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高圩村位于丰港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南接本乡高庄村,东接204省道,北与三河尖乡相邻,西面接杨庄村。全村地势平坦,属平原地形,全村面积9平方公里,现有13个村民组,1104户,人口3361人,土地面积5600多亩,计税面积3790亩,水面面积1100多亩。
二、生产和产业发展情况
高圩村土地面积大且属农业大村,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为主,全年粮食产量4百万公斤,全村共有养殖大户16户,全年鸡存栏10万只,养殖白鹅2户,白鹅5千只,山羊5百只,养猪大户5户,年存栏3百头,全村养鱼水面800亩。
三、扶贫工作
高圩村现有低保对象121户122人,五保户34户3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为286户856人,2015年第二次回头看退出139户452人,2015年第三次回头看,新增14户121人,第四次调整为135户436人,2016年最后一次精准识别为99户260人,2016年脱贫15户59人,2017年11月重新调整,现有贫困户97户,289人。
四、组织情况
全村共有村干部5人,竹怀刚、王玉平、邓家友、苗琳,杨新勤共有党员71名,其在家党员52名,外出党员19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525222 | 464000 | -- | 查看 高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潘庄村 |
潘庄村位于丰港乡东北端,距乡政府有十四五公里,东北边与安徽接壤,西北东分别被史灌河及泉河包围,地势低洼,易旱易涝,有十个村民组居住在自然弯曲的大堤上,新修的水泥路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村部位于潘庄村辖区的中部沿008乡道而建交通比较便利.潘庄村十二个村民组1198户3910口人,党员73人可耕面积5400亩。潘庄村以农业为主,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兼种玉米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主要是特色柳条栽插。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养殖规模较小,全村有1200多人在外务工创业,种植·柳编加工以及务工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全村有贫困户49户127人其中低保贫困户33户五保贫困户15户一般贫困户1户.2016年——2017年脱贫户8户,未脱贫41户,预脱贫36户。村党支部3人.村委会5人的两套班子已经建成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
冯棚村 |
冯棚村位于丰港乡北部,耕地面积1492.5亩,辖程老围子、梁营子、陶营子、冯棚子、潘小营子、李瓦房、三里庄、王老庄、橡栗、黄庄十个村民组,总户数675户,总人口2252人距乡政府约1公里处。全村现有6个村民组,全村现有贫困户31户,123人;低保户82户、86人;五保户18户、18人。冯棚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水稻、小帮、油菜、花生为主,冬季田地休耕;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养殖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全村有9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及种植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渠道单一,村民主要靠种田、养殖和外出务工维持生活,2015年底家民人均收入5241元。 冯棚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且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主要以种植水稻、小帮、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除蔬菜、豆类外品种极少,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鱼、牛、羊等,但不成规模,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如水蛭养殖、蔬菜种植等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小农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甚至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不利于农产品销售更别谈发展经济。村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出省的务工人员少,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发展路数广大村民不能亲身体会。 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虽有土地、湖面等资源,但没形成规模,没有竞争力。村级集体经济缺失,没有发展依托,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产品运输不畅,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旱涝不保收。加上产品研发跟不上市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增产增收,导致长期难以脱贫。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副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对土地过于依赖,走出去的迟,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导致出现贫困难以致富的局面。 |
