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信阳 >> 固始县 >> 往流镇 >> 杨营村

杨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杨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杨营村简介

  杨营村位于往流镇西部,距离镇政府4.5公里,南靠梁庄村,西依朱皋村,北临淮河,东接童新村、街道社区。
  全村土地岗湾兼备,既有丘陵岗地,又有沿河滩地,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年降水量1028㎜,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228天,霜期从上年10月至次年3月止。土壤为砂浆黑土和淤沙土,适宜农作物生长,弄业生产以水稻小麦两熟为主,辅以旱稻和花生、玉米、豆类等杂粮作物,由于地处临淮和灌溉渠系末梢,水旱灾害频繁,农村基础薄弱,交通不畅,渠系不通,电力不足,农业生产困难重重,农村经济发展迟缓,贫困面较大。
  全村现有人口462户2037人,其中贫困户49户174人,现有未脱贫贫困户16户56人,其中死亡一户一人,脱贫户33户118人,其中死亡一户二,稳定脱贫户3户12人,低保贫困户21户30人,五保贫困户8户9人,其中死亡一户一人。
  杨营村共有10个村民组,耕地4602亩,其中水田3000亩,旱地1602亩。粮食以水稻、小麦为主,年播种水稻3000亩,小麦1500亩,与小麦同季播种油菜400亩,年产水稻300万斤,小麦70万斤,油菜7万斤。
  杨营村村民除外出务工外,在家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参与建筑业打短工为主。全村外出务工890人,主要在北京、浙江、广东,以进工厂和在工地打工为主,年总收入在2600万元左右,特色产业以养鹅、养猪、养鸡为主。
  根据上级的安排、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盼,村扶贫工作组按照“总体规划、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的思路,一是计划重点发展以养猪、鸡、鹅为主的养殖业,尽可能的增加养殖户的数量,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技术水平,使之成为一大主要支柱产业;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一方面解决路、渠、电、通讯等基础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生产升级增值。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525104 464000 -- 查看 杨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杨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杨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唐庄村

  唐庄村位于往流镇北部,东部与桥沟乡张集村相接,西部隔淮河与安徽省阜南县老观乡相望,南部与本镇张圩村相邻,北部与本镇司楼村相接,总面积3.8平方公里,地属淮河滩涂。   全村现有810户,人口3613人,其中贫困户63户221人,2014年脱贫3户11人,2015年脱贫1户3人,2016年脱贫4户11人,2017年脱贫13户43人,现有未脱贫贫困户42户153人。   唐庄村共10个村民组,耕地面积3370亩,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仅0.93亩;全村现有各类农机具55台;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群众种植主要水稻、小麦为主,少量种植旱稻、玉米、油菜、花生等。年播种水、旱稻2600亩,小麦3200亩,与小麦同季油菜80亩,年产水、旱稻260万斤,小麦160万斤,油菜2万斤,村内养殖业主要是肉猪、白鹅、土鸡为主,水产养殖以养鱼为主。   唐庄村境内现有一所小学----兴淮小学,可保证全村适龄儿童入学,接受正规教育,享受各类教育优惠政策。   村有规范化医疗室一家,保障村民就近就医,享受健康优质服务。   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740人,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新疆,年务工总收入3000万元左右。  

朱皋村

  朱皋村位于往流镇西部4公里处,属往流镇西大岗,南接梁庄村,东临杨营村,北与安徽隔淮河相望,西靠本镇大寺村。   全村505户2477人,分布于9个村民组。全村耕地面积2045亩,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农业生产以稻麦两熟为主,少量种植油菜、玉米等农作物。   村内养职业主要以养猪、养牛为主。村内有往观路和至梁庄两条水泥路。   朱皋村为扶贫面子村,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共有贫困户67户229人,按照相关要求,因户施策,一户一策,对全村47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朱皋村现有党员44人,作为党员他们起了带头作用,给村里増添光彩,做了好榜样。  

