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资源状况
张圩村位于蒋集镇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与沙河铺乡、分水亭乡相邻,管辖;六塘,老圩,曲洼,田庄,坝头,倒桥,王庄何寨8个村民组,现有557户2463人,耕地2230亩,张圩村以农业种植为主,没有其他高效产业。主要经济靠种植水稻,外出务工为主。
张圩村现有两委班子成员4人,中共党员42人,其女性党员4人,现有贫困户63户148人,贫困人后发生率6%,其中2015年已脱贫11户,40人,2016年、2017年未脱贫52户108人,(其中五保户29户35人),贫困户分布于;六塘组5户14人,老圩组8户16人,曲洼组7户16人,田庄组11户32人,坝头组14户29人,倒桥组7户16人,何寨组6户12人,王庄组5户13人。
二.自然经济状况
张圩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且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收入渠道单一,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无经济作物,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都不成规模,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落后,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村里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虽有土地,水面等资源,但都没有形成规模。没有竞争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少发展依托,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三.社会基础状况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旱涝不保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村民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及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村组集体经济弱,张圩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给村里各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525103 | 464000 | -- | 查看 张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会馆街社区 |
会馆街是蒋集镇一九八七年六月撤乡建镇时蒋集村划开后建立的。现时总人口为3493人,其中回族1057人,辖十个居民组,其中一个非农业人口居民组。回族人口集中在观庙、新庄两居民组,形成了回族人口居住的集聚区。 会馆街地处蒋集镇镇区南,南至三里村交界,西至史河内堤为界,北至新街街为界,东至孙岗村、桃园村为界。蒋集的名胜古迹会馆园就座落在街的辖区内,故尔街道以“会馆”而落名。 会馆街党支部现有支部一个,四个党小组,五十八名中共正式党员,一名预备党员。60岁以上党员17人,40至60岁党员16人,40岁以下党员26人,其中有大学生党员3人。 会馆现有土地431亩,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盛产各种蔬菜、水果。 会馆街辖区内固陈老路、新路贯穿南北东西,富民路全长2千米,是新区内主要公路线。 会馆街区内现有富民小区、名胜街、盛世家园、幸福小区,共有78幢居民步行住宅楼,12幢电梯住宅楼,富民社区新建电梯楼20幢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底可以全面峻工。 会馆街在富民小区有富民超市,可以解决近三万人的生活用品,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在蒋余路南边有少数民族清真寺,给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活动提供了场所。回族集聚区群众主要以养殖牛、羊为主,现有一个菜牛养殖厂,五个养羊合作组,全年给社会提供牛肉十万斤,羊肉三十万斤,满足社会各界群众的需要。 蒋集镇第一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就建在会馆街的所在地,有近2000名小学生及学前班幼儿在这里享受现代化教育,样园面积达四十亩。 会馆街是八七年新建的,建立后一穷二白,没有像样的办公楼和公益设施,现在仍在街面100多平米的门面房办公,跟其他兄弟村相比,简直就是不能提,显得太落后了,我们恳请县委组织部、镇党委政府给予扶持解决会馆街办公条件和街基础设施。 |
童庙村 |
一、基本情况 童庙村位于蒋集镇西北部,距镇政府7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组,共758户2893人,计税面积1872亩,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共产党员41人,村“两委”班子健全。 童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97人,脱贫28户131人,未脱贫16户6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低保贫困户17户,享受低保政策22人,五保贫困户1户,享受五保政策1人。 童庙村医疗扶贫方面,住院报销的涉及13户中17人,慢性病门诊已-54人,对有需要的贫困户基本做到全覆盖;教育扶贫方面,童庙村贫困户有在校学生17户28人,全部享受相应的教育扶贫政策;危改1户4人目前已搬进新房居住;产业扶贫方面,2017年村里利用切块资金,依托我们童庙村产业扶贫基地信嘉木业对34户贫困户实施入股分红,实现每户增收1496元;童庙村共召开2次大型的贫困户转移就业培训会,鼓励贫困户在家发展生产和外出就业,并在2017年底对10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实施以奖代补,奖补资金共计25000元,为其他贫困户树立了榜样;另外,童庙村安排扶贫公益岗位人员19人就业,帮助17户贫困户发展豫南黑猪养殖。 三、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童庙村党支部班子健全,战斗力强,支部书记能力强、有威望、有责任心、积极上进,能够很好的配合镇里工作和领导支部委员开展各项工作。村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较好,会议记录等党建资料整理规范。童庙村党员素质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家党员能够积极参加村里每月定期举行的党课培训。 |
