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洛阳 >> 汝阳县 >> 蔡店乡 >> 肖庄村

肖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肖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肖庄村简介

  肖庄村位于蔡店乡西北部,位于蟒庄村西部,下辖肖庄,王村两个村庄,人口2000余人,在肖庄的西部曾出土史前陶器,为中华史前文明的次中心地带。
  全村辖3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521户,总人口2530人,耕地面积2700亩,伊鲁路穿村而过,陆浑支渠横穿全境,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2007年4月,被县评为“沼气建设先进村”。2007年以来,在全面加强村容村貌整治的同时,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走出了一条村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0326209 471000 -- 查看 肖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肖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肖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蔡店村

  一、基本概况   蔡店村隶属汝阳县蔡店乡管辖,又是蔡店乡政府的驻地,居乡之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0°11’东经112°25’。东与草营、崔庄接壤,南与郭村、张沟、鲍村为邻,西连伊川梁沟村肖岭和本乡的妙东、北接杜康、常渠。村域总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90亩。林地面积184亩,村庄占地1380亩、学校占地86亩。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区、辖域内七子岭、大东岭、杨树岭、灵山寨、摩天岭、虎坡、花地岭。杜康河、三道河均为黄河水系,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郭(寨)木(扎岭)、罗(营)葛(寨)路从村中交叉通过,陆浑灌区总干渠自西绕村东去,杜康河由南过村向北。蔡店行政村由蔡店、安村两个自然村组成,辖25个村民小组,有1308户、6179口人。   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蔡店村亘古以来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陆浑灌溉总干渠的修通,随着时代的变迁,分别在安村、公路桥、东岭相继建成了三个提灌站,加上辖区内的加农渠、十一斗、三支渠并利用总干渠的水资源,使得农民种植的作物得到了灌溉,启动了农业的发展。   相传明代成化二年(1446年),镇京总兵蔡云山曾在此地开设一爿粮店,故沿袭而各,迄今已有570年历史,遗址有总兵洞、兰家堰(兰御史筑的坝堰)。   蔡店村解放后由农户个体经营,合作化初期,按居所组成互助组,继而统一成曙光集体农庄,1957年公社化时期建制大队,1983年改村。   蔡店,唯独没有蔡姓居民,姓氏较为纷杂,主要有吴、赵、李、张、王五大姓,其次是武、刘、陈、周、齐、郭、安、狄、闻、文、马、于、袁、苏、曹、秦、杜、胡、呼、何、梁、仝、华、吕、闫、翟、汪、姜、孙、鲍、靳、金、路、徐、亢、侯、史、付、陶、杨等,不完全统计,不低于五十个姓氏,且均为外迁户。迁徙的原因,一是在明洪武四年后由洪洞、太原、陇西而来的;二是投亲靠友的;三是逃荒干活觅来的;四是库区移民安置的;五是继承他人财产的;六是男到女家落户的。   二、经济产业   1、种植业:人均耕地0.85亩,蔡店村是粮食生产区,小麦、玉米是主要农作物,秋季还有棉花、大豆、绿豆、谷子。经济作物有芝麻、花生。近些年来扩大了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建国初期粮食每亩单产不足50公斤,公社化中虽然有些上浮,除生产队留种子、饲料以外,社员能分的粮食也为数不多,勉强维系“低标准,瓜菜代”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为依托,中央政策向“三农”倾斜,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植,加大科技含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兴修农田水利和化肥的应用,主产物单产达到350——400公斤,连年丰收。