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坊村位于李店镇北部,距固始县城北部20公里,东接梧梓庙村,西连杜营村,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有水泥硬化公路连通,交通便利。全村幅员面积4.35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民小组,1001户,3269人。有耕地面积4320亩,林地面积150亩。
贫困人数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204人,低保54户138人,五保23户23人,一般贫困户15户43人。(其中2017年12月新识别6户8人)。
脱贫人数
2014年脱贫1户2人,2015年脱贫4户11人,2016年脱贫13户39人,2017年脱贫11户31人,共脱贫29户83人,未脱贫63户121人,2018年预脱贫51户107人,贫困发生率保持在0.5%以下。
致贫原因
因病致贫63户133人,因残致贫12户28人,因学致贫3户14人,缺资金10户23人,缺劳力3户3人,缺技术1户3人。
扶贫政策
小额贷款3户,教育扶贫35人,健康扶贫目前54人,转移就业33人,2017年危房改造10户已建成10户,三高入股分红55户,三高养殖产业扶贫9户,香菇产业扶贫64户,王氏水产带动6户,瑞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委会是经济合作主题,每年向村委会缴纳合作社租赁费3.1万元,并带动15户,自主发展养殖项目5户,省外务工12户15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525118 | 464000 | -- | 查看 糖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保社区 |
三保社区是河南省信阳固始县李店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41152511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1525。邮政编码为464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76 ,车牌号码为豫S。与三保村、竹圩村、杜营村、桑场村、熊集村、沈圩村、周圩村、老李集村、李店村、竹岗村、梧梓庙村、杨圩村、糖坊村、田庙村相邻。 |
三保村 |
三保村地处李店镇政府所在地,属岗坡微丘,全村860户,3770人,辖18个村民组,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391公顷,其中林果260亩。三保村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水稻、小麦、油菜、西瓜、葡萄等特色产业和家庭式养殖,农民创收主要以外出务工创业,劳务收入为主要来源。省道204穿境而过,三保集镇市场自然形成各类物流交易中心,农贸市场大小商家,中型超市、各行政,教育、医疗等机构均属三保村辖区,村组通水泥路及安全饮水基本达到组组覆盖。马岗干渠及中干十七支两大渠系横跨三保村上下游,多年来造福三保村村民。产业发展和扶贫项目在三保纷纷落地,如宝通新型板材有限公司、‘李店预制厂、富林葡萄及扶贫养殖小区建设等正在发挥作用或即将发挥作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贫困户就业产生了强大合力。 自脱贫攻坚以来,三保2014年脱贫5户19人,2015年脱贫106户406人,2016年脱贫6户20人,2017年全年脱贫15户52人,现有贫困户132人。 2018年现有贫困63户132人,其中五保户17户17人,低保户46户115人(享受51人);因病致贫27户50人,因残致贫14户40人,因学致贫4户12人,其他18户30人。 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致贫原因是:村庄分散,交通相对不便,农田水利对落后,各类资源匮乏,总体产业发展不足,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 |
竹圩村 |
竹圩村地处李店西1公里处,属高岗丘陵地带,东至三保村交界,西与观堂乡相邻,南靠桑场村,北接杜营村,全村辖15个村民组,共691户2980人,耕地面积3128亩。 一、“两委”班子状况 (一)“两委”成员情况。 支部书记(村主任):钱万友,男,52岁,初中文化,2007年10月入党,住竹圩村门北村民组,主持村全面工作,分包汤营、粉坊、刘营、陈营共4个村民组。 支部委员(文书):杨焕林,男,53岁,高中文化,1999年12月入党,住竹圩村粉坊村民组,分包程楼、杨柳、竹元、杨营、甲沟、堰湾共6个村民组。 支部委员、计生专干:袁福才,男,55岁,高中文化,2003年7月入党,分包:孙洼、下圩、韩营、新春、门北共5个村民组。 (二)党组织活动情况。 2014、2015、2016、2017年共召开党员生活会12次,组织党员学习12次,参会党员60%以上。召开村民代表会12次,群众比较满意。 二、党员队伍状况 全村共有党员61人,其中:男51人、女10人、大专以上学历14人、高中学历9人、初中学历21人、小学以下17人,平均年龄49岁(附党员登记表),每年发展新党员1名,党组织生活比较正常,外出创业党员21名,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在京党员由镇在北京组建的临时党支部管理。 三、公共基础设施情况 竹圩村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西瓜、大豆为主导产业,其经济来源基本上是外出务工,由于地理位置的环境差异,发展相当缓慢,严重制约着竹圩村经济发展。2014年初,村两委班子制定了竹圩村脱贫计划。 