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湾村位于汝阳县城西1.5公里处,南临汝河,北邻罗沟村,西接青气村。凤阳渠穿村而过。总面积3.1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91亩,耕地1562计,林地109亩。主要河流为干河沟。辖上寺湾、下寺湾、后沟、梨园沟、刘家沟5个自然村,共计12全村民组,400户,总人口1750人。
相传,唐朝初期,全国各地大兴庙宇,有方丈选此地建文殊寺一座。后因和尚胡作非为,被宋朝刘蒙将军平掉。公元1311年,薛朝林又重建规模宏大的文殊寺,所以把此地分别叫做上寺、下寺,总称寺湾,村名沿用至今。
明朝末年,由于战乱灾荒,民不聊生,村里幸存符、杨、申、郭、王、李几娃,后来从-县及附近地方迁入刘、赵、薛、耿、梁、范、姚、高、袁、张、杜、黄、吕等姓氏。
现有符姓130户、杨娃15户、郭姓52户、申姓8户、张姓2户、刘姓41户、赵姓3户、李姓18户、薛姓9户、王姓61户、耿姓8户、梁姓5户、姚姓13户、高姓6户、袁姓15户、黄姓2户、吕姓3户、杜姓3户、康姓1户,共400户。
经济产业:建国前,村民以种地为生,工商业、服务业尚未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不了温饱。解放后,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建起了9个养鸡厂,4个粘土砖厂,1个水泥制板厂,1个化工厂。2005年后,又陆续建起10个鸽子厂,4个养猪厂,成为我县有名的养殖小区。上世纪90年代先后输出劳动力150余人,从而使村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日益提高。
【社会事业】1964年与7个大队共同投工合建电灌站一个(窑场电灌站)。1973年—1976年,在洛阳矿山机械厂扶持下,建-潭提灌站一个,取名“工农友谊提灌站”。使寺湾村的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当时的村负责人王化民感慨万千并吟诗一首“汗水泉水汇巨流,洗尽人间万代愁。浇得人心红似火,浇得庄稼绿油油。”常年缺水吃的刘家沟村民组,1974年在县财政局扶持下,打深井一眼,从此吃水难的日子一去不返了。60年代就架起了高压线,小钢磨代替了石磨。1997年汝阳到嵩县公路拓宽改造,使村中公路变成了水泥路。1999年,在上级政府扶持下,成功进行了农网改造,原来缺电的问题基本解决。2003年投资30万元对寺湾小学进行危房改造,使原来破旧的瓦房变成了现在的两层教学楼。2006年,投资12万元铺设从寺湾桥至6、7、8村民组水泥路面1000多米。2007年新建占地面积1.8亩左右,建筑面积123m2村部办公房5间。2009年投资9万余元,铺设寺湾前村至6组水泥路面1000米。2009年先后投资8.5万元和4.7万元铺修下寺湾3、4村民组和干河沟以西及西边胡同水泥路面900米和450米。2009年2月10日,洛阳市副市长高凌之察看哈蟆潭提灌站。2009年2月13日,中央七频道记者到-灌潭提灌站采访。2009年2月17日,省政协副主席王训知,市政协主席周宗良、副市长高陵之,县长王自文,县常委、-部部长丁其善,副县长李强等省、市、县领导先后察看上世纪70年代初期建设的标志性水利工程——正在修复中的-潭提灌站。2009年3月1日,在上级扶持下,投资8万余元,-潭提灌站恢复供水。2009年3月2日,省、市、县领导又一次察看恢复供水的-潭提灌站。2010年4月,以工代赈工程,上级扶持10万元硬化渠道700米,新增灌溉面积400亩。2011年5月31日,洛阳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刘宏伟,副书记曹志民代表自愿者服务队一行25人,给城关南街小学寺湾分校损赠各类图书512册,各类体育器材262件,价值6000余元。县教育局局长翟灿文,城关镇-付振铎出席捐赠仪式。2013年村主干道安装路灯34盏,投资4.7万余元。2014年5月6日,开工修铺村中剩余土路3000余平方米,总投资15余元。2014年底,在县水利局扶持下,投资130余万元,建成寺湾村自来水吃水工程,使各村民组都通了自来水。2014年投资8万余元建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卫生所一个。2014年在上级扶持下,投资33万余元,在寺湾小学建餐厅一座,面积175平方米。
【人民生活】随着改革开方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收入普遍增加,衣、食、住、行比建国前提高数倍,手机电话人人佩带,家用电器应有尽有,10%以上的农户拥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光纤宽带入户率达50%以上。
【名胜古迹】有历史悠久的古刹文珠寺(现名大智寺),火神庙,紧挨火神庙还有一个龙王庙、奶奶庙、牛王庙(无存)。寺湾村西头耿家现有黄连木古树一棵。
文殊寺,该寺在宋宁宗时(公元1195年—1224年)称为文殊院。据明正德《汝州志》载,该寺创建不知何时,“明英宗”天顺间(公元1457—1464年),亦尝修理之,明成化丁酉年(公元1476年)立县为伊阳,文殊院亦隶之,因改院为寺,明弘治辛酉年(弘治14年)(公元1501年)曾加重修,历时5年,文殊寺频具规模。明朝未年,战乱四起,文殊寺遭焚成为废墟。清嘉庆八年,薛朝林等重建(见清顺治本,道光未,《伊阳县志》)。后经多次重修,又具规模,但据传说,清咸未时,该寺出了孬和尚,0淫劫持良家女子,文殊寺-闭,朝廷派兵剿之,文殊寺从此走向衰落。
