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桥镇位于东乡东南部,2001年撤乡建镇,东邻余江县马荃乡,西南与黎圩镇交界,北毗孝岗镇,距县城15公里。全镇总人口15106人,总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18687亩,辖8个村委会,87个村民小组。
王桥镇地势西高东低,境内低山丘、缓坡、垄畈相连。全乡先后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0座,山塘水库83座,90%耕地实现了自流灌溉。
王桥镇资源丰富,盛产麻石、瓷土、稻谷、甘蔗、生姜、芋头、西瓜、生猪等。王桥麻石闻名全县、畅销周边地区,芋头、生姜等特色农产品远销浙江、福建等地。
近年来,王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积极推广优质稻、扩大西瓜、生姜、东乡红芽芋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东乡洒厂、大杨纸箱厂等企业已发挥出较好的效益 。镇政府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集镇建设焕燃一新,街道两旁楼房拔地而起,王桥镇正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51万人 | 75平方公里 | 361003108 | 344000 | 0794 | 查看 王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孝岗镇 |
孝镇岗是东乡县城所在地,为东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1年10月与原长林乡合并组成新的孝岗镇,东邻余江县杨溪及本县小璜镇,西邻虎圩乡,南连王桥镇,北接邓家乡及杨桥镇,浙赣铁路、三二○国道、东抚公路及梨温高速公路贯穿而过。西北距省会南昌100公里,西南至抚州市42公里。全镇总面积93.5平方公里,辖9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147个村小组,总人口12.5万人,其中居民近6万人。 孝岗镇地处高、中、低丘陵复合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山清水秀,有大中型水库6座、山塘水库200余座,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环境优越,盛产金、银、铜、铁、铝、锌、稻谷、良种猪、各类蔬菜、瓜果、茶油、杉木、竹笋等。改革开放以来,孝岗镇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大小企业星罗棋布,先后形成了建材、纺织、化工、造纸、农产品加工、冶炼、铸造等门类较齐全的乡镇工业格局,泰丰(江西)制药有限公司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赣东腹地。 孝岗镇党委、政府提出""企业强镇、文化兴镇、商业活镇""的发展思路,借孝岗镇为东乡县城的“地利”优势,以文体搭台,纵企业唱戏,强市场体系,促城镇建设,富孝岗经济,决心将孝岗镇建设成浙赣线上的明珠。. |
小璜镇 |
小璜镇位于东乡县东北部,距县城仅13公里,东邻珀干乡,南与余江县及本县孝岗镇接壤,西连杨桥镇,北界余干县。梨温高速公路及省内干线南(昌)-张(公庙)公路横贯境内,交通便利。镇域面积1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水田4.2万亩,旱地0.3万亩)。辖区内有14个村委会、1个街管会、142个村民小组,18个镇办企业、1个集贸市场。全镇总人口41823人,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 小璜镇地处高、中、低丘复合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低丘平原相间,四季水源丰沛,气候宜人。山丘占总面积的75%,水域5%,拥有1座中型水库,31座小(二)型水库,水利资源得天独厚。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煤、铁、金、瓷土、石灰石等天然矿藏,特别是瓷土矿源丰富,质量好、矿层浅、易开采。 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水稻、生猪生产占较大比重,甘蔗、油料作物在全县具有一定的优势。经济作物盛产甘蔗、茶叶、花生、油菜籽、油茶、棉花等。尤其是黄石茶叶是本地的特色产品,闻名全国,茶史有记载。家庭手工业传统产品以东岗的蓑衣、棕绳、草鞋等著称。 近年来,小璜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广优质稻,扩大果蔗、芋头、花生、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利用山水资源大搞立体开发,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镇办企业,先后兴建、引建了粮食加工厂、石灰厂、陶瓷原料厂、废品炼油厂等多家厂矿企业。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兴建了一个大型农贸市场,实现了街面硬化,公共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小璜镇人民热情欢迎各方商贾前来投资、办厂、创业,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
