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林村位于兴国县兴江乡北部,与宁都县蔡江乡双溪村相邻,距兴江乡人民政府13公里,全村人口2128人,528户,耕地面积1400余亩,林地面积26800多亩,辖17各村民小组(山里、樟坑、新屋、土围、横江、料木、隘上、竹山、街上、陇上、陀上、石陂、坑尾、谢家、梨树、西坑、新建)。辖区内有县水利局建设的水库一座,特色产业有银杏、金银花1200亩,油茶基地600余亩,烤烟产业初具规模,交通便利,主要经济来源务工为主。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60732200 | 341000 | -- | 查看 桐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陈也村 |
陈也村位于兴江乡东部,总面积为27平方千米,东界宁都县,南西北方面分别为本乡的杉村、小溪、塘背村,距乡政府5千米,共21个村小组[中无寨、龙虎、山坑、王泥湾、龙兴、草鞋山、增田一、二、三、计村、大禾坑、鹅形、姜园、杨梅、李石、保佳、塔岭、虾公、岽脑、陈也、竹叶],782户,总人口3340,在全乡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其中农业人口中2794人,农转非546人,耕地面积100公顷,山地面积2600多公顷。 主要产业有水稻、生姜、花生、脐橙、油茶,家畜有生猪、牛,家禽有免,主要矿产业资源有钨金、硅、钾长石、硫铁矿等20多种。 一、资源优势 江西画眉坳钨业有限公司是(原名画眉坳钨矿)驻陈也村的一家公司,1953年建矿,2008年改制更名,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平隆、画坑两个坑口作业,主要矿产品有金、钨、硅、钾长石、莹石、硫铁矿等20多个矿产品,为陈也村村民解决了部分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旅游景观 海螺古寺是座落在陈也村保佳组的一座古寺,已知就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寺内存有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的碑文,文中记载了原寺内各地方送给寺内的田地、山林等情况,近代原寺内住持释证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坚持农禅并重,积极开展生产自给和重新修石寺,建余利塔,认真搞好寺庙管理,取得了优异成绩,1988年被评为民族宗教事务先进个人,当选兴国县佛教协会代表。 三、特色产业 兴国荣华油茶种专业合作社,在陈也村的草鞋山村民小组,以“诚信为本,品质保证,服务专业,顾客满意”为经营宗旨,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将最好的产品与服务带给最需要的消费者。 四、主要经济作物 陈也村以大面积种植水稻为主,其次地瓜、大豆、生姜、花生、大蒜,瓜果有梨、柑橘、脐橙、杨梅、李子、黄瓜、南瓜、西红柿蔬菜等经济作物。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墅田村 |
墅田村地处兴江乡东南部,东与宁都县青塘镇赤水交界,南靠古龙岗镇乐团、万溪村,西邻本乡坳背村,背与杉村村相接,四面环山。全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312户,1429人,有耕地面积1089.45亩,山地面积8870亩。产业以制种、油茶为主,每年制种面积400余亩,油茶开发面积累计达1000余亩。村内矿产资源丰富,铜、钾长石、稀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村内风景秀丽,百年古樟随处可见,人文鼎盛,四座相传百年的寺庙常年香火缭绕,各处庵堂诵经朗朗,钟声昼明。 近年来,墅田村“两委”班子扎实推进“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民生改善,文明创建”五大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新墅田,培植壮大优势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村容村貌优化提升,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大岭村 |