一、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实现水泥公路到组率达90%,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99%,配套完善村级供水。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健全村级卫生室及配套合格村医,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 三、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处理。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村委会经济收入来源。除上级转移支付外,别无任何收入。 2、村民经济收入情况。全村一是靠种养业,二是外出务工收入。低保户61人,五保户22人,贫困户66户180人。 3、村民产业支撑。除农业、种养业外,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 五、精准扶贫 竹圩村2014年贫困户42户153人,经过四年脱贫,截止目前,贫困户40户84人,其中五保户21户22人,低保户16户54人,其中:A类3户3人,B类13户13人,一般贫困户3户8人;残疾8户10人(一级1人、二级5人、三级2人、四级2人);教育扶贫24户38人,其中:已享受17户26人,其中:国机励志2人、雨露计划2人;健康扶贫32户38人已办理慢性病门诊,贫困户住院已报销26户31人;危房改造6户8人;转移就业25人;三高寄养37户136人;香菇寄养38户136人;计生奖扶3户4人、独生子女2户4人;以奖代补19户78人;金额扶贫1户2人。 (二)2017年删除5户15人,新增3户13人,脱贫13户52人。 |
杜营村 |
一、地理位置 杜营村地处镇政府北部,204省道纵贯全村南北,属岗坡微丘,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耕地。下辖李庄、夹道、赵庄、崔行、杜营、胡圩、薛庄、王庙、瓦房、叶庄、井沿、许庄、糖坊、大桥、褚庄、下行等十六个村民组。 二、人口分布 全村现有农户811户2622人,其中男性1366人,女性1256人;劳动力1584人,外出务工1099人。 三、经济发展 杜营村是一个农业村,历年来当地勤劳的农民都注重农业生产,把农业放在首位,兴修水利,科学选种、育苗、施肥,走农业集约化道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域规划进行土地整合和重新布局,使村域土地充分发挥其生产、生活、养殖等方面的功能。杜营村的工业和个体服务业逐步发展起来,并初具规模,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村土地面积5960亩,其中可耕地4760亩,水面350亩,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少量种植油菜、西瓜等经济作物。 四、基础设施 杜营村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约8.2公里,尚未实现组组通。第一书记驻村后增加规划的16条共9.2公里道路中,9条是连接村民组的道路,1条是生产路,6条是村民组内道路。规划的原则是尽可能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规划的9.2公里道路完成后,不仅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组内的主要道路也将进行硬化,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 截至2017年底,杜营村已全部实现水、电、路、文、卫等基础设施配套。驻村帮扶单位省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投入400万元铺设村级水泥路累计达12.2公里,投入70万元新建一座提灌站,投入40万元架设了100盏太阳能路灯。 五、致贫原因分析 杜营村自然资源贫乏,没有主导产业支撑,致使种植业发展也没有很好的基础,粮食产量低,村容村貌改变困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贫穷帽子仍然难以甩掉。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制约村民发展的根本原因。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二)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们照顾,留守家庭、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很多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在镇上寄宿就读。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镇上,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学费、生活费支出较大,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三)自觉掌握科技知识意识欠缺。一些农民不适应现代科技运用,停留在小农经济意识层面,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只会按部就班地使用传统模式,如果遇到瘟疫或者天灾就会致贫,加上粮食和牲畜价格变动频繁,有时生产出来的实物不抵成本费用,从而老百姓感觉有时入不敷出,对发展种植业及养殖业积极性不高。 六、贫困分布 2017年11月省县动态调整期间,杜营村高度重视、迅速反应、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宣传动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七类人员”村民小组评议活动,参与镇村干部14人,参与评议群众1000余人,在家人员全部参评,在外人员全部征求意见并电话告知评议结果。 通过评议,全村共清退不符合贫困户识别标准的1户2人(为2016年脱贫户),新识别进入7户15人,返贫3户10人,脱贫8户24人。 截至2017年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户86户236人,含2014年脱贫户6户17人,2015年脱贫户12户52人,2016年脱贫户12户45人,2017年脱贫户8户24人,贫困户48户98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户10人,低保贫困户22户60人,五保贫困户23户28人)。 |
