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源,以浙源山(浙岭)而名,《婺源县志》载:婺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水东流入休达浙,故名浙源。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祖籍地。
浙源乡地处婺源北部,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乡域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1.5万。一条38公里二级公路直达婺源县城,另一条80公里三级公路穿境而过越浙岭至休宁直达黄山。早在春秋时期,便是吴、楚划疆之地,徽饶古驿道穿境而过,被誉为“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境内山峦起伏,森林面积12.55 万亩,木竹、油茶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耕地9800亩,茶叶面积8813.9亩,其中:有机茶基地5892亩:地下矿产资源有金、铜、瓷土、石英石等。
浙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是著名的“侨乡”“书乡”“茶乡”,也是文化生态旅游的胜地。不仅有虹关徽墨、浙岭古驿道、吴楚分源、千年古塔、明清古宅等胜景,更有金庸故里、詹天佑故里、周家山养生度假胜地等文化待人解读。是旅游投资商的开发热土。.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342万人 | 98平方公里 | 361130204 | 334000 | 0793 | 查看 浙源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虹关村 | ·婺源县旅游·婺源县特产·婺源县十大特产·婺源县十景·婺源县 | 0 |
---- |
查看 虹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蚺城街道 |
蚺[Rán]城街道位于婺源县东南部,是婺源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面积42.5平方千米,人口44671人,其中城市人口38914人。 [代码]361130001:~001蚺城居委会 ~002花园域居委会 ~003涵春居委会 ~004儒学前居委会 ~005文博居委会 ~006文公居委会 ~007天佑居委会 ~201香田村 ~202东岭坞村 ~203上梅洲村 ~204城关村 [沿革]以蚺城山而名。蚺城山,即县治山,在城内,五阜起伏五星状,亦类蚺蛇。唐咸通六年(865年),始置弦高镇,又名蚺城(以城区地形似蟒而命得名)。天复元年(901)起为婺源县治。1938年称蚺城镇,1947年名紫阳镇,解放后历经城关区、城关乡、婺源镇、城镇公社、城关镇、紫阳镇。2008年7月,江西省政府批准由紫阳镇划出花园域、涵春、文博、儒学前、蚺城、文公、天佑7个社区,香田、东岭坞、上梅洲、城关4个行政村设立蚺城街道,办事处驻凉笠山路。同年10月8日,婺源县举行紫阳镇、蚺城街道办事处分设移接交仪式,蚺城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
紫阳镇 |
紫阳镇,溯源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始称弦高,又名蚺城,再称紫阳(以圣哲先贤朱熹别号冠名)。解放后历经城关区、城关乡、婺源镇、城镇公社、城关镇更迭演变,1984年复名紫阳镇。1999年、2001年、2003年三次撤乡并镇后,原武口、潋溪、高砂、梅林等四乡成建制并入紫阳镇,镇域面积扩大为352.5平方公里,人口8.5万人,辖22个村委会,8个社区居委会,是婺源县政治、文化与经济的中心。紫阳镇浓缩婺源历史、文化、生态与旅游之精华,犹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于美丽的星江河畔,被誉为""文化与生态和谐统一的美丽家园""。 这是一处人间仙境。紫阳山青水秀,境内绿荫遍布,星江河环城拥抱,两岸山水风光相映成趣。游鱼戏水,泠泠作响,飞鸟相鸣,嘤嘤成韵。镇郊层峦迭嶂,沟涧交错,田野稻海翻浪,山坡茶绿涌翠。紫阳镇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林36.5万亩,是国家重点公益林和长江防护林建设基地,森林覆盖率85%。""上梅州生态良种茶""全国推广,""高砂""中华荷苞红鱼缘自""皇宫""经此养殖改良,如今已成""国宴""佳肴,武口有机茶销往欧美各国,汤村、城关等地生产的有机蔬菜、有机粮食作物供不应求,深受居民喜爱。 这是一块旅游胜地。紫阳人才辈出,是唐末检校工部尚书汪衮,南宋文学家朱弁之故居;是世界文化伟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之故里;是宋、明学者胡伸、汪敬、清工部尚书董邦达之桑梓,是现代学者胡适之家乡。名胜古迹遍及全镇,旅游景点任人挑选,星江河游船、儒学山赏景、老虎滩漂流、朱绯塘驻足、向云寺膜拜,返朴归真,超然物我。观赏虹井、品尝廉泉、瞻仰朱熹之一世祖墓、唐末太子墓,让人穿行于历史与未来之间。""中国县级第一馆""婺源博物馆闻名遐迩,党和国家领导人-、-、-、-、叶选平等曾亲临参观、亲笔题词。文化广场、滨江公园、虹井公园、植物园、星江湾购物步行街、婺园商贸城、民俗风情街、土特产市场、龙华购物中心、文公路宾馆一条街使文化名城融历史文化于现化审美之中,是休闲享受、购物消费,怡情养性的最佳首选。. |