大寺村

  大寺村位于往流镇西部,南与往流镇邓圩村接壤,西边是淮滨县谷堆乡,东靠往流镇朱皋村,北与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镇隔河相望。大寺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全村由村中心向四周海拔逐渐降低。   全村现在有人口4071人,下辖11个村民组,现有耕地7000亩,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村内养殖的的水域面积约800亩,主要由两个水库和一些小的养殖塘构成,但都是粗放式养殖,缺少精养塘。白鹅养殖是大寺村的特色产业,年出栏白鹅一万多只。   经济的发展,使大多数村民摆脱了贫苦,过上了好日子,但还是有一些村民因为种种原因,仍然处于贫困。经过精准识别,全村现有贫困户74户230人,其中:2014、2015年脱贫16户64人(稳定脱贫户,不再享受政策);2017年脱贫18户55人,尚有40户111人未脱贫。为切实抓好脱贫攻坚,镇下派了工作组,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因户施策,一户一策,对全村74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工作稳步推进。  

邓圩村

  邓圩村在往流镇西南部,西部隔白露河与淮滨县谷堆镇王围村相望,北部与大寺村相邻,南部与观堂乡杨庙村、王庄村相邻。东部与梁庄村相接。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驻邓岗村民组。明属朱皋里,清属东隅里朱皋保,民国初属三河尖区,1940年属往流乡第五保,1949年属桥沟区田豆腐店小乡,属桥构区,1951年8月随桥沟区划属淮滨县,同年10月改属往流区。1956年为邓圩高级社,属观堂乡。1959年人民公社化后更名邓圩生产大队,文革时期改名东风大队,随后恢复为邓圩大队,1961年属大寺小公社管辖,1962年属往流公社,辙公社建乡镇后更名为邓圩村至今。地形多为小丘陵,有平畈。全村755户,3022人,耕地面积10658亩,邓圩村辖邓岗村民组、邓圩村民组、余头店村民组、余庄村民组、王岭村民组、三里塘村民组、四里塘村民组、豆腐店村民组、许庄村民组、果园村民组、后李岗村民组、前李岗村民组、竹林村民组、竹园村民组等15个村民组,12个村庄。土壤为黄泥土,主要生产水稻、小麦、大豆。农民年收入为6680元。   邓圩村境内白露河东岸边老母猪园,于1986年退耕还林植栽植树2500亩,上级政府对退耕还林每亩发给125元的补贴款。   马岗灌渠三分干渠从观堂乡王庄村流入邓圩村,渠道长1100米,然后通往梁庄村、朱皋村和大寺村。   大寺至新店公路从邓圩村经过,水泥路面,路段长2000米,固始县城到大寺的公交车经过邓圩村路段,每半个小时一次班车。   邓圩村境内有一所邓圩小学,始建于1858年。张兆国、丁纪文、张端任校长,2008年建教学楼一座,2014年10月有学生86名,教师5名。   村内有国家统一标准建成的医疗室一处,医生李东白经营管理,负责邓圩村村民的疾病防治等工作。医疗设备齐全。   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邓圩村现有贫困人口98户278人,占总人口的9.1%。经过四年扶贫大部分贫困人口已脱贫,其中2014年脱贫6户20人,2015年脱贫27户93人,2016年脱贫4户13人,2017年脱贫13户54人,已脱贫贫困户(不享受政策)17户58人,现有贫困户49户101人。全村低保73户83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5户35人,家庭人口91人,五保27户32人,其中五保贫困户25户30人。现有贫困户中因病致贫54户,因残9户,其他致贫因素18户。  

梁庄村

  梁庄村地位于往流镇西南部,耕地面积2126亩,全村共有18个村民组,584户2625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0户860人,其中2014年脱贫66户244人,2015年脱贫25户96人,2016年脱贫77户350人,2017年脱贫23户108人,现有未脱贫19户66人。 梁庄村与唐庄村、朱皋村、大寺村、邓圩村、六里村、窑北村、大庙村、杨营村、赵圩村、街道社区、司楼村、渡口村、郑营村、陈族村、白湖村、陈圩村、张圩村、罗圩村相邻。  

