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赣州市 >> 于都县 >> 车溪乡

车溪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车溪乡谷歌卫星地图)


车溪乡简介

  车溪乡地处于都县中北部,东面及南面均以梅江为界,东与宽田乡及段屋乡一衣带水;南与段屋乡及岭背镇隔江相望;西与岭背镇接壤;北与仙下乡交界。乡域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16.5公里,总面积127平方公里。现有山林面积79772万亩,耕地面积21594亩,农业总产值1230万元,工业总产值7304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650元。辖14个行政村,170个村小组,总人口3.1万人。
   车溪四面环山,梅江靠南傍山静静流淌,中间形成一块天然美丽的小盆地,出产的脐橙、西瓜、芝麻和油菜、花生、大豆久负盛名。近几年,车溪乡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利用宜果山地多的优势,重点培植脐橙特色产业。截至目前,脐橙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目前,全乡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85.4平方公里 360731212 341000 0797 查看 车溪乡谷歌卫星地图

车溪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车溪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贡江镇

   贡江镇是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于都县城所在地,是于都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总面积154.65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0875人,全镇设党总支5个,党支部62个,党员2333名,其中农村党支部37个,农村党员946名。   贡江镇区位优势明显,是赣、闽、粤三省交通枢纽,323国道、319国道(于银线)、赣龙铁路、瑞赣高速公路、梅江贡江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红色文化,至今保存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渡、毛泽东同志故居等大批革命旧址群,并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近年来,贡江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一个战略、十个重点、五大载体”工作部署,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富民强镇为根本出发点,以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关键点,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创新创特,奋勇争先,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农民经营总收入10331.8万元,比2006年增长22%,其中农业收入4838.7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936.2万元,增长24%;外出务工收入3849.9万元,比2006年增长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03元,增长12.9%;全镇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28559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89785万元,净增41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943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0元,净增257元;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完成了384个村小组和屋场的村庄、产业、社会事业“三位一体”规划,完成了42个省扶示范点的村庄整治任务;举全镇之力投资630万元建设黄金大桥,累   计完成通村水泥公路建设31.4公里;完成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7088人,参合率达98.4%;加大了民政社会救助力度,全镇纳入低保对象1187户,救助人数2926人;开展了8个村2783户11602人失地农民培训6期,加强了就业保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63人,城镇就业率达96.6%,公民职业化培训人数达到259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1626人;2007年受理信访件(次/人)93件,比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0%,信访人数同比上年减少380人,减少44.1%。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力推动了建设赣州经济首强镇、改革创新示范镇、和谐平安先进镇、生态文明模范镇的建设步伐。   2006年荣获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荣获了全县乡镇综合工作目标考评一等奖,评为了全县“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企业招工”、“和谐平安建设”、“发展民营经济”等多个单项先进乡镇;2007年荣获了全市信访工作先进乡镇,荣获了全县乡镇综合工作目标考评一等奖,评为了全县“党的建设”、“计划生育”、“企业招工”、“和谐平安建设”、“发展民营经济”等多个单项先进乡镇,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紧扣一个目标,实现两个转变,加速三化进程,把握四个关键,建立五项机制,力创六大特色”来开展。  

铁山垅镇

  铁山垅镇位于于都县东南部,距离县城38公里。东接会昌县白鹅、庄埠乡,南邻本县靖石乡田东村,西毗本县靖石乡中塅村、北靠本县禾丰镇隘下村。东西宽11.1公里,南北长10.3公里,总面积7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0.9万亩,水域面积0.5万亩。可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镇共有8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79个村民小组,6017多户,1.95万人。自然资源主要有钨、铁矿等。铁山垅镇是于都县最早的三大建制镇之一,享有盛名的铁山垅钨矿座落在这里。  

盘古山镇

   盘古山镇被誉为赣南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现驻有江西钨业集团盘古山分公司、仁风林场、盘古山茶叶有限公司,及正在建设的人和煤矿、拥有二万亩油茶基地的金龙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当前,镇党委、政府正围绕“民生”与“发展”两大主题,深入学习贯彻-精神,积极推进县委县政府“三区引领四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圩镇常住人口最多、矿产资源最丰富、农副产品最具特色、旅游业发展最有潜力的比较优势,奋力打造于都、安远、会昌三县边际中心重镇。  

禾丰镇

  禾丰镇位于县境南部,东与会昌县白鹅乡接壤,南与铁山垅镇毗邻,西与利村乡相连,北与梓山镇交界;总面积131.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811亩,山地面积128925亩;镇政府驻禾丰圩,距县城27公里,辖23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38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775户,人口59842人,人均收入1877元,有33个党支部,1294个党员。小二型水库四座,小一型一座。    境内资源丰富,松、杉、竹、杂木等树种遍布,现已探明有钨、锡、铜、铁、大理石、透闪石、莹石、石灰石、瓷土、煤等矿产;盛产珍珠粉、脐橙、金竹笋、奈李、黄花李、枇杷、杨梅、青梅等特色食品;有省优、部优名牌产品企业国兴集团禾丰水泥厂;二级油路直通县城和323国道,正在建设中的瑞赣高速公路穿越境内,并有一出口;有3.5万伏变电站一座,电力充足;通讯设施齐全。  