桑场村 |
一、地理位置 桑场村处于李店镇西南部,西与观堂乡接壤,距镇区2.5公里,属岗坡微丘陵,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耕地。下辖庙庄、李寨、杨庄、何岗、张庄、新庄、蔡庄、新桥、新建等九个村民组。 二、人口分布 全村现有农户264户,1078人。农业人口1078人,劳动力646人,外出务工387人。 三、文化卫生 全村在校学生60人,其中学前教育16人,义务教育34人,高中及以上教育10人。 2016年,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39人,占人口总数的40.7%;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74人,参合率99.9%;享受低保38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2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在镇范围内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 四、气候环境 桑场村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温润区,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冷暖适中,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春季:冬夏之间短暂的过渡时期,北方的冷高压势力减弱,南方暖气流北进,双方进退频仍,形同拉锯。导致气温回升慢而不稳,常阴雨连绵,并多伴有低温,降水量仅少于夏季。夏季:7-8月是全年最热时段,平均气温27-30℃,最高气温一般在36℃左右,个别年份可达40-42℃。来自热带海洋的夏季风带来大量的暖湿空气,与南下的冷气流相遇时常产生较大的降水。秋季:高空西风带南移加强,东南季风减退,气温宜人且下降平稳,多晴天,降水显著比夏季减少,但9-10月也常有暴雨和连阴雨。冬季:全境位于蒙古高压的东南部,地面盛行干冷的西北风,空气湿度小,无平寒期,日平均温一般在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年份-7℃左右,个别年份可低至-21℃,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左右。 五、经济发展 桑场村是一个农业村,历年来当地勤劳的农民都注重农业生产,把农业放在首位,兴修水利,科学选种、育苗、施肥,走农业集约化道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域规划进行土地整合和重新布局,使村域土地充分发挥其生产、生活、养殖等方面的功能。全村耕地面积2337亩,水面420亩,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少量种植油菜、西瓜等经济作物。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9元。 六、贫困分布 全村2014年6月建档立卡之初,共有贫困户17户56人,当年脱贫2户6人,2015年脱贫2户7人.后经多次精准识别,截至2017年4月,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80人,2014年脱贫2户6人、2015年脱贫2户7人、2016年脱贫2户9人、2017年脱贫1户3人,脱贫户共7户25人;现有未脱贫户28户55人,其中,一般贫困户5户10人,低保贫困户11户33人,五保贫困户12户12人;因病致贫15户,因残致贫4户,其他致贫原因16户。 七、基础设施 全村有194户通自来水,有26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6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6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64户(分别占总数的100%和100%)。 桑场村各村民组实现水泥路村村通;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337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33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16亩。 桑场村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截止目前已享受危房改造17户,维修13户。 八、基层组织 桑场村建有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3人。 九、帮扶措施 教育扶贫8户13人,医疗扶贫全覆盖,办理慢性病门诊9人,三高寄养19户,香菇寄养19户,转移就业18户,就业小龙虾养殖1户7人。 |
熊集村 |
