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信阳 >> 固始县 >> 徐集乡 >> 沈岗村

沈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沈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沈岗村简介

  沈岗村村情概况
  一、沈岗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约6公里全村辖11个村民组,总户数821户,总人口数260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259人,现有未脱贫户67户,125人,分布在所辖11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3800亩,林地面积约200亩,水域面积600亩,水利资源丰富,全村11个村民组有9个通水泥路,全村达到以路带渠,通宽带网络,通讯设施健全,村有医疗卫生室,外出务工人数约1600人,(主要劳务村输出地有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等)。
  沈岗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垃圾池、垃圾屋等2--3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1个不定期分段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2013年通公交客运班车为群众出行提供方便,2015年建了自来水厂,解决了安群饮水、电力网改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同时医疗社保等,惠农政策均已落实到位。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二、沈岗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养殖为主,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木业加工,不同经营,优质水稻种植,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养殖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提高才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沈岗村干部5人,村两委班子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525218 464000 -- 查看 沈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沈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沈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赵岗村

  赵岗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南方约2.5公里处,全村总户1002户34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457人,现有未脱贫户69户139人,分布在下辖16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3100亩,其中耕地2950亩,旱地150亩,宜渔面积480亩,全村16个村民组已通水泥路,以路带渠,通宽带网络8个村民组,通讯设施健全。一个医疗卫生室,一个文化大院。外出务工人数1800人,参加合作医疗2590,参加养老保险1127人。   赵岗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和垃圾池、垃圾屋2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6人,不定期分段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2018年通公交客运班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2016年建自来水厂解决了安全饮水。电力网改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   二、产业   赵岗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单一,依种植和养殖为主。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扶贫车间等四家产业,主要经营莲藕、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养殖、布头原料加工等。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赵岗村村干部5人,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  

沈岗村

  沈岗村村情概况   一、沈岗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约6公里全村辖11个村民组,总户数821户,总人口数260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259人,现有未脱贫户67户,125人,分布在所辖11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3800亩,林地面积约200亩,水域面积600亩,水利资源丰富,全村11个村民组有9个通水泥路,全村达到以路带渠,通宽带网络,通讯设施健全,村有医疗卫生室,外出务工人数约1600人,(主要劳务村输出地有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等)。   沈岗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垃圾池、垃圾屋等2--3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1个不定期分段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2013年通公交客运班车为群众出行提供方便,2015年建了自来水厂,解决了安群饮水、电力网改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同时医疗社保等,惠农政策均已落实到位。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二、沈岗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养殖为主,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木业加工,不同经营,优质水稻种植,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养殖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提高才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沈岗村干部5人,村两委班子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  

季楼村

  季楼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季楼村距离乡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组,人口总计689户2297人,其中外出约13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27户272人,低保户共计47户104人,五保户共计22户33人,参加养老保险598人,参加合作医疗1902人,2014脱贫4户10人、2015年脱贫4户7人,2016年脱贫4户9人,2017年脱贫42户99人   全村总面积约380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3600亩,人均1.65亩,林地面积约80亩,荒地面积约0亩,水域面积约98亩,季楼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1个医疗卫生室。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和垃圾池、屋2-3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0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健全。全村10个村民组,9个未硬化道路,一条通往村部的黄庄组水泥路。   二、主要产业   季楼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现有广茂种植中心合作社、小麦和水稻种植、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养殖、木厂加工等。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村级组织   季楼村村干部现有4人,目前现有党员46人,其中外出党员19人,每位党员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起先锋模范作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德才兼备,村级组织健全,村干部以村为家,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落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宗旨。   季楼村交通便利,328国道穿村而过,景色秀丽。泉河榜村而行,林木资源丰富,绿化良好,人民勤劳,民风淳朴,相信在党委政府的英明领导下,通过全村人民的不懈努力,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村容村貌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堰沟村