祁禄山镇

  祁禄山镇位于于都县最南端,距县城45公里。东邻盘古山镇,南靠安远县塘村乡,西连赣县小坪、长洛乡,北接本县小溪乡。镇域面积1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65亩,山林面积230000亩。辖1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9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万人。    祁禄山镇具有较丰富的木竹、矿产资源,县办林场、煤矿、钨矿驻于镇内。已查明且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原煤、钨精矿、稀土、铀矿、铅锌矿等。境内主要的农产品有水稻、红薯、大豆、花生、茶叶、脐橙、金桔等,其中金桔产量位于全县之首。形成了镇村企业以矿产品开采、木材加工及果茶为主,其煤炭开采、木材加工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我镇提出“实施四个一(即人平一亩果园,户平一口沼气、一栋小康楼、一栏生猪),建设生态镇”的战略目标,全镇现有脐橙面积6000余亩,年产量达到150万吨。    祁禄山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视;建有20千伏变电站1座,11个村完成了农电网改造;圩镇建设初具规模,畚岭、马岭两个圩场的街道都实现硬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初中1所、完小3所;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以上卫生所;圩镇自来水厂已建成,现已运行。  

梓山镇

  梓山镇是于都的东大门,距于都县城仅17公里,区域面积1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42.67公顷,林地面积1.02万公顷;辖24个行政村、375个村小组、2个居委会;1337名党员,流动党员89名,党(总)支部51个;总人口67571人,是于都人口大镇;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2.75亿元,财政总收入993.6万元,人均纯收入2463元。   梓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梓山因盛产木梓而有木梓山之说,故得名“梓山”。一千四百年以前,地势平坦的固院曾是于都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在这里驻扎六十多年。苏区革命时期,梓山是于都县早期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地方,1934年10月16-18日,-、聂荣臻率领红军15800余人在梓山山峰坝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山峰坝成为长征第一渡的八大渡口之一。主力红军长征后,红军第二十四师在上蕉一带与-展开了一场激战,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有名的“上蕉战役”。梓山人民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奋斗不止,培育了山灵水秀、民风淳朴的幽雅环境和灿烂文化。在近代革命史上,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梓山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取得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梓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几年,梓山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政府“坚持一个战略,统揽六大重点”的工作部署,以争创“三个一流”(一流的团队、一流的环境、一流的业绩)新梓山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保发展”的工作理念,围绕“一线两圩、一江两岸”的发展构架,坚定不移地把争资争项、招商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作为工作的重点。近三年来,先后争取、引进和自筹资金超亿元,完成了山峰坝大桥建设、梓山大桥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完成了镇政府办公楼和干部住房的改造,办公环境成为了全县乃至全市一流;完成了圩镇垃圾处理工程;完成了潭头移民新村和梓山移民新村(文昌小区)的规划建设;引进3家新型建筑材料厂和1家松脂化工厂,引进北京智舜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在上蕉水库进行休闲、渡假、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完成了固院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并创办了2000亩大棚果蔬基地;打造出了“梓山酱油”、“梓山西瓜”、“梓山新鲜蔬菜”等系列“梓山”农产品品牌。   今后的几年,梓山镇继续紧紧围绕我县“一主六优”优势产业,进一步发挥和利用塘贯—花桥—永丰—河坑万亩脐橙基地的示范作用,实现全镇脐橙种植面积20000亩以上;按照农业产业园、休闲观光园和农民美好家园“三园合一”的建设理念,充分发挥现有潭头大棚果蔬基地,山峰、合和、永丰、安和厦农蔬菜基地等特色农业基地的示范作用,注重发展好吃、好看、好玩、好价、好销为特征的“五好”都市农业。同时,加强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潭头大棚果蔬基地、完善山峰、合和、永丰、安和厦农蔬菜基地周边近2万亩农田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集约化经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经营流转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多渠道增收,提高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力做好葡萄(提子)、蔬菜、食用菌的策划、包装和推介工作,引进农产品深贮藏、深加工项目,变梓山特色农产品为特色旅游商品,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新起点,新挑战,梓山人民将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坚定的决心,致力全镇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强大、百姓富足、环境优美、文化发达的生态城镇。  

银坑镇

  银坑镇位于于都县北部319国道和224省道(于银线)交汇处,距于都、兴国、宁都县城均40余公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银、铁、铅、锌、锰、煤等。镇域国土面积170.88平方公里,下辖25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3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028人,其中农业人口62501,圩镇人口16000人,耕地面积29076亩,水面养殖面积2980亩,山地面积171366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2094元。下属党支部33个,现有党员1347名,现有村干部116名。镇域企业:松山煤矿、江西润鹏矿业公司、银金石灰厂,新光辉矿业公司(银矿)、大型红砖厂10家。农民工返乡办企业200余人,开办服装、毛织企业60余家,大众、西鸿电子厂分厂各1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对接长珠闽,呼应大赣州,进行新长征,建设强于都”发展战略,按照建设“实力、魅力、活力、和谐于都”的目标要求,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和群众,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较好地保持了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实现财政总收入1148.2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工农业总产值38152万元,比上年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2094元,比上年增长7%,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今后五年,是我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镇上下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五镇”同创的战略目标,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工业强镇”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围绕“生态重镇”建设,加快提升人文城镇的良好形象;围绕“民生兴镇”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步伐;围绕“商贸旺镇”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围绕“和谐稳镇”建设,加快构建“平安银坑”创建步伐。通过党委和政府的自身建设,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送政府、送温暖、送服务”活动,着力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全镇人民群众切实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实现我镇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岭背镇