圩上桥镇 |
圩上桥镇位于东乡县城郊,距县城6公里。原国家副主席王 震同志的第二故乡--红星企业集团就座落在该镇。2001年与店前乡合并建成新镇,全镇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辖有14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人口20928人,总耕地面积44395亩。1999年列入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后备镇。 圩上桥镇城区基础设施完善,浙赣铁路、32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街道宽畅美观,2000米长、12米宽的水泥主道两边高楼磷次节比,绿树成荫;水电设施齐全,邮电通讯发达;教育卫生公益事业发展较快,镇医院环境优雅,医疗设备先进;风景宜人,秀丽的红苑公园以及电影院?夕阳红“老年活动中心”、灯光球场、舞厅等娱乐场所,极大地丰富人民业余文化生活。 圩上桥镇工业较为发达,建材、医药、食品、机械、化工、包装行业各领-;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占地40亩的农贸市场繁荣兴旺;农业特色鲜明,奶牛、生猪、蔬菜三分天下,年饲养量一千多头的奶牛场,日产鲜奶30吨,品种优良的二元、三元杂交猪,年出栏3.8 万头以上,远销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为上海、南昌、景德镇等城市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蔬菜。. |
马圩镇 |
马圩镇地处东乡县西南部,东连岗上积镇,南临太阳乡,西接罗湖镇,北毗占圩、圩上桥镇。地势自东北向西倾斜,属平原河网地带,境内有南、北两港自东向西贯穿。镇域面积76平方公里,全镇人口42823人,下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07个村小组,耕地面积46390亩。 马圩镇交通便利,离东乡县城19公里,距抚州市18公里,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通往周边乡镇,电力充足,已全面实现农电网改造,通讯发达。 马圩地势平坦,人力资源丰实,水资源充沛,是东乡大镇之一,镇内铺有环城路,建有东大街、西大街、农民街、莲塘街,及全区一流的乡镇农贸市场,是周边乡镇商贸富集地,商品经济活跃,经商人员遍布全国各地。 马圩社会经济条件基础好,全镇有私有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5800余人,形成了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包装印刷、鞭炮加工等技术产品为格局的工业体系,产品远销十几个省、市,马圩还是传统的农业产区,谷物品种特色浓厚,深受加工厂商青睐,每年可提供优质商品粮450多万斤。马圩正茁壮成长为东乡美丽富饶的文明乡镇。. |
詹圩镇 |
詹圩镇位于东乡县西部,东邻圩上桥镇,南毗马圩镇,西连临川云山、唱凯镇,北靠进贤县衙前、下埠乡。全镇土地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321亩,占总面积的22.3%,山丘89724亩,占总面积的68.2%,水域8950亩,占总面积的6.8%,村庄和道路占总面积的2.6%。全镇辖10个村委会,119个村小组,总人口28442人。 詹圩镇地处中低丘陵连接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岭连绵起伏,南部多为低丘缓坡。最高的山岭鸦鹊岭,海拔189米。山地植被率达46%。建国以来,先后修建了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14座,山塘水库53座,总蓄水量达1200万立方米,建成电灌站28座,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丘陵山地和山塘水库多的自然资源,大力推行立体开发和综合开发,特色农业扬优成势,农业产业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主要特色农产品有稻谷、红薯、大豆、油菜籽、西瓜、花生、芝麻和蔬菜等。全镇葛根栽培已达5000亩,年产葛粉1000吨;栽种茶叶林800亩,办有曾家茶叶加工厂;兴建了二级良种母猪繁育场,全镇年出栏生猪3万头以上。镇办企业有水泥粉磨厂、机砖厂、红石厂、油脂加工厂、米粉加工厂和葛粉加工厂等企业。 詹圩镇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后劲强。詹圩街是东乡、临川和进贤三县(区)交界区域重要的边界贸易中心,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圩日,赶集经商者万余人,商品成交额达数十万元,素有“货到詹圩不愁销、人到詹圩要久留""之说。为了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该镇兴建有总面积1.1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和一条能容纳近百户个体经商户的农民街。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詹圩镇将以更新更好的姿态屹立在富饶美丽的赣东大地上。. |