清华镇 |
清华是千年古镇,以“清溪萦绕,华照增辉”而得名。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始建婺源县,县治设清华,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迁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历时161年。建国前夕,清华属新华乡,建国初属鄣西区,1950年为县第五区区政府驻地,1958年为清华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国营鄣公山垦殖场清华分场,1984年5月恢复清华镇。 清华镇位于婺源县北部,星江河上游,鄣公山南麓。东连浙源、沱川两乡,南邻思口镇,西接甲路乡,北靠鄣山、古坦两乡。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16000多人口。距县城25公里,交通便利,王赋线、清灵线、清岭线三条公路横贯其中,形成了婺源北部的交通枢纽。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千年古镇”的称号,是全省200个重点建制镇之一。. |
秋口镇 |
秋口镇位于婺源县东北部,地处城郊,毗邻江湾,南界浙江开化。国土总面积225。52平方公里,总人口5439户、23382人,下辖白石、王村、渔潭、秋口、黄源、李坑、占才、言坑、岭溪、官桥、秋溪、里源、词坑、梓槎、洙西等15个行政村,有101个自然村,是婺源区域人口大镇之一。 交通快捷。省道溪婺公路横贯全境,景婺黄高速公路途经王村、渔潭、秋口、李坑、黄源5村公里,在王村和渔潭分别设有互通区和商贸区,镇内村村实现通公路。 资源丰饶。秋口地形为中低山与丘陵区,平均海拔在100--150米之间,气候四季分明,降雨充裕,各类资源相当丰富。全镇现有茶园12209。95亩,年产优质茶13万斤,享有“全省产茶第一镇”之誉。有山林26。45万亩,耕地1。52万亩,其中水田1。4万亩,年产粮食821万斤。已形成一批以木材、茶叶、蔬菜、药材和果业等特色种养专业村,农业综合产值3300万元。 经济繁荣。全镇现有茶叶初制厂90多家,升达、同舟等精制厂6家。民营经济相当活跃,无卡机刨片厂、木竹加工厂等10多家企业落户本镇,个体工商户170多家。近年来,秋口优化服务、筑巢引凤,新村电站、部级高新技术三叶木通药材基地来我镇落户。着力招商,有入县园区企业方汇房产、百源木业、嘉顺彩印。 旅游资源。秋口徽派文化渊远流长,明清古建保存完整,自然风光更是秀美迷人。“小桥、流水、人家”李坑、白石丛溪水上漂流和黄莲院,均位于婺源北线旅游的黄金点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5万人次。镇境内还有2004年新发现的商代官窑遗址渔潭河村、长径古村、朱太坞瀑布群、月亮湾、兵营林等古村和自然风光。 集镇现状。秋口依照“一河两岸”,加快南、北两区发展,城南新区与李坑相邻,可供商业用地面积20万平方米,供电、绿化、交通等配套设施完备。拥有800多平方米的农贸交易市场。已实现村村通电、通话,有程控电话1300多门,开通移动、联通机站7座。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 |
江湾镇 |
江湾镇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距县城28公里,距风景名胜黄山96公里,离瓷都景德镇110公里,溪婺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293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200个村民小组,人口30127人。镇政府驻江湾村,邮编:333213,电话:7293258。 江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镇耕地面积25988亩,其中水田23673亩,旱地2315亩,林地面积311207亩,森林覆盖率88.9%。经济以农业为主,年产粮食9643吨,油料439吨。经济作物以茶和雪梨为特色,有机茶园6000余亩,产量168吨,水果面积4000亩,总产160吨,其中梨业扩种达3000亩,产量96吨,产值40万元。 近年来,江湾镇按照“发展状大三大产业,建设生态和谐江湾”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着力培植新的财政增长点,力争早日实现奔小康这一目标。2005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6亿元;剔除农业税减免,财政总收入完成530.5万元;招商引资实际进资5100万元,完成任务的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净增500元。 2001年5月30日,江总-亲临江湾视察,深切关注民生,极大地鼓舞了全镇人民。江湾镇围绕建设“旅游大镇和边贸重镇”的目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组建了江西江湾旅游有限公司。