   岭背镇位于于都县中北部,毗邻县城,距县城13公里,倚于银公路之交通,拥梅江润乡之水利,仰雩山鼻息之灵气,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镇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655亩,人口57447人,辖26个行政村。境内有金、银、钨、铜、铅、锌、陶土、石灰石、煤等10余种矿产和丰富的水力资源,现已开发金、银、铅、锌等矿产,建设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886千瓦。素有“柿子之乡”美称的岭背,近几年在整合柿产品加工、家具制造、弹棉机械、针织制衣、有色金属开采等传统产业的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重点培植脐橙、大盒柿、奶牛、商品鱼、蔬菜瓜果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现在,我镇党委、政府正沿着“农业稳镇、工业兴镇、商贸活镇、开发强镇”的发展思路,携同全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三用”教育活动为桥梁,以“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为纽带,向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大步迈进。  

罗坳镇

  罗坳镇位于于都西部,距县城15公里,是连接赣州市和于都的桥头堡,素有于都西大门之称。罗坳镇交通便利,323国道、京九铁路和正在建设的瑞赣高速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镇共有土地面积168平方公里,人口4.8万,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全镇共有32个党支部,党员1205人,其中农村党员863人。   在新的起点上深化三项创建活动中,罗坳镇提出“强化三种意识,开展三个竞赛,实施三项评议”的“三三”工作思路,向社会公开党务政务,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基本权益,着力保障群众开展了亲民比作风,为民比措施,富民比成效的三比竞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升了党委、政府在群众中有为有位的良好形象。近几年来,罗坳镇已初步形成了以脐橙、蔬菜、油茶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峡山道菜基地,跃州、塘头蔬菜基地、黄坳、鲤鱼脐橙基地,峡山油茶基地相继建成,并辐射影响到全镇18个村。在工业发展上罗坳镇着力做大国兴水泥、罗水水泥、龙峡山泉、峡山道菜、南岭唐三彩、双蛙蚊香等企业。逐渐形成了“一瓶水、一碗菜、一幅画、一包水泥、一柱檀香走天下”的乡镇企发展格局。罗坳镇是新农村建设的发源地,跃州新村是全市第一个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点。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2005、2006年度均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乡镇。全镇共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34个,其中整村推进村有2个。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罗坳镇医疗、教育、小城镇建设等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各项事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轨道健康发展,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欣欣向荣的新罗坳正在形成。  

罗江乡

   罗江,又名罗家渡,素有客家摇篮之称,也是古代与近代赣南四大集贸市场之一。位于于都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离赣州市区35公里。东临新陂、利村两乡,南于小溪乡、祁禄山镇相连,西靠赣县大田、长洛乡相毗邻,北依贡江、罗坳两镇并于323国道相接。   全乡辖有15个行政村,199个村民小组,7365户,总人口3.6万人,乡域面积117.27平方公里,有山地13.6万亩,耕地1.6万亩。    罗江乡地域广阔,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连片古樟林和500亩的杂交竹林,有保存完整的当年红军留下宣传标语和漫画,有闻名的三觉古岩旅游胜地,还有传统地方文化色彩的鲤鱼灯。   罗江主导产业明显,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富含稀土、铅、锌、钨、煤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太坪、筀竹、黄坑、西岗等村;全乡以脐橙、商品蔬菜、生猪、杂交竹、奶牛、月兔、毛竹、油茶、布朗李为主要产业,主要分布在前村、新屋、筀竹、西岗、黄坑、太坪、小满等15个村;有小二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1座,水产丰富,乡内建有罗江、太坪两个集市,自古以来,集市商贾如云,市场繁荣,商品丰盈。   近年来,罗江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社会治安和谐安宁。开放美丽的罗江已成为于都一颗璀灿的明珠。  

