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六安市 >> 金寨县 >> 沙河乡 >> 楼房村

楼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楼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楼房村简介

  楼房村位于沙河乡南部,南与湖北省麻城市接壤,东与斑竹园镇毗邻,西与本乡祝畈村接界,北连街道村。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1517人。
   楼房村在解放前有周姓两大庄园,即上楼房和下楼房。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即以两大庄园的名称综合,命名为楼房村。解放初期,曾设楼房乡属沙河区政府管辖。并区并乡后,楼房乡撤销,楼房村保留了下来。
  在上楼房有立下解其意领导人周维炯烈士故居,下楼房有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旧址。-同志曾在这里为实现战略转移、千里-而呕心沥血的工作,这里是红色的故乡。
   楼房村现有耕地150亩,山场15100亩,全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及劳务输出为主。
  村内现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113人,村级卫生医疗室2个,村民可做到小病不出村,治病能及时。村内现有农家书屋意见,藏书3000余册,内含文化艺术、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儿童读物等,村民节约方便,为提高村民的素质,搭建了有利平台。
   交通方面:沙长路贯穿全村,横河村通水泥路,连贯三个居民组,另有竹中组级公路联通楼房、横河两片,基本上形成了村、组、户相互连接的格局。
   人口发展情况:近年来,由于村两委加大了对计划生育的工作力度,实现了高质量、低生育的工作目标,全村人口增长控制在13‰以下。
   新农村建设情况: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村两委只规划了竹林康居工程类,其中建房32户。其余各居民组建房以原地翻建为主,百分之六十以上农户均进行了旧房翻建。由砖瓦结构改为砖混结构,村民的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八成以上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用电、通讯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
   楼房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1人,分三个党小组,支委成员务实、团结,楼房村支部在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经济、改革创新中,发挥了关键和核心的作用。
   主导产业 全村主导产业为:水稻、蚕桑、银杏、养猪、板栗、灵芝、劳务输出。
   乡土能人 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楼房村拥现了大量的乡土能人,有花卉养殖基地、养猪大户、灵芝生产大户,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524206 237000 -- 查看 楼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楼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楼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梓树村

  梓树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地处沙河峡谷地段下洲游,距合武高速公路30公里,南与湖北相邻,北与关庙乡接壤,属高寒山区,全村辖9个居民组343户1338人,可耕地1109.2亩,山场面积20625亩,其中贫困户45户,贫困人口179人,项湾居民组是解放前苏维埃所在地。    村内现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98人,村级卫生医疗室2个,村民可做到小病不出村,治病能及时。村内现有农家书屋意见,藏书3000余册,内含文化艺术、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儿童读物等,村民节约方便,为提高村民的素质,搭建了有利平台。   主导产业    近年来,全村充分利用山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菌药生产加工业,主导产业以板栗、黑木耳,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达4500元。    梓树村支部现有党员38人,党小组4个,其中女党员5人,村监委、库区移民理事会相应成立,梓树村正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及和种养业,适应村域经济,为构建和谐的梓树村,小康的梓树村。随着新农村建设规模日益壮大,街道村将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街道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结合该村的特色,大步向前,稳定扎实,为全县的整体经济迈向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热烈欢迎各界有志之士来梓树村考察观光,本村本着和谐双赢的原则,为前来投资、发展的有志之士大开绿灯。   

香铺村

  香铺村位于沙河乡北部,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这几年,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现人均纯收入达到4950余元,电视、电话拥有率已达到95%,村通电率达100%。另外,有序的劳务输出,也为该村每年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由于村民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成功经验,食用菌、经济林等一批新产业正蓬勃发展。   该行政村隶属金寨县沙河乡,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距沙河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金寨县城80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12户,有乡村人口1584人,劳动力86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80人。    全村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海拔600米,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319亩,人均耕地0.9亩,林地21000亩。   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近年来,村支两委大力引进食用菌、天麻等特色农业作为该村第二产业,2010年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4950余元。    目前,该村正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村领导班子带领群众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打生态牌、走致富路、调优结构闯市场;建中心村,兴二、三产业,科学发展奔小康”、“三治五改”(治脏、治污、治乱、改路、改水、改房、改圈、改厕)的工作思路,实现“六化”目标(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家居美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迈进。坚持面向市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依托“天下灵芝第一乡”的名誉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走致富之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村级科技文化室建设为突破口,以香铺村张岗小街建设为龙头,带动老村庄改造新村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一年打基础,二年有变化,三年变新颜”。    不等、不靠、不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是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新思路。在香铺村的修路大军中,你总能看到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已成为这支筑路队伍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新农村建设规模日益壮大,香铺村将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香铺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碾湾村

