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油榨湾村始建于1950年,曾属于箭厂河区。1958年为箭厂河人民公社油榨湾大队。1983年3月更名为箭厂河乡油榨湾村民委员会。1983年3月为油榨湾村至今。
油榨湾村地处箭厂河乡中心,属于丘陵地带,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辖油榨湾,肖家湾,张河3个自然村。共设9个村民小组。325户,1198人。油榨湾村人口集中,三个自然村交错分布,人口均匀。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63亩,其中水田540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板栗等。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为主。辖区范围东至程河,南至胡畈,西至汪墩,北至楼子洼。辖区内有油榨湾幼儿园,有张河河流流经油榨湾村,有乡村道路连接旅游区。村部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有砖木结构瓦房6间,各种办公设备比较齐全。
二、基础设施情况
全村通村主公路3条,三个自然村道路道路硬化率100%,自来水普及65%,生产用电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线、无线、数字三种方式已对全村覆盖。移动、联通、电信、无线信号达到全覆盖。文化广场4个。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将军故居多处,肖国清烈士纪念碑。村内有标准化卫生室,村医一名。
三、产业发展
一直在大连从事蔬菜种植的张河村民吴冬元回乡创业,流转土地16亩在张河珠宝山建成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成立珠宝山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9个,种植蔬菜20余种。
油榨湾村民高福荣,以茶园为依托,进行茶叶采摘精制,销售一条龙,注册了家庭农场,正在改造茶园,带动旅游发展。
四、自然村简介
油榨湾:据查,明代吴氏族人建村。当时建立有榨油坊,故而得名。东至花宝地,南至肖家湾,西至杨丹,北至罗边。聚落形态为环状,总户数为110户,总人口435人,总面积0.7平方公里。姓氏组成有吴、肖、曾姓。民族只有汉族,建筑以小民居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为主。共和国将军吴世安就是油榨湾村人。
肖家湾:据查,明代肖氏一家建村。当时都是肖姓,故而得名肖家湾。东至程河,南至张家河,西至汪墩,北至油榨湾。聚落形态为环状。总户数112户,总人口438人,总面积0.8平方公里。姓氏组成有肖姓、吴姓。民族只有汉族。建筑以小民居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为主。著名烈士肖国清、抗日名将肖永智、共和国将军肖永银、肖永正、肖德明、肖智贤,副部级干部肖永华、肖良清都是油榨湾村人。
张家河:据查,明代张氏一家建村,因村前有一条河,故而得名张家河。后张氏迁走,吴氏迁至此处,湾名没有更换使用至今。东至杨畈,南至胡畈,西至汪墩,北至肖家湾。聚落形态为带状,总户数103户,总人口数325人,总面积为0.5平方公里。姓氏只有吴姓。民族只有汉族。建筑以小民居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板栗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523208 | 464000 | -- | 查看 油榨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竹林村 |
竹林村清代属黄安的长水会,1927年长水会四甲,1932年属于经扶县八联保,1949年属箭河小乡,1958年3月称曹门高级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称曹门生产大队,1962年5月与黄畈合并改成竹林大队,1977年9月与黄畈大队分开,佣称竹林大队。1983年3月改为竹林村民委员会至今。 竹林村位于箭厂河乡(镇)南部,村委会驻焕先小学旁边,距乡(镇)人民政府(直线距离)1.5千米。管辖杨丹、曹门、罗边、头石河、斗笠冲、长洼、磨石冲、竹林巷、上段冲、下段冲、余家、新洼等13自然村,曹门南、曹门北、罗边、杨丹、头石河、斗笠、新洼、段冲、磨石冲、长洼、竹林巷等11个村民小组。辖区范围东至油榨交界,南至黄畈交界,西至陈店胡子石交界,北至箭厂河居委会交界,总户数为268户,总人口为1014人,总面积为3.7平方千米。民族为汉族,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花生、板栗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板栗为主,辖区类有焕先小学,段冲水库,有倒水河河流流经竹林村,有寨檀道路连接县西循环路。 |
箭厂河村 |
箭厂河村位于箭厂河乡中心,是乡政府机关及乡直单位所在地,全村共有20个村民组,13个自然村庄,426户1556人。耕地1164亩,山场7150亩。省道寨檀路南北纵穿全境,境内有列宁小学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第一个消费者合作社旧址、程儒香烈士纪念碑等多处红色景点。新建“红田”社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
方湾村 |
方湾村位于箭厂河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6.5公里,全村总面积7.4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16个村民组,总人口324户1234人。 这里红色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所在地,是目前在全县乡镇中仅有的一处“国宝”,也是国家(革命)一级文物《中华苏维埃土地法大纲》壁书原址所在地,现为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方湾村属箭厂河乡重点贫困村,闭塞的交通、薄弱的经济基础是阻碍这个村发展的最大绊脚石,自脱贫攻坚以来,方湾村在乡党委政府、驻村帮扶单位文广新局以及各上级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扶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创建精神文明,全村于2016年底实现了整体脱贫,目前贫困发生率降至1.21%,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乡风文明有了很大提升。 |
