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店乡位于嵩县东部,距县城28公里。东与汝阳搭界,西与饭坡、田湖镇接壤,北与伊川县为邻,南与黄庄乡相依。东西长9。2公里,南北长10公里,面积93。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九店街。
1947年解放,属黄庄区。1948年3月从黄庄区划出东北部成立九店区。同年10月又并入黄庄区。1951年10月复建九店区(第八区)。1958年归黄庄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九店公社(归原黄庄区)。1963年九店、王楼、饭坡3个小公社合并为九店人民公社。1975年,将汪城、张园、饭坡、时坪、禹山、青山、赵庄7个大了人归饭坡公社。1984年元月改为九店乡,辖17个行政村,217个村民组。161个自然村,5527户,21730人。回族1人,余系汉族。基层党支部25个,党员711人。
九店乡耕地面积32580亩,人均1。5亩,夏粮面积为17500亩,主产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正常年景粮食产量达7500吨,1998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达9196吨。实现了农民生活用粮自给自足。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探索出地上栽花椒、地表种植药材、地下打水窑立体栽植模式,根据土壤、气候、市场等特点,建立了万亩生态花椒基地,间种4000亩中药材,种植烟叶1500亩。全乡已建成四个畜牧业发展重点村,全乡饲养牛4400头,羊7000只,畜牧业产值达到80万元,农民人志收入1804元。
全乡富余劳动力相对较多,长途小货买卖、皂角刺采集与加工销售、四轮拖拉机运输、外出务工经商四大劳务输出较为活跃,年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实现全年创收1600万元,人均收800元。
2000—2003年共建人畜吃水工程有:乡镇供水工程、老龙北沟引水工程、王楼丁岭提水工程、郭岭西坡提水工程、马沟病进修复工程等15处;打水窑800个。坡改梯500亩,淤地坝20座,石谷坊30座,改滩造地(郭岭村)40亩,硬化渠道1300米,中低产田改造2000亩。
2003年乡村公路通车里程达6506公里,完成了农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公路。投资15。5余万元修建九店宣传文化站。
全乡现有中学一所,小学18所,教学楼27幢,教职工160人,在校学生3343名。乡卫生院有医务人员22人,病床16张,10余个科室。各村卫生室17个,从业人员58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2万人 | 93.7平方公里 | 410325208 | 471000 | 0379 | 查看 九店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城关镇为嵩县县委所政府所在地,镇政府位居嵩县老城。春秋战国时为高都城、秦设新城、东魏设伊阳都、县、宋为顺州城,明、金为嵩州城,有“前襟伊水、后拥高都,在控陆浑之险。右据三涂之固”之称,城关镇因驻县城而得名。 1947年嵩县解放,城关区为4区;1949年10月改为城关区;1950年7月改为城关区,1952年2月改称为13区,1955年8月改为城关区;1955年12月城关区改为城关中心乡,1956年,10月改为城关乡,1958年3月更名为城关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8月由城关、何村、桥北三个乡联合成立了红星(城关)人发公社;1959年建陆浑水库,县制变动,城关归伊川管辖,更名为伊川县老城公社;1963年恢复嵩县县制改名为城关区公所;1963年撤销城关区,成立何村公社和城关镇政府,1965年7月城关镇和何村合并组成城关人民公社;1968年8月建立城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5年何村公社从城关划出,城关辖区缩小,1982年后称城关镇。1982年前城关镇原16个村,1982年西关大队分为新一村、新城二村、西关村、西关村。现辖王庄、陶村、韩村、青山屯、孟村、朱村、北园、菜园、叶岭、北街、南街、上仓、西关、新一、新二、北店村、于沟、杨岭18个行政村,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113个自然村,171个村发组,有8494户,79个姓氏,32815人(男性16849人,女性15966人),回族3户10人,其余均为汉族。 城关镇地形由三川两岭一山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浅山丘陵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环境幽雅,清新宜人。登高远望,“七峰叠翠”尽收眼底,湖滨美景令人心旷。洛栾快速通道、南阎公路、嵩州路、人民路、建设路交织,村村实现通公路、通汽车、通水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城关镇是嵩县经济强镇,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069万元,财政收入6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7元。. |