李棚村 |
一、基本情况 李棚村位于丰港乡东北角,毗邻史河北岸,距乡政府约3公里。全村现有大坝、李小庄、李楼、王圩、李岗、西圩、万庄、李棚、郭庄、范庄、门楼等11个居民组。户籍人口2159人,男性1132人,女性1027人,户数698户,60周岁以上297人,现有村干部4人,党支部1个,党员50名(外出党员21名,其余在家)。全村耕地1415亩,辖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低保79人,五保21人。 二、主要产业 李棚村农业生产主要以夏季种植水稻、玉米,冬季以种植小麦、油菜为主要农作物。零星分布着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全村每年有120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及种养殖收入也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全村总收入1500余万元。 三、基础设施 近年来,随着村委班子深入变革,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李棚村也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崭新的村村通公路交织成网,不仅方便了村里百姓的出行更加快了李棚村走上致富的快车道。在党委政府的深切关怀下,李棚村新修水泥公路9.7公里,整修渠道3.2公里,大塘清淤8口。新建标准化的卫生室1个,目前正积极筹备资金建设现代化的文化服务中心。 四、人文环境 发展经济的同时李棚村也不忘对环境的治理保护,积极响应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从人力、财力加大对辖区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的整治力度,使得全村面貌焕然一新。配备了11名保洁队员,修建了7个标准化垃圾池,购买了24个垃圾桶,秸秆焚烧得到了有效的扼制。同时全村积极开展孝老爱亲,文明卫生户评选活动,利用宣传栏张贴图片,宣传科普、健康知识,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沐浴着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春风,李棚村村委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奋勇争先正积极带领全村群众开展扶贫攻坚、产业致富,用实际行动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 |
高圩村 |
一、基本情况 高圩村位于丰港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南接本乡高庄村,东接204省道,北与三河尖乡相邻,西面接杨庄村。全村地势平坦,属平原地形,全村面积9平方公里,现有13个村民组,1104户,人口3361人,土地面积5600多亩,计税面积3790亩,水面面积1100多亩。 二、生产和产业发展情况 高圩村土地面积大且属农业大村,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为主,全年粮食产量4百万公斤,全村共有养殖大户16户,全年鸡存栏10万只,养殖白鹅2户,白鹅5千只,山羊5百只,养猪大户5户,年存栏3百头,全村养鱼水面800亩。 三、扶贫工作 高圩村现有低保对象121户122人,五保户34户3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为286户856人,2015年第二次回头看退出139户452人,2015年第三次回头看,新增14户121人,第四次调整为135户436人,2016年最后一次精准识别为99户260人,2016年脱贫15户59人,2017年11月重新调整,现有贫困户97户,289人。 四、组织情况 全村共有村干部5人,竹怀刚、王玉平、邓家友、苗琳,杨新勤共有党员71名,其在家党员52名,外出党员19名。 |
杨庄村 |
杨庄村位于丰港乡西部,距乡政府约4公里。全村有北张营、西张营、南张营、范桥、霍营、渠西、老庄、老圩、左庄、三圩、东瓦房、西瓦房、大地、杨庄、新塘组等15个村民组,1067户,3599人,党员72人,现有耕地3200亩。全村现有贫困户116户262人(2014年脱贫1户3人,2016年脱贫42户94人,2017年脱贫1户2人,还有72户163人未脱贫),低保户119户,123人;五保户28户28人。杨庄村农业生产主要夏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冬季是以种植小麦、油菜为主,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低。全村有11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及种植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 杨庄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且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主要以种植水稻、小帮、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除蔬菜、豆类外品种极少,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鱼、牛、羊等,但不成规模,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如水蛭养殖、蔬菜种植等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小农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甚至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不利于农产品销售更别谈发展经济。村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出省的务工人员少,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发展路数广大村民不能亲身体会。 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虽有土地、湖面等资源,但没形成规模,没有竞争力。村级集体经济缺失,没有发展依托,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产品运输不畅,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旱涝不保收。加上产品研发跟不上市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增产增收,导致长期难以脱贫。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副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对土地过于依赖,走出去的迟,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导致出现贫困难以致富的局面。 |
