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赣州市 >> 会昌县 >> 庄埠乡

庄埠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庄埠乡谷歌卫星地图)


庄埠乡简介

  庄埠乡位于会昌县城西北部,地处濂江河下游,距县城30公里,东与庄口镇,南与珠兰乡、晓龙相邻,西与于都县铁山垅镇交界,北与白鹅乡相交。全乡总面积74.8平方公里。共辖樟坑、正坑、庄埠、下基、寨富、禾坪下等6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2007户,总人口8824人。有汉族、壮族、苗族、畲族等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7%。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78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1元。庄埠乡是省定贫困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庄埠圩。
   全乡耕地总面积6597亩,其中水田5711亩,旱地886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红薯、大豆、花生、玉米,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6年全乡共种植烤烟720亩。全乡有林地面积61365亩,主要产松木、杉木、樟木、栎木、杂木、毛竹、油茶、油桐、山苍籽等。庄埠有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仅庄埠村在50年代就有99口鱼塘的说法,特别是90年代农民稻田养鱼的热情高涨,水产养殖已成为庄埠乡的一项主导产业,全乡水产养殖面积超千亩,2005年水产品产量达380吨。
   庄埠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种果、种竹,开发潜力大,价值高。目前,全乡已种植脐橙1000余亩,枇杷果园600余亩,毛竹林800余亩。水力资源丰富,锡坑口河段上游集雨面积2192平方公里,地形十分适宜建水力发电站。目前,设计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年发电量3千万千瓦时的锡坑口电站正在兴建之中。
   庄埠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有乡村公路4条,总长3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庄埠至晓龙出口公路已开通。禾坪下大桥和举口大桥正在兴建之中,通往于都铁山垅大桥也亟待建设。未来的庄埠将是云集四海,交通方便,市场繁荣的庄埠。
   诚招天下客,共同谋发展,加之庄埠人民的聪明勤劳,淳朴的风土民情,庄埠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74.8平方公里 360733211 341000 0797 查看 庄埠乡谷歌卫星地图

庄埠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庄埠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文武坝镇

  文武坝镇原为文武坝乡(于1997年撤乡设镇)。2001年10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原湘江镇并入文武坝镇成立新的文武坝镇,是县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该镇位于县境东北部,地势东高西低,以岗地、丘陵为主,东与富城乡和瑞金拔英乡毗邻,南与麻州镇相接,西与珠兰乡、北与瑞金市和本县庄口镇和西江镇接壤。全镇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334亩,辖27个村,7个居委会,289个村民小组,农户总户数8310户,有总人口77806人,其中城镇居民43507人,境内居住有汉、畲族等民族。镇人民政府驻留马寨,距离具城1公里。土地革命时期,文武坝曾是0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粤赣省军区驻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都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毛泽东同志在此写下了诗词《清平乐·会昌》。该镇全年气侯温和、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全县最大的水库——石壁坑水库座落在该镇。境内有中型水库一座,小(一)(二)型水库六座,水库容量500余万立方,年发电量100万千瓦时,文武坝镇土地肥沃,农副产品充足,盛产稻谷、水果、水产、大豆、蔬菜等,是县粮食高产中心和重点,也是城区蔬菜、肉类、水产品供应基地。全镇果业面积10000余亩,主要品种有脐橙、萘李、沙梨等。2005年水果总产量达200万公斤,产值400万元。该镇矿产资源丰富,有莹石、稀土、瓷土、铜、花岗石等矿藏,瓷土储量达1000万吨,上半岭村莹石储量达250万吨,且易采品位高,其主产品莹石精粉是冶炼、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一、新农村建设:在文武坝、彭迳、勤建、林岗等村建立了“三清三改”、“空心房”改造,村庄整治,移民新村等示范点8个。2005年文武坝村和该村的上下屋小组分别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三清三改”先进村,“空心村""改造先进村组。    (1)加强村镇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年内必须全面完成所有村的建设规划,国、省道路边二十户以上的自然村,必须搞好建设规划。按照“增点扩面,整体推进的要求,认真抓好省、市十二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严格按规划要求协助建房户搞好建筑设计;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筠门岭镇

  筠门岭镇位于江西省会昌县南部,武夷山脉西麓,赣江贡水上游。全镇地域面积297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2个),2个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党员795人,有39个党支部,辖区内聚居着蓝姓和雷姓畲族人口1650人,长寿老人年龄高达103岁。全镇林地面积3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4.4%,活立木蓄积26万立方米。已探明有莹石、石膏、锡、岩盐、高岭土、陶土等10多种矿产资源。该镇水电充裕,已建有羊子岩等7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5000千瓦。206国道、会(昌)武(平)省际公路穿镇而过,成为闽、粤、赣三省通衢之地。故有东汉驻兵、明代战场、清兵水寨、会寻安中心县委等胜迹,素有虔南第一山之称的汉仙岩、车心温泉更是蜚声八闽,名播两粤。以汉仙岩、车心温泉、-旧居为主的旅游景点,已成为闽、粤、赣三省互联的旅游热线。.  

