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宜春市 >> 樟树市 >> 临江镇

临江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临江镇谷歌卫星地图)


临江镇简介

  临江镇位于樟树市腹地,距樟树市区20公里,距新余市区53公里,距高安市区64公里,距省城南昌110公里。樟宜公路、樟高公路纵横其内,浙赣铁路、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樟树市南北、东西走向的重要交通枢纽。该镇市镇繁荣,流动人口量大,是樟树市河西的文化、经济、商贸中心。全镇面积83.3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45自然村,人口4.8万。城镇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近2.3万人,镇内有40余家省地市驻镇单位。临江自唐朝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建镇至今已有1381年,历史上曾为军、路、府署、道台所在地,明朝被列入全国33大工商课税重镇,历史上的临江商贸发达,交通便利,史称“舟车孔道,四达之地”。尤以药材、木业、酿造业闻名于世,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临江的城镇建设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最盛时“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烟”。繁荣的经济伴随着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前来讲学会友,优游胜迹。至今,镇内仍有大量的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以大观楼、钟鼓楼最富盛名,大观楼被列为全省重点保护文物,钟鼓楼正在筹备建设之中。近年来,临江镇抢抓机遇,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和明显的区位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小城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被评为宜春市重点中心城镇、江西省重点建设小城镇之后,2002年被评为全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2004年被评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被评为江西省卫生镇和宜春市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同时,正在积极申报全省历史文化名镇。.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8万人 83.34平方公里 360982100 336000 0795 查看 临江镇谷歌卫星地图

临江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临江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淦阳街道

   淦阳[Gàn Yáng]街道位于樟树市区中南部,是樟树市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面积12.24k㎡,人口5.3万人(2005年)(一说,面积9.33k㎡,人口5.4万人)。管理药都、南桥、封溪、楼门前、药王街、共东、学院、杏佛8个社区,郭里、曲水等2个行政村。浙赣、京九铁路穿境而过,清宜、清高、昌樟高速、沪瑞高速、105国道在此相互衔接,樟树港可常年通航,直达长江。名胜古迹有唐初创建的通慧寺,清道光二十一年修建的望津楼。有毛泽东旧居。   [邮编]331200 [代码]360982001:~001共和东路社区 ~002药都社区 ~003药王街社区 ~004封溪社区 ~005楼门前社区 ~006南桥社区 ~007杏佛社区 ~008学院社区 ~200郭里村 ~201曲水村   [沿革]1988年撤县设市前为樟树镇所辖。1989年1月撤销樟树镇,析出一部分成立淦阳街道。鹿江、淦阳两办事处同一院办公室,1994年2月淦阳办事处迁药都南大道1号。1997年,面积12.2平方千米,人口3.3万,辖南桥、后街、马洲上、朱子巷、晒谷场、楼门前、土桥、新街、上东门、封溪、共和东路、广场、鹿江南路、小溪、药都路15个居委会和曲水、郭里2个行政村。2002年8月办事处迁共和东路曲水村委会、起重机械厂旁边。  

鹿江街道

    江西省樟树市鹿江街道办事处地处樟树市城区北部,是城内工业、商贸区。辖两个行政村,六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西堡村、大路口村、市背社区、东门社区、鹿-区、边街社区、站前社区、堎上社区。面积10.3平方公里,人口3.9万人,辖区内有樟树粮油公司、樟树四特集团等省、市驻处企业。鹿江街道邮编:331200 代码:360982002。办事处驻市背街。辖区交通便利,105国道穿境而过,樟树赣江三、四、五码头、樟树火车站、樟树长途汽车站座落其中。三皇宫、清江台、望津楼等文物古迹为街道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街道党政一班人,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立足处情,开拓创新,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迅猛发展。三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街道先后多次受到宜春市、樟树市表彰。街道先后引进樟树市星光印业、江西航天科技生物学院等6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各项经济指标一路攀升,街道正逐步形成服装、保险设备制造、彩印包装、粮油加工等支柱产业。2005年,招商引资突破了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1元,财政收入完成1297万元,其中非公有制企业税收占全街道财政收入三分之二强。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街道党委也是“大手笔”,为适应城市日益发展需要,由原来13个居委会调整到6个社区居委会,并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委会的规划建设,辖区内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福城街道