大岭村地处于兴江乡的东部,是全乡最边沿的山区村,毗邻宁都县蔡江乡大坑村、青塘镇坝田村,与本乡桐林村、塘背村交界,距离乡政府约16公里,距离兴国县城78公里。 全村人口中1673人,耕地面积1901.1亩,山林面积约2.3万亩。 辖区内有15个村民小组:秧田下坪组、邱家组、赖家组、江家组、枧脑组、大岭一、二组、王泥坨组、刮盈组、岭下组、半岭组、迳里组、社前组、寨下组、排上组、坪坑半山组。 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大部分农田靠山泉水灌溉,有三分之一的农田只能种二季,有三分之二的农田只能种一季水稻,平均海拔525米。传说在顺治戊寅年间,每年种的作物全部被虫害,农民欠收,所以在秧田组山顶上,海拔1260米,兴国与宁都县山界交界处新建了宝华山,到现在约700多年历史,建有三座宝殿,第一座蝉和殿,第二座观音堂,第三座尸骨堂,膳厅客厅,在宝华山脚下周围的农户每年前往朝拜,从那以后,把所有的虫都受集在宝华山,所有农户种的作物不再受虫侵害。每年每月初一、十五各方人士前往朝拜的人络绎不绝,流传至今。在山的顶峰,晴天时可看到三个县城(兴国、宁都、于都),下雨时云雾缭绕,好象处在天上仙境。还传说,在宝华山能找到季叉子就能找到宝藏。因宝华山受风雨霜重的侵食,无法出长任何灌木,都是各种不知名的叉子,大部分都是红杜鹃,每年每逢3-4月份时,满山遍野的红杜鹃花盛开,前往观光旅游的各地人士络绎不绝,拍照留念,人站在山上,好像在花的海洋里,在花中微笑,春光满面,生机昂然,各地旅客留连忘返。 大岭村含有大量的矿产资源,特别是花岗岩石储量丰富,并有铁矿、铅锌矿、云雾矿、水晶石、硅矿等。 富有天然特色茶油,原生态油茶面积约3000亩。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桐林村 |
桐林村位于兴国县兴江乡北部,与宁都县蔡江乡双溪村相邻,距兴江乡人民政府13公里,全村人口2128人,528户,耕地面积1400余亩,林地面积26800多亩,辖17各村民小组(山里、樟坑、新屋、土围、横江、料木、隘上、竹山、街上、陇上、陀上、石陂、坑尾、谢家、梨树、西坑、新建)。辖区内有县水利局建设的水库一座,特色产业有银杏、金银花1200亩,油茶基地600余亩,烤烟产业初具规模,交通便利,主要经济来源务工为主。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坳背村 |
坳背村位于兴江乡南大门,距离乡政府3公里,面积8平方公里,全村有16个村小组,总户数537户,人口2120人。耕地面积1686.5亩,山林面积9860亩。 村内有老年活动中心1个,村小学1所。 特色产业有坳背水库发电站和禾塘组水库,80多亩养鱼山塘,及古老陈氏九族宗祠。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水稻和制种为主,另还种有油茶、脐橙,饲养灰鹅、肉猪。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小溪村 |
小溪村位于兴江乡东北部,东邻大岭、塘背、陈也村,南邻江口村,西邻南村村,北邻桐林。距兴江乡政府3公里,距兴国县城70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所辖11个村民小组(桥背组,下屋组,排上组,湾内组,禾昌下组,土坊组,东排组,在背组,下村组,增坑组,库下组)共2180人,耕地面积17000亩。山林面积10300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蜜蜂养殖,杂交水稻制种,生姜种植等,龙潭坡地理位置独特可建水力发电站。禾昌下组至桥背一带有丰富的钨矿、稀土等其他矿产资源。 本地3月份沉香寺,8月份陈公庙,10月份金华山每年举行庙会,每会5至10天不等,各庙有理事会,主事人员,村民自备供品赴会,还有民间唱戏,热闹非凡。 小溪得名据传说古时风水大师杨救贫路过此地,见桐林小河、南村小河、大岭小河汇入一处。其河水清澈见底、透明如镜,各种小鱼成群,河床天然石头形如青蛙迎水而生,感慨而说:“此处河小水秀,三溪汇一,溪水如画”,故而得名小溪。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杉村村 |
杉村村位于兴江乡东部,距离乡政府1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610人,辖13个村民小组,分别为:三角坑、营上、杉村一组、杉村二组、王迳、田螺毯、林家塘、中村、坝背、下村、下屋、坳下、下寨组。耕地面积1460亩,林地面积6990亩。特色产业主要有水稻制种500余亩、脐橙种植1500余亩、生猪年出栏4500余头、母猪存栏200余头。杉村村还含有丰富的饮用水资源,水源位于杉村村下寨组,现在兴江乡大部分农户靠此水源作为主要生活饮用水。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塘背村 |