西江镇

  西江镇位于会昌县北部,东临瑞金市云石山乡,南靠文武坝镇,西连小密乡,北毗瑞金市万田乡。全镇土地面积263347亩,其中耕地面积22450亩,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83个村小组,总户数11879户,总人口51289人。    交通条件便利。323国道、赣龙铁路和即将动工兴建的厦蓉高速公路贯穿我镇,镇区南郊建有铁路客运站和货运站,东至瑞金市区25公里,西至赣州市区120公里,至于都县城55公里,至京九铁路江口站91公里,南至会昌县城45公里。    自然资源丰富。西江镇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 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土地肥沃, 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矿产资源和农林资源。贡江二级支流澄江自东向西贯穿全镇,支流密布全镇,地下水质好。石灰石储量居全县之首;王天堡晒烟名播赣、粤、闽,据传曾为清朝贡品;石门、火星鳗鱼鲜肥脆嫩;水稻、甘蔗、 脐橙产丰质优。西江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自2000年西江镇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以来,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圩镇面积达2平方公里,建成了全县一流的的商贸大市场,站前广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圩镇市场卫生、秩序良好, 开通了高杆灯,实现了路平、灯明。西江是会昌的北大 门,人流物流量大,是邻近三县八乡的贸易集散地。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西江镇党委、政府始终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 党的-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镇人民发展各项事业,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正在开展的以“五新一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西江各项事业的发展。西江镇河背村在全县率 先组建社区服务中心,见潭、石门、牛睡、饼丘等村级社 区服务中心也日益完善。全镇共修建水泥路37公里,70% 的村修通了水泥路,今年冬将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周田镇

  周田镇位于会昌县南部,湘江河上游,地势四周高,中间为丘陵盆地,国土面积222平方公里。全镇现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3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万人,有耕地3.1万亩,林地面积27.5万亩。   周田镇交通、通信便利。206国道、国防公路周版线和即将建设的济广高速公路将贯穿全境,距县城36公里,是闽、粤、赣三省交汇中心,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且水、电、路、地质等基础建设条件相当优越。村村均通公路,电信、移动、联通基站俱全,通信信号稳定。   周田镇是一个矿产资源大镇,境内蕴藏岩盐、锡、铜、铋锰铁、莹石等矿产资源,尤以岩盐和锡金属储量最为丰富,岩盐储量约21亿吨。会昌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九二工业基地座落于我镇境内。   周田镇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气候、土质适宜种植烤烟、脐橙、西瓜、甜瓜、大棚蔬菜等农作物。境内耕地平整、土质肥沃。年底,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完工后,将有近万亩连片平整的耕地亟待农业产业化开发。   周田素有“亲商、爱商、为商、富商”的良好风气,如今,周田将营造更和谐的发展环境,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更周到的服务,欢迎八方宾客前来投资兴业。.  

麻州镇

  麻州镇位于会昌县城南,距县城10公里,东与富城乡接壤,西与高排乡相邻,南与站塘乡相连,北与文武坝镇毗邻,是会昌县东南片中心集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暖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9°C上下,年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左右。全镇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68亩,山地面积136510亩,人口26000人。境内水利、矿产和森林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优越,206国道穿境而过,去县城只需10分钟,至赣州只需2个半小时,至广州、汕头、深圳、厦门、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8个小时。1995年10月撤乡建镇,1998年被国务院农业部授予“中国鹧鸪之乡”。2005年,全镇经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均突破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91元。   一、农业经济蒸蒸日上。麻州镇致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抓好灰鹅、生猪、蔬菜、西瓜、甘蔗、水稻等传统产业的同时,侧重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2006年,共种植烤烟1278亩,其中连片50亩以上的基地 9个,全年总产量达29.5万斤,比上年翻三番。共发展果业960亩,其中1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 3个,带动农户112家。   二、圩镇经济兴旺发达。近年来,随着圩镇经济承载功能不断增强,逐步发展壮大了金属加工、农具制造、金属门窗制造、饮食、建筑、建材、藤具、食品加工、酱干、制衣、制鞋、家具、煤炭加工、汽车修理、商店服务等行业, 2005年,圩镇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比例的35.2%。   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现有外商投资约800多万元,征地1800亩的九州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个,投资近千万元的集观光、旅游、特种养殖、果业开发于一体的“台湾农庄”等综合开发性项目1个,投资均为240万元的灯饰厂2个,投资160万元的砖厂1个,投资90万元的制衣厂1个,投资180万元的驾驶员培训学校1个。目前预计投资1500万元的铜矿开采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   四、社会事业如火如荼。2005年,共投资165元加强圩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新建一条12米宽的麻州大道,安装了20 盏高杆路灯,绿化面积1600平方米;全镇16个行政村均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9个村实现了村组通公路。重点打造了沙河等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邮电通讯快捷,移动通讯、联通、小灵通均已开通,覆盖率达92.8%,全镇固定电话装机已突破千部。.  

