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信阳 >> 新县 >> 田铺乡 >> 塘畈村

塘畈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塘畈村谷歌卫星地图)


塘畈村简介

  一、概况
  塘畈村位于田铺乡东部4.5千米处,东至陶冲、宋畈,南至湖北、仙羊岩村,西至黄土岭村、北至新集合龙村。全村总面积39332亩,其中耕地面积624亩,8个村民组,17个自然村,198户,730人(其中苗族两人)。18个姓氏。
  战备公路自西向东贯穿全村,八个村民组都通路,并硬化。有小水库一个,余山水库。库容量约2000立方米。
  塘畈解放前属湖北、麻城;1949年至1954年属泗店区河铺小乡,1955年至1958年属泗店区高山小乡,1958年至1962年属田铺人民公社。塘畈建立大队组织、下辖、高山(上下两个组)。石畈、石板冲、雷沟、塘畈、雷岩、余山八个生产小队。1983年,大队改为村,生产小队改为村民组。至此,塘畈村下辖高山(两个组)石畈、石板冲、雷沟、塘畈、雷岩、余山八个村民组。
  1962年建立塘畈大队。大队部设在雷沟,占地面积500㎡,土木结构的四合院瓦房,建筑面积260㎡,村干部三人,内设卫生所一个。
  2010年塘畈村村部由雷沟迁移到雷岩村民组。现办公地点。
  塘畈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花生,豆类等。主要林产品有:松树,杉树,枫树,竹、板栗,油茶等。主要景点有:黄茅尖森林公园(省级),凤凰河,北关庙,旧址,七十二家半遗址。
  二、村民组及自然村:
  1.西高山
  西高山是两个村民组分上下队,以山高得名,四个自然村,西高山,东高山,新洼及央山,西高山韩氏大姓,东高山姓黄,两山中间隔一条山岗为便于称呼就成了东西山,新洼一户姓韩,央山张姓解放后迁至到西高山大湾定居,央山现已无人居住。西高山位于村部北方五公里处,水泥路面,海拔800米以上,常年温度比山下的村组偏低二至三度,两组共有56户,216人,东与石畈相连,西与田铺村响堂毗邻,北与代咀乡黄湾村民组分界,南至北关庙及雷沟的八字农邻接。西组耕地面积一百七十五亩,山林面积5200亩,有丰富的油茶,每年可采摘二十万斤,是养牛,养羊,养蜂的胜地。
  西高山虽高,地地开阔,阳光充足,人杰地灵,全组未建楼房,清一色土木结构的瓦房,同当今社会相比,呈现出古村古落的格局。村对面山上有座200年的岳王庙,时逢初一、十五人们不约而同前往祭拜祈祷,高山人才辈出,解放前民国34年间出了个县长韩家应,担任过光山,罗山,里山三县游击队司令。当今的团级干部韩启胜,并获得三等功,新县交警队指导员出自西高山。还有长期在村部任过职的还有:韩文美、韩家刚、韩文竹、韩文春、韩文荣、韩启平、胡言珠(女)、徐生珠(女)等。还有在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韩光升、韩松柏、韩启林、林站工作的韩光云等均为西高山人。
  2.石畈
  石畈村民组是以地形地貌起名,位于村部以北2km,水泥路面通往南头,新建停车场一个,东与村集体山相邻,南与塘畈张坳分水,西与新堂门口大田角同雷沟对界,北与东高山天马山相接。五个自然村,即石畈,下畈,刘岗,新堂坳,罗西岩等,住地分散又分南北头,南头韩,李两姓,韩光得,李永龙为石畈南头人,北头韩姓,韩光世该组人,刘岗姓刘,原工商所所长刘人元是刘岗人,下畈姓韩,刘,从石畈新迁,新堂坳李姓是老户人家,原兽医站工作的李明珠,李承忠是新坳人,罗西岩也是老户、由于时间变迁,罗家现在是招领韩姓继承,在解放前罗西岩至黄毛尖的大坪,住有七十二家半人家,现已无人居住,只有槽河现在是村的牧场。
  石畈共有41户,156人,耕地面积110亩,山林面积4500亩,石畈到下畈中间一条大河,西边是田畈,下畈房后的一座山叫凤凰山,凤头伸到田边,凤尾落在山上,好像在听人间的奇闻,给石畈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3.雷沟
  雷沟是以姓氏得名,位于村部北1km处,东与塘畈张坳相连,南抵雷岩西河口分界,西与张田铺猪主石相邻,北与石畈下畈邻接。全组共有14户62人,耕地面积44亩,小场面积一千七百亩,雷家是一家姓,有400年历史,原从江西迁至均分布在湖北省的罗田县,麻城县,光山县,新县等,雷氏宗祠于嘉庆六年(1801年)建于麻城市盐田河镇,故被誉为“江北第一祠”。
  雷沟组1958年至2010年期间是塘畈村的文化中心,第一次塘畈村民组小乡迁至雷沟,在50年代就设有学校,木架土坯房三间,1968年重建村部及学校,砖瓦结构的住宅十间,两大间木架教室。1986年新建教学校,12间教师住室的厨房,有大院儿篮球场,围墙,厕所大门等,校名塘畈小学。
  1995年新建水泥路西贯穿南北至西高山,村前一条大河,清水常流,水塘西口,蓄水量2000立方米,四周环山,进村一颗“迎客松”直径1.2米,高25米,松龄三百年,在1984年间河南省委刘名榜来塘畈调不开时观赏过此树,要求村民保护好这棵古松。
  4.塘畈
  塘畈组位于村部0.5km处,东侧与石板冲相连,南与宋畈村南关庙茶厂,西与雷沟毗邻,北与石畈张坳山分界,塘畈在明清年姓唐,号称塘畈,因唐氏的变迁,姓成从江西迁至定居,现有300年历史,塘畈也是一家姓,现有29户126人,常年阳光充足,门前一条大河,水泥公路通过村前直达石板冲,100年古树风光无限。
  今日的塘畈,正在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路面扩宽,设有健身广场,停车场,绿化全组,村庄的周围120亩耕田,4200亩森林将塘畈*成一幅碧水青山,美丽富饶的画卷。
  5.石板冲
  石板冲是以地形得名,坐落在黄毛尖脚下,东与宋畈小黄毛尖相连,南与宋畈村黄泥坳后山公路,西与塘畈村交界,北与石畈长岗毗邻,三个自然村,即闵湾,李湾,新屋16户55人,耕地面积58亩,山场面积1900亩。闵湾姓闵,李湾姓胡,自1958年从湖北省福田镇带河村迁至定居,胡成玉篾匠就是李湾人,他制作的凉席可兜住水,竹帽不喷桐油不漏雨,是当年田铺有名的三匠之一。新屋姓余、韩,都是新迁,余姓1968年从沙窝镇迁至,韩姓在放前西高山迁至,三个自然村交通不便,住地分散,原在田铺乡武装部长余有根就该组人。
  6.雷岩
  雷岩是以姓氏得名,在300年前雷氏住过雷氏后裔移迁至光山,雷岩,后有姓付定居。雷岩二十户,78人,三个自然村,即雷岩、余洼、小洼。雷岩姓付,余洼姓韩,小洼姓林,在1959年从湖北福河林湾迁移定居,铜匠林安宽就是小洼人,也是有名的工匠艺人,在1970年用真铜罗汉竹包根烟代送了个省委刘名榜做纪念,工艺精湛,匠心独运,刘书记连声赞好。雷岩的耕地面积68亩,山场面积1400亩,村部设在雷岩村民组,东与余山连接,南与黄土岭村张山相毗,西与黄土岭张田铺彭凹接邻,北同雷湾沙河口分界,住地分散,原在村工作的韩光波是该组人。
  7.余山
  位于村部东南1.5km处,东至南关庙,南与湖北省仙羊岩村相邻,西与雷岩接壤,北与金边屋后山战备路分界,四个自然村,即余山、杨山、塘洼、丁边、20户,七十六人,耕地面积68亩,山场面积1400亩,余山是多姓湾,姓彭大户,丁边姓付,塘洼姓陈,韩及雷,解放前杨山彭宗金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间,担任过河区三乡苏维埃主席,河区是从黄土岭以南抵湖北省乘马岗岗镇以北划为河区,1957年间塘畈设小乡乡长彭登学是余山人,还有土改干部彭厚怀,付仕炳,现任塘畈村支部书记,彭已亮均为该组人。
  余山原地分散偏僻,水泥路通往余山坡度较大,水库一座座在量达2000立方米,100年古树参天,余山的村名原享有富有的名气而得的余山美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523210 464000 -- 查看 塘畈村谷歌卫星地图

塘畈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塘畈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田铺社区

