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六安市 >> 金寨县 >> 槐树湾乡 >> 兴田村

兴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兴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兴田村简介

  兴田村是在2008年4月由原查坪村与兴田村合并而成,地处槐树湾乡的东北部,东与梅山镇的苏畈村接壤,南紧靠莲花山相依,西与桃岭隔河相望,北与长田村相连,是一个高寒贫困与库区一线为一体的偏僻山村。全村辖23个村民组、733户、2756人,男女劳力1240人,其中劳务输出人员1000余人。初次统计已购私用高级轿车10余辆,中等档次的私家车20多辆,实有工程车5辆,客运小面的车10辆。村民住房80%为楼房,10%住砖墙瓦顶结构房屋,还有10%的农户均住危房。全村达到温饱的占90%,仍有10%农户仍未达温饱线以上。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以上。
   全村山场总面积26308亩,现有耕地855亩,其中水田830亩,茶园176亩,桑园250亩,板栗650亩,毛竹达1000余亩,油茶园5000余亩,其中近年新发展1500余亩;拥有水面面积800余亩,特别是大理石资源更为丰富,分布在与梅山镇长田村相连的林元村民组,通过专家考察均是标准的大理石矿藏,面积达300余亩,开采前景看好。境内有完小1所,单班2所,现有在校学生达220多名;标准合格的卫生室(站)兴田、查坪各一处;中等险库2座,竹制品一处,“重兴观”座落在村部正东面。更为引人注目的康烈功将军、陈宏上校均出生在兴田村查坪组、三河组,战争年代和解放时期为党和国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越来越加强。本村拥有村部阵地6间两层楼房,内高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农家书屋、计生服务室、村两委办公室、远程教育会议室、职能组织办公室。党总支下设查坪、兴田两个支部6个党小组,实有党员63名,预备党员4人,计67人,外出党员3人,培养发展对象5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先进分子5人、申请入党人员15名。党组织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大大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党支部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各项民生工程,落实了各项惠民政策,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兴田中心村庄和查坪中心村庄建设;铺摊了查坪1.82公里的水泥路面及附属工程水沟并确定了养护人员,全村23个村民组均已通车,方便了村民出行,疏通了经济渠道,实施了林元村庄环保工程和整乡镇推进工程,实施也查坪、兴田村部高位饮水工程,解决了近1000人的吃水问题。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油茶生产,近年改造老茶园1000余亩;新植茶叶500亩。根据油茶的特点,未来将壮大油茶生产规模,为全村的农民增收创造新的增长点。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524204 237000 -- 查看 兴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兴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兴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长冲村

  金寨县槐树湾乡长冲村位于槐树湾乡西部,辖14个村民组455户1752人,其中劳力820人,贫困人口66户223人,低收入人口76户,移民人口1115人,常年享受国家补贴人口1271人,直补资金约80万元;每年安排危房改建资金10万元,改造危房6户20余间;落实新农村规划点8个;计生工作常抓不懈,确保低生育水平。由于地处边缘,又属库区和高寒山区,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较薄弱,农民经济收入大我来自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乡平均水平。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倾力支持下,开通了程控电话,中央致公党援建的长茂小学已建成;修通了村级水泥路3.25公里,并开通了村级公交车;2009年在县、乡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库扶资金25万元,新建了长140米、宽2.5米、高25的长冲吊桥,确保晴雨通行,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在长冲组新建一座高山引水工程和居民组道路改建工程,共受益人口700余人;落实新农村居民点8处。  

