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信阳 >> 固始县 >> 黎集镇 >> 文店村

文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文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文店村简介

  文店村位于黎集镇西部11公里,东于西峰村交便,南与武庙乡徐小店村交边,西于武庙乡张新店交边,北于张老埠乡陀佛村交边,属丘陵,全村9.4平方公里,共19个居民组,总人口3124人,总户数696户,耕地面积2775亩,山地旱地2410亩。农业生产以水稻、小麦等作物为主,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全村有970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
  截止目前全村共有党员49人。村内由徐成福任村支部书记、王友林任监委主任、魏光富任民兵营长、杨培茹任文书建立村领导班子。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258人,现友脱贫户22户88人,其中2014年脱贫户3户9人,2015年脱贫9户39人,2016年脱贫6户22人,2017年脱贫4户18人;未脱贫户63户170人,五保户23户27人,低保户35户,一般户5户。文店村现在责任组长鄢德垠,第一书记沈军领导下,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现在帮扶责任人6人。文店村贫困户保证至少一户一策,有的达到五策六策,文店村红星组周志国创森源科技有限公司,主产黄桃罐头,为我镇扶贫基地,带动文店村贫苦户15户,更在文店村种植桃园达到200亩,平时吸引贫困户到公司、桃园工作,为贫困户增收。文店村贫困户现有森源科技分红带动5户,皮冲茶合作社19户,低保58户,五保23户,残疾人35人,危房改造户33户,易地搬迁户8户,雨露计划4户。还有大龙山风景树有几百种数类,也带动了文店村就业。在此基础上提升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525102 464000 -- 查看 文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文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文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峰村

  一、西峰村位于黎集镇西部,浅山丘地区,山青水秀,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00亩,山林面积1800亩,水塘面积1000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水稻,养殖以及外出务工。   辖区21个村民组860户,总人口3515人,党员53人,外出务工人口1360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180人。   二、现有渔米丰农机合作社、河南省固始县友林油茶专业合作社、河南省中原蓄电池有限公司,还有可供游玩采摘的桑果基地。  

马塘村

  马塘村村情概况   一.村地理.人员.村级组织.党员情况;   马塘村位于黎集镇东南部,距离镇政府8公里,东与安徽省霍邱县孙岗乡交界,南与茶棚村交界,西与长兴村.长湖村两村交界,北与水连洞村.汪庙村两村交界,属于丘陵地区,岗畈均有。   全村23个居民组,101个自然村庄,898户,3641人,计税面积3825亩,确权面积达到1万亩。   村级组织村支部村委会共计6人,村级办公用地1200多平方米,办公用房系砖瓦结构,共计11间。全村共有党员63名,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创业的有15人,民主评议无不合格党员。   二、经济发展成效、特色产业、旅游开发等:   马塘村由于地处丘陵,面积相对较大,是典型的农业大村,种植的主要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这是全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外出务工创业,全村外出务工创业的人员达1200多人,累计年纯收入六千多万,这也是全村经济主要支撑点,结合马塘村土地和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土地流转,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   一是以陈院墙、周畈、河堰、长岗等居民组小龙虾养殖为切入点,做到种养殖结合。加大对全村村民技能培训,规范村民种养殖流程,成立经济合作社以对抗市场风险,帮助村民做好土地流转,结合乡村旅游打造美好乡村。   二是在庙台、东庄两个居民组搞土地流转,种植蔬菜,农民以土地入股积极参与。   三是免费农技培训,已经开展免费农技培训三场,累计参加人数62人。   四是发布企业招工信息,及时收集发布企业招工,项目建设用工及公益岗位等就业信息,联系马塘村外出成功人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是联系帮助创业人员贷款,帮助创业者联系办理信贷。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畈村