熊集村在李店镇南部。204省道西侧。驻地熊小集。辖13村民组,11个自然村。面积4.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70亩,724户,2484人。地属丘陵,地势东低西高。土壤为黄棕土、水稻土。马堽干渠经村境,毛渠4条,水塘89口,总水面395亩。有效灌溉面积2100亩。主产水稻、小麦,兼种红麻、有油菜、棉花等。村民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部分村民从事经商、运输等。农机26台,医疗室1个。部分农户经营大棚。204省道过境。 熊集村现有党员46人,其中26人在家,20人外出务工,党员群众参政议政、民主意识较强。熊集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健全了两委班子:现有两委班子4人,分别负责全村各项事务。熊集村两委坚持优中选优,强化选配村组干部,加强党建假设,13个村民组组长均配置到位,认真负责。目前,熊集村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的精神面貌以及工作作风优良、扎实,熊集村各项工作开展良好。 熊集村凭借地理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现有企业5家,分别为: 固始县稻渔综合养殖基地(前身为固始县万康莲藕基地),位于熊集村南部,目前带动贫困户6户,吸纳当地劳动力50余人; 固始县康宝保温产品扶贫车间,靠近204省道,带动贫困户8户,吸纳当地劳动力20余人; 小龙虾温室繁育基地,靠近熊集村村部,吸纳当地劳动力20余人; 水蛭养殖基地,位于熊集村东部,占地面积100余亩,吸纳当地劳动力150余人; 宇森农业食用菌产业园,位于熊集村北部、靠近熊集村部,占地60余亩,投入资金500与万元,日常吸纳当地劳动力50余人。 除此以外,熊集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积极谋划筹建熊集村产业园,计划引进资金2000余万元,占地500余亩,熊集村将以此为契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走向更好的明天。 |
沈圩村 |
沈圩村位于李店镇东45公里处,东与周圩村接壤,北与竹岗村相连,西与三保村交界,南与洪卜乡相接,地势以平原为主,丘陵较少,农业以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较少,辖21个村民组,共1621户,5646人,耕地面积5220亩。 村两委现有人员3人,支部书记路公叶,男,汉族,现年51岁,1987年入党,2004年进村至今;支部副书记任其有,男,汉族,现年58岁,1986年入党,1985年进村至今,支部委员何家成,男,汉族,现年56岁,2010年入党,2008年进村至今。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工作积极认真,热心服务群众,积极化解群众矛盾,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党委政府交 办的各项任务。 沈圩村现有党员66人,其中在家42人,外出24人,现有合作社3家,其中养殖业2家,种植业1家。全村大塘40口,旋耕机8台,收割机4台,插秧机20台,水泥路6公里,预计2018年新修水泥路面10余公里。已硬化渠道6000米。 现有贫困人数: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325人,低保29户114人,五保50户50人,一般贫困户9户31人。 (其中2017年12月新识别23户84人)。 现有脱贫人数2014年脱贫8户40人,2015年脱贫6户27人,2016年脱贫12户34人,2017年脱贫9户29人,未脱贫88户195人。 现致贫原因有:因病致贫98户257人,因残致贫17户41人,因学致贫2户8人,缺土地1户1人,因灾2户9人, 缺技术2户8人,交通条件落后1户1人。 扶贫政策中小额贷款6户(怀志合作社带动),教育扶贫30人,健康扶贫目前41人,转移就业29户31人,2017年危房改造15户已建成14户,三高入股分红59户,香菇产业扶贫59户,光伏扶贫109户,省外务工30户。 |
周圩村 |
1、基周圩村情:周圩村位于镇东部约8公里处,有26个村民小组,共1012户,全村总人口5180人,其中党员76人,村干部5人。土地资源:有耕地面积4967亩,其中农作物(水稻、小麦)面积4100亩,经济作物(大豆、玉米等)面积860余亩,土地流转面积3000余亩,产业情况: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有上规模养殖合作社5个,养猪合作社1个,周圩村从业人数约60人。有个体工商户30户。村级集体经济:无经营性集体资产,村所在地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村级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镇政府各项工作考核奖金。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执行较好,全村2016年计划生育率99.8%,人口出生率4.79‰。医疗保险: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920人,参保率95%。 2、总体工作思路:依托优势,凝心聚力,敢想敢干,努力将周圩村打造成为种养殖为一体的大村、强村,带动群众致富。 3、党建工作思路:党心连民心,干群心连心。全村共有1个支部,76名党员,始终坚持以“两学一做”、“群众教育路线”活动和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载体,以建设五好支部为目标,开展“一诺双评三帮”活动,即“干部服务承诺,村民直评村干部,帮助农民增收入,帮助村级壮经济,帮助企业解难题。”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经过2017年初精准识别回头看复核评议,删除3户8人,死亡6户五保户6人,新纳入贫困户8户21人,2017年底脱贫户10户33人,死亡2户2人,新纳入贫困户11户38人。 