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店村位于道教圣地岘山北麓,距汝阳县城15公里。全村总面积8.5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235.3亩,耕地4101.4亩,村庄占地667.3亩。辖2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刘店、西元庄、高家岭、李家村、北庄、狼坡凹、搬倒井、黑石坡、上圪塔坡、下圪塔坡9个自然村,全村910户,4767人,是刘店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刘姓人家在道旁开店,因此而得名刘店并沿用至今。明万历年间,又有李、史二姓从外地来此居住,以后有一部分人从-县迁入,全村现有姓氏30余个。
经济产业:
解放前后,刘店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红薯、花生、大豆、芝麻、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粮食单产只有300来斤,解决不了群众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普及优良种子,采用科学种田等措施,如今亩产达1000多斤。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又发展烟叶种植500余亩。解放前,刘店并无工厂企业,只有家商店、药店和旅馆。1966年,刘店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建起全乡唯五的发电机组,使刘店街部分单位和居民用上了电灯。1968年盖厂房,购买轧花、榨油等机械设备,建起了全乡第一家企业。1970年建-厂一座,1980年又建起了面粉厂一座。
社会事业:
刘店村于1972年在村南河滩拦河暗坝一座,把地下水引入刘店大街,使百亩良田得到自流灌溉,刘店村原有小学一座,1994年上海银厦公司投资80余万元,社会集资60万元建起刘店中心希望小学,目前有教室39间,教师37名,在校学生800余名。
1997年省财政厅投资20万元在村西建起万人吃水工程一座,解决了刘店村包括乡政府机关在内5000余人的吃水问题。1996年修筑汝寄公路。2003年在省民政厅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投资7万元,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资2万余元,修建硬化刘店村南北四条大街道路2.5公里。刘店村现有卫生室一所,镇卫生院一处,一般疾病可就近治疗。
人民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人住草房已成历史,砖混平房、二层小楼到处可见,家家有电视机、冰箱,手机、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
名胜古迹:
刘店村西黑石坡有桃花洞一处,坡顶建有亭子,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村东关帝庙建于康熙19年,并有马王庙、火神庙、药王庙。寺庙在“文革”前后被毁,只有药王庙尚存,如今又重建了关公庙,香火不断。
重大事件:
1925年,刘店村修筑寨墙以防土匪骚扰抢劫。
1940年,郭三畏带-一个团攻打刘店村。
1955年,盖刘店中心小学。
1972年,修拦河暗坝一座。
1996年,盖刘店村部。
1997年,建万人吃水工程。
2003年,修建硬化刘店南北街道路。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0326206 | 471000 | -- | 查看 刘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枣园村 |
枣园村位于刘店镇政府北约1公里处,东与汝州市寄料镇相邻,西与二郎村、刘店村相邻,南邻油坊村、刘店村,北邻红里村、昌村村。板棚河从村中穿过,将枣园村分成两部分。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0亩,林地面积250亩,村庄占地300亩,辖河西、枣园沟、李家岭、河东、东元庄、曹沟、范庄。分12个村民小组,478户,2255人,村部位于东元庄村北,距乡政府一公里。枣园村属丘陵地带,小柏路自北向南从河西穿过,通村水泥路由村部至乡中路口与小柏路接连,交通便利。 枣园村原属红里大队管辖。1981年4月从红里大队分离出来设枣园大队,1984年后改为枣园村。相传,清雍正年间,枣园沟师姓先人迁来时,满沟皆是酸甜的枣树,因此而取名枣园村。 全村共有12个姓氏。其中:师姓250户、李姓90户、原姓50户、范姓30户、薛姓15户、陈姓15户、华姓10户、毛姓7户、叶姓3户、王姓3户、郝姓2户、赵姓1户。据称,居民都是由山西省洪洞大槐树迁来。 红济产业: 解放前,枣园村贫穷落后,经济状况极差,村民们单靠落后的农业生产,温饱问题尚得不到解决。林果业、畜牧业只是零星存在,交通运输极不便利。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生产力落后,加上“左”的思想干扰及自然灾害,仍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红薯,产量很低,经济仍然不景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2003年,枣园村由于炼焦业鼎盛,烟叶种植不足百亩,投放额不足10万元。2004年底,取缔炼焦后,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以烟叶产业化种植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仅烟叶一项村民年收入达30万元。小麦、玉米亩产从建国初期的每亩50公斤上升到400公斤,其他作物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翻几番。 现有个体养猪大户3个,存栏200多头;养鸡大户2户,存栏2000只;其他零星养殖牛100头、猪300头、鸡3000只、羊600只,年收入10万余元。 炼焦厂从1985年开始到2003年10月,先后在枣园境建炼焦池多达90余道。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年收入高达500余万元,曾是枣园经济辉煌的一年。但因是高耗能、重污染,2003年10月被取缔。 现有大客车一辆、大货车10辆、机动三轮车40辆、四轮车3辆人,年收入47万元。 小商店5个,面粉加工1个,农机具修理1个。 社会事业: 解放前,枣园沟、东元庄各设私塾一个。解放后东元庄设初小一所。1984年撤大队建村后,在河西设村中心小学一所,枣园沟、李家岭、东元庄各设下伸点一个,现保留东元庄一个下伸点。村中心小学现有教师9名,其中大专5名,中专4名,共有学生300名,升学率100%。 1986年,除国家拨款外,全村村民每人捐款15元,盖教学楼一座。2013年新建教学楼一座、餐厅一座。 