公司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4A景区标准,着力打造“伟人故里——江湾”、“古埠名祠——汪口”、“生态家园——晓起”等景点,仅江湾景区一期工程总投资达4600万元,江湾“永思堂”、江湾人家、江永纪念馆、乡贤园等10多个精品景点相继开放。景区等级创评取得优异成绩,江湾景区先后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05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评定,成为国家4-景区。2005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门票12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72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8%、40%。 江湾集镇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现有居民5500多人,占全镇人口的18%。2001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江湾旅游规划策划及村镇总体规划》。. |
思口镇 |
一、概况 思口镇位于婺源县中部,镇政府所在地思口村距县城13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总人口13771人。有思口、前坦、长滩、高枧、西源、思溪、西冲、河山坦8个村委会,88个自然村,105个村民小组。 地貌以丘陵为主,山地占全镇土地面积的76.6%,是县内重点林、茶区。林地面积1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年销售商品材5000立方米。有茶园4000亩,主产茗眉、仙芝茶。1.8万耕地主种水稻(水田14509亩)和油菜。 集镇沿王赋公路两侧分布,人口1800人。镇内有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8所。除镇卫生院外,有村级卫生室16个。 二、镇政府机关干部结构 班子成员12人(党委6人,人大主席1人,副镇长5人)。 行政人员20人,退休4人。事业28人,财政所5人。 三、资源物产 1、旅游:①明清古建筑群思溪、延村 ②西冲俞氏宗祠古建,有一棵高50米、直径1.5米的古松,保存完整的吴王井、范相公庙,有西施晚年归宿等美丽传说 ③河山坦新岭下俞氏宗祠,品位较高 2、耕地1.8万亩。其中水田14509亩,人平1.2亩,多的村人平3亩以上,少的村人平只有0.3亩。早稻3125亩,一晚10187亩,二晚2968亩。 3、茶园面积4000亩,年产茶叶24万斤。 4、林地1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年 销售商品材5000立方米。 四、个私企业 上海万德制球有限公司:加工密集型企业,职工100余人,年产足球12万只,年产值580万元,税利20余万元。 江西婺源兴发茶厂:收购加工茶叶,年产值100万元。 江西三清山集团有限公司:旅游产业,年综合收入400万元。 江西婺源县长滩电站:年发电300万度,产值100万元。 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1、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适用于婺府发[2004]1号文件。 2、土地成本运作低。 3、廉价劳动力充裕。 4、做好全程跟踪服务。 林 业 林地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81.5%,林木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林木以杉木(60%)、松木(25%)、毛竹和常绿阔叶林(15%)为主。. |
赋春镇 |
赋春地处婺源西南,与瓷都景德镇市毗邻,是“自西进入上饶的门户”。面积213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12个行政村,1个林场,山林26万亩,水田2.2万亩。省际交通干线“景白”公路横穿全境,正在开工建设的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在赋春设有道口,交通区位优势显。境内有金山茶庄、鸳鸯湖、三灵山、古城、冲山等著名景点。 赋春物产丰饶,有日益红火的有机茶、有机稻、竹笋、香菇、木耳等绿色有机食品,以及酒糟鱼、酒糟腊肉等旅游食品。矿产资源丰足,有黄金、大理石、石灰石、煤等,其中已探明黄金储量1600kg,石灰石储量1500亿公斤。乡镇企业云集,林生实业有限公司,经营茶叶生产加工,产值320万元;鸳鸯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旅游开发,产值310万元;酒糟鱼生产联合体,经营特色食品开发,产值420万元;还有婺源县矿产资源开发公司、晓虎竹产品有限公司、东方石料厂、盘龙茶厂等。 近年来,赋春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抢抓新机遇,争创新优势,紧扣把赋春建设成为婺源西南旅游商贸中心镇这一目标,着重打好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民间流通四张牌,突出招商引资,做强民营经济,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 |