  碾湾村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碾湾村位于沙河乡北部,东与本县斑竹园镇相邻,南与本乡沙河村交界,西与高牛村接壤,北连本乡香铺村。县道南沙路经过村境内2.5千米。村域范围24.3平方公里。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碾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最早形成于震旦纪,境内岩石主要为花岗岩,境内山峰林立,整个地形为“二山夹一河”,土壤以棕黄土为主,土层浅。   气候条件:碾湾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气温12.6度。   河流水系:水系属于史河源头,由于地形复杂,峡谷高山众多,河道落差大,但可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水质较好。无工业废水污染。   生态环境:碾湾村生态环境较好,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优质标准,山体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0﹪。境内有较多的国家珍稀植物。   人口资源状况   碾湾村现有14个居民组,总户数376户,人口1485人。其中,低收入人口404人,五保户人口17人,有劳动力640人。其中,文盲、半文盲42人,小学文化185人,初中文化318人,高中文化95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47人,2010年人均年收入为3980元。   土地资源   全村复原面积为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8亩,其中,水田1185亩。   农业生产情况   全村主导产业以粮食、养殖业、菌药业为主。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猪、牛、羊为主,种植业以板栗为主,菌药业以灵芝、天麻为主,农业经营方式仍为传统的小农经营,均未形成规模。   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现有乡道2.5公里。组级道路15公里,均为土路。全村通电率100﹪,有线电视安装了150户,国家发放的直播卫星60户。移动通信达到了95%以上。   村委会办公场所在碾湾小街。有房屋3间2层,200平方米,办公设施齐全。   共有村级小学一所,达到“普九”要求。现有幼儿和1-5年级共5个班,在校生98人,教职工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有村卫生室一所,村民看病主要在村卫生室。   新农村建设情况:   碾湾村在“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输出,贫困户增收等重点工作,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合力攻坚,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村人均村收入由2005年的1593元,提高到2009年的3860元。主要成果在于:一、切实改善了贫困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二、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开展,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工作的推进,推动了全村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农户增收。三、贫困劳动力转移,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了贫困户发展后劲。四、社会扶贫帮扶,贫困村群众得实惠。但也存在困难,人均耕地不足,基础设施条件滞后,村民文化素质偏低,高山居民较多,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等制约了发展,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增收骨干企业。   

祝畈村

  沙河乡祝畈村位于沙河乡的西部,是皖西的西部,鄂、豫、皖三省交界,是汉水和淮河的分水岭,该村东、南、西均与湖北省麻城市交界,西北部与河南省商城县接壤,植被茂盛,野生动植物等多,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现在的祝畈村于2007年与原垒峰村合并,辖8个居民组,1283人,山场面积31000亩,耕地面积1572亩,竹园面积3000余亩,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等,纯野生山核桃2000余亩,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的原产地,主导特色种养业天麻、茯苓、山羊、 牛等,特色矿产山玉料。平均海拔650米。    祝畈村于2006年“村村通”工程基本结束,水泥路面11.4公里,沙石路面通各个居民组,移动基塔3座,电信基础2座,旧房改建达60%,合并后新建村部一幢,自建国以来,无重大经济及刑事案件,社会治安良好,无集体-、写匿名信等事件,整村和谐、安祥。   祝畈村名胜古迹众多,有享誉千年的海螺寺,有一脚踏三省的三不管,有合葬四名红军的烈士墓,有揭于鄂、豫、皖三省的古险道隘门关等。    祝畈村的文化教育逐年提高,通过近几年的扫盲行动,全村文盲比例不足20%,现有大中专毕业生300余人,有锣鼓班一个,地方戏团一个,村部文化活动室近50平方。   祝畈村现建立野生山核桃基地三个,面积约2000余亩,娃娃鱼养殖基地一个,茭白种植合作社一个,有机稻种植示范区一个,还在规划野生葛粉加工基地一个,特有的野生“游鱼”保护河一条等。    祝畈村支部现有党员47人,党小组6个,其中女党员6人,村监委、库区移民理事会相应成立,祝畈村正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及和种养业,适应村域经济,为构建和谐的祝畈村,小康的祝畈村,结合该村的特色,大步向前,稳定扎实,为全县的整体经济迈向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热烈欢迎各界有志之士来祝畈村考察观光,本村本着和谐双赢的原则,为前来投资、发展的有志之士大开绿灯。  