2003年危房改造时,村干部、党员、教师及在外工作人员捐款9000多元,加上上级拨款22000元,对学校危房进行改造。 解放前,全村无卫生医疗人员。现有村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人,基本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 1993年10月,全村群众自力更生修板棚河枣园段防洪河坝1500米。 2000年除国家投资外,全村每户捐款170元,对全村电网进行改造。 2001年,水利部门投资及群众捐款在李家岭建吃水工程一座。 2002年,省民政厅驻村工作组捐款8万元,在枣园沟村建吃水工程一座、村部及小学点一座、村中心小学教师住室4间,购电脑1台。 2003年,交通部扶持修通村水泥路1.1公里。炼焦厂及知名人士捐资4万元,东元庄群众捐资1万元,村干部垫资1.2万元,并修漫水桥一座,2004年春已通车。 2012—2013年投资500余万元,枣元村在小柏路两侧新建一期工程150户,安置居户601人。道路设施、污水、产生饮用水、道路两侧铺设彩砖、绿化村庄,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在外人士: 李中玉,出生于1965年10月,工程师,汝阳县水利局防讯抗旱办公室主任电,话:13838897589。 -豪,出生于1986年9月,正科级,现湖南省政府金融办工作,电话:18773168857。 叶宏基,男,49岁,刘店镇枣园村,一级警督,河南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办公室主任,正科级。 李兴伟,男,42岁,解放军73313部队师政委,电话:15996266666。 范钰,男,1968年4月生,刘店镇枣元村,县总工会副主席,正科级。 李兴伟,男,43岁,现任汝阳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正科级,电话:13938881786。 人民生活: 解放前,人民生活条件极差,吃的是红薯面、野菜,逢年过节生活才稍能改善一天,住的是草屋,稍富人家住的也是瓦房。建国初期,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提高,但仍然很差。六七十年代,因受文革和其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相差很远。八九十年代至今,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进一步解放,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利用科技各尽所能,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显著改善,草屋不见了,瓦房变平房,农村住宅小楼逐渐增多,家用电器逐步高档化,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电话、摩托车拥有率达80%以上,空调、家用小轿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滕岭村 |
滕岭村位于汝阳县城东6公里处,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属丘陵地势,总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3700亩,林地500亩,村庄占地280亩,其余为荒坡(其中50%的山坡为石灰岩组成),辖8个自然村,分为13个村民组,586户2665人。 因滕岭村的前身是以建国初期的滕岭小乡为基础所建,且滕姓又为历史名官待郎地后代,故取名为滕岭村。 全村共15全姓氏,其中滕姓105户,陈姓75户,马姓74户,袁姓56户,朱姓45户,姬姓50户,苗姓45户,王姓35户,李姓30户,张姓19户,杜姓25户,韩娃12户,宋姓8户,柴姓8户,段姓1户。 经济产业: 解放前,滕岭村以种植粮食为主,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兼豆类、谷子等杂粮。经济作物以花生、芝麻、棉花为主,粮食平均单产150斤左右,人均收入几十元,群众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力明显提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特别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分包到户,普及优良品种,采用科学种田,如今亩产已达800斤,利用山坡地红土适合种烟,发展了烟叶种植,开发了石灰嶥,村-合起来加工,出售块石、条石,建了石料场、石灰窑,青壮年外出打工,经济收入大幅增加,人均收入已超千元。 社会事业: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扶持下,全村村民团结奋斗,出资出力,1970年至1974年,先后修建了柳树沟拦河坝、椿树岭拦沟蓄水塘、老窝水塘等水利工程。修建了贯通八个自然村的道路,现在已铺成了水泥路5公里,1990年完成了全村的人畜吃水工程,使8个自然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通过电网改造,换旧了过去全村只有两台30千瓦的变压器,保证了三台大功率变压器,更换了高低压线路,保证了村民的用电需求。2003年在省、县民政部门的资助下,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建起了一座6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座。2013年到2014年学校又扩建了共1000平方米教师周转楼和学生食堂,大大提高了师生工作学习条件。2000年后部分自然村对原自来水水源不足的现象进行修建或重建,更换送水管管道上万米。重新打井4眼,其中200米以上的深井1眼,解决了水源问题。 村民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过去住草房、人推磨、驴担磨、点油灯、烧柴草做饭都已成历史。如今砖混平房,二层小楼的农家院到处可见,液化气、电磁炉进入了农民家中。电视机拥有率100%,电话拥有率达100%,洗衣机、电冰箱拥有率达80%,农用机械、农用车、摩托车、电劝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应有尽有。目前农家小车、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 名胜古迹: 境内解放前曾有尧、舜、禹、汤四大名皇庙院一处,解放后被毁。近年来,道教信徒及一些慈善人士捐钱、出力修了大殿及一些配套设施。每月初一、十五有不少信徒来朝拜,每年二月初五为盛大纪念日。届时连续三日人山人海络绎不绝,且有大戏、社火等艺人到场助兴,非常热闹。在滕岭村椿树岭自然村北边有一小山,南北两个山头,胡名双头册,相传为鬼谷子王禅祖师之弟子孙滨、庞涓两人的习武之地。山头上存有巨石所布的八卦图,称为石八阵。坚连双头山向西行一里的山脊上是解放战争时刘邓大军栗裕部解放汝阳时与青年军决战的遗址,现在山上仍保留有当时解放军用石块磊砌的工事,故称干寨山。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七贤村 |
