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田乡位于万年县东北部,全乡行政区域面积5616公顷,耕地面积15025亩,辖九个村委会,3860户,共1.6万余人,乡政府所在地于2005年8月份从韩美岭搬迁至珠湾村,建设规划总占地面积814亩,首期开发100余亩,人口达4000余人,预计建成后的小城镇人口达8000人以上。新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公里,珠杨公路穿中而过,北可直达乐平,皖赣铁路傍乡而行,内设韩美岭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珠田乡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生猪、花生、甘蔗、鲜活鱼等农副产品,珠溪河蜿蜒北流, 51座水库星罗棋布,总蓄水量达2000余万方,同时,乡内还有丰富的银系列伴生矿、煤矿等非金属矿,是一块可利用的潜在资源。
今后几年,我乡将围绕“显现二个亮点、突出三个重点、攻克五个难点”的工作思路,立足小城镇建设,打造珠田第一门户,立足文明村镇建设,建设珠田小康示范村,加快后劲培植,大力招商引资,加强税收征管,大力优化财源,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平安珠田,抓好“三入户”裁体,千方百计攻克计生工作依法难;推行“产业化”,千方百计破解农业显“特”难;对接“十一五”规划,千方百计破解乡村行路难;致力深化体制改革,千方百计破解乡、村行政难,致力推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千方百计破解基层党建难。依托城郊优势,发展城郊农业,依托边界优势,繁荣边际贸易。具体奋斗目标是:力争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18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06.5万元,招商引资3000万元,新引进县工业园工业企业2家,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万元,力保农民人均收入增收3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61129208 | 334000 | 0793 | 查看 珠田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陈营镇 |
陈营镇地处万年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81、3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6、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69亩,山地面积61961亩,水面3318亩,全镇下辖12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1个国营垦殖场,总人口763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705人,总户数24344户,现有党支部37个,党员1560名。境内交通条件优越。皖赣铁路锦黄公路穿境而过,临近206国道和昌峡线。 近年来,陈营镇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路,依托县城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甘蔗、优质稻和畜禽养殖等城效型农业,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以县工业园和马家、虎头岗工业小区为载体,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以南方耐火材料、中星实业、华泰工艺品、太平注装饰、皇阳贡米等为代表的落户企业达70余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6年全镇经济发展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6%,达20138万元;财政收入增长12%,达到2365.9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达到1589.9万元;工业增加值增长22%,达到6725.6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达到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达到5.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7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达到404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746%。. |
石镇镇 |
石镇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以千年古镇而著称,是古饶州府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工业基础雄厚,历为商贾聚焦中心,同时又是鄱阳湖畔的憩息地,境内河水相连,山水相依,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之都,石镇镇地处赣东北地区,鄱阳湖东南岸,西与长江河流血脉相连,南接全国铁路枢纽中心鹰潭,北接中国瓷都景德镇,境内乐安河与亚洲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紧紧相连,河道相通,被誉为江西的“小上海”。全镇现有人口5.1万人,总面积111.2平方公里,辖17个村委会,196个村小组,人均绿地面积11.28平方米,是皖南赣北的工贸重镇,镇内交通非常便利,皖赣铁路,206国道穿境而过,距梨温调整只有68公里,至景鹰高速仅有10公里,达景德镇机场64公里,至南昌昌北机场122公里,新建的石镇码头可直达武汉,上海,至九江长江码头只有180公里,至铁路枢纽中心鹰谭仅74公里,已融入“长三角”四小时经济圈,“珠三角”五小时经济圈,古时商贾云集,为商家必争之地,2005年度被上饶市列为一河两岸重点开发乡镇。. |
青云镇 |