庄口镇

  江西省赣州市庄口镇位于会昌县西北部,近县城24公里,国土面积152平方公里,323国道、省道“会杉线”公路贯穿全境,厦蓉高速出口路直达镇内,距西江火车站15公里,贡江河和安远江穿境而过,是个交通便捷、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风纯朴的生态镇。镇政府驻庄口圩,距会昌县城27公里。   庄口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北部,东接西江,南与珠兰乡毗邻 镇长: 陈胜昌,西与庄埠乡相连,北界于都于阳乡。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224个村民小组,4412户,2.75万人。镇政府驻庄口圩,距会昌县城27公里。   庄0通、通讯条件回臻完善,“瓶颈”制约消除。至今,全镇已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灯”,会杉油路、庄黄公路、贡河流域均贯穿庄口,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已成为会昌的重要交通枢纽。   庄口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镇村面貌明显改观。庄口圩镇现有面积2平方公里,四条主街道均已绿化、硬化、圩内有日供水量500吨的自来水厂,有一公里的水泥路,有全县占地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1500平方米带拱盖农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比较齐全,另外,还有禾坑、大排、龙化、七木等四个村级集贸市场,圩镇范围的土木结构建筑已基本消除,庄口圩镇已将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现代文明气息的圩镇、年内,庄口镇党委、政府拟开通两条至街道、需要投资上千万元,欢迎各界房地产开发商至庄口投资开发。   -   基本概括   庄口镇辖白沙、禾坑、上芦、下芦、洛口、小坝、龙化、大排、黄沙、大陂、黄雷、黄冠12个行政村和庄口居民委员会1个,224个村民小组,2.75万人口。 庄口镇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1.7万亩,是优质稻、烤烟生产基地,盛产大豆、西瓜、蔬菜。有宜果山地面积3万余亩,非常适宜种植脐橙、蜜柑、枇杷、桃、李、杨梅。千亩优质枇杷基地已进入盛产期,脐橙生产已初显优势,水利电力资源丰富,有装机容量1500千瓦电站一座,总装机容量20000千瓦的贡江发电站即将动工兴建,35千伏变电站已动工兴建。矿产资源有铁、钨、金、锰、高岭土、石英石、石灰石、煤矸石、安武岩、砂岩、粘土、沙,以上各种资源可开发和利用的潜力非常大。   庄口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干部,热情好客,纯朴宽厚的群众真诚欢迎大家前来投资兴业。  

清溪乡

  一、清溪乡基本情况   清溪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西靠安远县,北邻本县周田镇,南接寻乌县,全乡面积9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55%,林地132514亩,耕地3574亩,其中水田3446亩,旱地128亩。清溪地势西部较高,与安远县交界的盘古嶂是全县第一高峰,海拔1184米。境内溪流密布,水力资源丰富,清溪河由西向东穿境而过。   清溪乡共辖5个行政村,共38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652户,农业人口2983人,非农业人口85人。农民人均耕地1.27亩。全乡除零星分布的畲族外,其余人口均为汉族。姓氏主要有:张、王、邓、何、朱、陈、邱、吴、林、廖、连、谢、韩、古、罗、刘、曾、宁等。   清溪乡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由于地势高,光照条件差,水温低,除密坑村外,其余各村只适宜种植一季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蕃薯等,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为主。   近年来,清溪乡投资25万元,实施扶贫帮困五件实事,惠及239户次,2950人次。同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五新一好”内容,把圩镇建设当作重点来抓,把移民扶贫和拆旧建新相结合,整合县乡两级的扶贫开发资金和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做好“三通一平”,在乡政府驻地旁边的“肖基坝”设立可容纳120户人家居住的新农村建设点,如今已有95户居住深山的农户移民在新村点。以此为示范,辐射带动了各村的新农村建设。   二、特色产品   清溪乡属山区乡,地势较高,森林覆盖面积达75.9%,由于农民对保护动植物资源意识较强,藏珍稀的动、植物较丰富,主要珍稀植物有楠木、铁托腊梅、山胡含笑、冬虫夏草、了刁竹等等,主要的珍稀动物有穿山甲、过山峰蛇、竹鸡、野猪等等。.  