七贤村位于刘店镇政府西,西靠洪岭村,北邻二郎村,南依沙坪村,全村总面积7.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52.2亩,林地占1303.4亩,村庄占地353.7亩,全村有四个自然村:七贤房、王凹、南沟、杨家沟,辖14个地民组,459户,计2245人。 相传在很早的时候,龙门南一片汪洋大江,名曰汝阳江,七贤村地处汝阳江南支流的一个小岛,到处一片湖水,蒿草又长,后经大禹治水,按开龙门口,水干成田,后来有一吕姓人氏,到此开荒种田,如今在七贤村西南的山沟,还叫吕家沟,据传,姓吕的在村北盖了七间草房,而得名七间房,后来七贤村有人在外居官,嫌其名气太小,有-份,便根据“竹林七贤”之典故,改名七贤村尚用至今。 明朝末年,灾荒战乱时有发生,人间无安宁之处,人们四处谋生,一部分人从山西的洪洞县迁来定居,据说先有袁、王两姓迁来。后来又迁来李、杜两姓,现如今已发展到10多个姓氏,其中袁姓260户,王姓97户,李姓30户,杜姓10户,张姓11户,师姓5户,杨姓20户,魏姓2户,智姓2户,刘姓3户,洪姓4户,吕姓5户,尹姓3户,雷姓2户,乔姓7户。 建国以来,七贤村的经济十分落后,工商业、服务业、畜牧业只是零星存在,更谈不上发展,粮食生产连温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人们常用“一年粮食半年菜,逃荒要饭又奇怪”来形容当时的生活。村里最主要的公路也就是不到五尺宽的土路,路上有多条小水沟,天阴下雨,车过不去,人进不来,后来有人投资建桥,方便群众出行,故有“大石桥”“小石桥”之称。路上有好多墒水湖,一遇连阴雨天,牛车都很难拉出,车把式常说,七贤东坡干,路陡使死牛,以此来形容道路的险恶。建国后,七贤村人民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经曲折发展,克服困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产业,全村每年种植烟叶都在800亩以上,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如今全村共有农用机械400余辆,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有轿车。 七贤村地处丘陵地带,到处坡高地陡,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决定在七贤村西闸水库通过发动群众,在1969年冬开始,历时一年多,在运输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全靠肩担人拉,建成了一座小型的七贤水库,解决了下面两个村的浇地和吃水问题。 1955—2015年,组织群众集资和上级扶持建成三个自来水工程,解决了全村2000余人的吃水问题,改写了靠井吃水的历史。 2003—2015年,结合国家村村通政策和群众集资,硬化了村村通公路共计8.6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 在教育事业上,七贤村共建有教学楼两座,解决了全村孩子的就读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经济收入普遍增加,物质生活普遍提高,如今的砖混结构代替了昔日的瓦草房,二层楼、三层楼拔地而起,家用电器家家都有,样样不缺。 七贤村三河环绕,自然风光秀丽,村西七贤水库种植的荷花,每到夏季盛开的季节,远近的游人络络不绝,都知道七贤荷花美。村东南有个珍珠型的坡头,上面有两棵两人合抱不住的柏树,点缀着美丽的村庄,使其更加秀丽。村东北有一座高约30米的大碑楼,四面全是青砖砌成,上面墙角上挂着钟玲,微风吹来叮呼作响,一丈多高的石碑,护砌在碑楼的当中,可惜这两个古迹如今都不存在了。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红里村 |
红里村位于刘店镇政府北2公里处,东与汝州接壤,西与二郎村相邻,北连小店镇板棚村,南和枣园村相邻。小柏路从村中而过,汝寄路横贯东西,两广高速贯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原红里大队下辖15个自然村,32个生产队,4396人,1000余户,总面积9.2平方公里。由于人口众多,居住分散,1984年报请上级批准,分割为红里、枣园、昌村三个行政村。红里村现下辖红里、肖村、牛沟、九间房、霍家沟5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2528人,678户。总面积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19.4亩,林地453.9亩,自然村占地447.4亩,养殖区占地20.6亩。 据历史传说,红里村原有一座千年悠久的红龙古刹,故以红龙庙给村子取名为“红龙庙村”,后来又把红龙庙念成“红龙村”,再后来由于地方方言和口音人们有将“红龙村”念成了“红里村”。解放以后人们将原红龙庙遗址改建为学校,现只保留院内两颗古柏至今,后经专家考证树龄达300年以上。另有百年葛藤缠绕古柏盘曲而上,似红龙依偎古柏翩翩起舞,于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时整个翠柏上绽放着绚丽多彩的花朵,真乃妙趣绝伦!众多看客看后无不称奇,无不惊叹! 另一传说,肖村自然村起初是姓肖的与姓贾的两大家族居住,故曰“肖贾村”,后因笔下之误少写一字成了“肖村”。全村现有姓氏户如下:张姓1户、赵姓96户、王姓10户、李姓66户、陈姓45户、胡姓84户、刘姓2户、叶姓23户、薛姓4户、肖姓1户、杜姓108户、闫姓75户等。 解放前,红里村近邻北大河(汝河),没有建桥,交通受阻,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农业种植靠天等雨,农民温饱难以解决,生活饥寒交迫,更谈不上经济发展。解放后,在0的领导下,红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荒变良田,改坡大寨田。农民生活才有所改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沧桑巨变,红里村广大干群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以花生、烟叶等经济作物为主,现已成为红里村的支柱产业。特别是烟叶和花生仅此两项就为全村农民平均增收2500元。由于经济增长较快,百分之八十九以上农户购买了拖拉机,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摩托车、电脑、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使农民能及时了解科学、了解外面的世界。 