  一、简介   田铺居民委员会位于田铺街道将军路,东与塘畈村相邻,南与黄土岭村交界,西与泗店乡、香山湖管理区相交接,北与新集镇合龙村毗邻。辖区总面积13.5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1178亩,其中水田1100亩,旱地78亩;山林1.8万亩。全村396户,1651人,14个村民组,20个自然村,74个姓氏。   1932年以前,以小淮河为界,田铺社区小淮河北部属河南省光山县八水里区,南部属湖北省麻城县仁美区。1932年之后,田铺社区属经扶县泗店区。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解放了该县,改经扶县为新县,田铺社区属新县泗店区。1950年,田铺社区属泗店区田铺小乡。1955年,田铺社区属泗店区田铺中心乡。1958年8月,田铺乡改为东风人民公社,田铺社区为田铺大队。文革期间,田铺社区为田铺居民委员会。1983年,为田铺乡田铺村。2011年10月,改为田铺居民委员会。上世纪60年代以前,大队办公地点在韩氏祠堂后地,有土坯瓦房两排,12间,耳屋4间,中间有一天津院。1961年,迁至现址,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三栋砖瓦房,共12间,两个长院带一大门。内设有青年之家、农家书屋、电化教育室等。   2015年,为配合田铺大塆保持古村落美丽乡村建设,在田铺西侧设立居委会便民服务中心,内设爱莲说餐厅、广场,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占地200平方米。   从1962年起,大队领导为兴民富村,就先后创办了副业组、油炸房、熊冲板栗坊。为全村人民创造了财富。   田铺社区教育起步早,1949年田铺社区人在韩氏祠堂办一私塾,教书先生韩瑞林、胡显庭等人。1952年私塾停办,又在胡氏祠堂建立初小。1956年初小改完全小学,2007年改为田铺乡中心幼儿园。   1967年,村社大队卫生室,试行合作医疗,理工卫生室设在三背塆村民组,医务人员1人。   田铺社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及豆类。   其古迹有韩家寨、李家寨、观音寨、药王寨。   红色印记有:韩家寨歼灭战纪念地、响塘突围战旧址。   二、自然村组   1、响塘上下组   位于村东北部,距村1千米处。南与田铺大塆交界,北与高山相连,东与大洼分水,西以耀子岩为界,面积为2平方千米。耕地189亩,山林面积1300亩,56户,256人,大塘2个,蓄水600立方米。此塆为两个村民组,即上组、下组。   古老传说,每逢夏天夜深人静,有一神猪下塘洗澡,发出响声,故得名响塘。塆两侧有自然形成的两条山脉,在塆前相抢一具石,似“二龙戏珠”。韩姓人氏看中这块宝地,便就此定居,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革命人物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师长韩家松为此塆人。   2、田铺前、后村民组(田铺大塆)   位于居委会北300处,只一河之隔。北与响塘交界、南与三背相连,东与张田铺接壤,西与胡塆隔山。明末时期韩姓在此定居。韩姓之前是易姓在田畈路口开一小商铺,供楚豫等地来往客人吃饭、住宿,贤德有佳,客人到处宣传这一小铺,因小铺在田畈路口,又是易姓所开,故称易田铺,后简化为田铺。   两组总面积1.98平方千米,82户,256人,有耕地165亩,山林面积1300亩。大塘两口,蓄水1000立方米。   2014年,大塆实施了古村落整治,投资2422.67万元,建成美丽的创客小镇,提升了该塆的生态旅游、古村落景观旅游,为田铺大队民群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该组古迹有:千年古井,一里三祠旧址、“楼上客、楼下主、主让客”做窖约的韩氏古墓,坐落在美丽的仙人打坐山上;还有自然形成的石锣、石鼓、石筝、石印、碾子的旧址。   3、月形塘村民组   位于村南3.3千米处。北接李寨,南与枣树榜一山之隔,东与七阳岗相交,西与熊冲一桥之隔。因塆前有一古塘,形状像月亮。故称月形塘。月形塘在上个世纪60年代是由窗子岗、七斗龙、张背冲、月形塘四个自然村组组成。后因改革开放,多人外出,又加上交通不便,七斗龙、张背冲两个自然村已不存在,有的迁往外地,部分家迁至月形塘。1979年,窗子岗与月形塘分开,组成窗子岗村民组。   现田铺社区民组共18户,65人,总面积0.81平方千米,,耕地57亩,塘一口,蓄水量200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及大豆。经济林有板栗、竹园、杉园、主要姓氏是韩、胡。   4、三背湾村民组   位于村南1.5千米处,北与田铺大塆相连,南与茶坊隔山,东与夏塆交界,西与戚阳岗靠山。据考,明初夏姓由江西迁到此地,在山背上建宅定居而得名山背塆,而人们习惯写三背塆。全塆23户,74人,总面积0.95平方千米,耕地57亩,主为夏姓。村前有一口塘,蓄水400立方米,村西侧有一小型水库,蓄水2000立方米。其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豆类。经济林有板栗、竹园等。   5、窗子岗村民组   位于居委会南部3千米处。北与七斗龙山头交界,南与枣树榜一山之隔,西与月形塘相连,东与何冲分水。据传,很早有刘、郑姓人在此居住,由于不和经常吵架,郑姓势力弱,不敢出门吵嘴,只得对着窗子与刘姓争吵,而他们的方梓是建立山岗上,故得名窗子岗。全村18户,25户人,主要姓氏韩、王、朱、梅。村总面积0.95平方千米,耕地55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豆类。   古迹:有古井一口,数百年古黄连3棵,檀树42棵,皂角树1棵。   6、胡塆南、北村名组   位于居委会西北部0.5千米处。东与田铺大塆一山之隔,西至姑山岗大河,北至四人沟林塲,南至X019公路。总面积1.91平方千米,耕地192.185亩。全村52户,210人,多为胡姓。是由江夏至麻邑胡大塘塆,明末乱世,其元世祖迁徙此处定居,称胡塆。   该塆森林面积大,古松、枫树保留较好,塆前古塘两口、古银杏两棵,塆东有古井,塆西有容1000立方米的大塘。居民多是老房屋。   7、李畈村民组   位于居委会后边。南是李家寨,北是田铺大塆,东与大塆交界,西是小淮河。李畈,原叫桃树山,自明末李姓迁居后,改名叫李畈。总面积0.97平方千米,耕地66.8亩,26户,103人,多为李姓,另有徐、韩、王姓。塆前大塘一口,可容1000立方米,古井一口,小河绕塆前过,塆后有数百年古枫一棵。本组森林面积较大,多为松、枫。经济林有千亩以上的竹园、板栗、杉园。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红薯、豆类。   土地革命时期,该塆是个三百多人的大塆,因大部分青壮年参加革命而牺牲,有十几户人家倒了灶头,参加红军长征有两人。   8、熊冲村民组   位于居委会西南部2千米处。该组有两个自然村,即熊冲、谢洼。清朝初,熊姓居民在此田冲建宅定居,得名熊冲,谢姓在山洼里居住,称谢洼,两个自然村相隔500米左右。该组南北月形塘、枣树榜交界,北与新屋脊、胡塆相邻,东是李寨,西与泗店大畈相隔。全组41户,167人,总面积0.99平方千米,耕地127亩。主姓胡、汪、韩、闵、谢。   两塆门前各有一口小塘、水井,熊冲小河塆流过。其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豆类,经济林有板栗、茶园、竹园、杉园。   9、枣树榜村民组   位于居委会南4.4千米处。明初,朱姓由麻城迁于此地定居,在山榜上种植大枣树,而得名。本组有四个自然村,即熊岗、烂泥冲、枣树榜、楼洼。全组面积1.01平方千米,耕地120亩,38户,199人,主要姓氏胡、袁、韩、冯、吴、余。   有小型水库一座,蓄水量2000立方米,门前小河是熊冲河的源头河。森林面积较大,主要是松树、枫树、竹子、板栗、杉园,近千年古树(月月红)两棵(树径60公分)。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豆类。红色文化有万字山战斗纪念地。古迹有观音寨,革命人物袁火焰为楼洼塆人。   10、七阳岗村民组   位于居委会东南1.5千米处。原住戚姓,建房朝阳山岗上,故得名“戚阳岗”,后习惯称七阳岗,其中间还住过彭姓,清初韩姓迁入,现为韩姓。南与李冲相邻,北是李家寨,东与蔡田铺接壤,西与张背冲隔山。总面积0.89平方千米,耕地97.63亩,39户,163人。塆前古井一口,大塘一个,古枫2棵,塆后大塘一个,古枫2棵。经济林有杉园、茶园、板栗、竹园,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   11、新屋脊村民组   位于居委会1.54千米处。原名破屋脊,是清初胡姓迁入,在原破屋脊的基础上建房而得名,文革期改为新屋脊。本组有三个自然村,即王田铺塆、松树洼塆、新屋脊,多为胡姓,另有朱姓。上世纪90年代,胡刚兵、胡本祥从王田铺迁至新屋脊,现王田铺塆不存在,但塆前大塘、古银树依在。总面积1平方千米,耕地71亩,塘前小塘一口,古井一个。X019公路塆前通过。全组18户,79人。   经济林有板栗、竹园、茶园。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  