张集村 |
一、基本概况 张集村位于丰港乡西北部。全村总土地面积6400,耕地面积4200亩,其中水田4100亩,旱地100亩;林地面积2200亩,种植业主要以水稻为主;下辖12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北头、南头、柳圩、钱岗、西圩、王岗、司圩、土井、凌庄、黄庄、港东、港西)。全村户籍总人口849户、2781人,其中常住人口1860人,外出务工人890人,学生480人,妇女910人,低保户89户99人,五保户30户32人,全村参加合作医疗2380人,参加养老保险856人,慢性病门诊办理55人(其中贫困户45人)。 全村现有贫困户89户223人;其中2014年脱贫户4户13人;2015年脱贫户5户11人;2016年脱贫户8户22人;2017年脱贫户4户11人;现有未脱贫户68户166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2户56人、五保贫困户19户20人、一般贫困户27户90人);2018年拟脱贫户65户156人;2018年底预计贫困发生率0.34%;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全村共有党员54人,其中支委成员3人,女党员8人;小学学历17人,初中学历22人,高中学历8人,中专学历2人,大专学历2人,本科学历3人;35岁以下党员8人,平均年龄57岁;在家党员32人,流动党员22人;现有入党积极分子8人。 村党支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发展方针,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化阵地建设要求,新建村委会办公场所一处,设党员活动室、会议室、村两公室、图书室,软硬件配套设置正在积极完善之中;力争今年建成张集村文化活动广场。 三、经济发展情况 农田水利方面:2016年,共投资200多万元,新建自来水厂一个,解决了全村90%人的生产生活用水。 村级道路建设方面:2017年投资80余万元,新修道路3公里,涉及新修黄庄、港东两个村民小组,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住房保障方面:全村共有10户贫困户安排易地搬迁项目,项目地点为丰港乡左圩村永福社区;2017年全村共有8户贫困户安排危房重建项目,2018年全村共有14户贫困户安排危房重建项目,9户贫困户安排危房维修;2018年非贫困户共有27户贫困户安排危房重建项目,安排3户非贫困户危房维修;针对张集村土坯房较多,居住危险的实际情况,响应乡党委政府号召,开展“消灭土坯房”行动,全村要拆除土坯房78户206间;。 产业发展方面:全村现有小龙虾养殖户10户,养殖面积达1600亩,小龙虾养殖增收每亩约1000元;其中养殖合作社共流转土地600亩,亩均租金600元;铸林肉牛养殖带动18户,益丰生猪养殖带动42户。 四、制约条件 制约张集村发展的条件主要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全村现共有5个变压器,现黄庄、港东港西、北头、钱岗西圩等6个村民组用电紧张,群众电饭煲、电视、空调等电气设备基本不能正常工作,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农电网急需改造。 柳圩至黄庄、钱岗、王岗、南头等10个村民组共计13公里生产道路还急需修建,路基已经完成,现在还未开工。 五、下一步发展计划 依托小龙虾养殖基地,发展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
谢集村 |
谢集村位于丰港乡北部,距乡政府约6公里处,耕地面积4622.1余亩,全村现有14个村民组,总户数1073户,总人口3308人,劳动力人口1998人,妇女988人,残疾人67人,五保33户38人,低保136户140人,村现有党员83人。通过2017年12月民主评议动态调整后,现有贫困户118户349人(其中低保贫困户61户206人、五保贫困户18户23人),未脱贫户75户,188人,2018年计划脱贫68户170人。易地搬迁户26户70人,2018年豫南黑猪养殖52户97头。目前谢集村村级组织情况:村党支部成员4人,村委会成员4人,监委会成员3人,有完整的村妇联会、村团支部、村工会委员会、村金融委员会,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的开展。 2018年村级产业:1、重新整合废弃大塘80亩,用于发展芡实基地种植,带动帮扶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2、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用于发展提子种植,现已土地流转792.23亩,相关配套设施已投入运作,帮扶司庄、新店、左圩、高圩、前进五个村民组33户贫困户。 谢集村现有一个文化广场,配备设施齐全的健身器材设备,方便给村民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谢集村还建成了藏书1.3万册的文化书屋,;目前正在实施村主干道太阳能路灯的安装,综合考虑拟此次投入15万元,整体提升谢集村基础设施配置,改善谢集村日常出行。同时谢集村还不定期的举行多项活动,坚持文明村与满意村共建,通过发现树立先进典型,用群众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一片,引导广大农户不等、不靠、不要,争创文明户、自强户,切实解决脱贫攻坚工作0现的农户精神脱贫难问题,努力在全村上下营造民风淳、家风好的良好氛围。 |
左圩村 |