右水乡

  右水乡位于会昌县南部,距离县城27公里,东与站塘乡相邻,南接周田镇,西与高排乡和安远县天心镇接壤,北连麻州镇。地势西高东低,四面环山,呈椭圆形,属半山区乡镇。境内最高处石壁岽,海拔540余米。   右水河自西向东纵贯乡境中部。土壤肥沃,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山地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1%,其中耕地面积14595亩,占全乡总面积的8.5%,人均耕地1.03亩。辖右水、大华、围背、松林、大群、田高、田丰、田升、梅丰、梅寨、下寨、中坝12个村98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2003年全乡总户数3105户,总人口15298人,其中农业人口583人。  右水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蔗、红署、大豆、花生、白莲、烟叶、脐橙、桔、桃、李、梅、梨,其中,脐橙以果大、丰产、无核、味丰、色艳、香浓、耐贮运等优良特性,名(位)居全县前列,果品远销粤、江、浙、闽、港、澳等地;境内山地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或砂壤土、排水透气性好、坡度适中,是果业(脐橙)开发的首选之地,共有12万亩的宜果山地,现已开发5000余亩,其中,1000亩连片果园1个。   辖区内高岭土(瓷土)、稀土储量大,其中,瓷土布及全乡六个村,共7个点,2000年前,一直有一家用本地瓷土生产瓷器的瓷厂,主要生产以耐火材料为主的工业用瓷和以碗、碟为主的生活用瓷。右水乡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建设电站的4处,分别是围背大坪、梅寨河、田高土轮丘、大华村朝北岭,总装机容量为600KW。   右水圩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现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市场硬化面积4000平方米;圩镇有自来水厂1家;开通了程控电话420门,移动、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乡;周版公路国道穿境而过,全乡12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有初中1所、小学15所,卫生院1所,2003年完成圩镇及公路沿线10个村的农网改造工程;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  

高排乡

  高排,因地势较高而得名。东邻麻州镇,南依右水乡,西南与安远天心、长沙乡交界,西毗晓龙乡,北连珠兰乡。乡人民政府驻高排圩,距县城39公里。   高排乡始设于民国35年,为高排区,后因时事变迁,几经易名为:高排公社、高峰公社、高排乡等。曾辖高排、晓龙高兰(今晓龙高兰村)、牛牯坑(今右水乡中坝村),直到1984年才基本定局,至今未变。现辖7个行政村:高排、南田、山口、坪坑、上寨、团龙、石灰坝,1个居委会,10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88k㎡,2870户,13256人,其中农业人口12831人,畲族50人,余均汉族。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996万元,人均纯收入1563元,人均储蓄存款位居全县第一。   高排是会昌西南中心乡镇,也是会昌与外界连接的交通道之一,正在改造的全市重点工程,连接206国道与赣粤高速的周田至版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生态环境好,风景优美,阳光充足,降雨充沛,无霜期270天,有耕地面积9749.7亩,山地面积 116000亩,宜果面积56360亩,森林覆盖率达85 %。优质水稻制种全县面积最大;盛产无公害脐橙、优等烟叶等经济作物。全乡紧紧围绕把果业做大、烤烟做优、种业做强、生猪做活,形成农业产业布局合理,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大乡。   主导产业特色明显。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操作,群众自愿,全乡果业种植面积1万余亩,已挂果7543亩,年产值133万元;烟叶生产突破480亩,亩平利润实现了1530元,目前在乡政府的合理引导,大力扶持下,全乡烟农积极性高,发展势头良好;以全省优质水稻制种基地为依托的种业发展,方兴未艾,种业面积已达2000亩,全乡农民以“上稻制种,下稻种烟,亩平收入超三千”的耕作方式,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生猪养殖大力优化品种,有针对性培植发展养殖大户,全乡年出栏超过4650头。果业、烤烟、制种(种业)、生猪等四大主导产业已基本成型,并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找准了农民通过产业致富的发展路子。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以中央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的、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沿周版线的三个新农村建设点(山口村大迳、高排老谢屋、石灰坝村油槽凹)已基本成型,突现农民主体,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18个。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水泥路12.5公里。.  