现在的文殊寺(2005年后改名为大智寺),上世纪90年代重建。1994年11月24日,建成天王殿,2001年东厢房建成,取名“吃斋堂”。2002年西厢房建成,取名“陪客堂”。文殊殿新殿宇于2003年开始修建,2009年落成,历时6年,大殿东西两侧分别为观音殿和文殊殿。2014年在文殊殿两侧建成“念佛堂”,投资100余万元,大智寺(文殊寺)又具规模。
大智寺现有主持僧1人,法名释禅国,俗名李国强,刘店邢坪村人,居士15人。
火神庙,紧挨火神庙还有个龙王庙,创建年代不知何时。
奶奶庙,据李书芳老师讲,此庙乃文殊寺原身,创建年代不祥,上寺湾村应是文殊寺上寺原址。
古树:2009年8月,汝阳县人民政府把寺湾村西头耿家的一棵树龄200年的黄连木树定为国家三级古树,编号豫C1865。
【基层组织】1981年原罗沟大队(寺湾、罗沟、青气)分家,建立寺湾大队,成立寺湾大队党支部,后改为寺湾村,现有党员:46名。
【重大事件】1944年春,日本鬼子进村,烧毁民房20余间,杀死3人,在马家沟被日本鬼子炸死一人。
1944年,水、旱、蝗、雹相继成灾,蝗虫铺天盖地,秋庄稼全部被吃光。
1946年,风雨大灾,农田产量大减。
1953年农历2月28日下霜,全村小麦普遍因冻害而枯萎,一部分村民将麦苗毁掉,未毁的发出新芽,麦季尚有收成。
1954年,遭受冰雹之害。
1957年4月25日晚下霜,麦田损害30%到50%,由于补救及时,仍获较好收成。
1958年7月25日,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汝河上涨河床由南移北。
1975年8月,暴雨致洪,汝河水涨,冲坏多处河堤及数百庙良田,冲毁房屋50余间。
1982年7月,暴雨数日,沟满河平,冲毁良田300余亩。
信息来源:汝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0326100 | 471000 | -- | 查看 寺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街社区 |
东街村地处汝阳县城东段,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422.3亩,林地503亩,村庄占地289亩,辖8个村民小组,村民户数586户,人口2489人。2011年根据县政府对社区的整合要求,东街村改为东街社区,调整后,东街社区的管辖范围调整为:东到凤山路,西至明禄街关帝庙胡同;南到杜康大道、南衙街,北至文化路,辖区居民增加到3835户,总人口15688人。是城关镇政府驻地。 据1984年3月11日在县城东北隅出土的金大定28年(1188年)墓砖记载,此地当时为嵩州伊阳县临伊堡怀吉村。自明成化12年(1476年)属汝州,民国16年(1927年)属伊阳,1947年9月伊阳解放,1959年伊阳县改名为汝阳县至今,村名一直叫东街。2011年10月16日村改居为东街社区。 【经济产业】建国前东街村经济状况不景气,除少数工商业、服务业、林果业、畜牧业外,多以农业生产为主,温饱问题也保证不了,交通工具也极为落后。建国后,东街人在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艰苦奋斗,粮食基本自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街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稳步发展经济,从而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东街人民率先利用农业机具,应用化学肥料,推广优良品种,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近年来积极退耕还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畜牧养殖业,现有林地800余亩,其中杏园、桃园、李子园600余亩,改善了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也很迅速,养鸽子、养鸡、养猪、养鹿的专业户已达到数十家;交通运输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现东街已有货车70多辆、客车15辆之多。 东街人利用地处县城中心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全村80%的人都参与其中,水果批发、美容美发等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起步,近年来,餐饮、服装、鞋帽、百杂、电器、照相等店铺林立,生意红火,旅馆、门市房出租等,也为东街人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社会事业】东街地处县城中心,吃水无忧,1972年9月,大凤凰山上建起一座面积达3亩的蓄水池,可灌溉百余亩旱坡地。东街道路也由县里统一规划,于1988年全部铺成了水泥路。 