陶冲村

  陶冲村位于田铺乡东部,距乡政府20公里,南与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镇隔河相望,距106国道3公里,是田铺乡的东大门,交通条件便利。全村总面积18416.98亩,其中耕地面积408.98亩,山场面积12008亩,共辖10个村民组。田铺乡至陶冲村战备公路贯穿西至东。各村民组全部通水泥路。   清初中至1929年,陶冲村居周河一保管辖,于1953年居宋畈小乡,1954年各自然村开始由互助组到初级社,1956年转为高级社。原居泗店区管辖。1958年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为田铺乡九里大队,各自然村改为生产队,陶冲大队于1981年,由原九里大队分出,1983年由大队改为陶冲村,直到2015年。   陶冲大队,1980年,办公地点设在严湾村村民组西北部。原是土木结构的小瓦房共十二间,面积是三百平方米,内设有卫生室,油房,于1982年5月大队部迁到地藏奄办公,位于学校的北部。建房地处是与九里大队独得房屋拆迁后的空宅基地新建五间土木结构的小瓦房。建筑面积125平方米占地面积,占地面积150平方米。2000年后,村部,又新增件,两层办公楼房,建筑面积145平方米。占地面积480平方米,2016年改建村部东侧原长五间土木结构小瓦房屋一层,砖混结构125平方米,村部房屋共建筑面积295平方米,占地面积668平方米,内设青年之家,农家书屋,电化教育室和便民服务室。964年前设立村小学(在地藏奄庙屋)办两个复式班,1971年,在本处水塘边转间七间小瓦房占地面积170平方米,1971年设立初中班,1974年学校迁到地藏庵山平顶山上新建小瓦房屋22间,建筑面积506平方米,占地面积3136、85平方米。2005年学校新建学生宿舍楼两层,2014年学校有河南省军区援建教学楼三层33间内设有厨房三间,厕所一处,篮球场,阅读室,图书室,支教师三名,陶冲小学改名叫“八一”爱民小学。   1969年村设立卫生室实行合作医疗,3名医务人员,2017年卫生室,从原老大队部迁到塞湾村民组,建成村级标准卫生所,医务人员1人。   一、雷湾   雷湾村民组位于村西南部200米,一个自然村,69户,260人。雷姓是从湖北省麻城县(现麻城市)盐河镇大吴冲村栗树湾于康熙十八年迁往来此地定居,此湾原名叫大堰河。后来雷姓人多加之又兴旺就改名叫雷湾至今,四界是:东与湖北省麻城县(现麻城市)福田河镇枫树庙村枫树庙组河心交界,南与枫树庙村枫树庙组斗笠树洼南大岺分水,西与枫树庙村栗树湾组火骨石山岺分水,北与宋畈村大岺分水。此湾还有其他姓氏不同年代迁来,主要姓氏:雷、熊、余、张、王、胡、陈、操、吴、冯。有耕地129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及豆类。村下对面100米处有一棵古树叫“斗笠树”(又称叫“四季青”),直径1.35米,树枝散布直径21米,高为18米,有一座庙建在大古树边,经常有人来朝拜烧纸,南部还有一道人造拦河大堰。   出有一位女人材程厚华,2007年当选信阳市人大代表,2013年荣获优秀村党组织书记,2015年获全县信阳市优秀女村支书的称号,2016年被评为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获新县第三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二、地庄安   地庄安位于村南部100米,距雷湾村民组三百米,属雷湾组管辖地,原名是叫“地藏庵”。此处建庙一座,据传说中很早以前有一名和尚自称地藏王人,在此建庙一座,取名叫“地藏庵”庙,由于时间长了变成叫“地值安”后又改变叫“地庄安”。该庙后在1964年大队在此庙办此小学,开班1-6年级两室复式班,教师3名,1970年增加一个初中班,1974年原九里大队(现陶冲村)把此校搬到山岗平地处新建一所小学校开班1-5年级。2014年9月动工新建一所学校是河南省军区援建,投资150万元和教体局整合项目资金共同建成,有教学楼三层共十一间,内含教师周转房,以前于2005年建的教学楼一种,现改为学生寝室房。建成后该校改名叫“八一爱民学校”,有教师8名,其中支教3名,模范教师吴祖满于2013年7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王家良于2014年4月荣获“河南省先进工作者”。   校内设有操场,篮球场,广场,图书室,娱乐场所。   三、严湾   严湾村民组位于村东部200米,一个自然村,于1864年从九里冲(现九里村)迁来此地,依山建宅定居,该湾取地名来由是以山脉形状像一条鲶鱼模样而得来叫鲶湾,(此“鲶”字后来更改用这个“严”字)就叫严湾至今。四界:东与湖北省麻城县(现麻城市)福田河镇枫树庙村枫树庙组河心交界,南与斗笠树洼枫树庙组南角大岺,西与陶冲村回龙庵泥塘洼岺分水,北与陶冲村细吴湾组泥塘洼小分水岺,主要姓氏吴姓。16户,人口60。耕地面积41亩,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及豆类。   四、细吴湾   细吴湾位于村部1000米,有两个自然村,即:细吴湾,土山岗,清代年间是九里冲吴湾吴姓在此建有五间祖屋,就取名叫细吴湾,邹姓于清代末从湖北省黄冈地区麻城县(麻城市)长塘乡下岩村迁来定居,原名未改,叫细吴湾至今,有24户,104人,一姓湾姓邹,耕地41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及豆类。四界:东与九里村代湾组大岺,南与陶冲村严湾组泥塘洼岺分水,西与陶冲村翁洼组河心交界,北与陶冲村翁洼小岺分水。散状型。   五、回龙庵   回龙庵村民组位于村西部1200米,两个自然村,即:回龙庵上湾,回龙庵下湾,湾正中央原有庙一座,此湾地名是庙和尚以地势取名而得来叫回龙庵(山地开势象龙回头样)有一口吃水井是和尚封为叫“龙井”至今保持完好,迈存有原和尚用的檩子面一个叫“园形八方檩”在湾子五后沟存放。徐姓是1856年间从陶冲村翁洼组迁定定居,原名未改,主要姓氏徐、刘。有30户,109人,耕地面积280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及豆类。四界:东与细吴湾河心交界,南与严湾泥塘洼小岑分水,西与宗畈大岗分水,此与翁洼茶园小山岑交界。湾子型小户散。   六、翁洼   1、翁洼   翁洼村民组位于村西部2000米,两个自然村,即:翁洼,中湾,清朝时有一家4口人姓氏在此定居,地名是以姓氏地名综合取名而得叫翁洼,翁姓衰败后,吴姓来往一段时间不长而迁走,徐姓从江西转到湖北省黄冈市徐小湾住一段时间王来此地建宅定,居原名未改叫翁洼至今。有43户,161人。一姓湾徐氏。耕地50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及豆类。四界:东与细吴湾茶园以西小岑分水,南与回龙奄茶园小岑分水,西与宋畈大岑分水,北与刘洼山口三圣宫屋后水沟分水。散型湾。   2、三圣宫   三圣宫位于村西部2200米,距翁洼自然村名组100米的北部,清代时期建有一座庙名称叫“三圣宫”’此庙、“三圣宫”的来历是以牛王,药王,齐天而组成建立的,回来在此庙做过学堂,1-4年级复式班,1970年前叫九里大队重修建6间房屋开班1-3年级,于1978年修一座“三圣宫”水库,学校迁到庙脊岗,2002以黄明国为首又重新在原处建庙一座,庙原名未改,“三圣宫”真实名见附页。   七、刘岔洼   1、刘岔洼   刘岔洼组位于村西北部3000米,清朝时期冯姓在此居住,衰败后刘姓从湖北省麻城县(麻城市)福田河镇林湾村下组迁来定居此地,地名的来由是以地型和姓氏综合取名而得来。现居住8户,38人有耕地34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及豆类,四界东与翁洼组徐再名田边,南与宋畈村陈洼大岑分水,西与本组刘洼竹园岑分水北与本组石洼大石头岑交界,该湾姓刘。带型湾。   2、刘洼   刘洼自然村位于村西部2500米清代中期刘洼在此定居一段,后来迁走它乡,读地名的来历是以刘姓和地形取名而得来叫刘洼,后又杨姓3人来此地居住,财源发达,出有有名人氏叫杨玉春家拥有田地50余石,行走是骑马,后来衰败,黄姓从江西转专往在湖北省黄冈地区麻城县(麻城市)福田河镇,枫树庙村,罗家湾迁来庙住至今,原名未改。四界;东齐三圣宫水库,南与翁洼组三圣宫庙屋后沟中心西与宋畈村陈洼组大岑分水,北齐本组刘岔洼对面竹园岑分水。有人口17,户5,耕地15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及豆类,湾球型。   3、石洼   石洼位于村西北部4000米康熙年间石姓来时以插条为记,定居建宅,以湖北省黄石市大治迁来,取地名的来由是以姓和地型综合得来叫石洼,至今还是一户,4口人,姓石,耕地3亩,主要农作物花生,水稻,油菜及豆类。   八、边店   1、边店   边店组位于村北部30000米,清末时期郭姓来自湖北省黄岗地区迁来定居,开始做豆腐生意,就河边做起豆腐来,生意兴旺,就借在此河边,做豆腐名叫“边店”,在不同年代又来几姓定居,共13户,43人,主要姓氏;郭、谢、刘、林。有耕地23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及豆类。该组有一条村级硬化公路门前通过,村北头30米拱桥一座,长35米,与桥并列有个岩石洞约有5000米长。四界;东与陶冲村翁洼组水库上小岑交界,南与刘岔洼屋后大岑分水,西与本组方湾林至富--------屋后小岑分水北与九里村吴湾组南大岑分水,带型湾。   2、方湾   方湾自然村位于村西部3000米,清代郭姓从湖北省黄岗地区橝凤县迁来此地建宅定居,当时就地建有一盘碾子,(碾米用的工具)以碾子为名叫碾子湾,村河对面距50米有姓方人氏搭建茅棚居住,三几年便把茅草屋得烧一次,造成难以维持当时的生活,造成没有定心定居的想法,又说对面方湾有盘碾子是碾他们的住宅,因此情况多方造成而有迁走的念头,后来没住多久就迁走的宋畈小黄毛尖区定居。后来郭姓加以分析,碾子是碾子孙的意思,碾子是又不祥之兆,此原地名改掉就叫方湾名至今,现主要是郭姓,有耕地7亩,主要农作物花生,水稻,油菜及豆类。现有4户,15人,该湾是方形,四界;东与本组林志富猪圈小岑分水,南与刘岔洼大岑分水,西与黄湾组熊为明山边小岑分水,北与黄湾组黄昌宝屋后含水沟交界。   九、黄湾   1、黄湾   黄湾村名组位于村部以西北3500米,清代时期跟随舅父马姓从湖北省黄岗地区八里黄湾迁来此地点宅定居,湾名是以姓氏取名而叫黄湾至今。现有35户,136人,主要姓氏黄、郭、熊。有耕地49,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及豆浆。带型湾。   四界:东与方湾林智富山沟为界,南与刘岔洼大岺分水,西与宋畈大岺分水,北与宋畈小黄毛尖大山石岩交界。   2、尽石   尽石位于本组黄湾距1500米,清代末从麻城市福田河镇枫树庙村互子岺村名组迁来占宅定居4户,20人。因交通不便,于1974年春迁到本组黄湾占宅定居至今,尽石现无人居住四界方向都住在黄湾组内。   十、黄毛尖   1、黄毛尖   黄毛尖村名组位于村西部9500米,清末时期程姓氏从陶冲村大坪下事必沟迁来。此姓现改为陈字,定居,开挖耕地养家糊口,现有6户25人,村下50米处明代时期占有庙一座,据传说黄毛尖地名是庙主取名的原本叫“吭猫尖”,后又叫“黄猫尖”,近代又改为“黄毛尖”,主要姓陈、管、熊。有耕地17亩。6户25人,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广庆村东北部于2012年河南省在黄毛尖海拔1180米的山顶最高峰处一带占有一座风力发电站,2015年正式投产发电,总投资4.2亿元。   四界:东与宋畈大岺交界,南与本方塘畈村石板冲吊嘴河田底心到下事必沟小庙岺分水,西与周河方余冲村名组大岺(又称叫龙骨石岺)分水,北与本方九里村北岩上大岺分水。带型湾。   2、大坪   大坪地处位于与村西部9700米,距黄毛尖村组200米,又位于黄毛尖组北部。明代(崇祯皇帝)时期因发人瘟病而迁到此地居住避人瘟的江西人共有七十二家半户,人口大约360人。居住时间大约100余年左右,后又迁走不知去向,至今还有三处宅基地。山的四界写在黄毛尖内。  