板棚村

  槐树湾乡板棚村位于槐树湾乡东部,辖13个居民组425户1568人,其中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64户128人、低收入人口74户251人。耕地519亩,山场11215亩;现有危房户120户、五保15人、低保95人。村值班干部4人,现有党员29名。由于高寒山区,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较薄弱,农民经济收入大多来自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乡平均水平。    近几年来,板棚村强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成效明显。1、以“三级联创”工作为抓手,按照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活动开展好、制度建设好、工作发挥好的“五好”要求,加强支部创建工作力度。在班子建设方面,一是勤学习、多思考、常讨论,提高班子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能力。勤沟通、多商议、常批评,提高班子团结协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科学计划安排分工负责,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责任心。三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各种培训学习,利用工作制度约束,提高支部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党员发展方面,一是早选苗、早培养,做到好中选优。二是严格培养要求,重视培养教育发展过程。严格发展程序,执行“两推一选”和票决制度,使党员发展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在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坚持支委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按时上党课的“三会一课”制度和远程教育学习制度,使党员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按照《党章》规定要求,健全党员教育、党员管理、考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党员的积极性、自觉性。年度评定支部29名党员全部为“合格”等次。    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一是结合“创先争优”、“评星挂牌”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在各个行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评星活动中,有5名党员被评为“五星”户,一个被六安市评为现代农业发展“十佳养殖户”。无党员违纪现象发生。   2、以“六大载体”为平台,搭建党员活动开展阵地,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    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方面,支部除年龄60岁以上党员外,其余14名无职党员每人一岗,各司其职,并且每季度督查、点评,年终考评,从而使队伍人尽其才,作用发挥明显。   在“双培双带”和“双联双带”方面,一是着力培养年轻党员成为致富能手,积极为他们营造有利的创业平台。二是积极培养发展大户,使其成为党员队伍的一分子。通过近两年的培养,支部共有6名党员成为发展致富能手,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以上,同时带动60余户发展库湾养鱼和沟鲶养殖,壮大了支部产业,提高了群众收入,共培养3名发展大户加入组织,确定6名积极分子,壮大了组织力量,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流动党员双向带动方面,一是加强管理,3名外出党员均由支委确定专人联系,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确保流动党员不脱离组织。二是鼓励其创业的同时,要求其定期汇报思想,帮助联系招商引资,帮助外出群众联系就业及其他帮扶活动,确保流动党员不脱离活动开展。    在“党内温暖活动”开展方面。一是结合离任村干部补贴、农村低保等惠农政策,对困难党员予以倾斜照顾。二是通过年度慰问等活动开展,进行走访。既凝聚了党员的信心,增强了工作热情,又体现了党的关怀。   3、以“整乡镇推进”工作为措施,全面提高支部各项工作上水平。    一是进一步健全活动阵地设施,新建了会议室、监督委员会活动室、移民项目理事会办公室、广播室等,并配备了相关办公设施及工作制度牌,使两委及相关组织活动有阵地、有办公场所、工作有制度。    二是进一步提升了档案、活动资料收集整理水平,2008、2009、2010年档案按乡统一要求装订成册,一目了然。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倾力支持下,板棚村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推动全村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利用后扶项目和农村“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的资金扶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年度共争取后扶资金73万元,其中10万元新建了村合作医疗卫生室,解决了参合农民往年小病医治难、报销难的问题;8万元新建了土门、粉坊、河坪三个组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三个组90多户农户安全饮水问题;15万元新修了河沟瓦榜的组级道路,解决了两个组群众出行难、生活不便的问题;40万元用于修建中棚到峨岭的水泥路工程,因气温下降和水泥价格暴涨,暂未施工。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9万元,拓宽整修南田道路,正在施工中。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党员成为发展大户、致富能手和产业带头人,为村域经济快速发展当好领头人。养鱼大户李红兵、养蚕大户秦仲尧等都是支部较年轻的党员,他们干事有锐气,有胆气,支部积极予以支持,为支部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今年秦仲尧养蚕9张种,单项实现收入近9000元,并带动了东风这个蚕桑空白区的养蚕产业快速发展,全村年养蚕近350张,实现收入30多万元;李红兵户产成鱼10多万斤,实现收入近20余万元,带动整个养鱼产业实现收入突破150万元。同时,支部利用信息之便联系了湖北三珍集团、江苏宝龙集团、安徽绍峰集团的合作洽谈及省农委的支持,正在运作之中,目前,三珍集团预计明年投入70万元,省农委定于12日在合肥开会商定。这两大产业正在逐步走上正轨。    近几年来,板棚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村”、“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2009年被评为“征兵工作先进村”、“”;2010年荣获“综合考评先进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综治工作先进村”、“征兵工作先进村”、“防火工作先进村”、“民生工程先进村”、“新农保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码头村

