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溪镇位于泰和县东部,距县城46公里。全镇所辖面积163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委会,19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526人。
一九四九年元月泰和解放初期仍沿用乡、保、甲制,同年10月取消保、甲制,建立区、乡人民政府,乡属第四区。一九五六年扩区并乡,灌溪乡属沙村管辖,当时叫睹碑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睹碑乡改为古坪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改为灌溪乡,二00一年撤乡建镇至今。
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仙槎河经我镇腹地注入仁善河汇入赣江,319国道支线阳沙公路南北贯通,乡村公路由东至西,村村通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全镇耕地面积4.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0亩,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优质水稻为主,是我县优质稻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年粮食产量为4810万余斤。主要经济作物有:黄姜、柑桔、槟榔芋等,并建立了占地600余亩的“富康黄姜生产基地”。在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饲养业。全镇养殖业以养商品牛为主,是全省肉牛基地示范镇,全年出栏商品牛2000余头。家禽饲养量21万羽,出栏生猪2.0万头,水产品总量达78.7吨。
灌溪镇具有一个占地近万平方米的圩镇,圩镇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人流、物流量大。
中国科学院与江西省政府共同创办的千烟洲红壤综合开发试验站坐落在我镇,它是江西省“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示范基地、国家区域农业综合发展试验示范区、中科院生态系统网络(CERN)基本站之一。属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况面积204公顷,含三个小流域,81个小山丘。经过近20年的改造和人工生态恢复,已经形成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畜牧水产相成链,加工流通两兴旺的喜人景象。
灌溪镇近几年以泰和县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外资,创办工业,现已投产的工业企业有1家,正在建设的有2家,正逐步突破我镇工业基础薄弱的瓶颈。.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35万人 | 163平方公里 | 360826112 | 343000 | 0796 | 查看 灌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灌溪社区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灌溪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碧山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碧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段坑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段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桃源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桃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湾溪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湾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睹碑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睹碑村谷歌卫星地图 |
界溪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界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沙坪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沙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灌溪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灌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录竹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录竹村谷歌卫星地图 |
田心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田心村谷歌卫星地图 |
田边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田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坎下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坎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古坪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古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架竹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架竹村谷歌卫星地图 |
阳丘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阳丘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村前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村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
雁门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雁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井边村 | ·泰和县旅游·泰和县特产·泰和县十大特产·泰和县十景·泰和县 | 0 |
---- |