青云镇是明正德七年(1512年)建立万年县时的县城所在地,自1512年至1959年的447年间为万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云镇位于万年县的西部,到县城16公里。东*上坊,西邻齐埠及余干县的五雷乡,南接苏桥,北通汪家,是万年的西大门。国道206线和省道青珠线、青陈线呈“十”字交*穿境而过,因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万年的商贸重镇。全镇区域面积为7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680亩,水面4000亩,山林66000亩。下辖11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152个村小组,共6370户,22000人口。其中镇区人口11000人,镇内县驻镇及镇直企、事业单位30个,其中外资企业7家。设有1所完中及1所中心小学,7所村完小。 近年来,青云镇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依托区域优势,提升城镇品位,全力打造县城副中心,做大商贸兴镇文章 ,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兴镇富民,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牵引农业龙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通过引进喜果绿化公司投资建设500亩花卉苗木基地,推广种植效益好的青皮冬瓜300亩。全镇已发展蔬菜2500亩,瓜果2000亩,果业2500亩,转让土地4300亩,荒山造林8100亩。二是加大引资力度,工业企业初具规模 。通过不断优化环境,加大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亚航投资建立分公司,益友农业开发公司及福建客商投资1100万元的祥云织造服装有限公司等7家外资企业。此外,我镇还有红莲、培荣、金穗、大世界四家制米企业,吸收民间资金投资创办的欧派(投资500万元)等四家服饰企业,2家投资过百万的养猪厂,1家投资50万元的清泉自来水公司。三是依托区域优势,第三产业方兴未艾。鼓励群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贸、流通、服务、餐饮、运输加工等企业个体户不断涌现。全镇现有250多家个体工商户,2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充分发挥交通、区域等比较优势,形成以商品交易为主导的农、商、运输经济体系结构,积极向东发展*拢,打造好县城副中心。四是小城镇建设逐步规范。我镇正按照江西师大设计、建设厅评审通过的规划设计拉开框架,通过实施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了城镇品位,花卉苗木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已初具规模。. |
梓埠镇 |
一、乡镇概况 梓埠镇地处乐安河中下游,万年县西北部,与鄱阳县毗邻,全镇总面积90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万余人,其中镇政府所在地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万人。1991年建镇以来,梓埠一直是万年县西北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梓埠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梓埠原名河津乡,由于镇区原名石梓埠,故取名梓埠,历来商贾云集,物流畅通,日客流量近3000人次,已逐步成为周边三乡二镇的商贸中心。镇内的黄巢山,丘陵起伏,连绵数里,相传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驻军于此而得名,山下道港洲6000多亩的草地据说是黄巢用于放养军马的地方。为了庆祝生活丰衣足食,耕作风调雨顺,梓埠人民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和五月十三都要在乐安河进行划龙舟比赛,这一传统已延续100多年。 梓埠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乐安河傍境而过,古老的梓埠水运码头四通八达,可以直达南昌、九江、鄱阳、乐平等地。境内交通便利,东港(山东—香港)高速公路南北穿越,连接206国道和鄱余公路的黄桐公路东西贯通,距206国道10公里,离瓷都景德镇84公里,到万年县城27公里。 梓埠镇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拥有3万亩良田,1.5万亩水面,盛产粮、花生、油及水产品,且品质优良,尤其是优质稻谷,每年可提供4000多万斤商品粮。常年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外出务工人员18000多人,每年的务工收入达1亿左右,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的企业以每年10家以上企业落户梓埠的速度递增。以鑫泰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金属冶炼已初具规模;以五洲服饰公司为代表的服装加工业蓬勃发展,已发展到8家,员工1000多人;以江西德生建材公司为代表的建材业已安置富余劳力200多人;以吉星猪场为代表的生猪养殖业,年出栏数达到5万余头,百姓仅此一项人均净增100元。目前,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30%以上。 近年来,梓埠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城建活镇、商贸旺镇”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务实创新,真抓实干,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大力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打造工贸强镇,全力发展镇域经济,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新梓埠。. |
大源镇 |