岗上积镇 |
岗上积镇位于东乡县西南端,地处东乡、临川、金溪三县(区)交界处,为东抚公路中心地段,距县城和抚州市区均为17公里左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辖10个村委会,117个村小组,共95个自然村,总人口23590人。 岗上积镇属丘陵坡地与小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多山岗、坡地,西北为港汊纵横的小块平原,南、北港穿境而过。全镇有耕地26664亩,山地34350亩,水面9992亩,其它荒滩6742亩。盛产稻谷、甘蔗、西瓜、黄瓜、西葫、蔬菜、生猪、鱼、鸭,有西瓜之乡的美称,良种生猪远销广东、福建等地。迄今世界上分布最北的野生稻--东乡野生稻即生长在该镇。 数百年来,在岗上积这块红土地上,孕育了不少名人志士:明末才子、爱国文人艾英南,才名远扬,以文名天下,官至兵部主事兼广东道御史;清初诗画名人乐 风,樟塘(新乐)人,""豪于诗画,擅长泼墨"",官至内阁典籍,段溪人艾延年,著名农学家,所著《农学录》,至今仍为农学界所推崇。此外,还有与舒 同一起进行革命活动而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张 珩;有奋力锄杀日寇的勇士饶嘉贵、饶富英兄妹。岗上积的人文史,为邑增辉。 建国后,岗上积人民积极兴建水利,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现已兴建水库15座,沿港筑堤10多华里,扩大了旱涝保收的农田面积。改革开放后,全镇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搞科技兴农,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走稳农兴工建镇之路,大力推广优质稻和高新农业科学技术,培植支柱产业,发展乡镇企业,狠抓招商引资,先后兴建了爱福食品厂、岗上积建材厂、永生花岗岩石板厂、岚峰铁壳保温瓶厂、液化气站、造纸厂、赣东酒厂、玻璃钢厂,创立了""麦园""品牌。新崛起的特色农业区、乡镇工业区、商贸开发区依规而建,错落有致。电信大楼、畜牧大楼、粮食大楼等一批风格各异的建筑拔地而起;农网改造、有线电视如期完工;拥有上千个摊位、200个门店的农贸市场及布匹市场、粮油市场、木材市场、仔猪市场,每个圩日引来1.2万群众进市交易。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先富起来的农民,纷纷建楼房、添购高档商品,电视机、摩托车、液化气灶在全镇普及率达84%。岗上积人民在发展经济,富民、富村、奔小康,建设家园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表彰。. |
杨桥殿镇 |
杨桥镇位于东乡县最北端,东邻余干,西界进贤,北接鄱阳湖。2001年由原杨桥殿乡和愉怡乡合并而成新镇。全镇辖18个行政村,2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35平方公里,总人口3.4979 万人。辖区内有县属刘家岭煤矿、园艺场及红星属枫树辽管理等三个企事业单位。 杨桥镇因其丰富的水土资源,一直以""鱼米之乡""享誉东(乡)、进(贤)、余(干)三县。近年来,该镇紧扣市场脉搏,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以优质稻为依托,以水产养殖为龙头,以粮食、食品加工为基础,瓜果椒姜、猪鸡鹅鸭多种种养并举发展的特色农业群体。花生、大豆、西瓜、酒糟食品、野生干鱼、酸制蔬菜和禽、蛋等有规模、有特色的无公害食品系列,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杨桥镇不但农业资源丰富而且矿产资源也丰富,盛产瓷土、瓷石、青板石,则坑的瓷石矿蕴藏极为丰富,瓷石脉达1公里长,深度15米以上,平均宽度50米,储量100万吨以上。乡镇及民营企业,先后兴建了机砖厂、瓷土石矿、塑料厂、友联精米厂、饲料机械厂、宏达化工厂等。目前全镇已完成农电网改造,全面实现村村通""双电""(电灯、电话);以调频广播覆盖、电视光缆联网为标志,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杨桥镇的广大人民群众有充分的信心,在新的世纪里将把镶嵌在东乡北端的美丽明珠装点得更加辉煌夺目。. |
黎圩镇 |
黎圩镇位于东乡南部,距县城28公里。该镇是2001年撤乡并镇时,由原黎圩乡和虎形山乡合二为一而建成新镇。东北与王桥镇、甘坑林场接壤,南部与金溪县双塘、合市、琉璃、陈坊四乡镇交界,西部与岗上积镇相连,北与虎圩乡相靠。该镇辖10个村委会,3个全民分场,89个村小组,总人口16643人。 黎圩镇总面积97.5平方公里,属丘陵半山区,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虎形山素有东乡的""小庐山""之称。境内的浯溪港与南港汇成一流,两岸为大片冲积平原。全镇耕地面积25599亩,现有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8座,山塘水库61座,电力提灌站6座,总蓄水量1634万立方米。 黎圩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黄金、云母等矿藏储量丰富,板栗、西瓜、辣椒、生姜、蚕桑、丝瓜络、中药村等产闻名遐迩。特别是蚕桑、丝瓜络已成为支柱产业。私营企业东乡县缫丝总厂的蚕丝、康益实业有限公司的丝瓜络系列保健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乡村企业金矿、机砖厂、丝毯厂、食品加工厂、家具厂、米粉厂、生猪良种繁育场、林场等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黎圩镇集市是东乡、金溪两县交界地群众商品交易的集散中心,边贸历史有数百年。每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日,赶集人数万余人,商品交易热闹非凡。如今,黎圩人民正以年年上台阶,岁岁换新貌的崭新姿态,健步走向更加璀璨辉煌的明天。. |
