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洛阳 >> 汝阳县 >> 勒村乡 >> 石寨村

石寨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寨村简介

  石寨村位于汝阳县城西南60公里处,因地势平坦,土壤多沙,故名沙坪。1947年属一区(付店);1949年建沙坪乡,属四区(付店);1958年撤乡建大队,属靳村公社。1984年大队改村,属靳村乡石寨村。全村总面积3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0.75亩,林地面积29888亩,村庄占地407.9亩。全村辖27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总320户,人口1300人,其中男650人、女645人,全村以高、张、朱、王姓为主,大部分是从-县迁至,距今有几百年。
  民俗风情
  石寨人结婚,以女到男家为主,到法定年龄登记结婚。结婚前一个月内男方应将头先约定的彩礼送到女方家,并告知女方结婚日期。女方的亲朋好友要想女方家送添箱礼,结婚当日,男方家一位长辈,和搀娘1人,同辈1人带礼到女方家迎娶。迎娶结束要大待宾客。乡邻及好友向新郎,新娘送贺礼,宴席有10大碗,12碗及28碗。晚上闹新房。婚后三日,女方家长由长辈1人带新娘弟或侄子接新郎,新娘到女方家中参加为答谢送添箱礼的亲朋所安排的宴席。并介绍新郎与女方家亲友相认。
  民间故事
  在我们村有一个石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石寨村南沟组有一个石人仙,他是一个放牛郎,他每天放牛到南阳,鲁山一代,终于有一天他发现鲁山有一家富豪,家有一位小姐长的天仙一般,他就经常到她家附近放牛,他对这位小姐产生情愫,于是他每天晚上去找她与她发生关系,时间长了,这位小姐就茶不思饭不想,卧床不起,家里人很着急,请来了好多郎中给闺女看病,但久治不见好转,她的母亲就问闺女,可是不论问她什么也不说,母亲很着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家里商议,请来神婆为闺女看病,神婆看后,才发现有一个放牛的神仙在缠着她。所以闺女才象得了大病一样,神婆就教她说,如果他今天晚上再来时你准备一个白线卷,一头刃上针,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别在他的衣服上,这个小姐就听了神婆的话,第二天她家里人就发现一条白线。家人派人拿上大刀顺着白线一直找到这里,石人山。发现了石人,石牛,于是刀斧手挥起大刀向石人头部砍去,把石人的头部砍下一半,从此这位小姐就恢复元气,如今的石人头就只剩半个,身上也留下一条清晰可见的白线。
  信息来源:汝阳县靳村乡人民政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0326203 471000 -- 查看 石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寨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杨坪村

  杨坪村位于靳村乡政府东南方13公里处,距县城40公里,东南向与七里村、西沟村相邻,向西与鱼山村山水相连,北与小白村隔河相望。全村总面积6.1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566.8亩,耕地面积695亩,村庄占地169.4亩。有11个自然村,分别是东岭、下、北庄、枣园、南坡、贾沟、瓜沟、南凹、南头、北头、后沟。共8个村民组、259户、1000多口人。因村中原有梁姓居住,叫梁坪,后时间推移演变为杨坪。村中主要居民均为明朝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现有19姓,分别是郭姓105户、刘姓25户、狄姓31户、高姓11户、张姓13户、滕姓6户、贾姓5户、王姓5户、叶姓12户、李姓3户、贺姓4户、程姓1户、柴姓1户、史姓1户、吕姓1户、范姓3户、袁姓2户、赵姓3户、申姓1户,其中郭姓人口最多,占35%以上。   【名胜古迹】   村南头处先后修建“关爷庙”、“观音庙”、“火神庙”、“瘟神庙”等6座庙宇,总称南庙,沿用至今。庙中有黑松、白松两棵,均有数百年树龄。其中黑松胸围可达3人合抱,在上世纪50年代被雷击倒;白松在“0”中被毁,至今在其遗址一边修建杨坪教堂,信徒逾百。   信息来源:汝阳县靳村乡人民政府  