秦楼村 |
一、地理位置 秦楼村位于蒋集镇北部,西靠史灌河,东沿蒋徐路,北邻徐集乡八庙村,全村总面积约2.13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成旋网状。秦楼村部位于老庄组和大庄组交接间,全村有中共党员4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3人。 二、人口分布 秦楼村共有11个村民组,全村有915户、3780人,由南往北分别是任台组、老庄组、秦楼组、大庄组、后楼组、下台组、张店组、南庙组、徐营组、陈圩组、胡圩组。其中村民在400人以上的有秦楼组、后楼组、胡圩组三个村民组;村民在300人到400人的有任台组、老庄组、张店组、南庙组、陈圩组五个村民组;村民在200人到300人的有大庄组、下台组、徐营组三个村民组。 三、经济发展 秦楼村耕地面积约有2100亩,主要有沙土地构成,其中湾地大概有1100亩,刚地大概有1000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为主。约600户、1900人外出务工,700名学生或老人跟随务工人员外出上学生活。 四、气候环境 秦楼村所属中原气候,夏季雨水多,冬季雨水少,夏季以产生内涝,夏秋交替期易产生旱,秦楼村人居环境良好,环境宜人、树木葱葱,适宜群众居住。 五、贫困户分布干 秦楼村经最新识别、评议后,最终有贫困户98户、312人,稳定脱贫4户18人。2015年脱贫4户20人,2017年5月返贫1户7人,2017年脱贫32户146人。贫困户中五保户26户33人,低保户17户59人(一户2人既是低保,又是五保),一般贫困户52户204人。 |
栗园村 |
栗园村位于蒋集镇西南部,地处蒋集、沙河、洪埠三乡交界处,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辖9各村民组,共512户2154人。现有耕地864亩,是个人均仅4分地的纯湾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41人,贫困人口发生率6.5%。2015年脱贫3户12人,其中稳定脱贫1户5人;2017年脱贫22户50人。 目前未脱贫户32户79人,其中低保贫困户18户63人,(全村低保户共有59户61人)。五保户18户18人,残疾人42户45人,其中贫困户残疾人14户16人。 全村共有党员34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村经济收入主要是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花生为主。全村在家劳力甚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800余人。 2018年栗园村特色产业主要是以豫南黑猪养殖项目为主,带动一部分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 |
殷庙村 |
殷庙村位于蒋集镇西南部,地处蒋集、洪埠两乡交界处,距镇政府4公里,全村辖8各村民组,共535户2038人。现有耕地775亩,是个人均不足4分的纯湾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631人,贫困人口发生率7.36%。2014年脱贫23户85人,其中稳定脱贫7户22人;2015年脱贫5户22人,其中稳定脱贫2户7人;2016年脱贫44户196人,其中稳定脱贫2户10人;2017年脱贫59户178人,其中稳定脱贫3户12人。 目前未脱贫户44户150人,其中低保贫困户49户51人,(全村低保户共有70户72人)。五保户19户19人,残疾人33户35人,其中贫困户残疾人21户23人。 全村共有党员38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村经济收入主要是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花生为主。全村在家劳力慎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1200余人。 2018年殷庙村特色产业主要是以种植甜玉米和顺毛驴养殖合作社两个产业,带动殷庙村部分贫困户就近就地务工创业。还有豫南黑猪养殖项目已在殷庙村落地,又可以带动一部分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 |
三里村 |
一.基本概况 三里村共有总人口5238,总户数1231户,耕地面积1535亩,下辖13个村民组(大黄、小黄、新井、新庄、三里、麻行、桂元、马元、竹元、姚营、魏营、刘营、郭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花生,全村经济结构单一,村民收入来源以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既没有集体经济,又没有集体企业,集体收入为零。 二.党建情况 村两委成员5人,支委5人,村委4人,监委5人,中共党员91名,分为7个党小组。党支部班子健全,战斗力强,能够很好的配合党委政府工作。村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党员会议,商讨脱贫攻坚及其他中心工作,已党建为抓手,促进各项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三.脱贫攻坚情况 三里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309人,其中低保贫困户34户121人,五保贫困户23户23人,一般贫困户42户165人,贫困发生率5.9%。 