小溪乡

  小溪乡位于于都县东南部,距县城约30公里,利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通讯畅通,山地资源丰富,民风纯朴。全乡总面积160.8平方公里。特产酒饼、竹木制品、脐橙等。现有山林面积18万亩,耕地面积1.36万亩,粮食总产量6054吨,农业总产值2249万元,工业总产值72.2万元。辖13个行政村,160个村小组,总人口2.7万人。    该乡高石、左坑、流源等村种有集中连片的毛竹林。全乡毛竹林达1.2万亩。利用该项资源,引资兴办了四家竹木制品加工厂。公路沿线的小山丘均为宜果山地,全乡种植脐橙2000亩左右,小溪脐橙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在左坑村锁龙有远近闻名,天然无污染的龙口泉水,利用水资源在坳下村创办了龙口水厂,并与中阿贸易商会签订了开发锁龙山泉水意向协议,意向投资2000万元。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办针织厂,现有一定规模的针织厂20家。    左坑村是我乡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村,龙口泉水所在地,该村部分村小组较偏远,但通讯畅通,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唯一有少数民族(畲族)居住的村,该村的龙坛山毗邻上坪钨矿,木材、毛竹资源丰富,盛产竹制品和蜂糖。    鹅婆村在县公路旁,民风纯朴、人杰地灵。盛产藤椅和油茶,木材、毛竹资源丰富,并种有脐橙300亩。    簸箕村,该村土质优越,盛产脐橙,小溪脐橙厂所在地,近几年不断开发脐橙产业,已有一定规模。该村还有一个红砖厂,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坳下村是小溪圩旁的一个行政村,村落集中,地势平坦。该村针织业等个体经济较发达,龙口矿泉水厂也坐落其中。    藤桥村是我乡较大的行政村,该村离圩镇较远,但在多方筹资情况下,已完成通村水泥路路基铺设,该村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种有油茶、脐橙等多种经济作物,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桃枝村是一个较偏远的行政村,与新陂乡交界,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完成通村路路基建设。通讯畅通,环境优美,并建有小二型水库(老秧田水库)一座。    小溪村为圩镇所在地,是我乡的红旗村,各村落分布在公路两旁,交通便利,小商品经济繁荣;农业产业颇具特色,主要有蔬菜种植、脐橙产业及牛肉等。    船坑村地处圩镇西面,离圩镇15公里,交通相对落后,但在政府和村民自己的努力下正在进行通村公路建设。该村有12处山塘,村民主要靠养殖、种植等产业增加收入。    长源村位于小溪圩西南方邻近圩镇,是乡政府所驻地,该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在各行各业都涌现了许多出色人才。    高石村村民勤劳朴实,交通便利,水陂、水圳建设良好,同时也是小二型水库茅坑水库所在地,木材、毛竹资源丰富,一棵三百多年树龄,胸径达2米的国家级保护树种——银杏树,扎根于该村的鞍山。    田心村是我乡最小的村,分布较分散,有一条小溪川流而过,到发洪水季节,容易受洪水侵袭,冲毁农作物、道路等。但勤劳智慧的田心村民和干部团结一致,进行生产自救,很好地保证了村民正常的生产活动   。    流源村村庄分布零散,是一个偏远的山村,交通状况较差。该村环境优美,竹木资源丰富,并有一家造纸厂坐落在此,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着高级装饰材料——玄武岩。    黄泥村在小溪圩西面,村民居住分散,但道路设施完善,农业产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养鱼苗等,为了增加收入,不少村民外出经商发展。该村的“罗古酒饼”在县内外颇具名气。  

利村乡

  利村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其四邻为:东梓山镇、禾丰乡,南靖石乡、盘古山镇,西小溪、新陂乡,北贡江镇。总面积148.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15754.825亩,山地面积160245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206个村小组,7450户,总人口31634人,人均收入1498元,党员649名,支部22个,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座。我乡距县城仅17公里,陆路交通方便,于都至盘古山、利园战备公路纵横其间。    我乡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钨砂、稀土、锰等不可再生资源,其中无烟煤为全市独有,铁山垅钨矿上坪矿坑口驻扎我乡上坪村。利村乡人民勤劳智慧,历来有经商传统。众多商人在赣州市、吉安市经商,赣州市龙都商城、贸易广场被人们称为“利村一条街”。    利村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8年1月,0于都临时县委在下垅村成立,2月下旬在水镜寨子脑召开特别会议,成立于都县-总指挥部,2月29日,里仁农民举行-,为全县最早的农民-。中央红军长征后,一九三五年二月,时任0中央分局书记项英、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率红二十四师在中央军区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利村乡上坪村分九路成功突围,上坪村也因此成为赣粤边三年游击战的起源地。  

新陂乡

  新陂乡位于县城南部,东与利村乡里仁村、贡江镇迳坑村相连,南与利村乡洛村村、小溪乡藤桥村毗邻,西与罗江乡小满村接壤,北与贡江镇密坑村、罗江乡上溪村交界。境内东起觉村村九龙山、西至光明村大科组长达 11.1公里,南起义屋村新田坑、北至庙背村新圩纵横9.9公里。全境总面积36.68平方公里,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概称。乡人民政府驻新陂圩,距县城11.5公里。    新陂乡属丘陵低山地貌。全境四周小山环抱,南、北、东三面地势较高,逐渐向中部和北部降低,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长条形丘陵盆地,呈西南——北东走向,境内最低海拔为113米(庙背村下排),最高海拔为240米(移陂村象寨),相差127米。全乡除义屋、觉村、塘坑、高田、庙背有小部分丘陵剥蚀侵蚀地貌外,其他均为河谷堆积地貌、低阶地,地势舒缓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土壤宜种性广。    全乡辖11个村(义屋、板塘、觉村、高田、庙背、中段、新陂、移陂、塘坑、群联、光明)121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24223人,其中耕地面积15087亩,山地面积44337亩,共有农户6423户, 2011年人均纯收入 2045元;全乡共有17个党支部,中-员520人;有水库三座,安下小(一)型水库,位于光明村,库容264万m2;石圾小(二)型水库,位于塘坑村,库容26.4万m2;老虎薮小(二)型水库,位于觉村村,库容16.5m2。全乡主种水稻、花生等经济作物,主要产业有脐橙,现有脐橙面积6000亩,其它果园面积500亩。    在乡河西片群联、塘坑、新陂等村原有脐橙6000亩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浙江客商余国庆投资1500余万元,在河东片义屋村开发“三红柚”果业6000亩,基地建成后,新陂乡将形成“东橙西柚”的产业新格局,使果业朝着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发展。    2012年我乡将大力发展现代果业,抓住距离县城近的优势,以脐橙园为依托,建立“农业生态观光园”;同时加快“一大四小”绿化造林建设,完善园内水利网络建设,把新陂打造成县城的农家旅游休闲基地。  

