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店村位于光山县城东部,距离紫水办事处2.5公里,东与余集村相邻,西和徐店街毗连,北与五里墩街交界,南与三里桥村接壤,光余路、九斗支渠由西向东纵穿村境,村域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460户2096人。柳店村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各村民组间有砂石路相连,修通水泥路12条,但仍有4个村民组未通水泥路,给村民出行带来很多不便。
柳店村为2017年紫水办事处软弱涣散村党支部,现有县政府办公室派驻第一书记1名,第一书记助理2名,紫水办事处派兼职支书1名,书记助理1名。村“两委”现有班子成员5名,人员齐备,组织健全。全村党员34人,其中女性党员3名,党员平均年龄53岁。
柳店村公共服务设施比较薄弱,村委会办公室面积140平方米,没有文化广场和供村民使用的公共绿地。2018年4月已征地4亩,正新建7间2层便民服务中心及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有村卫生室一座,面积140平方米。
柳店村以种植业为主,同时兼并多种经营,农、副、鱼协调发展,现有耕地面积1731亩,水面面积120亩,主要农产品有粮食、棉花、花生、油菜等,2017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为5400元。为了将柳店村打造成光山县城的后花园,正在与上级有关单位积极协调旅游开发项目。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522002 | 464000 | -- | 查看 柳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和平街社区 |
光山县紫水街道办事处和平街位于县城东南部,总面积3.8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组,9个物业管理小区,总人口18865人,其中农业人口554人。街道现有党员93人,个体工商户300多家,私营企业10多家,县直单位13个。区域内正大街、弦山南路、九龙路纵横交错,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是县城最繁华区段之一,也是发展商品经济得天独厚的黄金宝地。和平街社区平台内部设置: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治安巡防中队、警务室、法制服务室、义务法律服务队、社区文化服务室、社保站、社区服务大厅、计生办、法律培训学校、健身房等便民服务部门。充分体现出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思、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户户平安,人人安全。和平街社区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在紫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落实专群结合,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等各项综治措施,协调社区各部门积极参与社区综治工作,坚持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尽到自己的职责”;坚持开展社区法制教育,增强社区群众的治安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扎实地工作,社区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社区居民团结勤奋,安居乐业,社区居民对社区治安形势满意率达97%。 |
海营街社区 |
海营街居委会位于老县城北部,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区14个居民组,总人口22456人,其中流动人口3565人,常住人口18891人。区域内正大街、寨新路、光州路、牌坊路纵横交错,地理条件优越,是县城繁华地段之一,也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黄金宝地。居委会占地3000平方米,共有3幢楼,其中:七间四层办公楼,十间四层综合楼,一栋九间五层门面经营楼,年租赁收入40余万元,居委会固定资产总值1200万元。 海营街现有“两委”班子成员9人,党总支部下设三个支部:社区党支部、农村党支部、非公有制党支部,党员共125人,其中社区支部53人,农村支部35人,非公有制支部37人。 海营社区是阳光社区,内设居委会办公室、党建办公室、阳光居务室、以案促改室、产权制度改革办公室、远程教育、阅览室、社区平台大厅、调解室、法律培训学校、治安巡防队、自愿者服务队,充分体现出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开展社区法治教育,道德讲堂,增强社区群众的治安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保了一方平安。通过扎实工作,社区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社区居民团结奋进、安居乐业。 海营街辖区内有3所学校:光山二中、三小、七小,师生近万名。有3所医院,即:光山县人民医院、紫水医院、博爱医院,辖区县直单位一、二级机构35个,物业小区15个。光山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每年清明时节各级组织到此悼念扫墓和纪念先烈的地方。 海营街社区不断地适应新形势、掌握新常态、了解新情况,学习外地新型社区管理先进经验,率先创新社区管理新模式,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精细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按照县委、县政府“创一流、走前列”要求、先试先行,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划分18个网格,推选18名网格长,了解社情民意。共入户采集信息7125户21562人,采集率达96%。