查看 井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澄江镇 |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在泰和当县令时登上快阁时的一首即兴之作。澄江镇是泰和县城所在地,古为西昌城,后因澄江河穿境而过改名为澄江镇,为泰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山绿水,白鹭翩翩,井冈山脚下一个古老的小镇将你带进一个田园般的神奇世界。澄江镇将会以最优惠的政策期待你的光临。 目前澄江镇经撤村并村后共辖18个行政村,223个村小组,8个居委会,面积158.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万人。2002年镇财政收入达2237万元。千里赣江、105和319国道、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均穿境而过,京九线上最大的县级站—井冈山火车站也座落在澄江,形成了一个水路、公路、铁路交织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现在井冈山民用机场和泰和至井冈山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中,即将投入使用。 一、 农业建设 农业是我镇的基础产业。目前,种植业主要有水稻、甘蔗、西瓜、蔬菜等;畜牧水产业主要有猪、牛、鸡、鸭、鱼等。传统农业正逐渐向附加值高的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业发展,目前全镇农业总产值13745万元,农民人年均收入2586元。现已建成上田新池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和上田大棚蔬菜示范园一个。薄膜覆盖塑料大棚技术在南门等村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低洼水田进行水面立体开发在西门、北门、杏岭、城东等村已形成一定规模,文田果业基地开发已初见成效,到处花果飘香。 二、 工业经济建设 200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0872万元。大浪淘沙,逐渐形成一大批充满生机的企业,其中包括许多外资企业。其中玉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从1998年年产水泥只有10万吨,负债2000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年产水泥80万吨,资产1个亿的大型企业。目前在镇内已建成了摩托车城、江南建材大市场、月池钢材批发市场及农机配件等各种专业市场,进驻商户如鱼得水。各种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如以玉华水泥集团为主的建材产业,以半边天制药公司为主的医药产业,以泰和大北农集团为主的饲料养殖产业,以百事能色织有限公司、天鹅棉纺有限公司、一伟针织有限公司等为主的纺织产业,以志麟公司为主的工艺品加工产业,以生物谷食品园为主的酒业食品产业等。目前,正建设中的文田工业园,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必将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来我镇投资兴业。. |
碧溪镇 |
碧溪镇位于泰和县西部、革命圣地井冈山脚下,与遂川、永新、井冈山三县(市)相邻,属三县一市边缘结合部,被誉为泰和的“西大门”。1999年撤乡设镇,行政区域面积159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1个居委会,户数3451户、人口16200余人,劳力7857个。全镇现有耕地31897亩,林地面积19万余亩,其中竹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6%。碧溪土地革命时期为红军游击区,境内现既有万泰遂边区苏维埃政府、牛牧村中洲烈士墓等革命遗址,又有飞锡桥、白马寺、大峰仙等古文化遗址。碧溪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境内群山连绵的山地和高低起伏的丘陵交错分布,地貌千姿百态,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鸟语花香,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生态农业和开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往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河流“六八”河河道迂回曲折,河水时而汹涌奔放,时而温柔平静,两岸怪石林立,林木葱郁,是开发大漂流的黄金水道。交通极为便利,319国道、泰井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圩镇所在地距井冈山旅游区40公里、井冈山火车站70公里、井冈山机场30公里,离井冈山新市址仅8公里。 近年来,碧溪镇党委、政府努力实践“-”,高扬文化风帆,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发展镇域经济为中心,以造福百姓为己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全镇优质稻种植率达90%,发展西瓜、果蔗3000亩,年产仔猪4万多头,形成了“香菇村”、“西瓜村”、“家禽村”、“毛竹村”、“仔猪村”、“花木村”等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特色农业新格局;先后引进外资兴办了精制食用油厂、高尔夫球球钉厂、制衣厂、竹林制品厂、家具厂、大型机制砖厂等民营企业23家,企业总产值达6700万元;城镇建设面积4万多平方米,个体工商户900多户,圩日人流量高达1万余人,碧溪圩成了三县一市边缘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中心,成了井冈山下319国道上一颗亮丽的明珠。如今,镇财政收入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32元。为了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镇党委、政府投资4万元建起镇文化站,购进各类图书1万多册,经常组织开展诗歌、书画、楹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和送电影、送戏下村活动,镇文化站被评为全省百强文化站。. |
桥头镇 |
桥头镇位于泰和县西部,井冈山脚下,面积253平方公里,是泰和县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现有人口1.5万,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省“八五”重点水利工程装机1.28万千瓦的南车水库位于境内,是江西省用材林基地乡镇之一。 桥头镇耕地面积1.5万亩,山林面积26万亩,其中竹林面积7万亩,森林覆盖率82.1%,活立木蓄积量110万立方米,年产毛竹量40—80万支,经济以林业为主,主产原木、毛竹、竹笋、香菇、木耳等。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有22家,个体工商户230家。2003年完成财政收入任务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8元,地方特色产品有笋干、香菇干、竹笋、黑木耳、生姜、腊八酒、客家熏肉、客家小鱼干、客家豆腐等。 桥头境内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植被保护良好,植物种类繁多,已由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的国家级白鹭湖森林公园和白鹭湖风景名胜区就在境内。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丰富,历史人文景观众多,加之民风淳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辖区内主要景点现已纳入吉安市旅游“十五”规划中的“大井冈”旅游范畴,列入精品线路“大井冈革命文化和生态旅游线路”之中。依托“井冈山”这一著名旅游品牌,大力开展桥头特色的生态旅游,旅游经济发展前景极为看好。现已有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井冈楠木林度假村、井冈大漂流、朝仙崖文天祥抗元旧址高紫名山等景区(点)对外开放。 桥头镇交通便利,通讯方便,投资条件优越,泰井高速公路、319国道穿境而过,是通往井冈山的咽喉要道。距井冈山市20公里,吉安市35公里,井冈山火车站30公里,井冈山飞机场15公里。桥头镇电能充足,电价优惠,是外商投资的热土。目前,正开发成功的项目主要有旅游、休闲观光、竹木加工、天然饮用水等。. |