  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上码头村,位于梅山水库上游,一面靠山,三面环水,与双河、南溪等镇隔河相望。境内低山丘陵连绵,植被覆盖率较高;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村内库面碧波荡漾、鱼儿嬉游,隆隆的机船声与高亢的渔歌声交织在一起。全村辖874户、17个村民组、3348人,劳力1749人,其中:绝对贫困户39户151人,低收入户112户460人。境内山场面积7548亩,耕地726亩,其中板栗30亩、桑园340亩、茶园336亩。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码头村部现有房屋10间,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村内现有主干道1条,至各村民组均通沙石公路。2010年10月成立码头村党总支,下辖码头、两湾两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0人。近三年来共发展党员6人,培养先进分子10余人,积极分子9人。       上码头村人文底蕴丰厚,曾是安徽省政府、金寨县政府所在地,这里走出了我党早期领导人王明,可谓是人杰地灵。    上码头村物产丰富,通过国家商标注册的绿色产品“上码头”西瓜已享誉县内外,已在金寨、六安市场上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上码头村是槐树湾乡蚕桑基地,年蚕茧收入120余万元;茶叶生产已小有规模,年产干茶50吨;这里又是槐树湾乡的水产养殖基地,所的鲢鳙鱼属绿色无污染水产品。    上码头村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享誉县内外、风景秀丽的张公山、充满神秘色彩的金龟出海、渔歌唱晚的史河风光,因此,码头村被列入金寨县“三山一湖”旅游框架。    码头村主导产业为农业生产,主要特色产业有“上码头”西瓜、养鱼、养蚕、养猪。    上码头——大别山腹地的一颗光茫初绽的明珠,这里瓜果甘甜、桑茶飘香、水产鲜嫩、风景旖旎,勤劳、诚信的上码头人热忱欢迎有识之士,来这里体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乐趣、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前来开发这片将有丰厚回报的处女地。  

双石村

  双石村地处槐树湾乡南部,梅山水库上游,是原双石乡政府所在地。响上公路穿越全境。全村辖22个居民组770户3017人;山场总面积5478.5亩,其中耕地面积776.6亩。村内多为海拔300米左右的低山;库区可养水面达2000亩;蚕桑、板栗及水产养殖是本村支柱产业;劳务输出是群众增收的主导项目。村部座落于双石小街,建筑面积260平方米,村两委由5人组成,值班干部5人;2010年10月组建双石村党总支,下设代岭、双石两个党支部,党总支现有党员50名。   近年来,村两委坚持因地制宜谋发展,强力推进蚕桑支柱产业生产,全面改善民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村现有桑园340亩、栗园170亩、茶园220亩、毛竹80亩,库湾网箱1800只、库湾养鱼9处,年劳务输出980人次。现全村组组通路,80%的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100%的农户通电,电话、手机普及率达90%;教育、卫生设施齐全。   蚕桑、板栗及水产养殖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劳务输出是该村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1984年,村办企的总产值只有1万元,到2009年村里有4家村办企业,诸如水泥预制厂及库湾网箱养殖等,产值已经达到500万,实现了飞跃发展。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双石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双石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历史上通住金家寨的必比之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国将领中皮定均、胡鹏飞故居均位于双石村,红色旅游开发具有较大潜力。   

杨桥村

  杨桥村位于槐树湾乡西部,梅山水库上游,2008年原大桥、杨桥、硖口三村合并为一个村杨桥村。东与古碑镇陈冲、付湾村交界,南与古碑镇司马、余岭村为界,西与古碑袁岭村交界,北与双石、长冲村交界。全村辖25个村民组,775户,3106人。总面积6000亩,常用耕地面积1113亩,山场面积3750亩,桑园面积600亩,茶园面积450亩;全村劳动力1600人,外出务工人员600余人,年家庭纯收入3800元;支柱产业主要是蚕桑,特色产业主要是茶叶、板栗、毛竹;村民的收入来源于种粮、养蚕、茶叶、外出务工。    杨桥村值班干部七名(其中市财政局下派干部郑涛任村党总支-)。杨桥村党总支下设大桥、硖口两个党支部,大桥党支部现有党员35人,硖口党支部现有党员35人。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0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0员活动的深入开展。    杨桥村是詹大南将军的故里,是工程院院士袁亮的家乡。这里养育了留美博士詹佫;这里是旅游佳境,境内有火炮寨和燕子岩旅游景点,大桥电站、杨桥希望小学、双石中学座落在我村,古碑高速公路下道口正处于我村境内,高速铁路经东西横贯,这些都给杨桥村带来了前所未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库区后扶项目资金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及整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高速下道口工业区规划等,可进一步加快杨桥村整村推进步伐和新农村建设,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县扶贫办、财政局、移民局等部门的大力帮扶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我村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来抓。经过多年努力,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修建水泥路6.32公里,解决农村自来水两处;维修当家塘4口;杨桥希望小学危房加固、双石中学新扩建教学楼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杨桥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加快。   