王桥镇 |
王桥镇位于东乡东南部,2001年撤乡建镇,东邻余江县马荃乡,西南与黎圩镇交界,北毗孝岗镇,距县城15公里。全镇总人口15106人,总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18687亩,辖8个村委会,87个村民小组。 王桥镇地势西高东低,境内低山丘、缓坡、垄畈相连。全乡先后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0座,山塘水库83座,90%耕地实现了自流灌溉。 王桥镇资源丰富,盛产麻石、瓷土、稻谷、甘蔗、生姜、芋头、西瓜、生猪等。王桥麻石闻名全县、畅销周边地区,芋头、生姜等特色农产品远销浙江、福建等地。 近年来,王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积极推广优质稻、扩大西瓜、生姜、东乡红芽芋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东乡洒厂、大杨纸箱厂等企业已发挥出较好的效益 。镇政府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集镇建设焕燃一新,街道两旁楼房拔地而起,王桥镇正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
珀玕乡 |
珀干乡位于东乡县北部,是三市(抚州、上饶、鹰潭)三县(东乡、余干、余江)交界之地,东南端分别与余江县春涛、坞桥二乡接壤,西端与本县小璜镇紧靠,北端与余干县梅港乡相连,素有东乡的东方门户之称。全乡土地面积54.5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6559人,耕地总面积17239亩,其中水田16077亩,旱地1162亩。 珀干乡地处平原丘陵地带,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50米,70%为红粘土壤,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无霜期长,全年雨季相对集中,3-6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全乡现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8座,山塘水库46座,总蓄水量达768.9万立方米。全乡90%以上的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旱涝保收面积1.45万亩,是东乡县重要的粮、蔗产区之一。 珀干乡交通便利,南(昌)-张(公庙)公路及即将完工的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干线比翼穿境而过,在境内分别长达6公里、5公里,特别是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在乡境内笔村与南张公路相连,形成了""H""型交通大动脉,便利的交通优势带动了珀干经济的迅猛发展。 珀干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办企业,先后兴建了餐巾纸厂、机砖厂、菜牛养殖场、食用菌种植场、千头良种猪繁育场等多家企业。1996年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农贸市场,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日时,四方商贾云集,日交易额达10万元以上。建起了乡有线电视台、文体活动室等娱乐场所,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对原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同志题词的革命烈士纪念亭和仙基艾家的烈士纪念塔进行全面修缮,现已成为东乡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目前,新开辟的南张公路沿线3公里商业带已建成,开放的珀干热情欢迎各方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创业,与一万六千珀干人民一道共创辉煌的明天。. |
邓家乡 |