2015年麦季,雨水较为充沛,土地不论好赖,小麦产量每亩都在500公斤左右,创历史新高。   2.林果业:以前,南桃园是蔡店村的林果基地,废弃后曾一度中断,林果呈空白。今年,武老代在摩天岭下的一百多亩流转承色的坡地中组建合作社,致力发展林果业,是前驱开拓者,成效将拭目以待。   3.养殖业:传统养殖是家庭散养,通过审时度势,逐步转向集约化养殖。至今,养殖专业户已初具规模。现有付胜伟、吴朝峰的养鸡,周京照、杨灿民、汪德亮的养猪,李灿国、赵探宏的养羊,王强渠养牛,周宗伟养兔,各分积色。   4.工矿企业:蔡店村资源缺乏,有史以来,工矿企业或公或私皆无“无功不兴”导致经济发展滞后。1980年投资160余万元办起村集体龙头企业——康华酒厂,产品畅销省内外,红极一时,转产后为民营。来自卤肉、杰娃卤肉是本地的特色食品,荣膺“汝阳名吃”、“中原名吃”称号,风靡中州大地,深的食客光顾,备有集装箱,工作餐。10年前玄武岩采石场走红一时,因产品滞销告停。   5.交通运输:前面所述的郭木线、罗葛路外途径蔡店的汝阳----郑州、汝阳----洛阳、妙水----洛阳(一月两趟)、陶营----洛阳、栾川----汝阳,还有汝阳----杜康的公交车。另外,私人面包车参与蔡店至水寨的载客营运,货运汽车应时往返,川流不息,安全便捷。   6.商业、服务业:合作化以后,农行营业所、信用社、供销社、粮管所、邮电所这些应运而生,为蔡店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显著贡献。乡直单位机构健全、各司其职,为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涤化机构改革,乡直单位归乡、农行撤离,信用社成为农商银行,邮电所衍生为邮政、邮政储蓄、网通,又扩设成了联通、移动、电信等信息部分,对民生提供了保障。社会环境的优化,街道上的商店门市鳞次栉比,各种各样的服务店门有380多个。过去,村里仅有两间简陋的干店,而今,宽敞明亮的宾馆5个,还有文艺歌厅。相比之下,较前有天壤之别。   7.劳务输出:蔡店是全乡首屈一指的大乡,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基础上,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络泽不绝,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江浙去的风起云涌,索取的经济资酬尤为可观,增长了家庭的收入,提高了生活的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社会面貌极大改观,彰显了深化改革的伟大创举,有了梧桐树,招来金凤凰。   三、社会事业:   1.教育:以前,村中文庙只设了一个私塾,后变为义学,建国后成立宪小。1967年,村内组建一所初中,形成了两个学校,初中又变为了蔡店乡第一初中。历任小学校长是胡福星、景彦中、张照辰、马有道、郭冠生、吴长森、路留娥、吴晓凤。历任初中校长常孟宗、王洪水、赵东振、吴鸿献、吴占宇、李超龙。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各有1100名,师资力量均为六十多名,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教学育人,培养英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四有”新人。   蔡店村现有幼儿园4所,辅导中心一个,为儿童的学前教育、智力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园长分别是吴方方、吴雅娜、吴会平等。   2.卫生:解放前后的几十年,村里只有吴象贤和李辅臣办的一个诊所,在周边颇有影响力。吴象贤,祖上世医,精通内、外、妇、儿诸科。虎啸杏林、济世救人。诊所一直开到1958年底。“文革”期间,村里筹建卫生室,组织医药人员和赤脚医生为村民开展医疗服务。由村“革委会”管理。1975年10月,吴宏锋,李钦仅考取了中医师资格,李钦仅到医疗机构供职,吴宏锋在家开诊所,尔后领导蔡店村卫生室,直至1999年。2000年卫生室地址被划宅基,停业。2006年,新农合普及,在政策的引导,政府宣传下,村民参保。头一年10元,以后逐渐升为20元、30元、50元、60元、80元,从此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受益匪浅。