  江西省樟树市福城街道办事处于一九八八年撤销原樟树镇组建之一的吴家巷街道办事处,2006年元月经省民政局批准更名为福城街道办事处,位于樟树城区西南面,下辖三个村委,四个居委,总人口14798人,其中农业人口4666人,全处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   一、基本情况   福城街道邮编:331200 代码:360982003。管理沙新、中山、洲上、垱下亭等4个居委会,吴家巷、誉家洲、龙溪等3个村委会。   -   二、区位优势   福城街道办事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俗有樟树城区南大门之称,境内水陆、交通十分便利,105国道、四特大道、葛玄路、赣江公路大桥穿境而过,随着福城医药工业园的建设和完善,相继建成福城大道和药市路两条水泥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并村村实现“三通”。全处主要面积紧*赣江东侧,誉洲岛坐落赣江与袁河交汇外,享有“绿岛”美称,岛岸遥遥相望,一衣带水,赣江樟树段最大的码头——樟树大码头位于本处境内,可容大型船舶停*装卸。   -   三、资源丰富   一是岩盐资源丰富,境内岩盐储量居江南之最,并有两家省属大型企业樟树盐矿和富达盐矿坐落在本处境内,该两家企业目前已经拥有全国最先进的真空制盐工艺和设备。二是赣江中的砂卵石储量大,年采掘量大约20万余吨,仅誉洲村委就挖砂船舶50余艘。三是旅游资源丰富,文化设施齐备。誉洲绿岛,四面环水,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既无噪音污染,又无蚊蝇叮咬,赣江沙滩可供纳凉沐浴,也可泛舟漂流,是投资开发的绝对地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批文化旅游设施相继建成,如万人休闲娱乐广场、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等。   -   四、支柱产业   随着樟树城区向中等城市迈进的步伐加快,我处已逐步形成医药生产、药品物流、保险器材、食品生产、机械加工、化工企业等一批支柱产业。福城工业园,占地500亩,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外资外商企业在此落户,如仁和集团、金虎集团、山峰日化、庆仁中药饮片、天齐堂药业、九洲医药、永通药业、东荣药业、普众药业、三泰药业、康力物流已建成我省最大的医药物流企业,仁和集团863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毗邻福城工业园,占地面积233亩功能齐全,气势雄伟、别具一格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四面八方的药商药贩,开店生财的绝好之地。医药行业税收已占我处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该行业已成为我处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仅九洲药业05年实现税收150余万元,今年康力公司预计税收突破百万元。金虎集团,致力打造保险柜行业的领头羊,05年产值达2500万元,利税实现150多万。康怡冷饮,产品远销广东、海南等地,征地扩建厂房,引进新的现代化冰淇淋及冷冻食品系列生产线,呈现出勃勃发展的生机。山峰日化,一片蚊香走天下,由原来作坊式小打小闹成为现代化日用化工生产企业。   -   五、特色农业   一是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得到普及,建成了彭家蔬菜基地,誉洲春玉米基地,培养了一大批种植能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巩固和完善工业原料林基地,累计栽种杨树2100亩,使誉洲杨树成为“希望之林”和“绿色银行”。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引导农民发展鹅、鸭、鸡及水产品养殖,并使之形成规模,如龙塘珍珠养殖、庄屋鳜鱼养殖、西头灰鹅养殖等。四是建大基地,加快产业化进程。建立了二个生猪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农户达10户,生猪生产实现自繁、自养、自防、自配饲料、自己销售,年产商品猪近3万头。五是组建流通经济组织,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活跃市场经济,全处建有鸭苗供应、商品回收点8个,有鳜鱼供应、商品鳜鱼回收点1个,生猪贩运队3个,参加农户20户。  

