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庙镇位于栾川县城以北,东接秋扒乡,南临赤土店镇和冷水镇,西连白土乡,北与洛宁县以熊耳山老界岭隔岭毗邻。乡域南北最长22.6公里,东西最宽17.5公里,总面积约为276平方公里。
乡政府所在地狮子庙村狮子庙街距县城45公里。
狮子庙乡清末时属嵩县都御里,民国十九年属嵩县第四区,1947年10月解放,置栾川县第三区,又称白狮区,1958年9月建立白狮公社,1970年将白土从白狮公社析出,设狮子庙公社,1984年废社改乡至今。
狮子庙乡属深山区,北部熊耳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境内山峦叠嶂,纵横交错。南部遏遇岭,海拔1559米,自东南向西南延伸,中间构成一道自西向东的河川。全乡境内有河川、丘陵、深山、大沟四种地形地貌构成。平均海拔765米。熊耳山脉主峰----李岗寨,海拔1975米,为狮子庙的北部最高屏障,又是与洛宁县的分水岭。
全乡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小河、许沟河、羊道沟河、龙王撞河、瓮峪沟河、山前河、朱家村河、王府沟河等河流,各支流均汇入主干河----小河。
狮子庙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
狮子庙乡下辖21个行政村,180个居民组(2004年6月,经过合并村民组,现有99个组),2003年底全乡总人口19684人,其中农业人口18174人,非农业人口1510人,全乡耕地面积15770余亩。
狮子庙乡是典型的农业型乡镇,主导产业以农、林、药、牧、矿产品开采加工为主。其中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土豆和部分小杂粮为主。
林业:现有林业用地21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达13万亩,经济林面积达8万亩,主要品种有:核桃、柿子、山萸肉、花椒、板栗等;森林覆盖率达88.8%。
药材:近年来,该乡大力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以黄姜、柴胡、川乌、杜仲、连翘为主的中药材产业。2003年底,全乡药材面积达13500亩。
牧业:以发展波尔山羊杂交改良,黄牛改良和生猪饲养为主,2003年,全乡波尔山羊杂交羊养殖达4170只,出栏1500 只,存栏2085只,杂交黄牛养殖量达3270头,出栏825头,存栏 2445头,生猪养殖量达2085头,出栏1605头,存栏2085 头,年创产值7600余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万人 | 276平方公里 | 410324109 | 471000 | 0379 | 查看 狮子庙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城关镇是栾川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中心,是栾川县委、县政府驻地,总面积8.4平方公里,辖5个居委会3个行政村63个居民组,常驻人口1.4万余人,城区人口7万余人。 近年来,城关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福民强镇”为目标,坚持“商贸兴镇、旅游强镇、狠抓城建、保持稳定”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快“经济强镇、文化教育强镇、首善之镇”建设步伐,立足区位优势,通过政策倾斜,招商引资等手段,着力抓好“老城区改造、城市建设、三产服务业发展”三大经济支撑,按照打造“宜商、宜居、宜游”的城市定位,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2011年全镇财政收入完成7731万元,绝对额位居全县第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建筑营业税完成1432万元,服务业营业税完成3775万元,超额完成县定指标;完成企业总产值36.2亿元,营业收入35.1亿元,增加值18.2亿元,实现入库税金3.7亿元;完成招商引资2.4亿元,占年目标2亿元的1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38元,同比增长15%。在2012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我镇被授予“经济社会发展先进乡镇”称号。镇综合经济实力位列洛阳市第9位,进入河南省百强。 近年来,我镇先后荣获“全国-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全国卫生乡镇”、“全国商业名镇”、“中国最具发展优势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百佳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百强乡镇”、“市级文明单位”、“洛阳市十强乡镇”等数十项殊荣。 |
赤土店镇 |
