贫困人口297人。道路、高位饮水、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医疗室设施、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较为齐全,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普及了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桥口村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大别山黑毛猪、黄牛、山羊为主;经济作物以茶叶、蚕桑、油料、蔬菜为主;林果业板栗、毛竹为主。农业经营方式仍为传统的小农经营,未形成规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524107 | 237000 | -- | 查看 桥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斑竹园街道社区 |
根据村级区划调整,于2007年9月份新成立街道居委会,街道位于斑竹园镇中心地带及镇政府所在地,辖区内7个居民组,其中城镇居民组4个,农村居民组3个现有耕地面积159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42亩,总户数1256户,总人口5018人,其中户籍地人口2782人(其中农业人口383人),外流入人口2236人,居民人均纯收入近5100元。 辖区内有18家企事业单位,1所完全中学。1所中心小学,沪汉蓉铁路、合武高速,210省道,斑天旅游公路交汇通过,是斑竹园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环境优美、交能便利。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使街道在各项工作中有新起色,彻底改变了原未成立街道前各项工作处于混乱的被动局面;如城镇居民办事找不到办理地点,有的解散单位党员找组织和活动场所,城镇居民计划生育从未妇检和超生现象时有发生等等,通过街道的建立,各项工作纳入正规化,并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和谐。 |
小河村 |
小河村位于斑竹园镇北部距离镇政府约6公里,由原来的界冲和小河村合并而成,辖12个居民组,553户2243人,总面积30327亩,其中水田1589亩,林地28729亩,该村交通便捷,六武高速、沪汉蓉高铁、210省道穿境而过,村部座落在210省道边。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该村共有4名值班干部,全村现有党员52名。村级各种组织健全,村班子成员年轻力强,文化水平素质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能为群众办实事。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村组级道路32公里,通村水泥路7.73公里。近年来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库区移民等工程项目,新建高位引水5处,98米连心桥一座。全村户户通电,通信覆盖率达95%以上。 文化教育卫生情况。现有村级卫生室两处,全日制绍博希望小学一所。有线电视光缆入点,电视收看率达98%以上,其中有线电视入户率达20%以上。村部建有农家书一个,藏书5000余册。 经济发展情况。该村有板栗园1200亩,年种植天麻500窖,灵芝30万棒,蚕园30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养殖业主要以黑毛猪、山羊、土鸡及大别山黄牛。毛竹资源丰富,全村有三个组级林场,总面积约1500亩。全村生产总值1580万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4280元。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红色资源情况。该村有陈家湾红军军需库、老鸦窝兵械厂,漆德炜烈士故居等红色景点。 |
万何村 |
万何村位于斑竹园镇西北部,东与王氏祠村、桥口村相接,南与斑竹园村相邻,西与金山村,关庙乡胭脂村相邻,北与关庙墨园村相接。现万何村由原万河村和何畈两村合并而成。全村共10个居民组,530户,计2050人。全村总面积23260.1亩,其耕地2382亩,水田1888.7亩。黄椿公路、王水公路穿村而过,村组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两所村级小学和两个村级医疗室分布在该村的南北部。有历史古迹黄花寨,花银寨,文昌阁。 万何村村部座落在该村中心姚湾组,村支两委工作人员共5名,村民代表38人,党员32名。 万何村矿产资源丰富,支柱产业有板栗、蚕桑、毛竹等。村民收入以劳务输出为主, 万何村位于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万何村群众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不甘落后,奋力崛起,为万何村的明天而奋斗。 |
王氏祠村 |
王氏祠村辖十个村民小组,东接果子园乡,西与万何村接壤,南与桥口村相连,北邻小河村,全村679户,2436人,总面积27432亩,其中山场24321亩,耕地3114亩,水田1456亩。 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8名,支部按照“五好”要求,制定“能人大户拓市场,种养并举奔小康”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全村现有能人大户6人,党员示范服务基地2处,(南湾灵芝基地,上湾土鸡养殖示范基地),本村资源主要有七里冲花岗石矿。 |
桥口村 |
斑竹园镇桥口村位于鄂、皖两省交界的历史名关——长岭关脚下,地处斑竹园镇中心,分别与镇内街道、王氏祠、万何村接壤。全村总面积1429公顷。耕地面积1640亩,山场面积16995亩。除210省道沿线几个居民组外,大部分群众都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全村辖10个村民组,491户,总人口1909人,劳动力1086人,外出务工人员489人,其中贫困人口297人。道路、高位饮水、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医疗室设施、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较为齐全,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普及了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桥口村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大别山黑毛猪、黄牛、山羊为主;经济作物以茶叶、蚕桑、油料、蔬菜为主;林果业板栗、毛竹为主。农业经营方式仍为传统的小农经营,未形成规模。 |
漆店村 |