2014年脱贫1户3人,2015年脱贫3户12人,2017年脱贫户43户189人,剩余未脱贫贫困户52户105人。 未脱贫贫困户中,低保贫困户16户47人,五保贫困户23户23人,一般贫困户13户35人,2018年预脱贫38户79人,计划2018年底剩余未脱贫14户26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5%以下。 四.基础设施情况 三里村前期已实施过农网改造、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但是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较落后,特别是交通不便,2017年原计划公路硬化2.7公里,已申报,路基已修整到位,等待开工;2018年计划硬化9个村民组道路,全长6237米,现已勘察丈量完毕,正在计划逐级申报。若上述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五.人居环境情况 人居环境方面,三里村前后共建设垃圾池21个,放置垃圾桶23个,垃圾清运车1辆,利用公益岗位,聘用人居环境保洁员13名,另外村委会利用转移支付资金聘用专职人居环境保洁员2名,并多次组织帮扶责任人帮助贫困户打扫卫生,并宣传人居环境政策,在多方努力下,三里村人居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下一步村两委及帮扶单位准备加大整治力度,争取为广大群众创建一个更加干净,优美的生活环境。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高集村 |
一.人口资源状况 高集组位于蒋集镇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与沙河铺乡相邻,管辖;竹元、兰营、南圩、电渠、柴庄、油坊、后圩、高集、大街9个村民组,现有535户2144人,耕地831亩,高集村以农业种植为主,没有其他高效产业。主要经济靠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 高集村现有两委班子成员4人,中共党员56人,其女性党员4人,现有贫困户55户182人,贫困人后发生率8.4%,其中2015年已脱贫7户,21人,2016年、2017年脱贫12户59人,2017年新增11户,41人,2017年底未脱贫36户102人,其中五保户14户,14人,低保户15户,60人。 二.自然经济状况 高集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且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收入渠道单一,主要以种植花生、玉米、油菜为主,无经济作物,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都不成规模,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猫爪草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落后,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村里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虽有土地,水面等资源,但都没有形成规模,没有竞争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少发展依托,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三.社会基础状况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旱涝不保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村民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及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村组集体经济弱,高集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给村里各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
桃园村 |
桃园村隶属蒋集镇,属于平原地区,位于蒋集镇东南部,距离蒋集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国土面积2.5公里,有耕地面积1623亩,其中人均耕地0.59亩,全村下辖九个村民组,农户780户人口3320人,全部是农业人口。截止2017年12月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269人,目前已脱贫27户124人,未脱贫户62户145人,全村共有党员43人,村干部职数3人。 桃园村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特色经济发展种植紫云英,大蔴,小分葱,黄心菜和养殖豫南黑猪、淮南猪,经济主要来源靠外出务工,每年劳务输出人员高达1850人,大部分分布在京津冀一带,全村全部通电,无路灯,拥有电视机500台,拥有移动电话不计其数,桃园村到镇上通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共有5条主干道,其中只有一条为硬化水泥路和2016年修建的已破损的柏油路,余者都是凸凹不平的沙石路,距农贸市场2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积1050亩,村内设施有村委会学校和卫生室。 |
孙岗村 |
孙岗村位于固始县蒋集镇镇中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环境幽美,全村现有13个自然村,农户1406户,人口4862人,中共党员66人,村干部4人,退职村干部2人。 全村耕地面积2590亩,人均耕地0.53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油菜、小麦。 全村劳动力人口约3600人,外出务工人口约2400人,务工收入为农户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孙岗村产业经济较为薄弱,近两年,在村两委和帮扶单位的关心和帮助下,种植、养殖和林产品加工等方面,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一批种养殖大户、生产企业和脱贫攻坚“多彩田园”示范工程项目脱颖而出,在转移就业和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引领示范作用 |
