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露乡位于井冈山市中部,地处黄洋界脚下,东连罗浮,南靠黄洋界,西邻茅坪,北接鹅岭。交通便利,距井睦高速鹅岭收费站5公里。现辖6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0余人。全乡国土面积43.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95亩,林地50235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乡。
柏露具有生态之美。这里山川连绵,峰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87.6%,遍布竹柏、紫薇、楠木、银杏、深山含笑、井冈杜鹃等珍稀树种和锦鸡、白鹇、水鹿、石蛙等珍禽异兽。这里溪流密布,飞瀑如画,是郑溪河的发源地。奇石竹海相映成趣,云间梯田魅力如画,山之雄厚与水之灵动的完美结合,宛如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柏露具有人文之美。这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柏露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主要活动地、宁冈中心县委所在地,也是中国红军进行第一次战略转移的决策地,1929年1月4日至7日,著名的“柏露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露会议”会址、红军挑粮小道、宁冈中心县委遗址等革命旧址遗迹。这里民风淳朴,一个个客家村落散发出勤劳的气息,一栋栋客家民居书写着历史的记忆。
柏露具有活力之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乡人民始终秉承“红色传承、绿色发展”这一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幸福柏露”这一目标,按照“打好三大战役、推进四项工程”(即打好产业扶贫战役、安居工程战役、保障扶贫战役,推进生态健养工程、环境提升工程、红色传承工程、党建引领工程)这一思路,大力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实现了全乡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38.2平方公里 | 360881206 | 343000 | -- | 查看 柏露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长富桥村 | ·井冈山旅游·井冈山特产·井冈山十大特产·井冈山十景·井冈山 | 0 |
---- |
查看 长富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柏露村 | ·井冈山旅游·井冈山特产·井冈山十大特产·井冈山十景·井冈山 | 0 |
---- |
查看 柏露村谷歌卫星地图 |
本安村 | ·井冈山旅游·井冈山特产·井冈山十大特产·井冈山十景·井冈山 | 0 |
---- |
查看 本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下陇村 | ·井冈山旅游·井冈山特产·井冈山十大特产·井冈山十景·井冈山 | 0 |
---- |
查看 下陇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水头村 | ·井冈山旅游·井冈山特产·井冈山十大特产·井冈山十景·井冈山 | 0 |
---- |
查看 水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楠木坪村 | ·井冈山旅游·井冈山特产·井冈山十大特产·井冈山十景·井冈山 | 0 |
---- |
查看 楠木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红星街道 |
红星街道办于2011年7月经省民政厅批复成立。红星街道办位于井冈山市行政中心新城区,下设6个社区,目前已成立映山红路、会师路、龙江路等3个社区,是新井冈山市成立后新组建的街道办,担负着加快新城区人气聚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繁荣的重任。 |
厦坪镇 |
井冈山市辖镇。1949年属永新县拿山区,1958年成立厦坪公社,1959年划属井冈山管理局,1968年合为拿山公社,1972年设厦坪公社,1984年设厦坪乡,1993年改设厦坪镇。位于市境北部,,镇政府驻厦坪,距市区19公里。面积54.5平方公里,人口0.8万。319国道贯穿镇境。拿山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境内。辖厦坪、口前山、沉塘、复兴、草蒲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油菜。乡镇企业有木珠工艺、地毯、农机、砖瓦、粮油加工等厂。境内有市属电子材料、罐头、水泥等厂。. |
龙市镇 |
县府驻地。1950年为龙市镇和庄前乡,1958年合设龙市公社,1984年复置龙市镇。位于县境西部,面积33.3平方公里,人口1.7万,以汉族为多,有满、回、苗等4个少数民族。镇政府驻龙市。319国道、宁炎公路交会于镇内。辖龙市居委会及龙市、庄前、相公庙、石陂4个村委会。龙江自东南向东北贯境。农业主产水稻,产蔬菜。石陂、相公庙盛产茶油,被誉为镇内的“两大油缸”,相公庙的早梨、龙市的藤椅畅销省内外。乡镇企业有建筑公司及农机修配、草席、红砖、陶瓷、竹木加工、食品加工、丝毯等厂。镇内保存革命旧址多处,其中“毛泽东、-旧居”、“毛泽东第一次会见-旧址”、“红四军建军广场”、“红军教导队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古城镇 |
县主要产粮区之一。1950年为长溪、古城等乡,1958年合设古城公社,1960年并入龙市公社,1961年复设古城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镇政府驻古城。距县城7.5公里,面积54.2平方公里,人口1.3万。319国道穿境而过,县道古柏公路与319国道在境内相交。辖古城居委会及古城、塘头、沃壤、城边、坳头、寺源、排下、长溪8个村委会。北部低山绵延、南部丘陵起伏,龙江自西南向北流。境内森林资源较丰富,有松、杉和毛竹。农业主产水稻,产粮食、萝卜、李子、红薯。镇办企业有农机、铁业、活性炭等厂。古迹有永宁古县治遗址和文风塔。县良种场和白石垦殖场设境内。. |