为社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有力保障。 海营社区正在实施何油坊安置区项目、熊弄棚户区改造项目、天境广场棚户区改造项目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为光山县旧城棚户区改造建设创典型、做示范。 海营街居委会按照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安排正在实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清产核资工作正在稳步有序推进中。 海营街党总支部、居委会是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是紫水办事处的一面旗帜。党总支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工委、办事处的坚强领导和县直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全心全意为创建和谐平安社区再创辉煌。 |
解放街社区 |
紫水办事处解放街居委会始建于解放初期,辖区东起紫水小河为界,西至弦山中路,南起九龙中路,北至海营路,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下设6个居民小组,台帐管理366户1018人,现户籍人口19626人,常住人口12180人,社区“两委”干部6人,党支部现有党员47人,是目前光山县唯一的老城居委会,是改革开放前光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 近年来社区先后荣获得市县“先进党支部”“先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六城联创先进单位”“信访稳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辖区内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最优秀的人文景区——邓颖超祖居,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中路白云巷内,是原全国政协主席、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同志父亲与祖父居住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南方特点的清代建筑。 司马光故居位于本辖区光山县正大街中段,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出生地,北宋真宗时期为县署官舍,宋真宗天喜三年(公元1019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此。1980年,司马光故居被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故居被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对故居进行了修复;2004年6月1日,国家邮政局在故居成功举办了“司马光砸缸”特种邮票首发式。 社区自然优势独厚,区位优越。区内正大街,司马光中路,九龙路,花园路,公安街,海营街,弦山中路,道路纵横、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是全县人流,物流、卫生、教育、金融、商贸为一体,街面商户林立,还有仍在建设中的天境广场,辖区内有三大超市:金博大、华联、西亚超市,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解放街社区在紫水办事处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保稳定、谋发展为宗旨,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园满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各项工作突出创先争优,扎实有序地开展完成好各项中心工作和日常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解放街辖区内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阳光社区。 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功强,居委会主任李华携全体社区人民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和行商名流前来社区,共建解放街美好和谐社区。 |
五里墩社区 |
一、基本情况 五里墩街位于光山县城东城湿地公园与潢川交界处,光州路、三环路纵横交错,属城乡结合部。全村所辖10个村民组,586户,2602人。全街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91亩,东城开发时已被征收1009亩,现有耕地面积2182亩。村主导产业为水稻种植和现场充绒、劳务输出。 全街现有干部7名,党支部书记1名,党支部副书记、支部委员各2名,居委会主任1名,居委会委员2名。五里墩街两委班子健全,整体素质较高,富有活力。现有党员57名,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23岁,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人,占14.5%,专科学历7人,占12.7%,高中及中专学历9人,占16.4%,初中27人,占54.5%,女党员6名。 五里墩街近年来在紫水办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合理开发土地,建设湿地公园、电子商务孵化园和实验中学等项目,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0326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全村生活环境较好,房前屋后井然有序,优美宜居。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干群关系沟通不畅 2.