大桥街道

   大桥街道位于樟树市东北部。面积11.9k㎡,人口5980人。管理东村、南上2个居委会。-   -   邮编代码   [邮编]331201   [代码]360982004:~002东村社区 ~003南上社区 ~200大桥村 ~201枧头村 ~202土塘村 ~203毗泽村 ~204彭泽村 ~205湾里村 ~206下汽村 ~207张家村 ~208松湖村 ~209溪园村 ~210湖坪村 ~211龙湾村-   -   区划沿革   [沿革]2003年9月撤销大桥乡乡,设立大桥街道。2005年底,将土塘、大桥、枧头、毗泽、彭泽5个行政村划归閤山镇管辖;下汽、张家、湖坪、松湖、溪园、龙湾、湾里7个行政村划归观上镇管辖。   附:大桥乡 位于樟树市东北部。东界观上镇,南连店下镇、阁山镇,西与樟树市区毗连,北和丰城市接壤。浙赣铁路、105国道横贯乡境,樟树火车站座落其中。樟(树)店(下)、樟(树)观(上)公路穿境而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国字山等新石器晚期遗址。著名民主革命家杨杏佛出生于此。 以桥得名,当时“石桥”较大,故取名为大桥。解放前夕为大市乡。解放时建政为第五区前进、富强、胜利、安全乡。1955年撤区并为大桥、东村两乡。1958年成立潭埠公社,1960年分成东村、大桥2个公社。1968年东村公社并入大桥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2.6万,辖南上、土塘、大桥、枧头、彭泽、毗泽、下汽、张家、湖坪、松湖、溪源、东村、龙湾、湾里1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大桥街,距市城区3.5千米。-   -   区位优势   大桥街办是江西省樟树市城郊乡镇,地处江西中部地区,是省委书记孟建柱提出首先崛起的地区,距省城南昌市区70公里,离南昌昌北机声80公里,浙赣铁路境内设樟树新火车站、105国道穿乡而过,紧傍赣江,江西第五大水运码头、樟树港三、四、五码头距东村开发区不到600米,两个铁路货运码头距我乡约3公里,京九铁路、樟树东站、赣粤高速公路、上下接口距大桥东村开发区各6公里,从大桥到北京、上海、福建、广州、珠海等地均可朝发夕至。-   -   基础建设   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与华中电网联网,足以满足工业、生活用电需要,现代化的邮电大楼、全球通移动通讯可与国内外得联系。全乡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余人,有耕地4万余亩,水面3000多亩。-   -   工业发展   大桥街办工业发展迅猛,乡办企业有26家,其中三资企业5家,如中外合资江西正邦有限公司投资近2000万元,年产饲料24万吨,年产值达1.8亿元,列全省饲料行业之首,近年来,我乡凭着“优良环境、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吸引了众多境外朋友前来投资办厂,目前有加拿大、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客商投资办厂15家,累计引进资金1.1亿多元。连续五年列樟树市招商引资工作第一名,连续四年被樟树市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樟树市评为“创建金融安全区先进单位”。-   -   支柱产业   农业、药业、农产品加工、盐化工业。   -   特色农业   花卉苗木栽培、优质稻制种、超级稻种植、药材种植、生猪繁养、肉蛋孵化及养殖、禽类养殖、精养鱼塘、珍珠等特种水产养殖。   -   资源优势   街道现在2000多亩土地亟待开发,辖区内蕴藏极其丰富的岩盐,可开采50年以上,以及大量的砂卵石和其他非金属矿资源,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遗址更是潜力极大的旅游资源。-  

张家山街道

   樟树市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街道),是2003年9月27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樟树市张家山镇、薛溪街道办事处、樟树市工业开发区三家合并而组建的。辖19个行政村、8个居委,172个自然村、35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3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330人。现有基层党(总)支部48个,党员总人数1354人。 概 况 樟树市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街道)位于樟树市东北部,与樟树城区仅一桥之隔。总面积97.85平方公里,建工业园后的耕地62365亩,(其中水田52503亩、旱地9862亩),可养水面6232亩。城北东濒赣江,北临肖江,袁河流经西南境,境内以平原为主。水域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地处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5 ℃,年均日照总时数1522.7小时。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564.9毫米。无霜区长,平均272天。加之土地平坦、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   -经济和社会状况   经济概况 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街道)经济总量较大,是樟树市的经济重区。2005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387.5万元,招商引资1.2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3946元。 经济布局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后发优势明显。农业生产以稻谷、蔬菜、大豆、油菜、芝麻为主,是樟树市的主产粮区。粮食生产占全市的11%,薛溪、蛟湖蔬菜生产基地,保证了城区一半以上居民的蔬菜供应。养殖业以水产为主,素有“蔬菜销三省,鱼苗游天下”的美誉。“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荷湖面条、蛟湖蔬菜、郭坊鱼苗、蓼洲油脂、麻埠棕制品、光明制砖、杨林苗木、朱坊萝卜干、徐家凌蜂蜜等都已达到相当规模。 工业已初步形成“二区”:一是樟树市工业开发区。该区域目前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外资企业50家,总投资14.6亿元,初步形成了医药、包装、食品、机械化工的行业布局。二是落户在樟树市人造板厂内的盐化工业区。该区以盐为基础原料,生产盐化产品及其相关下游产品。目前,盐化工业区已落户的5家企业占地面积200亩,投资达到了2.3亿。 基础设施、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浙赣铁路复线、张上铁路支线、赣粤高速公路连接线,樟宜、樟高省级公路穿境面过,与赣江航道、肖江航道、袁河航道相互交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樟树市1路、4路、樟经路公交车开至城北。日供水量达1万吨的樟树市第二自来水厂已投入使用。樟树市在城北设立了供电、邮政、电信、移动等分公司。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及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电视光缆已延伸农村千家万户。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城北现有1所完中——原张家山中学(市属),三所初中,村完小17所,教学点5个。校舍都实现了楼房化。文化站、影剧院、广播电视站等文化设施都比较齐全。中心卫生院1所,设备较为先进。18个村卫生所布局合理。群众体育活跃,有“体育之乡”的美称。每年一次的春节农-动会已连续举办了35届,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体育先进乡镇”等光荣称号。   -经济发展“特区”优势   樟树市为加快形成“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实施“南建北开”的战略构想,大手笔整合资源,创造性成立了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街道),并明确了城北在经济发展中单独享有“特区”的待遇。樟树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全面实施‘心圈廊’发展布局,加快樟树经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把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当作“特区”,建设成“体制创新的实验区”、“工业企业的聚集区”、“城市发展的新区”,使城北成为樟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优势一:开发区内各项优惠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在樟树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入驻城北的企业在税收、土地审批、建设规划、项目立项及其他各种手续的报批方面,均享有樟树市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质的服务。 优势二:开发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园区内“七纵三横”道路硬化和地下排水道工程形成网格;广场景观绿化、主干道亮化、工业园区主排水排污渠等工程已经完成; 电力、电讯、光缆网线布局全部到位。此外,为进一步优化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樟树市投资5000余万元,对赣西桥头至工业开发区段的清江大道进行硬化、绿化、亮化改造,全线长8.3公里,2006年5月中旬已全线通车。 优势三:城市建设高起点,投资人居环境好。为把城北打造成樟树市各种城市功能完备的新区,使之成为最适合投资、置业、人居的新型城市。我们对城北进行了高起点规划。目前,已请有关专家设计出了城北总体规划方案。控制性详规正在设计中。  