建国后,东街建起小学一所,当时只有十几间简易瓦房,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历年来累计投资达350万元,到2015年,学校发展到占地12亩,教学楼4座,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微机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东街有个体卫生所两所,为居民防病治病、爱国卫生运动、各种传染疾病的控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宋玉国治疗痔疮、刘来发治疗内科病、刘广发治疗牙病较有名气。东街社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铜器社、狮子舞、秧歌队、排鼓队等娱乐项目。 【人民生活】建国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街人民的收入有了大幅的增加,生活显著改善。90%的群众由建国初的草房变瓦房,瓦房变平房,平房变二层、三层甚至四层、五层的楼房,各种家用电器及用手机已经全部普及,2015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户户有储蓄。 【名胜古迹】东街凤凰山上至今残存的名胜有始建于明朝的将军庙。 【基层组织】东街党支部成立于1948年3月,支委3人,分别是陈改成、吴玫荣、刘喜凤。陈改成任第一任支部书记,当时党员8人,现有党员109人。 【民间艺术及风俗风情】建国后,东街有两个出名的画家,一个是刘茂堂,擅长画四扇屏梅花;另一个是梁锷,现任洛阳师院美术系教授。文革前,东街出了两个小有名气的曲剧演员,一个是鼓章锁,善演《桃花庵》中的窦氏;另一个是李安玉,拿手剧是《藏舟》。后来,又出现一批有名望的演员,主要有:马润娃、王松年、肖玉团、袁福兴、鼓娇娥等,曾演《朝阳沟》、《白毛女》等剧。 东街铜乐社始于清末,当时名叫“火神爷社”。至今年,已发展到有排鼓10面,镲70副、边鼓60个、铰子4个、龙凤旗8面、标志旗4面、彩旗50面。其中一面大鼓直径2.8米,为汝阳之最。常打的曲牌有决牌(共7种)和长兴(共5种)。逢年过节活跃在汝阳县城,尤其是元宵节期间最为热闹红火,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1993年正月16日下午,铜乐社正打在兴头上,在县城花坛处与南街排鼓队相逢,两队互不相让,就对台打起铜器来。东街带头的是李文耀,指辉着王红卫、陈建中、陈公堂、蔡国强、侯占立等200多人一直打了三天三夜。当时围观的群众成千上万,县-警车隔在两队之间。正月18日上午,警察提出以灭警灯为号,同时停打,结果没能奏效。后经两村领导协商,才作罢。 在抗日战争前,东街就有了舞狮子,基本招数有大翻身、穿板凳、上高台等。此前舞得最好的是蔡老海、吴来娃。 【重大事件】1948年,党员胡发则(山东人)来到东街,培养发展陈改成、吴玫荣、刘喜凤等8人入党,同年3月,正式成立0伊阳东街支部。支委3人,分别是陈改成、吴玫荣、刘喜凤。陈改成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88年,发大水灾,村部、学校被淹,50%的居民家进水,倒塌房屋27间,良田被冲200余亩,损失达300余万元。 信息来源:汝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
寺湾村 |
寺湾村位于汝阳县城西1.5公里处,南临汝河,北邻罗沟村,西接青气村。凤阳渠穿村而过。总面积3.1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91亩,耕地1562计,林地109亩。主要河流为干河沟。辖上寺湾、下寺湾、后沟、梨园沟、刘家沟5个自然村,共计12全村民组,400户,总人口1750人。 相传,唐朝初期,全国各地大兴庙宇,有方丈选此地建文殊寺一座。后因和尚胡作非为,被宋朝刘蒙将军平掉。公元1311年,薛朝林又重建规模宏大的文殊寺,所以把此地分别叫做上寺、下寺,总称寺湾,村名沿用至今。 明朝末年,由于战乱灾荒,民不聊生,村里幸存符、杨、申、郭、王、李几娃,后来从-县及附近地方迁入刘、赵、薛、耿、梁、范、姚、高、袁、张、杜、黄、吕等姓氏。 现有符姓130户、杨娃15户、郭姓52户、申姓8户、张姓2户、刘姓41户、赵姓3户、李姓18户、薛姓9户、王姓61户、耿姓8户、梁姓5户、姚姓13户、高姓6户、袁姓15户、黄姓2户、吕姓3户、杜姓3户、康姓1户,共400户。 经济产业:建国前,村民以种地为生,工商业、服务业尚未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不了温饱。解放后,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建起了9个养鸡厂,4个粘土砖厂,1个水泥制板厂,1个化工厂。2005年后,又陆续建起10个鸽子厂,4个养猪厂,成为我县有名的养殖小区。上世纪90年代先后输出劳动力150余人,从而使村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日益提高。 【社会事业】1964年与7个大队共同投工合建电灌站一个(窑场电灌站)。