尚有少数群众没脱贫,全村贫困人口两户6人, 三、工作规划 1.强班子带队伍 加强党员远程教育的政治理论学习,制订完善的党员远程教育学习制度,采取定期不定期集中学习和自学等方式切实提高现有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组织村里的高学历人员、复员军人、致富能手等非党人员,通过学习培训、集中座谈、专人帮扶等方式,使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远程教育学习提高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开展集中学习,参与村务决策、帮扶困难群众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农村普通多样找到存在感、荣誉感。 2.致力推进基本制度建设 推进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和落实村里各项规章制度。在推进基础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上,按照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力争每月公开村务财务状况,解决好群众民主权利保障问题;在完善和落实基层矛盾调节化解制度上,落实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解决好公平正义及信访压力大问题;在完善和落实基层便民服务制度上,规划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完善落实基层党风争锋监督检查制度上,发挥好村级监督委员会作用,解决好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侵害群众权益的问题。 3.切实办好三件民生实事 .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利用城乡结合部的优势,修路造塘,争资跑项,硬化王楼、亮庄、陆楼等村民组的五公里循环路。 .加强社区建设。在原化肥厂门口修建社区小广场,并安装各类健身器材,便于社区群众健身娱乐;计划征地25亩建社区综合活动大厅,完善我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场地,各类规章制度上墙,做到按章办事。 .发挥区位优势,带动辖区项目建设。 四、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包保扶贫 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措并举,向贫困户宣传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服务,鼓励引导帮助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确保在2018年年底全县脱贫。 |
徐店社区 |
一、徐店街概况 徐店街位于光山县城东部,东邻柳店村委会,南临紫水新河,西与海营街居委会接壤,北邻五里墩居委会,系城乡结合部,辖区內道路四通八达,集政治、金融、商贸于一体,地理位置优越,。徐店街辖区内单位众多,有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检察院、公安局、审计局、国税局、烟草局、农机局、民政局、人社局等,徐店街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金融商贸中心,辖区内有莫泰大酒店、金帝大酒店、海纳百川大酒店、上海公馆、唛嘟KTV等知名大企业。辖区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2.5公里,管辖区域约3.2平方公里,G230线穿境而过,辖区內道路四通八达。下辖10个自然居民组,约20个居民小区,各小区物业管理规范且小区内有居民健身的健身器材,辖区属地管辖人口近两万人,户籍人口2012人,386户,徐店街2017年五月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五户八人,其中四户五保户,一户低保户。辖区内有菜市场一个及多个超市酒店,3所幼儿园,辖区内有教师进修学校、党校、特教学校,进入各居民组道路均为水泥路,除一个居民组未通燃气外,其余居民组都以通水、电、燃气。 一、土地资源:现有耕地面积505亩。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种植业、羽绒加工业为副。无村办集体企业,有个体工商户500多户,无经营性集体资产,村级集体固定资产总额约180万左右,无负债。农民经济收入以产业务工,外出务工及羽绒服加工收入为主。 二、组织建设 全街现有党员48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社区党支部成员3人,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2人。居委会成员5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居委委员2人。居务监委会3人,其中主任1人,委员2人。两委人员交叉任职。在紫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社区两委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埋头苦干,以党建促脱贫,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好的成效。 三、-:全街共有五保户13户13人,农村低保1户3人,城市低保32户45人,残疾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8人) 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近95%以上,党建工作思路是党群心连心,以建好五好支部为目标,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五、村务公开 全街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街财务管理实行村财乡管,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六、公共通讯基础设施 我辖区内通信信号和宽带达到全覆盖,除两个居民组燃气未通外,其他居民组基本到位,水泥道路全部己硬化到各居民组,亮化、绿化全部到位。 