塘背村位于兴江乡东北部,距兴江乡11公里,离兴国县城75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051人,耕地面积1156.53亩,山林面积18001亩,下辖十一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杨驼背组,山高坳组,河济坑组,茶溪组,罗家边组,黄杜坳组,田螺排组,内迳组,中迳组,外迳组。塘背村特色产业为生猪养殖,脐橙种植;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打工、脐橙种植、生猪养殖。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江口村 |
江口村位于兴江乡圩镇,距乡政府0.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831人,9个村民小组(何家一组、二组、三组、楼背、坝上、江口、老圩、排上、杨家)。耕地面积793.8亩,林地面积3040亩,特色产业为制种、烟叶,主要经济来源务工收入。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南村村 |
南村村位于兴江乡西北部边远山区,东临本乡塅水村,南靠古龙岗镇,西连南坑乡,北邻宁都县蔡江乡,村委会距乡政府11公里,2003年6月由原杨坑村、下归宗村、南村村三个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现辖伞坑、上池、梨树排、下杨坑、蕉坑、上归宗、下归宗、张家地、和同迳、坛石坪、犁头咀、坛石背、营上、南村、盘坑、圳下、硬木迳、富家地、下安、狗寨共20个村民小组,有32个自然村,总户数696户,总人口2731人,有耕地面积3383.31亩,山地面积5.1万余亩。村内有钨矿、铜矿、萤石矿、硅矿、钾长石矿等丰富的地下宝藏,有莲花山、劈柴嵊、竹子寨等高山古寺,有分水岭庵、佛祖前庙、千僧寺等千年古刹。特色产业有油茶、制种、生姜等。南村地域较阔,资源丰富,民风纯朴,山川秀美。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塅水村 |
塅水村位于兴江乡西北角,距兴江乡政府3公里,面积约2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中2283人,辖摇前排、前屋、荷树、新屋、新屋下、池坑、坳丘、拱桥、竹排、月形、杉山、里石、白毛、黄泥丘一、黄泥丘二、黄泥丘三、坑隔、廖公坑1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791亩,山林面积14194.5亩。特色产业为杂交水稻制种,段水村背倚石磐山,在村多姓谱志上,石磐山又称锦屏嶂,在石磐山的额前,依势排列七座小山包,当地称为七马脑,相传风水祖先杨救贫在世时,手执赶山鞭,将群山依势赶动,当赶到石窝时,即刻喝住,墩放太师椅形的石磬山,并在石磬山前安放七颗马头。但在安放马头时,不好确定马头朝向,便下至村前问一老妪该地叫什么名字。老妪答曰“塅溪”,杨先师一听,断(塅)溪,乃截流也,成不了大气候,于是,赶山鞭朝东方一指,七个马头面目尽朝向宁都方向,形成了现在七马脑的朝势,册府也开到宁都那儿去了。 塅水村另一大特色是百年以上的古樟树颇多,不完全统计有60余株,其中树龄最老、树干最大的在荷树背和观音桥,树干直径在1.5米以上。 塅水村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形成了肥沃的江南水稻土,兼种芋头、生姜、花生、大豆、辣椒、茄子、红薯等经济作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发展了制种产业,如今,制种也成为塅水的主导产业。 塅水村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矿产有稀土、钨矿、铜矿、钾矿、莹石矿、高岭土等。 塅水村保持完整的祠堂有六幢,皆依山傍水建构,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村民为客家后裔,属传统的客家乡俗。 信息来源: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