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村位于花石乡西南部地处山青水秀,景色迷人,环境优美的帽顶山脚下,平均海拔800米以上,东与国营打草坪林场各原水竹乡交界;西与果子园乡相邻;南与国营马宗岭林场接壤,北与茶棚村相连;大湾村是2008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有原大湾村、帽顶村、桥边村三村合并而成,现村部办公所在地原大湾乡桥边小街中部,全村辖37个居民组940户3610人(其中库区移民650人),七马公路贯穿全村中心,大部分群众居住分散住在两边大山上,又属重点移民安置区和高寒山区的村,全村山场总面积48298亩,其中耕地面积5303亩,园地面积776亩,林地面积39846亩,森林覆盖率占总面积的82.5%,其它未利用面积473亩,全村主导产业以农业、种养为主,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目前仍有一个居民组,干冲组不通公路,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村部所在地初具规模。
大湾村并村时结合党员总数共有98名,设有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及黄牛养殖党支部。村党总支注重组织发展工作,三年间从能人大户,社会青年中发展党员十二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先进分子14名,在各支部中正常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双培双带”先峰工程,同时建立党员、干部示范服务基地建设,带动了村级经济发展。2011年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到村督查和指导工作,党总支始终坚持组织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沈浩、王坤友、杨善洲等同志先进事迹,通过学习提高了全体党员素质,增强了党性观念,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认真开展承诺和兑现时限活动,涌现出多名优秀党员如陈启龙为帽顶组新修道路达8公里,新修水泥路2.5公里,总投入120万元,受到群众好评。
大湾村地处条件优越,具有得天独后的自然优势,草场资源丰富,村两委抓住自身优势支持特色产业发展,2007年10月65名养殖户组成成立了花石乡大湾村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加强了养殖技术培训,大部分农民掌握了养殖技术,户养10头以上5户,20头1户,5头以上28户,全村存栏黄牛达600头以上,养羊近千只,同时带动了全乡养殖业发展,增强了养殖收入。
大湾村党总支部:由原桥边村、帽顶村、大湾村党支部合并而成,党员87人,有37个村民组,901户,3589人。该村沿七后公路两边,交通便利。大别山黄牛养殖群众基础好,但规模不大,资金投入不足。该村级活动场所于2007年建设,新建一个科技书屋。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524205 | 237000 | -- | 查看 大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千坪村 |
千坪村 千坪村地处大别山北麓,金寨县西南部,有10个村民组908人,总面积17320亩,其中保存完好的天然林面积2560亩,人工林面积12720亩,森林覆盖率94%。千坪村深居大山,山场面积大,基础投入不足,距离花石集镇有30多公里,交通、水利等投入不足,群众出行、就医、上学十分困难。千坪村是天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所在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大小景点20多处。是一块原始、古老、完整的绿色宝库,生态环境独特,物种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是观光、休闲、科研的绝佳去处。东有天堂寨,西有西庄温泉,北有响山寺、梅山水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改善,长这块原始、古老、完整的绿色宝库,一定会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神秘灵秀的马宗岭自然保护区 在神秘灵秀的马宗岭江淮分水岭的西部,大别山腹地,有一大片郁郁葱葱、充满神秘色彩的大森林,有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之美誉。她南邻天堂寨国家级森林公园,北靠千年佛教圣地响山寺,东接“金鸡朝凤凰,金狮拜玉象”之称的“小黄山”,西连闻名遐迩的西庄温泉,方圆48公里,乃为大别山北麓一座无比富丽而独具特色的自然宫殿。她如同一幅迷人的天然画卷,缓缓舒展在大别山深处,如果您有幸走进这诱人的画景中,就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群峰林立,绵延不断,古木参天,花草繁茂,沟谷纵横,龙潭飞瀑,溪水潺潺,雾露迷蒙,深隐莫测,犹如仙境。马宗岭自然保护区是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是镶嵌在皖西大地上的一颗神秘而灿烂的明珠,是一块原始、古老、完美的绿色宝库。总面积72650亩,天然林面积35950亩,森林覆盖率96.2%,活立木蓄积49.5立方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宗岭留下许多名胜古迹,也多次更名,先因古木参天,森林原始,盛产灵芝、天麻、贝母、三七、竹节、石斛等百余种野生中药材,故而得名百宝山;后相传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军威震大别山,崇祯八年荥阳大战后,李自成率部队东进,路过于此,因山高陡峻,影响部队前进,闯王快马加鞭,一纵而过,遂得名马纵岭,后取谐音“马鬃岭”。雄奇博大的马鬃岭,不仅因其云多、雾重、山高、树密、水碧,形成了风光旖旎。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而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植被繁茂,土壤深厚肥沃,腐殖质层厚,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很多珍稀濒危物种蕴育其中,这里有高等植物2000余种,其中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如古银杏、香果树、连香树、领春木、大别山五针松等;有野生动物200余种,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如云豹、大鲵、白冠长尾雉、原麝、花面狸、大别山勺鸡、豺等,珍稀动植物60余种。 |