田湖镇 |
" 田湖镇素有嵩县北大门之称。地处伊河中下游,位于九皋山、西岩山和陆浑岭之间,属半丘岭、半平原地区,地势西东低。距县城西高东低。距县城20公里,离洛阳61公里。东接饭坡乡、九店乡。西连阎庄乡,南邻库区乡,北接伊川县、宜阳县,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14公里总面积1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600亩,有效灌溉面积14595亩。清代田湖为和乐里,民国暑期为田湖镇;1947年建田湖区;1985年建田湖公社;1960年县置变动,划人伊川县,1961年9月复归嵩县,仍名男湖区;1963年恢复田湖镇。全镇30个行政村,283个村民组,12588户,56635口人。 田湖镇地处三县交汇处,少栾公路穿境而过,连接全镇13个行政村。南车公路与洛栾路在陆浑相交,镇村公路贯通各村。 田湖镇境内有伊河及其支流八大河、腾王河、凤阳河,地表、地下水丰富。陆浑水库西干渠、东干渠惠及沿途7个行政村,伊河两岸可自流灌溉,四条河川有五座水库,78口机井,土地肥沃,是嵩县农业主要开发区。 田湖镇的经济发展格局为,伊河川农业高产开发区,东西山畜牧养殖区,西部区丘陵果园区,公路沿线工贸区。 田湖为嵩县农业第一大乡镇。全镇耕地面积占全县13%,水浇地面积占全县35%,粮食生产以夏小麦、秋玉米为主,间种大豆等作物,粮食总产23845万吨,在抓住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药材、花生、烟叶、蔬菜等经济作物。 田湖是嵩县工业大镇。20世纪70年代,嵩县化肥厂、水泥厂、化工厂、造纸厂建在田湖,使田湖成为嵩县工业园区。近几年镇办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到24个,重点企业有光明棉纺公司、金鑫化工公司、东方建材公司、荣成化工公司、伊城化工公司、永兴耐火材料公司、腾王矿业公司、嵩县第三建筑公司等,全镇工业总产值为4700万元,年上交税额达430万元。 田湖镇的林果业主要是河川区发展沙兰场,成为嵩县重要的沙兰场基地。西部丘陵区重点发展苹果、桃、李等经济作物。 田湖镇的畜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全镇牛、羊、猪、鸡、免等饲量达37。6万(头、只),有养牛场8个,鸡场45个。. |
旧县镇 |
嵩县辖乡。1975年设旧县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2.2万。洛栾公路穿境,伊河流经。辖旧县、河南、童子庄、黄沟、上川、白庄、谢庄、龙潭、马店、酒店、寺上、东村、沟门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矿山开采、运输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境内有县属前河金矿。. |
车村镇 |
"版土大镇: 车村镇位于嵩县南部伏牛山核心区,地处洛阳、南阳、平顶山 三市结合部。距嵩县、栾川、汝阳、西峡、南召、内乡、鲁山七个县的县城为80——110公里。全镇总面积556平方公里,为河南省第一版土大镇。辖26个行政村,381个村民组,14728户,53000人。 革命老区: 1932年11月17日贺龙领导的红三军3000人、 1934年12月1日二十五军长征经过车村镇的木札岭、 树仁、 车村、栗树街、明白川,向西入栾川、卢氏。 1945年3月26日,河南省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率军 司令部驻两河口。开展予西革0据地。1948年3月在车村设置伊鲁嵩县,辖木植街、车村、白河和汝阳,鲁山各一部。 资源大镇 : 车村镇资源丰富,主要有矿产、林果、中药材、旅游四大资源。 矿山资源: 车村是河南省莹石矿产基地,储量 吨,还有丰富的钼矿、铁矿、花岗岩等矿产资源。 林果资源 : 全镇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木材蓄积量达 万立方米。现保存 万亩原始林区。全镇核桃 万棵,板栗 万株;山萸肉 万株。是中原核桃、板栗、山萸肉主要生产基地。车村槲叶面积 万亩,是中原槲叶生产加工基地,。 中药材资源 : 中药材种类达1370种,野生中药材种类 种,年产量 吨,家种中药材 亩,年产量达 吨。 主要品种有柴胡、桔梗、黄芹。 旅游资源: 车村镇旅游资源规模大、类型全、品位高,是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全镇旅游景区面积达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是伏牛山核心旅游区。 旅游名镇 : 车村镇境内目前已开发了人间仙境白云山。原始-木札岭、六龙山、卧龙谷四大旅游景区,已规划开发建设龙池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伏牛山滑雪场。河南省伏牛山开发总体规划已把车村定为伏牛山核心区,伏牛山交通枢纽中心和中心服务基地。. |