鱼山村

  鱼山村位于靳村乡腹地,距靳村街北6公里。北与小白村相邻,东与杨坪、西沟二村为界,西南同太平村接壤。总面积8.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0.1亩、林地面积4253.7亩、村庄占地面积337.5亩。汝靳公路沿靳村河由南向北穿境而过。地势为自然盆地,四周群山环绕,松柏苍翠,盆地底部有一东西走向小孤山,活像一条大鱼在盆中漫游,故名鱼山村。全村共有1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16户人家、1235口人。据传清朝初期,鱼山村仅有17户人家,其中张姓5户、王姓5户、赵姓4户、罗姓3户。现在共有20个姓氏,分别为林姓、史姓、闫姓、赵姓、刘姓、昌姓、王姓、马姓、叶姓、张姓、罗姓、耿姓、韩姓、康姓、杜姓、周姓、李姓、郭姓、姬姓、牛姓。其中张、王、赵、罗人口较多。这20个姓氏中有解放前逃荒来的,有男到女家落户的,也有因继承他人遗产而迁来的。   【名胜古迹】   阎王窆:在金湾口子西河南岸,是一堵刀切石崖,东西长约100米,高80米,崖腰距河面的高度约30米,有一条人工开凿的人行道,不到一米宽,是过去全村人经过的唯一通道。行人通行时一般不敢朝崖下看,十有八九头晕目眩。因地势十分险要,俗称“阎王窆”。据说旧社会土匪骚扰及日军入侵时,一听说要路过此地,均绕道而行。这一险地,竟使旧社会的鱼山人因祸得福,免遭不少劫难。1973年,汝靳公路从河西岸通过,后又架了桥梁,凡路过的人仰视崖中的人行道,无不望而生畏。   凉风洞:这是一处闻名全乡的自然景观。在东南山上有一凹地,叫壮家凹,凹口的石砻底部有十几平方米的地方,夏季温度在0℃以下,三伏天可在地表石缝间挖到拳头大小的冰块。若汗流浃背地行至此处,休息不到一分钟,便会汗渍全无,像进入冷库一样舒服,但到了其他季节就一切正常。   信息来源:汝阳县靳村乡人民政府  