  堰沟村村情概况   堰沟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东南方约5公里处,与安徽省相邻,全村总户数757户254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326人,现有未脱贫户78户170人,分布在下辖10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5371.78亩,其中耕地4008.6亩,林地10.46亩,宜渔面积150亩,全村10个村民组有7个通水泥路,全村达到以路带渠,通宽带网络,通讯设施健全。一个医疗卫生室,一个文化大院。外出务工人数780人(主要劳务输出地北京、江苏、湖北、外出创业成功人士16人)。   堰沟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和垃圾池、屋2-3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0人,不定期分段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2012年通公交客运班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2015年建自来水厂解决了安全饮水。电力网改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同时医疗、社保等惠农政策均已落实到位,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二、产业   堰沟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扶贫车间等八家产业,不同经营优质水稻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养殖、布头原料加工等。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堰沟村村干部5人,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  

花棚村

  花棚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东南方约7公里处,与安徽省相邻,全村总户数1036户3443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9户427人,现有未脱贫户98户190人,下辖20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7500余亩,其中耕地约5400亩,林地15亩,宜渔面积2500亩,全村17个村民组未通水泥路,全村通讯、电视设施相对健全。有小学、医疗卫生室各一所,扶贫车间两个,可吸纳100多贫困人员就业,人均增收14000余元。   花棚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20个村民组配有垃圾桶40个,垃圾池屋4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20人,不定期分段、集中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村内通公交客运班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电力网改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同时医疗、社保等惠农政策均已落实到位,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二、产业   花棚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5个、扶贫车间2个等产业。种植主要有优质水稻,养殖主要有山羊、家禽家畜,小龙虾、淡水鱼等水产养殖。村内有木厂加工车间2个等。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花棚村现有村干部5人,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任务落实,责任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带领村民齐心协力奔小康。  

花集村

  花集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花集村距离乡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辖20个村民组,人口总计1207户4191人,其中外出约28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87户500人,其中低保贫困户78户224人,五保户34户52人,一般贫困户75户224人。因病致贫140户,因残致贫31户,因学致贫14户,缺技术1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户。14年脱贫7户24人,15年脱贫4户15人,16年脱贫14户42人,17年脱贫46户154人。现有贫困户116户265人(一般贫困户29户73人,低保贫困户53户140人,五保贫困户34户52人)。参加养老保险1149人,合作医疗3536人,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务工收入为主。   二、动态调整工作开展情况   2017年5月,根据县、乡扶贫工作安排,花集村成立村建档立卡动态调整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和宣传动员计划,逐村民组召开会议,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严格程序,按照“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全村共有精准扶贫困难户132户,贫困人口348人。动态调整新增贫困户54户155人,清退18户56人。2017年11月,根据县、乡扶贫工作安排,逐村民组走访排查,召开村民小组评议会,新增识别贫困户33户84人,稳定脱贫3户10人。   三、产业扶贫及政策落实情况   与农夫铺子签定种植收购合同共54户,贫困人口155人;与众农牧业签定定单养殖71户187人;   转移就业:外出务工就业52人,就地吸纳就业35人,开发公益岗位51人;   教育扶贫:54人(学前教育3人,义务教育34人,高中3人,中职1人,国机励志13人);   医疗扶贫:277人次(慢性病确诊135人,门诊统筹报销96人次,住院报销36人次,大病保险报销15人次);   易地扶贫搬迁4户,贫困人口17人;   危房改造10户,贫困人口14人;   低保兜底53户,贫困人口164人;   五保兜底:33户,贫困人口54人;   以奖代补:32户60000元。   四、存在的问题   1,贫困对象精准识别难。贫困户的贫困程度难以鉴定。在依据家庭人均收入确定贫困的条件下,由于缺乏刚性标准,农民收入渠道多杂小且难以核算,要把贫困家庭贫困程度进行排列、比较确定精准贫困户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2,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部分农民争当贫困户,不愿如实提供家庭收入,给精准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   3,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和观念落后。贫困户多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增加了脱贫难度。   五、采取的措施   一、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上级扶贫政策。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召开政策宣讲会、广播、挂宣传条幅、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扶贫政策。   二、多次召开村民组、村民代表、党员、村组干部等会议,收集农户资料,集中研判评议,达到精准识别。   三、严格按照以上相关文件明确的标准、方法和程序,认真做好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进则进、应退慎退,务求精准。全面实现三个零差错、三个明显提高、让群众满意社会认可。  