闫庄镇 |
" 阎庄乡位于嵩县北部,距县城18公里,东西南北分别与田湖镇压、大坪乡、库区乡、宜阳县接壤,面积157.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阎庄街。 据地方志记载:唐武则天游历思远山摆放銮驾于阎庄,故名“銮驾镇”,宋、元、明未改,1867年经王书敏把古垛庄、阎家庄、銮驾镇等8庄合成一寨,改名阎庄。1947年建立阎庄政府;1958年改为阎庄人民公社;1961年改名为阎庄区,下分6个小公社;1963年复建阎庄公社;1975年将东源头、宋岭等18个大队划出,另建大坪公社,1984年元月改为阎庄乡,辖21个行政村,211个自然村,333个村民组,3。9万元。 阎庄乡属熊耳山区,境内由火焰山、露宝寨、西岩山三座山,焦涧川一个川构成,是一个典型山丘陵区。 阎庄乡是嵩县农业大乡,耕地面积4。7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等粮食作物,粮食总产17633万吨。 阎庄是嵩县黄牛大乡,畜牧基地村8个,户均达到4头牛。全乡3头心上黄牛养殖户达1250户,20头心上规模养殖场6个。全乡黄牛常年存栏1。2万头,黄牛交易市场日上黄牛2000头,年交易额喧8000场万元,成为“豫西第一牛市”。 阎庄是豫西花生种植大乡,全乡花生种植面积15000亩,年产花生1726吨,从事花生收购、加工的企事业达100多家,花生畅销省内外,成为知名品牌。 阎庄是嵩北商贸中心,阎庄街双日一集,涉及三县近10个乡镇压。每年劳务输出4020人。 2003年,癸乡工业企业总产值97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1元,财政收入217万元。 解放以来,阎庄乡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癸乡实现村村通汽车,电视、电话、自来水,基本普及到农户。全乡建有小水库3个,机井50眼,小水窑900个,癸乡中小学24所,在校学生7600名,教师340名。全乡乡村医生12名,有乡卫生院和21个村卫生室。 阎庄乡共有30个基层党支部,938名0员,村干部116名。 阎庄乡有法华寺、黄范寺、朱熹庙、万选才故居、万氏佳城、西岩山等名胜古迹。贺营村的越调剧团,西程村的曲剧团,阎庄街的曹家、王家唢呐班,在嵩县很有名气。 ". |
德亭镇 |
|
大章镇 |
|
白河镇 |
白河镇位于嵩县南邻,距县城87公里,东接南召,西边栾川、西峡,南邻内乡,北依车村。东西长50公里,总面积347平方公里。乡政府批准驻地白河街。全乡辖东风、黄柏树、下寺、马路魁、大青、白河街、栗札树、油路沟、上庄坪、上河、瓦房、王马寺、12行政村,133个村民组。3485户,13339人基层赏支部21个,党员474人。 白河于1948的解放,原名龙王庙,解放后更名为白河。1958年建立上游人民公社。1960年县制变动,与栾川合并。1961年县制恢复,建立白河区,辖庙街、上河、下寺3个小公社。1963年撤区并社,复建白河公社,后于1984年更名白河乡至今。 白河镇处于高山深谷这中,相面高、中间低,呈盆状。境内东有“颉颃泰华、睥睨衡霍”之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池漫,西有人间仙境之称的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南望世界生物保护圈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47座,最高峰玉皇顶海拔2211。6米,系伏牛山主峰,也是中原第一峰。最低海拔340米。境内干流白河横穿全境,,其发源于玉皇顶东麓,至马路魁村三道岗入南召县境,后与汉水汇合流入长江。全乡属深山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段,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全年无霜期185天左右。厦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8级。 白河乡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地上资源主要有林果、中药材、食用菌、土特产、水力及生态旅游景观。林果业是全乡的重要支柱产业,全乡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木材蓄积量50万余立方米,经济林面积13。5万亩(其中山萸肉10万亩,板栗2万亩,核桃1万元),年干鲜果总产量3000吨左右;全乡中药材面积2万余亩,主要有杜仲、天麻、柴胡、血参、桔梗、茱苓等10余种(其中杜仲1。5万亩,天麻种植量达到30万穴);袋料食用菌种植量达到200万袋,年产量100万公斤,年产量万公斤左右;特产类主要有银杏、山蜂蜜、山野菜等十余种类;白河流经全境50余公里,有支流7条,雨水充沛,常年流量大,境内可建7级水电站,目前已建4级,尚有3级招商之中;白河乡已探明的有金、铁、铅锌、铜、重晶石、大理石、滑石、石棉等矿类十余种,且储量大、品位高,有极高的开采价值,矿产业将成为全乡一项新兴的主导产业。. |