  李畈村位于黎集镇南部豫皖交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与黎集镇茶棚村,安徽省叶集试验区汪岭村,新桥村接壤,312国道横穿全境。   全村现有耕地2685亩,总人口3886人,1131户,下设19葛村民组,有党员58人。近年来,村支部按照“生存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目标,坚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创业、就业、致富是百姓的共同追求。农业方面,村里分别建有蔬菜大棚2户,生猪养殖100户以上的养殖大户6户,养鸡100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有3户。在劳动就业方面,充分发挥紧邻安徽工业园区和李畈村工业园区的优势,全村800多名青壮年实现了就近就业,工作之余顾上了自己的田地,打工种田两不误。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医疗保障方面,村级领导班子积极动员村民参与新农合,新农保,全村参合率,参保率达到了95%,百姓都过上了有病不愁,老而无忧的生活。招商引资方面,先后引进了金丝燕制面有限责任公司,安固商砼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   民情,民意,民生是百姓的关注焦点。村级班子听民情,顺民意,办实事。2014年县民政局,宗教局扶持新修了1400米水泥路,2016县交通局扶持下新修了村级循环路3.5公里,很好的解决了百姓出行难,生产生活难的问题。   创新,服务,发展,是村级领导班子的努力方向。村党支部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以党建带动村级发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着力于创新,着眼于服务,着落于发展。全村实现网格化管理,设有网格员1名,治安巡逻员3名,河道管理员2名,安全生产协管员1名,公路管养员1名,食品安全员1名,保洁员19名,有力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   李畈村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级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李畈村将会始终沿着“打造和谐新家园,建设文明新李畈”的道路走下去,真正实现民富村美风景好的奋斗目标。  

茶棚村

  茶棚村位于黎集镇南部,312国道贯穿其间,属于岗、湾、畈地带。村域面积4500余亩,耕地面积3000余亩,全村845户,3584人,辖17个村民组。茶棚村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的水稻、小麦种植,全村有约1600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312人,其中已脱贫66户233人(其中2014年脱贫5户,2015年脱贫9户,2016年脱贫36户,2017年脱贫16户),未脱贫(含返贫)47户79人,2018年预脱贫32户。2018年预脱贫后茶棚村贫困发生率为0.48%(国家线为2%,固始线为0.79%,黎集线为0.5%)。   1、组织建设:2018年5月底,茶棚村两委0完成换届工作。新一届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在全村50名党员全力配合下,已崭新工作态度,积极向上,认真积极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强党组织建设为保障,提高支部战斗力,充分运用“4+2”工作法,结合村规民约,有条不絮开展各项工作。   2、电网改造。2017年对13个村民组更换电线约10千米,增加3台变压器。2018年对剩下4个村民组农电继续整改,更换电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同时带动私营加工厂和几家养殖种植农场合作社。   3、2016年底县扶贫办在茶棚村内修7.5公里水泥路,交通局修一条村级主路(312国道至谢庄组)2公里,2018年交通扶贫计划17.64公里,已修约19公里。   4、文化扶贫。2016年11月开始,按照村级文化中心建设项目“七个一”标准,由县财政投资,先后建成村级文化广场、演出舞台、文化活动室,宣传栏、文化器材、广播器材、体育器材等配备设施全面到位。   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文广新局于2017年为全村19户五保户免费赠送电视机一台、广播电视信号接收器一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5、多彩田园。2016年镇、村两委对河心贫困户张先林提供致富信息,结合其自身创业优点,对其粉皮加工提供小额贷款,并积极给其办理营业执照,对其加工出粉皮成品联系销路。给贫困户指明至靠自身发展脱贫的好路子。品味葡萄园带动7户贫困户增收措施(贫困户在其园内干活)。2017年先后有回乡青年办理天恩龙虾养殖合作社、彭满仓家庭农场、华荣家庭农场和阳华家庭农场。依当地气候、水源、土壤搞起稻田养虾,非常成功。同时带动一部分贫困户增收(租贫困户土地;部分贫困户在农场干活)。   6.安全饮水。2016年底开始,县财政投资200余万元,在茶棚村红炉村民组新建自来水厂,通过近二年施工安装,于2018年4月已经基本结束。共安装自来水625户,其中113户贫困户未收费(已安装108户),其他农户安装时收150元配套费用,并辐射至长湖、李畈邻村农户50户,深受群众好评。  