禾市镇 |
禾市镇位于泰和县西北、井冈山脚下,吉井公路与319国道交汇处,是来往井冈山、吉安、泰和的必经之地,是全省200个重点建制镇之一。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镇人口2.4万人。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7万亩,山地13.7万亩,水面2万亩,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地之说。禾市镇交通便利,区位优质独厚:陆有319国道贯穿始终,赣粤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横跨中央;水有牛吼河弯曲流淌,直通赣江;空有禾市机场,军民两用机场的开通将加强禾市与外界的沟通,加快禾市经济发展。 禾市镇青山屹立、绿水长流、风景秀丽,更有独特的人文景观。一是气势宏大、建于明朝嘉庆年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叙伦堂”。二是有着美好传说的白泉山。相传清朝年间,有一罗氏附马葬于此山,而后每年的5月17日皆可看见两匹白马,绕着白泉山脊奔跑,真可谓是仙境佛地。三是千年古陂槎滩陂。该陂是后唐两台监察御史周矩为解决泰和、吉安15万亩农田灌溉而建造的,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该陂坚固雄伟,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后,仍就牢固无缺,风貌依然。更奇特的是该陂上游百米处的芳溪村,有水涨地市之说,相传此村地形为鲤鱼形,无论河道水涨多大,从未淹没。 禾市镇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粮食,自古就因盛产优质早稻而得名“早禾市”。镇内人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高,除优质大米外,还盛产百合、小碗豆、油菜、大豆等,利于食品加工开发;林业总面积达4.5万亩,林木资源品种多、量大,利于林产品开发利用;水利资源也极其丰富,能灌溉3万亩耕地的千年古陂,流淌不息的牛吼河,以及5座小(一)、(二)型水库,近2万亩的水面养育了这一方百姓。 近年来,禾市镇加大力度进行小城镇建设,配齐配全城区软、硬件设施,美化、亮化圩镇环境,在农业稳步发燕尾服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工业项目。目前本镇已引进江西武森造纸机械有限公司、江西奔牛造纸有限公司、江西金惠纸业有限公司、泰良油脂厂等,有效繁荣了城镇经济,我镇经济发展呈明显上升趋势。2001年财政收入为236万元,2002年财政危机收入上升至270万元,同时2002年工业总产值达696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184万元,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8%,镇农民纯收入达2095元。. |
螺溪镇 |
螺溪镇位于泰和县境西北部,东临南溪、石山乡,南接马市镇,西连禾市镇,北临吉安县,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全镇下辖2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4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354人。1974年三都乡、南岗乡合并成三都乡,1984年三都乡改称螺溪乡,1999年撤乡建镇,镇人民政府驻三都圩詹家坊,距县城19公里。 一、资源优势 全镇境内大部分属丘陵地带。牛吼江流经境内,319国道横穿全镇,井冈山机场座落镇内早元村,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槎滩陂国营水渠灌溉面积2.8万余亩,有大小水库98座,库容量为830万立方米。 二、经济发展 全镇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科学技术在全镇得到大力推广,农产品有大米、花生、芝麻、大豆、瓜果、蔬菜和畜、禽、鱼,尤其以优质大米、肉用牛、猪、鸭、鱼、鸡、禾笋等著名。螺溪镇有着传统的畜牧养殖习惯,尤其以养杂交牛为主的畜牧产业,是全镇人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我镇的“三都牛市”以每圩销牛量达千头以上享誉省内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镇办企业有砖瓦、家俱、粮油加工、塑料制品、建筑、建材等,我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人才优势,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狠抓产品质量和降低原料消耗,使乡镇企业呈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势头。招商引资工作卓有成效,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几十年的旧城改造,新城筹建,一座现代小城镇已具雏形。目前,国策大楼、财政大楼、农机大数、农技大楼、国税大楼、商品房楼群等均已竣工,硬化了邮电所-牛栏丘路段,新319线—镇政府路面,高杆灯、路灯大放光芒,整个圩镇高楼林立,市场一片繁荣。 三、社会事业 全镇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交通通讯条件大大改善。“三一九、三南、三石”公路是我镇与周边乡镇联系以及各村之间的主要通道,各村道路也大为改善。通讯方面有移动通讯塔一座, 20个行政村都已通电话;广播电视方面,全镇20个村都已开通有线或微波多路电视。全镇实现了“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大有进步。“教育兴乡、科技富农”已成共识。全镇有农技、畜牧、农机等农业技术部门。农业科技得到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深得人心。. |
苏溪镇 |
苏溪镇位于泰和县西南边境,与万安县、遂川县接壤。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42个村小组,160个自然村,总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5万亩,耕地面积3.8万亩。全镇常住人口2.2万余人,农业人口1.9万余人,5000余户。圩镇白土街,为镇政府驻地。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2亿元,财政总收入360余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7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7元。 一、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苏溪镇建制始于明朝,古称白土里。1954年2月,为便于梅陂水渠管理,经万安县、泰和县协商,吉安专员公署批准,将万安县所辖的白土乡划归泰和县第二辖区,成立白土乡。1958年10月,白土乡人民政府改名苏溪人民公社。1969年苏溪、马市、栖龙三个公社合并为马市人民公社,1972年马市人民公社又拆为苏溪、马市、栖龙三个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1997年撤乡建镇至今。辖上宏、高溪、芫背、横塘、苏溪、三居、石陂、上彭、下彭、石洲、水口、油居、良边、雷冈14个行政村。 二、交通、资源 苏溪镇交通便利,105国道途径圩镇,贯穿全镇9个村委会,境内长达11公里,全镇村村通路,部分村组通水泥路。圩镇离县城21公里,离赣粤高速公路6公里,离火车站23公里,离井冈山机场25公里。 苏溪镇水资源丰富,有小(二)型水库三座,小山塘51座,水面面积3000亩,梅乌江贯穿全镇,过境流程20.5公里,梅陂水库、梅陂渠道、梅陂灌溉站、雷冈水电站是全镇的主要灌溉工程,全镇有效自流灌溉面积达27000余亩。 矿产资源有磁铁矿、石膏矿,分别分布在苏溪村,下彭、水口、雷冈村,但因储量不明,尚未开采。 三、特产 近年来,苏溪镇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农作物以优质稻(玉雪粘、马坝油粘、马坝新粘)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工业蔗、水果蔗、西瓜(无籽西瓜、水蜜双色冰淇淋西瓜、拉网西瓜、秋西瓜)、花卉苗木、百合、花生、双低油菜、芝麻、杨肖二六柑桔、棚柑、车前籽、沙田柚、板粟等。百合是传统特色经济作物,现种植面积有1000余亩。工业蔗、水果蔗、优质稻为全县重点生产乡镇之一。. |