纸房镇 |
纸房镇位于嵩县外方山区的七峰山下,伊河南岸.东临饭坡、黄庄乡,南临木植街,北接伊河与县城隔河相望。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全乡总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00亩,林地面积129378。5亩。 纸房乡境内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地形错综复杂。在海拔1256米的七峰山下分布着沙沟、吕沟、五道沟、道回沟等七条大沟和大坡岭、石坡岭、马驹岭、邓岭、高岭、朱汪岭等八大岭。只有高村、纸房、上窑三人村有2000亩河川地,“七个八岭一面坡”是纸房乡的真实写照。 1947年纸房解放,属莘乐区,1958年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寺庄区;1963年改为纸房人民公社;1975年改为将沙坡、洛沟、泥河、焦沟、里沟5个大队划给饭坡乡;1984年更名为纸房乡,辖高村、纸房、上窑、马驹岭、邓 岭、秋盘、毛沟、草庙、高岭、朱汪岭、吕沟、板庙、龙头、七泉、台上、石坡、林场、大坡等20个行政村,279个村民组。8240户,31430人,其中汉族31248人,景颇族2人。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大力高速种植结构,推进农业化进程,重点发展“林、药、牧、劳务输出、种子外繁、大棚蔬菜”等主导产业。 全乡退耕还林2495亩,荒山绿化5800亩,封山育林5650亩,共栽植各类树木137万株,其中经济林5000多亩。 畜牧业推广圈养、冷配等先进技术。其中林场、念子沟、七泉三个畜牧地村达到户均4头牛或10只羊。2003年,全乡共存栏牛11000头,出栏3900头;存栏猪14000头,出栏12200头,羊存栏9400头,出栏9800头。全乡建青贮窖361个,氨化池82个。龙头村畜牧有限公司年出栏商品猪3500——4000头,产值140万元,成为嵩县最大的养猪场。 全乡种植柴胡、二花、血参、兰香草、板蓝根、桔梗等为主的中药材4716亩。纸房村外滩千亩柴胡基地是嵩县最大的柴胡基地。 在河川区发展玉米制种850亩,花卉制种100亩,蔬菜制种250亩,红提葡萄种植、牡丹种植、林业育苗等高效农业种植700亩,发展大棚蔬菜100亩。 全乡每年输出劳动力4600余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
饭坡镇 |
饭坡镇位于嵩县东北部,距县城17公里.东接九店,西边库区、纸房,南邻黄庄,北依田湖,西南紧临陆浑水库,全乡总面积102平方公里。饭坡乡建制于1975年。现辖饭坡、张元、曲里、南庄、沙坡、泥河、焦沟、青山、赵庄17个行政村,199个村民组。2003年全乡848人,乡政府驻饭坡村。 饭坡镇地处丘岭山区,平均海拔高度为750米,年均气温13。3℃,年均降水量700毫米,全乡有100平方公里属于黄河流域,2平方公里属于淮河流域,境内八达河,流经汪城、张元、屏风庄,注入伊河。 饭坡乡区位于条件优越,陆军路和嵩汝路在此交叉而过。境内的64公里主干道全部高标准水泥硬化,乡村路和村组路全部达到车级砂石路面,村村实现通车、通电、通电话。 饭坡镇的经济产业重点是高效种植业,高效牧业和劳务输出。饭坡乡耕地面积33380亩,95%以上旱地。近几年来,饭坡乡实施科技兴农,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狠抓基地建设,发展高优势,发展种植中药材4000亩;结合退耕还林,发展银杏种植、葡萄种植;在确保粮食总产7000吨的基础上,实现了高产高效种植,实现了农民增收。 20世纪90年代后,畜牧业开始由传统的使役型、积肥型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肉鸡、蛋鸡肉用牛、羊、兔等发展很快,种类饲养专业户兴起。2003年全乡大牲畜存栏8000头,出栏3915头,羊存栏10110只,出栏2000只,畜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全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输出劳力3000名。 2003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48万元,财政收入1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67元。 全乡共有17所小学,两所中学,在职教师197人,在校学生4385人。 乡卫生院经过改建已成为达标医院。村卫生室19个,从业人员67人,乡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组成乡村医疗预防保健网。 饭坡位于风景秀丽的陆浑湖畔。境内有嵩县八大景之一的曲里温泉,水温49℃,富含多种矿物质,药物化学成份丰富,对多种疾病有较好疗效。这里曾是商汤王沐浴之地,也是商汤王三聘伊尹之所。名胜古迹还有汤王庙、喂母寺和尹姑冢等。. |