赤土店镇位于栾川县中部山区,镇人民政府驻地桐树底,位于县城北7公里处,1970年建赤土店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大队为村,全镇辖10个村,101个村民组。 东接大清沟乡,西临冷水,南连接城关镇,北接狮子庙、秋扒两乡,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17公里,人口12900人,总面积6500亩,人均0.5亩,1999年10月撤乡建设。境内地貌迭起,东有熊耳山,西北有鹅羽岭,西山交差, 构成17公里长的一道北沟,山势险要,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峻岭重叠,逶迤连绵,山高谷险,天然屏障,中穿河流像一条银带。 自北向南汇入伊河,九鼎沟河是赤土店人民的生命河,河水长年流水不断,清澈透明,食用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1997年为解决栾川县城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被开发利用。 赤土店镇属于资源型乡镇,境内有钼、钨、铅、锌等矿藏,资源丰富,工矿业是赤土店镇的支柱产业和主要财政来源。农业生产条件差,基础薄弱,面对土地增值率底,群众增收难的现状,镇党委、政府确立了“以工业强镇、产业富民”的指导方针,在不放松工业的同时,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南菌北药”的产业化发展战略,从2003年开始,我们对产业发展作出了认真的考察论证,先后到陕西、湖北、南阳等地考察,确立了以黄姜为主导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方向。 ". |
合峪镇 |
合峪镇地处栾川东部,东距洛阳160公里,总面积306平方公里,人口22000人,辖21个行政村,158个居民组。合峪历史文化悠久,镇内西南曾发掘仰韶文化遗址;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有流传久远、闻名遐迩、吉庆有余的正月十九滚缸会。 有振聋发聩、激昂铿锵的古铜器;有激越奔放、旋律悠长的地方戏剧,同各类节庆活动一起,形成了合峪镇古今结合、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镇内自然资源特色鲜明。板栗、核桃、食用菌产量大、品质高。板栗年产量达3000吨以上,食用菌年产4000吨左右,尤其黑木耳,膨胀率2100%,创全国之最,为食用菌中之珍品。 合峪镇内萤石(氟化钙)矿产丰富,镇内21个行政村均有矿山分布,储量较大。全镇森林覆盖率92%以上,原始森林密布,奇峰怪石林立,飞瀑流泉,珍禽异兽,为进入栾川第一景区。镇内311国道和洛栾快速通道交叉而过,交通条件极为便利。近年来,围绕小城镇建设、民营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开发为主线的经济工作思路,通过全镇干群努力,镇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小城镇建设大见成效,城镇面貌清新雅致,三产产值年均增长40%以上;民营企业由2001年前的1家发展为28家,年销售收入3.5亿元;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已成为豫西著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1997元。. |
潭头镇 |
潭头镇位居县境东北部,西毗秋扒乡,南连合峪、大清沟、赤土店乡,北依嵩县大章与洛宁陈吴乡,总面积277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潭头街。海拔488.6米,距县城67公里,距洛阳市仅132公里。 镇辖26个行政村,223个村民组,3.2万口人,耕地面积2.5万亩。潭头镇交通便利,旧祖路、卢潭路横穿全境。2002年以来,组织实施村村通工程,村级道路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全镇26个行政村中有15个村完成水泥路硬化。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 潭头由三官庙和石门出土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文物证明:远在五六千年前已先民聚居,明朝属嵩县临伊乡,清末民初属嵩县都御里,民国年间先后归嵩县第四区,嵩县楼关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分归栾川县第三区,秋潭区,潭头中心乡,潭头区。 1958年改为潭头乡,同年8月建潭头公社,1961年9月,改潭头公社为潭头区,1963年8月复名潭头公社,1984年废社为乡,名潭头乡,1993年12月撤乡建镇,始名潭头镇至今。1994年撤乡建镇以来,随着潭头各项事业的发展,潭头镇党委、政府先后获得了:洛阳市文明单位、洛阳市“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栾川县目标考核“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治理等先进荣誉称号十多项。 在发展主导产业方面,紧紧围绕“企业强镇、旅游兴镇、产业富民”的总体战略,全镇上下转变思想观念,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抓好烟叶生产,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最终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主要措施是拉开发展层次,延长发展链条,突出抓好旅游和民营企业、农业产业化、烟叶生产、劳务输出五大发展重点,全方位提高镇域经济运行质量。 ". |
三川镇 |