1973年—1976年,在洛阳矿山机械厂扶持下,建-潭提灌站一个,取名“工农友谊提灌站”。使寺湾村的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当时的村负责人王化民感慨万千并吟诗一首“汗水泉水汇巨流,洗尽人间万代愁。浇得人心红似火,浇得庄稼绿油油。”常年缺水吃的刘家沟村民组,1974年在县财政局扶持下,打深井一眼,从此吃水难的日子一去不返了。60年代就架起了高压线,小钢磨代替了石磨。1997年汝阳到嵩县公路拓宽改造,使村中公路变成了水泥路。1999年,在上级政府扶持下,成功进行了农网改造,原来缺电的问题基本解决。2003年投资30万元对寺湾小学进行危房改造,使原来破旧的瓦房变成了现在的两层教学楼。2006年,投资12万元铺设从寺湾桥至6、7、8村民组水泥路面1000多米。2007年新建占地面积1.8亩左右,建筑面积123m2村部办公房5间。2009年投资9万余元,铺设寺湾前村至6组水泥路面1000米。2009年先后投资8.5万元和4.7万元铺修下寺湾3、4村民组和干河沟以西及西边胡同水泥路面900米和450米。2009年2月10日,洛阳市副市长高凌之察看哈蟆潭提灌站。2009年2月13日,中央七频道记者到-灌潭提灌站采访。2009年2月17日,省政协副主席王训知,市政协主席周宗良、副市长高陵之,县长王自文,县常委、-部部长丁其善,副县长李强等省、市、县领导先后察看上世纪70年代初期建设的标志性水利工程——正在修复中的-潭提灌站。2009年3月1日,在上级扶持下,投资8万余元,-潭提灌站恢复供水。2009年3月2日,省、市、县领导又一次察看恢复供水的-潭提灌站。2010年4月,以工代赈工程,上级扶持10万元硬化渠道700米,新增灌溉面积400亩。2011年5月31日,洛阳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刘宏伟,副书记曹志民代表自愿者服务队一行25人,给城关南街小学寺湾分校损赠各类图书512册,各类体育器材262件,价值6000余元。县教育局局长翟灿文,城关镇-付振铎出席捐赠仪式。2013年村主干道安装路灯34盏,投资4.7万余元。2014年5月6日,开工修铺村中剩余土路3000余平方米,总投资15余元。2014年底,在县水利局扶持下,投资130余万元,建成寺湾村自来水吃水工程,使各村民组都通了自来水。2014年投资8万余元建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卫生所一个。2014年在上级扶持下,投资33万余元,在寺湾小学建餐厅一座,面积175平方米。 【人民生活】随着改革开方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收入普遍增加,衣、食、住、行比建国前提高数倍,手机电话人人佩带,家用电器应有尽有,10%以上的农户拥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光纤宽带入户率达50%以上。 【名胜古迹】有历史悠久的古刹文珠寺(现名大智寺),火神庙,紧挨火神庙还有一个龙王庙、奶奶庙、牛王庙(无存)。寺湾村西头耿家现有黄连木古树一棵。 文殊寺,该寺在宋宁宗时(公元1195年—1224年)称为文殊院。据明正德《汝州志》载,该寺创建不知何时,“明英宗”天顺间(公元1457—1464年),亦尝修理之,明成化丁酉年(公元1476年)立县为伊阳,文殊院亦隶之,因改院为寺,明弘治辛酉年(弘治14年)(公元1501年)曾加重修,历时5年,文殊寺频具规模。明朝未年,战乱四起,文殊寺遭焚成为废墟。清嘉庆八年,薛朝林等重建(见清顺治本,道光未,《伊阳县志》)。后经多次重修,又具规模,但据传说,清咸未时,该寺出了孬和尚,0淫劫持良家女子,文殊寺-闭,朝廷派兵剿之,文殊寺从此走向衰落。 现在的文殊寺(2005年后改名为大智寺),上世纪90年代重建。1994年11月24日,建成天王殿,2001年东厢房建成,取名“吃斋堂”。2002年西厢房建成,取名“陪客堂”。文殊殿新殿宇于2003年开始修建,2009年落成,历时6年,大殿东西两侧分别为观音殿和文殊殿。2014年在文殊殿两侧建成“念佛堂”,投资100余万元,大智寺(文殊寺)又具规模。 大智寺现有主持僧1人,法名释禅国,俗名李国强,刘店邢坪村人,居士15人。 火神庙,紧挨火神庙还有个龙王庙,创建年代不知何时。 奶奶庙,据李书芳老师讲,此庙乃文殊寺原身,创建年代不祥,上寺湾村应是文殊寺上寺原址。 古树:2009年8月,汝阳县人民政府把寺湾村西头耿家的一棵树龄200年的黄连木树定为国家三级古树,编号豫C1865。 【基层组织】1981年原罗沟大队(寺湾、罗沟、青气)分家,建立寺湾大队,成立寺湾大队党支部,后改为寺湾村,现有党员:46名。 【重大事件】1944年春,日本鬼子进村,烧毁民房20余间,杀死3人,在马家沟被日本鬼子炸死一人。 1944年,水、旱、蝗、雹相继成灾,蝗虫铺天盖地,秋庄稼全部被吃光。 1946年,风雨大灾,农田产量大减。 1953年农历2月28日下霜,全村小麦普遍因冻害而枯萎,一部分村民将麦苗毁掉,未毁的发出新芽,麦季尚有收成。 1954年,遭受冰雹之害。 1957年4月25日晚下霜,麦田损害30%到50%,由于补救及时,仍获较好收成。 1958年7月25日,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汝河上涨河床由南移北。 1975年8月,暴雨致洪,汝河水涨,冲坏多处河堤及数百庙良田,冲毁房屋50余间。 1982年7月,暴雨数日,沟满河平,冲毁良田300余亩。 信息来源:汝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