大营村 |
一、村情概况 大营村位于史灌河东岸,蒋集镇北部,毗邻镇区,西靠灌河,全村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公里,南长约3公里。大营村部位于下元组,距离蒋集镇政府0.5里,距离蒋徐路0.3公里。共有14个村民组,全村有1278户,5606人。土地种植面积1570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9亩,人多地少,主要种植蔬菜、小麦、玉米、油菜、花生。 二、基层党组织情况 村两委成员4人,支委4人,中共党员92名,分为87党小组。党支部班子健全,战斗力强,能够很好的配合党政府工作。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村支部制定党建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统筹推进,认真开展“两学一做。扎实开展各项党建活动,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度,定期开展“讲党课”活动,近期重点学习党的十九大关精神,通过学习教育,提高了党员的党性觉悟,增强了政 治意识,为大营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
大庙村 |
一、基本情况 大庙村位于蒋集镇正南部,地处蒋集、沙河铺两乡交界处,距镇政府4公里,全村下辖8个村民组,分别是:崔庄组、黄庄组、汪营组、五一组、小圩组、湖沿组、新河组。共计468户2018人,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075亩,中共党员40人,村两委班子成员3人。 全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经济作物和农闲打零工补贴家用,因病因残致贫为大庙村导致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 截至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48人(含稳定脱贫4户16人),其中2015年已脱贫户10户45人(含4户16人稳定脱贫);2017年已脱贫户9户19人,合计已脱贫户19户64人(含稳定脱贫户4户16人),现未脱贫户26户84人,2018年预脱贫22户74人,保留4户10人未脱贫。其中低保贫困户14户20人(全村低保户54户60人);全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12户16人全部纳入贫困户;残疾人共有9户11人(全村残疾人37户41人)纳入贫困户; 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大豆为主,耕地面积1075亩。 二、基础设施建设 大庙村2017年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070平方米,已投入使用。村级公路1.5公里的主干道已建成,涉及村民组的2.9公里道路路基已做好,等待施工。 三、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大庙村党支部班子健全,战斗力强,支部书记能力强、有威望、有责任心、积极上进,能够很好的配合镇里工作和领导支部委员开展各项工作。村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较好,会议记录等党建资料整理规范。大庙村党员素质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家党员能够积极参加村里每月定期举行的党课培训。 |
新街社区 |
新街街位于蒋集镇老街西边,史河蒋集段东岸,南与会馆街交界、北与大营村交界,属平原沙土地区。街域面积998亩,其中有常庄、周庄、新台、河底、新划、学地、埠口、新街、桂元9个居民组。村庄建设用地128亩,街区内有固陈公路段、庆中大道、堤埂路、老庄台路、春芳路、幸福路合计5200米长,面积57亩,其中两条沙石土路需修建。现有耕地808亩。全街总人口2505人,753户,常住人口1216人,外出人口1286人,现有五保30人,农村低保94人,由于新街街不在扶贫村范围之内,低保数额有限,目前还有贫困家庭人员未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本街共有党员44人,在家18人,外出26人,街“两委”班子建全,结构选配合理,已制定工作,学习计划,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正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力争做出成效。 本街经济发展主要是劳务输出和种植业,特色产业是蔬菜。 |
付集村 |
付集村位于蒋集镇东北部,属半岗半湾地区,总面积2.02平方公里,耕地3030亩,下辖9个村民组,3298人。全年2000余人(其中劳动力90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以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玉米为主。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197人,其中低保贫困户9户31人,一般贫困户41户166人。低保户82人,五保户21人,其中集中供养1人,重度残疾人补贴23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7人,留守儿童19人。党员61人。付集村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村组道路多为土路,经过2015年与2016年国家土地平整项目,解决了6个村民组出行难的问题,但仍有3个村民组群众出行困难,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因此脱贫致富速度缓慢。 付集村目前没有产业,主要依靠两个林木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等模式,带动一些农户闲时打零工,村内土地地块多且小,产权分散,还是以传统农耕种植为主,农业生产的价值不高,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有效的支柱产业,没有使群众更快的增收致富。 付集村两委班子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村级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抓手。 |