三川镇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境西部,东临冷水镇,西接卢氏县,南连陶湾镇和叫河乡,北靠白土乡,总面积91平方公里。洛(阳)卢(氏)公路与旧(县)祖(师庙)公路在三川交汇,交通便利。 镇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和35千伏变电站各一个,电力充足。镇政府驻三川街,海拔1240米,东南距县城45公里。朝属卢氏县蹈和里,后属栾川里。民国时期为三川镇,属卢氏县第一区。1947年解放,属栾川县陶湾区。1948年8月置三川区。1956年1月,撤区建三川中心乡,同年11月又恢复三川区。 1958年建三川公社,辖叫河、冷水、三川等27个大队。1970年,叫河、冷水析出各建公社。1984年2月废社建乡,称三川乡。1995年12月9日,撤乡建镇,称三川镇。止目前,辖三川、新庄、三道沟、柳子、柳树坑、祖师庙、龙脖、姚湾、小红、大红和火神庙11个行政村,138个居民组,194个自然村。全镇6352户,2.5万口人,耕地面积11000亩。年平均气温9.2℃,年均降水量764.7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土豆、豆类,一年一熟。玉米糁、土豆粉、豆腐等土特产品远近驰名。 |
冷水镇 |
冷水镇位于栾川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东与赤土店镇接壤,西与三川镇毗邻,南与陶湾镇、石庙乡搭界,北与白土、狮子庙两乡连里。东西长8.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52.2平方公里。 冷水镇交通便利,东、南2条主干道经栾川与洛阳相连,西途经卢氏与灵宝、三门峡相连。全镇辖7个行政村,107个居民组,总人口15800口人。 冷水镇地处高寒山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俗语云:“春水不饮牛,夏水不能游,秋水不洗衣,冬水冰下流”,故名“冷水”。 冷水周围群山环抱,中间为沟川平地。主要山脉有遏遇岭(熊耳山支脉)、骆驼山(古名攻离山,又名支离山)海拔1600多米。主要河流是育河,俗名犟河,又名汾江,发源于遏遇岭西麓的南泥湖村,由东向西流入三川境内,南折入叫河乡,由叫河西折入卢氏老观河,入汉水汇长江,属长江流域。境内群山叠翠,水源充沛,风景秀丽,冬暖夏凉,是河南省的天然避暑胜地之一。由于气候寒冷,农作物一年一熟,主要有玉米、土豆和大豆。全镇有飞播林30000余亩,天然林2670亩,人工造林2825亩,由于植被较好,辖区空气特别清新,外地客商称赞冷水是“天然的氧吧”。冷水镇在地质结构上属豫西多金属成矿带中心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乡镇,这里的资源以钼为主,铅、锌、硫、铁、钨、锰、铝、铜等资源均很丰富,已探明的钼金属储量146万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钨57万吨,铁2800万吨,铅锌12万吨,素有“钼都”之称。 冷水镇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5000万元,财政收入383万元,上交税金882万元。综合目标排序居全县第二。 冷水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近年来通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广科学技术,该镇农村正在由传统农业生产向产业化经营发展,建成产业化基地6个,发展经济林270亩,种植中药材130亩,有个体工商企业247个,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2350人。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富民,多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民人均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0元。全镇7个行政村有5个村被洛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率先在全县实现小康镇。. |
陶湾镇 |
陶湾镇古称陶家湾,因陶姓居多而得名,历史悠久,又是伊河的发源地,因此,又有人称起为“伊源古镇”。据陶家湾立集碑记载,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陶家湾立集,改名陶家湾。当时陶湾街是沟通伊河上游与内县贸易往来的重要集镇。 古时,陶湾的文革、发展步伐,成为栾川县的区域商贸中心,版图大镇,人口大镇,经济重镇,小有名气的百合之乡,水晶之乡。陶湾镇位于栾川县城西18公里,东与石庙为邻,西与叫河毗连,南同西峡县接壤,北依三川、冷水两镇,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总面积231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209个居民组,3.2万人。 洛卢公路与陶冷公路在这里交汇,交通便利;是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洛阳市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镇,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栾川前列。2003年7月,被河南省建设厅授予“中州名镇”荣誉称号。 陶湾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拥有钼、水晶、金、银、铅、锌、锰、铁、石棉、大理石等各种矿产品,其中钼和水晶在国内久负盛名。