六里村

  六里村位于镇政府西南部,南部与观堂乡陈棚村相邻。东部与余棚村相接,西边与梁庄村相接壤,北边与陈圩村相接。驻中心村民组,以境內六里命名。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6100亩,15个村民组,16个村庄,681户,现在人口2734人。明属梁安里,清属东隅里,国民初属三河尖区,1940年属往流乡第十三保,1949年建六里乡,属桥沟区,1951年8月随桥沟区划属淮滨县,不久改属往流区。1956年建六里高级社,属往流中心乡。1959年改六里大队,属往流公社,1960年归属固始县,1962年属往流公社。文革时期曾更名为红岩大队,以后又恢复为六里大队,1983年撤公社建乡镇后更名为六里村,属往流集乡。1986年属往流镇。地属平原,有少量坡地。黄褐土,鲶鱼山干渠通村过境,有小水库18座,水塘39口,农机和车辆172台。简易公路过六里村通到往流集。境内有十六支渠灌渠引鲶鱼山干渠的水灌溉   农田。   六里村辖:塘梢、周圩、王圩、梅庄、四里庄、丁圩、前楼、后楼、枣庄、黄岗头、中心、郎庄、张庄、郑圩、郑庄等15个村民组。土壤为黄泥土,主要产水稻、小麦等农作物,有种西瓜的习惯,农民人均纯收入6480元村境内于1958年建六里小学一所,2012年6月建教学楼一幢,现有学生46名,教师5名。建校以来,陈福宽、赵主仁、王学军、谢春启、单业静(女)等任校长。   村内有卫生医疗室一处,建有全省标准卫生室房屋,由乡村医生庞建芝负责管理,医疗设备齐全。   村里有王玉凤创办的私营幸福幼儿园一所,占地10亩,教学楼两幢24间,入学幼儿298名,幼丿儿教师26名,校车7辆。   2012年,村民李同华在村部旁边建超市一座,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经营香烟、白酒、食品等商品,货物一应俱全。   扶贫现状   六里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277人。其中:2017年未脱贫户45户143人,2017年新增贫困户5户24人,2015年脱贫户25户104人(其中稳定脱贫户9户23人),2016年脱贫户3户6人,2017年脱贫户13户45人,共计脱贫41户155人。2018年未脱贫户37户122人。   建档立卡贫困户类型:一般贫困户37户146人,低保贫困户35户,低保人口40人,家庭人口118人,五保贫困户6户,家庭人口13人。   2017年危房改建4户9人。   公益岗位26户30人。   异地搬迁17户56人。   以奖代补35户奖励金额86000元。   金融扶贫小额贷款13户。   医疗扶贫34户(其中慢性病31人、大病13人)   教育扶贫16户24名学生受益。  

窑北村

  窑北村地处乡政府西北部,区域面积416.36公顷,耕地面积2126亩,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290户1050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95人,其中2016年脱贫1户4人,2017年脱贫11户16人,现有未脱贫21户75人。 窑北村与唐庄村、朱皋村、大寺村、邓圩村、梁庄村、六里村、大庙村、杨营村、赵圩村、街道社区、司楼村、渡口村、郑营村、陈族村、白湖村、陈圩村、张圩村、罗圩村相邻。  

大庙村

  大庙村地处往流镇政府东南部,区域面积413.3公顷,耕地面积4200亩全村共有20个村民组,920户3680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270人,其中2014-2015年脱贫19户70人;2016年脱贫0户0人;2017年脱贫17户60人,现有未脱贫46户141人。 大庙村与唐庄村、朱皋村、大寺村、邓圩村、梁庄村、六里村、窑北村、杨营村、赵圩村、街道社区、司楼村、渡口村、郑营村、陈族村、白湖村、陈圩村、张圩村、罗圩村相邻。  