临江镇

  临江镇位于樟树市腹地,距樟树市区20公里,距新余市区53公里,距高安市区64公里,距省城南昌110公里。樟宜公路、樟高公路纵横其内,浙赣铁路、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樟树市南北、东西走向的重要交通枢纽。该镇市镇繁荣,流动人口量大,是樟树市河西的文化、经济、商贸中心。全镇面积83.3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45自然村,人口4.8万。城镇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近2.3万人,镇内有40余家省地市驻镇单位。临江自唐朝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建镇至今已有1381年,历史上曾为军、路、府署、道台所在地,明朝被列入全国33大工商课税重镇,历史上的临江商贸发达,交通便利,史称“舟车孔道,四达之地”。尤以药材、木业、酿造业闻名于世,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临江的城镇建设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最盛时“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烟”。繁荣的经济伴随着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前来讲学会友,优游胜迹。至今,镇内仍有大量的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以大观楼、钟鼓楼最富盛名,大观楼被列为全省重点保护文物,钟鼓楼正在筹备建设之中。近年来,临江镇抢抓机遇,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和明显的区位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小城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被评为宜春市重点中心城镇、江西省重点建设小城镇之后,2002年被评为全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2004年被评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被评为江西省卫生镇和宜春市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同时,正在积极申报全省历史文化名镇。.  

永泰镇

  永泰镇是樟树市的南大门,南与新干县大洋洲镇接壤,北距樟树市区17公里, 105国道纵穿全镇,距“京九”大动脉不到4公里,地理优势明显。全镇面积27.5平方公里,耕地18445.3亩。总人口16232人,其中农业人口14817人。辖9个村委,1个居委,113个村民小组。    永泰镇原名永滨乡,明代中期因常遭水灾,人们祈求永远安泰,“其旨,江之东,履而泰。”遂改名为永泰,清朝为茂才之乡十七部,隶属临江府清江县,解放前名为第二区永埠乡,解放后数易镇名、治属。1985年撤乡建镇,定名为永泰镇至今。    永泰镇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四季分明,境内平畴沃野,溪水纵横,交通便利,历来是江西的重要驿站。永泰镇驻地为古老而又繁荣的集镇——永泰街,历来是区、乡、镇政府机构所在地,又是樟树市、新干县七、八个乡镇的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有“千年古镇”之称。历史遗迹有永镇塔、大观桥,明清古建筑街等,永镇塔系明中期所建,高24米,七层六面,砖石结构;大观桥石砌三拱,全长30米,上有明代著名学者罗洪光榜书。    永泰镇地下岩盐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充足,投资环境优越。近两年,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现拥有福铃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江西阳光保险柜厂、其门堂蔬菜食品加工厂、豪荣粮油食品公司等个私企业20余家,其中固定资产投入千万元以上企业3家,百万元以上企业8家。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个亿,上缴财政455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3872元。    目前,镇党委政府理清发展思路,突出抓好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三项重点工作。    1、小城镇建设步伐稳健。沿国道两侧的永昌大道正日益走向繁荣,环镇政府的新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同时,利用传统加工优势,通过扶持,在老街已经形成了竹篾加工一条街,实现年总产值1200万元,吸纳从业人员800人,年增收250万元,形成辐射南昌、丰城、新干等地的篾器加工和集散中心。    2、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了车埠沈村、安常村、金盆村小康村群,并着手进行大塘狮子、洋塘陈家新村建设。村组公路建设得到加强,各自然村相继将机耕道拓宽到6米,并着手硬化,为今后两年内实现“村村通公路、组组通宽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土岗镇