古城村

  古城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东南方约8.5公里处,与安徽省相邻,全村总户数917户296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361人,现有未脱贫户97户237人,分布在下辖17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4529亩,其中耕地约3500亩,林地10亩,宜渔面积200亩,全村17个村民组未通水泥路,全村达到通宽带网络,通讯设施健全。一个医疗卫生室。   古城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和垃圾池、屋1-2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7人,不定期分段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2012年通公交客运班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电力网改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同时医疗、社保等惠农政策均已落实到位,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二、产业   古城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扶贫车间等产业,不同经营优质水稻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养殖、木厂加工等。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古城村村干部5人,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  

文塔村

  文塔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文塔村距离乡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辖15个村民组,总户数计1100户,人口总数3488人,其中外出约22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34户249人,低保户共计45户87人,五保户共计36户38人,一般贫困户53户124人。全村参加养老保险1278人,合作医疗2961人,2017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全村总面积约610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5800亩,人均1.5亩,其中水田5220亩,旱地150亩,林地面积约180亩,荒地面积约0亩,水域面积约250亩。文塔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但水、电、通讯等仍相对落后,特别是路,渠更加落后。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生产在文塔村占据主导地位,群众小农意识较强,市场意识落后。村级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产业缺乏,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没有走上产业化道路;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造成农民收入增收缓慢,经济发展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自身没有经济实体,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等受到资金制约。   2、人力资源较为匮乏。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存在只看脚下不看路的现象,缺乏创新思想。   3、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大部分都从事农业生产,村干部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村民需求;二是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明显;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党员干部大局观念、奉献意识不强,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遇事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4、因病致贫突出。根据对所走访困难户所见的实际情况分析,生病无钱医治的困难户在农村比较突出。虽然农民享受到了新农合等医疗保险待遇,解决基本医疗问题,但是遇到病情稍重一点,由于医疗费用高昂,一般农民家庭无法承担,一旦有家庭成员得重病,就会令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贫困家庭承受不起。   5、村庄无完整规划。村内发展没有远景规划,肆意发展,凭情而为。房屋横七竖八看起来很乱。村民的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卫生意识有待提高,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三、发展目标及发展途径   1、发展目标:通过上级帮扶和贫困户自身的不断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力争全村贫困户2017人均纯收达到4000元以上,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农民综合素质有所提高,村容村貌有极大的改善,贫困户都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2、发展农业生产。八庙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挥长根合作的作用,集中联片种植高产高效作物。2,发挥外出务工创业的优势,全村有2000人的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较好,但是他们致富不忘回报家乡,曾三次捐资修建水泥路2600米加宽1m米,路灯50盏,下水道1000米,绿化带2300米,带动文塔村经济发展,改变了文塔面貌。   3、调整产业结构结,大力发展小龙虾生产,全村截止目前已发展到50余户600余亩,即解决土地的利用率,又提高经济收入。   4、电力设施。2016年来,文塔村增加了5台变压器,高压线5.1公里,低压线改建4.2公里,逐步解决了群众生活生产用电。   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文塔村安全饮水工程共投资500多万元,正在解决15个村民组1100户,解决文塔村群众吃水安全问题.   五、改善人居环境。占地50余亩可容纳100多户居住在文塔新型社区,目前村里正在对老街道进行建筑规划,预计必将有力改善文塔村的人居环境和户容户貌。   六、培育优势产业。通过实施在建产业扶贫措施,建设村办企业,加强村级集体实力。  

郭洼村

  郭洼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西南方约5公里处,全村总户数720户24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30人,现有未脱贫户45户106人,分布在下辖10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3403亩,其中耕地3403亩,林地0亩,宜渔面积150亩,全村10个村民组有7个通水泥路,全村达到以路带渠,通宽带网络,通讯设施健全。一个医疗卫生室,一个文化大院。外出务工人数1020人(主要劳务输出地北京、江苏、湖北、广州,外出创业成功人士5人)。   郭洼村村容村貌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和垃圾池、屋2-3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0人,不定期分段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2012年通公交客运班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电力网改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同时医疗、社保等惠农政策均已落实到位,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二、产业   郭洼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不同经营优质水稻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养殖等。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郭洼村村干部5人,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  