小白村

  风光秀丽、雄伟壮观的小白村地处汝阳县西北边界,于嵩县紧邻,是旧时出进山口,通达嵩县,汝阳县城,洛阳,南阳的捷径。小白村山清水秀,群山环抱,自然形成十余里山间盆地,成村悠久,民风淳朴,传说颇多,是靳村乡重要产粮基地。   小白村头枕照八垛,足登五垛山,东有青山做屏障,西有竹竿垛为依托,小白村西据说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居住的顶弥山,村东有一条青龙伏卧在河边,村南像一只金凤凰展翅在山坡紧护南边,村北如长城一般的沟梁坡横卧,南边一条无名河人称它是大河滩,起源于斗云石寺,由南至北经过上店归汝河,村北小河沟人称北河沟,由竹竿垛山后经官天沟流入无名河,这里不仅是依山傍水,而经常彩云缭绕,真乃是神仙所居之地者。   据说小白村不足两里地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深翻地时,发现大批古时大砖。从而进一步证实,这里古时有一个大寺庙的传说。思源坐北朝南,共分前后两院,门前有一砖砌古塔十余米高的石灰白塔,与西米山顶寺院白塔相比俗称小白塔寺,小白村名由此而来。   小白塔寺所建年代已不易考究,当时人们习惯记忆中小白塔寺是本地祈求天地,告神奉佛,议论村事的场所,寺肉僧众十余人,晨钟暮鼓,安宁寿炕。遇灾荒饥饿、瘟疫传染之年,尽寺肉能济困百姓,赢得较好口碑。   小白塔寺被毁后,纯朴的乡民记得多年的众僧善事,曾在下地村的山坡前建一小庙纪念,解放后被毁之。   小白村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山岭,海拔1016米,南坡属汝阳辖区,北坡属嵩县辖区,即是汝嵩两县界岭,且能阻挡来自西北的-的侵袭,显然是一道防护屏障。由于地势险要,1948年解放军司令员皮定均部队与-省保安困在此激战三天三夜,双方伤亡惨重,但正义总属于人民,解放军最后大获全胜,当时解放军驻地是小白村,以此拉开了该地区新生活的序幕。   照八垛座北朝南,挡风向阳,坡顶和坡根有两个自然村,站在小白村向照八垛看去,层层梯田缠绕,稻茂茁壮,此地盛产桐树、柿树郁郁葱葱,眼光普照,水量充沛,养育了一区生灵。坡前有一季洁河,地下水储量充足,泉水皆是。据老年人讲,过去河水常年不断,水中养育大量鱼虾,后来上游大烟增长,植被破坏,河流时常断流,照八垛阳光明媚,生灵繁盛,八方文泰故城照八垛,该山相对的八百里伏牛山心脏的牛心寨山,遥相呼应,颇为壮观。   小白村东临十八盘乡刘坑村,西靠竹杆垛,南邻鱼山村,北与嵩县黄庄乡红堂村接壤。四周群山环抱,靳村河从村东慢慢流去,靳黄公路穿街而行。全村总面积19.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0余亩,林地面积9239.6亩,村庄占地586亩。辖小白、河东、仝家庄、镢头湾、菜沟、庙湾、任沟、南沟、上沟、下沟、上院、下岭、北坡、漆树湾、下地、龙脖沟、道庄、界岭、山后、朱家坡、石门、西米山、张家、魏家、马家、朱家坡26个自然村、22个村民组、599户,总人口2842人,是靳村乡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占全乡人口的五分子一。   明朝年间小白四乡基本无人居住,只有小白街落户最早的崔氏人家。后来因灾荒,以从-县大槐树下迁来一户姓杨的老皮匠,在此落户最早的就属崔、杨两家了。其余姓氏均是明末清初陆续迁入的。目前已发展姓氏40多个,其中杨姓18户、王姓67户、肖姓16户、张姓14户、崔姓22户、史姓23户、金姓4户、耿姓9户、狄姓9户、袁姓6户、高姓2户、孙姓5户、黎姓9户、罗姓10户、安姓5户、焦姓3户、陈姓9户、尚姓2户、宋姓3户、范姓2户、程姓1户、林姓3户、吴姓8户、付姓1户、任姓3户、周姓8户、邢姓1户、赵姓33户、魏姓38户、许姓2户、裴姓3户、胡姓2户、陆姓5户、邵姓1户、田姓1户、雷姓6户、余姓12户、卢姓1户、尹姓3户、闫姓6户。这些姓大多数属清朝末年以后从外地陆续迁入的。   【社会事业】   小白村地势较平坦,东有汝河水,西有靳黄公路,库溏水利工程设施可灌溉耕地650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全村居民吃水全部解决。1996年小白银河湾水库建成,容量910万立方,年发电量1500亿度。2002年硬化靳村至小白水泥路面3.5公里,村、组公路已基本开通。   小白村文化生活丰富,历史悠久,有业余剧团、狮子舞、高跷、旱船、铜器、排鼓队等娱乐项目。   小白中心小学位于小白街丁字路口,最初是小白街杨家祠堂,坐北向南,三面出前檐大厅,大门与前墙由黄庄书法家侯姓写匾额“祠堂”二字悬挂门额,祠堂两边有“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个大字,庭前东西七八间厢房,是学生教师和教师宿舍,学校通道两侧载着香花异草,当时住宿学生七八十人,民国初期大的学生读《四书》、《五经》,小学生读《三字经》、《百家姓》。民国期间改为洋学堂,课堂设语文、数学、常识、体育、音乐等,学校管理者是由全村威望最高才华出众的裴凌云为校堂教师。1940年由黄庄高小毕业的洋学生担任校长,教师由赵冠英、史安仁、周东明、杨守梅、以及赵金界等,教学经费和教师薪金由地方拨给。建国后,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学校规模逐渐扩大。   【名胜古迹】   小白村四周群山环绕,自然风光秀丽。东有小白水库月亮湾度假村(正待开发),西有建于明朝年间的大型祖师庙遗址(须弥山),北有关爷庙和火神庙遗址,南有太山庙宇,1997年群众自发重修。现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进庙烧香,求神拜药者络驿不绝。   信息来源:汝阳县靳村乡人民政府  