靖石乡

  靖石乡位于于都县南部,距离县城46公里。全乡辖地153.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0万亩,耕地1.9万亩,水域面积0.4万亩。全乡共有10个行政村,191个村小组,5769户,2.8 万人。自然资源主要有钨、煤等。境内企业主要有顺达水电站、屏山牧场、靖石钨矿、屏山清泉水业公司等。   奶牛业、青梅业是靖石乡的支柱和特色产业。我乡依托屏山牧场这一龙头企业,采取“一户农户、一栋牛棚、一座沼气池、一口鱼塘、五头奶牛、五亩牧草”的生态庄园模式,把奶牛产业作为全乡富村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至2007年末,全乡已发展奶牛饲养户860多户,饲养奶牛4800余头,种植饲草6000余亩,养殖户人均增收1.5万元。全乡种植青梅3500亩,种植户人均增收120元。    靖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50000亩“江西第一,江南第二”高山草原,屏山原始森林自然景观,大塘岗青梅经济走廊、渔翁电站及库区风景,金鼎寨奇山异石,杨梅猪鼻石迳石洞。当年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一万多名红军将士从渔翁渡口渡过濂江,踏上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我乡立足特有的自然景观,认真编制了旅游发展长远规划,与市黄金旅游线对接,纳入全市大旅游发展战略。现已开通了“五一”、“国庆”靖石绿色生态一日游,旅游人群日渐增多。  

黄麟乡

   黄麟乡位于于都县东部,距县城27公里,323国道、厦蓉高速和赣龙铁路三线穿境而过,东邻会昌县小密乡;南至于都禾丰镇;西接于都梓山镇;北靠宽田、沙心乡,是于都县的东大门;全乡国土面积为187.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20557亩,山地面积23万亩,脐橙种植面积1.35万亩,全乡辖20个行政村,2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93户35044人.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加快推进于都振兴发展,实施“三区引领四化”和“建设幸福于都”发展战略,明确我乡重点在圩镇建设,亮点在产业发展、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党的建设工作,基础在社会稳定和计划生育工作,落脚点在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关键在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于都东部商贸宜居精品圩镇、于都油茶之乡、于都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以及党建、和谐平安建设先进乡,全力建设繁荣、秀美、平安黄麟。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提升提质加快圩镇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区域整体性、可持续性、因地制宜原则。注重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做大做强中心城镇,提高集镇聚集辐射力。大力实施圩镇建设“一道两区三通”战略:“一道”即以323国道为主轴建设黄麟大道。“两区”即以老圩镇往东建设商贸新区,加快甲口商贸新区项目建设,往西建设土坯房改造集中安置、移民安置和新校园新区。“三通”即一是畅通老街,拆除安置原国药店和皮防所;二是贯通老街与两个新区,争取上级支持,适时对黄麟初中进行整体搬迁置换,建议县政府对粮管所进行土地处置;三是在两个新区连通新老323国道。加强圩镇基础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年内启动黄麟乡农村客运服务综合站、黄麟乡公办中心幼儿园、黄麟加油站建设、甲口商贸新区二期迁坟征地工作;完成对黄麟圩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工作;完成甲口商贸新区一期硬化美化亮化、管道排水工程;对土管所进行置换及改建土管所办公楼。创新征地办法,加快规划区内土地收储工作。强化圩镇总体规划区内的综合治理,加大对违法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对澄江桥至上关桥323国道两边20米内的整治,进一步加快推进桃溪圩圩镇规划与建设,做到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用地,确保圩镇建设依法依规推进。   2、做精做美农村新型社区,提升发展水平。坚持以“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家庭邻里和谐、党群干群和谐”的“五美四和谐”为目标 ,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推进涉及公馆、太南、迳尾3个村、9个小组共468户2185人的新型农村大社区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产业、党建、“三送”等工作,努力把太南大社区打造成“五位一体”的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精品示范点。完善巩固井塘、罗西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全乡新农村建设。按照连线、扩面、兴业的要求,以老连新,以新扩面,逐步实现整村推进,区域连片。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依靠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推动大社区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生态秀美乡村。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各级产业导向,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机遇,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要进一步发挥我乡山地资源和传统油茶产业基础等优势,进一步建设好黄龙、杨屋、迳尾、远坑等油茶基地示范点建设,年内争取新增油茶开发面积1万亩,总面积达3万亩,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示范效应,通过辐射带动全乡油茶产业发展。落实资金奖励扶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展花卉苗木、中药材、生猪养殖等产业发展。   4、办好办实民生实事大事,共享发展成果。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加快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这一重大惠民政策的落实。坚持与圩镇建设、移民扶贫、社区建设相结合,推动引农进圩镇、进社区。加快圩镇300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安置区建设,争取每村完成一个集中连片10户以上安置点建设,全年完成986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启动我乡扶贫搬迁安居工程。抓好新农合、新农保、新城保等“三新”工作,确保农民参合率达98%以上,力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60周岁以上符合领取人员养老金100%发放到位。认真做好农村低保、五保、优抚、救助工作,实现应保尽保。继续做好大病医疗救助、高龄老人长寿补贴等惠民工程。年内主要做好如下10件实事:   (1)开工建设黄麟乡农村客运综合服务站。   (2)开工建设黄麟——高龙县道升级改造。   (3)开工建设圩镇防洪堤工程。   (4)开工建设黄麟乡公办中心幼儿园。   (5)加快太南大社区建设。   (6)完成986户土坯房改造与加快推进300户集中安置区工程。   (7)完成黄会线省道升级改造工程。   (8)完成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9)完成甲口商贸新区一期工程建设。   (10)完成圩镇万人千吨自来水工程和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沙心乡