新城镇 |
新城镇人民政府驻地新城,距井冈山市政府所在地33公里,以驻地得名。全镇辖7个行政村委会,1个居委会,51个村民小组。 全镇耕地面积10800亩。林地面积2956.7公顷。农业以水稻、水芹、晒烟、席草、西瓜等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以生猪、鹅、鸭、鸡、黄牛、水牛及水产四大家鱼为主。 新城镇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境内不仅有许多人文景点,还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使新城成为井冈山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之一。 境内名胜古迹有:新城北部的七星峰,西北部的银岗仙和西门的陈井甘泉,明清时分别为原宁冈县古八景之一。现城南尚存一段古城墙和城楼,为市内古建筑之一。 镇年平均气温17.6度,1月份平均气温5.8度,7月份平均气温28.1度;全年无霜期约293天。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土壤以潮土红壤为主,适应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全镇耕地面积720公顷,其中水田695公顷,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特色农产品有:席草、水芹、麒麟西瓜等。境内有井冈山市新盛农业生态园、井冈山市摇篮生态农业特色养殖基地、井冈山市映山红瓷业有限公司、井冈山市森林环保有限公司等企业。其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完小1所,在校学生876人,教职工27人。中心医院1所,村级医疗站8个。综合农贸市场3000平方米,农贸一条街街道长2公里。福利院1所。金融、邮政、电信、税务、粮食、公安、工商等单位建设设施完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城镇找准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把握市场信息,使一、二、三产业得到协调、合理发展,全镇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
大陇镇 |
井冈山市大陇镇位于罗霄山脉中段,雄伟的黄洋界脚下,319国道穿境而过,是湘赣边界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有:大陇、中村、瑶背、桥林、楼下、源头、井水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5个镇直单位,20余家镇、村企业,设党委1个,下辖11个支部,共有党员227人。全镇总面积72.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53278.2亩,总人口4500余人。 大陇镇历史悠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优秀的大陇儿女在这里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墟场”及“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生命线——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就坐落在大陇境内。蜿蜒的小道、坚韧的扁担铭记了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传承着共产党人不屈的意志。如今,昔日的羊肠小道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线路,并被开辟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体验式现场教学点,无数中华儿女寻根而来,重走小道,缅怀先烈,伟大的苏区革命旧址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大陇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天府”之美誉,小水电站星罗棋布;合金钨矿、瓷土、大理石畅销省内外;香菇、石耳、黄连、杜仲、原柏等名贵药材遍布山峦;猴、獐、山羊、野牛、穿山甲等名贵动物在林海中繁衍生息;制作精美的竹木旅游工艺品供不应求,种植的新世纪梨已成为特产远销省内外;翠绿生态观光茶园是井冈山第一家集观光、采茶、茶叶制作、茶艺表演、品茗、购茶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茶园。 展望未来,大陇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放开放活思路,做精做美大陇”为方针,依托本镇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善谋实干,着重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保障工程四篇文章。目前,大陇镇第一期500亩的“井冈翠绿”和1000亩油茶基地建设种植工作已完成;返乡创业青年谢晶的猕猴桃种植和邓建飞石蛙养殖项目也已投产;大陇群众的生命线——大源公路改造工程和井冈山市重点建设项目——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建设项目也都正在紧张施工中。一曲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之歌正在奏响,昂扬的大陇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
茨坪镇 |
