潋溪村位于沿溪镇北部,万石公路旁,沿凤公路贯穿全境,潋水流经潋溪村,潋溪村因此得名,赣江从潋溪村江畔自然村傍村而过,前有蜿蜒曲折的潋溪,后有巍峨挺拔的象山,可谓“面对涟水,背靠象山,人文济济振家声”。江畔自然村属于潋溪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位于赣江边,依潋水、赣江而建,全村人口150人,主要以孙氏家族为主,是一个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环境优美的古村,全村古建筑成一定规模,鳞次栉比、青砖灰墙黛瓦,有徽派建筑遗风。
著名古建筑有南无桥,座落在沿溪镇潋溪村委江畔村西南侧。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桥三孔单拱,拱与拱之间建有三角形的护桥墩,桥面铺石,两边立有青石栏杆,栏杆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桥长38米,宽3.35米,高3.5米。它的保存有助于考察清代石拱桥的建筑技艺。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主要有国家一级美术大师、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董其中。董其中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现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藏书票研究会理事等。1958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尔后在山西艺术学院、山西大学艺术系任教。1965年后在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工作,历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1988-1998)、山西省美协副主席(1980-1988)、山西省美协主席(1988-1998)、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5-1998)。
此外还有孙文苏副县长,1958年8月,孙文苏出生在泰和县江畔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6人中他排位第五,上有兄下有弟,家庭的窘迫使他过早地体验到金钱的重要。高中毕业后,孙文苏回村当民办教师。1979年,是孙文苏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这年9月,他考入泰和师范就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学任教。1987年7月,孙文苏在江西行政学院毕业后回县人大工作,先后担任县人大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2年10月,他三十出头,被任命为镇党委书记,成为当时该县年轻的党委书记之一。1996年4月,他被提任泰和县政府县长助理;1997年11月改任副县长。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60826115 | 343000 | -- | 查看 潋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沿溪社区 |
坐落在龙头山塔下游,赣江边的沿溪渡,曾经是一处热闹繁华之地,被誉为赣江十八古渡、泰和十大古镇之一。明朝成化年间,因暴雨洪灾,使赣江改道,泰和境内渡口从城西下迁至沿溪渡,因此处水深港阔,有利于大型船只停泊,成为泰和县重要的水上码头。当时的沿溪渡河面宽500多米,赣江中心有一个沙丘,受限于当时渡船条件的限制,船到赣江中心要步行走过沙丘再换乘另一条船才能到达对岸,当地村民流传着一句俗语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沿溪古渡的面貌。 【刘兰芳:原来没有现在这种大船,一摇一摇划船过河,有一句话,有钱难过沿溪渡,两边过河中间走路。中间这个沙洲好大。 上世纪90年代,因赣江采砂作业沙丘降低了高度,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发电,沙洲已经完全淹没在水中。 沿溪渡是当时货物运输的集结地,流动人口的聚集促进了街市的形成,各种南杂百货店、茶楼酒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相聚成市、明清时100多家店铺形成千米长街。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沿溪渡商贸繁荣、圩不间日,商贾云集,圩镇周围村庄密集、田无撂荒。 这一栋栋精致的明清建筑和气派的宗祠无不彰显古镇的繁荣。 |
潋溪村 |