一、基本情况 左圩村位于丰港乡中部,距离乡政府约3公里,为固始县深度贫困村。全村辖8个村民组,截至2017年底,共有户籍人口556户,2057人,全村党员62人,贫困户85户220人。 帮扶责任组及村班子情况 责任组长:卢兆华(乡长)13803763336 驻村第一书记:金若愚(-部科员)13939773935 村支书:陈广有13673482252 监委会主任:左锡严:13683764422 村副书记:高先华13683766650 信息员:王涛18520776137 计生专干:左锡龙13683764422 治安主任:-13703766285 妇女主任:左汝新15537616362 二、发展成效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水:2016年初全乡第一批接通自来水村。8个村民组全通自来水,个别用户由于常年不在家未到户。 2.电:全村7台变压器,基本解决用电问题,还有上圩、下圩组变压器容量不够,目前已乡党委政府协调电业部门解决。 3.路:有8个村民组全通水泥路,部分生产路没修。 4.讯:网络宽带、有线电视已通到各村民组。 5.场:有文化广场。 6.环境:已购置垃圾桶40个,建有一个垃圾池。(近期已发放“侨银公司”家庭垃圾桶100个) (二)基本公共服务情况 1.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全村无因交不起学费辍学情形发生。 2.医疗:全村目前已全部参加医疗保险,符合条件的均已办理“慢性病门诊”。 3.养老:2018年全村共有663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4.社保:全村定期召开“低保”“五保”评议,政策兜底措施得到较好执行。 三、产业发展 1.2016年“固始三高集团”到户增收养鸡带动57户贫困户,养鸡10000只。 2.2017年“固始三高集团”养猪带动40户贫困,养猪143头,2018年55户养猪101头。 3.建设“多彩田园”项目,利用村致富带头人经营木材小板厂的契机,带动6户贫困户实现多渠道就业。 4.利用公司加农户合作模式,参与铸林公司和永福生态公司带贫项目,全村非五保户、未贷款户预计每年可获得不低于2500元的分红。 |
种子场村 |
种子场村位于丰港乡西南部,距乡政府距离约1.5公里,桥李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现有沃古楼、饶庄、古村寺、东霍营、潘营、木场6个村民组,共有360户,1350人。种子场村生产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玉米,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养殖规模较小,发展水平偏低。全村现有5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及种植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渠道单一。 种子场村属于全国扶贫开发重点村,全村现有贫困户54户、185人,低保户61户62人,五保户14户15人。由固始县史志研究室、县财政局担保中心、丰港乡中心校对口帮扶。2016年来,先后对村内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进行硬化整修,已完成硬化道路一万多米,渠道八千多米,清淤大塘2口,兴建了村文化广场;2017年实行农网改造、全村通自来水,2018年初又实行了空心庄整治、土坯房改造、路肩培土绿化等工程,结合正在进行的美丽村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种子场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安静祥和、田连阡陌的美丽种子场村正在形成。 种子场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没有集体经济,新培育的水蛭养殖、小龙虾养殖正在起步中,处在分散阶段,规模化还有待发展。种子场村的文化、医疗卫生、科学技术各项社会事业方兴未艾。目前,种子场村民正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带领下,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在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来村兴业共谋发展! |
姚圩村 |
姚圩村位于丰港乡西南部,距乡政府约1公里处。全村现有10个村民组,总人口427户,1900余人。全村现有贫困户54户,140人;其中低保户24户,一般贫困户16户47人,五保户14户,全村因病致贫23户81人,因残致贫9户22人,因学致贫1户4人(霍学国),缺少劳动力致贫17户22人,缺资金2户6人(霍振国、霍振华),因灾致贫2户5人(霍世良、霍中强)。 全村现有低保户89户92人,全村现有五保17户17人。 姚圩村现有耕地3200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水稻、小帮、油菜、花生为主,冬季田地休耕;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养殖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全村有8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及种植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渠道单一,村民主要靠种田、养殖和外出务工维持生活,2015年底家民人均收入4600元。 姚圩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且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主要以种植水稻、小帮、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除蔬菜、豆类外品种极少,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鱼、牛、羊等,但不成规模,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如水蛭养殖、蔬菜种植等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小农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甚至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不利于农产品销售更别谈发展经济。