宋畈村

  一、概况   宋畈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东15千米处。东于陶冲村大岗头相邻,南与湖北枫树庙村以宋畈河为界,西与塘畈村接壤,北与黄毛尖飞机场相邻。总面积1.8万亩,其中耕地1025.96亩。10个村民组,206户,858人。56个姓氏,姓氏中人口最多是方、陶、吴三姓。现80岁上的老人8人(男女各4人),其中86岁老人1人(女性)。   森林覆盖率达87%,其中三个特征:山的上段位薪炭林,山的中段位松、木混杂林,山的下段是板栗、油茶、竹园。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豆类、特产抗白菊、茶油、乳豆腐。   水利设施有郑山水库(客4万立方米)、陶岗水库(客3万立方米)、杨塆水库(小型三类、客15万立方米)。   1977至1987年,利用杨塆水库建成26千瓦的小型发电站,解决全村的照明。1987,村自筹资金20多万元,解决了照明及加工用电。   1987年,建潘山茶场一个,面积150亩,主产毛尖茶,已承包个体产。   宋畈小河发源于桃花尖,由西至东经宋畈流入举水河,居长河流域。S319战备路为水泥路,宽6.5米,由西至东贯穿全村。截止2016年底,全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路宽4.5米的水泥路。   宋畈村原为宋畈乡,人民公社成立后改为宋畈大队,村部设在宋塆,有前后各6间,东西各三间的土木结构的四合院。2011年,村部迁至学校前,建成长4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办公楼及其他配套工程。   村有教学点,为学前班,1-2年级,教师2人。学校为长5间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楼,配套齐全。   2011年,建标准村级卫生室一个,设施齐全,医务人员1人。宋畈村景点有:宋塆后山的红桂花一棵,直径0.60米,高10米,覆盖面积154平方米,称“桂花之最”。   乌龟石垱塆头有约500年之久古松树,直径1.18米,高12米,9个枝头,长的像龙骨,覆盖面积380平方米,称“松树之景”,也称“龙骨松”。   二、村民组   1、陈洼村民组   位于村东部2.5千米处。有6个自然塆,东与陶冲大岗头交界,南至四季青的两河口,西到枣树榜的后山岭,北至假鸡洞草沫。2015年,棚洼自然塆搬迁到本组四级青塆,观无人居住。   全组19户,72人,主姓为杨、余、王、胡、韩姓。耕地62.7亩,水塘3口,蓄水量300立方米。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豆类,经济作物有抗白菊,特产乳豆腐。   2、杜洼村民组   位于村东1千米处。东与枣树榜后山交界,南至枣树榜河对面,西到龙潭河。耕地71.08亩,15户50人,主姓徐、刘。塆前有水塘2口,蓄水量200立方米。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经济收入主要有杭白菊、板栗、油茶、乳豆腐。村头有一棵百年以上的黄连木古树及皂角树。   3、宋塆村民组   村部所在地,一个自然村。清朝中期,居住宋氏,塆前有畈田,故得各宋塆。那个时期,此塆出3个宋瀚林,并在塆中建有住宅,居宅地在清末建城一庙,叫关帝庙。但翰林右花园里桂花树还在。时代变迁,宋畈迁走。现主要姓氏是陶、黄、胡姓。   四界为:东以龙潭河山包,南到土门北岩山与湖北交界,西至屋基洼山岭,北至大丛林。总面积为耕地87.02亩。26户,100人。水塘两口,客水300立方米。   解放前,教书先生吴勤蓝在关帝庙举办私塾。解放后,办起了宋畈小学。学校迁到新址后,房屋倒塌,所有权归村所有。   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豆类。特产有杭白菊、乳豆腐。   4、杨塆村民组   位于村西1.5千米处。东齐王光塆屋头山边,南齐张梅洼山大岭,西齐郑山对面山洼,北齐黑塘山岭。总面积为   耕地面积86亩。20户,99人,均为王、夏二姓。水塘一个,容水量为100立方米,杨塆水库在其境内。   组级公务于2007修通,2008硬化。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豆类、红薯特产抗白菊、乳豆腐。经济林有板栗、油茶、毛竹。塆侧有一棵百年以上的四季青树。在外交部工作的王大学为该塆人。   5、管洼村民组   位于村西1.5千米处。3个自然塆,徐洼村民迁至管洼,徐洼无人居住。四界为东齐屋基洼山岭,南齐大洼沟前,西齐泡树岗沧树洼,北齐杨树场。耕地面积为120.38亩。全组30户,135人,主要姓氏为陶、杜二姓。有水塘两口,容水量为200立方米。组级公路2007修通,2008年硬化。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经济林有板栗、油茶、竹子,特产杭白菊、乳豆腐。   6、陶岗村民组   位于村的西北4千米处。4个自然塆,即:东至李细岩,南至杨细岩屋后大岭,西至气象站旧址,北至北风坳,陶岗后大岭。耕地面积101.72亩,21户,82人,主要姓氏为方、陶、罗。有万方大塘一个,水塘两口,总容量35000平方米。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豆类。经济林有板栗、油茶、竹子。特产杭白菊、乳豆腐。矿石有石英。其塆边祖坟中有两棵百年以上的大松树。   2009年其修通组级公路2.6千米,于2015年由交通部门硬化。   已退休的陕西有科技厅的副厅长方贤友为该组人。另有小型饲养场一个。   7、小黄毛尖村民组   位于村西北3千米处。有两个自然塆,即小黄毛尖塆,乌龟石垱塆。东至红毛洼,南至假鸡洞,西至李细岩,北至鸭磨盘。耕地151.09亩。全组27户,96人。小塘3口,蓄水量位300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豆类,经济作物有杭白菊、油茶、板栗。特产有乳豆腐。   组级公路于1999年修通,2015年交通局硬化。   乡志中写到的“自然传奇”及龟兔赛跳就是该组乌龟石垱的三百多的龙骨松、兔、龟为题材的故事。   8、郑山村民组   位于村西部,最远的塆距村4千米,5个自然塆,即南至八角田大岭,西至黄毛尖公路上大谈,北到大刘山对面山岭,耕地面积239.89亩。全组29户,143人。主要姓氏为吴、杜、李、邹姓。大塘一个,蓄水量4万立方米,小塘2个,容水量200立方米。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经济林有板栗、油茶、竹子、银杏,特产有杭白菊、乳豆腐。   2007年修通组级公路,2012年国家扶贫硬化。   9、夏塆村民组   位于村西2千米处,2个自然塆,东至泡树岗,南至徐术山坟林,西至红杉塆,北至杨细岩,耕地面积59.05亩。全组12户,54人。主要姓氏为吴、陶、鲍、胡姓。有水塘一口,容水量100立方米。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经济林有板栗、油茶、竹子。特产杭白菊、乳豆腐。   10、大小刘山村民组   位于村西4.5千米处。东至吴江明屋后岭,南至捉马坳屋后大岭,西至芹菜垱大岭,北至桃花尖。耕地面47.03亩。7户,27人,为、刘二姓。原为夏塆村民组,1974年从夏塆分出,为单独村民组。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经济林有板栗、油茶、竹子,特产有杭白菊、乳豆腐。   2015年修通至黄毛尖公路,2016年交通局扶贫硬化。  