双寺村

  双寺村位于靳村乡南部深山区,东接付店镇松门村,南与西泰山风景区接壤,西面与石寨村、椿树村毗邻,北与沙沟村相邻。双寺村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4.5公里,总面积16.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4.3亩、林地面积15081.9亩。村庄占地面积77.2亩。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林木资源丰富,是靳村乡森林主要分布区。   双寺村共有5个村民组,106户人家,现有400余口人。   双寺村原名剥菜沟,主沟东南西北走向,状如葫芦,腰细两头粗。东村古时有一寺院,周边几个寺院的僧人都来此地聚会讲经,名曰“会全寺’。西村古时曾有一尼姑庵,住有几位尼姑,名曰“双庵”。“双寺”就是“双庵”和“上寺”合称,简称“双寺”故而得名。   姓氏来源   故事本地居民很少,明末年间,因灾荒和战乱,又有一部分外地人迁来。为躲避荒乱,大都生活在深山老林中,在深山背后,到处能找到古人垒的石堰、石墙、捣粮用的石臼,说明山野都有人生活过,和平年代,人们纷纷下山定居,也有的人进居城市或移居他地。留下的村民共有以下18个姓氏:方、陈、史、徐、樊、张、王、李、赵、韩、朱、杨、侯、任、孟、宋、高、万。18个姓氏中,居住时间最长,且人口最多的是方姓,大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20%,其次为赵、王、张、史、陈。   名胜古迹   双寺有45条山脉结成一条近似东西走向的大山沟分支三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小山沟,分别叫小剥菜沟、大石板沟、小石板沟。传说,汉代王莽追杀刘秀,曾路径此地。光武帝刘秀先到付店镇的拔菜坪村拔了菜,途径剥菜沟,又经小剥菜沟剥了菜生火用膳,剥菜沟而得名。此后,刘秀骑马踏入石缸漫山避难后南行。如今喂马的石缸、饮马盆依存。路径剥菜沟的途中,在石壁上留有一处象形文字,传说,如果谁认得这个字,附近的石门就会打开,谁就能得到洞里藏的宝贝。这里的石板路上还留有4个马蹄印。除此之外,双寺因为与西泰山风景区接壤,所以这里的山处处是山奇石秀,杜鹃聚集,景色怡人,空气清新。   双寺人民的期盼   双寺村的风景名声居多,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具体开发的地点有三处:   地点一、刚进入双寺地界的入口处:这里怪石林立,山奇石秀,形态逼真。有的山头像狮子,有的像恐龙、石兽、石人、石柱,石龙潭、石龙根、仙女浴等,应有尽有。   地点二、双寺地接的中间处   这里山势依然陡峻,峭壁直立。有怪石,有石洞,初夏5月,杜鹃开放,叶绿花红,加上人造湖泊,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地点三、双寺南边与西泰山景区接壤处   这里更是奇峰罗列,怪石嶙峋,紫红杜鹃,山花烂漫的佳境,这里有名副其实的“笔架山”,有形态各异的“八仙人”,有高耸压顶的“和尚头”(即神仙窑),有我卧伏山巅的“蒸馍石”,“石桌子”等。此处的山顶平坦,视野开阔,是建寺盖庙的好地处。也是营建避暑山庄的好地方。如果从双寺村口沿着小剥菜沟开辟一条通往此处的公路,的确是一条投资少,驱车省力的理想径道。   双寺人民期盼着天下的有识之士,有投资财团,来此地投资开发。   信息来源:汝阳县靳村乡人民政府  