洛峪村 |
洛峪位于汝阳县城东3公里处,东与武湾村为邻,北和三角村相连,正西和杨庄相连,西南与古严村相邻,东南临汝河岸边,临木公路临村而过。发源泉于郜园村西部山区的洛峪河穿村而过,汇入汝河。村东、村南两面环山,西南一面朝岭,东南一面临水。现有个村民小组,600余户,2300余人。全村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1000余亩林地541亩,村庄占地288亩。 传说有牧童看见村中古井白气冲天,继而为去,接着便会下雨。牧童见白气冲出井口,就把筛子盖在井口上。一阵雨过后,白气又往井里钻,结果却落在筛子上,变成了一条鱼。从此,这个村子就叫落鱼村,后演变为洛峪村。据周围地名考证,原区域内古树参天,上世纪50年代村里古树数十棵,最大的直径有2米多,这些大树均献身于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 洛峪村区有18个姓氏,其中以张、孙、娄、李、朱五大姓居多。张姓分别由本镇杨庄村及三屯等地迁来,孙姓分别自蔡店、杜康村及三屯乡迁入,娄姓从汝州迁入,据传,乔姓为最早祖居者,后已全部迁出。 经济产业 洛峪农民以前经济收入以卖粮食、棉花为主。解放初期,有两家钉锅匠,两家杂货摊,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全村现有耕地人均不到一亩,全部为坡地。 改革开放后,村里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种植业方面有菜园、畜牧业方面有养凌晨专业户家,养鸡专业户外家,还有养猪、养牛等。有大小车辆300余台,有石灰窑2处,木器加工厂3个,大小商店10多个。 人民生活 解放前,因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村民生活极端端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穿的非常破烂,有的家里连被褥都没有,冬天睡在光板席上,住的大多是草房,粮食加工为石磨、石碾为主。洛峪村原有水磨两座,水力扎花车两台。主要有大麦、小麦、红薯、玉米,以红薯、玉米为主,农闲时有些人家只吃两顿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略有改善,但温饱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如今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粮基本以细粮为主,衣食住行的条件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全村有农用车100多台,摩托车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已基本普及,电脑、空调、冰箱已入住平民家庭,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住房由过去的土坯房变成了砖混结构的平房,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还盖起小洋楼,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2001年投资10余万元硬化通村、通户道路,结束了有史以来雨天一身泥,睛天一身土的历史。2004又投资30余万元对村小学进行了彻底改建,教学设施大为改观。 2012年依据县政府县城东扩之布署,洛峪村进行了村改居工作,全村村民变农业户口为非农业户口。 2013年依据县、镇规划,征得村民同意洛峪村进行整体搬迁。国土资源局、镇政府及村三委制定了搬迁安置措施,统一将洛峪居委会搬迁至与郭木路西处,2013年5月新区开始建设,彻底改变了洛峪村布局混乱,道路狭窄的局面,搬迁安置措施惠村惠农民,看到新建的小区,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居民普通反映搬迁安置就是好。 2014年响应政府号召,洛峪居委会实行了土地流转,彻底改变了土地荒芜无人种,小块耕种路不通的局面,把有限的土地集中到种植能人手中进行规模经营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组织建设 因解决前入党员的党员全部亡故,资料遗失,据说娄建生同志是最早的中-员,目前洛峪居委会现有党员79名,支部3名,村委3名。 民俗风情 传统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如正月初一至初五为大年,正月十五至十六为元宵。二月初三为龙抬头,村民各家都炒玉米花,更有小孩在这天有“推龙头”的说法。五月有端阳节,棕子是端阳节食品,又有端阳节采百草为荣的习俗。六月六也是村民必庆的节日,但其意不详。七月初七是节,民不庆,但多情的青年人会在瓜棚/豆架之下看天上牛郎织女,在大多情况下,天会下雨,即所谓的情人泪。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时鲜瓜果,月饼是当节食品。