   沙心乡,位于于都县最东部,距县城47公里,全境除西北角与宽田乡相接外,均为瑞金市的冈面、九堡、万田乡所环抱。内设5个行政村,77个村小组。辖区总面积54.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56亩,林地面积58500亩;总户数2339户,总人口9300人,其中农业户数2164户,农业人口8885人。境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藏有大量高品位的钾长石、石英石资源。全乡设有9个党组织,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8个,共有党员258名,其中农村党员203名。   于都县辖乡。1950年属宽田区沙心乡,1958年设沙心公社,1984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部,乡政府驻沙心圩,距县城51公里。面积54.7平方公里,人口0.8万。有公路西南至公馆连319国道。辖东布、沙心、新圩、高屋、红光、沙塘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腌制、榨油等。农业主产水稻、豆类、薯类,兼产花生、瓜果、茶油。.  

宽田乡

  宽田乡地处于都县境内东部,西邻段屋乡,1东接瑞金市,2南连黄麟乡迳尾村、公馆村、上关村、和睦村,3西接段屋乡寒信村、枫树村、上塘村、高丰村,4北临银坑镇上排村,属丘陵山区,呈条带状,距县城40公里,距瑞金市政府驻地60公里,距赣州市106公里,距国道线、赣龙铁路10公里,现辖20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7568户,总人口35056人。行政区域面积为146.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62875亩,耕地面积20982亩。著名的梅江从宽田乡的石马、杨公两个行政村穿流而过。辖区有宽田、寨面、高陂三个圩场,颁在宽田、寨面、高陂三个行政村,集市辐射面积310平方公里,物流充盈,人气旺盛。全乡的教育资源充足,有完中一所,中小学校1所,完小、村小17所,在校学生6600人。水利水电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其中有水库四座,小(一)型水库1座,库处山下村,库容200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3座,小型水电站3座。乡党委下辖26个党支部,现有党员924名。    境内资源丰富,特产富饶,风景独秀,盛名远扬。富含石灰石、耐火石、煤、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盛产花生、西瓜、芋头、淮山、脐橙、茶叶及红砖、煤、石灰等,高龙“仙茶”、“龙茶”享誉东南亚,“中央苏区造币厂”、马德明纪念碑峥嵘岁月留下的革命旧址遍布全境,杨公古祠、上堡溶洞、金刚佛寺等景点历经千年,环境幽雅,名扬海外。    沐浴改革开放之春风,追逐市场经济的浪潮,近年来,宽田乡党委、政府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弘扬井冈精神,积极挖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全力激活招商引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呈现百业兴盛、万民乐业的喜人局面,到处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据乡农经站统计,宽田乡2006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571元。全乡干部群众正为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大关努力奋斗!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现已建成了高标准的山下猪沼果鱼生态农庄,李屋黄岭坑脐橙园已连片开发1200亩,全乡脐橙面积已达3000多亩。高龙茶厂不断革新技术,现已开发多种高档生态茶,今年又征地开发种植300余亩,种植面积达800余亩。规划到2011年,全乡脐橙种植面积将达11000亩,茶叶种植面积达2500亩。    招商引资方面,境内现有上堡煤矿、宽田新型环保砖厂、红星砖厂、李屋砖厂、山下砖厂、寨面砖厂、高陂电站、鞍山电站等8家资源型企业,高龙茶厂、宽田生态农庄、李屋千亩脐橙基地、角坑桉树种植基地等4家农业企业,裕发针织厂、腾飞针织厂、腾达制衣厂等3家工业企业。今年又成功引进两家外商企业分别在仙马兴建水利发电站和高陂水库综合立体养殖开发,总投资额达56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宽田圩—寨面圩8公里的水泥路正在施工之中,实现了全乡(除留田、珠田、仙马三个村外)的17个行政村通水泥路;电信、移动、联通通讯全部开通,实现了通讯无缝隙化;校改速度加快,连续三年年均2000平方米以上;政府机关工作环境改善,新建了政府综合办公楼,机关大院进行硬化、美化、   亮化;建成了全县一流、功能齐全的花园式敬老院。    新农村建设方面,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产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打造宽田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我乡产业特色、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文化特色等新农村建设品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葛坳乡