响山寺村

  响山寺村位于槐树湾乡中南部,是原安徽省政府故地,立煌县旧址,属梅山水库淹没区的一线村。全村18个村民组、746户、2893人,可耕田地451亩,其中水田410亩;总山场9800亩,分部为生态防护林6400亩,桑园630亩,茶园380亩,梨园650亩。梅古公路沿村穿过,村级主道水泥路7.2公里贯通全村居民组。    响山寺党总支下设响山寺、白岭两个党支部,61,其中预备党员3名。近三年共发展党员5人,培养积极先进分子5人、先进分子15人。    支柱产业:一是蚕桑生产,全年养蚕1200张,全年收入80余万元,占农村家庭收入的60%,桑园基地30至50亩有5处。二是库区网箱及库湾养鱼600亩,采取淡水精养方式,自然繁殖和引进良品并进发展,年收入达10万元。   坚持“养殖支掌,特色带动,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产业发展。积极谋划,争取资金,实施天堂湾260亩坡改梯工程,以点带面,促进全村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争取用3至5年时间,建成300亩的高效油茶示范基地。调优扶强库湾养殖业,做实流通平台,提高产出效益,在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协会+公司,公司带动农户”的生产模式下,全村2008至2010年新发展库湾养殖600余亩、网箱400余亩,创产值近400万元。   投入资金34万元,实施了响山寺街道等三处自来水工程,使群众用上了安全、放心的清洁自来水;投入资金30余万元,实施了响山寺河堤加固工程,保护农田140亩,灌溉农田80亩;筹措资金近100万元,实施了龙井沟路基改造及水泥路、赵湾组级道路及羊山组公路桥工程。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得到了加强,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万冲村