七里村

  1、基本情况:七里村位于靳村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北与十八盘乡斜纹村接壤,西与杨坪村相邻,东与西沟村相接。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7.4亩(其中坡耕地290亩),林地面积8100亩,村庄占地面积152亩。地形以山丘河沟为主,分为三岭二沟,二岭为苇园岭、马家岭,三沟为狄里沟、五朵沟、七里沟。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淮河水系,境内植被茂密。斜靳公路从村中绕过,交通便利。全村共18个自然村,分别为上沟、苇园岭、楚家村、牛家村、半坡、大片沟、阳坡、阴坡、大树下、南圪塔、马岭、田庄、楼房、五朵沟、岭上、白土坡、闫庄、狄里沟。共七个村民组,上沟组、苇园组、下沟组、南圪塔组、马岭组、田庄组、狄里沟组,全村222户,780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外迁较多,许多自然村虽有房屋但无人居住,成了“空心村”最典型的有狄里沟、苇园、马岭。   2、村名由来:斜靳公路从村中通过,从杨坪、西沟、七里交界的西沟桥算起,到与十八盘交界的界岭,过去有7华里,因此人们把散居在这片山区的村落合称为七里,由此得名七里村。   3、姓氏渊源:七里村共有姓氏10个,其中郭姓、马姓从汝州市东马庄迁入,楚姓、许姓从伊川县白沙乡爪湾村迁入。这些姓氏都是有清末逃荒要饭而来的。  信息来源:汝阳县靳村乡人民政府  

沙沟村

  沙沟村位于靳村乡东南三公里处,东与付店镇交界,西与靳村村、南与双寺村、北与西沟村相邻。全村总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0.4亩,林地面积16108亩,村庄面积114亩。10个村民小组,222户,704口人。沙沟村山高沟深,含竹园、老安场、大东沟、上岭、杨盘、桐条沟、庙沟、二道沟、方家村、小东沟、北坑、滴水崖沟、柳木沟、响潭、韩家村、古木沟、柳树下、古木沟口、朱家庄、何家村、小东沟等37个自然村,分布在5条大沟之中,是靳村乡条件最差的行政村之一。三座山峰老尤尖、马头岭、西大尖海拔都在1200米左右。矿产资源有钼、铁、铅锌及萤石矿等,村中有百年以上古树亮子树、黄连树、皂角树等10几棵,其中在著名的是生长在歪脚山百米悬崖上的两颗千年龙松,威武青翠,枝繁叶茂。北坑组是靳村乡海拔最高的一个居民点,在千米以上。耕地面积广,视野开阔,气候适宜。每年夏天平均气温也不超过20度,是一个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沙沟村的沙沟河位于汝河上游,靳村河的东支流,因山高坡陡,每逢雨水季节,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进河里,故而得名沙沟。   据传,沙沟村古时人口甚少。明朝末年,由于战乱和灾荒,从外地迁来了张、王、韩、方四家,延续至今已经有姓氏近20个,其中韩姓30户、周姓10户、李姓12户、王姓62户、朱姓6户、崔姓3户、史姓2户、陆姓2户、何姓9户、孙姓4户、张姓42户、陈姓3户、刘姓1户、胡姓1户、吕姓1户、任姓7户、常姓4户。张姓系从-县迁入,韩姓由嵩县田湖镇藤王沟迁入,王姓自本县柏树乡迁入,常姓从本县内埠乡迁入,任姓、方姓从本县三屯乡迁入。   信息来源:汝阳县靳村乡人民政府  