中药材种类繁多,山芋肉、天麻、百合、连翘等中药材优量大,有豫西天然药库之美誉。其中,百合种植面积居河南第一,全国第二。 陶湾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以工矿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和以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以山芋肉、核桃为主的经济林等主导产业的培育兴起。钼、金、铅、锌、铁、铜、锰、铝、水晶等矿产品的采、选、冶一条龙和百合、山芋肉等农产品的产、加、销一体化构筑了陶湾强镇富民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狠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招商因资力度,把打造特色小城镇作为刺激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近两年来,陶湾镇党委政府更是以建设“中州名镇”为目标,积极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小城镇建设成绩突出。共实施小城镇重点建设工程26项,建设总面积1.5平方公里,总投资近5000万元。如中学教学楼建设工程、中心卫生院建设工程、伊滨休闲区建设工程、伊源专业市场建设工程、伊源商贸中心建设工程、镇区绿化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实施,以及通过“中州名镇”的创建,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树立了陶湾对外开放的新形象,而且,以此为动力,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建设,加快了资源开发步伐,促进了镇域经济加速发展。. |
石庙镇 |
石庙镇位于栾川县城西8公里处,全乡辖10个行政村,113个村民组,17000口人。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54亩,自然地貌为东西一道川(伊河川),南北两条沟(七姑沟、石宝沟)。洛卢公路穿乡而过,伊河横穿其间。 石庙地处豫西矿脉中心地带,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储量在7000万吨以上,近几年来,石庙乡经济突飞猛进,农业生产稳步增长,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集矿山开发,钼、锌、铁深加工,农副土特产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目前,全乡现有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总投资达3890万元;年创利润600万元。 石庙镇山青水秀,风景宜人。森林覆盖率达85%;药材主要有辛夷、天麻、山萸肉、柴胡等。境内有河南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杨树坪村,其中,洛阳伏牛山滑雪度假风景区,投资1.5亿元,一期工程投资2500万元,2003年12月31日建成生意异常火爆,已接待游客300万人,石休闲、度假、娱乐的良好场所,整个项目完工后,将具有滑雪、滑草、滑翔、滑冰、休闲避暑等功能;投资2亿元的天鼓山风景区已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的蟠桃山风景区将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开景;有建于唐朝,修于明、清朝的千年古刹黄密寺;有山腹皆空,人行其上叮咚作响的天鼓山;还有七姑寨、观星楼、0洞、白衣隔等风景名胜。目前,石庙乡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旅游项目三个。. |
庙子镇 |
庙子乡位于栾川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4公里,是洛栾快速通道和311国道交汇处,东临合峪镇,南接西峡。辖23个行政村,163个村民小组,6861户,25556口人,总面积3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950亩,山坡面积32万亩,是一个农林大乡。 庙子乡1948年建镇,1951年社区,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建乡至今。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以增强乡域经济实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发展乡镇企业强乡,调整农业结构富民,狠抓旅游、城建带面推进庙子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跨越式的发展。 庙子乡已建成花园式旅游名乡,乡政府所在地楼房林立,街道宽畅,彩化美观,绿化宜人,成为大旅游的窗口。全乡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龙峪湾,有通天峡、白马潭、龙潭沟3个风景旅游区,新建家庭宾馆100家,床位发展到1200张。