镇头镇 |
许村镇位于婺源县西南部,毗邻瓷都景德镇、铜都德兴、乐平三市。东邻中云镇,南连太白镇,西接珍珠山乡,北靠赋春、镇头两镇。土地总面积325905亩,镇政府所在地许村距离县城38公里,距离景德镇46公里,交通快捷便利。1994年12月撤乡设镇,2005年4月撤凤洲乡并入许村镇。许村镇现下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和1个镇办林场,总人口18363人,均为汉族。 许村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镇区内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许村镇既是粮区又是林区。水田面积22993.5亩,人均水田1.32亩,全镇年产粮食达9970吨。全镇有林地面积26万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79.97%,森林覆盖率达85%,人均林地15亩/人。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珍贵树种丰富多样,有红豆杉、罗汉松、樟木、楠木等等。林间野生动物时常出没,有过金钱豹、穿山甲、山羊、麂、猫头鹰等珍希保护动物。拥有1万立方米以上山塘水库28座,蓄水量186万立方米。养殖水面达970多亩,有效灌溉面积15000亩。拥有茶园2300多亩。镇内古建古迹诸多,且保存良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有许氏徽商豪宅、怡心楼等,令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流连忘返。保存完好的古石桥有22座之多,有名的“和睦桥”是代表当地农民民风淳朴的一个历史见证。全镇劳动力资源富余。每年有二三千平均年龄轻,文化程度高的人离开所承包土地,外出从事经营活动。 近几年,许村镇党委、政府按照“扬生态龙头,兴种养大户,拓集镇建设,填旅游空白”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生态立本,工业兴镇,林果富民的经济工作方针,努力建设婺源县西南方的生态大镇和经济强镇。兴建了三个农业基地:以汇森园林和杨翔苗木为主的花草苗木基地,周溪鹅鸭孵化基地,林场朗湖笋竹两用林基地,逐步壮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招商引资兴建了瑞源经编针织厂,改制原婺源香料厂为江西婺源方正化工有限公司,并引导方正和方园两化工厂进行技改、节能、增效和新产品试投产,促进仁洪木制品厂等木竹企业进行深加工,镇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大促进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2000年以来,许村镇实施了“千户沼气生态工程”,大力建设沼气,目前全镇建有沼气池1333座,全镇近30%以上农户以沼气代柴,年节约六千多方木材,并起到了净化环境、保持水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作用。. |
太白镇 |
太白镇位于婺源西南部,乐安河中游北岸。东、南与德兴铜矿、海口镇隔河相望,西连凤洲乡和许村镇,北接中云镇,东北角毗邻紫阳镇。面积177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玉坦、程家湾、曹门、新屋、薛村、太白、潘村、杨村8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 处乐安河谷丘陵。地势北高南低。乐安河沿东、南边界西流,有横槎水等支流。林业用地占全镇土地面积60%。有用材林14万亩,湿地松千余亩,森林覆盖率达60%。 有耕地1.75万亩,小型水库21座(其中小(二)型以上11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00余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并油菜、花生等。产木材、毛竹、茶叶、水果。 交通、通讯便利。皖赣铁路支线乐(平)泗(洲镇)段经境西南,是婺源县境内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条铁路,店(埠)太(白)公路横贯境域,东端与白(濒)景(德镇)公路衔接,2005年底全线拓宽硬化完工。镇设500门程控电话端局,开通光缆程控电话。镇内分别开通了一个移动通讯基站和一个联通通讯基站。有供水、木竹制品、钢球、活性炭、精制茶油等乡镇企业。 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0%,100%的自然村可收看电视地面接收站或差转台转播的节目。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3所,村小7所。镇设卫生院,有村卫生所8个,个体诊所3个。 镇人民政府驻地太白司,在婺源县紫阳镇,西南39公里。