茨坪街道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茨坪中心景区,辖区面积约3.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6036户、总人口20098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提供,其中常住人口14459人),辖区有四个社区居委会。行政周边与井冈山管理局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林场相邻,西面毗邻大井林场、南面紧靠朱砂林场、北东面与茨坪林场接壤。 茨坪街道党工委、茨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井冈山市委和井冈山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茨坪街道办事处前身是茨坪镇人民政府,1996年10月,经江西省民政厅[1995]274号批复,并经井冈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茨坪镇政府改为茨坪街道办事处至今。经2003年市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核定茨坪街道办行政编制12名、事业编制15名。内部机构设置,党群系列有党工委、纪检委员会、人民武装部、人大工作办(副科级)、团委、妇联;行政系列有办事处,内设党政办、财经办、综治办、经济办展办、社会事务办,下设计生办和企业办。领导职数10名,设书记1名、副书记3名、副主任4名、纪委书记1名、武装部长1名。机关现有人员26名,其中:在编在岗人员20名、改非内退1名、离岗退养2名,村官借用人员1名、合同临时工2名。 茨坪街道党工委现有党员125名,党员身份复杂,主要有机关在职党员、转入社区离退休老党员、改制或破产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外来流动党员、纯居民党员、“两新企业”中党员、退伍待安置军人党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党员,其中机关在编在岗党员17名,社区70周岁以上老党员34名,社区居委会中党员委员1名。党工委下辖四个社区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均由机关党员干部兼职,各支部支委大多也由机关党员兼任,机关在编在岗的17名党员组织关系分别放在四个社区党支部。- |
拿山乡 |
拿山乡是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北大门,是井冈山市新城区的主要所在地,是全市最大的农业乡镇之一。东与泰和县碧溪镇交界,南与遂川县新江乡接壤,西与本市新城区和厦坪镇相邻,北与永新县曲白乡相连,全乡东西宽7.6公里,南北长10.3公里,三面环山,总面积68平方公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南面有群山隆起向东北面倾斜,中间形成一小块椭圆形的小间盆地,全乡平均海拔320米,最高海拔926.6米,最低海拔209米。全乡有耕地面积860公顷,山地面积728.7万亩,水面1000余亩,乡辖10个行政村,1个乡办林场,8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00余人。 位置优越,区势独特。拿山地处四县市结合部,是井冈山市的工业和农业大区,是四周边境地区的人口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工业产品的交易中心。同时,拿山处于全市交通的枢纽部位,321省道贯穿南北,龙厦公路、拿白公路全线贯通,泰井高速公路直通拿山,衡吉铁路井冈山站设在拿山,加之井冈山机场、井冈山新城区的新建,使拿山乡的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信息越来越快捷,日益成为各路客商争相看好的生财之地。尤其是井冈山新城区的建设,新城区工业园的建成,使拿山成为这一区域的物质流转中心,信息传递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资金融通中心。 资源丰富,特产富饶。拿山是一块流光异彩的土地,自古享有“关北粮仓”的美称。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拥有人工造林数万亩,形成了一座“绿色生态银行”。全乡拥有丰富的沙石、矿产、高岭土、粘土、木材及水资源等。全乡电力供应充足,能足够满足全乡的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全乡主要农副产品有粮食、生猪、花生、瓜果、水果、林木等,逐步形成了粮、油、渔、牧、禽、花、果各业并举规,规模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全乡已形成了以贵溪、北岸、长路、茶坪村为主的2000亩西瓜产业带;以沟边、江边、贵溪村为主的3000亩蔬菜产业带;以小通村为主的2000亩果业产业带;以胜利、拿山、南岸村为主的2000亩水面立体养殖产业带;以沟边村为主的500亩花卉苗木产业带;以321省道两侧为主的近万亩优质稻产业带。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拿山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4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562.2豪米,全年无霜期长达261天,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8.9度,月平均最低气温为3.2度。全年日照时间为1573.1小时,为各种农作物种植、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拿山人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立市、旅游兴市、依法制市”的战略目标,以井冈山精神为动力,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手段,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依托旅游市场,发挥地域优势,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促进了全乡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
黄坳乡 |