杨营村

  杨营村位于往流镇西部,距离镇政府4.5公里,南靠梁庄村,西依朱皋村,北临淮河,东接童新村、街道社区。   全村土地岗湾兼备,既有丘陵岗地,又有沿河滩地,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年降水量1028㎜,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228天,霜期从上年10月至次年3月止。土壤为砂浆黑土和淤沙土,适宜农作物生长,弄业生产以水稻小麦两熟为主,辅以旱稻和花生、玉米、豆类等杂粮作物,由于地处临淮和灌溉渠系末梢,水旱灾害频繁,农村基础薄弱,交通不畅,渠系不通,电力不足,农业生产困难重重,农村经济发展迟缓,贫困面较大。   全村现有人口462户2037人,其中贫困户49户174人,现有未脱贫贫困户16户56人,其中死亡一户一人,脱贫户33户118人,其中死亡一户二,稳定脱贫户3户12人,低保贫困户21户30人,五保贫困户8户9人,其中死亡一户一人。   杨营村共有10个村民组,耕地4602亩,其中水田3000亩,旱地1602亩。粮食以水稻、小麦为主,年播种水稻3000亩,小麦1500亩,与小麦同季播种油菜400亩,年产水稻300万斤,小麦70万斤,油菜7万斤。   杨营村村民除外出务工外,在家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参与建筑业打短工为主。全村外出务工890人,主要在北京、浙江、广东,以进工厂和在工地打工为主,年总收入在2600万元左右,特色产业以养鹅、养猪、养鸡为主。   根据上级的安排、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盼,村扶贫工作组按照“总体规划、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的思路,一是计划重点发展以养猪、鸡、鹅为主的养殖业,尽可能的增加养殖户的数量,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技术水平,使之成为一大主要支柱产业;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一方面解决路、渠、电、通讯等基础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生产升级增值。  

赵圩村

  赵圩村地处乡政府东部,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6亩,全村共有8个村民组,375户1518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44人,其中2015年脱贫17户54人,2016年脱贫5户14人,2017年脱贫14户39人,其中享受政策的有24户74人,现有未脱贫11户37人。 赵圩村与唐庄村、朱皋村、大寺村、邓圩村、梁庄村、六里村、窑北村、大庙村、杨营村、街道社区、司楼村、渡口村、郑营村、陈族村、白湖村、陈圩村、张圩村、罗圩村相邻。  

街道社区

  往流街道社区,位于固始县城以北30公里处,与安徽省阜南县隔河相望,是两省三县(即安徽、河南两省,固始.淮滨.阜南三县)结合部,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水陆交通便利。204省道穿境而过,328国道正在前期筹建中,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建设位于全镇首位。特别是至十八大以来,我社区的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已步入小康社会。   社区的地理概况是:西高东低、北有淮河、往南地势平坦。丘陵、滩涂各半,过去易涝易旱,现在是涝能排旱能灌。有千年淮河故道,有郎湾、邢营两处淮和渡口,历史以来淮河是主要的交通之一,生意繁荣、经济发展较快,自古就有“一黎、二蒋、三往”的俗称,是指商贸繁荣、物流云集。建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鲶鱼山灌渠分支十六支渠,从我社区穿过,现由于集镇发展与建设的需要变成了暗渠,大大改变了干旱的状况。由于国家大量投入对淮河的治理,彻底改变了过去“十年九涝”的面貌。   往流镇(街道社区)是历史文明古镇,具有文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文人志士辈出。解放前往流镇有文王庙、文昌宫、唐子庙、光棍庙、倒座观音庙等名胜古迹。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两峡一庙、一步三空桥;庙院以南三条街;庙院东南角有三棵大槐树,上不粘天下不粘地,这形容古代往流镇的繁荣美丽。建国前往流街道社区出现了很多名人志士,像张汇九、杨松柏这样的历史人物一直流传至今。   历史沿革:现在的街道和社区始建于1949年,当时叫往流镇公所,文革期间,受一月风暴的冲击,被合并到张圩、陈圩、杨营村,一九八一年重新组建,名字仍叫往流镇公所,一九八六年往流*改镇后,往流公所更名为往流街公所。后随着基层组织趋于完善,又更名为往流街道居民委员会。二零一四年又被命名为:往流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   基层组织情况:街道社区下辖20个居民组,其中农业居民组十一个,非农居民组九个,总户数2703,总人口10500人,土地面积1460亩(含非耕地)。其中户籍人口3650人,外来人口6850人,社区干部7人,组干部29人,党员114人,其中有3名在外创业成功的党员,他们是潘贤超、王开友、潘西刚。   集镇建设情况:建国前俗称往流四条街,截止现在集镇建设突飞猛进,由原来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集镇发展到5.27平方公里,除汇九达到、金光大道、东方大道、康庄大道、农民大道、松柏大道等主干道外,现发展为大小街道共64条,促进了我社区及全镇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特色产业:农业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为主要产业,特色产业固始鸡、养猪、养鹅、蔬菜、花卉等。商贸建设主要是以集镇为依托,利用地处集镇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工业、商业、饮食、服务、娱乐、建筑、运输等行业。现有个体工商户385家,从业人员1500多人,创年产值伍仟多万元。   旅游开发产业:近年来随着集镇建设的发展,共建旅游景点10,以204省道为绿化长廊,共建有明珠花园、淮河风情园、九松亭、淮河明珠牌坊、政府新区、淮河花园。  