新河村 |
一、基本情况 新河村位于蒋集镇东北部,距镇政府4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组,共520户2432人。现有贫困户28户134人,贫困人口发生率5.5%。其中低保贫困户2户7人,残疾人贫困户2户10人。2015年已脱贫贫困户4户21人,2017年脱贫11户51人,未脱贫贫困户13户62人。2018年预脱贫11户48人。预计2018年底贫困人口2户14人,贫困发生率0.58%,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和外出务工。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大豆为主,耕地面积1525亩。 二、新河村目前没有产业,主要依靠一个养殖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等模式,带动一些农户闲时打零工,村内土地地块多且小,产权分散,还是以传统农耕种植为主,农业生产的价值不高,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有效的支柱产业,没有使群众更快的增收致富。 三、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新河村党支部班子健全,战斗力强,支部书记能力强、有威望、有责任心、积极上进,能够很好的配合镇里工作和领导支部委员开展各项工作。村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较好,会议记录等党建资料整理规范。新河村党员素质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家党员能够积极参加村里每月定期举行的党课培训。 四、新河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镇至村主干道为水泥路面,其他村组道路均为土路或沙石路。农业用水渠道基本为水泥渠。通生活用电,生产用电。但存在线路老化,变压器功率低,自来水工程未建,部分有通讯网络,无文化广场和文化娱乐室,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
徐岗村 |
一、基徐岗村情 徐岗村位于蒋集镇东部,距蒋集镇政府约3.5公里。东与陈集镇接壤,南紧邻牛庙村、西接孙岗村、北接新河村,绿荫成林,社会和谐稳定,环境幽美,空气宜人,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 徐岗村全村下辖15个村民组,分别是:徐岗组、双庙组、顺河组、湖滩组、小圩组、新河组、王庄组、曹坊组、井沿组、瓦坊组、罗塘组、蒋庙组、老圩组、陶营组、陶庄组。共计920户,3620人,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963亩,中共党员5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 全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经济作物和农闲打零工补贴家用,因病因残致贫为徐岗村导致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 截至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8户900人(含稳定脱贫20户92人),其中2014年已脱贫户23户100人(含14户65人稳定脱贫户);2015年已脱贫户15户65人(含5户21人稳定脱贫户);2016年已脱贫户15户72人;2017年脱贫户101户458人(含稳定脱贫户1户6人),合计已脱贫户154户695人(含稳定脱贫户20户92人),现未脱贫户84户205人,2017年12月动态调整新进入7户31人。全村低保户93户95人其中有65户68人已纳入贫困户;残疾人共有63户65人其中有43户45人纳入贫困户;全村分散供养的33户42人五保户全部纳入贫困户 三、采取的帮扶措施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目前,增世光伏项目带动87户贫困户;切块资金17.7万元用于牛庙村增世光伏入股分红带动180户;村级光伏带动60户;产业“以奖代补”申报132户,其中种植养殖23户,外出务工109户合计奖补30万元;产业扶持发展生猪养殖59户。 (二)转移就业帮扶。(1)贫困户外出务工有234人,多集中在北京、江浙等地,其中北京市务工116人;(2)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实现转移就业28人。 (三)政策性帮扶。 1、全村因病致贫60户,全村共有61户70人办理了慢性门诊。 2、教育扶贫方面,全村贫困户共有109户169名在校生,幼儿园29人、小学63人、初中37人、高中26人、大学14人,其中3人4人次享受了雨露计划共4000元;12人享受了爱心助学;其余贫困生均按政策要求学校负责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 3、全村因残致贫34户,贫困残疾人-45人。重度残疾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共有33人享受共4.224万元。 4、2016年危房改造8户、新建2户,维修6户;2017年危房改造重建9户享受补贴人数为26人32.5万元; 5、全村现有分散五保户33户42人,合计享受五保金14.56万元(包括已死亡2户2人)。 