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六安市 >> 金寨县 >> 果子园乡 >> 果子园村

果子园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果子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果子园村简介

  果子园村位于果子园乡中心地带,东与本乡龙墩村交界,南与本乡吴湾接壤,西与斑竹园毗邻,北接龙墩村中心街道,茶松公路穿村而过,村内各组都有土路进庄,相对交通较好便利。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418户,1664人,全村总面积13725亩,其中山场面积5543亩,水域面积11.6亩,水田面积1249.43亩,2002年全村纳入县公益林管护面积4726.8亩,退耕还林26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
  一、经济。果子园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业种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口的33.4%,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成为一次主要收入来源。本村的的特色经济主要是油茶种植,该村共新僻油茶基地300余亩,零星栽植400余亩,抚育老油茶基地300亩,部分油茶种植户已受益,按照现在的发展规模,油茶将是果子园村的主导产业。二是蚕桑生产。果子园村是果子园乡的老蚕桑基地,在茧丝绸全面滑坡的情况下,果子园村的蚕桑发展势力头未减,群众在低峰一直在栽桑。三是黄牛养殖。在几家黄牛养殖大户的带动下,黄牛的存栏量在逐步提升。四是中药材种植。果子园村的天麻、白术、苍术、桔梗等中药材一直都是很好的特色经济。五是蜈蚣特色养殖。果子园村的蜈蚣养殖已初具规模,现已向外地提供种苗和养殖技术。
  二、人文地理。果子园村民风淳朴,重视教育,据不完全统计,该村自恢复高考以来,本科以上毕业生达50多人,出国留学2人,形成一种很好的人脉资源,为果子园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果子园村地理是典型的两山夹一川,东西高中平坦,地理特征,交通相对便利。
  三、发展环境。果子园村在外工作处级以上干部很多,为果子园乡的发展费心尽力,外部发展环境优秀,内部民风淳朴,劳动力富裕,投资环境颇优。
  四、企业。果子园村现有恒丰纺织等主要企业落户于果子园村,但村级无集体企业,企业的发展空间较大。
  五、资源。果子园村花岗石探明贮量较大,具有开采价值,桑树较多,可成为发展前景很好的资源,境内中药材的种植里,可以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
  六、基础设施。该村的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工程,年欠失修,亟待整修,各组的组级公路尽管贯勇,但是由于山区相对海拔高,每年的雨季冲刷厉害,只有铺设水泥路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果子园村集镇已经与乡中心集镇连在一起,中心集镇的下水管道、街道的绿化、亮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果子园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的果子园村人民将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迎接美好的未来。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524208 237000 -- 查看 果子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果子园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果子园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白纸棚村

  白纸棚村位于果子园乡北大门,东与果子园乡牛食畈村交接,西与班竹园接壤,北与南溪相连,白纸棚村由原有的白棚村与栗湾村合并由来,全村14个居民组,人口2330人,总面积22135亩,耕地面积1314.7亩,林地面积18100亩,水域面积144.4亩,外出务工人口600多人,主要分布上海、广东、浙江一带,这也是我村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现有通村水泥路5.87公里,组道24公里,新建电信和移动信号塔各一座,使全村做到无盲区点。   白纸棚村近年来,在董事长童维新的带动下,养山泉黑鸡、黑毛猪、本地山羊为主要产业,是我村主要经济来源,中药材天麻、灵芝、木耳、茯苓等,这是我村又一大经济来源。   白纸棚村有多处名胜古迹,有天然洞穴仙人0洞;有高山山崖送子岩、红石岩;还有山涧宝地的观音凹;天然瀑布金沟瀑布;高山庙宇双峰寨等 ,还有合武铁路金寨段红石岩隧道也是白纸棚村的又一风景线,可谓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白纸棚村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合武铁路,合武高速都全面贯通,给我们村带来很大便利,村两委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求实创新、争创一流”为目标,团结一心。从两村合并以来,村两委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安全、稳定、发展、和谐”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扎实工作,使白纸棚村取得了经济稳步增长、村民安居乐业的良好成效。    白纸棚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创先争优活动、党风廉政活动,并将学习内容落实到实处,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干部关系,维护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白果村