邓家乡位于东乡县西郊,东与县城结合,南与圩上桥镇和红星企业集团接壤,西邻进贤县衙前乡,北与杨桥镇紧靠。全乡总面积92.5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185个村小组,总人口22165人,耕地23000亩,林地9000余亩。 邓家乡地理位置优越,被誉为东乡县""西大门"",距县城仅3公里;交通便利,梨温高速公路、320国道及浙赣复线铁路横穿境内。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属丘陵地带。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是高山和丘陵,东南部和南部是岗地平原。境内最高处:雄岚峰,海拔329.1米,每逢农历八月,玉雄岚寺庙朝拜者络绎不绝,是东乡乃至抚州、鹰潭等地市之名胜。 邓家乡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7.6℃。现有2座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总蓄水量达1200万立方米。物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环境优越。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盛产大米、西瓜、红薯、甘蔗、冬瓜、芋头等,生猪是该乡的一大优势产业。 邓家乡在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广优质稻,扩大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利用交通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广开门路,多渠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办企业,先后兴建了石板厂、机砖厂、纸箱厂、饼干厂、砂轮厂,菜牛公司、公交公司、生猪良种繁育场等多家企业。社会事业长足发展,集镇建设颇具规模,水、电、路、邮、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调频广播进村入户。邓家乡正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
虎圩乡 |
虎圩乡地处东乡县南部,距县城9公里,东与甘坑林场接壤,南与岗上积镇相依,西与红亮垦殖场毗邻,北与孝岗镇紧靠。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东抚公路穿境而过。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丘陵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乡总面积65平方公里,总人口17553人,耕地面积27000。辖10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104个村民小组。 全乡三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山丘占总面积的67%,水域5%,有4座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总蓄水量达1165万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环境优越。盛产黄金、铅、锌、粮食、甘蔗、西瓜、冬瓜、芋头、生猪。虎圩西瓜因皮薄、味甜、多汁而享誉四方,年出栏的3万余头生猪体形好、肉质优,畅销省内外。 虎圩乡人民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充分利用本地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广优质稻,扩大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办企业,先后兴建、引建了造纸厂、机砖厂、冷轧厂、金矿、铅锌矿、生猪良种繁育场等多家厂矿企业。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个崭新的虎圩将在东乡大地上闪烁光芒。. |
瑶圩乡 |
瑶圩乡位于东乡县境的东南端,乡政府驻地瑶圩街距县城30公里,境东北与余江县马荃乡交界,东南部与金溪县对桥乡、陆坊乡、双塘镇接壤,西北与本县黎圩镇、王桥乡相邻,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12亩,占总面积18.5%,山丘约占总面积的72.8%,水域占6.1%,人均耕地1.7亩。辖7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936人。 瑶圩乡地处中、低丘复合地带,地势西北、东南较高,西北属中丘带,中部为山垄和瑶河冲击平畈,南部低丘连绵,素有山清水秀的美称。境内制高点吉祥峰(简称吉岭),海拔324米,山岭上在明代建有庙宇,《嘉靖东乡县志》载:清初,明詹事谢德溥,削发刊须,在岭北洁庐隐居,名曰:云庵,现遗迹已废。 瑶圩乡是东乡县六大粮仓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境内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6座,总蓄水量达74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5960亩,占总耕地面积84%,全县唯一的河流瑶河全长13公里,自南向北纵贯全境,全县唯一的1座200千瓦的水电站也座落在瑶圩瑶河上,年发电量70万度,丰富的水电资源,为瑶圩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瑶圩又是东乡闻名的""果业之乡"",有林果园面积 7000亩,盛产桃、李、梨、柑桔、板栗,而又以板栗最盛名,全乡板栗年产量在20万公斤,深受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客商欢喜。