西沟村

  西沟村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东邻七里村,南邻付店镇,北邻小白村,西邻太平村,全村总面积17.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7.1亩,林地面积16000亩,村庄占地面积144.8亩。辖6个村民组、23个自然村、175户,总人口612人。   据传远古时代西沟村没有人家,只有山林一片。后火山爆发,形成土沟和三条山岭,三条岭中间五谷六叉,演变成深山老林。并形成铅锌、铜、铁、锰、金等矿产资源。据说王莽和刘秀因战争路过此地并在此地住宿、做饭,因此起名西灶沟,解放后西灶沟归付店管辖取名西沟,并沿用至今。   明朝末年,由于灾荒和战乱,杜、裴、吕三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至解放前因日本侵略和国内战争,逃到西沟定居的有20家,有姓张、王、李、赵、郭、陆、炊、蔺、耿、姚、闫、扈、姚、许、焦、胡、杨、吴、周。   【名胜古迹】   西沟村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有待开发。有素久负盛名的朱心寨、平头垛、东石蜡、西石蜡、凤凰头、女爷、老婆坎、冬龙潭等,还有观音庙、龙王庙、老君庙等,优美山景现在正待开发旅游产业。   【民俗风情】   1970年,村成立文艺宣传队,曾演出当时流行的革命样板戏,后来演《朝阳沟》、《小儿黑结婚》等剧目。   逢办婚事,需设宴招待亲朋好友,宴席有三八席、10大碗,现在有八大凉菜、热菜,十二碗有荤菜6盘、素菜6盘、6碗汤等。婚礼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此三拜为天地作证,家庭和睦,夫妇白头偕头。三天内晚上闹洞房,不分老少均可和新郎、新娘开玩笑。   办丧事,一般待老人去世后第三天埋葬,子女及晚辈戴孝帽、孝巾。亲朋好友、邻居为表示哀悼,自愿送吊孝礼予以资助,礼以钱或烟等为主。   孩子出生后三日内,男方需到女方娘家报喜,生男孩子的去带肉礼,生女孩时带麻花篮,使女方娘家见到礼就知道生男生女。同时,女方父母及近亲要择吉日去看望女儿及外孙(女),以表示关爱。   西沟村农民根据山区气候变化和积累的经验流传有谚语:云彩往南黑龙潭;云彩往西天下小雨;云彩往北干研墨(意思是不会下雨);云彩往东一场风。早烧不出门,晚烧晒死人。牛心(牛心山)戴帽,长工睡觉。   过春节,年三十吃团圆饺子、放鞭炮、贴春联,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中午一家人围桌吃十大碗菜,喝点小酒,初二至十五走亲戚。   信息来源:汝阳县靳村乡人民政府  

太坪村

  1、基本情况   太坪村位于汝阳县城西南53公里处,靳村乡政府东北2公里,东邻鱼山村,南邻靳村村,东北部邻小白村,西部,北部与嵩县黄庄乡养育村为邻,以竹竿垛山为界,村域总面积24.5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6963.8亩,耕地面积1746.4亩,全部为旱地,村庄占地546.3亩,属深山区,大部分地面为桦树与杂木。春夏两季,除河滩、道路、房屋外,其他部分全部被绿色植被覆盖,河流属汝阳上游,名称为靳村河,除特大旱情外,清水四季常流,气候特征是,十年九旱。矿藏资源尚未查明,也为开发。景点有竹竿垛和驴槽沟,公路从太坪沿河岸通往乡政府群众出行较为方便,行政村所辖太坪、南岭、庄河、河西、石板沟、虎盘、柳树坑、大坪、张沟、东岭、陆村、赵村、沟脑、高坡、驴槽沟、南沟、东沟、西沟、上院、石梯上20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400余户,总人口:1487人。   2、村名的由来:   太坪村原居“老坟”提起这个名字,有一段辛酸的历史,热本侵略中国,大约在1943年,日本兵撵-十三军,十三军沿靳村河向西逃跑,日本鬼子也非常迷信,从地图上看,从小白往上游依次是:撅头湾,阎王边,老坟,虎盘,靳村。他们想先小白,然后撅头挖坑,再见阎王,再入老坟。最后仅存(靳村)一两个,万万不敢走这条路线,他们从须弥山上狼山,绕竹竿垛西行,当时竹竿垛上住着一户娄姓人家,户主娄兴德夫妇,大儿子娄忠娃,二儿子娄信娃。那一日,日本鬼子从房后下来,刚好大儿子回来,他们误认为是八路军探子,开枪将人打倒,然后用刺刀来个大开膛,娄忠娃当场死亡。又将回家走到半路的娄兴德掠走,给他们当苦役。用枪逼着给他们背锅,一直给他们背了半月多,在嵩县某地伺机逃脱,回来后在儿子坟前大哭一场,几乎气疯。这就是日本鬼子在太坪所犯下的罪行之一。1946年,人们都讨厌“坟”字,村民史来爵将“老坟”改去,他说:大平的大字里面加一个点是个太字,就叫太坪吧以后一直用这个名字至今。   3、姓氏渊源:   相传居民系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当时有张、王、李、朱等姓。如今已有:赵、李、王、张、楚、韩、杨、朱、许、何、闫、仝、董、叶、罗、付、牛、杜、梁、耿、霍、陈、晋、刘、高、姚、樊、陆、候、娄、宋、马、段、付、史35个姓氏。   社会事业   太平小学始建于1860年左右,当时由史家出地1.53亩,史来爵出资并主办,开设第一所学校,当时名为“儒学堂”并任老师,一直到解放后,学校越办越好,培养了好多学子   名胜古迹   太坪村有龙王庙,火神庙,还阳寺,假佛堂,关帝庙,等旧址,近年来又盖了河西的龙王庙,勺子沟的祖师庙等,竹竿垛是汝阳最高峰,海拔1321米,到了夏天,绿树成荫,是绝妙的避暑胜地,上有南天门,蜘蛛山,狼山,石梯子,石蜡,大石窟等自然景点,另外驴槽沟峡谷有:石锅、石缸,石牛槽,石羊圈等自然景点,河西有一棵大橿子树,树冠有200平方米,树龄在500年以上,相传闯王李自成曾在此休息过,现仍然茂盛,大平组下河也有一棵大橿子树,树龄也有500年左右。   信息来源:汝阳县靳村乡人民政府  