大坪乡 |
" 大坪乡位于嵩县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与库区乡相接,西与宜阳相连,南与城关镇压接壤,北同阎庄乡为邻。东西长20。1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99。5平方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99。5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大坪村。 大坪乡原属阎庄公社。1975年8月经上级批准,成立大坪公社,1984年1月改大坪公社为大坪乡。 全乡辖大坪、西源头、东源泉头、宋岭、李沟、马河、常凹、竹园、枣园、流涧峪、白圪、卞家岭、阎屯、后扬、三圪塔、范庄岭、宫亭、楼上18个行政村,245个村民组,7238户, 总人口30541人,基层党支部29个,党员944人,总耕地面积4。2万亩,人均耕地1。43亩。2003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611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0元。 大坪乡是嵩县的农业大乡,2003年粮食总产14142吨,主要心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中药材、花生等。大坪是嵩县种烟大乡,2003年发展烟叶5000亩,桃、李、杏为主的小杂果3500亩。种植中药材面积3500访亩。畜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推广秸青贮、品种改良、科学防疫等新技术,使大坪乡的畜牧业有新的发展,2003年大家畜存量达到1。12万头。 为解决焦涧川和大坪岭近万亩耕地的抗旱用不和人畜生活用水,1960年国家投资在大坪乡官亭村兴建库容为1053万立方米的青沟水库。修建水渠6。2万米,水塘24座,使大坪乡水浇地面积喧6520亩。 原洛栾路境内长6。3公里,为四级沥青路面。通过实施“村村通”砼路工程,已使宋岭、东源头、卞家岭、大坪、西源头白圪、阎屯、枣园、流涧峪9个村实现了入村道路水泥硬化。全乡现有初级中学两所,小学18所,在校学生5166名。有乡卫生院一所,村卫生室21所,从医人员52名。 2002年通过小城镇建设,拆迁旧房270间,新建二间商贸楼房469间,新建乡卫生院门诊大楼一栋48间,街道绿化树木500余棵,安装路灯20盏,街道水泥硬化1200米,总投资达1178万元,商户由33个发展到120户,出现了街道整洁,店铺林立,市场繁荣的局面。 ". |
库区乡 |
嵩县辖乡。1975年设旧县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2.2万。洛栾公路穿境,伊河流经。辖旧县、河南、童子庄、黄沟、上川、白庄、谢庄、龙潭、马店、酒店、寺上、东村、沟门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矿山开采、运输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境内有县属前河金矿。. |
何村乡 |
何村乡位于嵩县城西南3公里处,风光秀丽,洛栾旅游快速通道穿境而过,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全乡辖17个行政村,172个村民组,7035户,27114有。基层党支部28个,党员801个。总面积9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960亩,人均耕地1。4亩。 何村乡1958年并入城关公社,1963年成立何村人民公社,1965年并入城关公社,1975年复建何村公社,1984年1月改名何村乡。 近几年来,在上级常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何村乡党委、政府贯彻落实“-”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旋律,按照“抓队伍、强班子、打基础、创环境、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坚持心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林、药、烟、牧、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几年来,逐步形成了“南山畜牧养殖圈,贾黄二岭杂果园,高农业三道川,工业企业公路边,市场商贸边缘”的经济发展布局。