长湖村

  一、地理位置   黎集镇长湖村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南70公里,312国道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南临安徵省六安市叶集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淮河流域平原地带,淮河的主要支流史河穿村而过,属传统的农业行政村。   二、人口分布   全村692户,3080人,20个村民组,全村现有贫困户44户,贫困户人口97人,现未脱贫37户,70人,其中五保户16户,16人,低保户贫困户21户,54人,15年脱贫4户,19人,16年脱贫3户,8人,长湖村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的水稻·小麦种植,全村有约1500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社会公益事业及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设施建设状况   1、全村农村电网入户改造率达100%,移动、联通、电信无线信号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电视网络覆盖率达100%。   2、建有垃圾池,有专人管理,垃圾能够及时有效处理。   3、村内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全村无危房户。   4、基本农田建设成效显著,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治理,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目前,村内有标准化卫生室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100%,农村低保覆盖人数60户63人,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农村危房改造占农村危房总数100%。   长湖村文化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少文化活动场所,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三)经济发展状况   长湖村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同时第三产业也有发展。群众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水稻、玉米、花生和农闲外出打工。同时,长湖村产的固始鸡和白鹅在全国都非常出名,但一直未能形成产业。   四、气候环境   长湖村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气候条件适宜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   五、贫困原因及分析   2016年通过精准识别,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97人,贫困发生率3.14%。2015年底,脱贫4户,16人;16年脱贫3户,8人,现有37户70人未脱贫。   长湖村没有较好的经济产业支柱,农民经济收入提升较慢。究其贫困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无支柱产业支撑。二是农民收入低。村民商品意识弱,市场经济观念缺乏,仍然靠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创收,收入低、结构单一。三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六、发展目标   根据长湖村实际情况,结合形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探索适合长湖村发展的产业项目。一是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邀请县农技师来长湖村进行农技培训讲座,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与养殖知识。二是大力搞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扶持固始鸡养殖,豫南黑猪养殖、小龙虾养殖等本地区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立足长湖村资源优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长兴村

  长兴村地处黎集镇南9公里,312国道至南往北穿村中心而过,弯延的史河位于村西部,南邻长湖村,东与水帘洞、马塘村相邻,北接泗湖,地形东高西低,全村面积2625亩,耕地面积959.7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525户,1616人,全村现有贫困户44户,贫困人口101人,2016年脱贫2户,9人,2017年脱贫12户,36人。五保户有15户,19人,低保户25户,34人,全村现在正式党员28名。   有小学一所,在校师生280余人,达标卫生室一所,有乡村医生2人。   长兴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粮食种植村,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为主,兼种其他农作物,全本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工收入,目前在外打工创业约780人,全国各地均有,多为聚集在江苏、浙江两省,平均每户有1人外出务工,给长兴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也奠定了长兴村走上小康社会的基础。

泗湖村

  泗湖村位于黎集镇南部,距镇区约5公里,东边与水连洞村相邻,南边与长兴村相邻,西边是史河,北边与毕店村相邻,是一个湾畈农业行政村,全村面积约3.1平方公里,所辖12个村民小组,611户,2667人,耕地面积1966亩。   党员数61名,村干部4名,村民组长12名,村民代表41名,村部办公室8间(平房),内设会议室2间,治安室民兵室1间,党员活动室1间,图书室1间,计生室1间,便民服务室1间,电脑室1间,有活动广场、健身器材,村有村卫生室1所。   泗湖村主干道有水泥路两条,312国道至河堤电站水泥路长1500米,新庄至彭台水泥路长1800米,农业生产以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种植为主,村内基础设施落后,路桥涵闸配套不到位,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达不到旱涝保丰收,增产增收的效果。   全村约有610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贫困人口243人,五保户14户,16人,低保户87户,96人,残疾人57人。   全村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准扶贫,稳定脱贫,争当满意户,共建满意村,为建设和谐美丽新家园而努力奋斗。  

毕店村

  毕店村位于黎集镇南部,距镇区约2.5公里,东与水帘洞交边,南与泗湖村交边,西临史河,北与插花接壤,属岗.湾.畈兼有的传统农业行政村。全村2.5平方公里,共有20个居民组.1076户,4076人。共有耕地面积3800亩。毕店村农业生产以传统水稻.小麦种植为主,兼有玉米.花生等。   毕店村村部设在毕店.湖沿两组结合部较为中心地带,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房屋8间,约260平方米。毕店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但近几年通过干群共同努力,群众住房有了较大改观,基本按规划建房,道路纵横交错,312国道由北向南贯穿全村,群众出行方便。   全村共有13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截止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211人。其中已脱贫34户105人,未脱贫66户106人(含返贫户),未脱贫户中含有低保户35户74人,五保户31户32人。   全村共有党员60名,村支部成员3人,支部书记吕祥鸿,村委会成员3人,村委主任陈道秀,村监委会成员3人,监委会主任徐善华。村支两委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推进“阳光村务”建设。