潋溪村位于沿溪镇北部,万石公路旁,沿凤公路贯穿全境,潋水流经潋溪村,潋溪村因此得名,赣江从潋溪村江畔自然村傍村而过,前有蜿蜒曲折的潋溪,后有巍峨挺拔的象山,可谓“面对涟水,背靠象山,人文济济振家声”。江畔自然村属于潋溪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位于赣江边,依潋水、赣江而建,全村人口150人,主要以孙氏家族为主,是一个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环境优美的古村,全村古建筑成一定规模,鳞次栉比、青砖灰墙黛瓦,有徽派建筑遗风。 著名古建筑有南无桥,座落在沿溪镇潋溪村委江畔村西南侧。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桥三孔单拱,拱与拱之间建有三角形的护桥墩,桥面铺石,两边立有青石栏杆,栏杆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桥长38米,宽3.35米,高3.5米。它的保存有助于考察清代石拱桥的建筑技艺。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主要有国家一级美术大师、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董其中。董其中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现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藏书票研究会理事等。1958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尔后在山西艺术学院、山西大学艺术系任教。1965年后在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工作,历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1988-1998)、山西省美协副主席(1980-1988)、山西省美协主席(1988-1998)、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5-1998)。 此外还有孙文苏副县长,1958年8月,孙文苏出生在泰和县江畔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6人中他排位第五,上有兄下有弟,家庭的窘迫使他过早地体验到金钱的重要。高中毕业后,孙文苏回村当民办教师。1979年,是孙文苏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这年9月,他考入泰和师范就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学任教。1987年7月,孙文苏在江西行政学院毕业后回县人大工作,先后担任县人大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2年10月,他三十出头,被任命为镇党委书记,成为当时该县年轻的党委书记之一。1996年4月,他被提任泰和县政府县长助理;1997年11月改任副县长。 |
乐山村 |
泰和县乐山村下印组新农村位于万石线旁,紧邻石虎塘大桥,下印组总户数65户、人口240人,其中党员1人、外出务工人员70人;村点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良好,其中种植业1个、加工业2个、运输业1个。2014年,沿溪镇乐山村下印组新农村建设点投资近50万元着力改善村容村貌,累计改路1.75公里、改房0.22万平方米、新建沼气池2个、改水、改电以及信息化三项改造均达100%,全组美丽乡村建设正呈现一番新气象。 |
荷树村 |
荷树峡古村位于沿溪镇荷树村,是泰和县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完好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古村落。整个古村落是同姓聚居,村民都是“孙氏”一族的后代,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区在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一、地理位置、历史渊源 1、所处地理位置、座向 古村落位于泰和县北部,沿溪镇中部,呈东西走向,距离泰和县城15公里,离沿溪镇10公里,是原荷树村村委会所在地。 2、村名来由 据孙氏族谱记载,古村落位于泰和县北面,紧邻赣江。此地当时只有一颗大樟树,本取名为独树村,后觉得不吉利,见樟树旁边有一颗荷树,遂将此地命名为荷树村。荷树峡村先祖由万合镇崖峡村迁徙到沿溪镇荷树村,因见此地三面被水环抱,环境优美,土地肥沃,适宜生存,遂在此定居,故此地名为水抱,即现在的水抱自然村。后始祖生三兄弟,大儿子在水抱开基,二儿子在荷树峡开基,三儿子在齐山开基。因此地为荷树村,同时为了让后人记住他们是从万合镇崖峡村迁徙过来的,遂将此地取名为荷树峡。 3、村内外环境 据村落老人说,清末民国初年,在面积只有约1.5平方公里的村落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绅豪宅有80多座。现保存较好的有名宦府第和商贾绅豪宅,宗族祠堂崇仁堂、贻谷堂已破败不堪,节孝堂与顺德堂现已查无踪迹。 古村落东依赣江,沿江而建,赣江从村旁缓缓流过,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水运是最便利的交通方式,当地人利用赣江天然水道,外出湖南、四川经商,从事盐、茶、布生意,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古村落从古至今都是个繁华昌盛之地。 