漆店村位于斑竹园镇南部,东与本县吴店镇太平村相连,南与本镇沙堰村相交,西与本县沙河乡接壤,北与本镇金山村斑、斑竹园村交界,境内流、沪、汉蓉铁路、合武高速公路、210省道通过,交通便利,全村辖13个居民组,622户,2400人,全村总面积为20497亩,其中水田2100亩,旱地352亩,山场面积为18045亩,劳动力人数1818人,五保户32户,人数为34人,低保户71户,136人,贫困户176户802人,低收入户24户116人,已婚育龄妇女494人,其中两女户30户,一女户58户。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业、养植业和劳务输出为全村经济主导产业。 |
沙堰村 |
沙堰村位于斑竹园镇西南,全村9个居民组,1693人,430户,总面积11211亩,可耕地1450亩。合武高速、210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90%以上的居民组出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村党员32名,积极带头新栽油茶300多亩,新栽杉树300多亩。村两委团结一心,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共同奔向小康。 沙堰村与斑竹园街道社区、小河村、万何村、王氏祠村、桥口村、漆店村、长岭关村、金山村、斑竹园村相邻。 |
长岭关村 |
长岭关村地处斑竹园镇西大门,与湖北省麻城市、罗田县相邻,全村辖12个居民组,712户,总人口2569人,耕地面积1313亩,山场面积16112亩,村部2层5间,村各种组织健全,运行良好,现有正式党员50名,预备党员2人,六武高速公路、210省道穿村而过,历史名关长岭关坐落其中。长岭关村交通便捷,通讯良好,民风淳朴,地理位置独特。 (一)种植业 1、粮食: 谷物:(1)水稻播种面积1286亩,总产450.1吨; (2)小麦:播种面积386亩,总产77.2吨; (3)玉米:播种面积272亩,总产54.4吨。 豆类:大豆播种面积156亩,总产量21.84吨。 薯类:播种面积270亩,总产量62.1吨。 2、林业 林地面积16112亩,毛竹和木材收入12万元,食用菌收入21万元。 3、板栗 全村板栗面积600亩,因受品种和价格影响,现在面积和产量都大辐减少,全村每年板栗收入4-5万元。 4、茶叶 九十年代,两村共发展茶叶400多亩,因管理不善,再加上没有茶叶加工企业,不能收益,大大挫伤群众发展积极性,导致茶叶大部分被毁,现全村茶叶只满足群众日常饮用,没有效益。 (二)养殖业 家家都户均养猪一头,仅供家庭自己食用。养羊大户:丁永富家100多头,年收入3万元左右;养牛大户:熊心成家10多头,年收入2万元左右。 (三)家庭副业 1、经商:运输98户 经营百货37家 茶叶、中药材专营户15家 承包建筑工程19人。 2、务工 全村务工人员760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纺织、建筑、服务等行业,每年务工收入1140万元。 3、企业 无村办企业 (四)调整产业结构情况 2011年发展油菜生产300亩。 (五)经济组织,农民培训,科技指导。 成立长岭关、沙堰、漆店油茶专业合作组织。 阳光技能培训食用菌、电脑、厨师、蚕桑等,培训人员560人 |
金山村 |
一、基本村情 金山村是由原黄麦园和倒马河两个村合并而成,现有8个村民组,2099人。全村总面积是21.4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5130亩,耕地面积1488.2亩(其中水田1432.1亩)。该村距离斑竹园镇政府(六武高速公路斑竹园下道口)3公里之遥, 210省道穿村而过,即将开通的沙河乡至斑竹园公路贯穿全村,使该村的交通和区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金山是劳务输出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500左右,约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金山村是拥有丰富资源并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村。一是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有机茶左山茶叶出自该村。二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原0商南县委旧址刘氏祠。现在正在实施当中的金山林场休闲开发项目,由瑞士华侨投资建设,投资规模500万元。三是拥有两个特色养殖产业,黑毛猪和大倪。四是拥有优良的中药村资源。天麻、灵芝是支撑群众产业增收主要产业之一。目前,该村贫困人口仍有148户592人(2300元标准),占总人口28.2%。其中五保户:28人,低保户116人。 二、近年以来主要工作 二年多来,该村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主要做的实事主要有: 1、着力解决“行路难”。争取财政“一事一议”、库区后扶、扶贫等资金共计266余万元,实施了“左山循环路”路基建设工程,新修了800米王湾水泥路,左山水泥路2.6公里,将马河片和左山茶场连接了起来,解决了左山群众行路难题,并为扩建左山茶场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00米的罗边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1.1公里的老湾水泥路改善了老湾群众的通行条件。 2、着力解决“上学难”。县委办和伟民机械等企业到该村开展了扶贫助学活动,县委老干部们及部分企业老总在“七一”期间为该村学生捐助了一批学习用品及课桌椅等。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先后扶持3名优秀小学生和1名大学生。支原马河小学危楼进行了改造,拆除了旧危楼,建起了设施安全、宽敞明亮的新校舍。 3、着力解决“住房难”。积极争取危房改造项目资金110.25万元,帮助110户困难群众解决住房难问题。 4、着力解决“通讯难 |
斑竹园村 |
斑竹园村地处斑竹园镇西南方,毗邻集镇,与吴家店镇接壤,斑竹园镇至天寨堂的“斑天”公路横穿其境。斑竹园村由原斑竹园村和花堰村一部组成,是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第三批选派村,全村辖10个村民组,543户,1885人。 斑竹园村属山地林地类型,林地面积10346亩,耕地面积1547亩,水域面积33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养殖有山鸡、山羊、黑毛猪、黄牛等。农民收入靠外出务工为主,以蚕桑、板栗、竹木等为辅,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150元。 村部座落于“合武高速公路”下道口,于2007年底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250平方米,设有远教室、会议室、办公室、人口计生学校。村部基础设施良好,是村级工作和村民学习的阵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