四、基础设施 1、总投资150万元长1.25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交通扶贫通村主干道已建成通车; 2、总投资200万元安全饮水已安装并投入使用; 3、农网改造前期投资65万元已整改到位,现正在积极申报下期整改计划; 4、投资18万元面积1100平方米村文化广场已建成,广播电视户户通; 5、扶贫项目,路渠塘配套总投资额近150万元,已修道路2.9公里; 6、国土整治总投资近40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正积极实施中; 7、村级光伏基地建设投资近240万元已建成使用并网发电; 8、村级卫生室已于2008年按照省标准建设规范投入使用; 合计徐岗村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1223万元。 五、抓党建促扶贫工作 规范党建室,完善相关党建制度,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慰问贫困老党员、讲党课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加强村班子建设,新选配了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村级光伏基地建成后,可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
椿庙村 |
椿庙村位于蒋集镇东南部,系分水、陈集、蒋集、沙河四乡结合部。交通闭塞。距蒋集镇政府10公里,全村14个村名组,705户,2640人,计税面积2883亩,土地确权面积4196亩。全村党员42人(其中女党员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4名。 椿庙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镇至村主干道为水泥路面,其他村组道路均为土路或沙石路。农业用水渠道基本为水泥渠。通生活用电,生产用电。但存在线路老化,变压器功率低,自来水工程未建,有线电视未通,部分有通讯网络,无文化广场和文化娱乐室,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全村特色产业,建有大型养猪厂三家,年出栏生猪2500头;养羊专业户一户,年出栏白羊200头;小龙虾养殖十户,年产小龙虾上万斤;甲鱼养殖户五户,年产甲鱼80吨左右;水塘养鱼面积750亩。 全村现有贫困户141户,421人,未脱贫户91户,211人;脱贫户50户,210人,截止18年6月死亡9户10人,其中五保户2户,户内减人8人,现实有贫困户138户,411人;未脱贫户88户205人,脱贫户50户206人。贫困户中享受五保待遇21人,享受低保待遇50人。 |
中心村 |
一、人口资源状况 中心村位于蒋集镇东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与陈集乡联塘村相邻,管辖胡庄、车庙、杨庙、黄洼、黄沟、黄岗、中心、关庙、牛圩9个村民组,现有633户2435人,耕地2067亩,中心村以农业种植为主,没有其他高效产业。主要经济靠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 中心村现有两委班子成员3人,中共党员43人,其女性党员2人,现有贫困户197户745人,其中2014年已脱贫19户99人,2015年已脱贫19户98人,2016年已脱贫57户239人,2017年脱贫49户181人,2018年预脱贫53户128人。 二、自然经济状况 中心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且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收入渠道单一,其次种植油菜、小麦等,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羊等,但都不成规模,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落后,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村里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虽有土地,水面等资源,但都没有形成规模,没有竞争力。村集体经济薄弱,缺少发展依托,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三、社会基础状况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村民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及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村组集体经济弱,中心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给村里各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
牛庙村 |
牛庙村位于蒋集镇东部,全村13个村民组,840户,3100人,党员55人,村两委4人,总耕地面积2332亩、林地120亩、宜渔水面330(新挖25口大塘),8.6公里水泥路己修好,村文化广场己建成,自来水、农网改造工程己竣工,土地整理预计可新增耕地790亩、村级光伏和三高养殖小区已经建成使用,增世光伏、水蛭养殖、小龙虾养殖和2000亩金彩中药材(艾草)种植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规划中的牛庙农民新村即将开工建设。 牛庙村目前贫困户188户756人(173+8新+8稳=189销户范国珍),2014年己脱贫12户49人,2015年己脱贫17户80人,2016年己脱贫80户357人,2017年脱贫31户122人,新增8户43人,返贫2户8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00户444人,低保贫困户72户292人,五保贫困户16人。全村未脱贫48户148人。 |
何塘村 |