司楼村

  村庄总户数729户,3320人,辖16个村民组,总建设用地90亩。司楼村2014-2018年贫困户合计296户,1140人。已脱贫252户,1004人。其中2014年脱贫65户244人,2015年脱贫104户372人,2016年脱贫48户233人,2017年脱贫35户155人,已脱贫户中不再享受扶贫政策的55户198人。目前未脱贫44户136人,其中,2018年新增9户24人。   (3)农村经济发展概况:司楼村共有4200亩土地,其中水地1800亩,旱地240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年播种水稻1800亩、小麦2400亩,与小麦同季在水地种植油菜300亩,年产小麦144万斤、水稻180万斤、油菜6万斤。   (4)村庄居民除外出务工以外,在家主要以种植农作物、搞养殖和建筑工地打短工为主,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200人,主要在浙江、北京,主要是进厂务工和在工地打工,年总收入占4000万元左右。特色产业为养鹅、养羊和水产养殖,养鹅4万只、养羊600条、水产养殖400亩。   (5)村庄内没有古建筑、古遗迹,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不突出,村庄居民房多为老式的砖混抵挡平房。   (6)村庄除和其他5个村一所小学、2个医疗室(4个床位)外,基本无公共服务设施,村庄供电电力明显不足,高峰期经常停电,无供水设施,居民用水以手压井地表水为主,非安全用水,排水设施无、通讯不畅,垃圾无集中点,基本条件欠账很大。  