截至目前,有建档立卡户96户219人,其中低保贫困户47户157人,五保贫困户44户44人,一般贫困户5户18人。 成立了由食安所所长张斌任组长的村级脱贫责任组,责任组共有成员5名,全村共有帮扶责任人10人,全部都能尽职尽责履行帮扶责任。 5.政策性帮扶措施落实情况 教育扶贫方面:全村共有贫困学生23户38人,目前已全部建立学生档案,其中已初步确定享受到扶贫补贴的有14户24人。贫困学生人数与享受补贴人数有差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前教育春季补贴尚未到账。二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人口动态调整,学校并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贫困学生名单。三是义务教育阶段享受的是寄宿生补贴,非寄宿贫困学生不享受。四是贫困户并未及时了解资金到账情况。 健康扶贫方面:16种慢性病普查做到了不漏一户,已经确诊慢性病门诊26人,有12户14人享受到了住院报销优惠政策。 社会保障方面: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共有A类低保5户6人,每人每月288元低保金,B类低保47户56人,每人每月154元低保金。全村有贫困残疾人21户22人(一级残4户4人,二级残10户10人,三级残7户7人,四级残1户1人),未-人员已于2017年7月18日进行了集中-,实现了应办尽办。 危房改造方面:2017年共对20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重建。 有线电视方面:贫困户主要有4种收看方式(有线、天线、小锅、网络)。目前已对贫困户收看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确保每户都能正常收看节目。 转移就业方面:全村首批设置36个转移就业岗位,其中保洁员26人,安全员5人,公路养护员1人,网格管理员1人,河道协管员1人,学校综合服务员2人。 金融扶贫方面:截至目前周圩村共有12户已递交金融扶贫贷款申请,1户已经贷到款,2户正在办理中。 6.存在问题及相关措施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带贫能力不强,影响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关措施:科学规划、主动作为,积极争取产业进村,目前正积极和周圩村桑蚕基地合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雇佣。 2.档卡资料填写与复核校准,由于村干部文化水平有限,年龄偏大,部分表册填写不够完善。 相关措施:加强村干部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脱贫责任组和帮扶责任人全员参与,确保档卡资料和各类表册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3.部分贫困人口为老弱病残人员,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参与企业务工,依靠企业带动脱贫效果不明显。 相关措施:按照上级要求,加大政府兜底力度,通过低保户、贫困户“双项评议”,实行低保贫困“双线合一”。 |
老李集村 |
一、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老李集村辖21个村民组,可耕地面积3325亩,全村总户数1476户,人口5809人。 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户90户202人,含2014年脱贫户4户16人,2015年脱贫户2户10人,2016年脱贫户3户11人,2017年脱贫户1户1人,贫困户79户16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7户24人,低保贫困户42户105人,五保贫困户30户31人),返贫户1户4人(低保贫困户)。 二、动态调整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5月省县动态调整期间,全村共清退不符合贫困户识别标准的6户14人(含2014年脱贫户1户6人),新识别进入7户20人。10月第二轮动态调整期间,又清退贫困户1户1人,新识别贫困户8户31人,2015年脱贫户返贫1户4人。 三、帮扶政策落实情况 1.政策性帮扶措施落实情况 教育扶贫方面:全村共有享受贫困学生教育扶贫补贴14户27人,目前已全部建立学生档案。 健康扶贫方面:全村贫困户慢性病确诊26户28人;贫困户有16户17人享受到了住院报销优惠政策。 社会保障方面:全村共有低保人员180户193人,贫困户中共有A类低保6人,每人每月268元低保金,B类低保187人,每人每月142元低保金。全村有残疾人74人,其中贫困残疾人18户20人(一级残9户9人,二级残7户9人,三级残1户1人,四级残1户1人)。分散供养五保30户,全部纳入贫困户。 危房改造方面:今年共对6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重建,已全部验收打款。 有线电视方面:目前已对贫困户收看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共有5户未通广播电视。 转移就业方面:全村共设置31个转移就业岗位,其中保洁员21人,安全员5人,公路巡视员1人,环境污染防治员1人,河道协管员1人,学校综合服务员2人。 2.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情况 全村有46户贫困户参与了三高寄养产业入股分红扶贫项目,每年分红1500元;有56户贫困户参与了香菇产业扶贫寄养模式。 |
李店村 |