何塘村位于固始县蒋集镇东南部4公里处,地处大别山区。全村有5个自然村(柿园组、范庄组、何塘组、范圩组、刘洼组),现有人口506户,1846人,中共党员32人,村干部3人,退职村干部1人。 全村耕地面积1591亩,水面面积238亩,人均耕地不到1亩,主要经济作物主要为水稻、油菜。全村劳动力人口约1300人,外出人口约1000人,务工收入为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何塘村村部占地600平方米,2012年兴建办公楼一座,四间两层,300平方米。村无经营性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源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村级财务无负债。 何塘村群众勤劳、朴实,在种植、养殖、建筑等行业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如:水稻种植面积在50-80亩种植大户有王文知、何文德、张广发、金天华等;年生猪出栏200-500头的养猪大户有范其山、王庆知;年生猪出栏50-200头的养猪大户周建新、饶龙友、金天仁;年生猪出栏20-50头的养猪户何文德、任庆合;水产养鱼大户有庙少祥、王文知、范其周;养羊大户范培信、任庆周;建筑施工队工头有庙少祥、桂木叶、刘国友等。 何塘村可开发或已开发的资源相对贫乏,没有有收益的集体经济项目;2、乡村道路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3、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土地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也不高,大大制约村民经济收入的增长。 扶贫驻村工作队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强化政策支持,统筹规划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结合村实际情况,制定脱贫规划,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乡、村两委班子作用,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优惠,着力解决缺路、缺水、缺电等问题,改善全村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扶贫驻村工作队争取各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已修建完成4.5米宽2700米长村级主干道水泥公路,3.5米宽6578米长水泥生产路,灌水渠2240米,桥2座,涵3个,挖大塘9口,大塘护坡一处,大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增产增收的基础;整修敬老院已完成,可容纳集中供养五保户22人;兴建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广播电视、宽带入户已到村民组;安全饮水有保障,已修建自来水厂一座,主副管道铺设已完成,贫困户入户免费安装,水已接通,解决了全村安全饮水问题,群众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村内生产路1600米;道路亮化、绿化2700米,水塘6口,水渠1200米,农网改造正在进行,预增设变压器2台,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用电。 通过发展金融扶贫、豫南黑猪养殖、村级光伏等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提高贫困户年收入。通过危房改造,解决了贫困户基本住房保障。 近年来,何塘村支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广大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把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致富型”人才充实到村级班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整顿调整,进一步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现在全村党员32名,发展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 |
余桥村 |
一、地理位置 余桥村位于蒋集镇北部,西靠史灌河,东沿蒋徐路,北邻徐集乡八庙村,全村总面积约2.13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成旋网状。余桥村部位于老庄组和大庄组交接间,全村有中共党员4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3人。 二、人口分布 余桥村共有11个村民组,全村有915户、3780人,由南往北分别是任台组、老庄组、余桥组、大庄组、后楼组、下台组、张店组、南庙组、徐营组、陈圩组、胡圩组。其中村民在400人以上的有余桥组、后楼组、胡圩组三个村民组;村民在300人到400人的有任台组、老庄组、张店组、南庙组、陈圩组五个村民组;村民在200人到300人的有大庄组、下台组、徐营组三个村民组。 三、经济发展 余桥村耕地面积约有2100亩,主要有沙土地构成,其中湾地大概有1100亩,刚地大概有1000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为主。约600户、1900人外出务工,700名学生或老人跟随务工人员外出上学生活。 四、气候环境 余桥村所属中原气候,夏季雨水多,冬季雨水少,夏季以产生内涝,夏秋交替期易产生旱,余桥村人居环境良好,环境宜人、树木葱葱,适宜群众居住。 五、贫困户分布干 余桥村经最新识别、评议后,最终有贫困户98户、312人,稳定脱贫4户18人。2015年脱贫4户20人,2017年5月返贫1户7人,2017年脱贫32户146人。贫困户中五保户26户33人,低保户17户59人(一户2人既是低保,又是五保),一般贫困户52户204人。 |
高棚村 |