大湾村 |
大湾村位于花石乡西南部地处山青水秀,景色迷人,环境优美的帽顶山脚下,平均海拔800米以上,东与国营打草坪林场各原水竹乡交界;西与果子园乡相邻;南与国营马宗岭林场接壤,北与茶棚村相连;大湾村是2008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有原大湾村、帽顶村、桥边村三村合并而成,现村部办公所在地原大湾乡桥边小街中部,全村辖37个居民组940户3610人(其中库区移民650人),七马公路贯穿全村中心,大部分群众居住分散住在两边大山上,又属重点移民安置区和高寒山区的村,全村山场总面积48298亩,其中耕地面积5303亩,园地面积776亩,林地面积39846亩,森林覆盖率占总面积的82.5%,其它未利用面积473亩,全村主导产业以农业、种养为主,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目前仍有一个居民组,干冲组不通公路,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村部所在地初具规模。 大湾村并村时结合党员总数共有98名,设有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及黄牛养殖党支部。村党总支注重组织发展工作,三年间从能人大户,社会青年中发展党员十二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先进分子14名,在各支部中正常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双培双带”先峰工程,同时建立党员、干部示范服务基地建设,带动了村级经济发展。2011年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到村督查和指导工作,党总支始终坚持组织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沈浩、王坤友、杨善洲等同志先进事迹,通过学习提高了全体党员素质,增强了党性观念,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认真开展承诺和兑现时限活动,涌现出多名优秀党员如陈启龙为帽顶组新修道路达8公里,新修水泥路2.5公里,总投入120万元,受到群众好评。 大湾村地处条件优越,具有得天独后的自然优势,草场资源丰富,村两委抓住自身优势支持特色产业发展,2007年10月65名养殖户组成成立了花石乡大湾村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加强了养殖技术培训,大部分农民掌握了养殖技术,户养10头以上5户,20头1户,5头以上28户,全村存栏黄牛达600头以上,养羊近千只,同时带动了全乡养殖业发展,增强了养殖收入。 大湾村党总支部:由原桥边村、帽顶村、大湾村党支部合并而成,党员87人,有37个村民组,901户,3589人。该村沿七后公路两边,交通便利。大别山黄牛养殖群众基础好,但规模不大,资金投入不足。该村级活动场所于2007年建设,新建一个科技书屋。 |
茶棚村 |
一、村情概况 茶棚村由原茶棚村与东山村合并而成,有27个村民组,470户,1961人,党员39人,。该村海拔高,山势陡,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水平低,村级无集体收入。 一、茶棚村基本情况 茶棚村村部距乡政府2公里,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40亩,有林地面积15280亩,全村27个村民组,509户,总人口1920人,劳动力人口919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513人。该村是重点高寒贫困村,农业生产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天麻、中药材等,林业主要有板栗、木材、毛竹,农民主经济来源:一是外出务工收入,二是当地农林业经营种养业收入,三是政府的各类补助(库区移民收入、农业及林业各类补贴等)均占有相当的比重。村集体经济有白洼林场,占地约500亩,农户家庭经济以黑毛猪和家禽养殖为主。大部分农户家庭收入还是靠外出务工为主要来源,全村村居住分散,27个组仍有6个村民组,160家农户,没有通晴雨路,极大影响适龄儿童上学和贫困农民就医的不便,自来水供应面只达40%,贫困人口监测调查1500元以下的190户,423人。农民整体生产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是全县重点扶贫整村推进村之一。 村域经济:茶棚村结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养业。村两委着重扶持了西洋参和天麻种植及生态鸡养殖。成立了生态鸡养殖养殖合作社,年出肉鸡10万只以上。大力扶持金城石企业进行大理石加工开发。 基础设施建设:2 010年成功搬迁了本部,整修了衷湾、上湾公路。2011年列入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扶贫村。建设袁祠大桥、胡冲水泥路,小黄山村庄环境整治等。 基层组织建设:茶棚村以创先争优契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利用党员活动日组织干部和党员,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让村干部和广大党员能及时了解政策,把握政策,更好服务群众。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课件材料,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党员致富本领和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加强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不断改善党员结构,按照乡党委发展党员计划安排,实行群众和党员全程联名推荐,为党组强输送了新鲜血液。同时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每月按时与他们电话联系,询问他们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建立和完善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坚持议事组织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的“四议两公开”制度,使村各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深化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程度,加大了监督力度,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在财务管理上,由群众对村集体财务进行检查审理,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