何村乡名优小杂果,因质地优良,口感纯正,畅销省内外。目前,分布在黄寨川、贾寨川的小杂果面积已达9600亩,成为洛阳市有名的小杂果生产基地。依托洛阳市中药三厂,发挥浅山丘区适宜发展中药材的地理优势,大力推广中药材生产,全乡新发展心柴胡、板兰根、黄苓为主的名牌中药材2800亩。围绕退耕还林,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目前,后屯、姜岭、东凹、安岭四个村已达到户均4头牛和10只羊。 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水泥路通里程达19。4公里,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农田8000亩,扩大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发展生态林2000亩。水窑建设已形成心南大岭为中心、辐射全乡17个行政村的网络分布,共开挖水窑1600个,基本解决了人畜用水的困难。沼气用户达到400个。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北坡庙怀段小城外公门面房108间,餐饮、运输、服务、批零、修理、加工等配套设施齐全。洛阳市中药三厂、嵩县东梁莹石粉有限公司、洛阳安燃液化气站、嵩县居安防盗门厂先后落户何村,为何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3年,全乡实现村村通。 随着嵩县县城框架不断扩大,县城西区开发给何村乡流入了新的商机,旅游快速通道沿伊河穿境而过,使河村成为县城接纳四方宾客的西大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里是你施展才华、城就伟业的一方热土,这里是你激发豪情、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天地。. |
九店乡 |
九店乡位于嵩县东部,距县城28公里。东与汝阳搭界,西与饭坡、田湖镇接壤,北与伊川县为邻,南与黄庄乡相依。东西长9。2公里,南北长10公里,面积93。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九店街。 1947年解放,属黄庄区。1948年3月从黄庄区划出东北部成立九店区。同年10月又并入黄庄区。1951年10月复建九店区(第八区)。1958年归黄庄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九店公社(归原黄庄区)。1963年九店、王楼、饭坡3个小公社合并为九店人民公社。1975年,将汪城、张园、饭坡、时坪、禹山、青山、赵庄7个大了人归饭坡公社。1984年元月改为九店乡,辖17个行政村,217个村民组。161个自然村,5527户,21730人。回族1人,余系汉族。基层党支部25个,党员711人。 九店乡耕地面积32580亩,人均1。5亩,夏粮面积为17500亩,主产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正常年景粮食产量达7500吨,1998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达9196吨。实现了农民生活用粮自给自足。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探索出地上栽花椒、地表种植药材、地下打水窑立体栽植模式,根据土壤、气候、市场等特点,建立了万亩生态花椒基地,间种4000亩中药材,种植烟叶1500亩。全乡已建成四个畜牧业发展重点村,全乡饲养牛4400头,羊7000只,畜牧业产值达到80万元,农民人志收入1804元。 全乡富余劳动力相对较多,长途小货买卖、皂角刺采集与加工销售、四轮拖拉机运输、外出务工经商四大劳务输出较为活跃,年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实现全年创收1600万元,人均收800元。 2000—2003年共建人畜吃水工程有:乡镇供水工程、老龙北沟引水工程、王楼丁岭提水工程、郭岭西坡提水工程、马沟病进修复工程等15处;打水窑800个。坡改梯500亩,淤地坝20座,石谷坊30座,改滩造地(郭岭村)40亩,硬化渠道1300米,中低产田改造2000亩。 2003年乡村公路通车里程达6506公里,完成了农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公路。投资15。5余万元修建九店宣传文化站。 全乡现有中学一所,小学18所,教学楼27幢,教职工160人,在校学生3343名。乡卫生院有医务人员22人,病床16张,10余个科室。各村卫生室17个,从业人员58人。. |
黄庄乡 |