黄坳乡位于井冈山市南面,东靠遂川县五斗江乡,南临下七乡,西接长坪乡,北邻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朱砂林场。“历史红,山林好”,辖区内有5个行政村,1个林场,4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39人,其中:农业人口6455人,均为客家人。乡人民政府驻黄坳村罗团小组,距市政府所在地53公里。全乡总面积99.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耕地面积371公顷,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黄坳乡属热亚带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达266天。平均气温17.5摄氏度,一月份平均气温6.1摄氏度,七月份平均气温28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740.9毫米。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即由此向南逐步倾斜)除洪石、黄坳两村地势比较平坦外,整个乡仍属山区和半山区,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小溪洞河、硃砂河在黄坳乡汇合为蜀水河流入遂川五斗江境内。山区资源丰富,主要盛产杉木、毛竹等用材林;有樟、楠、梓、柏、红豆杉等珍稀树种。同时出产大量厚朴、金银花、山七、黄莲、白术、杜仲等中药材。地下藏有钨、金、硅、粉石英和大理石等矿产资源。特色产品主要有井冈碧玉茶、井冈玉茗茶、井冈箬叶和井冈霉豆腐等。 黄坳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山林资源及水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有小型电站6座,其中福溪村3座、光裕村2座、黄坳村1座,年发电量1970万度。农作物主要有杂交水稻、油菜等,还盛产茶叶、生姜、香菇、木耳、花椒子、山苍子、笋、金桔等土特产品。农业产业以茶叶、花叶、花卉苗木、箬叶为主,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4个,科技示范服务基地12个,农田保护区5个,其中箬叶产业一项,已成为江西省最大的箬叶集散地,每年箬叶交易额达500万元以上,箬叶生产农户户均收入可达5000多元,享有“箬叶之乡”美称。 黄坳乡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井遂公路横穿而过,全乡乡、村级公路全长50公里,其中村道36条,遍布全乡各村,早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光缆通讯、国际互联网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畅通无阻。墟镇建设较好,水电气设施齐全,街道路面硬化达1.3公里,新建农贸市场2个,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个体工商户78家,兴建自来水厂1个。 黄坳乡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领工农红军在此开展革命斗争,打土豪、分田地,筑粮仓,黄坳人民勇往直前,并肩作战,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为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保存完好的既有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物质转运站、硃砂冲哨口、红军烈士墓、圆墩岭战斗等旧居旧址,又有古建筑雁塔桥、十里杜鹃长廊、原始次森林等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可谓红绿交相辉映。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全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全乡现有初中1所,小学4所,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所、卫生室15所,教育、卫生网络实现全覆盖。文化事业除现有文化站、电影院、放映队、广播站外,还新建篮球场8个,“农家书屋”2个,“万村书库工程”图书室2个,彩电、DVD、远程教育设备实现了行政村普及。 近年来,黄坳乡党委、政府坚持“-”重要思想,以“十八大”为指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绿色经济强乡,争创一流乡镇”为目标,按照“农业稳乡、工业强乡、旅游活乡、商贸兴乡”经济发展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
下七乡 |
下七乡位于井冈山市南面,素有井冈山“南大门”之称,距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中心景区——茨坪34公里,距井冈山市行政中心——新城区61公里。全乡国土总面积73.8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人口8156人,均属客家人。 下七乡属典型的山区乡镇,山高林广,山多田少。现有山林面积12万亩,耕地5685亩。全乡青山绿水,风景宜人,林木茂密,物种众多,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90%。境内资源丰富,发展潜力无限。据勘察,地下储藏有大量的钨、硅、大理石等矿产资源;下七河流域较长,长年保持较大流量,水利开发前景广阔。同时,下七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实。境内盛产金桔、茶叶、生姜、竹笋、山苍籽等农副土特产品。近年来,下七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厚的客家文化为底蕴,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改善乡村面貌,全面创建和谐社会,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通过招商引资,已开发建有装机容量达3.6万千瓦的仙口电站和装机容量达8250千瓦的罗洪口电站,钨矿、林木等资源也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金桔、生姜、茶叶、花卉苗木等产业初具规模,已开发出井冈醋姜、井冈豆腐乳、井冈山苍籽油等系列农副土特产品,建有井冈山市最大的山货交易中心,下七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货之乡”. |