晓龙乡

  晓龙乡地处会昌县西北部,距县城40公里,东邻会昌高排,南接安远长沙,西毗安远河石,北连于都靖石,为三县交汇中心.晓龙乡总的地势是四面环山,宛如蝴蝶状,以低山、丘陵为主。晓龙乡国土面积159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13526人.   晓龙是传统的农业乡,生态农业建设示范乡,盛产水稻、烟叶、脐橙、番薯、油料、蜂蜜等农产品。其中,晓龙优质稻是会昌独一无二的,为江西五丰提供生产原料,总产量达2390吨.脐橙是晓龙的主导产业,全乡现有脐橙11000亩,总产量达1800吨,且以每年2000亩的速度快速递增.烟叶是晓龙的后劲产业,现有烟叶600亩,总产量14万斤,产品定销云南红塔集团.   晓龙乡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活力木蓄积量20万立方米.晓龙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风景美丽,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    “十一五”期间,我乡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突出新农村建设、招商兴工、队伍建设、基础教育等重点工作,实现晓龙的和谐平安小康发展。.  

珠兰乡

  珠兰乡位于会昌西郊,座落在贡江上游两岸。依山傍水,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7.5公里,会杉公路穿境而过,紧接赣龙铁路、323国道、206国道,交通区位优越。全乡总面积188.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人。   珠兰乡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气候宜人,阳光充足,降雨充沛,无霜期298天,有耕地面积10381亩,盛产优质稻、高品烟等农作物;山地面积196363亩,森林覆盖率达86%;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全乡农业产业布局合理,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现代新型农业基本成型。   产业特色明显。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现已种植脐橙2万余亩,目前进入盛产期的有6000余亩,年总产值达千万元;烟叶首年实现种植350亩,亩利润达1500元,目前发展趋势良好;油茶林低改面积达5000亩,以“九龙山”茶油精炼厂为龙头,“九龙山”品牌初步形成,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毛竹林种植达1.5万亩。脐橙、烟叶、油茶、毛竹林等四大支柱产业基本成型并不断壮大发展,产业经济初步显现。   基础设施完善。乡村公路网络基本健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有过半的村级公路实现了硬化;电力和通信全面普及;圩填建设日趋活跃,农贸市场、自来水厂相继建成,学校、医院设施不断完善,公共设施齐全。圩镇规划布局科学合现,既有短期操作,又有远景前瞻性,有乡镇特色更具城市功能,新型多元化小城镇已成维型。   服务职能齐全。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大开放”主战略,不断优化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投资环境,力争把客商请进来、留得住、能发展。对投资脐橙综合开发、生猪、烟叶、竹木加工等企业给予政策上的资金扶助和技术服务。利用我乡充足的劳力资源为投资者组建各类劳动力队伍,进行各类技术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满足各类投资商的用工需求。   珠兰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三个会昌”和建设农民富裕、财政宽裕、社会和谐的珠兰这个主题,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诚招天下客,共谋珠兰发展大计,珠兰一定会在时代的脚步声中不断发展强大起来。.  

洞头乡

  洞头乡位于会昌县城东南面,驻地塘头,距县城48公里,地处武夷山脉南部,东与福建省武平县大禾、永平乡交界,南与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乡相邻,西与本县筠门岭镇交接,北与本县中村乡、永隆乡毗连。总面积155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海拔570米。辖区内有8个行政村,109个村民小组,2932户,总人口9136人,其中:少数民族(畲族)人口2829人。   辖区内山峦起伏,高峰叠嶂,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11座,东部龙须岽、大顶岽、葫芦石、洋石顶,南部的石榴花寨;西部的炉形岽等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全乡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是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乡。   辖区内以官丰、河头、洞头三条小河为主,还有众多的支流,水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已建成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2655千瓦,正在兴建3座。   辖区内森林资源丰富,山地面积14555公顷,木材蓄积量55万余立方米,年产木材2千余立方米,竹材7万余根,鲜笋100余吨。.  

中村乡

  中村乡位于会昌县东南部,距县城34公里,辖6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8756人,总户数1861户,其中农业人口7065人,1629户。辖区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4308亩。东与永隆乡交界,西与周田镇相接,南与洞头乡毗邻,北与站塘乡接壤。乡政府驻地周围地势平坦宽阔,交通方便,会河公路(会昌至河头水泥公路)、中长公路(中村至长岭)经此而过,中村至周田公路即将贯通。   中村乡矿产资源丰富,红山铜矿探明储量8万吨,还有钨、铋、钼等10多种矿产资源;现代农庄初具规模;水资源储量丰富中,装机2800kw的“三龙”电站(龙兴、龙丰、龙高)已陆续建成投产。占地1000m2的农贸市场基本建成,商贸活跃。中村教育是全县的一面旗帜,中考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圩镇文明建设曾获县委、县政府先进单位奖。   农业主产水稻、烤烟、花生、大豆、西瓜等经济作物,尤以烤烟生产为最,年收购烟叶4200担左右;生猪、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前景可观,脐橙产业初具规模;毛竹林基地2万亩,苦竹笋基地2500亩,速生丰产林4万亩,境内山峦起伏,古树参天,溪流淙淙,河水欢唱,生态环境非常优美,被誉为“东角山明珠”。.  