马市镇 |
一、马市镇基本情况 马市镇始称马家洲,建镇于1878年,倚傍赣江河谷,蜀水(梅乌江)下游平原及边缘丘陵地。全镇总面积为137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2万。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4.6%,地下储藏着丰富的花岗岩、玄武岩、石膏矿、石灰矿、铜、铁、粘性瓷土等矿产资源。市政建设初具规模,经改建的马市镇集镇面积达2平方公里,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较为完善,商贸活跃,市场繁荣,人气旺盛,是中央初级市场联系点。文教卫生发达,法制教育不断加强,社会秩序井然,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话,有线电视和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镇。我们凭着丰富的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社会秩序,给投资者带来无限商机,是投资兴业的好去处。 二、区位优势 马市镇位于江西中南部,南与遂川县毗邻,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优越,105国道和赣粤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赣粤高速公路在境内仙桥村设永久性出入口。距县城及井冈山火车站15公里,离井冈山机场10公里。 三、经济状况 近年来,马市镇抓住机遇,强攻农业,主攻工业,引进外资,盘活内资办企业,带动了全镇的经济迅猛发展。2003年全镇实现了农业总产值15.6亿元,人平收入3000多元。全镇企业总产值1.7亿元,财政收入428.6万元,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四、乡村特产 中国乌鸡的发源地在我镇的汉溪村汪陂自然村,实施“产业富镇”的战略,做大做强乌鸡产业,目前已形成我镇的主导产业。全镇的种养业形成了以优质水稻、无公害茶叶、特色蔬菜、柑桔瓜果、泰和乌鸡、草食畜离、特种水产等七大支柱产业。民营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以石膏为龙头的采矿业带动了石灰石石矿、玄武岩矿的大规模开采,已形成我镇民营企业的龙头老大。 五、旅游景点 百年老镇马家洲,久负盛誉,物华天宝,历尽沧桑,山川秀丽,雄风犹存,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武山的珍珠泉、地府十八间、南岩;荆洲村小陂头村的望梅亭、小陂塔;蜀口下游河边的塔角亭,蜀口村大江自然村的崇德堂、复享堂,还有南坑村明朝宰相肖兹拜祖的本始堂,驰名中外的马市家洲集中营在境内仙桥村,均已保存完好。. |
塘洲镇 |
塘洲镇地处泰和县境中部,赣江南岸,与县城隔江相望。面积124平方公里。辖1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210个村小组,30854人。悠久的历史文化,富饶的特产资源,淳朴的民俗民风,无愧于“泰和卫星城”的称誉。 塘洲镇又称“永昌市”,因古代在赣江边有一永昌庙。明、清时期,又因地处赣江南岸,称水南堪。1934年-军进攻中央苏区,修成泰和至兴国的公路后,又称马路上。1939年至1944年,江西省政府迁驻泰和时,因地靠县城,居水陆交通要道,人口骤增,集市兴胜,设有商店、作坊100多家。始称永昌市。自明朝起,属千秋乡。1941年为永昌乡,1956年在塘洲要设乡,1966年撤区并社称塘洲公社,1984年改称塘洲乡,1986年改置塘洲镇。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无高山,低丘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和东南边沿,占总面积59.4%;平原分布在东半部,占22.4%;洲地分布在赣江南岸,占9.2%;气候温暖,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077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4094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130万元,农业总产值9942万元,值财政收入459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88万元,居民年末储蓄余额达4900万元。 陆地有泰和至兴国的319国道纵贯中部,永昌西2公里,赣江从西北过境,流经8个行政村,珠林江由南面插入东北部,汇注赣江。京九铁路途经塘洲5个行政村,塘洲镇距井冈山站3公里。 企业不断发展,有投资2000万元兴办的“锦泰实业”,投资1200万元兴办的“融泰欧式制品实业”,还有镇办企业综合厂、镇供电公司等。 有初级中学一所,在校学生数1828人,校职工87人;中心小学1所、完小9所,初小11所,在校职工122人,在校学生2932人。通过招商引进私立山谷中学落户塘洲,在校学生400人。 塘洲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广阔诱人开发前景。古白口汉城,位于县城西南3公里的赣南岸,它始建于汉代,城址面积25万平方米,形状呈倒梯形,分为内外城,城外有护河。这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址,虽经千年风雨侵蚀,古城轮廓清楚,内外城分明,护城河明晰。土城墙依然雄伟壮观。城址遗物丰富,出土了东汉、西晋、东晋时期的印纹陶罐、盘口壶、敛口钵、三足盆形鼎、圆形瓦等文物。. |
冠朝镇 |
冠朝镇位于泰和县东南部,珠陵江下游,东依灌溪,南连上模,西毗窑头(万安),北邻塘洲,东南与沙村交界,总面积约为145.4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52个村民小组,4796户,1.99万人,均为汉族。 冠朝镇始建于北宋。北宋景祐丙子年,村人郭佺父子同登进士。佺卒,皇诰封中有“卿父子同科,名冠朝廷,为邦家光……”语。建国前,分云蒸、云谷、仙槎乡。建国初,为冠朝、大冈、文塘、墈头、下坑、儒社、中村、罗溪、村岭、宏冈、东岭、社下乡。1956年并属冠朝、大冈乡,1958年为冠朝公社,1960年分为冠朝、大冈公社,1965年并为冠朝公社,1984年称为冠朝乡,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一直沿用至今。 境内四周低丘环绕,中部为珠陵江河谷平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海拔70米,珠陵江由沙村入境,由东南流向西北,境内流程约16公里,汇入赣江。气候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8.2度,无霜期约298天,年降雨量1726.3毫米。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319国道、京九铁路和万泰公路穿境而过。镇驻地冠朝墟,距县城仅17公里。 全镇以农业为主,有耕地3.9万亩,主种优质水稻,有早花生、油菜、柑桔、板栗、无公害蔬菜等经济作物。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引进了欣欣农场、江西同泰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天兰植物提取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浸膏场等一批县内知名企业。该镇的“冠朝猪”享誉全省,冠朝板鸭有限公司年产板鸭10万羽,产品远销东南亚。2002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67.4万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初级中学1所,完小5所,8个教学点,校学生3200余人。二级甲等中心卫生院1所,乡村医疗室19所。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 境内冠朝、墩陂等村均为县内知名文化古村。. |