方集村

  方集村位于黎集镇西南部,距镇区约6公里,东临史河,南与陈淋子镇义渡村交边,西与大陆村、西峰村交边,属丘陵与沙湾,是传统的农业行政村,全村5.1平方公里,共17个居民组,总人口512户2331人,共有耕地1744亩,山林地1100亩。方集村农业生产以传统的水稻、小麦种植为主,村内设施落后,全村有约620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40人,截止目前脱贫9户、35人;未脱贫的46户,105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户、8人;低保贫困户29、83人;五保贫困户14户、14人  

大路村

  一.基本情况   大路村位于黎集镇西南部,以村驻地詹大路沿命名。明清属赵市里,民国初属长兴区,1940年属长黄乡第十二堡,1949年属张老埠区杨酒店乡,1950年属陈淋区毛店乡,1956年建设大路沿高级社,先后属圣塔寺乡、凉亭乡,1959年改为大路大队,属黎集公社,1961年属文店公社,1962年属黎集公社,1983年改为大路村,属黎集乡,1986年属黎集镇。地属浅丘、平畈地区,梅山南干渠二支渠和黎陈路贯穿其境。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2640亩,属岗、畈兼有的传统农业行政村,全村642户,2510人,辖17个村民组,42名党员。大路村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的水稻、小麦种植,全村有约1200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全村现有贫困户141户,贫困人口383人。   二.基础建设   1.基础设施   ⑴交通建设。大路村交通硬化入户率达到95%以上水泥路,黎陈路现已通公交车,来往交通便利。   ⑵环境卫生。有垃圾池,有专人管理,垃圾和污水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村庄绿化符合农村实际;坑塘得到合理利用。   ⑶饮水安全。全村村民能够饮用安全水,自来水入户率95%以上。   (4)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治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50%以上。   2.公共服务   ⑴供电。农村电网得到改造,农电入户率100%。   ⑵文化。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和村民图书室,图书室藏书能满足村民发展生产的知识需求,村民有文体活动场所。   ⑶信息化。网络宽带建设以通户数达到50%以上,信息化、智能化基本可以实现需求。   ⑷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90%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100%以上。   ⑸医疗计生。有标准化卫生室,有合格的医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基本实现。   ⑹社会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切合实际的“五保”供养和临时救助制度。   3.特此产业   ⑴产业。水稻作为大路村的主导产业,其发展缓慢,发展水平较低。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固始鸡养殖,确保在2020年底前每个贫困户都有致富产业,带动全村群众增收致富。   ⑵就业。村内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就业,村内多是留守老年和儿童。计划在2018年年底前吸收村内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就业和有效提高收入水平,并在大路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其发展固始鸡和豫南黑猪等养殖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增收项目。   ⑶收入。2017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仅为全县农民平均水平的46.55%,下一步将结合大路村情况,大力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扩展致富门路,提高村民收入水平,确保到2018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县农民平均水平的65%以上,全村在2018年底前实现整体脱贫。   三.村级组织实施。   镇村两级都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大路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乡镇一级成立以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副科领导为副组长,各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村一级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两委”成员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按照编制方案逐一实施,并积极争取相关帮扶单位的支持,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落实任务,明确职责。镇、村领导小组按照编报的整村脱贫实施方案,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其主要职责:   ——负责项目勘测设计,按时组织实施项目,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全面推行“一事一议”制度,组织全体村民参与规划的实施及项目建设与管理。   ——负责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和资金使用等情况公示。   ——负责规划实施过程中所涉的安全,治安及其他相关工作。   ——负责规划实施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和存档,完成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报告。   ——负责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做好为整村脱贫工作建设的各项事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水帘洞村