站塘乡

  站塘乡位于会昌县城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会昌县城25公里。站塘乡东与永隆乡相连;南与周田镇接壤;西与右水乡交界;北与麻州镇毗邻。全乡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所辖10个行政村,131个村民小组,共有3400户农户(含圩镇居民),总人口16523人,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270元。   站塘乡属丘陵山区,土壤偏酸性,以红壤土为主、紫土为铺。全乡森林资源有松、杉、樟、竹和其它杂木,森林面积11.3万亩,耕地面积9987亩。矿产资源有铁、铜、石灰石和微量稀土,较为丰富的是铁沙资源,站塘历史上手工水选铁沙年产量达到450吨,铁沙含铁量达52%,磁选铁沙含铁量可达30%以上。   站塘乡从1987年开始种植烤烟,历史高峰年全乡烟叶种植面积3500亩,收购烟叶7020担,十多年来是全县种烟重点乡,近年全乡种烟面积都在2500—3000亩,是全县种烟、收烟最多的一个乡。全乡开发果业面积2650亩。站塘陶具是传统产品,站塘陶具厂70年代后生产的缸、瓮、瓶、钵等品种齐全,专销“东角山”5个乡镇,部分销往县外。2005年引进外商在棠梅湖兴建石板厂,2004年全乡培植建成会昌南片二元母猪生产基地,2005年全乡饲养二元母猪专业户15户,共饲养二元母猪261头,年销售三元仔猪928头。   2004年以后,站塘乡成为“路通、电通、通信方便”的一个乡镇。“206”国道、湘江河贯穿站塘南北,“206”国道途经横岭、南坑、大坝脑、水明等4个村;会(昌)—河(头)县道途经社山坝、站塘、罗坊等3个村;站(塘)—永(隆)省道途经官山、官村等2个村;实现了村村道公路。全乡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大电网供电和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2002年引进外商投资老虎脑小(一)型电站,投资2000万,发电2000千瓦,预备在2007年完工投入使用。2005年在开通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又开通联通网络,实现“村村通”。   站塘乡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全乡遵循“干部主体、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以“空心房”改造为示范,以客家民居粉刷为平台,因地制宜,发挥农村理事会作用,积极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横岭新村建设,南坑“空心房”改造,大坝脑民居粉刷,水明扶贫移民开发,罗坊社区服务中心等示范点建设均取得建设成效与经验。.  

永隆乡

  一、基本情况:永隆乡位于会昌县东南边陲,旧称乌鸦泊。东与福建武平县、长汀县接壤,南与洞头乡紧靠,西与站塘、中村乡相连,北与富城乡毗邻。全乡总面积120Km2,其中集体林地11万亩,国有林地5万余亩。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8个村小组,1478户,8065人,其中畲族600余人,其余均为汉族。乡政府驻永兴路68号。全乡有初中和百第希望小学各1所,初小8所,在校学生1400余人。数字程控电话、无线移动通信、有线电视网、医疗卫生网和交通网正在网化和优化。    二、特色产业:全乡优质烤烟1000亩,毛竹5000亩,油茶1000亩,千米高峰佛云毛尖茶500亩。    三、红色历史:    1、-指挥“三打乌鸦泊”。会昌苏区内的最后一个白点——永隆乌鸦泊。盘踞在乌鸦泊的伪保安大队长郭发贵狂妄地叫嚣:“红军能用棺材炮炸开会昌城墙,却没法炸塌乌鸦泊的天然屏障”。面对敌情,时任会寻安中心县委-兼三分区政委的-召开军事会议,总结一打乌鸦泊失败的原因,制定了兵分三路佯攻乌鸦泊的二打作战计划。二打乌鸦泊之后,郭发贵更为猖狂说:“乌鸦泊,大山作屏障,深渊作战壕,红军想吃掉我?他们进得了我乌鸦泊的口,也出不了我乌鸦泊的肚!”。正当郭发贵洋洋自得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三打乌鸦泊,激战不到一小时,就取得了胜利。最后一个白点肃清了,红旗映红了白云山。    2、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红四军军长王良于1932年6月回师赣南革0据地,在武平县大禾乡至会昌县永隆乡时遭匪部阻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遗体葬于永隆鸦形岽。会昌人民为了纪念他,于1971年3月兴建了革命烈士纪念塔,1989年9月县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于2006年4月1日展播了他的伟绩。    四、区位优势:永隆是省道S223线的起点,距县城38Km,进入206国道20Km,交通网络化为永隆通往开放的福建(国务院江西/福建29界碑)架起了绿色的通道。    五、光荣榜:    1、2005年被赣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表彰为信访先进乡(镇);    2、2005年度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社会保险第二名;    3、2005年度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移民扶贫第三名。.  