沙村镇 |
沙村镇位于泰和县东南方,总面积79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5万。 沙村镇区位优越,境内319国道南北贯通,京九铁路从腹地穿过,并设有一个火车站,是泰和县河东的交通枢纽,被相继列为市、县的中心发展镇。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沙村镇呈现出新的面貌。境内乡村公路形成网络,改造后的3.5万伏变电站是全县最大的变电站;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4500门,全镇100%的村实现杆线进村,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全部联网,公众传真服务齐全,小城镇建设已形成规模,集镇面积达1.2平方公里,主要街道有33—60米宽,建有综合性集贸市场2座,成为全县乡镇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出丰富的资源。这里盛产水稻良种、优质稻谷、甘蔗、花生、蔬菜等地方特色产品,是全国商品粮基地生产镇。同时,以机制砖厂、石灰厂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业,以精制米厂为主的食品加工和竹木加工为主的加工业,饮食、运输、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 软硬环境的不断完善,推进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9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905万元,财政总收入189.6万元。. |
老营盘镇 |
泰和县老营盘位于泰和县的东南端,东与兴国县高兴镇,崇贤乡毗邻,南与水槎乡接壤,西与上圮交界,北与中龙乡相邻,总面积85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52个村民小组。人口11528人,319国道、京九铁路贯穿全镇境内,交通极为便利。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老营盘人民踊跃参军参战,著名的“老营盘战斗”就发生在这里。老营盘战斗为粉碎-反动派的第三次“围剿”,开创中央苏区全盛时期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为纪念在老营盘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泰和县人民政府于1964年建造了“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1987年3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 解放后,老区人民进一步弘扬井冈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善谋实干,为建设老营盘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老营盘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全镇7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尤其是营岚公路、竹富公路修通彻底改变了老营盘交通落后的面貌,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全镇基本实现“三通”,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随着全镇对各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兴建新校舍,全镇教育事业呈现喜人发展态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中学升学率在全县连年位居前列。装修一新的老营盘学校成为319国道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营盘医院不断添置医疗器械,提高服务水平,全镇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在社会福利方面,全镇的孤寡老人,特困户都得到了有效救助,做到了该发放的发放,该救济的救济,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借助319国道改造有利契机,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盘活土地存量,对圩镇进行综合开发,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电信大楼、财税大楼、政府办公大楼美观、整齐。两街一圩已美化、亮化、绿化。市场交易井然有序,边贸经济发展迅速。为破解财政后劲不足的难题,老营盘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狠抓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以诚招商,以商招商先后引进同鑫发电厂,小庄光全板厂,新丰纸业有限公司,竹山竹制器厂、正泰工艺厂、预制构件厂等一批骨干企业。. |
小龙镇 |
小龙镇位于泰和县东南边陲,南界老营盘,西连中龙,北接苑前,东北、东南分别与吉安东固、富田,兴国崇贤相邻,总面积94平方公里,辖中洞、白云山、佰佐、蔬菜、瑶岭5个行政村,小龙镇居委会1个居委会,39个村民小组,有少数民族畲族,总人口4057人,是一个山青水秀的美丽小镇。 小龙镇在建国前属仁里乡,建国初期属四区龙下乡,1957年设立小龙镇,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改乡为社撤镇并入中龙公社,1961年恢复小龙镇建制,1968年再次并入中龙公社,1982年1月重新恢复小龙镇至今,1985年中龙乡属瑶岭、中洞、佰佐、白云山村委会及龙下村委会部分自然村划规小龙镇管辖。 土地革命时期,全境属苏区,1931年第二次围剿时,毛泽东同志在境内指挥了第二次反围剿首战——白云山战斗,活捉了-第28师伪师长公秉藩,取得了重大胜利,1971年,县人民政府重建白云山战斗指挥所,以资纪念。 小龙镇距县城60公里,1954年前境内没有一条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小龙镇的交通事业发展较快,自1954年沙(沙村)小(小龙)公路通车以来,先后在境内修建了林业公路、简易公路及机耕道,贯穿于全镇各个村,建立小龙汽车产站,车辆发往泰和、吉安、兴国、遂川等地。 小龙镇地处山区,森林资源极其丰富,计林地面积92234亩,占全镇总面积的70%左右,其中油茶面积7529亩,竹林面积5876亩,盛产竹木、茶油、竹笋以及猕猴桃、杨梅、山苍籽等产品;境内地下资源极为丰富,蕴藏丰富的钨、铜、金、钼、镍、白混、瓷土、煤等地下矿。 境内有小龙钨业有限公司(省属企业)、武山垦殖场白云山分场等企业,乡镇企业主要有双龙钨矿、小龙镇陶瓷厂、小龙镇林场、小龙镇罐头制品厂,村办企业主要以工艺厂、竹木制品厂为主,主要产品有地板条、竹筷。 经济效益以采矿、林副产品加工、养殖业为主,2002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2800万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745万元,农产总产值1055万元,财政收入106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60元。 镇内有初级中学1所,村办小学3所,中心小学1所,医院1所,公安、邮电、金融、税收、工商、供电、粮食等机构一并齐全。. |