七、发展重点 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徐店街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增收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有待提高。在紫水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团结干群,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逐步提高徐店街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 |
姚围孜社区 |
姚围孜街居委会位于光山县城东南部,南邻官渡河与官渡河工业园区隔水相眺,北靠紫水新河与光山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相邻,西接和平街居委会,东连三里桥村、马湾村,总面积3.3平方公里,辖13个居民组,634户,2933人,二十二个居住小区,总人口16518人。辖区内有十五个行政事业单位,中小学二所。居委会“两委”干部7人,党支部现有中共党员70人(其中流动党员30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201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15258元,社区固定资产总投资1100万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紫水办事处前列。 近年来,姚围孜居委会先后荣获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社区党建示范点”、“省级卫生先进单位”,信阳市“五好基层党组织”、“市级创新基层组织示范点”、“市级先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一、区位优越:姚围孜街距大广高速光山站2000米,省道S338线穿境而过,区域内有司马光东路、九龙东路、健康东路、光辉大道、纺织路、官渡河北路、光明大街、紫水大街纵横交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流、物流、金融、商贸聚散地,是县城繁华重要地段之一。 二、资源丰富:占地600亩的官渡河北岸官渡桥至紫水桥区域已成为光山县南城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区域内设:景观休闲,金融商务、综合物流和居民住居等四大功能区。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设计高标准、建设高品位,一个崭新的滨河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三、工商业第三产业发达:服务于全县人民的行政审批中心(光明大厦)、占地45亩的大型购物超市西亚和美位于光明大街、健康东路交汇处南北两侧。辖区内以羽绒服装、建筑、装饰装潢、运输、餐饮业为主的等多种民营企业300多家,个体门店摊铺650多家,辖区内占地50亩羽绒材料大市场、各类建筑群耸立在光辉大道两侧,羽绒服成品、半成品等各种服装交易大军近10万人。目前已成为豫南地区大型羽绒布衣、服装、成品、半成品、辅料聚散基地。 四、设施完善:辖区内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辖区有占地60亩的司马光政府广场;全长1450米,宽35米的官渡河北岸景观大道是县城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地,已成为光山县青老年人活动中心;背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区域亮化、绿化、净化达标,二十二个居民小区物业全部实行统一管理;通讯设施、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社区平台内有:社区便民服务办公室、治安巡防警务室,社区文化活动室,社保、医保、新农合、计生服务大厅。 姚围孜社区居民团结勤奋、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居民安居乐业,不忘初心,励志进取,向建设和谐小康社区勇往直前,为美丽现代百城都市提升建设而努力。 |
柳店村 |
柳店村位于光山县城东部,距离紫水办事处2.5公里,东与余集村相邻,西和徐店街毗连,北与五里墩街交界,南与三里桥村接壤,光余路、九斗支渠由西向东纵穿村境,村域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460户2096人。柳店村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各村民组间有砂石路相连,修通水泥路12条,但仍有4个村民组未通水泥路,给村民出行带来很多不便。 柳店村为2017年紫水办事处软弱涣散村党支部,现有县政府办公室派驻第一书记1名,第一书记助理2名,紫水办事处派兼职支书1名,书记助理1名。村“两委”现有班子成员5名,人员齐备,组织健全。全村党员34人,其中女性党员3名,党员平均年龄53岁。 柳店村公共服务设施比较薄弱,村委会办公室面积140平方米,没有文化广场和供村民使用的公共绿地。2018年4月已征地4亩,正新建7间2层便民服务中心及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有村卫生室一座,面积140平方米。 柳店村以种植业为主,同时兼并多种经营,农、副、鱼协调发展,现有耕地面积1731亩,水面面积120亩,主要农产品有粮食、棉花、花生、油菜等,2017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为5400元。为了将柳店村打造成光山县城的后花园,正在与上级有关单位积极协调旅游开发项目。 |
前楼村 |