4、历史轨迹 据记载,荷树峡村先祖映雪公由万合镇崖峡村迁徙到沿溪镇荷树村,因见此地三面被水环抱,环境优美,土地肥沃,适宜生存,遂在此定居,故此地名为水抱,即现在的水抱自然村。后先祖生仁可、日安、日耀三兄弟,大儿子在水抱开基,二儿子在荷树峡开基,三儿子在齐山开基。后日安娶妻生四个儿子,每个儿子一房,大房宗祠现已无迹可寻,二房宗祠为崇仁堂,三房宗祠为贻谷堂,四房宗祠为节孝堂,二房发展较快,又单独分出一个分支,是为顺德堂。从清初先祖日安在此开基居住,孙氏一族繁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5、地方掌故、民间传说 荷树峡古村流传着众多地方掌故和民间传说。 (1)、村庄布局 荷树峡村整个村庄沿赣江分布,东西走向,形似猪形,关于村庄为何如此布局,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代有俩兄弟家里养了猪,生活贫困,因母亲逝世,无钱葬母,向其舅舅借钱安葬母亲。借到钱后,有了钱就想赚更多的钱,于是去赌场-,无奈运气太差,将借来的钱输了个精光,但是又不得不安葬母亲。可是没钱怎么办呢?兄弟二人商量晚上趁天黑无人看得到,将母亲偷偷简单安葬了,于是兄弟二人趁天黑上路,不料半路摔跤,母亲摔了下来,后他们觉得天意如此,也觉得此地是风水宝地,遂将其母亲葬于此地。为了向母亲表示歉意,同时也勉励自己要奋发向上,决定将村庄布局成猪形。 (2)、社观庙 在离村庄不远处,有一个寺庙,名为社观庙,,里面供奉着社神,每逢社日都会开展祭祀活动,相传社观庙的神明比较灵,十里八乡生病了的人都会来这祈福。生了病的人坐在风车上面,由家人将米果放入风车中,然后不停搅动风车,直到有米果从风车中落出,病人捡起地上的米果进食,疾病就会祛除。 二、生态环境、人文概况 1、气候概况 荷树峡古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终年常绿,冬天自然温和,春季风和日丽,百花盛开,春意盎然;夏季多阵雨,雨过天晴后,视野清晰,色彩分明,视线良好;秋天,天气晴朗,温和,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2、山脉、河流情况 荷树峡古村位于泰和县北部,沿溪镇中部,赣江从东边穿过,村中有一条水陂溪,从本镇仓岭村上桥组发源,由水抱组注入赣江,小溪贯穿全村,给荷树村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沿赣江水道可直通全国各地,便利的水网为经商提供了先天条件,荷树峡先祖敢闯敢干的特性借助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通江达海,将生意走向全国,古村落从古至今都是个繁华昌盛之地。 3、农田耕作面积、手工业概况 全村水田面积800亩,旱地700亩,无荒地残次林,无山林,属于盆地地形。在荷树峡古村活跃着大批工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如从事建筑和生产工具制造的有木匠、铁匠、泥匠、瓦匠;从事日用品打制和维修业的有竹匠、篾匠、焊匠、补匠。 4、二十四节气农耕事象 荷树峡古村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一般情况下,水稻插秧都是在清明之前完成的,故有“清明前,布好田”的说法,大家都得将农事赶在清明前完成,车前籽与油菜都是在冬天种植,夏天收获。 5、村落结构、族系分布及社会各阶层居住环境概况 古村东有赣江绕村而过,中间有水陂溪穿流而过,整个村庄布局东西长,南北窄,呈猪形分布。每栋房子之间有马头墙隔开,有效隔离火势蔓延,全村道路用青石板筑城,旁边留有水道,能够起到防水作用。由于地处赣江边,经常会遇到涨大水,为方便走动,在每栋之间有单独的0、吊楼相连,平稳度过汛期。 古老的荷树峡古村大都是聚族而居。都是孙家的后代,宗族结构单一,一个村落也就是一个姓氏的,具有血亲、胞亲关系的大家庭,建国后有几户他姓人家搬入。经过数百年的古村先民建设,村落中汇聚有100多座府第、商宅、民居等古建筑,至今还有56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官员、商贾多住青砖砌成的府第式围屋建筑,而平民百姓住的则是其它较矮小的普通建筑。 6、村落姓氏宗族记载 据记载,崖峡孙氏祖先初来时,此地仍未开发,后经百年繁衍,人丁兴旺,现已有400多人。因此,荷树峡古村宗族结构单一,民风淳朴,并且有传统而浓郁的商业思想,孙氏先祖好施善举、德行高尚、世人称道,有着突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殷实的经济基础。所以“荷树孙氏家族”在本地赫赫有名。 7、村落历史杰出人物概况 荷树峡孙氏族人不仅善于经商,而且注意文化教育,从清初建村以来出过三个举人。显祖考癸卯科举人粤闽南澳同知连平直隶州知州以军功钦加四品衔赏戴花翎孙公讳志钧号爕臣老大人。公元1821年清道光元年辛巳诞生。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逝世享年六十四岁。有子三,长振海号福如邑庠生(秀才)大行居长,彝材出继,次振河号淡如邑庠生大行第二、三振灏号皞如大行第七。彝楠出继振河公名下嗣。志钧公胞弟志锦公,生子二,长振瀛号登如邑庠生大行第三、次振清号冰如举人大行第四。志钧公胞弟志鑫公,生子二,长振濂号霁如举人大行第五、次振渭号川如举人大行第六。振灏号,皞如1881年辛巳七月初一辰时生。1960庚于8.16午时(农闺六月二十四日)享年八十岁。