塔尔村 |
一、基本概况 塔尔村位于箭厂河乡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约6公里,辖胡洼、梅洼、松树岗、塔尔岗、代洼、夏洼6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306户,1129人。属于丘陵地带,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96亩,其中水田569亩。现有党员48人,村干部4人。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板栗茶叶、鲜桃等林果。 塔尔村农田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设施不完备,缺乏产业支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农业新科技能力较差,传统种植效益低。群众只限于传统农业种植,如水稻、花生、红薯等农作物,传统农业收入少,价格低,种植效益低下,达不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二、精准扶贫情况 塔尔村为箭厂河乡非贫困村,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户7户22人,2015年识别25户91人,2015年脱贫7户22人。2017年经过进一步入户走访识别,发现有2户4人不符合贫困户条件,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和“4+2”工作法,将其退出,并新识别贫困户1户3人。 近年来,精准扶贫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低保政策保障:共22户贫困户28人纳入低保。 转移就业扶贫:共20户81人。 集中搬迁扶贫:2017集中安置贫困户1户5人。 教育培训扶贫:共24户79人纳入教育扶贫。其中学前教育3户14人,小学教育6户6人,初中教育12户12人,高中教育4户5人,大学教育2户2人。 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共32户111人。 另外,塔尔村近几年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改造:共投资100余万元,道路硬化2.5公里62万元,水利项目60万元进行3个大塘整修和800米石岸等。 |
李洼村 |
李洼村位于箭厂河乡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南与湖北省红安县接壤,村级公路横贯全村。全村占地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70亩,9个自然村。全村户数373户,人口1479人,其中贫困户37户,136人。全村共有党员31人(其中男党员27人,女党员4人),其中高中学历以上的人占到了40%,极大地优化了党员的知识结构比。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了硬化村内公路、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村室建设及社区平台建设、刘洼组的文化广场等一系列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大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及村委会的面貌及办公条件。同时借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结合村内实际情况,组织30余户贫困户加入了新县红土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每户固定分红500元,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在积极发展李洼村经济,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村两委班子狠抓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村委会、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明确了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机构和人员职责,做到了机构完善、职能完整、人员齐备。 目前,村里村巷都通了水泥路,村里有商业门市三个,畜牧养殖基地一处,新型合作医疗卫生所一个,村有文化活动广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一班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积极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始终把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在新的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李洼村的各项工作虽然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距离发展规划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今后,村两委班子将继续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和全体村民一道,尽心竭力地为李洼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奋斗. |
詹湾村 |
詹湾村位于箭厂河乡北部3公里处,辖区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2.5平方公里,共计323户1080人,其中底保户47户57人,五保户4户4人,耕地面积418亩,山场面积600余亩。 詹湾村在战争年代这里走出了詹以贤、詹道松、詹以瑾,詹以贵、詹彪、汪立万、汪立发、汪立进等著名列士,现存“县府洞”、詹湾红学等革命遗迹,在以毛泽东领导的60年代初,国家在詹湾村苦竹坳后面,建造国营林场,占去了詹湾村耕地面积100余亩,山场面积2000余亩。后又在苦竹坳前面修建杨冲水库,占用詹湾村的田地面积200亩,山场面积100余亩,导致詹湾村耕地面积只剩418亩,山场面积600余亩,总面积仅为2.5平方公里。 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无村办集体企业,有规模的板栗种植600亩,农民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 全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农民思想意识非常高。 |