塘畈村

  一、概况   塘畈村位于田铺乡东部4.5千米处,东至陶冲、宋畈,南至湖北、仙羊岩村,西至黄土岭村、北至新集合龙村。全村总面积39332亩,其中耕地面积624亩,8个村民组,17个自然村,198户,730人(其中苗族两人)。18个姓氏。   战备公路自西向东贯穿全村,八个村民组都通路,并硬化。有小水库一个,余山水库。库容量约2000立方米。   塘畈解放前属湖北、麻城;1949年至1954年属泗店区河铺小乡,1955年至1958年属泗店区高山小乡,1958年至1962年属田铺人民公社。塘畈建立大队组织、下辖、高山(上下两个组)。石畈、石板冲、雷沟、塘畈、雷岩、余山八个生产小队。1983年,大队改为村,生产小队改为村民组。至此,塘畈村下辖高山(两个组)石畈、石板冲、雷沟、塘畈、雷岩、余山八个村民组。   1962年建立塘畈大队。大队部设在雷沟,占地面积500㎡,土木结构的四合院瓦房,建筑面积260㎡,村干部三人,内设卫生所一个。   2010年塘畈村村部由雷沟迁移到雷岩村民组。现办公地点。   塘畈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花生,豆类等。主要林产品有:松树,杉树,枫树,竹、板栗,油茶等。主要景点有:黄茅尖森林公园(省级),凤凰河,北关庙,旧址,七十二家半遗址。   二、村民组及自然村:   1.西高山   西高山是两个村民组分上下队,以山高得名,四个自然村,西高山,东高山,新洼及央山,西高山韩氏大姓,东高山姓黄,两山中间隔一条山岗为便于称呼就成了东西山,新洼一户姓韩,央山张姓解放后迁至到西高山大湾定居,央山现已无人居住。西高山位于村部北方五公里处,水泥路面,海拔800米以上,常年温度比山下的村组偏低二至三度,两组共有56户,216人,东与石畈相连,西与田铺村响堂毗邻,北与代咀乡黄湾村民组分界,南至北关庙及雷沟的八字农邻接。西组耕地面积一百七十五亩,山林面积5200亩,有丰富的油茶,每年可采摘二十万斤,是养牛,养羊,养蜂的胜地。   西高山虽高,地地开阔,阳光充足,人杰地灵,全组未建楼房,清一色土木结构的瓦房,同当今社会相比,呈现出古村古落的格局。村对面山上有座200年的岳王庙,时逢初一、十五人们不约而同前往祭拜祈祷,高山人才辈出,解放前民国34年间出了个县长韩家应,担任过光山,罗山,里山三县游击队司令。当今的团级干部韩启胜,并获得三等功,新县交警队指导员出自西高山。还有长期在村部任过职的还有:韩文美、韩家刚、韩文竹、韩文春、韩文荣、韩启平、胡言珠(女)、徐生珠(女)等。还有在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韩光升、韩松柏、韩启林、林站工作的韩光云等均为西高山人。   2.石畈   石畈村民组是以地形地貌起名,位于村部以北2km,水泥路面通往南头,新建停车场一个,东与村集体山相邻,南与塘畈张坳分水,西与新堂门口大田角同雷沟对界,北与东高山天马山相接。五个自然村,即石畈,下畈,刘岗,新堂坳,罗西岩等,住地分散又分南北头,南头韩,李两姓,韩光得,李永龙为石畈南头人,北头韩姓,韩光世该组人,刘岗姓刘,原工商所所长刘人元是刘岗人,下畈姓韩,刘,从石畈新迁,新堂坳李姓是老户人家,原兽医站工作的李明珠,李承忠是新坳人,罗西岩也是老户、由于时间变迁,罗家现在是招领韩姓继承,在解放前罗西岩至黄毛尖的大坪,住有七十二家半人家,现已无人居住,只有槽河现在是村的牧场。   石畈共有41户,156人,耕地面积110亩,山林面积4500亩,石畈到下畈中间一条大河,西边是田畈,下畈房后的一座山叫凤凰山,凤头伸到田边,凤尾落在山上,好像在听人间的奇闻,给石畈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3.雷沟   雷沟是以姓氏得名,位于村部北1km处,东与塘畈张坳相连,南抵雷岩西河口分界,西与张田铺猪主石相邻,北与石畈下畈邻接。全组共有14户62人,耕地面积44亩,小场面积一千七百亩,雷家是一家姓,有400年历史,原从江西迁至均分布在湖北省的罗田县,麻城县,光山县,新县等,雷氏宗祠于嘉庆六年(1801年)建于麻城市盐田河镇,故被誉为“江北第一祠”。   雷沟组1958年至2010年期间是塘畈村的文化中心,第一次塘畈村民组小乡迁至雷沟,在50年代就设有学校,木架土坯房三间,1968年重建村部及学校,砖瓦结构的住宅十间,两大间木架教室。1986年新建教学校,12间教师住室的厨房,有大院儿篮球场,围墙,厕所大门等,校名塘畈小学。   1995年新建水泥路西贯穿南北至西高山,村前一条大河,清水常流,水塘西口,蓄水量2000立方米,四周环山,进村一颗“迎客松”直径1.2米,高25米,松龄三百年,在1984年间河南省委刘名榜来塘畈调不开时观赏过此树,要求村民保护好这棵古松。   4.塘畈   塘畈组位于村部0.5km处,东侧与石板冲相连,南与宋畈村南关庙茶厂,西与雷沟毗邻,北与石畈张坳山分界,塘畈在明清年姓唐,号称塘畈,因唐氏的变迁,姓成从江西迁至定居,现有300年历史,塘畈也是一家姓,现有29户126人,常年阳光充足,门前一条大河,水泥公路通过村前直达石板冲,100年古树风光无限。   今日的塘畈,正在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路面扩宽,设有健身广场,停车场,绿化全组,村庄的周围120亩耕田,4200亩森林将塘畈*成一幅碧水青山,美丽富饶的画卷。   5.石板冲   石板冲是以地形得名,坐落在黄毛尖脚下,东与宋畈小黄毛尖相连,南与宋畈村黄泥坳后山公路,西与塘畈村交界,北与石畈长岗毗邻,三个自然村,即闵湾,李湾,新屋16户55人,耕地面积58亩,山场面积1900亩。闵湾姓闵,李湾姓胡,自1958年从湖北省福田镇带河村迁至定居,胡成玉篾匠就是李湾人,他制作的凉席可兜住水,竹帽不喷桐油不漏雨,是当年田铺有名的三匠之一。新屋姓余、韩,都是新迁,余姓1968年从沙窝镇迁至,韩姓在放前西高山迁至,三个自然村交通不便,住地分散,原在田铺乡武装部长余有根就该组人。   6.雷岩   雷岩是以姓氏得名,在300年前雷氏住过雷氏后裔移迁至光山,雷岩,后有姓付定居。雷岩二十户,78人,三个自然村,即雷岩、余洼、小洼。雷岩姓付,余洼姓韩,小洼姓林,在1959年从湖北福河林湾迁移定居,铜匠林安宽就是小洼人,也是有名的工匠艺人,在1970年用真铜罗汉竹包根烟代送了个省委刘名榜做纪念,工艺精湛,匠心独运,刘书记连声赞好。雷岩的耕地面积68亩,山场面积1400亩,村部设在雷岩村民组,东与余山连接,南与黄土岭村张山相毗,西与黄土岭张田铺彭凹接邻,北同雷湾沙河口分界,住地分散,原在村工作的韩光波是该组人。   7.余山   位于村部东南1.5km处,东至南关庙,南与湖北省仙羊岩村相邻,西与雷岩接壤,北与金边屋后山战备路分界,四个自然村,即余山、杨山、塘洼、丁边、20户,七十六人,耕地面积68亩,山场面积1400亩,余山是多姓湾,姓彭大户,丁边姓付,塘洼姓陈,韩及雷,解放前杨山彭宗金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间,担任过河区三乡苏维埃主席,河区是从黄土岭以南抵湖北省乘马岗岗镇以北划为河区,1957年间塘畈设小乡乡长彭登学是余山人,还有土改干部彭厚怀,付仕炳,现任塘畈村支部书记,彭已亮均为该组人。   余山原地分散偏僻,水泥路通往余山坡度较大,水库一座座在量达2000立方米,100年古树参天,余山的村名原享有富有的名气而得的余山美称。  