大源镇地处万年县东部,北与乐平相邻,东与弋阳相连, 属于丘陵山区,是万年县的东大门,现辖8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4588户,总人口195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7人;辖区面积8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98.79亩,林地面积10.2万亩。镇区现有面积1.05平方公里, 驻地人口3705人。交通条件十分便捷,距离县城12公里,德昌公路万弋段纵贯本镇,连通206国道,有铁路专线直联皖赣铁路。从本地出发,向东一个半小时能到上饶市,向北一个小时可到瓷都景德镇市,向南四十分钟可达到华东交通枢纽鹰潭市,向西二小时能到省城南昌市,从本县乐安河码头下鄱阳湖入长江也十分便利。有线电视、通讯网络全面覆盖,水电供应充足,资源丰富。 二、领导致词 大源镇地处万年县东部,北与乐平相邻,东与弋阳相连,西南分别与本县的陈营镇、裴梅镇、珠田乡毗邻, 属于丘陵山区,是万年县的东大门,现辖8个村委会,总人口195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7人;辖区面积87.6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矿石、竹木、旅游三大资源。 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主攻工业兴镇、调整结构稳镇、城镇建设旺镇、旅游开发活镇、招商引资强镇”的发展思路,确定奋斗目标,明确责任措施,优化软硬环境,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国民经济增长提速;开放型经济强势突破;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矿石加工、竹木加工两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共有矿石、竹木加工企业30多家;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面貌日益靓丽;特色农业彰显优势,以生猪、肉羊、蕾竹、银杏、水产养殖为主的五大产业已初具规模;旅游经济优势明显;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87.1万元,增长16%;完成财政总收入300万元,增长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0.2万元,增长38.7%;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7.6万元,增长25%;实现工业增加值1078.8万元,增长20%;招商引资实际进资6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9.6%,达到3511元。 真诚希望通过网络与各位领导、各级同行、各界朋友加强联系和沟通。勤劳、善良、热情的大源人民期待您的关心和支持,并热诚欢迎您来大源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
裴梅镇 |
裴梅镇是万年县南大门,素有“贡米之乡”、“革命摇篮”的美称,周边同弋阳、贵溪等县市接壤,境内有锦黄公路纵贯南北、皖赣线横跨东西,全镇面积152.6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83个村民小组,共6435户,22063人。 裴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今传奇、遗留古迹较多,唐代兵部尚书右仆射刘汾因爱女双目失明,隐居该镇南嵩坞不出,留有大赦庵刘汾墓址;明朝朱元璋因战火失利,逃至荷桥村“娘娘岭”,食用了当地村姑仅剩的一碗米煮的粥,感到味道很好,当上皇帝后,命该县岁岁纳贡,始有“贡米”;清朝雍正癸丑年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聂位中死后,被赐封造庙祭祀,留有九子岭、九峰庙;新民主主义时期,方志敏、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该镇建立了苏区第一个党支部——0万年县葛毛坞支部。在富林村建立了赣东北苏维埃政权,领导发动了坞头-,打响了万年土地革命的第一枪。现在赣东北苏维埃旧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裴梅山川秀美,资源丰富。境内有大港桥水库、红色水库、龙泉湖等大小湖泊30多座,水域面积2240多亩;全镇耕地面积19102亩,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4000多亩,贡谷种植面积400余亩,是万年的主要产粮区;林地面积1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林木蓄积量100万立方米,毛竹200多万根;矿产资源有金、银、石灰石、石英石、花岗岩等金属和非有金属矿16种;已勘察探明储量的矿藏有10余种,其中石英砂储量500万吨以上,经相关部门检验,品质达98%;花岗岩储量7亿多吨,品位全省一流。 裴梅政通人和,前景广阔。该镇是革命老区,党和人民历来是鱼水之情。2001年,裴梅镇党委、政府以开展“-”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以记“民情日记”为载体,大力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事,帮百家困,助百家富”的亲民、富民活动,中央电视台曾经作过专题报道。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业旺镇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打造县城新郊区,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以竹林加工、化工机械、矿石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四大工业体系。. |
湖云乡 |
湖云乡地处万年县西北部,属鄱阳湖滨湖地带,与波阳县、余干县相接,距南昌、鹰潭、景德镇100公里以内,离万年县城40公里,素有“珍珠之乡”、“鱼米之乡”。辖10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人口22391人,土地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万亩,水面及低洼田2.6万亩,山地面积2.9万亩 湖云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有著名的斋山商周文化遗址,这里有3600年前古人类制造陶瓷瓦片留下的“指纹”,这里还有乾隆皇帝下江南赐名的“下柴毕桥”、朱元璋一脚踏平的“小石钟山”。湖云乡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现有大小湖泊998个,其中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湖云湖”碧波荡漾莲水争艳,翡翠镶嵌芳香四溢。每年越冬时节成千上万只天鹅、鹤、大雁、野鸭等珍禽候鸟迁徙山林栖息,众多游客慕名来此观赏,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06国道、昌万公路以及即将建成的山东-香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青珠、湖梓、白石公路纵横交错。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近年来,湖云乡紧紧围绕 “建设江南最美的生态水乡”的奋斗目标,按照“水中创特色、生猪上规模、山上抓开发、引资促发展、个私兴湖云”的发展思路,发扬团结拼搏、敢争一流的精神,不断提升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主要特产有“淡雅似明月,瑰丽如云霞”之称的异形珍珠、有核珍珠,“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之称的优质种猪、优质水稻、鱼虾蟹贝、莲藕茭白、杨梅甜梨等。