灌溪镇 |
灌溪镇位于泰和县东部,距县城46公里。全镇所辖面积163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委会,19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526人。 一九四九年元月泰和解放初期仍沿用乡、保、甲制,同年10月取消保、甲制,建立区、乡人民政府,乡属第四区。一九五六年扩区并乡,灌溪乡属沙村管辖,当时叫睹碑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睹碑乡改为古坪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改为灌溪乡,二00一年撤乡建镇至今。 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仙槎河经我镇腹地注入仁善河汇入赣江,319国道支线阳沙公路南北贯通,乡村公路由东至西,村村通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全镇耕地面积4.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0亩,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优质水稻为主,是我县优质稻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年粮食产量为4810万余斤。主要经济作物有:黄姜、柑桔、槟榔芋等,并建立了占地600余亩的“富康黄姜生产基地”。在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饲养业。全镇养殖业以养商品牛为主,是全省肉牛基地示范镇,全年出栏商品牛2000余头。家禽饲养量21万羽,出栏生猪2.0万头,水产品总量达78.7吨。 灌溪镇具有一个占地近万平方米的圩镇,圩镇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人流、物流量大。 中国科学院与江西省政府共同创办的千烟洲红壤综合开发试验站坐落在我镇,它是江西省“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示范基地、国家区域农业综合发展试验示范区、中科院生态系统网络(CERN)基本站之一。属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况面积204公顷,含三个小流域,81个小山丘。经过近20年的改造和人工生态恢复,已经形成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畜牧水产相成链,加工流通两兴旺的喜人景象。 灌溪镇近几年以泰和县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外资,创办工业,现已投产的工业企业有1家,正在建设的有2家,正逐步突破我镇工业基础薄弱的瓶颈。. |
苑前镇 |
苑前镇位于泰和东部,东北与青原区富田接壤,东南与小龙、中龙隔山相连、与灌溪为邻,西北与万合毗接,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有人口26590人,耕地39000亩,下辖17个村(居)委会,184个村民小组,83个自然村,主要传统产业有草席、麻绳、编织、药酒、肉牛养殖等,其中肉牛养殖屡获省“金牛”奖,全年出栏肉牛20000余头,此外近些年来,葛根种植业声名鹊起,全镇建有葛根基地5处,总面积4000多亩。 苑前是一块神奇的沃土,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唐宋以来,涌现出状元、进士等30多位,被誉为“理学之乡”。革命战争年代,全镇有1000多名热血青年踊跃参军,保家卫国,其中753位优秀青年为中国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用生命谱写了苑前的辉煌史诗。 苑前人民勤劳、善良。改革开放以来,有12000多名苑前儿女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与家乡父老一起,换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近十年来,苑前每年用于公益事业的投入达数十万元,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苑前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名列全县前列。小城镇建设自98年以来,电信大楼、国税大楼、工商大楼、信合大楼、住院大楼等先后竣工,占地25000平方米的东西市场相继建成,日产3000吨的自来水厂投入使用,居民小区实现了高标准绿化、美化、亮化,苑前新圩成为泰和河东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日流量达2万人以上,日成交金额50多万,其中仅肉牛一项,便占20多万。 苑前的前景无限美好。随着耕作模式的转型,苑前顺利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高新农业、特色农业的过渡,发展葛产品,培植蘑菇产业,强化养牛传统……使苑前的经济飞跃发展,富裕起来的群众,憧憬着繁华的工业时代,他们将以最优的条件、最佳的服务、最开放的姿态和最诚挚的心,迎接各地的朋友,共谋发展,同创辉煌。. |
万合镇 |
万合镇位于井冈山脚下的泰和县城东北,赣江之滨,国土面积176平方公里,辖3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351个村民小组。 全镇人口52860人,现有耕地面积77625亩,其中水田60200亩,旱地17425亩,土地肥沃,宜种植水稻、竹篙薯、车前籽、西瓜、甘蔗等作物。山林面积70015.5亩,其中经济林60000余亩,境内矿藏丰富,以红砂、盐矿居多. 万合镇水交陆交进,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移动、联通两网覆盖全镇,已装移动电话3000余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今天的万合人民有信心把万合建设成吉泰盆地上的明星重镇。 竭一腔诚意 迎八方客商 万合镇本着“广引外资,盘活内资”的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上下全力出击,以发展为根本,牢固树立了“一切围绕招商引资,一切服务招商引资,一切服从招商引资”的观念。在文田工业园投资购置土地60余亩,建筑标准厂房2200平方米,用来“筑巢引凤”。同时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在圩镇兴建了“中心花园”、“街心花坛”,实现硬化、绿化、亮化、优化发展了硬环境,并制定了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入境经商办厂的客商实行优惠特政,为客商在-审批等方面采取全程跟踪服务来招迎八方客商。截止9月底,有分别来自广东、浙江等地的老板入境兴业。 名优特产竞风流 万合镇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泰和的“鱼米之乡”,盛产竹稿薯、车前籽、西瓜、花生、芝麻等名优物产。 近年来,万合镇党委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围绕市场抓调整,突出效益抓开发,围绕产业抓服务,引导农民搞流通”的思路,走以基地为示范,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已形成五大特色农业基地:60000亩优质稻基地;5000亩竹篙薯基地;5000亩车前籽基地;5000亩转基因白杨基地;1000亩红瓜子、花生、芝麻基地。逐步形成变“竹蒿薯一枝独秀”为“名优特产竞风流”的新避面。镇特色农产品营销公司有白凤牌竹篙薯、花生油、芝麻油、红瓜籽以及“翠竹”、“万丰”、“万集”优质大米等产品。. |