渡口村

  一、历史沿革   渡口村在往流镇东北部,以境内旧地名苗渡口命名。渡口村东部与司楼相接,西部隔淮河与安徽省阜南县老观乡陡诃沿村相望,南部与司楼村为邻,北部与郑营村相连。总面积2.8平方公里,以前称为渡口大队,文革时期改为解放大队,随后恢复渡口大队,由公社改为乡镇后,改为渡口村,1976年从司楼大队分出建渡口大队。1983年改渡口村,属往流乡,1986年属往流镇。2001年,陈族湾――大港口水利工程开始后,渡口村有2216名村民村民集体搬迁到唐庄移民区居住。渡口村原有一所小学,集体搬迁后,学校撤销。渡口村辖新河村民组、马行村民组、郭圩村民组、河头村民组、西埂村民组、陈庄村民组、腰店村民组、韦庄村民细、新建村民组、邓圩村民组、张圩村民组。11个村民组,6个村庄。地属淮河滩涂。   二、基本情况   现有583户,人囗2240人。在册贫困户户149人,其中2015年脱贫户3户10人,2016年脱贫户2户7人,2017年脱贫户7户33人,2018年未脱贫贫困户43户99人,新增贫困户19户34人。全村低保户49户52人;五保户20户22人,其中贫困户低保户21户24人;五保户20户22人。   三、产业发展情况   渡口村共有1567亩耕地,在家主要以种植农作物、搞养殖和建筑工地打短工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与小麦同季在水地种植油菜亩,年产小麦132万斤、水(旱)稻160万斤、油菜1.5万斤。其中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4户,农机具11台,畜禽主要以鸡、鹅为主,养殖大户2户。   全村外出务工人员约740人,主要在浙江、北京、广东、上海、新疆,主要是进厂务工和在工地打工,年总收入占1680万元左右。   四、集体荣誉   2009年4月,荣获镇党委、政府综合工作一等奖。2011年3月,荣获镇党委、政府综合工作一类村。2013年4月,荣获镇党委、政府综合工作二类村。   2014年2月,荣获镇党委、政府综合工作二类村。   2015年1月,荣获镇党委、政府综合工作二类村。2016年2月,荣获镇党委、政府综合工作二类村。   2017年2月,荣获镇党委、政府综合工作二类村。   2018年2月,荣获镇党委、政府综合工作二类村。   五、组织建设情况(历任支部书记)   陈长山(1950年1月~1956年5月,已故)   邓泽会(1956年6月~1961年11月)   邓泽恕(1967年12月~2001年3月,己故)   邓怀义(2001年3月~2002年3月)   李世锋(2002年4月~2005年10月,镇干部兼任)   徐亚洲(2005年10月~2006年11月)   王亮臣(2006年12月~2007年3月)   张仁才(2007年3~2009年4月,农业职工兼任)   王彬臣(2009年4月~2018年5月)   邓怀义(2018年5月至今)  

郑营村

  郑营村位于往流镇东北部,北临淮河,全村现有居民695户2765人,耕地2622亩,18个村民组。其中有8个居民组在2001年移民搬迁至丰港乡张集村西边居住俗称“岗上”,10个村民组未搬迁,俗称“湾里”。   村传统农业以水稻为主、小麦为辅。近年来莲藕种植规模达1000余亩,养殖业中的白鹅养殖达2000多只,固始鸡养殖达7000多只,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诸如喻丙怀、郭国富、叶先东等养殖大户。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外出人数达1000人以上、务工地以江苏、浙江、北京居多,主要从事建筑、蔬菜种植、废品回收等行业,年创劳务经济近3000万元。   全村共有党员52名,一个党支部,党支部委员3人。   2014年县委、县政府打造的陈族湾万亩优质农田项目工程。修建了主要的交通道路。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带来了极大的改善。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了实惠。   村内共有2所小学,一个村医疗室,一所民办幼儿园,基本无公共服务设施,村民供电电力明显不足,电力设备老化,陈旧,高峰期经常停电,线路需整改。搬迁人口现已安装了自来水入户,未搬迁人口无供水设备,居民用水以手压井地表水为主。非安全用水,排水设施不顺畅,垃圾无集中点。基本设施欠缺较大。全村群众无卫生厕所。全村无公共照明设备。  

陈族村

白湖村

  白湖村位于往流镇北部,属淮河流域。北临安徽省;南邻丰港乡;东接三河尖镇;西靠郑营村,系平原地。距往流镇政府10公里。   全村辖13个村民组,因陈大工程折迁,有8个村民组移居到丰港乡张集村境内居住,还有5个村民组仍留居在老围堤内居住。全村现有农户652户、2946人,村干部3人,党员53人,其中60周岁以上党员占60%。到目前全村共有贫困户46户、152人,2014年脱贫1户、4人;2015年脱贫16户、61有;2016年脱贫1户、4人;2017年脱贫13户、39人,到2018年白湖村现有贫困户为15户43人(死亡1人)。   白湖村现有耕地面积为3500亩,其中水田230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年产水稻约230万斤,小麦约45万斤。   白湖村村民除外务工以外,在家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附带以做建筑零工和捕捞小龙虾为辅。全村外务工为1720人,务工地主要在江苏无锡,以进厂和在工地上干活为主,年可创收5100多万元。   养殖业以养牛、养羊为主,皆可创收。  