  水帘洞村位于黎集镇东南部,地处丘陵,全村共有十四个居民组,总人口:635户2331人,耕地面积3100亩,全村共有村干部四人,党员42人,五保22人,低保107人,残疾4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355人。   水帘洞村是传统的农业村,主要已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小麦、油菜、玉米、花生、红麻等农作物,养殖业养殖、羊、鸡鸭鹅为主,今年新增养小龙虾9户,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村共建合作社2个,1、奇财红亮种养殖合作社;2、天赋惠农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一臂之力。   交通建设。水帘洞村交通硬化入户率达到95%以上水泥路,来往交通便利。   环境卫生。有垃圾池,有专人管理,垃圾和污水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村庄绿化符合农村实际;坑塘得到合理利用。   饮水安全。全村村民能够饮用安全水,自来水入户率95%以上。   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治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50%以上。  

文店村

  文店村位于黎集镇西部11公里,东于西峰村交便,南与武庙乡徐小店村交边,西于武庙乡张新店交边,北于张老埠乡陀佛村交边,属丘陵,全村9.4平方公里,共19个居民组,总人口3124人,总户数696户,耕地面积2775亩,山地旱地2410亩。农业生产以水稻、小麦等作物为主,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全村有970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   截止目前全村共有党员49人。村内由徐成福任村支部书记、王友林任监委主任、魏光富任民兵营长、杨培茹任文书建立村领导班子。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258人,现友脱贫户22户88人,其中2014年脱贫户3户9人,2015年脱贫9户39人,2016年脱贫6户22人,2017年脱贫4户18人;未脱贫户63户170人,五保户23户27人,低保户35户,一般户5户。文店村现在责任组长鄢德垠,第一书记沈军领导下,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现在帮扶责任人6人。文店村贫困户保证至少一户一策,有的达到五策六策,文店村红星组周志国创森源科技有限公司,主产黄桃罐头,为我镇扶贫基地,带动文店村贫苦户15户,更在文店村种植桃园达到200亩,平时吸引贫困户到公司、桃园工作,为贫困户增收。文店村贫困户现有森源科技分红带动5户,皮冲茶合作社19户,低保58户,五保23户,残疾人35人,危房改造户33户,易地搬迁户8户,雨露计划4户。还有大龙山风景树有几百种数类,也带动了文店村就业。在此基础上提升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街道社区

  黎集镇街道位于黎集镇中心街,共2130户,6380人,面积2.4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为回族聚居较多,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街道所辖5个居民组,6条街道(3竖为:交通街、文化路、民强路,3横为:富民街、幸福大道、史河路)。   辖区有清真寺、教堂各1座,有中学2座,小学1座,幼儿园6家,全镇居民均饮用自来水,有民族文化广场、小区健身广场等3处,中心医院1所,街道卫生室1所,超市5家,大型综合农贸市场1处,经济发展迅速,街道党支部、居委会在黎集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率领全部居民在改革中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市级安全文明社区”、“县级治安模范小区”和“镇五好街党支部光荣称号”。  

东岳村

  一、地理位置   黎集镇东岳村村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南南部,黎陈路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属半湾半畈,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淮河流域平原地带,淮河的主要支流史河穿村而过,属传统的农业行政村。   二、人口分布   全村1120户,3889人,20个村民组,全村现有贫困户64户,贫困户人口141人,其中五保户21户,23人,低保户贫困户21户,,15年脱贫8户,35人,16年脱贫19户,48人,东岳村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的水稻·小麦种植,全村有约1500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社会公益事业及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设施建设状况   1、全村农村电网入户改造率达100%,移动、联通、电信无线信号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电视网络覆盖率达100%。   2、建有垃圾池,有专人管理,垃圾能够及时有效处理。   3、村内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全村无危房户。   4、基本农田建设成效显著,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治理,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目前,村内有标准化卫生室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10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农村危房改造占农村危房总数100%。   东岳村文化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少文化活动场所,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三)经济发展状况   东岳村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同时第三产业也有发展。群众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水稻、玉米、花生和农闲外出打工。同时,东岳村产的固始鸡和白鹅在全国都非常出名,但一直未能形成产业。   四、气候环境   东岳村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气候条件适宜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   五、贫困原因及分析   东岳村没有较好的经济产业支柱,农民经济收入提升较慢。究其贫困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无支柱产业支撑。二是农民收入低。村民商品意识弱,市场经济观念缺乏,仍然靠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创收,收入低、结构单一。三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六、发展目标   根据东岳村实际情况,结合形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探索适合东岳村发展的产业项目。一是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邀请县农技师来东岳村进行农技培训讲座,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与养殖知识。二是大力搞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扶持固始鸡养殖,豫南黑猪养殖、小龙虾养殖等本地区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立足东岳村资源优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卧龙村