李店村位于李店镇中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东5公里处,属文革前期人民公社所在地。地处花里湾,东临史河,系河南省最低洼易涝地区之一,海拔27米,全村辖8个村民组,556户,1796人,共有6个自然庄,全村总面积2154余亩,耕地面积168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现有党员46人。预备党员1名,村小和中心幼儿园共有学生269名。 一、贫困户情况 2014年李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84人;2014年脱贫2户,10人;2015年脱贫1户,4人。2016年初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70人,经过三次回头看,现有未脱贫贫困户为43户,88人,其中:五保户18户18人,低保户9户28人,一般贫困户16户42人,2016年脱贫8户21人。2016帮扶措施:三高寄养24户,政府兜底18户,危房改造3户,社会救助19户。2017年精准复核评议,删除5户18人。死亡0户1人,新增4户10人。未脱贫34户59人。2017年脱贫4户9人,现有贫困户29户,49人。其中:一般贫困户5户14人,低保贫困户9户19人,五保贫困户17户18人。三高寄养23户56人,香菇寄养26户63人,光伏发电41户79人,金融扶贫1户3人,7户正在审批中。 二、文化广场建设 李店村文化广场800平方米,国有土地建设正在规划和审批中。光伏路灯即将投入使用,文化宣传栏及配套设施正在完善。 三、整村推进项目 1、交通扶贫1.5公里道路硬化正在实施中; 2、水利部门开挖4口大塘; 3、电业部门正在增容变压器。 4、部分贫困户已经完成危房改造,有望在2018年度享受国家补助资金; 5、安全饮水工程主管道已经铺设到农户家庭。 其他各项整村推进项目正在有序落实。 四、产业扶贫项目 1、扶贫切块资金2.6万元,已经注入固始县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贫困户签定入股分红协议; 2、光伏发电电站已经建成并网,带贫41户稳定收入。 通过各种到户增收项目的实施,力争李店村在2018年年9月前,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向党和政府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
竹岗村 |
竹岗村位于李店镇中部,距李店镇政府2公里,位于李店镇东侧三李路旁,东与李店村接壤,西与糖坊村接壤,南与三保村相连,北与梧梓庙村相连,村内有两条公路纵横交错,拥有便利的交通网络。 村辖7个村民小组,农户531户,1789人。村党支部辖1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9人。全村耕地面积2220亩。主要出产水稻、油菜等农作物,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和外出打工为主。 截至目前,全村现有建档立卡户60户138人,含2014年脱贫户2户8人,2015年脱贫户6户21人,2016年脱贫户7户17人,2017年脱贫7户22人,余贫困户38户70人(其中五保贫困户16户19人)。 全村共有低保人员58户58人,贫困户中共有A类低保3人,每人每月288元低保金,B类低保30人,每人每月154元低保金。全村有残疾人26人,其中贫困残疾人14人(一级残4人,二级残4人,三级残2人,四级残4人)。分散供养五保16户19人。 通过各种产业带贫项目的实施,和社会保障兜底,积极实施危房改造改善贫困户住房,实现医疗和教育的保障措施到位,安全饮水已实现户户通,力争竹岗村在2018年年底前,实现非贫困村出列,贫困户发生率低于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二。 |
梧梓庙村 |
1、基梧梓庙村情:梧梓庙村位于镇东北部约5公里处,有21个村民小组,共1106户,全村总人口3579人,其中党员50人,村干部2人。土地资源:有耕地面积3800亩,其中农作物(水稻、小麦)面积3300亩,产业情况: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有上规模养殖合作社300亩,养猪合作社1个,梧梓庙村从业人数约30人。有个体工商户10户。村级集体经济:无经营性集体资产,村所在地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村级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镇政府各项工作考核奖金。 2、总体工作思路:依托优势,凝心聚力,敢想敢干,努力将梧梓庙村打造成为种养殖为一体的大村、强村,带动群众致富。 3、党建工作思路:党心连民心,干群心连心。全村共有1个支部,50名党员,始终坚持以“两学一做”、“群众教育路线”活动和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载体,以建设五好支部为目标,开展“一诺双评三帮”活动,即“干部服务承诺,村民直评村干部,帮助农民增收入,帮助村级壮经济,帮助企业解难题。”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贫困人口情况:经过2017年初精准识别回头看复核评议,删除2014年脱贫户1户4人,删除2015年脱贫户1户4人;删除2016年未脱贫户13户27人,删除脱贫户3户6人,死亡3户五保户3人,新纳入贫困户8户18人,2017年底删除2014年脱贫户1户4人,2016脱贫户2户6人,2016未脱贫户3户10人,死亡1户1人,新纳入贫困户12户38人。 截至目前,有建档立卡户107户265人,其中低保贫困户30户92人,五保贫困户34户39人,一般贫困户43户134人。 成立了由团委书记路公海任组长的村级脱贫责任组,责任组共有成员6名,全村共有帮扶责任人13人,全部都能尽职尽责履行帮扶责任。 5.