景区建成了百亩特色林果观光园,每年有数十万人次旅游观光,带动了园林村及庙子城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庙子乡已成为林果大乡,全乡山坡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全乡有山芋肉60株,漆树11万株,板栗80万株,核桃21株,连翘3万亩,苹果、梨2600亩,林果面积肥11亩,占森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年林果总收入占全乡总收入的40%。 庙子乡已成为豫西“天然药库”,各种自然口药材资源300多种,年收购量90多万公斤。近年来,从野生资源到人工种植,现已形成规模。具有特色的柴胡1650亩,黄姜2524亩,二花2100亩,药用菌100万次。 庙子乡已成为食用菌发展基地,从过去的段木种植到近年的袋料种植,从单一的木耳种植,发展到木取、猴头、平菇、香菇种植,全乡每年种植达424万袋。 庙子乡水资源丰富,伊河从西北部通过,过境长度30公里,另有南沟河、东沟河、四道沟河三大支流,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 庙子乡民营企业异国突起,现在全乡有9个非公有制企业公司,从事务类企业人员13854人,全年企业营业收入12576万元,利润1201万元,增加值3612万元,入库税金550万元。一个以化工冶炼为主的工业园区雏形正在形成,已经成为庙子财政收入的支柱。 庙子乡电力充足,乡境内有湖北丹江305变电站一个,不仅保证了工业企业正常用电,还保证了农用加工,机械用电和农户照明用电。. |
狮子庙镇 |
狮子庙镇位于栾川县城以北,东接秋扒乡,南临赤土店镇和冷水镇,西连白土乡,北与洛宁县以熊耳山老界岭隔岭毗邻。乡域南北最长22.6公里,东西最宽17.5公里,总面积约为276平方公里。 乡政府所在地狮子庙村狮子庙街距县城45公里。 狮子庙乡清末时属嵩县都御里,民国十九年属嵩县第四区,1947年10月解放,置栾川县第三区,又称白狮区,1958年9月建立白狮公社,1970年将白土从白狮公社析出,设狮子庙公社,1984年废社改乡至今。 狮子庙乡属深山区,北部熊耳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境内山峦叠嶂,纵横交错。南部遏遇岭,海拔1559米,自东南向西南延伸,中间构成一道自西向东的河川。全乡境内有河川、丘陵、深山、大沟四种地形地貌构成。平均海拔765米。熊耳山脉主峰----李岗寨,海拔1975米,为狮子庙的北部最高屏障,又是与洛宁县的分水岭。 全乡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小河、许沟河、羊道沟河、龙王撞河、瓮峪沟河、山前河、朱家村河、王府沟河等河流,各支流均汇入主干河----小河。 狮子庙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 狮子庙乡下辖21个行政村,180个居民组(2004年6月,经过合并村民组,现有99个组),2003年底全乡总人口19684人,其中农业人口18174人,非农业人口1510人,全乡耕地面积15770余亩。 狮子庙乡是典型的农业型乡镇,主导产业以农、林、药、牧、矿产品开采加工为主。其中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土豆和部分小杂粮为主。 林业:现有林业用地21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达13万亩,经济林面积达8万亩,主要品种有:核桃、柿子、山萸肉、花椒、板栗等;森林覆盖率达88.8%。 药材:近年来,该乡大力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以黄姜、柴胡、川乌、杜仲、连翘为主的中药材产业。2003年底,全乡药材面积达13500亩。 牧业:以发展波尔山羊杂交改良,黄牛改良和生猪饲养为主,2003年,全乡波尔山羊杂交羊养殖达4170只,出栏1500 只,存栏2085只,杂交黄牛养殖量达3270头,出栏825头,存栏 2445头,生猪养殖量达2085头,出栏1605头,存栏2085 头,年创产值7600余万元。. |
白土镇 |
白土镇地处栾川县西北部,西接卢氏、北依洛宁、东南分别与三川镇、冷水镇相邻,全乡总面积123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23个居民组、14000多口人。 白土山青水秀,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典型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不但适宜小麦、玉米、各种豆类等粮食作物,而且还孕育了无核柿子、优质核桃等林果品种和连翘量大质优而远近闻名。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一主导产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先后获得国家工商局WTO无核柿及其制品和伏牛山连翘及其制品原产地标记认证,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产业化品牌原产地保护的乡镇。 大山深处,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金、银、铅、铁、钼、汉白玉等储量大、品位高,开发潜力巨大,为工矿兴乡创造了有利条件。 白土虽偏僻但不闭塞,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设施日新月异,目前已初步实现村通砼路、通动力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自来水的“五通”工程。 ". |