  卧龙村位于黎集镇北部,距镇区约6公里,东与桃花村交边,南与南元,北元村交边,西与石佛乡交边,北与张广庙乡交边,属畈地,传统农业行政村,全村9平方公里,共14个村民组,1311户4252人,共有耕地面积4020亩,卧龙村农业生产以传统的水稻,小麦种植为主。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全村约1100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全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284人,其中未脱贫96户216人(含返贫)未脱贫中含有低保户53户153人,五保户36户37人。其中2户2人死亡。全村60岁以上老人780多人,其中70岁以上300多人。  

桃花村

  桃花村位于黎集镇北部,距镇政府6公里,属传统的农业行政村,耕地面积8460亩,21个居民组,4579人,地属浅丘、平畈地区。   桃花村全村共有21个居民组,1320户,4579人,全年有1500多人外出务工创业,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花生、玉米、小麦为主。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8户,614人,属黎集镇重点贫困村。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全村到户水泥路硬化覆盖75%以上;环境卫生,新建二十多个垃圾池,并配备专人管理;饮水有保障,自来水已全部入户,所有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建文化广场一座,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同时,供电、文化、教育、医疗、社保等均已实施到位,解决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桃花村现有大中型养殖产业十来处,面积达到300多亩,同时水面养殖面积达到400多亩,目前,正在筹备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条件,更早的奔入小康生活。   桃花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同时于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  

半个店村

  半个店村位于黎集镇东部与安徽交界,距镇区8.5公里,南与汪庙村交边,北与张广乡关桥村交边,属丘际地区。全村8.5平方公里,25个居民组,总人口3880人,总户数904户,耕地面积5400亩,半个店村农业种植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全村长期外出务工1950人,这是半个店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目前全村党员6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256人,2014年已脱贫4户11人,2015年脱贫5户21人。2017年脱贫4户,4人,剩余贫困户107户,258人,其中低保户39户,145人,五保户50户52人,一般贫困户18户,61人,雨露计划2户7人。

汪庙村

  汪庙村位于黎集镇东大岗,距政府7公里,东岗安徽省交界,南与水帘洞村相邻,西与插花村接壤,北半个店村,地属丘陵传统的农业行政村。全村10.5平方公里,共23个居民组,全村823户共2985人,村干部6人、党员52人。共有耕地面积8741亩,山林地980余亩,汪庙村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种植为主。   汪庙村基础实施落后,全村有约1200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180人,截止目前未脱贫的60户105人(含返贫)未脱贫中含有低保户13户43人,五保户41户44人。  

南元村

  黎集镇南元村位于镇区以北3公里处,312线国道穿村而过,东邻北元村,西邻史河,南与镇区及水管所交界,北与卧龙村交界,属弯畈村,全村总人口4985人,分17个村居民组,共有耕地2955亩,南元村以油菜、花生、玉米等杂物种植为主,人均土地较少,剩余劳动力多,全村有112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是村内主要经济收入,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294人。包括:已脱贫13户64人,未脱贫及返贫89户,230人,其中低保贫困户56户169人,五保贫困户25户,25人,一般贫困户8户36人。  

北元村

  北元村位于黎集镇区北头,北交卧龙,西临南园,东靠洪塘、桃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有15个居民组,612户居民,人口2800多人的自然村落。占地面积十多平方公里,全村可耕种土地3500多亩,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花生、棉花、油菜等为主的农业大村。全村约有1300多人长年在外务工,务工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2017年11月份动态调整后,全村新识别贫困户2户7人,现有一般贫困户10户35人,低保贫困户13户37人,脱贫户仍享受政策的低保户6户18人,五保贫困户19户20人,2017年度脱贫9户28人(仍享受政策),因大病致贫的贫困户6户15人,残疾人贫困户8户10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11户37人,2017年危房改造贫困户3户5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11人。镇村镇中心是北元村帮扶单位,一共有4位帮扶责任人,中心主任王中山同志任责任组组长,夏杰元为第一书记。北元村现有的帮扶措施有:低保补助、五保补助、残疾人补助、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公益就业岗位、转移就业等。  