80年代初,在红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培养37名党员,他们都成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在1984年地方换届选举中红里村成功选出一名年轻化知识化的第一任大队长贾万里,他带领群众集资架电,兴修水利治理河滩,修建河坝1860米,变荒滩为良田200多亩,引河水灌溉良田260多亩,农民的总产值翻了两番。1987至1997年这十年间,村两委又先后规划出养殖区1个,已初见规模,年利润12万余元,带动22家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红里村人民群众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997年学校进行危房改造,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集资10万元,上级投资40万元,拆除危房,建起了一座崭新的两层教学楼,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14年12月上级部门又拨款100多万元在教学楼东边兴建学生餐厅及教师周转房一座。2015年元月,汝阳县财政局又拨款58万元,对学校大门进行改建。 老大队划分以后,红里村缺医少药,人们就医十分困难。1985年喜欢医学的村民王建政同志到洛阳地区中西医结合班学习,1987年毕业后开了一间诊所,为民治病。并潜心研究中草药的配方,成功研制成“烧伤1号”。还有老中医侯乾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病人所思,为病人所想。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解决了人们看病难的问题,使人们的生命有了保障。 光绪三年,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以草根、树皮、石头面为生,全村300口人,逃荒要饭-他乡的就有180多人。 1945年8月,解放军解放伊阳县城,在红里牛沟村伏击-一个团。战斗结束后数十名烈士葬在肖村北边牛王庙后。解放后这些烈士遗骨才迁至县城烈士陵园内。从解放战争至抗美援朝期间,1947年积极分子安兵、陈老六、牛老末三位同志参加解放军一直打过了长江。1950年牛金旺、陈活海、胡信、陈祥、霍遂、孟片、师金盆等同志参加过抗美援朝,并荣立战功。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二郎村 |
二郎村位于刘店镇西北部,汝寄公路依村而过。全村总面积为1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70.1亩,林地面积为2194.6亩,村庄占地796.8亩,辖有二郎庙、寺沟、靳岭、南庄、胡窑、李扒、西坪、龚窑、董窑、温窑、上东沟、下东沟、南范庄、北范庄14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1098户人家,人口总数为4317人,现为刘店镇第一大村。 相传,在远古时期原二郎庙中间为一条贯穿南北的一条沟壑,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相传沟的西边有地下水,沟东边地下水欠缺,至今仍存在西旺东弱的地理条件,很多年来,沟东的村民仍往西边担水饮用。在远古时,二郎庙村被沟一分两瓣时,当地的老百姓以勤劳的双手创造许多财富,他们各开有纸坊作业,因产品优势而得名,所以后来由此而得名曰纸坊村。沟西旁住有王、辛两大姓氏,后来为了防止外患,保护家园,他们又在村周围筑起寨墙,并开有南寨门,西寨门,北寨门,又因东、西、南被河水环绕,自然条件形成的原因,纸坊村又改为三水寨,并立有《三水寨》寨碑,近期才失落此碑。再后来造庙立寨,把二郎神杨戬塑像立庙,香火丰盛,三水寨又再次改为二郎庙村。 全村有姓氏45个,其中张姓46户,杜姓3户,刘姓50户,王姓287户,靳姓49户,吉姓4户,袁姓19户,洪姓6户,李姓162户,赵姓2户,辛姓29户,徐姓61户,姓43户,孙姓3户,胡姓61户,余姓37户,史姓2户,韩姓14户,霍姓4户,谢姓6户,叶姓6户,马姓4户,善姓30户,夏姓1户,温姓27户,郭姓14户,陈姓1户,路姓3户,吴姓5户,龚姓6户,尹姓6户,杨姓12户,滕姓15户,何姓8户,郝姓1户,陶姓8户,常姓4户,郭姓2户,崔姓1户,李姓2户,丁姓3户,孟姓1户,段姓1户,上官姓1户,原姓1户。 经济产业: 在旧社会,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恶霸占有,加上生产模式落后,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工商业、服务业、林果业、畜牧业更难以兴起,交通工具牛拉人背。解放后,二郎人随着形势的发展,在种植方面有所改进,出人力大兴水利建设,在西坪修建了西坪水库一座,先后建水塘,搞梯田,改河道,兴修水利,并与七贤村兴建大型水库一座,修引水渠3000余米,即使这样,也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科学观念,再次改变原始生产模式,发展多种经营,调整种植结构,使经济持续稳步上升,加上劳务输出,使村民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越来越好。 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烟叶兴村,使烟叶生产成为支柱产业,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此,二郎村多次被评为市、县、乡“烟叶生产先进村”,此外,还结合有利之便,发展畜牧养殖,鼓励农民发展种植养殖,除发展养羊300余只外,还兴建起大型养鸡场、养鸽场各一处,这样的以点带面,重点培养,使二郎村的养殖业有了快步发展的良好效果。 发展多种经济,引导村民发家致富,目前经济发展又成了二郎村又一亮点,除东林场优质核桃基地外,又在敖子岭、东河湾再次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使二郎村林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改革种植品种,先后有优质黑梨园一个,优质核桃园一个,新兴葡萄园一个。 随着各种产业的稳步上升,生产工具、运输工具也大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手扶拖拉机600余辆,大型农业机械近800余辆。 为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物质生活,二郎村新兴超市2个,小型服务部近10余家,家宴城3个,家电服务部2个,而且还办起了集贸市场。 社会事业: 在上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先后把二郎大街与各自然村的路面进行水泥硬化,据统计硬化路面约7000余米,还建造百余个沼气池,修造两个大型蓄水池,打人畜用水机井两眼,使全村基本用上自来水。 1970年,二郎村全部通上高压红路,2000年,二郎村电信网络开通,既服务了人民,又改善了生活环境。 