  樟树市黄土岗镇位于江西省中部,东距樟树市城区43公里,西距新余市城区32公里,位于宜春至南昌的中间位置,是北宋著名学者刘攽、刘敞的故乡,也是中药村之乡,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商州枳壳”出产于此地,传统佳酿黄岗冬酒闻名一方。全镇国土总面积54.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有耕地2.7万亩,山地1.1万亩,有林山地0.8万亩,养殖水面4200亩。    境内沪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设有进出口,东距赣粤高速公路2公里,浙赣铁路、省道樟宜公路横贯中部,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首批列入全省重点小城镇之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主产稻谷、棉花,经济作物有花生、蔬菜、西瓜、油料等。经济林主要有柑桔、桃、梨、李子等。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主要有枳壳、吴茱萸、黄栀子等,中药材种植面积3600亩。樟树市第二大水产养殖基地,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各一座,特种珍珠养殖面积1100亩,淡水养殖总面积4200亩。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个私企业20多家,个体工商户300余户,已基本形成以酿酒、食品、建材、建筑、机械、运输业为主体的乡镇工业,规模企业有江西戈马实业、赣通塑业、康龙冷饮等,年实现产值已突破1亿元。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黄土岗镇将以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周到的服务,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携手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经楼镇

  经楼镇位于樟树市西北部,距城区15公里,东、南、西分别与本市城北、临江、刘公庙接壤,北与高安市八景新街隔河相望。全镇占地81.78平方公里,以丘陵为主。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储量达300万吨以上,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耕地面积38531亩,其中旱地7566亩,水田30965亩(早田24695亩、一晚6270亩),山地面积26906亩,退耕还林面积6363亩,水系比较发达,东南面以消江河为界,西北面以礼港河为界,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0座,山塘59座,精养鱼塘3处。全镇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23984人(其中农业人口22011人,非农业人口1973人)、6856户(其中农业户5941户,非农业户915户),全镇总劳力10552(其中男5650,女4902)。自然村98个,216个生产队,定编村委干部76人,村小组干部286人。全镇30个党支部,其中村党支部15个,共有党员762人(其中农村党员520人,占总数的70%)。有中学一所、小学10所、一个中心卫生院、村赤脚医生33名,有一个文化站、一座电影院,赣粤高速公路有13公里穿境而过,张北公路连通城北与刘公庙,与清萍线、清高线相通。15个村委全部实现水泥路, 30%的自然村拉通了水泥路,交通较为便捷。    全镇2004年财政收入297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326万元,人平纯收入2400元,辖区内有樟树市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市区有樟树市第三建筑公司,在市工业园有大明塑业有限公司和泰欣药业有限公司。全镇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水稻、花生、油菜等,粮食总产在2.5万吨左右, 100亩规模以上种粮大户4户,中药材种植大户4户,50头以上饲养生猪户30户,15亩以上养鱼户27户,5000羽规模养鸭户5户,1000羽规模以上养鸡户8户。    经楼镇素有“文化乡”的美称,民间文化底蕴丰厚,享誉省内外的经楼采茶剧团、民间版画协会、刺绣、乐队等文化团体20余个,每年的元宵文艺晚会、端午节龙舟赛、农-动会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经楼民风淳朴,旖旎的田园风光,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社会治安和诚信的招商理念,是各方商贾理想的投资热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昌付镇

  地理位置    昌傅镇是樟树市辖镇,地处樟树市西侧偏南,距市区35公里,地势南平北丘,东与临江镇接壤,南与新干、新余隔河相望,西与黄土岗镇交界,北与吴城乡、省双金园艺场毗邻。镇政府驻城头街(1958年属黄岗公社,1961年析出成立昌傅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设镇)。全镇现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8个村小组,8297户,27565人。    昌傅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并举的多产业经济结构镇,盛产稻谷、花生、大豆、生猪;主产柑桔、药材、茶叶、水产;精制大米、红壤花生、良种生猪、商洲枳壳、药都珍眉享有盛名。    昌傅是个农业大镇,粮食和生猪两个大宗产品进入了无公害化生产;粮食生产已列为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稻谷23000吨之多;镇内粮食加销户的精制大米畅销广州、深圳、上海、浙江等大中城市。生猪生产规模大,品质优,年出栏生猪100头、200头、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为178户、95户、56户,年出栏千头以上和万头以上生猪的专业户有13户和2户,全镇的二元杂交商品猪先后在福建、浙江、广州等省市建立了常年销售窗口。    地方特色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樟树、新余、新干三县(市)交界,六乡镇(场)相依,距三县(市)城区均不远36公里,有利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互动发展。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山多地广,土地肥沃,全镇土地面积109500亩,其中山地草坡11800多亩,(这些山地草坡85%的面积已植树造林),滩涂地2400余亩,可养水面4000亩。现有耕地43000亩。全镇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分别为优质稻谷23000吨,花生1700吨,大豆500吨,油菜籽600吨,茶叶70吨,水果300吨,中药材60吨;生猪9.6万头,禽出笼60000羽,水产600吨。    三是水陆交通便捷。浙赣铁路、沪瑞、赣粤高速公路、清宜公路均穿境而过,在此互通立交,与12条平坦宽阔的镇村主要公路网联一体;全镇现有双塔纳、昌河的士13辆,中巴客车6辆,10吨以上载重大型货运车51辆。境内袁河由西往东沿南缠流44华里。.  