2012年根据村情上级卫生部批准蔡店村成立第一、第二个两个卫生所,分别由吴若许,陈豫森负责。吴天秩,吴焕斌。王玉仙进入60周岁,政策规定,每人每月享受300元津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年医护人员的关爱。农村合作医疗体裁改善,为广大民众寻医向诊解决了实质问题,由有大病救助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3.公益事业:为搞好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从2000年始,对村巷大小道路进行混凝土硬化,使过去的雨季的水、泥路,真正的变成了平整通畅的水泥路面,总长度达14千米。水利设施受风雨的侵蚀,加上年久失修,损伤了现象严重,还有被盗的情况。在现实面前对村属输水渠道屡次予以复修或加固,并对各提灌站的机泵管带及时维护,使农田能够适时浇灌,真正起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效应”。2012年打深水井一眼,保证饮水安全。   2000年蔡店村进行农业改制,将全村的电网规划安装2012年,部分台区继续得到电网改造。   2005年蔡店村得到“村村通”的惠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蔡店村老东西街、老十字街至张沟、鲍村;老十字街至三道河的道路4米宽、18公分厚,总长5.4公里铺设了混凝土路面。   通信事业飞跃发展。由少量的摇柄电话从1995年变成了程控电话,并走进农户。村中有移动、网通、电信营业厅点5处,极大扩充了通信领域,服务了群友,活跃了经济。   文化设施普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根据老龄化的需要,设立了多个文化娱乐、健身强体活动广场、农家书屋,村民们在工余时间读书看报、休闲嬉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县里每月到村播映电影。各家各户都装有电视,丰富文化生活。2014年,村里的幸福院工程,将16名孤寡老人安排到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乐享晚安,配备有伙房、阅览室、活动室、休息室、,款额由县民政局扶持。每年12月26日蔡店村老人家给65岁日上的老年发钱发面。   四、村民生活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村民大多过着吃糠咽菜的贫苦生活,六七十年代,受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生活水平尽管有些提高,依旧饥不果腹,处于“红薯饭、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境界。八九十年代,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改善,细米白面成了家常便饭。现在更上一层楼,一些跃居小康,大部分村民在讲究生活质量,食用对人体有营养价值,有品位的物品,其乐融融。汝阳人的本性注重建房,追求住房结构,向往一字一住所,而且装修别致、富丽堂皇,显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省吃俭用,奋力拼搏成为风范。增加家庭收入,踊跃储蓄。全村人,不论二轮电动、二轮摩托、三轮电动、三轮摩托、农用三轮车、面包车差不多各家都有。家庭电话,手机每户起码不第一两部,家用点去早就进入寻常百姓家,逐步实现家用电器化。   五、名胜古迹   现存的有马振轩家的蔡总兵藏兵洞,直下洞后曲径通幽,里面有石碾,石磨,虽然多年考察未果。还有上河的兰家堰。相传山西月(译名)挂鞭子的老柏树,现已无处寻觅,以前还有汉墓出没。老北方外的天地庙不复存在,十年前重建塑身。三道街南口的孙思邈庙“文革”时期被拆除,为纪念药王,善男信女仍出资捐建,另塑金身,年年朝拜。   尚存的仅有名义吴象贤家的故居。   信息来源:汝阳县蔡店乡人民政府  

常渠村