陈圩村

  陈圩村位于往流镇南部一公里处,属往流镇南大门,南接李店镇田庙村及本镇六里村,北与安徽隔淮河相望,东连本镇余朋,西靠本镇童心村。   全村628户2693人,分布于11个村民组。全村耕地面积3703亩,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农业生产以稻麦两熟为主,少量种植油菜、玉米等农作物。   村内养职业主要以养猪为主,现有一家养猪专业合作社。可带动陈圩村部分贫困户脱贫致富。经过整村推进后,村内交通、灌溉等基础设施有啦较大改善。   陈圩村为县重点扶贫村,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共有贫困户42户104人,有县审计局驻村工作组和镇工作队一起按照相关要求,因户施策,一户一策,对全村42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陈圩村现有党员40人,作为党员他们起了带头作用,给村里増添光彩,做了好榜样。  

张圩村

  张圩村地处往流镇东北部,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94亩,全村共有15个村民组,615户2581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315人,其中2016年脱贫7户21人,2017年脱贫14户46人,现有未脱贫21户64人。 张圩村与唐庄村、朱皋村、大寺村、邓圩村、梁庄村、六里村、窑北村、大庙村、杨营村、赵圩村、街道社区、司楼村、渡口村、郑营村、陈族村、白湖村、陈圩村、罗圩村相邻。  

罗圩村

  一、村情简介   罗圩村地处往流镇东部,东临丰港张谢集村,南临李店乡杨圩村,属三乡镇结合部。204省道穿境而过,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583户2329人,村干部5人,组干部12人,党员50人,耕地面积238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鸡、养鱼为主。村组公路畅通,村民出行便利,村内有集市交易市场一处,村小学一所,卫生室一个,有文化书屋,村部占地约1000平方米,有办公场所及设施,有种植合作社2个,养殖业合作社3个,贫困户73户232人,未脱贫36户90人(2018年底实现全部脱贫)。   二、贫困原因分析   1、文化素质低致贫   从贫困人口看,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85%,初中文化占15%,文化素质低,导致思想安贫守旧,观念落后,生活标准低,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脱贫信心和勇气,依靠上级救助,等、靠、要思想严重,观念守旧,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因病致贫   有的居民因患大病或慢性病,虽然有合作医疗,但高额的费用或长期治疗丧失劳动力导致家庭贫困。   3、缺劳动力致贫   有些家庭缺劳动力,加上种植单一的农作物,农资成本高,除去工资等费用种植收入所剩无几,导致贫困。有的家庭即便有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收入有限,仅能维持自身生活,对家庭收入贡献不大。   4、缺资金,缺技术致贫   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有些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有些群众想干而不敢干,缺资金,缺技术成为制约贫困户脱贫的瓶颈。   5、其它原因致贫   有些贫困户自身素质较低,致富本领不强,靠种几亩地,打个小工养家糊口,一遇天灾-便陷入困境。   三、脱贫目标   拟定于2015年脱贫16户65人,2016年脱贫7户34人,2017年脱贫45户129人,2018年全部脱贫。   四、脱贫措施   1、扶贫扶到心上   针对73户232人,村两委经认真研究分析,村干部包户座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宣传上级扶贫政策,把上级拔付的到户资金落实到贫困户身上,让贫困户真正从心底里感受到党的温暖。   2、扶贫扶到根上   (1)项目带动。以众诚种植合作社为依托,已有8户贫困户的低洼易涝田块参股,发展芡实种植,每户每人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   (2)发展支柱产业,利用种植、养殖大户带动,因户制定,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发展6户贫困户从事养殖业,14户贫困户从事种植业,17户贫困户介绍外出务工和村内务工。   (3)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利用危房改建项目资金,对17户居住条件差的贫困户进-屋改造,对不能居住的11户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利用土地整治,一事一议,人居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向贫困户倾斜,对生产道路、渠、塘进行硬化、疏通、改造,努力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罗圩村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支部书记任组长负总责,两委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包户到人,做到干部人人头上有任务,有责任。   2、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帮助贫困户协商资金、技术,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期完成脱贫目标。  


杨营村特产大全




杨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