村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出省的务工人员少,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发展路数广大村民不能亲身体会。 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虽有土地、湖面等资源,但没形成规模,没有竞争力。村级集体经济缺失,没有发展依托,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产品运输不畅,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旱涝不保收。加上产品研发跟不上市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增产增收,导致长期难以脱贫。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副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对土地过于依赖,走出去的迟,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导致出现贫困难以致富的局面。 |
新桥村 |
新桥村位于丰港乡政府以北3公里处,在204省道东侧,路西有焦坡大塘,全村总人口356人,116户。新桥村于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七日响应国家治理淮河的要求搬迁到桥沟乡(现丰港乡),取名为新桥村。 全村现有土地380亩,居住的房屋是九十年代搬迁时政府援建的砖瓦房。 新桥村现有贫困户5户14人,其中2014年(脱贫一户2人),五保户1户1人,低保户15户(其中低保贫困户3户)。 全村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花生为主,养殖业有少量牛、羊、鸡、鸭等,全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占百分之六十以上。 新桥村为非重点贫困村,有三个村民组,三位村干部。组织在新桥村设有党组织(全村有8名党员,其中有两名党员在苏州务工)。有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 2015、2016年在土地整改项目中,新桥村修建了围绕全村循环路和区间道路及生产路,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方便,受到群众的点赞。 目前新桥村路肩陪护工作已完成,全部栽上了风景树。现在新桥村道路交错,绿树成荫。一个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环境整洁的新桥村展现在大家面前。谨对关心新桥村发展的党和人民政府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新桥村正在创建群众满意村活动,筹建村文化广场等项目,希望尽快顺利实现。 |
地台村 |
地台村位于丰港乡东部,为丰港乡湾片十村之一,辖15个村民组,全村公安系统总人口1134户3468人,耕地面积2414亩。全村现有党员68人,贫困户55户128人,2018年5月选举产生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徐浩为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目前,全村15个村民组全部实现渠、电、水、有线电视和宽带的覆盖,硬化水泥路已通13个村民组。 台地村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家禽养殖多以家庭养殖为主,规模小,水平偏低,形成不了特色产业。外出务工为村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2017年全村在外务工人员约1400人左右。 2017年以来,村两委以脱贫攻坚为导向,准确把握时机,引进了河南铸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地台村建设了占地140余亩的肉牛养殖基地,积极探索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资金收益、农户寄养等方法上认真探索研究,既能保证企业和农户双向增收,同时又能将农户的资金风险降到最低。有效带动力了村级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结合多彩田园工程,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与茅台集团合作发展茅台酒小麦原料有机基地,使土地利益最大化。结合村基本情况,着力发展固始鸡、固始鹅的生态化养殖,小龙虾和大棚蔬菜规模化种养殖,利用地台村水利资源优势,发民渔业,以此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目前,生态养殖固始鸡、固始鹅达1500只以上的农户共有3户,小龙虾养殖面积130多亩,蔬菜大棚共计20多个,占地10余亩。有效利用水域面积430亩,初步形成了有机种植、特色养殖、规模化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
桥沟街道社区 |
桥沟街道社区是河南省信阳固始县丰港乡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41152522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1525。邮政编码为464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76 ,车牌号码为豫S。与潘庄村、冯棚村、李棚村、高圩村、杨庄村、张集村、谢集村、左圩村、种子场村、姚圩村、新桥村、地台村、付寨村、潘台村、丰港村、大桥村、军岗村、竹楼村、倒庙村、童营村、高庄村、赵圩村相邻。 |
付寨村 |