高棚村位于蒋集镇东南部,处于蒋集、沙河铺、分水三乡交界地带,总面积3.66平方公里,耕地4500亩,16个村民组,3216人。全年有1200余人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为主。全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61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86人,其中低保贫困户14户52人,一般贫困户59户234人。高棚村基础设施落后,虽处四通八达之地,但道路多为土路,经过几年的修修补补,现在通组碎石路虽修通,但未能硬化,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若天降大雨路面冲毁将无法通行,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经济发展,因此脱贫致富速度缓慢。 高棚村目前无形成规模的产业,主要依靠小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模式,高棚村拥有水稻种植面积4500亩,但产权分散,传统农耕种植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高棚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同时于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 |
张圩村 |
一.人口资源状况 张圩村位于蒋集镇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与沙河铺乡、分水亭乡相邻,管辖;六塘,老圩,曲洼,田庄,坝头,倒桥,王庄何寨8个村民组,现有557户2463人,耕地2230亩,张圩村以农业种植为主,没有其他高效产业。主要经济靠种植水稻,外出务工为主。 张圩村现有两委班子成员4人,中共党员42人,其女性党员4人,现有贫困户63户148人,贫困人后发生率6%,其中2015年已脱贫11户,40人,2016年、2017年未脱贫52户108人,(其中五保户29户35人),贫困户分布于;六塘组5户14人,老圩组8户16人,曲洼组7户16人,田庄组11户32人,坝头组14户29人,倒桥组7户16人,何寨组6户12人,王庄组5户13人。 二.自然经济状况 张圩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且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收入渠道单一,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无经济作物,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都不成规模,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落后,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村里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虽有土地,水面等资源,但都没有形成规模。没有竞争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少发展依托,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三.社会基础状况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旱涝不保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村民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及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村组集体经济弱,张圩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给村里各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
兴隆村 |
兴隆村位于固始县蒋集镇东北,史灌河东岸,距县城25公里。与陈集、徐集接壤,和洪埠、李店隔河相望,辖8个村民组,764户、2918人、1535亩耕地。兴隆村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种植为主,人均耕地0.53亩,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和种植业收入为主,人均年收入约9765.62元。 兴隆村交通便捷,是县东北交通枢纽。南距312国道15公里,东距105国道20公里,半小时内两头通达。固陈公路邻近而过、固徐公路穿境而过,每天过往车辆达百余辆(次)。兴隆村岗畈兼有,属半岗半湾地区。南北长2公里的史灌河堤岸桑绿麻黄,鸟语花香;横穿境内的中干渠畔土沃水美,鱼肥谷香。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平坦,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景色优美。 兴隆村精准摸底识别贫困户87户,贫困人口数共计274人, 兴隆村现有村干部3人,党员37人,以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兴隆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街道社区 |
街道社区位于蒋集镇中心,距离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管辖清真、马巷、史河三个居民组,现有751户,2432人,街道社区现有两委班子成员4人,中共党员58人,其中在家党员32人,流动党员26人,社区内无贫困户,只有低保户239人,五保户11人,困难残疾人28人,重度残疾人25人。 社区内居民属非农户口,无耕地,部分居民无宅基地,未建设文化广场,基础设施简陋,居民以经营小生意或外出务工为主,收入渠道单一,发展商品生产缺乏技术,开拓市场能力薄弱,居民组集体经济弱,街道社区的集体经济基本为零,给社区各项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居民除低保、五保外无其他优惠政策补贴,缺少发展依托,导致本社区内居民生活水平底下。 社区党支部班子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切实加强社区建设,落实责任,明确责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