集镇沿公路两侧分布,人口1400。是县西南农副产品集散地。主街长2000米,新辟建的商贸街功能较齐全,是镇内商业中心。通汽车。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就镇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就是依托铜矿,发挥区位优态和资源优势,围绕建成铜矿的“三个基地”和“一个后花园”,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开放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四项重点工作,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促进全镇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中云镇 |
中云镇位于婺源县西南部,于1993年撤乡建镇,而后晓林乡、龙山乡先后并入该镇,使得当前的中云镇变成了婺源县实实在在的一大乡镇,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为233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4千多人。 良好的气候环境 中云镇地处中亚热带,属东南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6.7℃,年平均降水量1790.7毫米,无霜期约252天。 优越的地理条件 中云镇地处省际景白公路干线两侧,距县城18公里,至景德镇市70公里,距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出口仅2公里。 丰富的生态资源 木材资源:中云镇是婺源县的重点林区之一,全镇现有林地面积27.9万亩,树木以马尾松、杉木和常绿阔叶树为主,树种共有200多种,竹类有20多种。 土特产资源:“一红一青”。红,素来有“红鱼之乡”美誉的中云镇有荷包红鱼精养鱼池100亩,苗种池10亩,群众性养鱼100余亩;青,坑头村的冷水塘鱼,该鱼肉质鲜养、营养丰富,有滋补用和保健功能,食用价值极高。 矿产资源:矿区出落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和碳系上统,其中碳系上统黄龙组为块状致密灰岩,含白云质灰岩,为主矿床层位,储量达6亿立方米以上,可供长期开采。 旅游资源:文公山景区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当年朱熹手植的杉树历经八百年的风雨,现还遗存十六株;文公湖位于其境内,水面400亩,风光秀丽,古树怀抱,湖上有白鹭群,是旅游休闲的最好去处;坑头的明代古树,三十六座半石拱桥横跨小溪,带着浓浓历史文化气息。 务实的工作思路 一是瞄准立体气候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发展绿色产品的文章。搞好“12345”工程,即:发展1百亩绿色蔬菜基地、2百亩城市绿化花卉苗木基地、3千亩绿色畜禽、水产养殖基地、4千亩-优质大米基地、5万亩生态林业基地。 二是瞄准木竹矿产资源优势,认真做好工业发展的文章。加快工业小区的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思路,因地制宜,做好小区的选址、建设,完善路、水、电等配套设施。 三是瞄准创建文明村镇目标,积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文章。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搞好规化布局,适时编制位于镇东西大道两侧的行政中心、工业区、居住区、商贸区、道路设施、公益设施的控制性详规。. |
许村镇 |
许村镇位于婺源县西南部,毗邻瓷都景德镇、铜都德兴、乐平三市。东邻中云镇,南连太白镇,西接珍珠山乡,北靠赋春、镇头两镇。土地总面积325905亩,镇政府所在地许村距离县城38公里,距离景德镇46公里,交通快捷便利。1994年12月撤乡设镇,2005年4月撤凤洲乡并入许村镇。许村镇现下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和1个镇办林场,总人口18363人,均为汉族。 许村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镇区内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许村镇既是粮区又是林区。水田面积22993.5亩,人均水田1.32亩,全镇年产粮食达9970吨。全镇有林地面积26万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79.97%,森林覆盖率达85%,人均林地15亩/人。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珍贵树种丰富多样,有红豆杉、罗汉松、樟木、楠木等等。林间野生动物时常出没,有过金钱豹、穿山甲、山羊、麂、猫头鹰等珍希保护动物。拥有1万立方米以上山塘水库28座,蓄水量186万立方米。养殖水面达970多亩,有效灌溉面积15000亩。拥有茶园2300多亩。