其中“湖云”牌生猪获全国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称号。目前,湖云乡已成为全省的珍珠市场集散中心、特种名贵鱼批发中心、优质种猪繁育中心。城镇设施日趋完善,功能日渐齐全。建设之中1.5万平米的文化广场、环形步行街、环湖休闲带、现代农贸市场和环湖欧式别墅小区、文化休闲苑和湖心宾馆,将城区拓展为3.5平方公里。 骄人的业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及人民群众的广泛肯定。2003年10月,全省“三水”产业现场会在湖云召开, 2004年2月,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亲自来到湖云调研。2004年4月,省委副-、省长黄智权同志到湖云做专题调研。湖云乡先后被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先进单位、全国鄱阳湖区优质稻种植基地、全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省“三水”科技园示范单位、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经济重点乡镇、全市“三五”普法先进集体、全市文明单位、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
齐埠乡 |
齐埠乡位于万年河下游,是万年县的西大门,地处波阳、余干、万年三县交汇之地,属滨湖地带,素有万年“粮仓”之美誉。全乡总面积72.8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113个村小组,2.5万人口。现有耕地2.4万亩;山林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齐埠乡物产富饶,优质稻生产是我乡的支柱,传统作物有粮、棉、油、蔬菜、瓜果等;畜禽水产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个品种。尤其是有马蹄(荸荠)悠久栽培历史,很早以前就与浙江马蹄加工厂有联系,为我乡马蹄栽培拓宽了道路,年栽种面积1000亩,产值 215万元。本乡跳上、黄坪、左畲等村的西瓜,美观、个大、味香,畅销广东、上海等地。 齐埠乡交通便利,省道昌峡公路、青湖公路穿境而过,206国道傍乡而行,到省会南昌只有100公里,距华东铁路枢纽鹰潭市65公里,离中外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市不过80公里。正在规划修建的景鹰高速公路即将穿境而过,并在我乡江家设立高速公路出口。 齐埠乡生机无限,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滨湖地区新型工业县”的战略目标,该乡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加快速度,坚持“三农”工作和工业发展并重;做大总量,坚持开放攻坚和民营壮大同步;提升质量,坚持集镇开发和商贸搞活互动;优化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和服务效能并举;统筹协调,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健康推进;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社会和谐发展三大目标,全力打造万年面向省会西大门的新型乡镇。目前,本乡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已引进精制米加工厂、松香厂、建材厂、压力管厂、木材加工厂等10余家企业。 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完成生产总值8557万元,增长12.5%,实现GDP3634万元,财政总收入150.1万元,同口径增长19.5%,一般预算收入118.8万元,同口径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3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齐埠乡诚邀各地客商和有志之士前来齐埠乡观光旅游、投资发展。. |
汪家乡 |
汪家乡位于万年县中部,乡域总面积68.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万亩,山地6.8万亩,水域0.22万亩;辖9个村委会,83个村小组,5362户,共1.98万余人.全乡地形平坦呈椭圆形,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西瓜、榨菜、生猪等农副产品,99座水库星罗棋布,银、金、锑矿含量丰富,品质优。 自1998年汪家乡被国家批准立项为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来,我们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籽西瓜为主导产业的高效农业,赢得了“无籽西瓜之乡”美誉。2002年,又被省经作局批准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示范面积2000亩。并在206国道沿规划了面积2000亩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主要发展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等产业。 汪家乡境内交通便捷,206国道、省道昌万公路、省道锦黄公路均穿乡而过。目前,汪家乡抢抓新机遇,实施乡政府搬迁计划,迁至206国道与昌万公路交汇处。此处区位优势非常凸显,四通八达,不但离县城仅10余公里,且离南昌、景德镇、鹰潭等大中城市都在100公里以内,易于发挥交通优势,集聚功能,带动商贸流通及服务业发展。 近几年的发展定位是:着力实施大开放战略,大力招商引资,壮大工业企业经济实力;着力优化财源结构和提升财源质量,加快后劲培植;着力强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加强小城镇开发,努力把汪家建设成为万年县中部地区新兴工贸型中心集镇;着力加强村镇文明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平安汪家。. |
上坊乡 |