叫河镇 |
叫河镇位于栾川县城西南部,伏牛山区育河流域。辖15个行政村,125个村民组,307个自然村。东与陶湾相连,西与卢氏毗邻,南与西峡接壤,北与三川靠依。 经济林发展速度快。主要有核桃树10.4万株,年产量120吨,山萸肉90万株,年产量42吨。土特品样多质高,香菇、木耳、板栗、生漆、蜂蜜、鹿茸、拳菜、银吉等,尽是稀见之物,分布山沟角落。盛产中药材。天然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是山芋肉、天麻、连翘、二花、苍莆、柴胡、苍术、桔梗、茯苓、朱苓、党参、血参等享有盛名,远销中心。 不断开辟劳务市场。叫河乡农业生产季节短,老百姓利用空闲出外搞副业,一年外出劳人4200余人,净挣收入1260余万元,人均3000元。遍布海南、湖北、新疆、海南、广东、灵宝、洛宁、卢氏等省市及本县内冷水、赤土店等地。 矿产资源丰富,根据有关地质勘探表明;桦树坪村上房沟有矿藏4000万吨铁矿;该村竹元、碾道有贮量3吨以上金矿;马阴村有铅锌;银洞沟有银矿和铜矿等。 ". |
栾川乡 |
栾川乡位于栾川县城乡结合部,伊河上游。《水经注》载“世人谓伊水为鸾水,故斯川为鸾川也”。元人修《宋史》始写栾川。 1984年8月与城关镇分设,始称栾川乡。 栾川乡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辖15个村,159个村民组,止2003年底,全乡共7906户,322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30人)。栾川乡域历史久远,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多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境内地貌起伏跌宕,南有伏牛山,北为熊耳山,伊河由西向东横穿全境,构成南北两山夹一川地势。乡境山泉涧溪遍布,直接流入伊河的大小支流18条,大部长年流水,少数旱季干涸。主要支流有大双堂沟河、城址沟河、十方院沟河、寨沟河、养沟、葛板沟河、百炉沟河等。 栾川乡境内奇山秀水,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是一处难得的旅游避暑胜地。“伏牛三鼎”冠群景之首,东鼎老君山,中鼎压塌坪,西鼎娘娘垛,海拔分别为2192米、2052米、2072米,构成伏牛三峰鼎立,气势雄伟峻秀,景色妩媚多姿。 东鼎老君山,又名景室山,为道教始祖李耳归隐-之所。城西4公里的鸡冠山溶洞,洞中粉壁银妆,规模宏大,被誉为北国第一洞。 栾川乡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铁、锰、黄金等,其它有石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境内林地面积大,野生动植物丰富,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为动物栖居王国和植物保库。中药材有连翘、党参、天麻、猪苓等200余科1000余种。土特产品有板栗、核桃、生漆、猴头、木耳、蕨菜等。 |
秋扒乡 |
在八百里伏牛山北麓的栾川县城北83公里处的熊耳山下有个风景秀丽、奇石遍布、古文化遗址多处,花果飘香的深山乡,叫秋扒乡。该乡辖9个行政村,86个居民小组,2466户,10721口人,总面积159平方公里。 河南省省道旧祖公路穿乡而过,在乡境内绵延1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该乡地处伏牛山腹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地下矿藏丰富,初步探明,铁矿储量在1500万吨以上,平均品位在30%以上,易采易选。该乡处在潭头至狮子庙的黄金带中间,有大量黄金储藏。 温湿的气候和奇特的地势,造就了秋扒乡的锦山秀水,奇峰、异洞、山泉、瀑布、峡谷、怪树、丑石、渊潭、秀竹、丽草,景观遍布,风景如画,形成了秀美靓丽的秋扒风光:石门寨险奇峻拔;鸭石沟飞瀑迭岩,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秋扒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栎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共有木本植物70余科,300余种,国营大坪林场建于该乡境内,共有经济林32种,主要是仁用杏、核桃、板栗、山芋肉、油桐、柿子等。其中,仁用杏、沙梨、山芋肉基本形成规模。黑沙梨有生津止渴,止咳之功效,并能保肝、助消化、增食欲,被誉为保健珍品,年产量达100万公斤,具有广阔的开发加工前景,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0%,是栾川县黑木耳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山坡面积大,中药材贮量极为丰富,全乡有中药材125种,主要品种有二花、连翘、猪苓、山芋肉等。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亿万年前,恐龙在这里休养生息,留下了大量的各类化石;万余年前,先民在这里生活,留下了珍贵的仰韶文化遗址;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和古战场遗址显示了这里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这里勤劳淳朴的民风,这里的人们正以昂扬的斗志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