  白果村位于果子园乡西部,东与本乡佛堂坳村一岭相连,西北与斑竹园镇接壤,南面竹根河从村边流过。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辖10个居民组,365户,1462人,共有可耕地1208.9亩,山场5887亩。2010年白果村人均纯收入4280元。   这是一个美丽的山间小村。矮小的山丘,森林茂密,青松阔叶,苍翠欲滴,云遮雾绕,带波含烟,鄢家园河自东北向西穿村而过,两岸连片良田,土壤肥沃,保障村民们粮食丰收。美丽的地方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明朝时,这里住着一户姓鄢的穷苦人家,家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年方二十便考上了解元,到陕西做了官,有了钱后经常帮助附近穷人。当举家搬迁时,除留下父母的坟墓外,将家中所有资财全部赠送救济这里的穷苦百姓。人们为了感恩纪念他,将此地命名为“鄢家园”。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才被更名为白果。(因境内有多棵百年以上的银杏树)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25年冬,随着国民大革命的到来,漆耕圃、李声武等七人以共进小学为据点,创建了0简家湾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并在石八地建立了地下工作联络点,与武汉、罗田、商城等地联络,后来成为著名的立夏节起义的策源地之一。1926年从武汉农-动讲习新派来的徐其虚、徐思庶以织袜为名,在距简家湾支部一里之遥的白果树湾落脚,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他们是这里早期革命的领导人。大革命时期,全村有200多人参加了工农红军,解放后有100多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是外商们投资兴业的好地方。全村被茂密的松木覆盖,木材蓄积量位居全乡第一,盛产毛园竹、蚕茧及茯苓、天麻等中药材,已发现地下蕴藏铁矿、云母矿。此外,浙商利用这里丰富的水资源已建成白果电站一座。   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地方。村党支部成员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多次受到县、乡表彰。人民勤劳智慧、艰苦奋斗、邻里和睦、民风淳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果村为国家输送40名各类人才,在外创业有成人士逐年增加,现已有6位在上海、广州、合肥、北京等地成为私营企业主,他们关心热爱支持家乡,为家乡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各种资源和信息。2011年,白果村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扶贫村,将建立500亩油茶基地、500亩毛竹基地和300亩高山有机稻基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白果村一定能早日彻底摆脱贫困,迎接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佛堂坳村

  佛堂坳村地处果子园乡南部,与本县吴家店镇紧密相连,竹根河由北到南穿村而过,上游南河水库是全村淡水资源命肪,保证了全村80%的水田灌溉及人畜饮水安全,全村辖14个居民组,总人口2447人,农业人口2237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村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文化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度人均纯收入3950元,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菌药材种植、特色种植、养殖等。14个居民组60余个自然村庄全面通公路,今年计划再新建一至两条水泥路。境内新世纪希望小学、佛堂坳小学共有学生近200余人,同时佛堂坳小学为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发展源地,今年拟申报为革命遗址红色游泳景点,南河烈士塔于2010年全面修缮是广大人民群众,学生瞻仰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者和进行革命教育的红色基地。   本村现有党员65人,于2009年底成立党总支,分两个党支部,党员发展严格按照两推一选,为切实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党总支每月定期召开党员进行学习,大力弘扬党员带头先锋模范作用。   为加快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2010年招商引资400余万元,在本村道关组建设建林灰砂砖厂,于2011年春正式投产。2010年底申报建立的果子园乡道关工业园区现已在轰轰烈烈的筹备中,今年又引进中药饮片厂项目,工业园区建设已成雏形,发展壮大指日可持。   面向未来,佛堂坳村全体村民将奋勇向前,锐意进取,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光明的未来!  