河铺村

  一、概况   河铺村位于田铺乡南部,据乡政府7.5千米处。东与麻城福田河镇仙羊岩村交界,南与麻城市黄土岗新屋河村,麻城市乘马岗乡小寨村相邻,西与泗店乡大畈村相隔,北与田铺村,黄土岭近邻。村部所在地设在河铺中断,占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有楼房7间两层,坐东向西,全村总面积1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水田809亩,旱地191亩。全村285户,122人,其中男667人,女562人,共九个村民组15个自然村,姓氏均为汉族。现有党员79人-46人,大学学历153人,80岁以上的老人11人,其中男5人,女6人,最大年龄为女性,94岁。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经济林有板栗、银杏、竹子、油菜、核桃等。   水利设施有大小塘、库102口,堰坝30座,总蓄水量13000立方米。全村地形是由河西拗下来的来龙岭山脉,河铺村分为东西两条冲,形成两条河,即东为河铺河,西为朱老屋河,两条河均流入长江流域,故河铺村全属长江流入气候。519城乡公路直通河铺村,南至湖北新屋和,乘马岗。截至2016年底,全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公路。   1932年以前,河铺属麻城县仁美西第六分,1932年划归河南经扶县泗店西河铺保,1950年为泗店西河铺乡,1955年为初级社,1957年为高级社,1958年为河铺大队,1983年为河铺村。村内有许世友希望小学,佔地四亩建筑面积楼房两层500平方米,砖木瓦房10间270平方米,有标准图书室,仪器室及操场。标准卫生室一个,医生两人。   境内古迹有:段(江)寨、杨泗寨、河子坳庙。红色印记有:万字山战斗纪念地。   景点有:许世友将军纪念馆,为国家四A级景区。   名人有:许世友、田普、许光、许援朝、舒乃贵、许仕明、许仕赐、许仕成、江济成。   二、村名组   1、段寨村名组   段寨组南与湖北新屋河相连,西与段畈村共水沟,北与黄土岭相邻。28户、129人,其中男67人,女62人,总面积3000亩,耕田76亩,水塘八口蓄水量4000立方米。据江氏宗谱记载,清初从江西迁来江姓兄弟2人,到人丁旺盛时,壮男丁就有108人,因建湾坐落段(江)寨之下,故得名段寨。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经济林有油茶、桐子、板栗、薪炭林、松树、杉树。全组有古栎、古松、古枫、古檀等共96棵。古迹有段(江)寨,奇石九个洞。上世纪70年代,设有教学点,为1~2年级复式班。全组有党员11人,-4人,大学生11人,研究生1人,中级职称2人。因自然条件和交通不便,本组28户人家于2012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全部搬迁到段畈小桥西,在自组的土地上,建一个段寨新村,由国家设计,家家住楼房,户户开设农家乐。村民的生活方式是农耕经营,百姓幸福日子越来越好。   2、段畈村名组   段畈村民组位于村部北500米处。东与段寨共水沟,南与湖北麻城新屋河相邻,西与许家洼共堰水,北与李鑫塘田地共水沟。全组40户,154人,其中男83人,女71人,总面积2700亩,耕地93亩,睡塘20口,河钡4座,可蓄水1万立方米,据段氏宗谱记载,康熙48年(1709年)段姓由湖北阴山迁此,并修有段氏宗祠,其王姓是1958年,由福田河童冲迁此。因建湾在大田畈头,故得名段畈。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等。经济林有板栗、油茶、杉树、竹子、核桃。有百年以上的古柏、古松、古槐、古桂共19棵。   有党员11人,-1人,大学生16人。处级干部段昌友。高级教师段宗良,成功人士段传柱、建国时期老党员段国学均为此组人。还有段氏宗谱记载的清同治年间太学生区户长段昭蔚(字文玉),光绪年间麻城县8大魁长之一的段大芳也为此组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此组部分头脑灵活的人,为了自己的创业和发展分别在郑州、苏州、信阳、新县、城建房或购户达16户,占总户数的40%。   3、李鑫塘村民组   此组位于村北1千米处。东与段寨组相连,南与段畈共田埂,西与宋洼组一山之隔,北与黄土岭村龚楼组相邻。全组29户144人其中男77人,女67人。   水田91亩,水塘9口,堰4座,总蓄水5000立方米,竹园190亩,据李氏宗谱记载,李姓6氏时新,清顺治年间,由湖北公安来此湾定居至今25世,李姓人在湾前修一大塘,面积约两亩,为椭圆形状,得名李鑫塘。   1936年洪水冲断大塘埂,堙没及时修复过路人见到说塘埂破了,叫破塘,60年的李破塘历史,至1996年,政府投资加宽加高塘埂,又恢复原地名李鑫塘,并S019城乡公路由此处通往将军墓。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的经济林有竹子、板栗、油茶、杉树等。古柏、古松四季共7棵。   共产党员4人、-2人、大学生11人、70岁以上的老人14人80岁以上老人2人,老人占全湾人口的10%。   本组人,解放前部分李姓迁往南李冲,甘湾、至今已有百多人。   李氏曾两次修建李氏祠堂,麻城县长某某人还为祠堂题匾“青莲永映”可在祠堂大门上的青石条上。解放后,祠堂慢慢被拆除,旧迹现在。湾前还有三种石碾,二种石磨存在。原国民党老兵李自滕,于2008年自台湾带工资回家养老,2014年去逝,落叶归根,葬于本湾。   4、宋洼村民组   宋洼村民组位于村西北部,距村部2千米处,东与李鑫塘一山之隔,南与朱老屋组相邻,西与湖北乘马岗小寨村交界,北与李冲组及黄土岭村龚楼组隔山岭。总面积为2700亩,水田106亩,另有在乘马岗小寨距村5千米处有两个牌快,合计45亩(其中田一亩水塘一口)。此组有两个自然村,即宋洼,甘家湾。计44户,183人,其中男生100人,女83人,塘、库11口,蓄水8000立方米。主要姓氏为舒、李、周、裴、吴、胡、余、董、卫、宋。宋姓原住河铺村宋冲、宋塘,并在宋塘建有宗祠,周姓来自两地,一周咸丰年从湖北浠水迁入,一周是1941年,由麻城双庙关迁入,胡姓于1947年由商城长竹园迁入。韦姓是红军落伍人员韦安京,祖籍是广西都安县人,1950年由由乘马小寨汪家洼搬到李冲组,后又迁入宋洼。李姓是民国初由李鑫塘迁入甘湾。吴姓是清末由泗店乡大畈村杨湾迁入甘家塘,1937年又迁入甘湾,裴姓是清末迁入,1938年住甘家塘,1940年迁入甘塘,而1939年甘姓迁入麻城县福田河,此处无高姓,但甘家湾地名没变。本组舒姓最多,据韩氏宗谱记载是清道光庚寅(1830年)年由湖北武汉淋三河迁到乘马小寨细段畈,又于1871年迁入宋洼,河铺定居。   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等,经济林有板栗、油茶、及茶叶,主要经济林来源是外出务工。本组有古松、檀、槐、银杏枫共13棵。每一个姓氏都有家谱。全组党员7人(周吉普超60年党龄)。-5人,大学生21人,科级干部1人(余地青)。   5、李冲村民组   李冲村名组于村的西北,距村部3千米处。东与黄土岭村的龚楼组隔山,南与宋洼组相连,西与董湾组交叉田地,北与田铺村泥冲交界。总面积1600亩,水田74亩。29户,123人,其中女57人,男66人。水塘3口,蓄水7000立方米。主姓李、杨、郑、许四姓。   李冲原名叫苏冲,存有苏氏古坟多座为证。后来朱姓迁来定居,买田括地,并建有石夹青砖大门,因国不太平,朱姓衰败。光绪18年(1893年),李姓从李鑫塘分家搬迁此处,改名叫李冲,许姓(许大志)是1962年河铺大队派有文化人到李冲当小队会计定居至今。杨姓是民国初由麻城双庙关迁此,郑姓是解放初随母由麻城双庙关迁此。从李冲北上300米处有一小时的自然村叫杨岗,现存石碾,石碲,石磙为证。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板栗,油茶,杉树,竹子。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其中有19户在县城或外地买了楼房,占总户数的66%。党员3人,-2人,大学生10人,电力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1人(许道春)。   6.董湾村民组   董湾村民组位于村西北3000米处。东与李冲交界,南与宋洼组田地相连,西与麻城乘马岗小寨村交界,北靠万字山与田铺村烂泥冲组及泗店乡大畈村杨湾相接。总面积1400亩,水田40亩,13户,56人,其中男34人,女22人。水塘4口,蓄水4000立方米。有董,肖,段,沈四姓。董姓定居较早,得名董湾,肖姓来自肖家榜,另有一肖姓于1941年来自麻城双庙关,段姓自河铺村段畈搬来,沈姓于1974年由福田河东张杏店的石家湾迁来。(沈姓会烧瓦窑,由大队申请乡政府与湖北协调来此传艺)本组是1981年由李冲分出的一个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板栗,油茶,竹子。有古枫,皂树,松树,银杏8棵。现在在外务工与发展的人占半。   党员6人,-2人,大学以上文凭14人。成功人士肖扬明,书画艺人沈全坤均为本组人。   7.朱老屋村民组   朱老屋村民组位于村部西2000米处,东与许洼,段畈两组大岭为界,南与乘马岗小寨村丁家楼相连,西与小寨相邻,北与宋洼组共河水。总面积3100亩,水田102亩。47户,203人。水塘28口,大小堰坝5座,蓄水11200立方米。本组由朱老屋,后冲,裴榜三个自然村组成。朱姓最多,另有周,夏,何,许,杨,蔡姓。朱姓来自乾隆年间,是要回帅姓所组朱姓的田地和庄屋而定居,改帅庄为朱老屋。周姓来自光绪年间,夏,何,许姓都是清末迁来,杨,蔡二姓在民国初期分别从乘马岗小寨和福田河打谷岭迁来。裴榜裴姓自光绪末年迁出,现裴姓。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板栗,油茶,杉树,竹子。X109公路穿过村前直通乘马岗。党员7人,党龄最长的已62年,退伍人员6人,大学生30人。红军团长朱锡金(号金虎),成功人士杨涛,科级干部李可珍均为本组人。   8.董洼村民组   董洼村民组最远位于村部南1500米,最近在村部门口,是5个自然村,即董洼,宋冲,宋塘,马洼,河铺组成。东与许洼组山田相连,南与麻城黄土岗镇新屋河村刘岗交界,西与乘马岗小寨村韩洼共山岭,北与许洼近邻。总面积2700亩,水田60亩,水塘11口,蓄水10000立方米。22户,87人,其中男54人,女33人。姓氏有韩,宋,舒,李,陶五姓。韩姓是清道光23年(1843年)由田铺村响塘湾迁入,宋姓乾隆中期迁入,陶姓道光年间迁入,李姓是1954年迁入。舒姓是道光年间(1830年)由湖北武汉淋三河迁到乘马岗小寨村细段畈后,1871年又迁到宋洼,河铺定居。于1945年又搬到乘马岗住23年,再与1968年返回河铺至今。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板栗,油茶,杉树,竹子。有古檀,银杏,大栎,古柏11棵。党员9人,-3人,大学生15人,80岁以上老人3人,老红军舒乃贵,公安局原副局长宋中民,中级职称教师宋启明均为本组人。   9.许洼村民组   许洼村民组位于村部,2个自然村,许洼,黄泥坳。东与段畈相连,南与董洼组交界,西朱老屋隔山,北与段畈项链。总面积2800亩,水田原75亩,因将军墓开发,征田地60亩,现田地28亩。2000年,大部分居民搬迁至河铺定居。水塘5口,蓄水5000立方米。35户,150人,其中男73人,女77人。   许姓是清乾隆54年(1789年)许贵祖自麻城王福店许家河迁来定居,称上许洼,道光元年,兄弟二人分家,0随母买段姓庄屋和水田,改名许洼。光绪25年许存智带一石田去黄泥坳。清末民初,由于战乱,上许洼部分许姓外迁和失落,房屋倒塌,在1945年后无人居住,只存石碾和古墓。   现全组人以农家乐,店铺为主要经济收入。由于是国家4A景区,许洼的风景别出一格特别诱人。许洼后山及两侧山上古松,古枫32棵,茂密的森林,覆盖面积高达全组的95%以上。森林里面有许多许家的祖坟,许世友将军及其父母的坟墓,将军长子许光的坟墓。   本组有党员21人,-20人,研究生3人,大学教授1人,大学生26人。许世友,许光,许援朝,许世明,许仕赐,许仕成,许道军祖籍均为该组。  