长坪乡 |
长坪乡位于井冈山市西南面,东临下七,南接遂川滁州,西连江西坳与湖南炎陵交界,北与黄坳毗邻。总面积69平方公里,全乡平均海拔745米,最高海拔1180米,最低海拔310米。全乡有耕地面积12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11公顷,山林面积99652亩。乡辖中烟、长坪、仙口等3个村民委员会,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56人。 长坪乡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林木贮积量达17万立方米,主要有杉、松及阔叶林,还有樟、楠、柏、梓、红豆杉等名贵树种,有毛竹1.8万亩,320 万根,还有多种稀有珍贵动植物。 水电资源丰富,全乡建成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万千瓦,电力供应充足,一跃成为水电供应强乡。 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高岭土、硅石矿达20000万立方米,花岗岩1.5亿平方米,铜多金属矿储量达5万吨。 农业经济迈向产业化,依托本乡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高效特色农业的转变。全乡主要农副产品有冬笋、春笋、茶油、林木毛竹等。最近几年长坪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一是大力发展了仙口村网箱特种养鱼,二是金银花种植产业基地,三是魔芋种植产业基地,四是山葵种植产业基地,五是新建立了石蛙养殖基地。 |
坳里乡 |
坳里乡位于井冈山市西北部,东邻古城镇,南接龙市镇,西毗东上乡,北连永新县三湾乡。“坳里”之称,在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在群众口中使用,沿用至今,在土地革命时期隶属古城二区。1984年9月,坳里从古城分出,设坳里乡。 坳里乡国土面积22.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80亩、山林面积25380亩,是井冈山所有乡镇中面积最小的乡镇;总人口1004户4404人,其中贫困人口199户686人(红卡户78户282人,蓝卡户121户404人);辖4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下设党支部7个,中共党员133名。 坳里乡红色历史深厚,是当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的第一站,境内有井冈山斗争时期九陇山军事根据地柴冲、见山、山羊寨三个红军哨口遗址;绿色资源丰富,有楠木、银杏等各种珍贵树种,森林覆盖率达78%;农业发展有特色,种植坳里品牌西瓜近1000亩、红米600多亩,发展大红花油茶2000多亩,苗木、葡萄、猕猴桃等产业也逐渐兴起。 |
鹅岭乡 |
鹅岭乡位于井冈山市中部,东临厦坪,南对柏露,西接茅坪,北靠新城镇,距市中心仅20公里。全乡辖区面积5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7公顷,林地面积38.3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分别是蕉陂村、白石村、塘南村、荷田村、上坊村、神沅村,42个村民小组,5800余人。 鹅岭乡气候宜人,毛竹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野生动植物种类多,主要农产品有樟脑油、箬叶、香菇、猕猴桃。全乡地势起伏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小型发电站有4座。境内风景优美,秀润如玉的“玉鹅耸翠”为井冈山著名景区之一,鹅岭仙、金马潭是休闲观光的理想去处,每年一些踏青寻春、消夏避暑的游客慕而来,四季络绎不绝。 鹅岭乡交通便捷,通讯网络覆盖面广。龙厦公路、井睦高速、衡茶吉铁路贯穿全境,接通319国道,是龙市片通往新城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全乡村组皆通公路。程控电话遍布全乡各家各户,移动网络覆盖全乡。 鹅岭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就有人居住,历来是人文荟萃之乡。明朝龙遇奇,任监察御史,三泰巡按吏,清道光年间,奉政大夫龙宝林,奉旨大夫龙赐湖,民国初期,江西省议会议长龙钦海,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宁冈县委第一书记龙超清,均出生在境内塘南村。 近几年来,鹅岭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清理工作思路,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善民生工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鹅岭建设成美丽、富裕、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乡镇、美丽乡镇。 |
柏露乡 |
柏露乡位于井冈山市中部,地处黄洋界脚下,东连罗浮,南靠黄洋界,西邻茅坪,北接鹅岭。交通便利,距井睦高速鹅岭收费站5公里。现辖6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0余人。全乡国土面积43.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95亩,林地50235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乡。 柏露具有生态之美。这里山川连绵,峰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87.6%,遍布竹柏、紫薇、楠木、银杏、深山含笑、井冈杜鹃等珍稀树种和锦鸡、白鹇、水鹿、石蛙等珍禽异兽。这里溪流密布,飞瀑如画,是郑溪河的发源地。奇石竹海相映成趣,云间梯田魅力如画,山之雄厚与水之灵动的完美结合,宛如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柏露具有人文之美。