一、历史 付寨村位于丰港乡东北部,史灌河沿,据乡政府6公里,属史灌河圈堤北部,东接泉河与徐集乡为邻,西抵史灌河与三河尖镇隔河相望。总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0亩,水域面积2600亩。2017年底人均纯收入9897元。辖前西、前东、后丁营、南埂、西埂、寨西、寨东、后寨、北埂、沈营、张庄、小余营、大坝、大余营、老坡、胡营十六个村民组。全村1541户,5018人。1987年以前属原桥沟乡,1987年设立丰港办事处,属丰港办事处管辖,1990年撤办事处建丰港乡政府,属丰港乡政府管辖,2005年机构改革,原丰港乡与桥沟乡合并,新成立丰港乡,属新设丰港乡管辖。 二、人文 付寨村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玉米为主,全村总人口5018人,有25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劳务、种养殖是群众的主要收入。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便利,道路四通八达,土壤肥沃。全村到村民组水泥路硬化覆盖率达100%以上,自来水已全部通到村民组,入户率达90%以上。农业生产的渠、塘、路配备齐全。有大小提灌站20处,灌溉提水排涝站2座。能灌能排,保障农作物的丰产。通信方面,全村通宽带,有线电视。人居环境方面主要干道设有垃圾池,并有专人管理,道路干净,路面整洁,卫生条件好。 三、扶贫 付寨村现有人口5018人,1541户,贫困人口60户,202人,已脱贫人口17户,60人(其中2014年,4户15人。2015年2户4人,2016年8户29人。2017年3户12人),未脱贫人口43户,142人(2018年新进入13户55人,2016、2017年进入的30户87人)。2020年底全部脱贫(计划2018底预脱贫28户,97人;2019年底预脱贫8户,26人;2020年预脱贫7户,19人。)。 四、产业 付寨村现有大小养殖产业50多处,主要以水产养殖、生猪、固始鸡、小龙虾、肉牛等养殖为主,其中水面养殖达2000多亩。同时,付寨村依托双宏集团、铸林公司等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或者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增加收入。 |
潘台村 |
一、基本概况 潘台村位于丰港乡东北部,史灌河沿,辖梅台、新台、新中、新东、蔡台一、蔡台二、潘西、潘中、潘东、王台、李西、李东、草庙一、草庙二共十四个村民组,总人口2748人,耕地面积1444亩(计税),党员49名。潘台村共有贫困户51户122人(没有2015年4户9人),未脱贫44户101人,已脱贫7户21人,其中低保贫困户35户94人,五保贫困户13户14人,一般贫困户3户14人。残疾贫困户15人,危房改造10户35人,易地搬迁3户3人,金融贷款3户10人,外出务工12户14人,公益岗位19人,产业扶贫养殖户38户106人。全村有村干部5人,现任支部书记李观霞。 二、生产、生活概况 村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家禽养殖以鸡、鸭为主,但规模较小,无特色产业。全村每年有1600人左右在外务工,劳务收入为村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
丰港村 |
一、村情概况: 丰港村隶属固始县丰港乡政府,地处丰港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8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柏油路,交通便利,村委会驻地距县37公里。与固始县徐集街道接壤,辖应台、港套、雷西、雷东、雷营、东埂、埂拐、代营、张脑、楚东、楚西、小台、河沿、东场十四个村民组,总户数1303户,总人口数4290人,常年在村总户数485户、总人口数1320。全村耕地总面积2320亩,全村人均耕地面积约0.54亩。201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8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丰港村属非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 二、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320亩,人均耕地0.54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 三、气候环境 丰港村地处江淮西部,淮河南岸,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四季分明。1月平均气温2℃,7月平均气温29℃,年均气温16℃,年平均日照2139小时,无霜期228天。 四、基础设施: 截止2017年,丰港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话。全村有312户通自来水,有130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30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80户。 丰港村到乡政府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村委会距离最近的车站0.1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公里。全村共拥有小汽车52辆,旋耕机8辆,插秧机1辆,推土机2辆,收割机4辆。 五、农村经济: 丰港村201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60万元,占总收入的10.3%;畜牧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0.7%;渔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0.04%;第二、三产业收入47万元,占总收入的0.97%;工资性收入123万元,占总收入的2.5%。全村外出务工收4100万元,占总收入的85%,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 六、人口卫生: 到2017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545人,参合率90%;享受低保158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卫生室面积为1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丰港村距离徐集卫生院3公里,距离丰港卫生院5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为0户,占农户总数的0%。 