前楼村位于光山县城东部,距县城3公里,大广高速穿境而过,全村辖32个自然村,26个村民组,1120户4260人,是紫水街道办事处第一人口大村。全村现有村“两委”干部7人,村民组长26人,正式党员57人,预备党员1人。前楼小学位于村部以东200米,在校学生人数约200人。前楼村先后获得河南省“全省民主法治村”、信阳市“文明村镇”、市级“卫生先进村”荣誉称号,曾获光山县“美丽乡村”一等奖、紫水办事处“目标管理”一等奖等奖励。 全村总面积10600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3800亩,辖区有亿康公司,紫水湾高效农业科技园,天赐山家庭农场等设施农业项目。已建成冬暖式大棚45个,紫水湾水上乐园,游乐场已投入运营,藕虾共作项目已通过验收。全村已初步建成了以种植采摘养殖、休闲观光、乡村游玩为一体多彩田园综合体,使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前楼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6户83人,大部分是因病、因残、因学、缺劳动力致贫,目前尚未脱贫。按照党工委、办事处的要求,我们因户施策、因人制宜,找准致贫原因,精准帮扶措施。计划通过蓝天公司带贫、村集体经济分红、公益性岗位、危房改造、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残疾人补助、教育补助、医疗救助等措施确保26户贫困户在2018年底,实现稳定脱贫,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改善人居环境是前楼村2018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全村现有卫生保洁员37人,配备有垃圾运输车15辆,负责道路及各村民组卫生保洁。目前,正在进行农电改造、自来水和太阳能路灯安装,全力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用水和照明问题。为加强前楼村精神文明建设,正在积极开展“双星”创建工作,今年5月份被县文明办评为三星级文明村。为治理水污染,所有养殖户已经签订关停拆除协议,沿河养殖场正在陆续关停拆除。 村委会总体目标:(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社会资本,使全村通自然村路面全部硬化;所有农户安装自来水、电网改造,彻底解决村民的用水、用电问题。(二)公共服务方面。完善村级社会保障工作,包括低保、医保和社会养老保险等,做到低保应保尽保,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强村级小学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全村适龄儿童入学达100%;建设文化广场,配套文体设施,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农村,实现乡村振兴。(三)自我发展方面。加强村党支部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调优产业结构,吸引前楼村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村两委一班人在党工委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村人民一道脱贫,致富奔小康。 |
余集村 |
一、基本概况 余集村位于紫水街道办事处东北部,距县城3公里,东与潢川有花木之乡之称的卜塔集镇隔河相望,南邻前楼村,北靠十里镇高大店村,大广高速纵贯南北,区域位置得天独厚,是投资创业的热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平台。 全村18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600户居民,2783口人。现有耕地2163亩,人均耕地0.8亩,其中包括耕地1000亩、退耕还林500亩、苗木花卉500亩。全村以粮食种植、苗木花卉、特色养殖业、工艺帽业、建筑务工、劳务输出等为主导产业。 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7户959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171户832人,其中2016年脱贫17户62人、2017年脱贫20户83人。尚未脱贫46户127人。 二、基础设施 余集村经过近两年的脱贫攻坚战和整合财政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十八个村民组都通水泥路,村组主干道达到亮化、绿化,自来水入户,无线网络全覆盖,电网改造已基本完成,分期治理了蔡大湖,新建村文化休闲广场,改造坑塘十余口。配套完善余集小学楼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余集、前楼乡村游项目。 三、组织建设 余集村两委成员共8人,其中支部5人,村委会4人(支部、村委会有交叉任职),监委会3人。市派第一书记郭宇同志。 在紫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埋头苦干,以党建促脱贫,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得精准脱贫示范村、先进“五好”基层党组织、市级卫生先进村等称号。 四、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余集村紧紧围绕“爱光山、加油干、奔小康”,以扶志气、扶智慧、扶产业为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苗木花卉、规模养殖、乡村旅游、特色加工等产业,打造“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已办产业有:紫水苗木花卉合作社、凯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金丰园面粉加工有限公司、宏生制衣盈良帽业、花夏帽业、政扶家庭农场。这些企业、合作社正在以不同方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在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工艺帽产业。