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富人和文化人有登高赏菊之兴,村民多不以为然,但也有村民煎煎饼为庆。十月初一为鬼节,其节意义有二,一是农闲,接女送媳,以油馍为礼;二是天已寒冷,怜悯孤魂野鬼和已故亲人,在十字路口烧寒衣纸,大有“有衣共穿,有食共享”之意。十二月有腊八节,当节食品是粥,多采用粮食加工成的杂面,花生仁、芝麻、炒黄豆等做成,名曰腊八粥。据说自吃此粥之日起,天气灰蒙不清,直至来年清明节,期间登高山也不能望远。十二月又名腊月,二十三日也是民庆大节,又叫小年,当节食品是发面烧饼等等。 民间艺术 村民历来有冬闲时唱戏和搞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的习惯,大体上有竹马、旱船、高跷;剧各是曲剧,剧目有《小姑贤》、《闫家滩》、《游龟山》、《庄子探妻》等。 重大事件 1932年冬季,山北土匪大约300余人围困村庄,村民奋起自卫,用土枪、土炮打死打伤土匪数名,村民无一伤亡。 1937年,天大旱,秋夏两季颗粒未收,村民多外出到南方要饭。1943年7月,蝗虫成灾,遮天蔽日,农作物被吃剩下一条光秆。 1944年日寇进犯,抓走洛峪村村民多人。 1945年,村里发生疫病,前后不到三个月,全村死亡八九十人。 1946年,农历大年三十晚,洛峪村发生一起灭门惨案,洛峪村堂兄弟孙水泉、孙定因种地发生矛盾,孙水泉与其亲兄孙万一将孙定一家老幼七口人全部杀死,放火烧房灭尸,解放后孙水泉、孙万一被政府镇压。 1988年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冲毁桥梁三座,农田数百亩,民居倒塌数十间,无人员伤亡。 2001年,硬化村村通道路。 2004年,筹资30余万元彻底改建村小学。 2012年,村改居委会 2013年,村整体搬迁,建小区。 2014年,农民土地流转。 信息来源:汝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
云梦村 |
云梦村位于汝阳县城东南2公里处,背倚云梦山与岘山相通,面临马兰河畔向北汇入汝河。东临刘店乡滕岭村,西邻城东村,南邻三屯镇新建村,北邻武湾。全村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辖鬼峪、马兰、郭家凹、武家凹、刘家凹、桓香盘、下园7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2350口人,耕地面积1300亩,村庄占地538亩,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文明宜居。 走过马兰桥,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仿古建筑便闯入眼帘,与附近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村头大石上郝然刻着“云梦·奇石村”。全村560户村民中,从挑拣、运输、加工到销售,参与奇石产业的有360多户1300多人,仅在云梦奇石展示中心,就有80多户村民进驻。云梦村年产奇石约300万方,销售范围已涵盖大半个中国。 云梦村全村2350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其中以李姓、武姓、姬姓、杨姓为最多,其他姓氏还有王、聶、潘、焦、张、赵、吉、孙、史、刘、申、陈、朱、武、黄、毛、耿、祁、郝、温、高、洪、徐、芦、段、宋、姚、柴、辛、吕、郎、崔、连、马、常,而云梦村的形式来源也颇为传奇,大部分由明洪武年间-县大槐树村迁来,也有少数因饥荒战乱逃难而来,或者继承他人香火以及租种田地迁来。 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秀丽如画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厚重的历史文化,无一不是云梦村的特有标签。更有十里桃花,灿若云霞;鬼谷文化,源远流长。 享有“天下第一军校”盛誉的云梦村,是“兵韬鼻祖”鬼谷子出生及修道、授徒的地方,故而又叫“鬼谷村”或“鬼谷故里”,纵横家苏秦、张仪以及军事家孙膑、庞涓就是在这里师从王禅老祖,学成归国,从而成就千古美名。至今,云梦村仍保留有当日鬼谷子在此传道授业时留下的历史遗迹。 幽深神秘的“云梦洞”,暗藏玄机的“巨石阵”,沉寂千年的“孙膑墓”以及古朴沧桑的“桃源宫”,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默默的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云梦村悠远的历史,也倾吐着它繁荣的现在。 经济产业 云梦村拥有耕地1300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们以农为生,故而有“桃花渠铜底铁帮,大旱三年饿不死鬼谷马兰”的谚语。近年来,在云梦村“三委”的正确带领下,不断制定和改进切实可行的经济建设计划,并带领群众稳步实施,使云梦村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人均收入也由2004年的2700元增至2014年的6800元。 