教育事业更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二郎小学现有教学楼一座,综合楼一座,系国家扶持25万元,群众捐资20万元建成,有上级人畜吃水工程5处,基本上解决了人畜吃水难的问题。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一直走在全镇前列,原有药铺两家,后实行合作医疗,现合并一家,现有药房、病房等四室分开的正规设施,有余武娃、董水旺、徐大平等医术高明的医生坐诊,为二郎村防病治病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方面: 村支两委为改善人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质,办起图书室一处,还购买了大型铜器设备。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积极创新,使要30余户住进了新区,住上了新式小洋楼。 人民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改变,广大群众的经济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过去的吃糠咽菜转为山珍海味。衣着方面由先前的粗布衣时代变换为西服等。文化方面由听说书到现在是看电视、玩电脑。交通方面由步行、人力车到现在的电动车、小轿车等。 名胜古迹: 二郎庙原有大殿,殿两侧有石鼓,殿内有神像,柱子上雕刻了飞龙走兽,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神像更是神态不一,庄重威严,村中间有观音殿,建于308年前,二郎村原有三个寨门,周围有4个炮楼,现已被毁。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邢坪村 |
位于岘山脚下,板棚河上游的邢坪村因村部设在邢坪自然村而得名。共有十四个自然村:孤石沟、许家坡、马家、高家、南坡、景家沟、郭家洼、李家沟、邢家村、邢家坪、朱家洼、史疙瘩、古都、土桥。分20个村民小组,820户,总人口3874人。明朝至今发展姓氏34个,分别为史、师、康、黄、李、马、翟、王、刘、徐、卢、陈、甘、高、常、贾、许、景、袁、张、吕、杨、郭、任、段、孙、雷、韩、洪、宋、陶、程、赵、杜,均为汉族。总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00亩,林地2000亩,村庄600亩,河流700亩,荒山7000亩。 邢坪村何时有人定居,历来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明朝末年,从山西省洪桐县逃来一帮难民,开荒辟田,建造房屋,定居于此。第二种说法是:西晋中期就有人生活在这里。因为邢坪村有一座庙宇,名曰迎门宫,而迎门宫、岘山崇天宫、三屯广行宫是铁顶山庙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屯广行宫建造于西晋中期,无疑迎门宫也同样始建于西晋中期。第三种说法是:邢坪朱家洼自然村西曾是酒祖酿酒之处,有“杜康第二酒坊”之说。据老人们讲,解放前还有人在此酿酒。第四种说法是:邢坪古都自然村是周朝诸候国中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首府。解放前在这里发现古代兵器,解放后至今陆续出土石器、陶器、瓷器、古砖、铁瓦、药碾子、拴马石桩等。有“九岗十八锅,街东没有街西多”歌谣,有“十里长街”之说。 经济产业: 解放前,大部分地掌握在地主恶霸手里,再加上原始的种植模式,粮食生产一直上不去,工商业、服务业、林果业、畜牧业无法兴起,交通工具以牛车为主,大部分人挑担为主。解放后,邢坪人只是在种植方面前进了一步,修有水库一座,修建很多梯田,其它产业只是零星存在,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邢坪人响应党的号召,树立科学观念,改变原始模式,发展多种经营,调整种植结构,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再加上劳务输出,邢坪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邢坪土壤性能比较适于种植烟叶。烟叶生产是邢坪的支柱产业,一般亩收入比其它农作物高出两倍还多,邢坪村是洛阳市闻名的“烟叶生产先进村”。 邢坪村拥有数百亩的天然牧场,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邢坪南部的几个村民小组,一般农户都养了3—4头牛或百余只羊。近几年来,利用科学养猪,又是邢坪人的一条致富门路。 经济林是邢坪的又一大优势产业。尤其是李家洼、许家坡、景家沟、郭家洼四个自然村,现有经济林近百亩,收入十分可观。形成规模的园林专业户有十多家。 据统计,手扶拖拉机300余辆,脱粒机400余件,收割机5部,其它各种运输工具60余台。 社会事业: 自2002年贯穿邢坪村南北主干道全部水泥硬化后,各自然村之间的通道和各自然村内的街道也全部水泥硬化。板棚河上游邢坪段还建有三座立体桥,四座漫水桥。2005年建造了百余个沼气池,修建三个大型蓄水池。2010年大部分村民用上自来水。 1980年,邢坪村通上了高压线路,2000年,邢坪村电信网络开通。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学校规模日新月异。1998年,上级扶持4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在村北部建教学楼一幢。2003年建办公楼一座。2014年学校学生餐厅竣工。 医疗条件日臻完善,由过去只有一间药房的卫生室发展为门诊室、仪器室、药房、住院部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人民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邢坪人的收入普遍增加。饮食方面由玉米糁红薯饭—萝卜白菜白馒头—山珍海味。衣着方面由粗布衣、草衣—中山服、洋布衫—西装、牛仔裤、羽绒服、纳米、昵子等。住房方面由草户—土瓦房—平房(两层或三层)。文化方面由念经、听说书、喷瞎话(讲故事)—听广播、看电影、看样板戏—看电视、玩电脑。屋内摆设方面由板凳、堂桌、木箱、柴床—三斗桌、立柜、四平床—五斗桌、组合柜、沙发、席梦思床、梳妆台、穿衣镜。厨用方面由烧柴—烧煤—电磁炉、液化气。交通方面由步行、骑马、坐火车、人力车—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公交车、出租车、小轿车。另外,电话、手机、冰箱、空调、电风扇已基本普及。 基层组织: 邢坪村支部于1951年间成立。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油坊村 |