  万冲村村情概况    槐树湾乡万冲村辖27个居民组741户,总人口2796人。全村总面积23414亩,其中耕地面积1056亩,人均0.37亩,茶园面积347亩,桑园面积290亩,是高寒山区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2010年列为全县重点贫困村,是市、县重点联系帮扶单位。今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农组“整乡镇推进”示范工程和扶贫攻坚工程,硬件上抓投入,软件上抓规范,工作上抓落实,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村域经济快速发展,0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现总结汇报如下:    抓创建促规范,村级办公条件明显改善年.2010年以来,为改善村级办公条件,积极与帮扶单位县扶贫办联系,一次性购进会议桌椅60余套,共投入资金达2万元,如今的党员活动室,桌椅齐全,摆放整齐,宽敞明亮,确保党员活动能正常开展。    抓教育严管理,村班子的战斗力明显增强.一是调整了村党组织设置。于11月份成立了万冲村党总支,下设万冲、祝冲两个支部,切实加强了班子建设。二是严明责任分工。年初,根据工作需要,就每个同志的包组抓点和分管工作进行了科学安排,实行分工负责制,谁包责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一包到底,责任明确,杜绝了推委扯皮现象的发生。三是注重实绩考核。按乡党委的统一要求,分人建立了村干部实绩档案,一月一考评,一季度一汇总,年终进行总评,绩效工资与工作实绩相挂钩,做到了奖罚分明。四是强化学习。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定期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系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确保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需要。五是加强管理。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财务制度、请销假制度及值班制度,规范工作行为,树立公道正派形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明显增强,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抓示范重引导,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2010年以来,村两委以实施农组“整乡镇推进”示范工程为契机,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党员作用发挥强力实施了“六大载体”建设工程,确保“五个好”村党组织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一是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全面开展,全村近50名无职党员结合各自实际,认领了工作岗位;二是“双承诺双监督”活动取得实效。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全村有60名党员提出了自己承诺,从小事做起,向组织和群众公开承诺,接受监督,自觉履行承诺;在开展的“0户”评星挂牌活动中,全村有62名党员主动参与了认星、评星活动,其中评出“0员户”37岁、“0示范户”15户,通过评星挂牌活动的深入开展,全村党员的党性意识进一步增强。三是“双培双带”工程成效明显。全村有45名有帮带能力的党员,积极和困难群众结上帮扶对子,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四是“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工程有了新的起色。全村外出的4名流动党员,每年带出近100人参与务工,为当地群众增收拓宽了新的渠道;五是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全面开展。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利益至上,凡是群众需要代理的事项,由村两委值班干部集中代理服务,限时办结,尽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六是“四议两公开”工作规范运作。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组长三支队伍的作用,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操作,增强了村务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典型示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地推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全村当年新发展毛竹200亩,新改茶园100亩,新建油茶基地150亩,培育养殖大户10户。    抓投入强基础,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2010年以来,村两委抢抓市领导联系帮扶机遇,强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全面实施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倾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钟园副市长的帮助下,从交通部门争取资金20万元,修通了1公里张岭水泥路,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张岭断头路问题;通过实施后扶项目,投资15万元新修了许湾、沙地河堤,确保近200亩农田免遭洪水威胁;投入资金 5万元新修了柳林大堰,确保60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通过实施“一事一议”项目,投入资金6万元修建了许院、何院2道桥涵工程,解决了600余人的交通难问题,投入4万元实施了高山水泥路水毁驳岸修复工程,投入资金5万元实施了龚湾、尹湾人畜饮水工程,确保200余人用上了清洁卫生水。通过项目的实施,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为全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板堰村

  板堰村位于槐树湾乡中部,集库区、高寒山区于一体,东与油坊店乡西莲村接壤,南与本乡万冲村相连,西与槐树湾村毗邻,北与板棚村公界。该村是由原响潭村、板堰村合并而成。全村辖21个村民组、654户、2573人。总面积1183公顷,其中耕地65公顷。主要经济来源依靠桑、茶、竹、栗、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收入为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    板堰村部设在羊山村民组,四间参层办公楼,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内设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计生服务室、广播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等,办公设施齐全,功能完善。   全村共有党员56人,党总支1个,下设两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村党总支在组织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近三年来,共发展党员6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人。    板堰村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民风朴实,原国家副主席-于2003年来金寨考察时,在该村召开了党员干部座谈会。村内有古老的余氏祠至今仍保存完好。       金碑公路、合武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村级公路通到各村民组,交通相当便利。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村民就医就学方便。    近年来,板堰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支部为核心,认真开展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和双承诺双监督等活动,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评星挂星等,2010年全村评出五星级党员12户。   村两委抓住扶贫机遇不放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对全村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水、电、路进行详细规划,并通过评审,做到了规划先行,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二是村两委根据实际,确定了羊山、花岩两个村民组中心村庄的试点建设,现已建成52户,已入住30户。三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兴办公益事业,以库区移民后扶项目为抓手,整合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兴建了水泥路6.2公里,通村民组道路4公里;修复大堰3道;整修当家塘3口;发展优质高效桑园450亩;新建油茶基地500亩、毛竹700亩;新建小学教室3间84平方米和村卫生室100平方米。四是强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全面实施了村级基设施建设,护建了村部办公楼,更新村部办公桌椅6套和会议桌椅35套90个座位等,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槐树湾村