富城乡

  富城乡位于会昌县东部,俗称东角山乡镇,距县城18公里。全乡辖13个行政村,1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9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5人(含移民户),总户数3238户,全乡土地面积230平方公里,是全县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有耕地12114.9亩,人均耕地0.81亩,林地面积260479.5亩,油茶5809.5亩。    过去,人们一提起富城,就会和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乡党委、政府的努力,富城各项工作均取得可喜的成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然资源:全乡地势较高,山多平地少,属重丘山陵地区,气候温和,温差明显;雨量充沛。适宜各种植物、农作物生长。主要植被有松木、杉木、樟木、枫荷木、栗木、桐木等杂木竹及主要植物有山姜子、松脂和山上盛产的香菇、黑木耳、冬笋、茶叶、蜂蜜等土特产。主要作物有水稻、甘蔗、大豆、花生、蔬菜、烟叶、红薯等农产品。全乡矿产资源丰富,有稀土、萤石等矿。稀土储量丰富,品位高,萤石储量丰富,且易采品位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根据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种植习惯,一个“东竹南烟西果”的乡域经济格局已成雏形。到目前为止,全乡毛竹生产已新植2.1万亩,低改2.5万亩,共有面积4.6万亩。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生产,去年共开发果园面积450亩。2006年,种植烤烟1500亩,预计收购烟叶26万斤以上,可实现税收28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农网改造全面铺开,移动通讯已经启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公路建设今非昔比,投资540万元的粗石坝村至福建省长汀县红山乡的省际公路于2004年4月开通,有力地促进了边贸经济的发展。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财政收入明显增长。依靠丰富的林木、水利、矿产和荒山等资源,采取以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的办法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引进福建裕顺公司开发山地种植药材5000亩。同时引进赣州大陆工贸公司投资开发上洋新圩镇建设和承建新政府办公大楼,并于2005年3月由原乡政府驻地迁往上洋新政府办公。这是历届党委、政府和多数群众的愿望,终于在本届党委、政府得到实现,是全乡人民的一件大事、幸事。.  

小密乡

  小密乡位于会昌县最北部,东与西江镇接壤,南与庄口镇相邻,西与于都县黄麟镇交界,北连瑞金市万田乡,区位优越,交通发达,323国道、赣龙铁路和瑞赣高速纵贯其境,素有“会昌北大门”之称。全乡总面积9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30个村小组,农户总户数3460户,有总人口1.8万余人,其中城镇居民707人,均系汉族。乡人民政府驻小密圩,距离具城51公里。   该乡属半丘陵山区乡,地势自东向西倾斜,周围群山棋布,澄江经西江流经小密与洽江合流流入贡江。境内最高处猪婆嶂海拔790米,全年气侯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耕地面积1.3万余亩,农副产品充足,盛产稻谷、水果、大豆、蔬菜等,全乡以脐橙为龙头果业面积10000余亩, 2005年水果总产量达100万公斤,产值200万元。林地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9万余亩,其中宜果山地3万余亩,盛产松、杉、杂木等。该乡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煤、煤干石、钾长石、钨、锰、锑、铁、莹石、瓷土等矿藏,其中石灰石储量达1000万吨,且易采品位高,是水泥、重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近年来按照“五新一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田园风光、客家风情、山水风光”示范群落,涌现出半迳生态小康示范村、莲塘大屋、上秀段、杉背坳脑、马齐塘等示范集群,通过几年的建设,村内果园满山,客家民房整洁美观,环村公路四通八达。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初露端倪,全乡有国兴集团小密水泥厂、赣南果业集团、昌密(湖北秭归)果业、会昌山小密水泥厂碳酸钙分厂、江西赣州隆胜冶金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超1000万元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培植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水泥、机砖为代表的建材业,形成了以脐橙为龙头的农业主导产业,以脐橙示范区为亮点的绿色旅游业正俏然兴起。   半迳小康生态示范村、莲塘上秀塅“空心房”整治与村庄整治改造型示范点,不但是全县、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而且还是323国道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尤其是半迳生态新村“四个一”(即一栋房、一口沼气池、一片果、一栏猪)的生态农业模式,曾受到-、-等中央领导亲临称赞。.  