贾庙村

  贾庙村位于徐集乡政府最北部,据乡政府所在地10多公里,地形狭长,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最短仅长1公里。东、北接安徽省霍邱县,西与本县丰港乡隔泉河相望,耕地面积4078亩,水域面积150亩。,生态良好,村容整洁,文化丰富,乡风文明,环境优美。   全村辖12个村民组,1186户4239人,其中外出务工的近22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97户516人,2014年脱贫9户26人,2015年脱贫15户50人,2016年脱贫3户10人,2017年脱贫57户199人。稳定脱贫15户41人。现有未脱贫贫困户98户190人,贫困户的合作医疗参保率为100%,目前现有党员53人,其中外出党员17人,每位党员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起先锋模范作用。   贾庙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2-3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2人,不定期分段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电力网改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同时医疗、社保等惠农政策均已落实到位,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二、产业   贾庙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经营优质水稻种植、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养殖等。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贾庙村村干部8人,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落实任务,明确责任。村干部能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吴庙村

  吴庙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吴庙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西南3.3公里,全村辖13个村民组,1462户,4982人,耕地面积4226亩,人均土地0.85亩,有中心小学1所,村卫生室2所,大坝小集镇1个。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10户557人。2014年脱贫1户3人,2015年脱贫8户26人,2016年脱贫16户57人,2017年脱贫71户211人,截止2017年底,未脱贫户114户260人。低保175户179人,五包41户46人,参加养老保险1890人,合作医疗4732人。吴庙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和垃圾池、屋2-3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3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健全。村中长5.5公里的以渠代路纵贯南北,上下连接固徐公路,全村还有5个村民组未有硬化道路。   二、主要产业   吴庙村农业以种植小麦、水稻、油菜为主,养殖业以固始鸡、稻虾养殖为主,全村现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16家,固始鸡养殖规模2万只以上的大户7户,养猪2000头以上的大户2户,小龙虾养殖户26户,规模达到700亩;劳务经济优势明显,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800多人,支撑了吴庙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越来越多返乡发展,为吴庙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   三、村级组织   吴庙村现有村干部5人,党员60人,其中外出党员32人,通过实行交叉任职,“两委”班子健全,“两学一做”活动开展扎实有效,“三会一课”按期举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较好,党群干群关系大大改善,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自2011年以来,连续被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目标管理优秀村”荣誉称号,201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文明村镇。  

八庙村

  八庙村距离乡政府驻地4.5公里,全村辖15个村民组,总户数计1507户,人口总数5143人,其中外出约25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245户572人,低保户共计99户216人,五保户共计22户32人,一般贫困户124户304人。现有未脱贫户105户251人,分布在下辖15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约581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4860亩,人均0.94亩,其中水田4120亩,旱地670亩,林地面积约180亩,荒地面积约160亩,水域面积约680亩。八庙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相对健全,全村15个村民组有10个通水泥路,全村达到以路带渠,通宽带网络,通讯设施健全。一个标准医疗卫生室,一个崭新村部,一所中心小学及校内幼儿园,外出务工人数1570人(主要劳务输出地北京、江苏、湖北、上海,外出创业成功人士13人)。   八庙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和垃圾池、屋2-3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53人,不定期分段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2012年通公交客运班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医疗、社保等惠农政策均已落实到位,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二、产业   八庙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扶贫车间等16家产业,不同经营优质水稻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养殖、布头原料、木材加工等。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八庙村村干部6人,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  

白羊村

  白羊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约1.5公里处,全村总户数992户344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335人,现有未脱贫户51户123人,分布在下辖17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约316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2720亩,人均0.8亩,林地面积约50亩,水域面积约350亩,白羊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健全,全村17个村民组有17个通水泥路,全村达到以路带渠,通宽带网络,通讯设施健全。一个医疗卫生室,一个村部,外出务工人数2211人(主要劳务输出地北京、江苏、湖北、上海)。   白羊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和垃圾池、屋2-3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7人,不定期分段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通公交客运班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医疗、社保等惠农政策均已落实到位,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二、产业   白羊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木材加工等4家产业,不同经营优质水稻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养殖、木材加工等。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白羊村村干部3人,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  