  常渠村是汝阳县著名的大村之一。大约是西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民国初期曾建过常渠镇,解放后建过常渠乡,常渠公社等重要机关,常渠村是我乡北半乡的集贸市场中心地,也是文化中心地。古时因杜康造酒用常家曲而得名常曲,后演变成常渠。常渠村位于汝阳县西北部,距离蔡店乡政府1.5公里,南邻蔡店村,北与闫村,东与何村、草营村,西与杜康村相邻。著名的汝白路贯穿南北,新修的酒祖大道横列东西,郭木线的开通,打通了大虎岭,缩短了常渠地段与县城的距离,常渠村地理位置优越,村中矿泉喷涌,山清水秀,东有对仙寨,西连杜康仙庄,南存藏兵洞历史文化,北有宝应寺文化,对仙寨古碑记载:愚观夫:“金山环绕于北,凤龟横列于西,东有积石之蚕丛,南有百合之险阻,位于四塞,守以丁壮,民守持不恐也”。   当今东梁对仙寨,西连杜康仙庄,南存仙人卧榻,北走蜿蜒清溪,村中矿泉喷涌,此景色之秀丽,天地之造化,观气脉之雄伟,代代大贤辈出,继往开来,历届执事披荆斩棘,兴建大业,继往开来,造福于民,历尽艰辛,树空前之大功!古今凡立大事者,不惟有帅导之才与不拔之志,且备有爱民之心,执政一时,造福一方,自图高雅,不足为荣,谋私暴富,不足为贵,惟德被生民而公施于众,足施后相者而沿彷。   常渠“对仙寨”,故因寨门朝南正应着村南一李铁拐石,命名“对仙寨”。清同治元年建筑,主持人王景川,带领父老乡亲高土寨,是闫村、何村、孟脑几个自然的中心寨,人工垒起十米高,八米宽的“土围子”在当时可称是工程之大,气势雄伟。1945年日军进攻未曾攻克。村民们用炸弹、土枪、石头居高临下英勇抵抗,守卫还击,击毙日军翻译官一名,日本侵略军把河道以西的村庄房屋一起烧毁,共烧毁草房、瓦屋200多间,杀死村民宁水管、靳战宾。   1945年村民们到陶营对日作战,大家手持武器、大刀土炮,浴血奋战,不怕牺牲,顽强奋斗,王天须、董春财,宁克约,宁青娃、何革5位壮士壮烈牺牲。   一九四七年常渠村村民王山娃与0解放军接头,为党办事,管过村中的一点事务,被-倒算夜聚明敬的土匪们杀光全家,连一个吃奶的小孩也不放过,一枪打死在母亲的怀里。   一九四九年日本投降后,村里的土匪恶霸不甘心灭亡,在村里东抢枪、西劫劫,想占谁家的宅子就占,这年土匪靳连成、靳连玉想占靳河山家的宅子,就在一个西风狂叫,天黑如墨的夜里靳连成纠集一伙土匪偷偷地到靳河山家,先把他拉起来用绳绑住,又要现洋又要大烟。靳河山心里暗骂:0,“穷人们哪里有那些东西”,可是又想:他们要的不是大烟、现洋,要的是宅子,反正跟他没有好说的,他伯父愤怒地骂道“0你们这些豺狼,要头有头,要别的没有!”土匪们听了把他伯困住,用匕首、竹刀、在他身上乱刺,把好好的人打得皮开肉绽,满身是血,土匪们把家里的东西抢得干干净净,临走时朝他伯开了一枪。   第二天,靳河山的伯父躺在血泊里,靳连成还想当好人叫喊着:“大哥咋死,是谁来枪?咋不唤叫!”   1970年—1971年党支部书记张宏涛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顶酷暑、冒严寒、起早贪黑,一颗红心两只手,大干苦干,连春节都不放假,过革命化春节,挖塘建水渠,实现了一塔两腾十仨瓜的宏伟规划,使凤凰岭上变成了水浇地,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乱石滚滚变成了堰,弯曲圪塔变直线,不规则的小块地都变成了大寨田。   1972年国家开通过陆浑大渠,昔日靠天吃饭的凤凰岭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仓。   1976年8月大雨成灾村中河道两岸水深齐腰,瓢泼大雨下有三个小时,两岸住房全部灌水,土坯房全部泡塌,冲毁房屋100多间,1988年8月再遇大雨洪水灾害,冲毁80余间,水灾过后群众奋发图强,奋力重建家园,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重建了美好的家园。   常渠村现有人口7000人,耕地面积4200亩,全村建筑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灌溉面积2500亩,村庄面积1720亩,全村分为河东片、南片、北片三大片,共10个网格。全村共有31个姓氏,其中张姓380户,王姓310户,宁姓100户,何姓105户,李姓61户,颜姓7户,杨姓20户,于姓6户,平姓5户,马姓3户,魏姓5户,汪姓2户,其中张、王、宁、何、李人口较多。   经济产业:   以酿酒为龙头,围绕酿酒的附属企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现有杜康酒厂、杜神酒厂、林康酒业有限公司、杜康仙酿酒业有限公司、裕康实业有限公司、新生瓶盖厂、华丰瓶盖厂、华丰纸箱厂、康明饲料厂、伟业养猪厂、养鸡8个等企业的兴起,解决了村中剩余劳动力,扩大了常渠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农民的收入。   种植业:   人均耕地6分地,粮食作物人均500元,属粮食生产区,小米、玉米、大豆为主要农作物,建国初期粮食单产50公斤,水浇地每亩150公斤,建国后通过兴修水利和化肥的应用,包括近年来该滩造地,土壤改造,使小麦产量达到400公斤。   