街道村

  街道村位于沙河乡的中心,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近几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现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余元,电视、电话拥有率已达到100%,村通电率达100%。另外,有序的劳务输出,也为该村每年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由于村民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成功经验,食用菌、经济林等一批新产业正蓬勃发展。 街道村是沙河乡第一个选聘村。   该行政村隶属金寨县沙河乡,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沙河乡政府位于本村中心,东接本县斑竹园镇,南、西、北面与楼房、高牛、沙河村交界,是沙河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方便,距金寨县城90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76户,有乡村人口1563人,劳动力95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70人。    全村国土面积8.7平方公里,海拔600米,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865亩,人均耕地1.1亩,林地17391亩。   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近年来,村支两委大力引进食用菌、天麻、瓜蒌等特色农业作为该村第二产业,2010年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4900余元。    目前,该村正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村领导班子带领群众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打生态牌、走致富路、调优结构闯市场;建中心集镇,兴二、三产业,科学发展奔小康”、“三治五改”(治脏、治污、治乱、改路、改水、改房、改圈、改厕)的工作思路,实现“六化”目标(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家居美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迈进。坚持面向市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依托“天下灵芝第一乡”的名誉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走致富之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村级科技文化室建设为突破口,以街道村中心集镇建设为龙头,带动老村庄改造及新村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一年打基础,二年有变化,三年变新颜”。    随着新农村建设规模日益壮大,街道村将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街道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我村党总支多年来围绕“五个好”村总支的目标,加强自身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三好三带”“双学双带”“五三五五”“无职党员设岗定职”的活动。以灵芝示范基地为契机,开拓进取,内引外联,以发展生物科技产业为龙头,开发治理林、路、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现又逢重大机遇,我村于2010年申请了国家彩票公益金。所以在不久的几年内,本村将发展更好。   

西河村

  西河村位于沙河乡西北部,西与河南省接壤,北与关庙乡交界。史河的源头西河南北流经我村,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通村水泥路全长3.2公里,村部距乡政府15千米,通往各组都是简单的机耕路。全村辖11个居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8亩,山场面积29000亩。全村408户,现有人口1624人,其中:贫困户81户212人,党员45人,7个党小组。西河村由原西河、后湾两村合并而成。   本村以种植业为主,经济来源依托食用菌的种植和劳务输出。本村主要农产品有油茶和天麻。现有油茶面积2000亩,有待开发的资源达3000亩。村内牛头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有很好的旅游开发潜力。   由于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实施力度逐年加大,全村贫困面貌也正加速改变。后湾、陈湾和大河坪三个集体村庄逐步形成。近年来,新建了西河民生小学,完成了后湾、西河两所小学的合并;新建了村部办公楼,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村内现有招商企业——团术电站一家。2010年利用整村推进的机遇,新修了龙王庙、新湾、饶畈和黄洼大堰,农田灌溉得到了有效的改进。新修了安全饮水工程,确保了中心村庄80户的饮水安全。   村民居住相对分散,大部分人仍居住在深山,住房破旧,交通不便。改变村民的居住和交通条件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口逐步下降。中青年绝大多数劳务输出,许多山田面临荒废。村内组织异地搬迁,规划集体村庄,实现资源共享是我村今后的目标。加强对村内农电整改、实现网络覆盖,是新形势下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村要发展支柱产业,引导外出人员回家创业   