洪塘村

  洪塘村属位陵地庄,位于黎集镇东片,距镇政府2公里;全村1070户,人口3618人,党员79人;有23个居民组,共有耕地4605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200人。   村里有一百多亩桃园。春天,桃树的枝头上绽出了一朵朵桃花,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了浅黄色的花蕊,有的花瓣才展开了两三片,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饱涨得好像马上就要裂开似的。一阵风吹过,一树的桃花便跳起了轻盈的舞蹈,一树的桃花便跳起了轻盈的舞蹈,叶子互相碰撞,发出沙沙声,好像是在为桃花仙女们伴奏呢!   初夏,一个个刚长出来的小青桃挂满了枝头,像一个个小葫芦似的。摘下一只小青桃,放进嘴里尝一口,硬硬的,一股酸溜溜的滋味直沁肺腑,害我酸得直吐舌头,苦笑不得。   七月下旬,一个个桃子就成熟了,摘下一个仔细观察,桃子的形状圆溜溜的,像一个小圆球,桃子的颜色白里透红,可爱极了。脱下它的外衣,咬上一口,一股甘甜清凉的味道沁入你的心脾,让你吃了还想吃,垂涎三尺。   秋天,桃树的叶子枯萎了,已经慢慢脱落了,一片片叶子纷纷落了下来,像一位位仙女从树上轻盈地跳了下来,落叶成了蚂蚁们的运动场,也成了虫子们的乐园。   冬天,大雪纷飞,雪花姑娘,给桃树披上了一件厚厚的白棉衣,帮桃树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   扶贫开发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性的社会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是一个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   实施扶贫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实践“-”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的先进性本色的体现,实施教育扶贫政策是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切实的落实到的具体工作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实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此,改进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向更加注重“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转变。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驾齐驱、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解决扶贫与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严格建档立卡制度,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扶贫养殖场建立在高稻场组,为后期脱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引进养殖业,把洪塘村荒山荒地等有新资源进行再一次利用。  

插花村

  插花村地处黎集镇区312线以东,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14个村民组,总人口2223人646户;全村现有贫困户68户164人(其中2014年脱贫2户13人,2015年脱贫2户8人,2017年脱贫5户10人),另有2户8人脱贫不享受政策。全村共有可耕地面积2837亩,林地面积285亩,荒坡地面积368亩;插花村以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花生为主要农作物;全村约有8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插花村现有农业示范园1个,农业综合种养基地1个,家庭农场2个。   

红石桥社区

  黎集镇红石桥社区,位于黎集镇政府往南两公里处,共有7个居民组,292户1296人,面积3.2平方公里,是全镇唯有的一个社区,主要的水泥公路共有8条,分别有香樟路,梧桐路,教育街南沿路,扶贫路,中心小学路,开创路,桂花路。有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各一所,社区卫生室一所,并且镇政府设有各单位来社区办公,便民服务大厅、天河超市一家,服装厂一个上班职工80人左右,雨伞厂一个上班职工300人左右,编织厂一个上班职工200人左右,总之,红石桥社区,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都在进一步的顺利开展,我们社区目前还准备在建设两个篮球厂和一个旅游景区,这些设施建成后,将会给社区带来更多的人气。  

元圩村

  元圩系浅山丘陵地带,位于黎集镇西片距镇政府10公里,属传统的农业行政村。全村辖16个居民组685户2956人,,耕地面积2595亩,林地面积280亩,宜渔面积670亩,常年外出1199人,是建档立卡的重点贫困村。全村现有贫困户139户,贫困人口382人,未脱贫(含返贫)90户188人。  元圩村与西峰村、马塘村、李畈村、茶棚村、长湖村、长兴村、泗湖村、毕店村、方集村、大路村、水帘洞村、文店村、街道社区、东岳村、卧龙村、桃花村、半个店村、汪庙村、南元村、北元村、洪塘村、插花村、红石桥社区相邻。  


文店村特产大全




文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