养殖业:养猪户10户、养鸡厂8个   商店:25户、餐馆15户。   劳务输出:在农村内组织建筑8个,人员约100人左右,外地务工约500人左右。   社会事业:   1986年底村民集资5万元建中学教学楼一座,1990年村中投资50万元建乡二中和村小学,2003在级支持下筹集15万元将贯穿村中的1500米道路全部硬化。   2011年村中建设“康泉小区”,该小区占地33亩,总面积4.4万平方米,并排八幢七层楼房,大、中、小三种户型320套,水电齐全,排污通畅,电话宽带入户,绿化,健身场所、储藏室、公厕等相关配套设施齐全,设计新颖,管理科学,是居住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新型农村安居工程,这一工程建成后以出售完毕,此工程对有效地缓解常渠村群众无地建房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2013年新一届村党支部上任后,在村中筹措资金40多万元,对常渠小学教学楼的破旧门窗进行重新更换,小学大院重新硬化、修整,给中学操场进行硬化,中小学生、教师订制统一服装。   2014年中秋节给全村7000口群众发放福利200元,春节福利300元,节日期间发放物品和蔬菜,给各街道安装路灯200余个,解决了夜晚照明问题,绿化街道、硬化道路,安装花栏200多个,兑付上任拖欠酒祖大道征地款140万元,2015年替7000口群众交合作医疗款每人80元,累计56万元。   教育:常渠小学1947年前建立,教师李全水、李振锡刘兴汉等人,学校早期在河西边古庙内,1964年正式迁入现小学旧址至今,校长:贺国章,主任王洪水,教师孟天民、王东玉、王柏留、王长才、刘红如、赵荣立等人,文革前学生300多人,集体捐资建校,扒掉古庙,集体旧房屋80间盖教室及教师住屋70间。一九九二年村部投资40多万元为小学盖起教学楼。   常渠初中:七二年在小学后院办起初中班,校址在小学后院,一九八五年常渠村民捐资5万元在新址盖起教学楼一座,中学迁出小学院内,后来到一九九二年村委投资盖起新教学楼一座,投资25万元左右,学生250多人,教学质量在县乡名列前茅,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公益事业:1、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由群众部分集资300万元全村大小街道硬化完毕,田间道路、渠道2015年度上半年由国家投资硬化完毕。估计国家投资百万元。国家投资建设提灌站两个,机井1眼,渡槽500米左右,小型水库一个正在实施办理之中。   卫生:村中医疗所,一幢三层楼房25间,医疗人员5人,主医师宁国灿、王坤峰。   村民生活:建国初期六七十年代主要是以农业为主,交通工具只有牛车,架子车、人拉肩挑,饮食是吃粗粮为主,生产队大量种植红薯,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住房结构全是土坯房、土木结构,八九十年代,住房变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大部分是一层房,二层房很少。教育支出也开始加大。现在饮食以精细为主,肉、蛋、奶粉等条件极为优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名胜古迹:   旅游景区:古寨坡、苍松翠柏、古庙、古亭、神泉喷涌,门球场、老年娱乐中心地、神泉旁有一-石、东坡有一仙石—李铁拐石、统治年的古寨大门、寨南有一棵古树。   信息来源:汝阳县蔡店乡人民政府  

曲营村

  曲营村位于汝阳县西北部,距蔡店乡政府4公里,历史名酒发源地杜康北西1.5公里处就是曲营村。南与妙水接壤,北与下蔡店乡为邻,东隔杜康河与仝沟和千年古刹泰山庙隔河相望。西与常玉堡地域相连。村里街道基本硬化,“村村通”水泥路向北过下蔡店向连与与汝白路相连。2015年春,支部书记樊建品,村长逯社灿率村两委成员,带领群众,克服困难,争取项目,东连仝沟,南连妙的道路开通并硬化为水泥,一改群众出行难的重大问题。   人口、土地、面积:   全村现有人口940余人,近260户人家,设产四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960亩,村庄占地加上河滩、沟破等全村面积近千亩。   村名由来及姓氏渊源:   村里古代家家制曲,常家所制曲粒亦存放村中,杜康酿酒所用曲料均来自曲营村。故曲营村便取名曲营而沿用至今。   全村有樊、逯、王、李、闫、郭、薛、吕、肖等九姓氏。最早是明洪武生意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许昌等地迁徒而来,后又有人投亲靠友,政策移民而来,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彩姓氏而又和睦的村庄。   