高牛村

  高牛村位于沙河乡中西部,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这几年,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现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余元,电视、电话拥有率已达到目的80%,村通电率达99%。另外,有序的劳务输出,也为该村每年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由于村民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成功经验,食用菌、经济林等一批新产业正蓬勃发展。    该行政村隶属金寨县沙河乡,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距沙河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金寨县城90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13户,有乡村人口1417人,劳动力110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00人。   全村国土面积19平方公里,海拔600米,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090亩,人均耕地0.9亩,林了26000亩。    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近年来,村支两委大力引进信用菌、天麻、瓜蒌等特色农业作为该村第二产业,2010年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4900余元。    目前,该村正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村领导班子带领群众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打生态牌、走致富路、调优结构闯市场;建中心村,兴二、三产业,科学发展奔小康”、“三治五改”(治脏、治污、治乱、改路、改水、改房、改圈、改厕)的工作思路,实现“六化”目标(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家居美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迈进。坚持面向市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依托“天下灵芝第一乡”的名誉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走致富之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村级科技文化室建设为突破口,以高牛村张岗小街建设为龙头,带动老村庄改造新村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一年打基础,二年有变化,三年变新颜”。    不等、不靠、不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是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新思路。在高牛村的修路大军中,你总以看到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已成为这支筑路队伍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新农村建设规模日益壮大,高牛村将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高牛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楼房村

  楼房村位于沙河乡南部,南与湖北省麻城市接壤,东与斑竹园镇毗邻,西与本乡祝畈村接界,北连街道村。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1517人。    楼房村在解放前有周姓两大庄园,即上楼房和下楼房。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即以两大庄园的名称综合,命名为楼房村。解放初期,曾设楼房乡属沙河区政府管辖。并区并乡后,楼房乡撤销,楼房村保留了下来。   在上楼房有立下解其意领导人周维炯烈士故居,下楼房有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旧址。-同志曾在这里为实现战略转移、千里-而呕心沥血的工作,这里是红色的故乡。    楼房村现有耕地150亩,山场15100亩,全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及劳务输出为主。   村内现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113人,村级卫生医疗室2个,村民可做到小病不出村,治病能及时。村内现有农家书屋意见,藏书3000余册,内含文化艺术、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儿童读物等,村民节约方便,为提高村民的素质,搭建了有利平台。    交通方面:沙长路贯穿全村,横河村通水泥路,连贯三个居民组,另有竹中组级公路联通楼房、横河两片,基本上形成了村、组、户相互连接的格局。    人口发展情况:近年来,由于村两委加大了对计划生育的工作力度,实现了高质量、低生育的工作目标,全村人口增长控制在13‰以下。    新农村建设情况: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村两委只规划了竹林康居工程类,其中建房32户。其余各居民组建房以原地翻建为主,百分之六十以上农户均进行了旧房翻建。由砖瓦结构改为砖混结构,村民的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八成以上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用电、通讯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    楼房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1人,分三个党小组,支委成员务实、团结,楼房村支部在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经济、改革创新中,发挥了关键和核心的作用。    主导产业 全村主导产业为:水稻、蚕桑、银杏、养猪、板栗、灵芝、劳务输出。    乡土能人 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楼房村拥现了大量的乡土能人,有花卉养殖基地、养猪大户、灵芝生产大户,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沙河村

  沙河村位于沙河乡中东部,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这几年,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现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余元,电视、电话拥有率已达到80%,村通电率达99%。另外,有序的劳务输出,也为该村每年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由于村民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成功经验,食用菌、经济林等一批新产业正蓬勃发展。   该行政村隶属金寨县沙河乡,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距沙河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金寨县城90公里。东邻本县斑竹园镇,南邻本乡街道村,西邻本乡高牛村,北邻本乡碾湾村。辖1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47户,有乡村人口2560人,其中农业人口2515人,劳动力180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00人。   全村国土面积21平方公里,海拔600米,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160亩,人均耕地0.9亩,林地26000亩。   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近年来,村支两委大力引进食用菌、天麻、瓜蒌等特色农业作为该村第二产业,2010年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4900余元。    目前,该村正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村领导班子带领群众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打生态牌、走致富路、调优结构闯市场;建中心村,兴二、三产业,科学发展奔小康”、“三治五改”(治脏、治污、治乱、改路、改水、改房、改圈、改厕)的工作思路,实现“六化”目标(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家居美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迈进。坚持面向市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依托“天下灵芝第一乡”的名誉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走致富之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村级科技文化室建设为突破口,以中心村庄建设为龙头,带动老村庄改造新村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一年打基础,二年有变化,三年变新颜”。    不等、不靠、不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是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新思路。在沙河村的修路大军中,你总能看到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已成为这支筑路队伍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新农村建设规模日益壮大,沙河村将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沙河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楼房村特产大全




楼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