油坊村位于刘店镇政府南1.5公里处,因岘山寺和尚在此设油坊而取名。东与汝州寄料镇衔接,西临沙坪村,南靠岘山村,北连刘店和枣园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05.5亩、林地891.8亩、村庄占地621亩。辖油坊、段疙瘩、周家坡、梁庄、黑石沟、崔家坡、崔庄、刘家坡、栗扒、吴家坡、杨树岭、蒿坪、西坡、竹园、刘家、张家11个自然村、21个村民组、814户、3874人。 1947年属刘店六区管辖,1949年建油坊子即属三屯区管辖,1951年划归刘店区。1958年建大队,属三屯公社管辖。1961年归属刘店公社,1984年大队改村,属刘店乡管辖。 全村现有姓氏16个。其中段姓128户,杨姓33户、刘姓140户、王姓38户、郭姓4户、梁姓73户、吴姓15户、范姓11户、崔姓66户、路姓111户、姚姓2户、张姓20户、陈姓19户、申姓3户、韩姓121户、李姓30户。 油坊村地处岘山脚下,属丘陵地带,地形自北而南呈梯形增高,土地较为肥沃。境内有二条小河,一条发源于岘山,一条发源于爪古山,均在段疙瘩处汇入板棚河。栗扒村南山根有一清泉,一年四季清水不断。 油坊村四季特点大致是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多雨,秋季风和日照长,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夏季节交接时多有干热风和冰雹灾害发生,冬季气温在0度左右,夏季气温在28度左右。 社会事业: 汝寄水泥快速公路横穿境内,南北乡村水泥路直通岘山。村投资20万元修建教学楼一座,容纳10个班、700名学生。有民办幼儿园二所、机砖厂一个、卫生室三个。9个自然村用上自来水。1974年修黑石沟水库一处,可灌溉500亩耕地。电网改造后,户户用电可靠,有各种车辆500台。 名胜古迹: 油坊村山水环绕,自然风景秀丽,有古刹名寺岘山寺(又名土坨寺)。解放前,香火鼎盛。寺内有太子塔、太子碑,碑文是苏东坡狂草诗:“凡使仳行,耳聋耳伴,先记饥寒,后听使唤,得实可留,且疑则换,莫使鞭打,免去祸患,乃子乃孙,康复延算”。岘山寺南200米处有塔林一处,传说为迷魂塔,谁也数不清多少座塔。寺门旁有宰相请太子回朝诗一首:“为静恋气写岘山,半枕云雾拥禅关,旭雨浴泽浮尘湿,诗到阳春遍地间。”可惜“0”中被毁,现在废墟一片。现在存有清末皇封木牌一块,段氏8代人温授填充布政司官位记载,其余古迹不存在。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沙坪村 |
沙坪村位天伏牛山脚下,是一个距汝阳县城南15公里的、有着2000余口人的村庄。沙坪村土地总面积4800亩,其中林地2000亩,村庄占1000亩,沙坪村共有两条河,一条是上至邢坪经过沙坪村东,下至刘店村,另一条河起源于刘富沟村经过沙坪村西、张庄村南,下至刘店村。沙坪村处于中原丘陵地区,气候每年冬季最低温度零下3度以下,夏季最高温度38度以下,交通十分方便。小柏路从沙坪村中央经过,距刘店高速路口只有3公里,汝寄路从沙坪村北经过只有500米之远,近年来,给沙坪广大群众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沙坪村共有八个自然村,有沙坪村、刘富沟、上刘富沟、张庄、李家湾、王沟、曲凹、圣水沟,共有4500余人,798户。 村名有两种说法。一是红巾军在此大开杀戒,谓杀平。二是此处地势平坦,地含沙石量较大,故名沙坪。1947年公所属六区,属刘店管辖,1949年建沙坪大队,分属二区,属三屯管辖,1950年归刘店区,1955年合刘店乡,1958年建大队属三屯公社,1962年回属刘店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沙坪大队改沙坪村委属刘店至今。 全村全部是汉族,共有59个姓氏:郭、刘、张、李、焦、杨、袁、赵、孙、马、史、杜、高、盛、周、田、万、冯、陈、郝、殷、路、王、黄、耿、洪、胡、董、雷、景、姬、宋、曹、师、姜、贾、程、原、仁、卢、潘、吴、党、翟、许、仇、靳、范、毛、牛、梁、霍、徐、连、魏、吕、孟、谷、申。 种植烧烟是沙坪村的支柱产业,1988年开始发展烟叶生产,每年种植烟叶都在千亩以上,农民增加收入在两百万左右,其它种植有小麦、玉米、花生、高梁、黄豆、绿豆、红薯、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经济林主要种植杨树、桐树、槐树、榆树、椿树、黑桃、苹果、梨、杏、桃树等树木。连年来沙坪村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有牛300多头,羊1000多只,猪1000多头,鸡2000多只。商业生活超市5个,小代销点10多个。2014年,杜旭阳又在沙坪村建成了一个大型面粉厂,投资300万元,安排20多名农民工就业,创造了相当可观的农民工收入,两座烟叶育苗工厂,占地40余亩,两个服装小型加工厂。 沙坪村有两个吃水工程,一个是刘店乡万人吃水工程,供应了沙坪村、张庄村、曲凹村近3000人口吃水,第二个是刘富沟700余人吃水工程正在施工。村庄道路:刘富沟、张庄、曲凹、圣水沟、王沟、沙坪全部道路硬化。电力通讯全部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网通公司全部网络覆盖。文化设施建设:张庄村休闲广场一个、沙坪村一个,沙坪村部图书室一个,沙坪小学图书室一个。 沙坪村建设新村两处,张庄新农村共120户,沙坪村新农村50户,由汝阳县扶贫办扶持,大部分资金由住户酬资。 沙坪村人民生活从1990年以前的土瓦房改建成砖混平房和两层小洋楼,家家户户都看上了电视,安上了电话,2005年以来基本上每人都用上了手机,户家大部分都用上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太阳能等家用电器,全村大小车辆30多辆,充分证实了沙坪村近年来的发展。 沙坪村所辖的8个自然村共有寺庙6座:药王庙、全神庙、关公庙、祖师庙等,每逢春节过后在制定的庙会期间,供广大香客游玩。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洪岭村 |
洪岭村位于云梦山上的孙墓东侧,东和七贤村相邻,西以马兰河为界,南至三屯下河村,北至滕岭村。全村总面积9.43平方公里,耕地421.4亩,林地面积1260.1亩,村庄占地545.5亩,辖钟凹、张安、大洪岭、塔凹、鹁鸽崖、小洪岭、赵家岭、郝岭、姬窑、史家岭、花庙沟、张岭、半坡13个自然村,18个村民组,人口2458人。 洪岭村相传在古代时是狼畜虎豹居住的地方,森林之大,根本没有人烟。据说在明朝末年文荒战乱时,从山西洪桐县迁移到这里来的,姓洪的占多数,所以起名叫洪岭村。 全村共有15个姓氏,洪姓108户,郝姓60户,张姓45户,王姓14户,杨姓33户,袁姓13户,马姓11户,刘姓10户,史姓48户,赵姓72户,姬姓28户,李姓20户,许姓5户,田姓24户,百姓14户。 解放前,由于土地瘠薄,地少占头多,没有一分水浇田,粮食产量很低,基本靠天吃饭。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土地保墒了,加上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特别是近年来种田,调整种植结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烟叶、花生种植面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社会事业: 过去四处没有路,大小车不能进,道路泥泞不堪,严重影响着广大群众出行,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1988年修建了洪岭村通往七贤的唯一村道。