镇内古建古迹诸多,且保存良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有许氏徽商豪宅、怡心楼等,令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流连忘返。保存完好的古石桥有22座之多,有名的“和睦桥”是代表当地农民民风淳朴的一个历史见证。全镇劳动力资源富余。每年有二三千平均年龄轻,文化程度高的人离开所承包土地,外出从事经营活动。 近几年,许村镇党委、政府按照“扬生态龙头,兴种养大户,拓集镇建设,填旅游空白”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生态立本,工业兴镇,林果富民的经济工作方针,努力建设婺源县西南方的生态大镇和经济强镇。兴建了三个农业基地:以汇森园林和杨翔苗木为主的花草苗木基地,周溪鹅鸭孵化基地,林场朗湖笋竹两用林基地,逐步壮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招商引资兴建了瑞源经编针织厂,改制原婺源香料厂为江西婺源方正化工有限公司,并引导方正和方园两化工厂进行技改、节能、增效和新产品试投产,促进仁洪木制品厂等木竹企业进行深加工,镇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大促进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2000年以来,许村镇实施了“千户沼气生态工程”,大力建设沼气,目前全镇建有沼气池1333座,全镇近30%以上农户以沼气代柴,年节约六千多方木材,并起到了净化环境、保持水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作用。. |
溪头乡 |
溪头乡位于江西婺源东北边陲,东北与安徽省休宁县接壤,紧靠黄山,南邻伟人故里江湾镇,西北与段莘乡交汇。地域面积122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53个自然村,总人口1.2万。 溪头乡山青水秀,乡政府驻地下溪村,素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美誉。境内山峦重叠,绿荫遍布,武溪河与段莘水纵横全境。山地占全乡面积97%,森林覆盖率87%,乡内有婺源最大的电站——港口电站。 溪头自然资源丰富。经济以有机农业为主。有机茶叶是溪头的支柱产业。现有有机茶园6700亩,是全国生产有机茶最早的基地,并首家出口欧盟。溪头梨园茶和桂花树底茶明清时期列入当时“四大名家茶”之首,为宫廷贡品。梨园有机茶自1996年以来连续九年被国际权威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欧盟ECO认证,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盟等国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年产量5万公斤的“梨园”牌红花山茶油,纯正味美,是当今医食同源、养颜益寿的最佳保健型食用油,产品畅销省内外,倍受大都市民的喜爱。溪头又是县内外木、竹材主产区,毛竹林3.2万亩;杜仲、辛夷花、山腊梅等野生药材遍及山野。制茶、木竹加工、砚石雕刻、水电、矿产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溪之头,龙之尾。溪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古文化、古树、古建筑遍及村落。是现代医学家、教育家、周总理保健医师程门雪的故里,中国茶叶专家、原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程启坤之家乡,中国四大名砚之首龙尾砚(中国歙砚)之故乡。中国民俗文化村——砚山村就是中国龙尾砚的唯一产地。乡内有享誉海内外的田园诗画——江岭风光;有海拔千米的天然景观——灵千亩红花茶观光园;有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上溪百丈冲天然瀑布、古驿道;有国家特级保护的千年神奇古木——下溪罗汉松、方思山红豆杉、灵山五谷树、东源香榧;有至真至美的艺术宝库——程门雪故居、明清建筑群。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有上溪、下溪、龙尾等村的居宅古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工艺的精湛程度令人赞叹不已。 纯朴、善良、诚信、好客的溪头人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旅游观光;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溪头,真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兴办实业,共谋发展。. |
段莘乡 |