黄土岭村

  黄土岭村位于田铺乡南部3.5公里处东至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镇,仙羊崖村,新屋河乡古楼坳村,南至河铺村,西至田铺居委会,北至畈村,全村总面积12400亩,其中耕地面积796亩,山林面积9344亩,8个村名组28个自然村,271户,48个姓氏,1038人,其中男601人,女437人,全部位于江淮分界岭,长江流域有三个村民组,淮河流域有五个村民组,城乡柏油路贯穿南北,战备路横穿西东。三级二类水库一座,教学点一个三个教学班,教师3人.标准卫生室一个,医生一人,村部所在地黄土岭,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村委班子成员3人。   1932年以前,黄土岭村屋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区,1932至1948年底经扶县泗店区,1949年至1954年底泗店区河铺小乡,1955年至1958年长江流域属泗店区,河铺小乡,淮河流域属泗店区高山小乡,1958年至1962年属田铺乡,1962年属田铺人民公社,黄土岭建立大队组织下辖8个生产小队,1983年大队改为村委会。下辖八个村民组。   1962年黄土岭成立生产大队,办公地点设在黄土岭生产小队西南唐面房内,另借用村民韩家乐名房2间,1966年在元基础扩建土木结构30间作为大队部。其中大礼堂尽空长七间,约200平方。现已拆旧复耕20间,倘存10间;2004年将原黄土岭小学六间教师改建,从部迁移至此办公,2014年又在原黄土岭小学新建平房九间,作为村委办公场所,1926年田铺乡第一个党支部在黄土岭建立,1927年田铺乡第一个农民协会在黄土岭成立,何家玉是农民协会的委员,黄土岭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花生,豆类等,主要林产品有,松树,竹子,板栗,油茶等。主要景点有,何寨,癞痢寨,万紫山战斗旧址,明代石拱桥,48姓氏其中46姓氏都是明朝以后由江西迁至湖北过度又迁址此地;只有张鑫是来自西山大槐树李冲村民组李姓是明朝以前就在此居住,艰难创业,提出三个一万的口号,即:生产药材一万斤,粮食一万斤,现金收入一万;场地选在大队部东南1.5公里的荒山上,在老党员陈正顺、何正普的带领下,露宿在山坡下的一颗千年古银杏树下,开始砍草、开荒、平基、做石岸,建厂房,种药材、水稻小麦的,经过三年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三个“一万”。1968年4月河南日报头版刊登介绍黄土岭大队猪山药厂农业学大寨典型事迹。   1976年黄土岭大队组建铅制品厂;从湖北黄陂引进一套生产设备,机械,并请来王、邓、万三位技术人员,生产加工隔纱板,销售到郑州国棉五场等单位,年净收入达一万元。几年所获利润全部用于原黄土岭小学建设,1993年,组织组建松脂加工厂,年纯收入两万元以上,95年松脂厂由乡统一经营。   龚楼村民组位于村部南1.6千米,明朝时期龚姓在此居住,固姓得地名,东至村山场,南至河铺李鑫堂、南李冲、西至河冲。北至操坊,总面积1810亩,其中耕地面积144亩,九个自然村,10个姓氏、41户,161人。南北一条公路,一条河流贯穿全村民组。九个自然村分别是:刘田铺自然村,位于村民阻拦0.6千米,曾,周、朱三姓在此居住,曾姓于1985年迁至新县城关定居,黄洼自然村位于村民组东北0.6千米;黄姓长期在此居住,因姓得地名,1946年黄姓外迁,后韩姓迁入定住至今,郑坊自然村,位于村民组东北一千米,郑姓长期在此居住,因姓得地名,后郑姓外迁,先后有付姓、周姓、夏姓,在此居住,现在都外迁,目前无人居住,林姓自然村位于村民西南0.5千米,朱姓由郑坊迁入居住,若百年至今。陶柞自然村位于村名组东0.5千米,原是陶姓开的榨油房;后陶姓外迁,韩姓于1936年由田铺大湾迁此居住至今,后洼位于村民组东北0.6千米,1940年付姓由郑坊迁入定居至今。细何冲自然村位于村民组东边1.6千米,何姓长期在此居住,江姓于1930年从湖北麻城县长岭岗迁入定居,1973年后全部外迁,无人居住,作为旅游开发项目,泡树洼自然村位于村民族百0.8千米,原无住户,因泡树多而得地名,1973年江姓由细何冲迁此定居,随后黄土岭村组朱姓、韩姓、付姓、李姓、雷姓先后迁入定居,形成自然村落。龚楼自然村:8个姓氏,无龚姓居民,曾姓、程姓是清朝末期有湖北麻城迁入定居,韩姓、陈姓、彭姓、周姓、吴姓都是1930年开始先后有湖北麻城及本乡迁入定居。   龚楼村民组有水塘2个,堰坎16个,居民江东明曾任黄土岭村支部书记,韩文贵,1960年4月到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并赠“五六”式步枪一支。曾维刚博士,大学教授。   操湾村名组位于村部东南1.5千米,一个自然村,东与村猪山场,南、西与龚楼村民组交界,北与黄岭村民组交界,总面积800亩,其中水田43亩,山地林767亩,24户,105人,有李、詹、何、彭、韩、雷六姓氏,最早操姓居民在此居住,因姓氏得地名,后操姓外迁到湖北新洲,随后六姓居民分别从湖北高城及本乡迁入定居,有陡水风池和细河冲两个小型水库,细河冲水库1973年新建,1978年被洪水冲破,1982年修复,1987年又被洪水冲毁,1999年国家农开项目在原地重建,陡水风池建于2010,投资400万元,主要用于农户耕种和将军墓景区用水。村民组居民何正国曾任黄土岭村支部书记。   黄土岭村民组位于村部所在地,南与操坊交界,西与何冲交界,北与田铺居委会田铺村民组组山地交界,总面积560亩,田地面积84亩,山地面积516亩,24户,77人,七个姓氏,两个自然村,其中暗山自然村位于村民组东0.6千米,陈姓居民于清朝末期从湖北麻城福田河迁来定居。韩信韩家乐自清朝末期由塘畈西高山迁至黄土岭居住。杨姓是1941年杨国权全从湖北麻城福田河杨洼迁入。江姓是江怀阶于1940年从湖北麻城福田河江洼迁入。徐姓徐家力礼于1951年从福田河吴家岗迁入。吕姓,吕席金于1942年从湖北福田河吕洼迁入。李姓,李正学于1940年从湖北麻城福田河迁入。居民,陈正顺、徐家礼曾任黄土岭村河铺村支部书记。   张山村民组位于村部东北3千米,东至塘畈余山,南至黄土岭,西至夏坊,北至张田铺。4个自然村,总面积1235亩,其中田地面积97亩,山村面积1138亩,29户,100人,3个姓氏。张山自然村原由张姓在此居住而得名。后张姓外迁,付姓于清朝中期从湖北麻城迁入定居,九斗龙自然村,位于村民组南2千米,付姓于清朝末期从湖北黄土岗迁入,在此定居,现在已外迁,目前无人居住。郝岗自然村位于村民组南1.8千米,有詹、田两姓。詹姓中期从湖北木子店迁来定居至今,田姓1942年从湖北麻城福田河杨洼迁来定居至今。村名付新根曾任黄土岭支部书记,参加援助老挝,抗击美国的战斗。   夏坊村民组位于村部东北2.5千米,东至张山,南至李冲,西至三背坊,北与张田铺,总面积1194亩,其中田地94亩,山城面积1100亩,31户,124人,两个自然村,五个姓氏,清朝嘉庆年间夏姓由湖北,麻城,新屋河乡夏家坊迁入此地定居至今,因姓氏而得名。付姓清朝中期从湖北麻城迁入定居至今,詹姓1903年从红安迁入定居,李姓由泗店余河招婿定居。张姓由山西大槐树迁入定居。马畈自然村于2000年由夏坊分住而新生的然村。黄土岭村名组詹成宝曾任田铺乡武装部长,黄土岭村支部书记,张飞江是田铺乡著名“三将之一”——熨匠。   张田铺村民组位于村部东北3公里,东至塘畈,南至夏坊,西至三背坊,北至田铺居委会,响塘,总面积1831亩,其中耕地面积144亩,山场面积1687亩,32户,132人,五个姓氏,张田铺原先由张姓在此定居,并在湾东头开一杂货铺,故取名张田铺,若300年前一场特大洪水冲毁村店,张姓居民无一生还,洪水过后有一10平方米大小的红石板仍留在湾西头一颗五百年古银杏树上,后来韩由田铺居委会,田铺大湾迁入定居至今。田铺乡第一大水库,张大圮,建在村名组东100米,库容量48000立方米,村民组韩文秀曾任田铺乡第一任乡长,韩家财、韩文荣、韩文迪、韩启根先后任黄土岭村支部书记,大队长。韩文根教授、作家。   李冲村民组位于村部西北1.5千米,李姓长期在此居住而得名。三个自然村,总面积1047亩,其中耕地面积82亩,37户,137人,八个姓氏,李姓历史最久,据说明末李闯王三搜河南,杀的鸡犬不留;李姓两人藏于李冲前石拱桥下,而幸免于难,现李姓居民是田铺乡唯一明代以前在此流传下来的居民。段姓于清朝末从河铺村段畈迁此居住,何姓于193年由湖北麻城黄土岗银杏树嵌迁入定居,严姓1962年从湖北土门三里畈迁入定居。新屋自然村位于村民组东1千米,有李,黄,韩,胡四姓居住;1962年李姓由光山南向店迁此居住,韩姓于清朝末期由塘畈西高山迁入定居,黄姓于1956年由宋畈迁入定居,胡姓于清朝末期由田铺胡坊迁入居住,汪洼自然村位于村民组东1.5千米,宋朝时期汪姓在此居住,固姓得名,后历经战乱,汪姓外迁,据彭氏族谱记载,清朝中期,彭姓居民由田铺戚家岗迁入居住至今约三百年,居民现已外迁,房间空闲。李冲村民组有三口大塘,千年古石拱桥一座,彭厚庆,詹国兰,曾任黄土岭村支部书记,田铺九年一贯制学校、校专支部书记、乡至办责任,彭小华;中道一局项目总监,安全管理专家,彭小松是改村民组人。   何冲村民组位于村部西2.8千米,一个自然村,东至龚楼,南至河铺南李冲,董坊,西至田铺居委会苍子岗,北至李冲,总面积1884亩,其中耕地面积148亩,52户,202人,两个姓氏,清朝中期由湖北麻城新屋河九棵枫迁入定居至今,因姓氏得地名,1932年,李姓由光山宴河迁入定居。居民村名组旁边有一小型水库,东边山上有一个寨——何寨;何正普曾任河铺小乡乡长,何光辉曾任黄土岭村支部书记,何宗堂是当地解放前著名的小儿科医生。何正福95岁逝世是当地全村年龄最大的人。何光远在部队工作,团里干部。  