以推动扶贫车间进村组为契机,引导和动员在浙江从事工艺帽生产、销售的余集人回归办厂,利用本地劳动力成本低、熟练技术工人多等优势,逐步形成从新产品开发到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带动原材料和配饰供应、包装、物流、电商等配套行业发展。据初步估算,20余家回迁工艺帽生产厂可直接、就地吸纳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1000名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18年,光山县盈良制帽厂被县产业办命名为“多彩田园”示范工程。 2、苗木花卉产业。以紫水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供应、销售。合作社已流转土地200亩,建成了包括50亩育苗、70亩风景树和生态林的示范基地,集生态、景观、休闲、旅游于一体。合作社与40户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苗木种植面积500多亩,种植品种主要有桂花、红叶石楠、木槿、国槐、樱花、海棠等。2017年,紫水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基地被县产业办命名为“多彩田园”示范工程。 3、特色养殖业。以光山县凯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光山县转运养殖合作社和一批养殖大户为骨干,发展虾、鱼、肉(蛋)鸡、鹅、生猪、波尔羊、本地黄牛等特色养殖。目前,全村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大户发展到6家。凯奇公司流转土地500亩,发展稻虾共作、藕鱼共作,种植优质有机水稻、莲藕、芡实,养殖小龙虾、鱼、螃蟹等,建设集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形式直接带动32户贫困人口增加收入。2018年公司新建的永强田园综合体藕渔共作示范基地被县产业办命名为“多彩田园”示范工程。 4、乡村休闲旅游业。挖掘潢河余集段优质沙滩、汪家湖农业生态园、前湖组和后湖组美丽乡村示范点、苗木花卉基地等旅游资源,沿余前路经李围孜组至汪家湖一线乡村休闲游线路已具雏形,通过发展餐饮、垂钓、沙滩运动、休闲娱乐等项目,逐步把余集建成美丽、舒适、悠闲的城市后花园。 5、特色加工业。以光山县宏生服饰有限公司下辖的宏生制衣厂为龙头,实施“巧媳妇工程”,发展羽绒服及羽绒制品加工销售,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务工,开展技术培训,让贫困人口熟练掌握一项生产技能,为乡亲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既可以照顾家庭老人及子女上学,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又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务工,实现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愿望。2018年宏生制衣厂被县产业办命名为“多彩田园”示范工程,被县妇联纳入“巧媳妇工程”。 |
马湾村 |
马湾村位于光山县县城南部,三环路以东,小潢河以北,东与前楼村相连;西与姚围孜相邻;北与三里桥接壤。距离紫水办事处一公里,全村共计577户,14个村民组。全村现有人口2953人,村干部8人,全村耕地面积1189亩,气候温和、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马湾村目前主要以种植蔬菜,农家乐和充绒为主导产业还有一部分村民在县城做临时工。 基础设施: 马湾村已实现通电、通路、无线网全覆盖,目前全村己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吃上自来水,还有部分村民自来水正在安装中。村主干道全部为水泥路,有部分村组达到了组组通、户户通,且有下水道,基本上每户都有太阳能或热水器。全村有500余户都居住在钢筋结构的楼房,有部分村民家庭有私家车。 农村经济: 马湾村离县城比较近,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部分年轻、有技术的人员在县城做临时工,还有部分村民外出做现场充绒。马湾村所有农民的收入都高出了当地的人均收入。 人口卫生: 马湾村村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补充保险,村里具备有医疗卫生室,治病很方便。马湾村大部村民家里都安装了水冲式卫生间,建有垃圾池七个,有生活排水沟渠设施。由于马湾村地理位置及其它原因,马湾村目前陈所垃圾太多,借治理人居环境的东风,马湾村大力开展群众动员工作,也拿出部分资金,彻底将村貌、村容纳入日常工作中。主要利用清扫、清除、拉运、填埋等方式进行治理。目前已有一定的效果,还有待跟进改善。 |
三里桥村 |
三里桥村位于县城东三环东侧,大广连接线穿境而过,区域位置优越,距县城1.5公里,北隔紫水新河与徐店街、柳店村相望,南与马湾村相邻,西以紫水大道(东三环路)为中心线,东接前楼村,是紫水办事处经济、交通的东大门。辖区有8个村民组,324户,1508人,其中贫困户8户15人。 三里桥村“两委”干部有6人,全村党员有26人。村“两委”班子健全,干部团结一心、富有朝气,群众讲诚信、重和谐,干群关系非常和睦。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陈远祥一人担任。 三里桥村属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里桥村种植业、加工业历史悠久,技术人员充足,可以为种植业、加工业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劳动力支撑。因全村土地较为集中,加上土地闲置较多,大规模土地流转条件成熟,具备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近几年来,县污水处理厂、县-、东方心典服饰、加油站、高盛星河湾、大广花园等一批批重点项目纷纷落户于此,三里桥村先后被省、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党支部”“电话村”平安村”“民主法治村”“文明村镇”“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