店下镇

  店下镇地处樟树市东南,东与丰城接壤,南和新干毗邻,聚三地之秀丽,景色怡人的梦湖更添店下灵气。穿境而过的“京九”铁路、“105”国道与樟店公路交汇、境内水泥路纵横交错,形成快捷通畅的交通网线。店下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耕地面积3.1万亩,林地9万亩,森林覆盖率65%以上,居樟树市乡镇之首。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镇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次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村级公路水泥硬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山区交通环境;投资120万元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改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近两年新修了4座水库,3处防洪排涝工程,2处水源工程,解决了2000多亩水田灌溉难问题;投资60多万元新建店下中心小学教学楼,添置了200多套桌椅,优化了广大师生教书育人环境;聘省城乡设计院专家,对店下镇村发展进行了详规,还新建沼气池100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几年来,店下镇在集镇环境整治中,拆除各类违章建筑21处、铺设下水道2.2千米、空地绿化5000多平方米。同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成镇环境卫生监管队,对镇区卫生秩序进行实时监管,集镇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如今,平整的街道、洁净的墙面、鳞次栉比的商住楼,构筑成店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店下镇由过去二条狭窄的小街,迅速发展成一座初具规模的旅游型小城镇。    境内山川秀丽,美景遍布,开发出玉华山、梦湖、丁仙湖、石城庵、大石牌坊等多处景观。玉华山高峻陡峭,雄奇秀美,梦湖、丁仙湖碧波千倾,景色迷人,石城庵自然天成,神秘幽静,石牌坊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主要有铜、银、铅、花岗岩石、矿泉水等,尤以铜、银、花岗岩石储量最多,而且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店下交通十分便利,基础设施完备,“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国家二级公路与“105”国道和“昌樟”高速公路相连,境内村级水泥路纵横交错,形成快捷通畅的交通网线,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店下农业素以特色和绿色闻名,目前绿色优质大米、笋竹两用林、高产油茶、高山绿茶、草食动物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量可观,效益显著。.  

阁山镇

  阁山镇地处樟树市东南15公里的丘陵山区,全镇土地总面积86.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万人。紧临105国道,2条沥青公路成Y字形穿境而过,大京九铁路复线横贯其中并设有樟树东站。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木材、毛竹、优质天然矿泉水等,土特名优产品有水稻、大豆、高山蔬菜、野生茶叶、瓜果、畜禽水产品、中药材等,工业产品以白酒、木竹制品、玻璃、瓷瓶、机制砖、大米加工为主。    阁山镇旅游资源丰富,药都樟树药业源头,道教灵宝派发祥地——阁皂山,现已经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那里山峰陡峭、峡谷幽深、泉水潺潺,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83.4%,空气质量和水质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享有“神仙之府”之美誉,是旅游者的“天然氧吧”,唐高宗时御封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山内有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一天门和鸣水桥;有宋理宗御赐大万寿崇真宫;有江南三大书院之一的紫阳书院(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等众多历史古迹,留有道教灵宝派创始人葛玄(汉代)在山上布道炼丹济人的天师坛、洗药池、百草园等道教文化遗址,与贵溪龙虎山、南京茅山鼎立为全国三大道教传录圣地。    近几年,阁山镇在发展工业项目和绿色农业的同时,依托“道灵、药灵、山水空灵”的阁皂山,本着“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挖掘阁皂山道教文化和药文化之精髓,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择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优势明显的三层楼、源头2个自然村,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住在农家,游玩山水间”的“农家乐”休闲、娱乐、体验、旅游活动,建设与乡村旅游度假相结合的休闲旅游特色村,促进了阁皂山风景区旅游业的繁荣与兴旺。    阁山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镇-卢霞、镇长付凌云携1.8万勤劳质朴的阁山人民,竭诚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阁山莅临指导、旅游观光、投资兴业,相信阁山这块神仙宝地定能使您流连忘返,定能让您的创业如有神助!.  