积极鼓励村民兴办企业,现有大型机砖厂一个、运通驾校一所、铁矿1个、养殖专业户25户、个体工业户20户、建筑工程队13个、大型服装厂一个。 社会事业 近年来硬化街道1800米,安装路灯200盏、修水泥路2300余米,架设高低压线路5000余米。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建设了村两委办公室、卫生所、多功能学校、便民服务大厅、文化大院、便民超市等商业网点及室外健身场所。新建文化广场3个,便民超市1个,标准化卫生所1个,室外健身场所2个,安装健身器材20件,新建村级篮球场1个。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目标,建设的鬼谷文化广场占地面积912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是集鬼谷文化展示、群众休闲娱乐,云梦奇石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广场。 同时,云梦村还投资110万元,完成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全村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入户率100%。又实施了“一沼三改”清洁家园行动,建成户用沼气池410个,85%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对村内街道进行了统一硬化、美化、改造、绿化,安装路灯100盏,完成了亮化工程,硬化村中道路83条4.8万平方米,铺设道牙3000米;修复残垣断壁115处,粉刷墙壁6万平方米,改造墙沿2500米;栽植花卉苗木3万余株。对全村的排污、排水渠道进行集中清理,新建排污渠道1.2万米,新建排污渠道1500米,埋设管道6000米,实现了污水集中排放。同时,家家有垃圾筒,建垃圾池10个、垃圾填埋场二个、秸秆堆放点3处,卫生制度上墙版面4块,宣传“清洁家园行动”板面3块,专栏2个,文明户创评标准上墙版面4块,在做好宣传的同时,为村民营造了一个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衣食住行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住房由原来的草房、瓦房变成了今日的楼房,家用电器从“三转一响”都是奢望的过去发展到了现在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话手机等都已普及,机动车逾千辆,到2014年人均收入也达到了6800元。 名胜古迹 相传,云梦村曾是兵家鼻祖王禅传道授徒的地方,千古奇人鬼谷子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历史传说,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瑰宝,至今,云梦村仍保存有水帘洞、石八阵、练武场、试剑石、说泪井、炼丹炉、镇0石、文峰塔、滴血石等遗址,还有汉代为纪念王禅老祖而修建的桃源宫,至今仍在云梦山下巍然挺立。1993年10月,省有关部门在汝阳县召开鬼谷子古军校遗迹研讨会,实地考察了马兰河畔的云梦村及云梦洞等遗址;0中央原副主席-题字:“军魂”;总参谋部原副总参谋长伍修全将军题字“天下第一军校”。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云梦村被各地的游客广为青睐,2012年,在云梦山莲花地修建文殊寺,建成之后,必将成为云梦村的又一道靓丽景观。 基层组织 云梦村党支部成立于1948年,时有党员5人,现有党员52人。 村里人主要干部名单 1947年,成立村级组织,村长杨长保,副村长孙海。 1948年,改为农会,农会主席杨清元,任期5年。 1952年,改为乡,并建立党组织,乡长申魁,副乡长姚崇仁。 1953年,改为村,并建立村党支部。 民俗民情 云梦村现有锣鼓四大社,1994年成立云梦山排鼓队,每逢佳节人们载歌载舞,气势非凡。 重大事件 1982年,云梦村举办第一届“中华云梦山鬼谷节”。 1947年,云梦村首次成立村级组织。之后历经“农会”、“乡”、再到“村”,并成立了村支部,开启了以支部书记为首,村委主任等共同协作,造福百姓的新纪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齐心协力稳固发展。 1951年,云梦志愿者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其中云梦村烈士陈春法、马三聆等不幸在战争中丧失了宝贵生命。 1992年,云梦村的第一座大桥建成,告别了世代蹚河而过的历史,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也为云梦村的后期发展开辟了道路。 1993年10月,省有关部门在汝阳县召开鬼谷子古军校遗迹研讨会,实地考察了马兰河畔的云梦村及云梦洞等遗址,对这里出土的古石器、兵器等进行鉴定,对民间传说进行甄别、考证,认定这里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鬼谷子的故里。同年,0中央原副主席-为云梦村鬼谷故里题字:“军魂”;总参谋部原副总参谋长伍修全将军题字“天下第一军校”。