段莘乡位于婺源县东北部,东邻溪头乡,南连江湾、秋口镇,西面与浙源乡接壤,北界安徽黄山市,总面积约171平方公里。全乡辖12个村委会,一个乡办茶场。总人口约17000人,分布于76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地中村,距县城紫阳镇66公里,乡政府办公室电话0793-7252512,邮编333215。 段莘生态环境极为优良,境内群山绵亘,地势北高南低,最高为东北隅赣、皖交界处的五龙山主峰,海拔1468.5米。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3%,森林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达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6%。天然水系发育旺盛,是星江河的主源头。珍稀动物如黑熊、猕猴、娃娃鱼多见,云豹也常有踪迹。1970年拦河造成的段莘水库,是目前县内最大的以发电为主的中型水库,有库容量4500万立方米。茶叶是全乡产业支柱,现有茶园11000亩,获国际有机食品颁证茶园6000亩,每年可产优质有机茗茶、炒青绿茶、红茶200多吨。全乡有耕地16,179亩,可产优质水稻。. |
浙源乡 |
浙源,以浙源山(浙岭)而名,《婺源县志》载:婺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水东流入休达浙,故名浙源。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祖籍地。 浙源乡地处婺源北部,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乡域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1.5万。一条38公里二级公路直达婺源县城,另一条80公里三级公路穿境而过越浙岭至休宁直达黄山。早在春秋时期,便是吴、楚划疆之地,徽饶古驿道穿境而过,被誉为“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境内山峦起伏,森林面积12.55 万亩,木竹、油茶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耕地9800亩,茶叶面积8813.9亩,其中:有机茶基地5892亩:地下矿产资源有金、铜、瓷土、石英石等。 浙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是著名的“侨乡”“书乡”“茶乡”,也是文化生态旅游的胜地。不仅有虹关徽墨、浙岭古驿道、吴楚分源、千年古塔、明清古宅等胜景,更有金庸故里、詹天佑故里、周家山养生度假胜地等文化待人解读。是旅游投资商的开发热土。. |
沱川乡 |
沱川乡位于江西省最北端边陲,东邻浙源乡,南连清华镇,西接鄣山乡,北与安徽省休宁县汪村镇接壤。乡政府驻地河东村,位于区域中部,驼峰尖东南麓的三溪口处。以清溪川流不息,淙淙有声而名沱川。距县城55公里,区域面积91平方公里,辖河东、河西、理坑3个行政村和1个乡办林场,全乡人口5470人,1502户。沱川乡属传统农业乡,全乡耕地面积4411.9亩,其中水田4001亩。 沱川地处大山深处,有瓷土、硫磺矿、沙金矿等资源,全乡山林面积91340亩,森林覆盖率91.8%,境内层峦迭嶂,气势雄伟,生态环境纯净而天然,具有有机农产品产出地最佳的生态条件。出产的山果、山药、山菜、山笋、山蕨和山茶油是婺源著名的土特产品,油茶林面积3800亩,年产有机茶油6万斤。这里的特产高山云雾茶——沱川雀舌,是大鄣山婺绿中的珍品,一直定为中办特供茶,有机茶园面积5000亩,年产茶叶17万斤。这里制作的豆腐以其白嫩鲜美而名冠一方,山坑泥鳅、小溪石斑、泉穴石鸡、冷水塘鱼被誉为沱川四绝。全乡有60%的农户养冷水塘鱼,年产量4万斤。婺源“四色”特产中的荷包红鱼,发源地就在沱川理坑。 沱川素有“书乡”美誉,几百年来科甲连绵,人才辈出。先后有尚书余懋衡、余懋学、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科举进士16人,七品以上-36人,文人学士92人。沱川古建筑比较集中,保存完好,理坑村有“尚书第”、“天官上卿府第”、“司马弟”、“官厅”、“云溪别墅”和“九世同居楼”等一大批官厅府弟,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堪称“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民俗文化村和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正在开展对该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外,境内溪头瀑布群、篁村罗汉松、金岗岭红豆杉群、月岭古驿道等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旖旎幽雅,名木古树遍布村野,“泉水叮咚响,山风扑面来”,苍翠欲滴的盎然生机构成生态美的特有魅力,给人一种回到大自然的感觉,令游客流连忘返。旅游成立全乡前景十分看好的新兴产业。 沱川乡竭诚欢迎外界人士前来投资兴业,为此,乡党委设立了招商办公室,制定了“亲商、富商、安商”等优惠政策。一是符合当地资源开发的项目,只要资料齐全,营业执照,相关证照等办理一律由招商办跟踪服务,并实行“四定”制度,即定挂钩乡领导、定协办单位、定责任人、定企业联络员。. |
大鄣山乡 |