刘公庙镇

  刘公庙镇地处樟树市西北部,与高安市接壤,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67个村小组,全镇人口18910人,其中农业人口17010人,耕地面积43815亩。境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赣粤高速公路横穿南北,并设有下道口,省道樟高公路贯穿东西,现已有赣粤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江西顺裕实业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落户。2005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39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6元。    刘公庙镇属丘陵地带,境内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在农业生产方面,粮食和花生生产为刘公庙镇传统产业,年产粮食3万吨,花生500万公斤。粮食和花生的丰产带动了刘公庙镇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现有加工户30家,500多人从事农产品流通、加工。    中药材和绿化苗木为刘公庙镇特色农业,中药材以吴茱萸、栀子、枳壳为主,种植面积达3000亩,绿化苗木以桂花、白玉兰、红山茶、枫树等树种为主,面积1000亩。    刘公庙镇境内有138座山塘水库,水域面积3370亩,形成了“水面养鱼、水边养鸭、岸上养猪、山上种果”的立体养殖格局,每年可产鲜鱼3000吨,肉鸭100万羽,出栏生猪2万头。    刘公庙镇素有“挂面之乡”的美誉,家家户户都有手工扯面的技术和传统,手工扯面以长、细、精为特点,煮后不糊汤、味道好,深受欢迎,形成了“好口福”手工面品牌,远销南昌、广东等省市。    珠绣手工艺加工是刘公庙镇新兴起来的一大特色产业,现有2000在家农村妇女从业,平均每人每年可从中增收6000元,珠绣产业每年可为农民创收1000万元以上。近年来,汽车运输业也异军突起,共有300余辆长途货运汽车经营于全国各地,每年可增收1500万元。    刘公庙镇有着深远的历史人文条件,刘公庙镇历来为天佑故里,境内的樊城堆遗址,历史悠久,为新石器晚期遗址,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上镇

  观上镇地处樟树市东部,距城区14公里,分别与丰城市的荣塘、丽村、拖船三镇及本市的大桥、阁山、店下三个乡镇(办事处)相邻。全镇辖13个行政村(居委)103个自然村,人口约23750人。    誉为“保险柜之乡”、“保险设备重镇”之称的观上,保险设备生产一直是观上的支柱产业,最多时38家生产企业。现在,通过行业内部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抵御大市场风险产值在500-3000万元的生产企业7家,并进一步营造“全民创业、富民兴镇”的创业氛围,依托本地优越的地理资源,鼓励、支持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能人大胆投资,带头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如:经纬棉纺、盖天灵药业、仁翔药业。恒盛中药材、金虎保险、金诚包装、卓尔保险、远大扩建、艺霖园艺、电子商务城、药文化街、水景广场、庆仁药业等16家外商投资企业也能为我镇提供500余万元税收。使观上境内既有保险设备支柱产业的“一枝独秀”,也有各项新兴产业的“百花齐放”。    围绕“田间种稻米、坡地植果瓜、水中育鱼虾、山上造林药”的综合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以建设高效种植特种养殖基地为重点,规模扩大种养面积,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现园田化面积1000亩,发展特色农业,全镇培育农村经济大户817户,建立了10大基地。即:200亩美国早红堤示范基地、6000亩优质油茶基地、丽鑫实业万头养猪基地、艺霖园艺2000亩苗木基地、冬瓜、银鲫、山东麻羊、樱桃谷鸭、工业原料林基地。    策应国家政策,连片种植了吴茱萸、黄栀子、黄姜和厚朴为主的中药材面积8000亩。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我镇先后修建了清丰桥、乡村公路桥38座,完成了樟观路拓宽改造工程,达省二级公路标准,把市区至观上的车程缩短为十分钟。去年全镇新修25公里水泥马路,全镇交通状况得到彻底改变,实现了村村通水泥马路。    如今,敢为人先的观上人以“争做时代先锋,打造保险设备重镇”的豪气,放眼未来,以“永葆先进本色,构建和谐平安观上”的姿态,迎接明天!.  

义成镇

  义成镇,驻地距樟树城西偏南51公里,地处丘陵,东与吴城乡相临,南和中洲乡、黄土岗镇接壤,西连新余市,北傍高安市,总面积85.6平方公里。1961年设立义成公社,1984年改设义成乡,1999年撤乡设镇,镇政府驻义成街。    全镇辖区14个村(居)民委员会,127个自然村,总人口24436人,其中农业人口23425人;有党(总)支部26个,党员758名。境内溪塘较多,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482.1毫米,多集中在4—6月间,无霜期约272天,大致在11月下旬至3月初为有霜期;有龙头山、双桥、园岭寨等处古文化遗址。镇内交通便利,有黄义公路与清宜公路相连(二级公路),村村都有公路相通。    改革开放以来,义成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全镇工农总产值达2.08亿元,人平纯收入达3633元,财政收入379.4万元。    近年来,义成镇在巩固常规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了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订单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充分依托山林、水面资源,找准路子向山上要效益,向水中求发展;形成了以罗港山养殖、镇林场药材种植为龙头,以蒙河、苏山、更生水库为示范的水产品养殖基地的规模型、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林、牧、渔多方面齐头并进的格局。2005年,全镇立体综合养殖户达320余户,生猪出栏达25000头;家禽产量达26万羽;水产品产量达1500吨;药材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    集镇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镇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对义成、黎墟两个集贸市场及义中、义南路两条街道进行改造。拉通了义成街加油站至卫生院路段的灯光;新建100吨自来水塔一座,可解决1000余户居民用水;完善了1公里长的街道的绿化、水电、卫生等硬件设施。形成了由原来几百人的街道发展到今天拥有常住居民五千多人口的中等规模的集镇。集贸市场功能得到完善,促进了工、商、贸的发展和农副产品的流通及农村人口向集镇的转移。义成农贸市场可容纳几千人的交易大棚与海城娱乐城伫立街头交相辉映,充分发现了现代城镇的气息。.  