马寨村

  马寨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马寨村位于徐集乡政府所在地,属全乡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下辖14个村民组,人口857户3154人。全村总面积3850亩,其中耕地面积2980亩,人均耕地0.94亩。全村经济主要依靠种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大约980人,集中在北京和苏州地区。村两委班子健全,现有村干部6人,党员66名,2017年发展马治泽为中共预备党员。马寨村已于2015年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截止2017年12月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55户490人,其中2014年脱贫25户128人,2015年脱贫35户158人,2016年脱贫17户33人,2017年脱贫7户27人。现有未脱贫71户144人,因病致贫51户,因残致贫16户,缺资金2户,缺劳力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各1户。按属性分类,一般贫困户7户,五保贫困户25户,低保贫困户39户。   全村水、电、路、渠、网、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村内没有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简单、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特色农业规模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是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没有走上产业化道路。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自身没有经济实体,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2、有用人才资源较为匮乏。现在年轻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留守农民年纪偏大,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只看脚下不看路。   3、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大部分都从事农业生产,村干部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村民需求;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明显;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党员干部大局观念、奉献意识不强,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遇事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4、农村困难户的贫困原因分析。根据对所走访困难户所见的实际情况分析,首先病、残是导致大部分困难户贫困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的困难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农民享受到了新农合等医疗保险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看病治病的负担,但是遇到病情稍重一点,由于医疗费用高昂,一般农民家庭无法承担,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农民收入本来就很低,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会令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另外家庭成员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其次贫困户家庭以种养业为主,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力人数多等因素,制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其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牵扯很大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其本人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外出务工,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养业维持生计。   5、村容村貌无完整规划,环境意识薄弱。村内发展没有远景规划,肆意发展。房屋建设缺乏规划,横七竖八看起来很乱。村民的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卫生意识有待提高,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   6、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农民致富意识淡薄。据初步调查,全村村民至少一半以上未找到一条真正符合自身情况的致富道路,对自身致富没有长远规划和构想,并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特长,在发展道路上只能依存现状,望富兴叹。有些头脑灵活的村民也想在致富道路上谋取新的发展空间和思路,但是自身素质不过硬,实际能力差,缺乏启动资金,致使想法和思路难以实现。   三、发展目标及发展远景   1、通过全村人的不断努力,预计在年内人均纯收达到8050元,实现贫困户近乎全部脱贫,农民综合素质有所提高,村容村貌有极大的改善,农民都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2、大力发展多彩田园。马寨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加快扶贫车间建设,利用板材厂、养鸡厂、建筑队等带领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3、水利设施。村两委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为提高农业产品效益,结合固始县国土资源局对马寨村整村推进对全村旱田水圳进行整修,对堤坝进行修筑。近年来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修筑储水堤坝2处,修建平板水泥桥梁12座。   4、电力设施。固始县电业局对马寨村增加了3台100KW变压器,高压线3.4公里,低压线改建6.4公里,总投资500万多元,解决了马寨村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电。   5、饮水设施。固始县水利局对马寨村共投资490多万元,给全村十四个村民组857户铺设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马寨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吃上了放心水。   6、道路设施。固始县国土局和县交通局对马寨村道路建设共投资5200多万元修路,总长29公里多,群众出行方便,改善了生活环境。   7、文化设施。2017年9月,村1200多平的文化广场建成,配齐了健身器材。村内有联通讯、移动讯覆盖,固定电话入户率95%以上,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整修了村部办公楼,会议室、档案室、读书室等功能齐备。  