这份殊荣不仅是对历史的肯定,也是对云梦人的鞭策,鞭策着云梦人时刻谨记先辈们的不懈努力,激励着云梦人勇敢书写新的篇章。 1994年,桃源宫发现至正七年石碑,云梦村组织60余人,历时15天,将历史遗物小心开挖,并细心保存。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是桃源宫悠久历史的佐证,也标志着云梦村的历史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1995年,上马兰段500米石坝投资建设,自此,云梦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便拉开了序幕。次年,马兰上段土渠工程开始建设,在之后的两年里水廉路、桃源路、仙境路土基相继完成,同时砌成了下马兰至小渠沟大渠。 1996年,云梦村第一届铜器社秧歌队成立。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云梦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画下了浓重的第一笔。 1999年,洛阳大学投资9万元,帮扶建造村小学教学楼一座,让云梦小学的教学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为感谢洛阳大学的资助,云梦小学至今仍完好的保留着当时捐资建校的功德碑,以使莘莘学子时刻不忘努力学习,以回报社会。 2000年,云梦村建立电网、农网,改造电路,安装路灯100盏。 2001年,为改善灌溉条件,云梦村硬化桃花渠底帮2000米,并整修马兰河上段石坝工程1500米。同时为更好的弘扬鬼谷文化,迎接更多的鬼谷研究爱好者的参观交流,云梦村启动了重修了鬼谷山门工程。随着云梦石的不断精彩亮相,云梦村的奇石爱好者逐渐增多,为方便奇石爱好者的交流探讨,同时推动云梦村的经济发展,在村三位的支持和带领下,奇石文化广场一期工程开始规划。 2002年,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云梦村投资10万元盖起了鬼谷大戏楼。同年运通驾校在云梦村征地30亩,成立运行。 2003年,投资11万元,建造云梦洞台阶,以方便各地游客近距离的接触鬼谷子王禅的修道授徒之地,弘扬鬼谷文化,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2004年,发改委投资20万元为云梦村建设教学楼一座,对云梦村的教育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在同年3、4月完成了桃源路的硬化,后又相继完成仙境路的硬化,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打好了基础。 2005年,修建马兰河上段石坝500米。 2006年,新农村建设在云梦村全面启动,全村83条大街小巷水泥路硬化;成立奇石文化村和奇石文化广场,县委书记李雪峰亲自题词“奇石文化村”;建立篮球场一座,第一届云梦杯篮球赛在奇石文化广场新建球场顺利举办。同时修开马兰庙西段生产路。 2007年,成功申报市级生态文明村及鬼谷子传说非遗项目;第二届特步杯篮球赛在奇石广场球场顺利举行;十组扶贫搬迁64户全部安置完毕;云梦村购置东方红拖拉机2台。 2008年,云梦村成功申报市级古文化名村;硬化桃花渠上端1500米,改善灌溉条件;重修桃源宫0殿、关公殿,将历史延续,将文化定格;同年完成了水廉路硬化,为云梦村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2009年是云梦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年,成立了畜牧养殖基地,完成沼气建设250座,启动自来水工程建设,完成扩建桃源宫门前广场的建设,这一系列宏伟工程构建了云梦村美丽生态的蓝图。同时云梦村成功申报省级生态文明村,奇石文化有限公司也于当年在云梦村正式挂牌成立。 2010年,云梦村成立奇石协会、书法协会,并成功举办了书法展,石协和书协的成立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意味着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对于高品质、高审美的追求有了新的认识。同年云梦村投资35万元建成奇石广场文化综合楼,并硬化养殖小区水泥路,成立村卫生所,改造村小学校园,让云梦村的医疗、教育、文化和经济建设都有了很大改观。 2011年,云梦村率先成立乡村青少年宫,改建小学旧楼,让孩子们在更优美的环境下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同年投资60万元重修桃源宫,扩建鬼谷大殿。 2012年3月,云梦山莲花地建设文殊寺。 2013年,第二座马兰河大桥建成通车,修建桃花渠大石桥段1000米 2014年是云梦村转折性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云梦村成功申报美丽乡村项目,并将鬼谷子传说申报省级非遗的一年,更是八届村三委换届,成立新班子的一年。这一年,云梦村召开了鬼谷文化研讨会,建立了污水改造项目,投资改造了上马兰段村内大渠…… 信息来源:汝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