吴湾村

  一、本村概况    吴湾村位于果子园乡新乡政府所在村,茶松公路穿村而过,东与本乡姚冲村石门组相邻,南与本乡佛堂坳村、白果两村相接,西与斑竹园镇桥口村接壤,北与果子园村毗邻。本村范围内,设有果子园乡财政所、果子园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文化站、敬老院、村卫生室、粮站、中国移动网点、信用社、琪瑞希望小学、农技推广站、铝合金制品厂、中湾石材加工厂、废旧钢筋拉丝厂,村部设在集镇中心南侧星林组,各种办公设备及规章制度健全。    二、村名由来    60年代吴上湾四户姓吴,房屋设有上堂,中堂宽敞,可容纳几十人的座位,后来,政府借用来用于办学校至80年止,自办学后吴湾村的名字由此而定。    三、本村现状    吴湾村由体改前17个居民组于2007年撤并为12个居民组,人口为2178人,耕地面积1298亩,经济收入以蚕桑、板栗、农田、外出务工等收入为主,经济发展处于全乡中等水平。地理环境优美,社会安居乐业,设有文化活动广播,休闲中心,以琪瑞希望小学文化活动阵地为中心,交通十分便利。五年以来,共铺设2.5公里水泥路,砂石路与斑竹园镇桥口村交界,开发革命红色旅游圣地,鹏程寺景点,带动果子园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我村每年外出创业人口达700人,给本村经济收入增添了可喜的收入,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一幢幢楼房拨地而起,风华正茂,生活活泼的动人景象展现在果子园乡政府的周围而感到自豪和美满,果子园乡新农村规划建设布局在吴湾村金湾组,规划图纸已全全部设计申报,德到上级扶持,下半年具体实施新建农家乐园,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四、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    吴湾村设党支部一个,现有正式党员58人,其中女党员7名,预备党员3名,先进分子2名,积极分子1名,会议室设有各种规章制度上墙,党员议事会、“三会一课”制度、流动党员管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评五星挂牌、党员形象榜、远程教育等,形成规范化管理体制,2009年综合考评为第二名。   

姚冲村

  姚冲村位于果子园乡中东部,东与花石乡毗邻,南与吴家店镇接壤,西北与本乡吴湾村、果子园村以及龙墩村交界。一条水泥路贯穿全村,与茶松公路相接。全村总面积12平方千米,辖8个居民组,288户,1138人,可耕面积1184亩,山场面积15792亩,年人均纯收入3900元。   姚冲村原称乌龙河。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朝廷里有一位姚氏阁老,清正廉洁,官声甚佳,系乌龙河人。当地人敬重这位阁老,于是将乌龙河改名姚冲,一直延续至今。这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各种奇花异草遍布满山,还有各类竹木、菌药材,为稀有之物。此外,这里蕴藏丰富的理石资源,是大理石开采的理想之地。   姚冲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考入本科院校者达30余人,其中果子园乡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就是姚冲人。现在工作在外地的正处级干部有5人,其他一般干部20余人,他们都是姚冲的精英和财富,更是姚冲和果子园的骄傲。   七十年代的姚冲是贫困落后的姚冲,交通闭塞,生活条件比较差。为改变落后面貌,姚冲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探索种种方法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致富之路。首先是重视思想教育,在贫困的年代,姚冲人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加强教育事业发展,所以有了恢复高考以来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涌现。二是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姚冲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各类资源为依托,形成了如蚕桑、天佛、养殖、菌药材、竹木和大理石开采等多种特色产业。三是积极向外寻求机遇。改革开放的大潮改变了姚冲人的意识,使姚冲人认识到仅靠山区自身条件还不足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于是姚冲人积极外出务工创业。多年来已出现了许多在外创业有成人士,他们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也为全村带来了信息和资源。四是积极利用党和国家各类帮扶政策。近年来在上级的关怀下,村两委和广大村民积极响应“一事一议”政策和“村村通”工程,修建水泥路3.09公里;群众集资自修通组沙石路30余公里,保障了出行通畅。积极响应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在姜湾、占湾、田老湾新辟核桃园1000亩,在严上湾、严下湾、北湾、南湾、石门新开茶园300亩。一系列的做法改变了姚冲落后的面貌,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改变,形成了今日崭新的姚冲村。   近年来,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姚冲村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群众经济收入逐年提高,70%的群众都盖起了楼房,购买了家用电器、太阳能和交通工具,电话和广播电视实现了户户通。村委会和村小学也都建起了办公楼,办公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全村积极贯彻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数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如今的姚冲是生机勃勃的新姚冲,人民安居乐业,日子红红火火。相信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姚冲的明天会变得更加美好!  