九里村

  一.概况   九里村位于田铺乡东距乡镇府21.5千米。东与湖北麻城福天河镇纯阳山村相邻,南与湖北麻城福田河镇枫树庙村护子岭交界,西与陶冲村接壤,北与周河乡柳铺村一山之歌。总面积17.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72亩,其中水田355亩,旱地十七亩。山场面积25428亩,九里河流域面积1100亩。全村共175户,641人,其中南362人,女279人。七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   村民主要是从事农业,林业,建筑业。1985年前村民以卖树木,柴禾,木炭或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农民工进域创收巨大,使全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九里村是人穷山剥皮,土木结构小瓦房,如今是村民楼房占住房的90%。山青了,树多了,自然恢复了原貌。农作物有水、,小麦、花生、红薯、豆类。畜牧业有家养黄牛、白山羊、猪、鸡等。特产有杭白菊、茶油、野生蜂蜜。   村内主河为九里河,发源于界岭,全长4千米,由北向南流入陶冲至举水河。道路039道贯穿全村,南至陶冲,北至周河乡柳铺村,路径木陵关,路宽3.5米,水泥硬化路面。村组公路与2012年全面修通。1988年冬全村通电,告别过去照明用油松、煤油的历史。   九里村,1930年前属湖北麻城县仁美区。1932年划归径扶县。1947年为新县泗店区九里乡。1963年为九里大队1981年冬,九里村分为九里村、陶冲村。没分村之前,村部设在地藏奄,分村后,村部设在吴湾,有土木结构瓦房间,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于有农家书屋1个,标准卫生间1个。教育上,1940至1948年,为民办私塾。1949年起先后在陈湾、双河口设立公办教学点。1982年秋在吴湾建立九里村小学,有1至5年级变为学前班,1至2年级。2008年学校撤销并入陶冲小学。   二.村民组   1.戴湾村民组   九里村西南0.7千米处有两个自然村,即戴湾、太平桥。戴湾是康熙年间戴姓人氏在此定居得名。东至九里河,西邻西吴湾,北界吴湾,南宁九里河。全组22户,79人,主要姓氏为林、吴、江、陈姓。林姓有福田河林家湾迁此,吴姓由杉树湾迁此,江姓由福田河江家迁此,陈姓由福田河陈家嘴迁此。耕地面积55亩。村前有水塘一口,容水100立方米,村北有500年之久的银杏树一棵,高18.5米,直径1.46米。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建筑业及外出打工。农业以种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及豆类。养殖业为家养猪、鸡、牛、羊,特产杭白菊、茶油、乳豆腐。   2.吴湾村名组   吴湾组位于村部南200米。据传,原是罗姓人氏居住此地,叫罗家湾,因罗姓丁不旺,吴姓入赘,其人丁兴旺,改名为吴湾。东至湖北花石寨,南接戴湾村名组,西于边店一山之隔,北至大田畈,天斗榜。全村49户。主要姓氏为吴、魏、胡、李、明、田姓。其吴姓由江西右江迁此,魏姓由福天河旧店迁此,扶姓由千斤乡孔湾村扶湾1953年随母至此。胡姓由湖北新州迁此,李姓由湖北福天河叶家泵1955年随母至此,明姓于2012冬由下白果洼迁此,田姓于2012年由上百果洼迁入。村南有水塘一口,容水量为100平方米。   全组有耕地78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红薯、豆类。养殖为家养白山羊、牛、猪、鸡、鸭等。特产杭白菊豆腐乳。魏元春、魏泽武、吴夙均为该组人。   3.杉树湾村民组   位于村东北1.5千米处有四个自然村,即杉树湾、吊铺、大田畈、高洼。清初吴姓人氏从湖北麻城仁美区吴湾迁此定居。因村后有许多杉树而得名。东连湖北李家山分水岭,南接大田畈,西至吊铺,北界陈湾。   全组31户,118人,主要姓氏吴姓。刚第74亩,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杭白菊、油茶、油桐、板栗、乳豆腐。养殖为家养猪、鸡、黄牛。经济来源外出务工为主。   1039道穿过村组,自来水达100%。吊铺原住6户,现5户迁至杉树湾及大田畈,一户在县购房,至2015年吊铺自然村已无人居住。高洼1户与2010年迁至大田畈。现无人居住。   4.陈湾村民组   位于村北1.8米处,有三个自然村,即陈湾、白果洼、六斗榜。乾隆时期陈姓从福天河枫树庙陈家咀迁此定居,因居民姓氏得名。东至李家山分水岭南接杉树湾,西至白果洼,北界双河口。   全组33户,114人,主要姓氏陈姓,耕地53亩,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花生、大豆、红薯等。特产有油菜、油桐、板栗、野生蜂蜜、杭白菊、乳豆腐。经济来源外出务工为主。养殖业以家养猪、鸡、牛、羊等。   1039道穿过村组,自来水达100%。白果洼原住田姓4户,由于交通不便,于2012年冬1户迁至吴湾,3户迁至六斗榜。自此无人居住。   5.双河口村民组   位于村东北3.2千米处,是由于令牌石沟河与朱岩河在此村北交汇而得名。东连福田河纯阳山大岭,南接陈湾,西邻朱岩潭榜、陶冲村黄湾大岭,北接令牌石村。主要姓氏为胡、刘、孙姓。全组18户,53人,有3户是2012年冬由下朱岩迁此。有耕地46亩,农业以种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豆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杭白菊,特产有油茶、油桐、野生蜂蜜及乳豆腐。养殖以家养黄牛、山羊、猪、鸡。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   1036道于2003年开通,2012年5月路面硬化,2014年自来水工程达100%,1988年照明电达100%。双河口,自古至今为皆为南北要道。   6.令牌石沟村民组   令牌石沟村民组位于村东北4.8千米处,该组东北0.4千米处有一自然巨石,形似令牌,而村庄地处山沟,故得令牌石沟。东连湖北齐头山,南接双河口,西邻界岭分水岭,北界周河乡柳铺村长岭庙分水岭余北山六角墩大岭。   全组18户,70人,主要姓氏为熊姓、余姓。熊姓由湖北黄冈錾子石迁来,余姓由福田河纯阳山村岐齐头山迁此。全组耕地43亩,多为小块田地。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杭白菊、油茶、油桐、少量板栗、野生蜂蜜。养殖业以家养黄牛、白山羊、猪、鸡等。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1039道于2005年修通,2015年5月硬化,2011年完成九里村至周河乡柳铺村道路硬化,途经穆木陵关。1989年自来水达100%,1988年照明电达100%。   自然景观有:令牌石、红石岩及瀑布带。   古迹有木陵关,界岭庙。   7.朱岩村民组   朱岩村民组位于村西北7.2千米处。朱岩分上朱岩、下朱岩两个自然村,中间相隔一辆5000米。是以自然形成的石质岩和朱姓最早定居而得名。   上朱岩,东连石旯,南接黄毛尖大岭,西邻大坪,北界周河乡余冲村。原居民洪姓2户,1户早年迁至代咀,另一户迁至福田河枫树庙,现此处无人居住。   下朱岩,原刘姓4户,由于交通不便,1户迁至陶冲雷湾,另3户于2012年迁至双河口,现此处无人居住。   境内有集中饮水工程(全村)水源地1处。自然景点有钓鱼潭、黑龙潭瀑布。  


塘畈村特产大全




塘畈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