孙振渭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开创泰和县多个第一,泰和中学第一任校长,建国后泰和县第一任县长都是其人,出自荷树峡古村。 三、村社机构、社会生产 1、村落人群结构来源、村委会 荷树峡,是孙氏族人的福地。至清初映雪公从万合镇崖峡村迁来此地,日安开基以来,由于地处赣江边,河运发达,于是孙氏族人争着到这片运输方便和土地肥沃的地方开发和创业,进行经商贸易。生意远达湖南、四川,经营商品主要以盐、茶、布为主,在外发财后回乡建筑了这些宏伟的房屋。荷树峡古村从古自今一直保持着与水抱自然村、齐山自然村的联系,作为荷树村的主体存在。现在的荷树村由荷树村与大湖村合并组成。 2、村长的产生方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村长由荷树村村民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3、修谱概况、民间会社等组织 孙氏始祖为春秋时代齐桓公时期陈公子完五世孙书公,字子占,书为齐国大夫,因伐吕有功,呗齐景公赐姓孙,繁衍至今已一百多代,在历史长河中更是出过孙权、孙中山等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代表人物。荷树峡孙氏族谱最近一次重修于1993年,由孙氏宗亲委员会集资,由荷树村村民孙增万、孙增虎等人编修,现存孙氏族谱,存放于孙氏宗亲委员会及部分村民代表家中。 荷树峡孙氏族人设有四座宗祠。分别是崇仁堂、贻谷堂、节孝堂、顺德堂,这里是思亲奉祖、“慎终追远”、祭祀活动的场所,多为家族成员集资捐款兴建,建筑风格飞檐拱脊,朱门山墙。室内雕梁画栋,分上下厅,上厅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正中设有神龛,历代祖先序排于上,下厅可搭台演戏。一般每年清明春节,婚丧嫁娶在此祭祀、演戏、聚餐。 四、建筑风格、建筑工艺特性 1、古建筑特色状况 荷树峡古村落的民居古建筑始建于清初,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断断续续长达400年。这里的民居建筑为府第式结构,现存的古建筑群有6万平方米,共有56座,建筑年代不一,每座建筑都有厅、房、天井、走廊等等。厅分上厅是客家人供奉神仙和老人百年归寿后暂放供后人祭祀的场所,中厅是家族议事以及接人待客的地方,前厅多为过道;房子又分为主人房、厢房、书房、楼阁、厨房等等;另外还有走廊、巷子、斗门。 民居建筑选址讲究座向和主次对称、一般选址坐北朝南、坐东朝西,外型堂皇美观,多采用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这些古建筑,汇集了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荟萃了木雕、石雕、彩绘等民间工艺的精华,又融入了外来的建筑艺术和我国宫殿建筑文体。所体现的特色是:取材便利,直街从赣江边取材,楼体坚固牢靠、规模大、结构封闭一体,同时民居还体现了阴阳思想和家族观念思想。首先是阴阳思想;其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协调,注重“天人合一”,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形可以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修建池塘或者建筑斗门来调整座向问题,以达到阴阳来平衡和适应环境,集中反映了阴阳思想和封建思想。其次是家族观念思想;其建筑规模大,主次分明,屋内住人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体现了客家人宗族伦理思想,民居建筑的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先牌位,供后人拜祭,体现了尊崇祖先的观念。 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主要以官宅、商贾、宗族祠堂为主,现存重要建筑以崇仁堂、贻谷堂为代表,占地500平方米,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做工精美、技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其古民居建筑的特色和艺术及孙氏家族“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家训。 2、村落古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工艺特性 从村落总体来看,荷树峡古村作为一个自然村落,其古民居建筑现保存完整有50多座,不同历史阶段的宗祠、府第、民居等建筑物各有其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的建筑还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区在清朝及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五、保护传承、发展思路 荷树峡古村坚持“保护为主、谨慎开发、杜绝破坏”的原则,现今保存较完好、仍在生活使用的古建筑有大量古民居。今后,将切实加强总体规划,有效保护和抢救古村落文化遗产,强力打造一个富有内涵、富有特色、富有魅力的文化品牌。 