矿产有云母、陶土等,日用陶器是传统的手工业产品,具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产品畅销邻近各县。 近年来,瑶圩乡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长足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新建的集贸市场正发挥着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功能。古老的瑶圩正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
红星企业集团 |
江西抚州东乡县红星企业集团 |
红光垦殖场 |
红光垦殖场 于1957年建场,为国营农垦企业。红光垦殖场地处丘陵山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玉皇山峰海拔185米,西北部大部分为丘陵(红色粘土发育而成)红壤,东南部山岭间有千亩平坂,均为沙性土壤,土地肥沃。发源于武夷山脉的一条小河流--瑶河贯穿境内,流域面积0.3平方公里,年总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300立方米/秒。全场现有水库11座,水域面积40公顷,常年蓄水量0.03亿立方米。红光垦殖场主要农副产品有:水蓄水量0.03亿立方米。红光垦殖场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大豆、花生、红薯、瓜果及蔬菜等;林业有杉木林772.7公顷,毛竹、湿地松近300亩。主要工业有:红光酱菜厂、红光汽车修配厂、红光奶牛场、红光丝绸厂。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红光垦殖场自古人杰地灵,是明朝开科状元吴伯宗和清朝诗佛吴嵩梁的故乡。 |
红亮垦殖场 |
江西抚州东乡县红亮垦殖场 |
甘坑林场 |
甘坑林场位于东乡县城的东南部。东与瑶圩乡、王桥镇接界,南与黎圩镇及金溪县的双塘镇相邻,西接黎圩镇、虎圩乡,北靠孝岗镇。全场总面积为67平方公里。体制分全民的集体两部分,辖4个全民分场,挂4个村委会,共52个村民小组。经营总面积12.45万亩(其中全民5.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0.4%。有耕地9185亩,其中水田8404亩,旱地781亩。总人口7695人,职工人数823人。场部距县城26公里。 甘坑林场前身是1957年冬由上山下乡干部创建的虎形山垦殖场大山林业队和山下林业队,1963年秋以这两个林业队为基础,建立甘坑林场。1970年从虎形山垦殖场分出,隶属县林业局。1984年又并入虎形山垦殖场管辖。1985年与虎形山分开,成立东乡县甘坑林场,并从虎形山拨慈眉、松林、上坊村委会为甘坑林场挂钩集体。 甘坑林场地处高、中、低丘复合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呈三角形,最低海拔150米,最高海拔金峰岭498.8米,为全县最高山峰。大部分村庄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脚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由于地势较高,没有较大的水涝灾害。土壤以红、黄粘土为主,适宜林木生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夏季气温比县城要低2-3度,是避暑的圣地。全场有水库12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4座,山塘48口,蓄水量达380万立方米。 甘坑林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在金峰岭周围有栓皮栎、檫树树种1000多亩,还有盆树种,如绣花针、红杜鹃等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动物资源、药材资源也非常丰富,已探明铀矿储量在150-200吨,还有金矿等。林场全民部分主要以林木业为主,经营面积52141.6亩,林业用地50199.4亩,其中用材林18008.5亩,灌木林8578亩,毛竹林1850亩,经济林520亩。板栗种植面积1580亩,年产板栗40余吨,胡柚、布郎李种植面积1000余亩。 该场金峰岭高度为东乡县之最,峰顶上的寺庙(遗址)和石笋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古今不少名人、侠客到此游览,历史源远流长,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北宋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曾先后两次到此游览,并留下"金峰晚坐有感"和"再宿金峰"两道诗于此。石笋位于金峰顶以南4公里,原有石锅、石灶、石轿、石棺、石人、石公鸡、石香炉、虎岩、神仙脚印、撑脚石、鼓石等自然景观,形象逼真,现仍存的石笋有三丈多高,附近一个村庄因此而得石笋之名。场南2.5公里的上池村,是王安石的故里。建于1393年的王氏宗祠已在1985年重修一新,祠内设有王安石陈列室,经常有人前来参观、游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