政策性帮扶措施落实情况 教育扶贫方面:全村共有贫困学生31户65人,目前已全部建立学生档案,其中已初步确定享受到扶贫补贴的有23户48人。贫困学生人数与享受补贴人数有差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前教育春季补贴尚未到账。二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人口动态调整,学校并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贫困学生名单。三是义务教育阶段享受的是寄宿生补贴,非寄宿贫困学生不享受。四是贫困户并未及时了解资金到账情况。 健康扶贫方面:16种慢性病普查做到了不漏一户,已经确诊慢性病门诊59户61人,有30户32人享受到了住院报销优惠政策。 社会保障方面: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共有A类低保3户3人,每人每月268元低保金,B类低保30户31人,每人每月142元低保金。全村有贫困残疾人24户29人(一级残4户4人,二级残9户11人,三级残6户6人,四级残4户7人),未-人员已与7月18日进行了集中-,2017年底实现了应办尽办。 危房改造方面:今年共对25户贫困户进行危房重建,75户贫困户进行户容户貌整治或维修。 有线电视方面:贫困户主要有4种收看方式(有线、天线、小锅、网络)。目前已对贫困户收看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确保每户都能正常收看节目。 转移就业方面:全村首批设置31个转移就业岗位,其中保洁员21人,安全员5人,公路养护员1人,网格管理员1人,转移就业服务员1人,学校综合服务员2人。 金融扶贫方面:截至目前梧梓庙共有18户已递交金融扶贫贷款申请,已放款4户,其他正在审批等待拨付中。 6.下一步工作改进 1.科学规划、主动作为,积极争取产业进村,目前正积极和李店村军合肉牛养殖场合作,待养牛场建成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雇佣。 2.加强村干部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脱贫责任组和帮扶责任人全员参与,确保档卡资料和各类表册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3.按照上级要求,加大政府兜底力度,通过低保户、贫困户“双项评议”,实行低保贫困“双线合一”。 |
杨圩村 |
杨圩村位于李店镇东北端,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属平原地带,岗畈区。全村970户,3890人,辖23个村民组,共有30个自然庄,全村总面积7221余亩,耕地面积4967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特色产业(养鸡、养猪)。现有党员78人。 一、贫困户情况 2014年杨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37户,491人;2014年脱贫4户,13人;2015年脱贫11户,32人。经2017年精准扶贫回头看复核评议,删除2014年脱贫户0户0人;删除2015年脱贫户0户0人;现2014年、2015年脱贫户共有15户45人。2016年初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446人,经过几轮精准复核后共有贫困户80户164人,其中:五保户50户50人,低保户11户40人,一般贫困户24户84人。经2017年上半年精准扶贫第一轮回头看复核评议,删除3户8人,死亡7户7人,新增6户24人,2017年下半年精准扶贫第二轮回头看复核评议,新增2户6人,杨圩村现有贫困户78户184人。其中:(2016脱贫11户69人、2017年脱贫14户69人、未脱贫52户78人、一般贫困户1户3人、低保贫困户14户19人).2018年预脱贫44户68人。 二、文化广场建设 杨圩村文化广场560平方米,一个简易舞台已经建成,文化宣传栏及配套设施正在完善。 三、整村推进项目 1、交通扶贫3.2公里道路硬化; 2、水利部门开挖4口大塘; 3、电业部门正在增容变压器。 4、部分贫困户已经完成危房改造,有望在2018年度享受国家补助资金; 5、安全饮水工程主管道已经铺设到农户家庭。 其他各项整村推进项目正在有序落实。 四、产业扶贫项目 1、扶贫资金11.4万元,已经注入固始县三高集团,并与贫困户签定入股分红协议; 2、香菇产业扶贫,户入股500元,户增收1000元。 3、光伏发电电站已经建成并网,带贫77户稳定收入。 通过各种到户增收项目的实施,力争杨圩村在2018年年底前,实现贫困户发生率低于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二。 |
糖坊村 |
糖坊村位于李店镇北部,距固始县城北部20公里,东接梧梓庙村,西连杜营村,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有水泥硬化公路连通,交通便利。全村幅员面积4.35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民小组,1001户,3269人。有耕地面积4320亩,林地面积150亩。 贫困人数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204人,低保54户138人,五保23户23人,一般贫困户15户43人。(其中2017年12月新识别6户8人)。 脱贫人数 2014年脱贫1户2人,2015年脱贫4户11人,2016年脱贫13户39人,2017年脱贫11户31人,共脱贫29户83人,未脱贫63户121人,2018年预脱贫51户107人,贫困发生率保持在0.5%以下。 致贫原因 因病致贫63户133人,因残致贫12户28人,因学致贫3户14人,缺资金10户23人,缺劳力3户3人,缺技术1户3人。 扶贫政策 小额贷款3户,教育扶贫35人,健康扶贫目前54人,转移就业33人,2017年危房改造10户已建成10户,三高入股分红55户,三高养殖产业扶贫9户,香菇产业扶贫64户,王氏水产带动6户,瑞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委会是经济合作主题,每年向村委会缴纳合作社租赁费3.1万元,并带动15户,自主发展养殖项目5户,省外务工12户15人。 |