中洲乡

  中洲乡位于樟树市的西南部,北与本市义成接壤,南和新余市罗坊镇交界,东与黄土山岗铁路林场相邻,西与新余市北岗镇相连。铁义公路、中北公路、村级公路纵横交错,沪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地势以丘陵为主,土地总面积56.3平方公里,全乡有耕地面积21105亩,其中水田20040亩,旱地1065亩,有林地面积8790亩,水面2895亩,人口1.7万。境内山水资源丰富,中洲乡是历经五朝建县的始基,吴平县在此设县406年。    近几年来,中洲乡党委、政府认真践行“-”重要思想,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乡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和乡村建设日新月异。2005年底,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6310万元,财政收入达330万元,先后被江西省委授予“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先进乡镇”、宜春市委授予“亲民、为民、富民”建设好班子等称号。    工业经济日益壮大。以招商引资为平台,先后在城北工业园和福城工业园引进培育了乾-业、栋华针织实业、泰鑫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在中洲境内引进培育了华信板业、富康精制米厂和新型建筑墙砖厂等企业,进一步壮大了全乡工业,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快速进行,逐步形成了荞头、中药材、“黑美人”西瓜、花生、油茶等农业特色产业,建成了4000亩中药材基地,5000亩优质“黑美人”西瓜基地,2000亩荞头种植基地、生猪、鱼、鸭、鸡等养殖规模不断壮大。    文明新村建设稳步推进。结合扶贫开发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了荷陂村委那塘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今,全乡正按照“政府主导,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主体”的工作思路,扎实有效地推进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改造了全乡的基础设施,高标准兴建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合理规划、完善了中洲集镇“井”字结构,亮化、美化了街道,对8公里的铁义线,中北线1.5公里和中洲至石头等公路进行了柏油、水泥硬化。通讯网络、有线电视覆盖全乡,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了“和谐平安联动中心”办公大楼,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搭建了维稳平台。.  

洲上乡

  洲上乡地处樟树市中南部,三面环水,呈半岛状,系由赣江袁河交汇而成,面积48平方公里,辖 21个村委,146个自然村,213个村民小组,临江——三湖公路穿境而过。全乡3.6万人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在农业结构调整的气候下,逐渐形成了以二元杂交良种猪(年出栏12万头)为代表的养殖业,以青皮冬瓜(年种植面积5000亩)为代表的蔬菜业,以车前草(年种植5000亩)为代表的种植业。    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的大好形势下,我乡经过两年的公路改造大会战,现在已村村通水泥公路。赣江、袁河水系发达,适宜航运业的发展。两河境内,河砂、砾石蕴藏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适宜兴办建材企业。.  

洋湖乡

  [基本情况]洋湖乡地处樟树市南郊,集镇所在地距市区5公里,境内105国道与樟店公路呈“十”字形交汇,赣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表层800米以下,储藏20米厚的高纯度盐层。区域面积6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达28076人,耕地总面积2639公顷。境内军事重地2个,省、市驻乡单位8个,设有16个金融网点,2所中心医院,2所中学。村村通电话、农户电话安装率达90%。直属省地方的915地质勘探大队位于乡集镇内,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大,经济繁荣。    [主要指标]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乡人民的努力奋斗,洋湖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 %,财政收入达663.4万元,比上年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90元,比上年增长300元,引进市外资金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0%,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13.25‰,民事纠纷调解率100%。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4年被省委、宜春市委、樟树市委授予“亲民为民富民”先进党委,被樟树市委、市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和“农业工作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省委宣传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和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党委、工业及民营经济先进乡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乡镇等称号。    [地方特色]洋湖乡水面资源丰富,农民有自繁、自养、自销鸭的传统,通过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全乡鸭业不断做大做强,产品远销江南各省,年出成鸭300万羽,外销商品鸭410万羽,年营业收入6000万元,年利税2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江南鸭乡”。同时,洋湖乡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间流通业。全乡现有300余辆汽车专业从事鸭、猪、狗、蔬菜等农户产品运输。其次,蔬菜苗木种植、肉狗流通贩运、鲜鱼养殖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全乡形成了万亩优质稻基地、千亩大棚蔬菜苗木基地、千亩水产养殖基地、百户禽畜养殖基地的“四大基地”农业发展格局。.  

吴城乡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位于江西宜春樟树市。下辖:   360982400400 111 城北开发区   360982400401 123 福城工业园居委会   360982400402 123 阁山工业园居委会   360982400403 123 樟树盐化基地社区   


临江镇特产大全




临江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