石寨村

  石寨村位于汝阳县城西南60公里处,因地势平坦,土壤多沙,故名沙坪。1947年属一区(付店);1949年建沙坪乡,属四区(付店);1958年撤乡建大队,属靳村公社。1984年大队改村,属靳村乡石寨村。全村总面积3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0.75亩,林地面积29888亩,村庄占地407.9亩。全村辖27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总320户,人口1300人,其中男650人、女645人,全村以高、张、朱、王姓为主,大部分是从-县迁至,距今有几百年。   民俗风情   石寨人结婚,以女到男家为主,到法定年龄登记结婚。结婚前一个月内男方应将头先约定的彩礼送到女方家,并告知女方结婚日期。女方的亲朋好友要想女方家送添箱礼,结婚当日,男方家一位长辈,和搀娘1人,同辈1人带礼到女方家迎娶。迎娶结束要大待宾客。乡邻及好友向新郎,新娘送贺礼,宴席有10大碗,12碗及28碗。晚上闹新房。婚后三日,女方家长由长辈1人带新娘弟或侄子接新郎,新娘到女方家中参加为答谢送添箱礼的亲朋所安排的宴席。并介绍新郎与女方家亲友相认。   民间故事   在我们村有一个石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石寨村南沟组有一个石人仙,他是一个放牛郎,他每天放牛到南阳,鲁山一代,终于有一天他发现鲁山有一家富豪,家有一位小姐长的天仙一般,他就经常到她家附近放牛,他对这位小姐产生情愫,于是他每天晚上去找她与她发生关系,时间长了,这位小姐就茶不思饭不想,卧床不起,家里人很着急,请来了好多郎中给闺女看病,但久治不见好转,她的母亲就问闺女,可是不论问她什么也不说,母亲很着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家里商议,请来神婆为闺女看病,神婆看后,才发现有一个放牛的神仙在缠着她。所以闺女才象得了大病一样,神婆就教她说,如果他今天晚上再来时你准备一个白线卷,一头刃上针,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别在他的衣服上,这个小姐就听了神婆的话,第二天她家里人就发现一条白线。家人派人拿上大刀顺着白线一直找到这里,石人山。发现了石人,石牛,于是刀斧手挥起大刀向石人头部砍去,把石人的头部砍下一半,从此这位小姐就恢复元气,如今的石人头就只剩半个,身上也留下一条清晰可见的白线。   信息来源:汝阳县靳村乡人民政府  


石寨村特产大全




石寨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