田庙村 |
一、地理位置 田庙村地处镇政府北部,204省道纵贯全村南北,属岗坡微丘,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耕地。下辖田东、田西、桥头、银钱、许庄、东一、东二、西一、西二、毛岗、郑圩、下冲、柳庄、西地、黄圩、田庙、下圩、新兴等十八个村民组。 二、人口分布 全村现有农户727户2376人,其中男性1272人,女性1104人;劳动力1549人,外出务工1180人。 三、经济发展 田庙村是一个农业村,历年来当地勤劳的农民都注重农业生产,把农业放在首位,兴修水利,科学选种、育苗、施肥,走农业集约化道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域规划进行土地整合和重新布局,使村域土地充分发挥其生产、生活、养殖等方面的功能。田庙村的工业和个体服务业逐步发展起来,并初具规模,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村可耕地2975亩,水面420亩,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少量种植油菜、西瓜等经济作物。 四、基础设施 田庙村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约22公里,已实现组组通。目前增加规划的14条共18公里道路中,规划的原则是尽可能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规划的18公里道路完成后,不仅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组内的主要道路也将进行硬化,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 截至2017年底,田庙村已全部实现水、电、路、文、卫等基础设施配套。 五、致贫原因分析 田庙村自然资源贫乏,没有主导产业支撑,致使种植业发展也没有很好的基础,粮食产量低,村容村貌改变困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贫穷帽子仍然难以甩掉。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制约村民发展的根本原因。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二)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们照顾,留守家庭、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很多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在镇上寄宿就读。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镇上,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学费、生活费支出较大,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三)自觉掌握科技知识意识欠缺。一些农民不适应现代科技运用,停留在小农经济意识层面,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只会按部就班地使用传统模式,如果遇到瘟疫或者天灾就会致贫,加上粮食和牲畜价格变动频繁,有时生产出来的实物不抵成本费用,从而老百姓感觉有时入不敷出,对发展种植业及养殖业积极性不高。 六、贫困分布 今年11月省县动态调整期间,田庙村高度重视、迅速反应、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宣传动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七类人员”村民小组评议活动,参与镇村干部17人,参与评议群众1000余人,在家人员全部参评,在外人员全部征求意见并电话告知评议结果。 通过评议,全村共清退不符合贫困户识别标准的4户10人,新识别进入0户0人,返贫2户9人,脱贫10户39人。 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353人,含2014年脱贫户12户49人,2015年脱贫户10户43人,2016年脱贫户38户137人,2017年脱贫户10户39人,贫困户38户85人(其中一般贫困户4户15人,低保贫困户22户58人,五保贫困户12户12人)。 七、下一步扶贫工作思路及措施 田庙村的发展面临着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和村民落后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更要做好田庙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户脱贫,把田庙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带领依靠群众从田庙村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资源情况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及第一书记单位争取一定的产业扶贫资金,每年扶持一定规模的条件成熟的村民发展种植或养殖,培养典型示范户,提高村民致富的积极性与信心,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