黄谷畈村 |
黄谷畈村村情概况 一、村域用地、人口情况 黄谷畈村位于箭厂河乡南部,距乡政府3.5公里,与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接壤。全村总面积3.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8亩,山场面积3100多亩。辖7个村民组,356户,1508人。 二、历史、文化情况 黄谷畈村是著名的红色革命圣地,1930年4月,红一军在黄谷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全军共2100余人,军部设在黄谷畈村。红一军的建立,使三支红军部队实现了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今,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保存完好,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黄谷畈村英雄人物辈出,著名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新县黄谷畈村红西边人程坦改编创作。他1907年4月出生,1925年参加鄂豫边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苏维埃主席。1936年在第15军团政治部工作期间,编成《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歌曲将革命军队的纪律融会贯通其中,对军队纪律作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 三、农业、产业情况 全村在荒山荒地上共发展油茶800余亩,茶叶500余亩,板栗600余亩,在经济林方面平均每户增收1200元。在耕地上种植粮食作物900余亩,除了自家食用外,平均每户增收600元。板栗、茶叶、油茶、水稻、花生等传统种植产业对黄谷畈村农民的增收有着重大的作用。 四、民族姓氏 主要姓氏有:汪、程、郑、来、高、石、方、邹、吴、熊、卢、曾等。全村以汉族为主,没有少数民族。 |
仁畈村 |
仁畈村位于新县箭厂河乡南部,全村总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5亩,林地面积2100亩,共辖8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339户,1345人。低保户82户93人;五保户13户19人;残疾人23户23人(其中重度残疾人11人)。 目前全村登记在册贫困户112户,451人,2014年识别105户,427人;2015年识别1户4人;2016年识别2户9人;2017年4户11人;本次没有清退人员。脱贫贫困户96户394人,其中2015年脱贫85户353人;2016年脱贫11户41人。目前,未脱贫户16户57人(含2017年新识别4户11人)。低保贫困户38户49人,五保贫困户2户3人,残疾贫困户7户7人。 近年来,在省市县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助和扶持下,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省公路局帮扶期间,先后投入资金110万元,修建兰岗、泥河村组道路6.6公里,投资170万元修建了长130米、宽7米的仁畈大桥一座,高标准修建村级办公楼一栋,文化广场1处,兰岗村民组安装了安全饮水塔一座,解决了群众安全饮水问题。2017年县委宣传部投入资金26万元在胡畈组新建1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处,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计划新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新建垃圾池15个。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依托金兰牧业万头淮南猪养殖基地优势,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扶贫开发模式,成立了民富淮南猪养殖合作社,吸收贫困户为会员,通过入股合作社使每名贫困户年终分红300至500元。严格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惠农政策,目前全村“五保”户13户19人,享受3000元/年的政策救助,低保户82户93人,享受1584元/年的低保金,11个重度残疾人领取了1200元/年的补助金,146名在校贫困生享受了助学扶贫,安排了3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成员参与到公益性岗位工作,解决了贫困户家庭稳定就业问题,提高了家庭收入。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仁畈村绝大部分贫困户依靠自力更生,逐步摆脱了贫困,但相比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与上级党委政府要求,群众企盼也还有一定距离。当前,由于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导致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而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支持,下一步,仁畈村将优化投资环境,培育发展集体经济,壮大自身发展实力,通过以点带面,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创业创收,为早日实现小康梦奠定坚实基础。 |
杨冲村 |
杨冲村位于箭厂河乡东部,与泗店乡交界,是红色旅游必经之路。全村共有387户1490人,辖区共有19个村民组,15个自然村,现有33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24人,耕地面积735亩,山场面积4500亩,主要生产经营水稻、花生、板栗、油茶等,全村栽种油茶共计600亩。 |
何岗村 |
何岗村位于箭厂河乡东南部,属于深山村,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与红安县麻城市交界。全村总面积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8亩,山地9596亩,辖区11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335户,1263人。其中劳动力505人,常年在外务工404人。 |
石岗村 |