经济产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变化:   村里自古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红薯、棉花为主,各家有养猪、牛、羊的传统,但76年前发展慢,数量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速度加快,就养牛一项,全村有近200头,随后随着农业机构的发展,养牛的存栏又降了下来。   粮食产量76年前仅150—200斤左右,78年三中全会后,由于政策放蒙山,科技的提高,种子、化肥、农药,水利工程(陆浑支渠)的发展,产量达400—500公斤,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序的提高,农业劳动力投入的减少,产业结构也逐步而悄悄地自然调整,投运输(包括客运)和外出打工人员(18—55)近250人左右,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头脑的致富能人。如:樊木森在村北建起了一个钢材型号齐全的销售钢厂;逯发灿在关林加工建筑上广泛应用的风连枪,民成规模;支部书记樊建品在县城经营着一家宾馆;逯灿伟办起了私立学校,方便了附近学龄儿童入学;还有像前任村长樊朝亮有汽车、挖机、餐馆,还有经营着60多亩土地,四季忙不停,效益非常可观;村卫生室在逯品轻的主持下,连年受到周边村庄群众的好评;还有人在上海经营仿古工艺像这些例子在村中还有很多。它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村里的现在和将来。对村里的经济发展都起着正能量的作用,每年务工收入估计在数百万元以上。   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生活也在变化。衣服缺口服人工纺织,穿戴衣着更比以前漂亮;食物丰富多彩,肉、蛋、奶、油、青菜、大米、白面占据着人们的一日三餐;住房各家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平房和宽敞明亮的二层楼。室仙装修及家电各家暗中攀比,各家灶房告别了千年的烟熏火燎,用上了电气。一日三餐家庭主妇更轻松。   人们出行:人们出行摩托车、电动车没有空白户,汽车也逐步成了出行的代步工具,马牛拉车、抬轿子坐人,也是出现在旅游景点。   社会事业:   1986年村民集资盖了9间教室,樊政见时任支部书记,村长逯占轻;   1988年投资8万元兴建砖厂,经营七年,时任支部书记吕社民,村长逯占轻;   2002年村中修水泥路500米,时任村支部书记樊政见,村长樊木森;汝阳县电视台有报道;   2003年筹资5万元,修建曲营至下蔡店水泥路850米,时任支部书记樊政见,村长逯万森;   2015年整修村照明线路400米,投资8000元;   2015年春投资近40万元,开通东至仝沟,南至妙水的道路并硬化;村里办起了前所未有的夕阳红老年活动中心。现任支部书记樊建品,村长逯社灿;曲营村樊石虎毕业郑大,后读研北大博士生,现工作于国务院总理办公室。   民俗风情:   每年农历3月28泰山庙会;   每年正月15奶奶庙社火活动,并有大型演出助兴。   重大历史事件:   1944年日本侵略者进村,烧毁15间,青壮年为日做苦工   50年参加抗美援朝1人,立功1人;   1979年曲营村逯万庄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2年陆浑灌区通水;   1976年暴水成灾;   信息来源:汝阳县蔡店乡人民政府  

肖庄村

  肖庄村位于蔡店乡西北部,位于蟒庄村西部,下辖肖庄,王村两个村庄,人口2000余人,在肖庄的西部曾出土史前陶器,为中华史前文明的次中心地带。   全村辖3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521户,总人口2530人,耕地面积2700亩,伊鲁路穿村而过,陆浑支渠横穿全境,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2007年4月,被县评为“沼气建设先进村”。2007年以来,在全面加强村容村貌整治的同时,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走出了一条村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肖庄村特产大全




肖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