2009年利用整村推进项目,实现了钟凹大街小巷子水泥硬化,同时有县二线所出资修建了3公里恐龙大道。2010—2013年两年间利用世行项目,投资90万元,修通了史家沟通往花庙沟,钟凹通向数学楼至姬窑村,第三年又修了大洪岭至塔凹至小洪岭道路,2012年又修了大洪岭至塔凹至小洪岭至村部道路硬化,彻底改变了洪岭村2458人出行难的问题。大小车能进能出,交通便利。 教育方面: 解放之前,没有学校,到了1994年人民群众集资8万元,在赵家岭中心地界修建了一所两层教学楼,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下,2012年又修建了校两侧房屋,2015年又动工修建校大院房屋,操场得到硬化,学生有了宽阔的操场和美好的环境及就餐场所。 医疗卫生: 解放前没有像样的诊所,人民群众就医还得跑到几里外去看病,现有不出村就有诊所,大病可到大医疗治疗,况且全民参加新农合,还可按比例报销。 人畜用水: 1989年国家投资12万元,群众集资7万元,在马兰河边158米扬程,589米管路,通过抽水站再送到各家各户,此工程谓豫西扬程最高的水利站,近年来又在钟凹村南修建了3800米管路工程,由此以来,洪岭村人畜用水基本全覆盖。 人民生活: 解放前洪岭是我县最穷的地方,宁叫吃个馍不叫喝口水,吃水贵如油。现如今家家户都用了洁净的自来水。老百姓的住房也由原来的土草房、破瓦房改变成了钢筋水泥。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昌村村 |
昌村位于刘店镇政府东北2公里处,东与汝州搭界。全村总面积4.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7.1亩,林地1049.1亩,村庄占地234.7亩。辖昌村、王岭、北窑、韩沟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70户,1671人。 解放前因昌姓定居,取名“昌村”,村级建制历属红里大队,1982年分划昌村大队,属刘店公社,1984年昌村大队改为村委会,属刘店乡。解放后,昌姓迁移到外地,现在以范、焦、仝、程、赵、韩、王、刘、翟大姓氏为主。 建国前,昌村经济不景气,人民群众吃糠咽菜,生活无保障,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林果业、畜牧业零星存在,交通工具极为落后。建国后,昌村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昌村人民响应党的号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昌村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率先利用农业机具,应用化学肥料,科学施肥,推广优良品种,现在昌村以农业机具耕作的占总户数的90%以上,特别是近几年来得到了上级的扶持,使村西河滩100亩沙滩变成了耕地,昌村人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灌溉面积,村庄南北耕地可灌溉面积150亩,北坡烟水配套工程的建设,使昌村的300亩烟田得到了灌溉,发动群众植树造林350亩,也是昌村的一项产业。 昌村人多地少,发展经济建设从何着手,那就是以种植业、养殖业、商业、医药、劳务输出等为重点。昌村现在有三轮车、小汽车40余辆,商店4个,药店3个,收蜂胶、蜂布、蜂产品加工每年达百人之多。劳务输出达300人,剩余的劳动力在家种植烟叶,家家户户没有剩余劳力。昌村的经济发展正历经日新月异的变化。 昌村地处丘陵,建国前,各方面条件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畜吃水也不成问题,村庄的南北干道和中街的东西主干道全部硬化,汽车可通往家家户户。 昌村人重视教育,昌村学校占地5亩,1999年村两委投资25万元建成新教学楼22间,715平方米,2004年又投资10万元建成14间300余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楼,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卫生事业也是昌村人民所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村办、私办卫生室的范中太、焦建伟、焦其明、焦永信等医生,医术高明,为村防病治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民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广大群众的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显著改善,草房变瓦房,瓦房变水泥房,二层的小洋楼一座座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家用电器逐步高档化,电视、电话、摩托车拥有率占90%以上,家用小车也走向农家。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岘山村 |
岘山村位于刘店乡东南方4公里的岘山脚下,东临汝州安沟,南靠岘山佛爷洞岭,西接邢坪村,北依油坊村。全村总面积9.76平方公里,耕地2667.5亩,林地1264.4亩,村庄占地518.1亩。辖长树湾、石桥、南窑、柳树下、谷庄、下河、土门沟、东坡、和尚庄、皂角树、赵庄、西庄、宋家村、陈崖顶、侯家村、张家村、李家村、李家上沟、老泉源19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480户、2456口人。岘山村因是佛教重要发源地岘山寺所在地,自古沿用岘山村名近2000年历史。 据现有大量石刻文件记载,佛教传入中国后,即在岘山村石桥组河北凤凰台上兴建土坨寺,在凤凰台下扩建岘山禅院,距今在1800多年。不少佛家弟子的父母因牵挂自己的亲人到此探亲,并在这里落户,董姓、赵姓、张姓、郝姓、王姓、黄姓、申姓大都是四面八方迁来的与僧人有联系的家庭。岘山寺兴盛时僧众800多人,其父母乡亲尾随而来的也有400多人。 明朝末年,岘山寺僧众因与李自成作对,被闯王杀烧,加上其亲属也被株连,岘山寺沟上下没有留下多少原住民,现有的张、王、李、黄、申、宋、吴、翟、刘、郝、马、穆、谷、鲁、崔、焦、耿、侯、樊等姓,大都是从-县迁移来的。 岘山寺与太子碑的传说: 在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今汝阳境时首选岘山北麓创建头陀寺(后名岘山寺),到北齐天宝年间已具相当规模,数百年后,到唐朝末年,在黄巢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下,唐朝终被朱温所代,在我国北方又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而在南方则同期有十个割据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中国又一次陷入战乱之中。