果子园村

  果子园村位于果子园乡中心地带,东与本乡龙墩村交界,南与本乡吴湾接壤,西与斑竹园毗邻,北接龙墩村中心街道,茶松公路穿村而过,村内各组都有土路进庄,相对交通较好便利。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418户,1664人,全村总面积13725亩,其中山场面积5543亩,水域面积11.6亩,水田面积1249.43亩,2002年全村纳入县公益林管护面积4726.8亩,退耕还林26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   一、经济。果子园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业种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口的33.4%,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成为一次主要收入来源。本村的的特色经济主要是油茶种植,该村共新僻油茶基地300余亩,零星栽植400余亩,抚育老油茶基地300亩,部分油茶种植户已受益,按照现在的发展规模,油茶将是果子园村的主导产业。二是蚕桑生产。果子园村是果子园乡的老蚕桑基地,在茧丝绸全面滑坡的情况下,果子园村的蚕桑发展势力头未减,群众在低峰一直在栽桑。三是黄牛养殖。在几家黄牛养殖大户的带动下,黄牛的存栏量在逐步提升。四是中药材种植。果子园村的天麻、白术、苍术、桔梗等中药材一直都是很好的特色经济。五是蜈蚣特色养殖。果子园村的蜈蚣养殖已初具规模,现已向外地提供种苗和养殖技术。   二、人文地理。果子园村民风淳朴,重视教育,据不完全统计,该村自恢复高考以来,本科以上毕业生达50多人,出国留学2人,形成一种很好的人脉资源,为果子园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果子园村地理是典型的两山夹一川,东西高中平坦,地理特征,交通相对便利。   三、发展环境。果子园村在外工作处级以上干部很多,为果子园乡的发展费心尽力,外部发展环境优秀,内部民风淳朴,劳动力富裕,投资环境颇优。   四、企业。果子园村现有恒丰纺织等主要企业落户于果子园村,但村级无集体企业,企业的发展空间较大。   五、资源。果子园村花岗石探明贮量较大,具有开采价值,桑树较多,可成为发展前景很好的资源,境内中药材的种植里,可以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   六、基础设施。该村的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工程,年欠失修,亟待整修,各组的组级公路尽管贯勇,但是由于山区相对海拔高,每年的雨季冲刷厉害,只有铺设水泥路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果子园村集镇已经与乡中心集镇连在一起,中心集镇的下水管道、街道的绿化、亮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果子园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的果子园村人民将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迎接美好的未来。   