黄庄乡位于嵩县东南部外方山腹地。东与汝阳县邻,西与纸房乡相接,南与木植街乡相依,北与饭坡乡、九店乡接壤,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1810。5平方公里。黄庄乡明清两代属嵩州、汝州镇辖区。1914年,改属第九区。1947年10月设黄庄乡。1958年8月为红光人民公社。1963年改为“黄庄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名为黄庄乡。现辖26个行政村(黄庄、道回、三合、红崖、吕屯、龙石、枣元、辽座、养育、柳林、沙沟、河东、枣庄、星石、付沟、古垛、石楼、蛮子营、天息、楼子沟、王村、板蚕、庄科、甲庄、油坊、红堂)。262个村民组,307个自然村。6646户,59个姓氏,24410人,其中男性12205人,女性12195人。基屋党支部35个,党员924人。 黄庄乡地势南高北低,属山区地带。其中山地、丘陵、平川,分别占总面积的60。2%、26。8%和13%。境内外有祖师顶、龙泉寨、竹竿垛、摩天岭、雷寨山、花漫、黑垛尖、双峰山、南天门、升子顶、第六扒、虎头岭等大水山头1054个,沟岔1543条,汝河、南河、养育、道回、天息、付沟、楼子沟、红崖等主要河道12条,均从不同方向流入汝河。各类植物350多种。地下矿藏有赤铁矿、伊利石、磷、铅、锌等10余种,尤其是竹叶石、梅花石等观赏石,享誉中原。 黄庄乡经济产业以农、林、牧、劳务输出为主。全乡耕地面积20198亩,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红薯、豆类。2003年粮食总产9332吨。正常年景粮食基本自给,稍有灾害,需要国家救济。 全乡畜牧养殖以牛、猪、羊、兔为主,其中养牛9030头,美猪9584头,美羊10596只,养兔20000余只。同时发展蝎子、鸽子等特色养殖,全乡已形成特色专业养殖村15个。畜牧业年总收入万元。 黄庄乡人多地少,经济条件差,每年有4000人外出务工、经商,从事采矿、建筑、运输等工作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黄庄乡近几年大国发挥水资源合成氨,建起了南河水电站,正在规划建设板蚕、交坡路水电站,还大力开发竹叶石、伊利石等矿产资源,年创收800万元。 全乡2003年度国人生产总值7320成婚,财政收入收入35。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 |
木植街乡 |
木植街乡地处伏牛山与外方山之间的汝河流域,是嵩县南部的一个深山区乡,距县城45公里。全乡总面积23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41个村民组,3422户,12281人。19个基层党支部,党员641名,乡政府驻木植街村。 一、乡名由来 木植街因古代伐木堆积水运而得名。明清及民国时期属汝川镇,1948年建伊鲁嵩县第五区办事处,1949年属嵩县第十区,1956年建立木植街乡,1959年建立木植街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为木植街区,1963年为木植街公社,1984年为木植街乡。 二、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 木植街乡立足深山区,发挥宜林面积广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食用菌、中药材、林果三大支柱产业,矿山企业和水电开发前景喜人。 (一)食用菌生产。木植街乡从1996年发展食用菌生产,由椴木培植到袋料种植,全乡年种植食用菌300万袋,年产香菇100吨,产值1500万元,人均收入800元。建立种植基地2个、示范基地1个,已成为豫西有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产品交易集散地,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袋料香菇“白云.圣地”牌商标成功注册。 (二)中药材种植。木植街乡是嵩县中药材基地乡,全乡中药材种类达600多种,人工种植面积4000余亩,年产萸肉、血参、柴胡、桔梗、山姜、远志等811吨。 (三)林果业。木植街乡地域辽阔,宜林面积广,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林地面积30万亩。近年来,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山萸肉、板栗、核桃、花川、银杏等经济林,全乡经济林总面积达3.6万亩,林果收入896万元。 (四)矿山企业。木植街乡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品有莹石、铅锌、钼、铁、钾长石等,种类达30余种。 (五)水电开发。木植街乡水利资源丰富,汝河贯穿全境,装机600KW的杨湾水电站已并网发电,装机400KW的下河水电站正在建设,装机800KW的石窑湾和装机400KW的竹林水电站已经论证,预计2007年投入建设。 (六),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866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