身处乱世的人们在迷茫无助中苦苦挣扎,佛教信仰成了当时很多人们无奈的精神寄托。当时,岘山寺就以其显赫的名声和宏大的形势引发了一段皇太子皈依佛门留箴言的传奇故事。 原来,叛将朱温篡唐称帝后,改国号为梁,定都洛阳,史称后梁。但当时很多割据地方的原唐朝藩将并不归附朱温,而是纷纷以讨贼复唐为口号,兴兵伐梁,一时战火纷飞,其中尤以割据山西的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反对最烈,屡与后梁血战。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继承父志,奋发作为,开创了来灭梁建唐的伟业。相传,李存勖为报父仇,灭掉朱梁,南征北战,因携子不便,遂将幼子寄于岘山寺托付于方丈收养,同时约定若成大业,领子还朝,若战败身亡,全找于斯。并题诗一首。多年后,李存勖终成大业,灭梁称帝,是为唐庄宗,后派一大臣前来请太子还朝,但太子在岘山寺中长大成人,深受禅宗净土影响,早已看破红尘,决意行作沙门,常住静土,心神安宁,遂忤逆父命,留寺不归,并亲书一短文托来人送与父王:“凡使俾仆,目际耳畔,先念饥寒,后存使。得实则留,可疑则换,莫使鞭打,免生祸患,迩子迩孙,康寿延算”。庄宗闻听无奈之下,遂敕封头陀寺为天寿寺,以示尊荣,寺东所对之山也因此留下封子山(又名太子山)。 建国前,岘山村经济非常不景气。除了寺庙香会有点小商贸外,没有其它任何工商业,粮食根本不够人民吃用,林果业、畜牧业只是零星存在,土地掌握在地主富户手中,交通条件极差。建国后,岘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本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建成了青山水库存东干渠,扩了坡改梯工程。为克服“犁种收打整年忙,里里外外一把粮”的局面,党支部根据岘山地多荒山多的特点,在洛阳地委的支持下,栽植速生杨,使岘山村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岘山人民响应党的号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岘山村以其固有的地域优势,发展农业、林果业,加上养殖业,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林木材每年有近6000万方往外发出,林果产品也有数万斤外销。二沟四岸的速生杨,近200亩果园已成为岘山村的绿色银行和生态屏障。 岘山村利用自筹资金和国家补贴修通村道水泥路,使农网改造低压电通到户,民政厅扶持和募捐建起村小学校楼房两座,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2014年在国家教育部门帮助下,又建起了学生食堂300余平方米。 人民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吃穿住行比建国初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岘山村二层楼随处可见,手机、摩托车已不再是人们的新时尚。 岘山村两面环山,一面靠坡,面向刘店小平原,境内有2000多年前的佛教发源地岘山乾明寺、岘山禅院、七十二座塔林和石桥等文物石碑,虽然受到毁坏,仍有待人们开发。2014年在岘山村民谷书占、谷书现、谷保家等村民的倡议下重修药王庙,即将竣工。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刘店村 |
刘店村位于道教圣地岘山北麓,距汝阳县城15公里。全村总面积8.5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235.3亩,耕地4101.4亩,村庄占地667.3亩。辖2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刘店、西元庄、高家岭、李家村、北庄、狼坡凹、搬倒井、黑石坡、上圪塔坡、下圪塔坡9个自然村,全村910户,4767人,是刘店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刘姓人家在道旁开店,因此而得名刘店并沿用至今。明万历年间,又有李、史二姓从外地来此居住,以后有一部分人从-县迁入,全村现有姓氏30余个。 经济产业: 解放前后,刘店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红薯、花生、大豆、芝麻、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粮食单产只有300来斤,解决不了群众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普及优良种子,采用科学种田等措施,如今亩产达1000多斤。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又发展烟叶种植500余亩。解放前,刘店并无工厂企业,只有家商店、药店和旅馆。1966年,刘店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建起全乡唯五的发电机组,使刘店街部分单位和居民用上了电灯。1968年盖厂房,购买轧花、榨油等机械设备,建起了全乡第一家企业。1970年建-厂一座,1980年又建起了面粉厂一座。 社会事业: 刘店村于1972年在村南河滩拦河暗坝一座,把地下水引入刘店大街,使百亩良田得到自流灌溉,刘店村原有小学一座,1994年上海银厦公司投资80余万元,社会集资60万元建起刘店中心希望小学,目前有教室39间,教师37名,在校学生800余名。 1997年省财政厅投资20万元在村西建起万人吃水工程一座,解决了刘店村包括乡政府机关在内5000余人的吃水问题。1996年修筑汝寄公路。2003年在省民政厅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投资7万元,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资2万余元,修建硬化刘店村南北四条大街道路2.5公里。刘店村现有卫生室一所,镇卫生院一处,一般疾病可就近治疗。 人民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人住草房已成历史,砖混平房、二层小楼到处可见,家家有电视机、冰箱,手机、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 名胜古迹: 刘店村西黑石坡有桃花洞一处,坡顶建有亭子,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村东关帝庙建于康熙19年,并有马王庙、火神庙、药王庙。寺庙在“文革”前后被毁,只有药王庙尚存,如今又重建了关公庙,香火不断。 重大事件: 1925年,刘店村修筑寨墙以防土匪骚扰抢劫。 1940年,郭三畏带-一个团攻打刘店村。 1955年,盖刘店中心小学。 1972年,修拦河暗坝一座。 1996年,盖刘店村部。 1997年,建万人吃水工程。 2003年,修建硬化刘店南北街道路。 信息来源:汝阳县刘店镇人民政府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