庄埠乡

  庄埠乡位于会昌县城西北部,地处濂江河下游,距县城30公里,东与庄口镇,南与珠兰乡、晓龙相邻,西与于都县铁山垅镇交界,北与白鹅乡相交。全乡总面积74.8平方公里。共辖樟坑、正坑、庄埠、下基、寨富、禾坪下等6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2007户,总人口8824人。有汉族、壮族、苗族、畲族等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7%。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78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1元。庄埠乡是省定贫困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庄埠圩。    全乡耕地总面积6597亩,其中水田5711亩,旱地886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红薯、大豆、花生、玉米,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6年全乡共种植烤烟720亩。全乡有林地面积61365亩,主要产松木、杉木、樟木、栎木、杂木、毛竹、油茶、油桐、山苍籽等。庄埠有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仅庄埠村在50年代就有99口鱼塘的说法,特别是90年代农民稻田养鱼的热情高涨,水产养殖已成为庄埠乡的一项主导产业,全乡水产养殖面积超千亩,2005年水产品产量达380吨。    庄埠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种果、种竹,开发潜力大,价值高。目前,全乡已种植脐橙1000余亩,枇杷果园600余亩,毛竹林800余亩。水力资源丰富,锡坑口河段上游集雨面积2192平方公里,地形十分适宜建水力发电站。目前,设计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年发电量3千万千瓦时的锡坑口电站正在兴建之中。    庄埠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有乡村公路4条,总长3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庄埠至晓龙出口公路已开通。禾坪下大桥和举口大桥正在兴建之中,通往于都铁山垅大桥也亟待建设。未来的庄埠将是云集四海,交通方便,市场繁荣的庄埠。    诚招天下客,共同谋发展,加之庄埠人民的聪明勤劳,淳朴的风土民情,庄埠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白鹅乡

  白鹅乡地处会昌县西北部,武夷山西麓,东与于都县黄麟镇交界,南与庄口镇毗连,西与于都铁山城镇接壤,北与于都县黄麟镇相邻,距会昌县城38公里,离323国道10公里,有白鹅-庄口、自鹅-铁山垅、白鹅-黄麟三条辐射赣州、广东、福建的重要通道,境内都已通上水泥路。贡江是“母亲河”——赣江水系主干流,是赣江的发源干流,重要水上通道。全乡国土面积93km2,辖有13个行政村,总人口20331人。乡政府驻地白鹅圩镇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邻近乡镇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白鹅乡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民风纯朴。资源丰富、矿产富饶、山水怡人、风景秀丽、名誉四方。狮子岩洞,形态各异,如灵禽兽,又如心、肝、肺、胃,盘旋而下,为“九曲四肠”曲折盘旋,深不可测,洞里“狮子尿”潺潺流出,常年不断。而位于贡江在会昌县的出口处白鹅峡(又名观音峡),地势险要,景色峻美,峡口两山如壁对峙,怪石奇景万千。山涯里嵌有一对金蜡烛,烛光常年不患,照耀四方;石壁间一座修于清代的观音阁,可供游人驻息观景;峡口静水深渊,姿山色水,集湘江、绵江于一峡,十分壮观,古有诗赞日:壁立双崖拨,江流一道分,矗青未了,夹岸碧天垠。而始建于民国十三年的白鹅钨矿储量丰富,初步探明有2.1万吨之多,是我乡主要矿产。另外,还有丰富的锰、铁、钢、白云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农业盛产扁萝卜(又名盘菜、元宝萝卜),茎扁圆如盘,富含糖分、葫萝卜素、核黄素,抗坏血酸,淀粉分解酶、无机盐及钙、磷、铁等,肉质松嫩,是江西赣南名特蔬菜。年均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达4000余吨。   乘改革开放之风,搭市场经济之车,白鹅乡党委、政府抓住机遇,紧紧围绕“招商兴工、兴工强乡、产业变乡、个私活乡”之策,充分挖掘和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全力招商引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按照“山上脐橙、山下烤烟、沿河两岸扁萝卜”的产业格局,已建成了角屋、丹坑、狮子精品脐橙基地200亩,宜果山地3万亩;洋口、中心、丹坑烤烟基地400亩;良、角、罗三村优质扁萝卜种植基地1500亩,下安疏菜基地300亩;水东、梓坑毛竹基地3万多亩。.  


庄埠乡特产大全




庄埠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