王脑村

  王脑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约两公里,北与丰港乡接壤,总面积3.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0亩,林地面积290亩,水域面积60亩,荒地面积约25亩,全村三面环河,交通便利,生态良好,村容整洁,文化丰富,乡风文明,环境优美。   全村辖8个村民组,416户、1411人,其中外出务工的近760人。2017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59户183人,2014年脱贫3户14人,2015年脱贫4户15人,2017年脱贫16户61人,现有未脱贫贫困户39户104人,贫困户的合作医疗参保率为100%,目前现有党员22人,其中外出党员8人,每位党员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起先锋模范作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德才兼备,村级组织健全,村干部能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当好了村民的“领头雁”。   王脑村自然条件优越,土质好、土地肥沃,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等。近两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和农村经济,形成了具有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经济项目有两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300亩,萝卜种植基地500亩,另外还有水产养殖业正在兴起,供游客观赏景色,采摘蔬菜的采摘园地也正在初步形成。   相信通过全村人民的不懈努力,预计在年内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0300元,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村容村貌再有较大的改善,农民都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徐集村

  徐集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徐集村位于徐集乡政府所在地,全村辖16个村民组,总户数计781户,人口总数2980人,其中外出约97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30户372人,低保户共计151人,五保户共计29户31人。全村参加养老保险750人,合作医疗2401人,2017年人均纯收入10230元,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全村总面积约240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1754亩,人均0.59亩,其中水田1214亩,旱地540亩,林地面积约300亩,荒地面积约200亩,水域面积约150亩。徐集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   二、发展目标及发展途径   发展目标:通过上级帮扶和贫困户自身的不断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力争全村贫困户2017人均纯收达到4000元以上,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农民综合素质有所提高,村容村貌有极大的改善,贫困户都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一、发展农业生产。徐集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成具有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经济项目主体有3个,养殖鱼塘面积450多亩,小龙虾养殖300亩,花生200亩、玉米种植300多亩。与此同时,徐集村利用位于集镇周边的地理优势,发展农家乐,大棚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等,形成特色,增加收入。   二、电力设施。2016年来,徐集村增加了4台100KW变压器,高压线5.9公里,低压线改建7.6公里,总投资100多万元,解决了八庙村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电。   三、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徐集村安全饮水工程在过去已通8个村民组的基础上,实现全村都通自来水,解决16个村民组781户吃水问题,彻底解决徐集村群众吃水安全问题,吃上放心水。   四、改善道路设施。2016年以来,徐集村村组道路建设预计共投资1200多万元修路,总长26公里多,群众出行方便,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五、完善文化设施。村内有联通讯、移动讯覆盖,建成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同时建成了农家书屋,安装了高音广播,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了村名组垃圾池,设置了16名村保洁队员,同时加强了对群众卫生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了群众卫生意识,保证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好转。   七、培育优势产业。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措施,建设村办企业,加强村级集体实力。  

徐集社区

  徐集社区是河南省信阳固始县徐集乡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41152521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1525。邮政编码为464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76 ,车牌号码为豫S。与赵岗村、沈岗村、季楼村、堰沟村、花棚村、花集村、古城村、文塔村、郭洼村、贾庙村、吴庙村、八庙村、白羊村、马寨村、王脑村、徐集村、顺河村相邻。  

顺河村

  顺河村位于徐集乡政府驻地以南方约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水,南邻康河,东临泉河,北临月亮河,西临郭洼村,生态环境优美。全村总户数792户、277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198人,现有未脱贫户49户83人,低保户共计46户96人,五保户共计23户24人,一般贫困户28户78人,参加养老保险994人,参合人员2086人。分布在下辖13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3051.4亩,其中耕地3000亩,宜渔面积50亩,全村13个村民组有7个通水泥路,全村达到以路带渠,通宽带网络,通讯设施健全。一个医疗卫生室,外出务工人数720人(主要劳务输出地北京、江苏、湖北、外出创业成功人士20人)。   顺河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每个村民组都配有垃圾箱和垃圾池、屋5个,全村聘用专职保洁员13人,不定期分段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2电力网改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同时医疗、社保等惠农政策均已落实到位,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   二、产业   顺河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现有扶贫车间1家,不同经营优质水稻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布头原料加工等。统筹稳固村内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   三、组织   顺河村村干部5人,村两委班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和谐,战斗力强,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通过实行交叉任职,“两委”班子健全,“两学一做”开展扎实有效,“三会一课”按期举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较好。  


沈岗村特产大全




沈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