荷树峡古村有众多的清朝及民国时期古建筑,为了得到更好的保护,大部分居民已经搬出老屋,只有部分老人居住在老屋中,村民新建房屋一律不准拆旧建新、原址重建,而是另外择址新建,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古建筑,同时要求村民对自己家的老屋要进行日常维护、管理,防止古建筑遭受破坏。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承传统文化,现向上级部门申请对荷树峡古村进行保护,恳请将其列入古村保护项目,争取资金对古村进行改造升级,打造成泰和县古村保护的典范。与此同时,认真做好荷树峡古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以古村落“古”为依托,以保护为主,修旧如旧,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居博物馆,同时,着力做好古村人文资料的搜集,挖掘和整合工作。 |
仓岭村 |
仓岭村曾经是沿溪镇的甘蔗种植大村,每年出产甘蔗就达2万多吨。 【仓岭村村委会主任:刘晓君】这里以前种的经济作物主要是以甘蔗为主,还有西瓜,芝麻之类的东西。 “半田半土,累得眼苦苦。”虽辛苦,但村民种植甘蔗每年都要比别村的村民多出近千元的收入,村民的生活过得还算富裕。然而,世事变迁,2003年泰和县糖厂改制,糖厂逐步转型,消化甘蔗日渐减少,并且收购价格下降,村民第一次感到这份甜蜜的甘蔗事业带来的一丝苦涩。 |
东冈村 |
东冈村位于千年古渡沿溪镇的西北部,泉南高速、泰印公路、泰垦公路穿境而过,距泰和县城约10公里,距镇政府、圩镇约2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453.78公顷,拥有耕地2300多亩,旱地450.7多亩,水田1845.14亩,林地200亩。辖12个村民小组458户1479人,现党员26名。 东冈村主要种植水稻、花生、车前子等农作物,以发展南丰蜜桔、商品猪、水产养殖、温氏养鸡等为主导产业,目前拥有养鸡场十多家,年出栏二十多万羽,商品猪养殖户28户,生猪年出栏5600头。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东冈村两委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清洁工程,成立“爱心基金会”,筹集善款全部用于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在道路硬化上已全部实现水泥路“村村通”,切实改善了东冈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领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东冈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
高坪村 |
高坪村地处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沿溪镇,村内水光山色,风景如画,气候温和,气候宜人。 村内企业:造纸厂、玻璃厂 主要农产品:瓜子、花生 |
狮前村 |
狮前村湖溪五组位于赣江边,距离镇政府、纸业城、千年古渡遗址约500米,系沿溪中学、中心小学所在地。全组有75户310人,其中党员5名,耕地298亩,旱地47亩。该组人文厚重,三座百年古祠堂、千年古塔——惜字塔保存完好,村前五口水塘连接贯通,并有保存较好的百年码头,村旁有片百亩原生态荷树林。该组村集体收入约8万元,群众以个体户、在外务工等为主要创收渠道。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约10名(其中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5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主要开展这些工作:一是发动群众投资投劳;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清理水库周边环境,修建防护墙、清理水沟、清垃圾、清理路障、平整土地、改水改厕、拆除危旧破房屋、粉刷墙面,全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三是加快推进道路硬化,主道硬化1公里,巷道硬化2公里。 |
山东村 |
山东村礼塘组位于沿溪渡西北2.5公里低岗斜坡上。明景泰年间,刘汝贵从狮前迁来,取名礼水、礼塘。礼堂组在京九线旁,全组现有36户128人,其中党员2人,耕地154亩,旱地35亩。该组有一座百余亩的水库,绿树环绕,空气清新。村民以外出务工、个体经商为主要创收来源,村组集体经济收入薄弱。 2015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主要开展这些工作:一是发动群众投资投劳;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清理水库周边环境,修建防护墙、清理水沟、清垃圾、清理路障、平整土地、改水改厕、拆除危旧破房屋、粉刷墙面,全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三是加快推进道路硬化,巷道硬化1公里;四是完善其他民生设施,祠堂已修缮一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