一、乡镇概况 上坊地处万年县城西郊,区域总面积为129.61平方公里,辖10个村委会,105个自然村,1个国营林场,全乡2.6万人口,耕地面积2046.07公顷,山林面积9400公顷。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锦黄公路穿境而过,天陈公路,青陈公路横贯东西,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乡80%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农网改造全面竣工,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县工业园落户于我乡境内,随着县城整体西进步伐加快,上坊已成为万年开放的最前沿、发展的主阵地、兴业的大摇篮。 勤劳、善良的上坊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5年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2亿元。年均递增23.75%,完成财政总收入327.8万元。较合并时年均增长13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31元。特别是新一届党委,政府围绕“主攻招商强工业、依托城郊做农业、配合西进搞开发、经营城镇活三产、着眼教育办园区,打造环境促发展”的思路,扎实工作,开拓进取。2006年1月—10月全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60元,招商引资实际完成300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1.24亿元。 二、资源特色 上坊自然资源丰富。全乡耕地3.19万亩,坡耕地1.2万亩,水域6241亩;山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3%,用材林活立木蓄积量13万立方米,年产毛竹30万根;有2座小(一)型、12座小(二)型和30座小山塘水库,总库容达1200万立方,为农业灌溉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证,乡内珠溪河及6条小溪遍布成网,溪水清澈、明亮、无污染;有矿藏20余种,已探明储量7种,其中天箐石、石英石、花岗岩储量很大,最具有开发价值。 三、发展亮点 上坊产业优势明显,全乡有山庄,益友,吉星等3家万头猪场,年出栏生猪12万头,年出口6万头,是全省规模最大乡发展生猪出口供港基地,由江西省蚕种公司投资创办的蚕种基地蚕桑面积1000多亩,种茧基地400亩,是全省蚕种最好,质量最佳,面积最大的生态蚕种供应基地;味道鲜美的小黄姜,种植面积2500余亩,年产量在1000万斤以上。. |
苏桥乡 |
苏桥乡位于万年县西南部,与余干县黄埠镇和余江县黄庄乡接壤,系苏东坡谪传第三代长孙苏迈之故里。全乡人口1.8万,辖10个村委会,1个林场,116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75. 8平方公里。 苏桥乡资源丰富,现有耕地2.03万亩,山林资源6.68万亩;交通便利,万年河、天陈线贯通南北,距206国道9公里,南通鹰潭、南昌,北通乐平、景德镇市,均在1—2小时之内。近年来,苏桥乡紧扣“做大工业、调优农业、搞活商贸、建美乡村”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提速。2004年实现财政收入1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46元,引进县外资金945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0万元。工业经济实力增强,远东化工、苏桥建筑公司、万宏运输公司、三和合金铅厂、正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国帝酒业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90万元,较上年增长23.8%;集镇面貌日益靓丽,2004年进一步加快集镇建设步伐,采取市场运作方式,重点启动了苏西路300米和苏扬路延伸100米开发,硬化街道645米。实施国债项目、以工代赈,兴修了朱箬公路、铺设了港射公路砂石垫层。完成了敬老院拆旧建新,卫生院门诊楼改造工程;特色农业呈现亮点,优质稻面积达18000亩,年出栏生猪8000头,板栗、梨柚等果业面积为3000亩,发展了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了生猪购销合作社;第三产业日趋活跃,2004年全乡个体工商业户达156家,较上年增长7.6%。各项事业均衡发展,教育胜利通过了两基达标验收,2002年获得“江西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苏桥乡党委、政府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大发展培值大产业,立足新起点,实现新突破,努力实现苏桥在万年西南部快速崛起。. |
珠田乡 |
珠田乡位于万年县东北部,全乡行政区域面积5616公顷,耕地面积15025亩,辖九个村委会,3860户,共1.6万余人,乡政府所在地于2005年8月份从韩美岭搬迁至珠湾村,建设规划总占地面积814亩,首期开发100余亩,人口达4000余人,预计建成后的小城镇人口达8000人以上。新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公里,珠杨公路穿中而过,北可直达乐平,皖赣铁路傍乡而行,内设韩美岭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珠田乡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生猪、花生、甘蔗、鲜活鱼等农副产品,珠溪河蜿蜒北流, 51座水库星罗棋布,总蓄水量达2000余万方,同时,乡内还有丰富的银系列伴生矿、煤矿等非金属矿,是一块可利用的潜在资源。 今后几年,我乡将围绕“显现二个亮点、突出三个重点、攻克五个难点”的工作思路,立足小城镇建设,打造珠田第一门户,立足文明村镇建设,建设珠田小康示范村,加快后劲培植,大力招商引资,加强税收征管,大力优化财源,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平安珠田,抓好“三入户”裁体,千方百计攻克计生工作依法难;推行“产业化”,千方百计破解农业显“特”难;对接“十一五”规划,千方百计破解乡村行路难;致力深化体制改革,千方百计破解乡、村行政难,致力推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千方百计破解基层党建难。依托城郊优势,发展城郊农业,依托边界优势,繁荣边际贸易。具体奋斗目标是:力争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18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06.5万元,招商引资3000万元,新引进县工业园工业企业2家,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万元,力保农民人均收入增收3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