一、基本概况 石岗村地处箭厂河乡北部,距新县县城12公里,国道230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19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586户,2019人。其中耕地面积1111.1亩,现有党员50人,村干部5人。 二、地理位置 石岗村位于紧邻江淮岭,倒水河系箭厂河重要源头。石岗村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是南北气候的重要分界线。石岗村属于深山区向浅山区过度地带,最高处海拔800多米,最低处海拔100多米。北部、西部、东北部都是深山区,中部和南部平畈,箭厂河贯穿石岗村中部,沿河是粮田和村庄。行政村北部吴河村民组属于典型的深山区。 三、历史文化 石岗村历史上属于楚国,目前也是典型的楚文化区,民间风俗与中原地区有明显的差异。新县成立前,石岗村属于湖北省黄安县紫云区,是红色的土地,石岗村赵岗村民组是红军重要活动地,有多处红色历史遗迹。 经济状况 石岗村经济基础薄弱,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农业主要是种水稻和花生。2017年石岗村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森海生态公司,计划投资500万元,资金来源,20万是发展集体经济的财政扶持资金,480万元由信阳森海生态农林发展公司自筹和申请五位一体贷款,建立石岗村森海生态劳保纺织厂,项目建成后将带动贫困户60余人。目前已完成厂房的平整。另外,石岗村计划发展光伏产业,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复入网计划12兆。 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目前,石岗村已完成了18个自然村的村组道路建设,吴河村自然村仍是沙土路。受2016年7月1日洪水影响,有多处河岸、堰坝急需维修。另外,2017年计划实施安全饮水项目,该项目已得到审批,正在计划实施。 六、党建情况 石岗村计划投资160万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部设计为七间两层600多平方,还配有300平米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资金来源为帮扶单位赞助10万元,村级活动场所奖补资金10万元,文化活动场所专项资金20万元,缺口120万元。目前,已完成村部选址、场地平整等工作。 |
戴畈村 |
戴畈村位于箭厂河乡东南部,距乡政府2.5公里。俗称“三甲冲”;全村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5亩,山场面积1340多亩。辖9个15村民组,306户,1138人。 戴畈村是著名的英烈村,尽在册烈士93名,其中著名烈士程儒香、毛国兴、戴华堂,均诞生此村。革命烈士遗址有兀冲学堂、红十一军针工厂、程儒香烈士墓。 全村在荒山荒地上共发展油茶630余亩,珍珠花菜100余亩,板栗1000余亩。在耕地上种植粮食作物600余亩,板栗、油茶、珍珠花菜、花生等传统种植产业对戴畈村农民的增收有着重大的作用。 主要姓氏有:石、王、方、肖、戴、李、朱、黄、陈、潘、倪、毛、程等。全村以汉族为主,没有少数民族。 |
油榨湾村 |
一、基本情况 油榨湾村始建于1950年,曾属于箭厂河区。1958年为箭厂河人民公社油榨湾大队。1983年3月更名为箭厂河乡油榨湾村民委员会。1983年3月为油榨湾村至今。 油榨湾村地处箭厂河乡中心,属于丘陵地带,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辖油榨湾,肖家湾,张河3个自然村。共设9个村民小组。325户,1198人。油榨湾村人口集中,三个自然村交错分布,人口均匀。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63亩,其中水田540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板栗等。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为主。辖区范围东至程河,南至胡畈,西至汪墩,北至楼子洼。辖区内有油榨湾幼儿园,有张河河流流经油榨湾村,有乡村道路连接旅游区。村部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有砖木结构瓦房6间,各种办公设备比较齐全。 二、基础设施情况 全村通村主公路3条,三个自然村道路道路硬化率100%,自来水普及65%,生产用电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线、无线、数字三种方式已对全村覆盖。移动、联通、电信、无线信号达到全覆盖。文化广场4个。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将军故居多处,肖国清烈士纪念碑。村内有标准化卫生室,村医一名。 三、产业发展 一直在大连从事蔬菜种植的张河村民吴冬元回乡创业,流转土地16亩在张河珠宝山建成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成立珠宝山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9个,种植蔬菜20余种。 油榨湾村民高福荣,以茶园为依托,进行茶叶采摘精制,销售一条龙,注册了家庭农场,正在改造茶园,带动旅游发展。 四、自然村简介 油榨湾:据查,明代吴氏族人建村。当时建立有榨油坊,故而得名。东至花宝地,南至肖家湾,西至杨丹,北至罗边。聚落形态为环状,总户数为110户,总人口435人,总面积0.7平方公里。姓氏组成有吴、肖、曾姓。民族只有汉族,建筑以小民居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为主。共和国将军吴世安就是油榨湾村人。 肖家湾:据查,明代肖氏一家建村。当时都是肖姓,故而得名肖家湾。东至程河,南至张家河,西至汪墩,北至油榨湾。聚落形态为环状。总户数112户,总人口438人,总面积0.8平方公里。姓氏组成有肖姓、吴姓。民族只有汉族。建筑以小民居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为主。著名烈士肖国清、抗日名将肖永智、共和国将军肖永银、肖永正、肖德明、肖智贤,副部级干部肖永华、肖良清都是油榨湾村人。 张家河:据查,明代张氏一家建村,因村前有一条河,故而得名张家河。后张氏迁走,吴氏迁至此处,湾名没有更换使用至今。东至杨畈,南至胡畈,西至汪墩,北至肖家湾。聚落形态为带状,总户数103户,总人口数325人,总面积为0.5平方公里。姓氏只有吴姓。民族只有汉族。建筑以小民居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花生、板栗为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