大鄣山乡,位于婺源北部边陲,东连沱川乡,南接清华镇,西与景德镇市毗邻,北与安徽省交界。全乡总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9000多人,下辖五个村委会,31个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乡,森林覆盖率达89%,山林面积12.9万亩,毛竹林2万余亩,有机茶园4000亩。清灵公路穿境而过,是镶嵌在皖、赣两省婺、休、祁、浮四县交界处的一颗绿色明珠。 大鄣山乡,以雄踞其境内的大鄣山而得名。大鄣山,又叫三天子都,率山,俗称张公山,据记载两汉间(公元前206-公元25年),有张公(字金星)由黄山跋涉至此隐居-,因俗名张公山。主峰擂鼓尖1629.8m,气势巍峨雄伟,方圆六十平方公里,为婺源之最,登临其上,可“西瞩彭蠡,北眺白岳,东望黄山,南瞻信洲”。古人汪循有诗云“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 大鄣山,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境内峰峦迭嶂耸立,奇花异卉怪石,群山青松翠竹,飞瀑势若悬河,深谷幽壑峡涧,云蒸雾蔚缭绕,犹如天开图画,构成独特景观。山上植物种类达880多种,并有红豆杉、香榧、楠木、檀木、南果、猴欢喜等珍贵树种。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有狗熊、山羊、豪猪、猴狲、黄莺、猫头鹰等珍禽奇兽栖身,是一个天然的动物园。这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80C,7月份平均气温23.70C,盛夏如春,是一个观光、旅游、休闲、避暑、体验山野情趣的乐园,堪称人间仙境。 大鄣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35年4月关英、倪南山等领导的皖赣红军独立团进入大鄣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革0据地。1936年4月0皖、浙、赣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就在大鄣山召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遍及大鄣山,一批批优秀儿女与红军游击队患难相依,生死与共,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很大牺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基地。 近年来,随婺源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县委、县政府把婺源建成经济强县、旅游大县、文化名县和打造中国最美乡村的大目标已确定,大鄣山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发展思路,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打好“生态牌”,做活“山水”两篇文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地促进了全乡生态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
珍珠山乡 |
珍珠山属乡、场合一单位,位于婺源县西部,东经117°26′,北纬29°11′,与景德镇、乐平、德兴接壤,距县城46公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水电资源丰富。国土面积达126平方公里,下辖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个分场,共计61个自然村,2980户人家,10987人。 珍珠山物产富饶。有耕地面积9045亩,水面8900亩;森林覆盖率达89%,山林面积15.85万亩,其中毛竹1.2亩,油茶1万亩,湿地松1万亩,茶叶5000亩,立木蓄积量近60万立方米。有名贵的楠木、樟树、银杏、桂花、杜鹃、红豆杉、紫微等珍稀树种,盛产竹笋、山蕨、板栗、栲槠等纯天然绿色食品。地下蕴藏有金、钨、瓷土等大量的矿产资源。 珍珠山生态环境优美。茫茫-,蜿蜒起伏;山泉瀑布,千姿百态;主峰历居山海拨1000余米,风光秀丽的“秀水湖”面8700余亩。晨曦中,山巅岚雾轻移漫转;夕照下,碧水青山,霞光辉映,处处是鸟语花香、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象,是人们旅游、休闲的胜地。珍珠山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婺西绿谷”为主题的森林生态观光园,以“秀水湖”为主题的湖光山色,以明清时期名人古建和古树群为主题的自然人文景观……。 珍珠山垦殖场创建于1957年,计划经济时期,拥有酒厂、化工厂等十一个远近闻名的工业企业,仅酒厂历年上交国家税收1000多万元,为婺源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现在,乡党委、政府致力于“抓招商兴工业”,已引进利津日用品有限公司、天工木才厂、历居木制品厂、竹菜板厂等十七家企业落户珍珠山。 面对新世纪,珍珠山人将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大开放力度,优化投资环境,遵循诚信服务,信誉至上,互惠互利的原则,广招天下贤才,诚待四海客商,竭诚欢迎天下有识之士来到这神奇的热土,共谋宏图,共创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