这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柏露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主要活动地、宁冈中心县委所在地,也是中国红军进行第一次战略转移的决策地,1929年1月4日至7日,著名的“柏露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露会议”会址、红军挑粮小道、宁冈中心县委遗址等革命旧址遗迹。这里民风淳朴,一个个客家村落散发出勤劳的气息,一栋栋客家民居书写着历史的记忆。 柏露具有活力之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乡人民始终秉承“红色传承、绿色发展”这一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幸福柏露”这一目标,按照“打好三大战役、推进四项工程”(即打好产业扶贫战役、安居工程战役、保障扶贫战役,推进生态健养工程、环境提升工程、红色传承工程、党建引领工程)这一思路,大力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实现了全乡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
茅坪乡 |
茅坪乡 茅坪乡位于井冈山市中部,地处黄洋界脚下,西北距新市址35公里。全乡国土总面积为42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4000余人,属典型的客家人集聚地。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涌现出袁文才、陈慕平、李筱甫等著名革命志士。 茅坪乡是著名的“八角楼”所在地,是井冈山斗争时期遗迹、遗址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地方。这里曾是湘赣边界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后的部队在此安下革命的家,开始了伟大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毛泽东同志还先后在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目前保留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历史红彤彤的茅坪,今朝风光无限。茅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达87%。境内还有银杏、罗汉松、楠木、穿山甲、娃娃鱼等众多珍稀动植物,拥有国家级科技园——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八角楼园区及省级娃娃鱼自然保护区。 茅坪系国家级生态乡、中国传统村落、省级文明村镇、 全省绿化模范单位、江西人居环境范例奖、江西省首批4A级乡村旅游点,茅坪文化站为国家一级文化站。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先后莅临茅坪视察,给予了茅坪人民莫大的鼓舞。 茅坪乡将按照“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的总目标,紧扣“做大旅游,做强产业,做实基础,做美乡村,做富百姓”的发展思路,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大力推进“娃娃鱼”、“铁皮石斛”、“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全力将茅坪打造成为“红色培训的实践地、红色旅游的目的地、农业产业的示范地、生态旅游的休闲地”。 境内有著名的“八角楼”、“井冈山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部”、“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是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主席、红四军参谋长袁文才烈士的故里。 |
葛田乡 |
葛田乡位于井冈山市西北部,举世闻名的黄洋界脚下,东邻大陇镇,南接睦村乡,西毗龙市镇,北连荷花乡,总面积40.02平方公里,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面积7873.65亩,林地面积36993亩,全乡总人口7206人,下辖5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葛田乡历史文化深厚,自古就有“葛田鱼塘、石陂祠堂、六保屋场”之说,革命时期处处留有红军足迹、毛泽谭同志也曾驻足六栋古屋。境内有唐朝柱国平陆侯祠堂、张钦墓等古迹;矿产资源丰富,有瓷土、花岗岩、稀土、萤石等。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油茶、茶叶、葡萄、蜜柚、生猪养殖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省道230穿境而过,境内设有井睦高速互通,距龙市火车站5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葛田乡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始终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做优、做精、做特”的思路,提出了把葛田乡打造成“山水生态休闲地、红色传承中转地、绿色发展样板地、富民产业孵化地、乡土文化发扬地”的奋斗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和推进葛田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葛田乡党委政府将团结和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在井冈山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大力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以满腔的热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为实现“和谐、繁荣、秀美、文明、幸福”新葛田而努力奋斗! |
荷花乡 |