  槐树湾村基本情况   槐树湾村位于槐树湾乡政府所在地,东枕莲花峰顶,西临梅山水库,南与板堰相通,北与板棚相接,是由原槐树湾、佛岭两村合并而成。中心集镇建设日趋完善,成为全乡政府、经济、文化中心。现有村两委值班干部7人;2010年设置槐树湾村党总支下,下辖槐树湾、佛岭两个党支部及7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4人,其中流动党员3人。全村辖35个村民组、1028户、3922人,劳动力2496人,外出务工1200余人。全村现有贫困人口236户1100人;低保人90户228人,五保32人。全村总面积22680亩,耕地面积1893亩,水田面积1123.5亩,山场面积11950亩,板栗2640亩,茶园165亩,桑园525亩。   现有党员干部示范服务基地5处,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兴盛养猪专业合作社,现存栏母猪12头,仔猪60余头;鑫华板门厂,现有职工10人,年创产值20余万元;马寨养殖示范基地,现存栏山羊50头;丁畈水产养殖基地,现有库湾300余亩,网箱150只,年产成鱼10万元,创产值50余万元。   辖区内有槐树湾乡中心学校、槐树湾中心小学、移动希望小学三所学校;乡医院、信用社、邮电所、供电所、蚕茧站等单位居于集镇。   村内有卫生室1所、卫生站1所,从业医生4人,担负着全村近4000人及集镇1000余人的医疗卫生服务保健工作。   2005年槐树湾村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由于建设工作成绩突出,于2009年升格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期间,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中畈、下院两个居民点建设,改善了石桥、坳口两组到户道路,硬化了活动场地,实施了改圈、改厕等“三清六改”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0年强力推进兴家创业工程,改善村部办公条件,新建了农家书屋,现有图书12000册;购置办公桌椅80套;新建院墙30米、门楼1座,硬化地坪80余平方米。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帮扶单位的倾力资助下,以后扶项目资金为主体,修通村组水泥路8.03公里,整修组级道路12公里,确保晴雨通车,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2009年启动“一事一议”项目,整修高山当家塘和高山自来水工程,解决了高山组200余人的生活用水和水田灌溉问题;2010年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投资6万元,维修青冲、黄岭当家塘,改善灌溉面积50亩;2011年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修通了莲塘至木岭3公里路基工程。   

兴田村

  兴田村是在2008年4月由原查坪村与兴田村合并而成,地处槐树湾乡的东北部,东与梅山镇的苏畈村接壤,南紧靠莲花山相依,西与桃岭隔河相望,北与长田村相连,是一个高寒贫困与库区一线为一体的偏僻山村。全村辖23个村民组、733户、2756人,男女劳力1240人,其中劳务输出人员1000余人。初次统计已购私用高级轿车10余辆,中等档次的私家车20多辆,实有工程车5辆,客运小面的车10辆。村民住房80%为楼房,10%住砖墙瓦顶结构房屋,还有10%的农户均住危房。全村达到温饱的占90%,仍有10%农户仍未达温饱线以上。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以上。    全村山场总面积26308亩,现有耕地855亩,其中水田830亩,茶园176亩,桑园250亩,板栗650亩,毛竹达1000余亩,油茶园5000余亩,其中近年新发展1500余亩;拥有水面面积800余亩,特别是大理石资源更为丰富,分布在与梅山镇长田村相连的林元村民组,通过专家考察均是标准的大理石矿藏,面积达300余亩,开采前景看好。境内有完小1所,单班2所,现有在校学生达220多名;标准合格的卫生室(站)兴田、查坪各一处;中等险库2座,竹制品一处,“重兴观”座落在村部正东面。更为引人注目的康烈功将军、陈宏上校均出生在兴田村查坪组、三河组,战争年代和解放时期为党和国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越来越加强。本村拥有村部阵地6间两层楼房,内高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农家书屋、计生服务室、村两委办公室、远程教育会议室、职能组织办公室。党总支下设查坪、兴田两个支部6个党小组,实有党员63名,预备党员4人,计67人,外出党员3人,培养发展对象5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先进分子5人、申请入党人员15名。党组织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大大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党支部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各项民生工程,落实了各项惠民政策,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兴田中心村庄和查坪中心村庄建设;铺摊了查坪1.82公里的水泥路面及附属工程水沟并确定了养护人员,全村23个村民组均已通车,方便了村民出行,疏通了经济渠道,实施了林元村庄环保工程和整乡镇推进工程,实施也查坪、兴田村部高位饮水工程,解决了近1000人的吃水问题。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油茶生产,近年改造老茶园1000余亩;新植茶叶500亩。根据油茶的特点,未来将壮大油茶生产规模,为全村的农民增收创造新的增长点。   


兴田村特产大全




兴田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