竺山村 |
竺山村由原竺山村、兴店村合并而成,有23个村民组,641户,2468人,党员51人。地处高海拔山区,耕地1316亩作物产量低。西洋参产业发展较好,但资金技术缺乏。 基本情况:竺山村位于花石乡东部,与古碑镇接壤。全村辖23个居民组,2500人,平均海拔550米左右,现有库区移民540人,属典型的高寒山区移民安置村。村主要支柱产业为茶叶生产和西洋参生产。近年来竺山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村域经济:竺山结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养业。村两委着重扶持了西洋参和茶叶两大支柱产业。成立了西洋参生产经营合作社,建立了皖西参业加工厂,年种植西洋参80多亩,产值30万。新辟茶园100亩,购置茶叶机3套,种植西洋参80亩。鼓励和引导群众从事养殖业,重点扶持养猪大户漆先林,使其走上规模化养殖。乡村两级帮助联系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扶持资金10万元,新建猪舍10余间,年出栏子猪200头,肉猪出栏数近100头,并带动周围20多户群众发展生态养猪。 基础设施建设:全村除大岭村民组外,各村民组都能村级公路,2010年整修了兴店至古碑镇三道河垮乡公路,大大改善了与外界联系。整修汪湾七龙两条组级公路,改善了七龙、深沟两居民组出行条件。2009至2010年,从县供电公司争取了农村低压电整改项目,投入40余万元资金对21个居民组的供电线路进行全面更新,新增30Kw变压器二台,改善了供电条件和质量,促进全村经济发展。 基层组织建设:竺山村以创先争优契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强基固本。利用党员活动日组织干部和党员,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让村干部和广大党员能及时了解政策,把握政策,更好服务群众。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课件材料,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党员致富本领和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加强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不断改善党员结构,按照乡党委发展党员计划安排,实行群众和党员全程联名推荐,全年发展党员3名,其中年轻女党员1名,到富能手1名,为党组强输送了新鲜血液。同时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每月按时与他们电话联系,询问他们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建立和完善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坚持议事组织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的“四议两公开”制度,使村各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深化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程度,加大了监督力度,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在财务管理上,由群众对村集体财务进行检查审理,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在竺山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目前竺山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加强。2010年,村党支部先后获得“全乡目标考评先进村”、“社会治安管理先进村“和“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在全乡基层党的建设中彰显了新的活力! |
黄堰村 |
黄堰村位于花石乡东南部,由原黄堰、绿化两村合并而成,有23个村民组,666户,2538人,移民人口908人,是重点移民安置村。该村海拔高,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耕地1495亩,山场15088亩。因山高气寒,农作物产量低,群众生活困难,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外出打工。该村群众居住分散,山区面积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交通、水利等投入不足,群众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依然未能及时解决。黄堰村主要是产业是天麻、灵芝和杉木林。 基本情况:黄堰村基本概况:黄堰村位于花石乡南部,与打草坪林场交界,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23个居民组,2528人,黄堰河从中穿过。村主要支柱产业为丰产、天麻生产 。近年来黄堰村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民,以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村域经济:黄堰村给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同时利用水利和大理石资源。引进金城石材和曙光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整修了万沟公路,正修建和平水泥路,整修了四椒园中午厂公路,从县供电公司争取了农村低压电整改项目,对居民组的供电线路进行全面更新,改善了供电条件和质量,促进全村经济发展。 