   葛坳(2001年葛坳乡与曲洋乡合并而成)地处于都县东北部。东临瑞金市瑞林镇,北靠宁都县赖村镇,南接本县银坑镇。319国道穿境而过,梅江流经境内。境内山坳起伏,森林茂密。北有塘泥坳,南有赤古坳,西有-坳,三坳之间葛氏开居,故称葛坳。乡政府驻地葛坳圩镇,距县城54公里。全乡总人口57336人,辖23个行政村,295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18786亩,为全县第一,耕地面积29982亩,林地面积218786亩。   [沿革]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等。解放初期属曲洋区葛坳等乡。1958年9月成立葛坳公社,同年11月葛坳公社并入曲洋公社。1961年8月恢复葛坳公社,1965年3月葛坳公社并入曲洋公社。1972年11月曲洋公社分为汾坑、葛坳、曲洋3个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葛坳乡面积116.5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葛坳、龙头、陈田、塘泥、澄江、牛颈、东村、曾子、杨梅头、上脑、老屋、下罗、窑背、小庄、大田、蛇颈1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葛坳圩;曲洋乡面积80.9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高坝、石灶、龙井、曲洋、三溪、桐溪、小迳、小源、小洲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曲洋圩,距县城65千米。2001年,撤销曲洋乡,划归葛坳乡。  

桥头乡

  桥头乡是于都北大门,距县城50公里,面积39.2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90个村小组,15821人。桥头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发动了赣南第一次农民-、成立了赣南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建立了赣南第一块革0据地。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桥头乡坚持“产业富民、工业强乡、集镇兴商、和谐安农”发展战略,全乡政通人和,实现七年“零-”;肉兔、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发展中型以上兔业养殖厂5家,200余户群众养殖肉兔,年产肉兔40万只,产值1600万元;大棚蔬菜面积1300亩,年产蔬菜500吨;扩大圩镇面积0.2平方公里,圩容圩貌大为改观;教育工作名利全县前列,在全县农村中小学校教学质量评比中,中心小学居全县第一、初中第四;“上刀山”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在江西新闻联播播报;创新了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发展党员17名,开展了优秀乡村干部创评活动,建立了每周例会干部授课制度。乡村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浓厚,正朝着“小乡大作为”方向迈进。      

马安乡

  马安乡位于于都县北部,东与桥头乡、银坑镇毗邻,南和仙下乡接壤,西与兴国县杰村乡相邻,北与兴国县江背镇交界。全乡国土面积50.4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马安圩,距县城50公里,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146个村小组。2011年末,全乡总户数5760户,总人口22783人。下设12个党支部,62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99人。耕地面积10627亩,林地面积47900亩。2011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77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9元。全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旧貌换新颜。环乡公路、通村公路、通组公路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2011年新增通组水泥路8.2公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5个省级村庄整治和建设点,农户改水150多户,改厕150多户,拆除破旧牛猪栏厕所6787平方米,拆除空心房13570平方米,硬化通户路10800米,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产业发展成绩显著,稻田养鱼、生猪生产、油茶、脐橙种植等产业巩固壮大,稻田养鱼达500多亩,生猪出栏8500多头,新增油茶2000多亩。全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490亩,粮食总产7118吨,花生总产679吨,家禽出笼20.18万羽,水产总量492吨。马安主要特产有马安鱼丝,名誉赣南。全乡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社会和谐平安,事业发展兴旺,人民安居乐业。  

仙下乡

   仙下乡位于于都县境红岩盆北的中北部,东以汾坑乡、宽田乡隔梅江相望,南以车溪乡相邻,西与岭背乡和兴国县留龙乡、杰村乡接壤,北与马安乡、银坑乡相连。境内总面积139.33平方公里。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属丘陵低山地貌,全乡境四周群山环抱。东、北、西三面地势较高,逐渐由中向南降低,呈西南走向。西北方龙溪村小均组云峰嶂,海拔高度1081.9米,邻兴国县。登高眺望,可观赣县、兴国、于都三县城,景色秀丽。境中仙下圩周边,海拔高度140米,四周地势均高,中间呈盆状,乡政府机关座落在盆在中央,距县城27公里,大门朝南,视野开阔,山青水秀,人文蔚起。辖仙下、观背、上方、洋田、石坑、石陂、富坑、福星、潭石、三贯、山段、邹坑、西洋、吉村、乱石、莲塘、高兴、龙溪共18个行政村,270个村小组,9912户,49055人(含非农业人口1342人),居住高山族、苗族、畲族少许,绝大部分属汉族。主要特产有脐橙、优质稻、生姜等。  