沿溪镇 |
沿溪镇地处吉泰盆地腹地,东依赣江、南距县城5公里、北接吉安、西靠泰和经济开发区。全镇面积94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21936人。“京九”线贯穿全镇南北,经凤岗、潋溪等7个村委会的26个小组区域,全长达16.5公里。井冈山客、货站座落其境,交通便利、特产丰富。甘蔗、花生、车前籽、红瓜子享誉省内外,肉牛、瓜果、水产强劲十足。造纸、化工、铸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沿溪镇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迅猛。投资近亿元,规划面积800亩的沿溪纸业城已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纸业城以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目前,落户“城”内企业达14家,已有5家竣工投产,其他几家正加紧兴建。圩镇搬迁后,投资5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街道和多功能的商贸市场,市场日交易额达20万元以上。建立了以山东、狮前等村为主的大栅蔬菜示范基地,年产值近20万元。2002年,镇财政收达3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也由2000年的1750元增至213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沿溪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了巩固,完善了基层综治“六支队伍”建设,在全市综治工作督查过程中得到市、县的好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体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争取电信、移动部门的支持,耗资220多万元建立电信基站1座,移动基站1座,扫除了通讯“盲区”。通过开展“井冈之星”的创建活动,镇机关等5家单位(村)被评为“双文明”单位,有享誉全省的民间文化剧团,常年送戏下乡,省、市、县每年都要调该剧团节目巡回演出。镇文化站被评为全省第一批百强文化站,藏书达1.5万册,逢圩日开放,为群众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文化娱乐场所。 沿溪镇以丰富的文化、便利的交通,充足的资源,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率先在全县崛起。. |
石山乡 |
石山乡位于泰和县境北部,东、北、西北分别与吉安县横江、田心、永阳相连,西、南、东南与螺溪、南溪、澄江接壤。面积60.5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会,农业户3052户,12707人,乡人民政府驻石头山,距县城32公里。 石山乡地势南高北低,大部分系丘陵。北部为河谷平原。慈航山峰海拔339.6米,平均海拔60米,禾水河从西部入境,流经8个行政村,于洲下村入吉安县。 经济以农业为主,土质肥沃,年产粮食5724吨,旱地面积4035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芝麻等常规品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广湖、洲下村的百亩果业基地、黄塘公路沿线的千亩优质稻、石文公路沿线瓜果基地、禾水河两岸的畜禽养殖初具规模。境内企业主要以沙石厂、机砖厂、建筑业为主,石膏矿资源有待挖掘开发。招商引资落户沿溪纸业城的天泰纸业公司,工业园的正生食品厂均已顺利投产,将为我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交通闭塞曾经制约着石山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螺公路已硬化通车,石文公路即将改建;石山通往吉安县的石横公路已申请立项,将于今年底动工建设。石山至泰和、吉安道路的改善,以及禾水河大桥的建设将使石山落后面貌彻底改变。 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2002年,我乡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新开发圩镇面积1200平方米,生产总值实现3589万元,工业总产值2100万元,农业产值2690万元,财政总收入109.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97.3万元,农民的人平均收入达到了1149元。 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境内辖初中1所,完小4所,教学点8处,医院1所。为了改善全乡群众的饮水条件,乡里投资了30万元建起了自来水厂。同时也加强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兴修了樟木水库,良友水库,上都提灌站和护坡工程正在施工,完成了南阳庄水库水坝、水陂的除险加固。社背至新屋村的农田改造基本完成。. |
南溪乡 |
南溪乡位于泰和县西北部,乡政府距县城10公里,总面积40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人口12262人,耕地19035亩。赣粤高速公路横贯全乡,出口距乡政府0.5公里,319国道、吉井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井冈山火车站约10公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便利的交通,现代化的通讯,为南溪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乡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地面资源有花岗石、荧石、粉石,地下有石膏等,其中尤以石灰石、石膏蕴藏量大,质量好,品位高,为华东地区罕见。乡镇企业已发展拥有石膏开采、石灰烧制、车辆运输等独具特色的企业群体,现有石膏矿6个。特色农产品有“南西牌”礼品瓜、鱼苗、糯米酒等。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5860万元,乡镇企业产值4016万元,财政总收入15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 南溪乡解放前属信实乡(现螺溪镇);1949年划分为六区区政府管辖,分为三个小乡,即:白竹乡、南溪乡、曲江乡;1955年三乡合并成立南溪人民公社,设上南坑;1958年扩社并队,并为上田人民公社;1962年分为南溪人民公社,设在上南坑;1968年调整社队规模并为三都人民公社;1972年分为南溪人民公社;1984年至今改为南溪乡人民政府。. |
上模乡 |