荷花乡成立于1984年,位于井冈山市中西部,东邻新城镇,南毗茅坪乡,西连龙市镇,北接古城镇,以荷花形为中心,四周山密树绿,呈环状层层相邻相接,从空中鸟瞰,俨似荷花徐徐盛开之状,故得名。辖大庙、东源、大苍、苍冲、高陇、虎岭6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不足4000,散居在总面积33平方公里中的狭长山间河谷盘地中。耕地面积4860亩,林地面积3.9万亩,地势较偏,交通不便。自古就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荷花乡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袁毛会见”就发生在荷花乡大苍村。1927年10月,袁文才与毛泽东在大苍村林家祠堂举行第一次会见,会见成功后,袁文才打开山门,让毛委员进驻茅坪,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星星之火”燎原全国奠定了不朽的历史地位。 |
睦村乡 |
睦村乡位于井冈山市西部,是井冈山的“西大门”。东连葛田乡,南接湖南省炎陵县,西接湖南省茶陵县,北与龙市镇、东上乡接壤,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是“十一五”省定贫困乡。辖社背、河桥、蕉塘、睦村、观上、星台、上寨、龟边8个村民委员会,53个村民小组,其中河桥村三、六组属少数民族畲族居住地。 全乡总人口7286人,共1509户,国土面积38.1km2,耕地面积7407亩,其中水田6882亩,旱地525亩;山地林改面积38835.9亩。境内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一条河流自南而北,河床地势平坦。井炎省际公路南北纵贯全境,乡政府驻地睦村,距市政府新城区60km,距茨坪59km,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全乡共设11个党支部,现有党员276名,其中农村党员221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已完成21个。乡内有1所中学、1所乡完小和1所村小,在校学生1123人,教职工66人。有1所乡卫生院,5个民办诊所,农家书屋7个,并建有农贸市场1个,占地3000余m2,可容纳1万余人交易,是湘赣边界群众农产品交流的重要场所。全乡装有电话802部,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全乡。 李果和油茶是睦村乡两大独具井冈特色的绿色食品,素有“油茶之乡”和“李果之乡”的美称。境内有15000亩优质油茶,年产茶油1000吨;有3200亩李果,种有西瓜、草莓、蔬菜等经济作物。境内有丰富的瓷土、萤石、硅石、灰落岩、稀土、金沙等矿藏资源;有斑鸠、白鹤、麂子、野猪、山兔等珍禽动物。农民以水稻、李果、油茶、蔬菜瓜果种植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乡内居民以客家人为主,其中河桥村属省定畲族少数民族村,这里民风淳朴、尊师重教,素有“才子之乡”和“礼仪之乡”之称。 |
东上乡 |
东上乡位于井冈山市西部,东与龙市镇毗邻,南与睦村乡相连,西与湖南省茶陵县江口乡交界,北与坳里乡及永新新县三湾乡接址。全乡东西宽9.3公里,南北长12.5公里,国地面积125平方公里,是井冈山市版图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全乡辖浆山、大亚山、坳背、席塘、桥头、东上、虎爪坪、瑶前、曲江10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4个乡办企业,3个专业合作社,64个自然村,总人口8604人,其中农业人口8272人,1598户。耕地面积7116亩,林地面积10430亩,2008年生产总值4192万元,粮食物面473公顷。粮食总产70余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958元。因婚嫁有极少数的民族外,99.8%以上均属汉族。 1956年称东上乡,1958年改为东上公社,1968年与龙市,河桥合并为龙市公社,驻地东上,1972年折出龙市公社,复称东上公社,驻地东上。1984年改东上公社为东上乡,驻地东上,2000年宁冈县与井冈山市合并,改为市辖乡建制至今。 东上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冬季无霜期长,气候宜人,是适合发展农、林业生产的优良环境。全乡三个山区行政村、七个丘陵平原行政村。两部群山绵亘,东南丘陵起伏,地势西高东北低。境内最高峰有石峰仙海拔1344米,须眉山海拔1313米。河流以东上河为主。自西向东北流入坳里乡境内。东上基础实施日趋完善。东西有龙七公路横贯境内,南北有桥曲公路相连,水泥路四通八达,全乡电网经过全面改造,供电充足,已实现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讯十分便利。 东上盛产:杉木、毛竹、日用瓷、大理石、油茶、玉兰片、蜂蜜。农业主产:优质水稻、西瓜。有红花油茶、银杏为稀有珍贵树种,有山羊、山牛、麂等野生动物。有弥猴桃、蜂蜜、茯苓、杜仲等土特产。矿产有钨矿、钨砂矿、高岭土、瓷土。其中瓷土矿蕴茶量最为在丰富,品位高,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瓷土。 在东上1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林地面积10万余亩,森林面积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木本植物达2千余种,常见的树木有杉树,松树、樟树、菏树、枫树、柳树、油茶、毛粟、板粟、叶下红、杜仲等。还有大量的毛竹。在大山到处有木竹撑起的碧绿华盖。在丘陵、平地、到处可见灌木和花草编织的锦锈地衣。东上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皆宜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了发展林竹生产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东上实际上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是发展林竹生产的“金三角”。 境内的井冈山市恒华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我乡1970年兴建的社办企——东上乡红光瓷厂。1978年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宁冈会师瓷厂。