龙墩村

  龙墩村位于果子园乡腹地,村部距乡政府1.3公里,东与花石乡相接,西与斑竹园毗邻,南北分别与本乡的果子园村和牛食畈村相邻。全村总面积7.2平方公里,辖13个居民组,415户,1668人。   一、村名由来   龙墩村的村名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九条龙于此地聚会,观音菩萨恐其聚众生事,危害人间,便驾临观音崖(地名),招龙王们回宫。恰逢此时,乱石飞舞,乌龟石青烟四起,-石咯噔巨响,火龙尖倾盆大雨。群龙嬉逐换了,不愿回宫。观音菩萨大怒,抓起乱石向九龙砸去,纷纷落至钟湾,形成“石磊子”(地名)。群龙四散而逃,各奔东西,向东逃走的两条龙行至山顶时,一龙盘旋将山顶抹平形成“昌岺山”,另一龙盘旋将一座山绕成两半,形成现在著名的“双峰寨”。其余群龙纷纷向下俯冲,形成了“龙潭河”,所行足迹踏于巨石中,留下了至今犹存的深约10余米,直径约3米的“龙潭”。龙王行至桃湾出口准备升天时,盘绕之间,周围泥土横飞,形成大片平地,中间留下一个高约20米、直径约30米的土墩,此墩便叫“龙王墩”。解放以后,简称其为“龙墩”。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这一神话传说,便在此墩上建了一座龙王庙,以求万事随愿。   二、经济状况   龙墩村境内有农田1173亩,板栗2680亩,毛竹850亩,桑树420亩,油茶400亩,杉木林场3处,共1100亩。有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库三座,26千瓦发电机组一座。年生猪饲养量1560头,耕牛250头,天麻种植面积50亩,灵芝种植6万袋。劳务输出人数589人,年人均纯收入4650元。   三、社会发展状况   龙墩村政治稳定,社会风气良好,十余年来无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干群、党群干系融洽。全村有现役和-10余人,在外工作人员28人,外出创业有成人士30余人。村内建有金寨县交通希望小学和赵湾单班两所学校,就读学生120余人,校舍环境优雅,治安状况良好。全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达30余人。   四、人口发展状况   近年来龙墩村坚决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致力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率在10‰到13‰之间,人口死亡率在6‰到8‰之间,人口总数平稳增长。   五、新农村建设情况   龙墩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大有改善,住房条件明显提高。全村有7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楼房,中心村庄龙墩街道已基本上形成集中居住,大100户以上。境内交通方便,乡级公路横穿本村0.7公里。村内有水泥路两条,全长7.65公里,东与花石乡接通。有沙石路7条,全长8.8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全村现已基本实现户户通路、通电、通电话,但还有部分居民组的人畜饮水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需要上级的大力扶持和全体村民的努力改善。   六、党组织建设情况    龙墩村党支部分为四个党小组,现有党员30人,预备党员2人。支部班子团结协作,党员队伍较强,素质较好,但年龄结构偏大,党支部正致力于发展年轻党员。   

牛食畈村

  牛食畈村位于果子园乡北部,东与花石乡接壤,西与斑竹园镇毗邻,南与本乡龙墩村交界,北与白纸棚村相邻,茶松公路贯穿全村。全村总面积16平方千米,辖11个居民组,532户,2186人,可耕地面积1148亩,山场面积约12000亩,年人均纯收入4900元。   牛食畈地名历史悠久。在土地革命时期被划分为牛食畈乡,六十年代划为牛食畈大队,2008年又和佛元村合并为牛食畈村。牛食畈村有一段红色革命的历史。立夏节起义暴发时,民团团长杨竞阶是在牛畈小街被抓获,牛畈小街河西的关帝庙是0地下党活动的场所,在这里成立了赤卫军、童子团,相继又成立了0苏维埃政府等组织。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丰富的资源是这里的宝贵财富,诸如石材、竹木、菌药材等,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0洞就位于本村境内。此外,这里还蕴藏着大量的石灰石资源,有待开发。肥沃的土地上人才辈出,高考恢复以来全村共考入本科院校60余人,专科学校100多人,此外还不乏许多在外创业有成人士,他们都是牛食畈村的精英和财富,更是果子园乡的骄傲。   原来的牛食畈村比较贫困落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差。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牛食畈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种种方法,走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首先是重视知识教育。在困难时期,牛食畈人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宁愿自己讨米要饭,也要坚持供子女上学,培养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二是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在蚕桑生产回落的情况下,寻找新契机,发展菌药材生产,扶持天麻大户,带动一方,富裕一片。三是积极向外寻求机遇,改革开放的大潮改变了牛食畈人的意识。多年来已涌现出了许多外出创业有成人士,他们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也为全村带来了福音。四是积极利用各方人才资源,为我村农田基本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五是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帮扶政策。近年来,村两委和广大村民积极响应“一事一议”政策和“村村通”工程,修建了水泥路2.7公里,群众集资修通组路20余公里,保障了出行畅通以及学生上学方便,广播电视和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发水利资源、水利工程,解决了牛畈小街和学校近1000人的饮水困难。六是着力推进村域经济发展。在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2008年成立了生猪养殖合作社,2009年成立了天麻种植合作社,之后又成立了互助资金合作社,使困难户有项目可做,有资金可周转,促进了我村经济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牛食畈村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各项设施日趋完善,群众思想也有很大进步,相信牛食畈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果子园村特产大全




果子园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