车溪乡

  车溪乡地处于都县中北部,东面及南面均以梅江为界,东与宽田乡及段屋乡一衣带水;南与段屋乡及岭背镇隔江相望;西与岭背镇接壤;北与仙下乡交界。乡域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16.5公里,总面积127平方公里。现有山林面积79772万亩,耕地面积21594亩,农业总产值1230万元,工业总产值7304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650元。辖14个行政村,170个村小组,总人口3.1万人。    车溪四面环山,梅江靠南傍山静静流淌,中间形成一块天然美丽的小盆地,出产的脐橙、西瓜、芝麻和油菜、花生、大豆久负盛名。近几年,车溪乡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利用宜果山地多的优势,重点培植脐橙特色产业。截至目前,脐橙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目前,全乡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段屋乡

   段屋乡位于都县东北部,地处梅江河南岸,东与宽田接壤,南和梓山相邻,西靠岭背,北与车溪隔河相望。全乡总面积43.3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38个村民小组、2.3万人口。该乡交通便利,区域位置明显,仙澄公路穿境而过,距县城33公里、323国道11公里,至赣龙铁路黄麟站12公里、赣州黄金机场90公里。全乡属亚热带丘陵湿润气候,具有气温适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9.7度,年降雨量为1600MM左右,历年平均无霜期310天,同时,土地资源丰富,低丘陵土地多,土质以红色土壤为主,土层深厚达1米以上,土质肥沃,富含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各种稀有微量元素,无各种污染源,发展果业、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是农业综合开发适宜区。全乡耕地面积16150亩,山地面积50850亩(其中,缓坡宜果地约1.5万亩)。全乡矿产资源丰富,富有瓷土、煤炭、粘土、石灰石、锰铁矿等资源。全乡基础设施完善,通讯网络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乡,供电线路贯通各自然村,供电平稳。全乡劳力资源丰富,共有劳动力1.1万人,成本低、素质高、技能广。全乡人文环境优越,客家风情浓厚,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是一块投资兴业的风水宝地。   寒信村:寒信村是段屋乡的北大门、紧邻车溪、宽田两乡。百里梅江蜿蜒而过,仙澄公路穿越其中,寒信大桥横跨江面,寒信峡谷景色迷人,历史文化富有传奇。全村共有10个村小组、1545人、5.1平方公里,耕地2549亩,山地4845亩,小(二)型水库1座(上迳水库)。这里山清水秀,桃李丰富,古树繁多,古祠雄伟,古庙壮丽,可谓是春来赏花、夏季避暑,秋观红叶,寒冬钓鱼的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全村共有百年以上古榕树29棵,大小祠堂、牌坊十余处、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慕名前来参加水府庙会的信士达2万人,人山人海,爆竹雷鸣,场面非常壮观,吸引众多媒体前来采访介绍,如今的寒信村正按照“三村共建”的目标,精心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的理想之地。该村2007年度被评为全省生态最优美的村庄;在全市“和谐·魅力乡村”评选中被授予“最佳自然风光奖”荣誉称号。   枫树村:枫树村共有24个村小组,3413人,8.9平方公里,小(二)型水库2座(长田水库和桥坑水库)。全村农业主产为稻谷、鱼类;该村具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   ;宜果山地4000余亩。   上塘村:上塘村共有16个村小组,2538人,6.7平方公里,耕地1232亩,山地8175亩,小(二)型水库1座(朱坑水库),该村丘陵宜果地多,与枫树村集中连片已开发脐橙种植面积3000余亩、油茶1000余亩。   围上村:围上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2478人,6.1平方公里,耕地1509亩,山地3870亩,小(二)型水库2座(刘兴和牛婆圾水库)。金屋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座落在本村,已种植脐橙2000余亩。全村煤矿资源丰富。该村具有红色旅游资源,1934年10月红一军团曾在该村铜锣湾驻扎。   胜利村:胜利村是全乡地理面积、人口最大村,共有28个村民小组,3980人,6.9平方公里,耕地2751亩,山地14340亩,小(一)型水库1座(鸭婆坑水库),该村产业优势明显,种植脐橙3000亩,是全乡脐橙主产区。全村富含瓷土、大理石等矿产资源。   严岗村:严岗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1646人,4.4平方公里,耕地979亩,山地4695亩。该村是全乡脐橙主产区之一,赣南果业股份公司及浙江老板相继在该村投资种脐橙,全村脐橙种植面积达1000 余亩。   段屋村:段屋村是段屋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2182人,6.1平方公里,耕地1312亩,山地4065亩。   杜田村:杜田村位于段屋圩周边,区域位置明显,全村11个村小组,2300人,6.1平方公里,耕地1431亩,山地3295亩,小(二)型水库1座(新安子水库)。该村具有丰富的锰铁矿资源。   康梁村:康梁村位于梅江河畔,全村有8个村小组,2082人,5.8平方公里,耕地906亩,山地555亩,小(二)型水库1座(新塘水库)。  


车溪乡特产大全




车溪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