1996年宁冈会师瓷厂实施“母体裂变”分为宁冈恒华瓷厂。1998年8月由内部职工承债买断部分有效资产,组建了股份制私营企业——井冈山市恒华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拥有五个分厂,四个分公司,九条日用生产线,总占地面积280亩。在岗员工3500多人。公司年总产量2.5亿件,总产值9000万元。利税900多万元。公司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先进私营企业”“吉安市个体私营经济纳税大户”“吉安个体经济贡献大户”“井冈山市工业十强企业第一名”等荣誉称号。东上是全市发展瓷业生产的开基祖、起源地,属名符其实的日用瓷之乡。 东上自然景观以奇丽多姿的峰、岩、溪、谷、瀑、古朴自然的次原始森林和竹海林涛组成。翠浪叠涌、千姿百态、神奇壮观、构描了一副自然与人和谐的绿色蓝图。 石峰仙(海拔1344米)为群峰之首,耸立在众山之中,加之浮云衬托,更显得横空出世、顶峰耸立一块宽约6米,高约5米的巨石,巨石中间是古时招募的能工巧匠,凿成的一间约3米见方形状如旧时官帽的石屋,石屋内安有神龛、菩萨。石顶上面的裂缝中,长有一棵5米多高的野凿树,更为奇特的是屋石旁的石头中有一小清泉,春夏秋冬,长流不息,古称仙水,能明目。游人都会舀水喝两口,清凉甘甜,浇水洗一洗眼睛,目更亮。传说古时石峰仙和鹅岭比赛,石峰仙比长高,鹅岭比长大,后由观音娘娘用法术制止。巨石前面是万木葱翠、千鸟啼鸣、百花溢香、十分秀美、景色奇异的石峰仙境。令游人留连忘返。 境内有流水不绝、云雾飘浮“浆山雨意”是古时宁冈八大景之一。 座落在浆山、东上两座金碧辉煌的“圣帝殿”,殿内安有刘备、关羽、张飞的三尊塑金神像,栩栩如生、游人朝拜、香火鼎盛。 香炉山,晨雾浮绕,犹如香火旺盛的烟云冉冉飘拂,故名香炉山,古时安有楚霸王项羽神位,称一殿。 王桌山为二殿,传说有一位朝神的人,看见两位神仙在石桌上对奕下棋,至今仍留有石桌、石凳、石棋痕迹。 泥湖有一块宽约2米、高约5米的巨石,形状极象雨后的春笋,故取名石笋里。 境内有一座蓄水面为560亩,蓄水量为1023万立方米。集钓鱼、休闲、冷浴、划船、游览、发电、灌溉为一体的灵坑水库,库内猪欢鱼跃、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旅游胜地。 虎爪坪村民风淳朴、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几岁孩童,从清朝道光年间延续至今第六代传人一直保持着浓厚的习武风俗。《全堂狮灯》主要由“舞龙、舞狮、拳术、棍术、藤牌舞”组成,如今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在进一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保护名录。 |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 |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1981年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873公顷。属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山地森林混合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区内地势封闭,地形复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多座,山体巍峨,沟壑纵横,主峰坪水山海拔1779米。气候、植被、土壤垂直分异明显。年均温为14~17℃;年降水量为1865.5毫米,无霜期为250天。 井冈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风景资源丰富。区内突出的景色有:五指峰峥嵘俏丽,危崖虬松;五指峰的猴头杜鹃矮林,绵延十里,四月盛开季节,十里花廊,蔚为壮观,黄洋界看日出的神奇“灵光”,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五潭十八瀑穿云而泻等。井冈山也是著名革0据地,革命遗址有30多处。此外,区内著名的喀斯特石灰岩溶洞有3处。在坪水山、土岭背等地有第四纪冰川地貌。如“U”形谷地、冰盆、冰斗、冰桌、冰砾等。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既是一座“红色摇篮”,又是一座“绿色摇篮”。 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1927年秋,毛泽东、-等0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0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而井冈山被称为“革命摇篮”。山中现存有30多处革命遗址,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遗址有10处。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4%,景区内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30多种,稀有动物20多种。由于动物资源丰富,1981年国家在井冈山设立了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1982年,井冈山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 主要景观有茨坪,主峰,笔架山,黄洋界,龙潭桐,木岭,湘洲仙口。 井冈山风景优美,景点集中,犹如一个大公园,五马朝天崖因五峰并峙,悬岩百丈,山势神奇,形似五马,昂首屹立而得名。另外还有八面山、桐木岭、朱砂冲都是著名的五大哨口,这里地势险要,断壁悬崖。 井冈山是革0据地,有一大批历史文物和革命旧址。著名的黄洋界距茨坪17公里,海拔1343米,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在此进行。现建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留下了毛泽东、-的手迹-。 |
白石垦殖场 |
360881501500 123 乌石垅农场生活区 360881501501 220 太阳坪林场生活区 360881501502 220 中江坪分场生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