基层组织建设:黄堰村利用党员活动日组织干部和党员,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让村干部和广大党员能及时了解政策,把握政策,更好服务群众。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课件材料,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党员致富本领和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加强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不断改善党员结构。同时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每月按时与他们电话联系,询问他们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建立和完善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坚持议事组织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的“四议两公开”制度,使村各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深化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程度,加大了监督力度,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在财务管理上,由群众对村集体财务进行检查审理,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
花石村 |
一、村情 花石村位于花石乡的西北部,七马公路傍白水河穿村而过,由原白河、花石、新塘三村合并而成,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6亩,水田面积1779.2亩,山场面积27057亩,竹园面积260亩,桑园面积260亩,茶园面积306亩,板栗园面积870亩。全村共有总人口4156人,966户,辖38个居民组。该村属高寒山区,地处大别山脉,土地较少,气候寒冷,雨量充沛。主要资源有水稻、小麦、油茶、板栗、茶叶、毛竹、木材、天麻等。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6%。 全村现有中心小学1所,教学点2个,变压器6台,医疗室2个,移动基站1座,联通基站1座,全村电话、手机普及率90%以上,有线电视覆盖半数以上的居民组。 全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常年外出务工劳力860人,村域经济收入主要以板栗、毛竹、桑园、茶叶、天麻为主。 基本情况:花石村位于花石乡的西北部,七马公路傍白水河穿村而过,由原白河、花石、新塘三村合并而成,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6亩,水田面积1779.2亩,山场面积27057亩,竹园面积260亩,桑园面积260亩,茶园面积306亩,板栗园面积870亩。全村共有总人口4156人,996户,辖38个居民组。全村现有中心小学1所,教学点2个,变压器6台,医疗室2个,移动基站2座,联通基站1座,村通组公路达80﹪以上,林场9个,个私企业100余户,从业人员200余人,全村电话、手机普及率90%以上,有线电视覆盖率半达 50﹪以上。 201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4668元。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常年外出务工劳力860人,村域经济收入主要以板栗、毛竹、桑园、茶叶、天麻为主。 村域经济:201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4668元。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常年外出务工劳力860人,村域经济收入主要以板栗、毛竹、桑园、茶叶、天麻为主。全村属高寒山区,地处大别山脉,土地较少,气候寒冷,雨量充沛。主要资源有水稻、小麦、油茶、板栗、茶叶、毛竹、木材、天麻等。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6%。 基层组织建设:花石村利用党员活动日组织干部和党员,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让村干部和广大党员能及时了解政策,把握政策,更好服务群众。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课件材料,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党员致富本领和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加强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不断改善党员结构,按照乡党委发展党员计划安排,实行群众和党员全程联名推荐制。同时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每月按时与他们电话联系,询问他们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建立和完善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坚持议事组织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的“四议两公开”制度,使村各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深化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程度,加大了监督力度,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在财务管理上,由群众对村集体财务进行检查审理,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二、村班子队伍 -:徐可贵;书记:詹治本;主任:袁文生;副书记:刘会山;副主任:汪达珍 村文书:周德瑶;妇联主任:周立枝;书记助理:陈超 三、村务监督委员会 主任:汪先学 成员:袁兴启 梅再先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