上模乡位于泰和县南部,南西分别与万安县芦源、枧头交界。全乡面积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0432人,辖9个行政村。上模乡政府距县城23公里,冠朝319国道至上模油路的铺设、上模至万安枧头及上模至水槎缝岭公路的沟通形成了上模便捷的交通网络。上模拥有丰富的竹、木、粘土等自然资源,境内有国家小二型水库—缝坪水库,水利、电力资源充足。上模努力实施特色农业战略,在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葡萄、槟榔芋、凉薯、油菜、西瓜等经济作物,并积极扶持特色养殖业,已形成了黄牛、白鹅、鸡鸭、淡水鱼等众多规模化养殖基地。新的时期,上模大力推行工业强乡战略,乡办企业有农机站、榨油厂、食品厂、饲料加工厂、胶合板厂等,同时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已先后引进华泰建材、百家福超市、天慧公司等企业,有力促进了全乡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移民建镇、实施城镇化方面成果喜人,圩镇路面硬化、贸易市场、商住两用房、天马小康新村等已完成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上模文教卫生事业日益进步,通讯条件良好。2002年上模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21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483万元,农业总产值2930万元,2002年乡本级财政收入达1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元。. |
水槎乡 |
水槎乡位于泰和县东南部,与兴国、万安两县及本县4乡(镇)接壤,总面积171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畲族人口占30.8%),属高山地区,森林覆盖率达90%。交通便利,乡政府所在地有15公里水泥路与319国道连接,距县城45公里,离京九铁路井冈山站50公里,至井冈山机场55公里;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有天湖山万亩高山草甸、畲族风情景区、暗狮岩天然溶洞奇观、万亩次原始森林、千年古寺庙、千年造纸坊等风景名胜。 境内山峰林立,延绵起伏。“十八排”海拨1176米,为全县最高峰,天湖山海拔1152米,是全县第二高峰,还有竹子岽、轿顶石、香茹山、钓鱼台等10多座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群山之中,有貌若天仙的三叠泉、玉带飞虹等瀑布,有天然造化的-石、虎头崖、取经回头石、童子拜观音石等,维妙维俏;山上植物资源丰富,有30多种珍稀树种,如:红豆杉、银杏、黄樟等;竹类除毛竹外,还有实心竹、黄竹、箭竹;花木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鲜花绽放,清香四溢。水槎乡有很多山区特产,沙参、竹笋、茶叶、香菇、杨梅、李子、山梨等,宜加工成旅游食品。 水槎乡内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黄龙坪上的“宝藏寺”、天湖山上的“观音古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位于茶芫村的陈氏宗祠“追远堂”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至今50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位于西阳村的“康王庙”建于明末清初,主体结构仍完好,此外,深山脚下还有原始造纸作坊,展示着千百年来的民族文化。 水槎乡气候温和,雨量适度,年平均气温17.8℃,7月份平均气温29℃,有“井冈山下小井冈”、“泰和境内小庐山”之美称。2004年6月,上海师大旅游规划专家已对该乡进行旅游开发规划,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来水槎乡旅游考察,投资兴业。. |
上圯乡 |
上圯乡位于泰和县东南边陲,总面积约90平方公里,东与临近兴国的老营盘镇相毗邻,南与水槎乡相接,西、北分别与沙村镇、中龙乡交界。辖有9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共有8100多人,少数民族(畲族)约800多人。319国道、京九铁路交叉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上圯乡的前身为老营盘公社,1984年改为上圯乡。相传乾隆游江南时到了上圯乡的回龙村后就返京,故当地得名回龙村。至今境内仍存有保持着古代上香朝拜的清朝时期的寺庙——清平山古庙,如今清平山已申请为国家佛教活动点。上圯的子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热烈欢迎各方人士到上圯来做客。 上圯乡不但民风淳朴,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境内有国家大二型水库——老营盘水库,其蓄水量达1.08亿立方米,水利、电力资源极为丰富。山林面积达15.5万亩,已列为江西省的林业乡,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有杉木、樟木、木荷等各种杂木,为竹木加工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境内还蕴藏丰富的天然泉水,经省矿泉水核技术开发公司调查分析,属优质饮用天然泉水,有待于开发利用。 上圯的特产众多。遍地的茶油树,使上圯乡素有“油库之乡”之称,年产茶油3000多吨;用客家人自己的配方制作的井冈翠牌豆腐乳,驰名省内;还有上圯蜜饯、近年开发的山苍子(人工种植的山苍子基地达300多亩)、山羊(已形成千头羊基地)等。2002年乡级财政收入66.8万元,农民人纯收入1053元。 总之,上圯乡是一个民风淳朴、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的山区乡,无论是古色的清平山、绿色的山苍子基地、人色的老营盘水库,还是丰富的资源、热情好客的村民,都是你做客的好去处,上圯人民欢迎各方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兴业。. |
中龙乡 |
中龙乡位于泰和县东南部,呈巴掌形散布在距县城48公里的河谷盆地中,泰和—小龙公路蜿蜒从纵深穿过,方圆110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62个村民小组,1365户,6672人,有汉、畲、蒙、回等4个民族,以汉族为主。 耕地面积5600亩,经济作物有食用菌、西瓜、花生、生姜、荞麦、药材、白莲等;林地13.5万亩,占总面积的95%。群山绵延,秀而奇特,典型的是峻绝奇耸,形若锦屏的紫瑶山、马鞍岽、五峰山、云仙寨、楼梯岭。具有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特点,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丰沛。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植物不仅有亚热带成份,而且还有热带和温带成份,共有高等植物两千余种,木本植物五百余种。 在13.5万亩林地中:油茶林面积2.8万亩,杉木1万亩,毛竹1.8万多亩,杂木7.9万亩,木材总蓄积量达14万立方米,毛竹总蓄积量达200多万根,还楠木、栎木、樟树等稀有树种。山茶油更是境内的特产,每年产茶油18万余斤。目前,随着白莲种植产业的壮大,也已成为中龙的一大特产。 乡镇企业主要有工艺厂、竹木制品厂等。尤其是中龙工艺厂开发的“童床”产品,远销福建、深圳等地,产品畅销。 教育方面,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后,中龙现有中龙学校一所以及9个教学网点。 2001年工业总产值2160万元,财政收入6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400元。 2002年工业总产值2400万元,财政收入90万元,农业总产值2001.6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5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