七、文化教育: 丰港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4230平方米,拥有教师9人,在校学生人,距离最近中学13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06人,其中小学生91人,学前教育学生15人。 八、基层组织 丰港村党支部由三人组成,徐如昌同志任支部书记,代中良同志任支部副书记,刘纪举同志任支部委员,丰港村委会由四人组成,刘纪举同志任主任,张玉静同志任副主任,王加芝、徐玉刚同志任村委会委员,丰港村监委会由三人组成,代中良同志任主任,楚德群、姜永华同志任监委会委员。全村现共有64名中共党员,其中男党员58名,女党员6名。 九、经济建设 丰港村现有有限责任公司一个,农业合作社三个,分别是诚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士勇家庭农场、德群家庭农场、其勇家庭农场。诚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0万,主要经营羊肚菌种植,种植面积168亩。士勇家庭农场注册资金25万元人民币,主要经营小龙虾养殖,养殖面积118亩。德群家庭农场注册资金30万人民币,主要经营小麦、水稻种植,种植面积165亩。其勇家庭农场注册资金25万,主要经营蛋鸡养殖,年出蛋量12万斤左右。 |
大桥村 |
大桥村位于丰港乡东部,距乡政府约2公里。全村有瓦营、陶营、小寨、井东、塘溃、塘东、小乔、腰台、庙台、湖岭、大桥、刘营、牛梳等13个村民组,总人口985户,3237人,现有耕地3460亩。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11人,因病致贫14户,因残致贫15户,因学致贫1户,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6户,因缺劳力致贫9户,其中已脱贫7户,19人,未脱贫贫困户38户,92人,其中低保户16户,52人;五保户18户,21人;一般贫困户4户,19人;转移就业17户,29人(一般集中在北京);教育扶贫16户,29人;办理慢性病门诊21户,24人;享受住院医疗报销17户,17人;办理残疾证35人;现有党员69名(正在考察的积极分子1人)。大桥村农业生产主要夏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冬季是以种植小麦、油菜为主,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低。全村有16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占全村总人口的49%左右,劳务及种养植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大桥村属非重点贫困村,帮扶单位为乡公路站,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为顾可,第一书记为苗勇,帮扶责任人共有8名。大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且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主要以种植水稻、小帮、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除蔬菜、豆类外品种极少,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鱼、牛、羊等,但不成规模,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如水蛭养殖、蔬菜种植等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小农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甚至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不利于农产品销售更别谈发展经济。村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出省的务工人员少,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发展路数广大村民不能亲身体会。 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虽有土地、湖面等资源,但没形成规模,没有竞争力。村级集体经济缺失,没有发展依托,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产品运输不畅,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旱涝不保收。加上产品研发跟不上市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增产增收,导致长期难以脱贫。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副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对土地过于依赖,走出去的迟,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导致出现贫困难以致富的局面。 |
军岗村 |
军岗村共有11个村民组,833户,2693人,耕地面积2358亩,现有党员57名,外出务工创业1789人,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小麦为主。 |
竹楼村 |
竹楼村位于丰港乡东南部,耕地面积3700亩,辖顺河组、地埂组、庙门口组、沟北组、竹楼组、元拐组、东滩组、前圩组、后圩组、堂庙组、后营组、小河东组、东仓屋组、西仓屋组、林老庄组、新台组、车组十七个村民组,总户数1169户,总人口3990人,距乡政府约6公里。全村现有贫困户73户、170人;低保户165户、174人;五保户28户、28人。竹楼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水稻、小帮、油菜、花生为主,冬季田地休耕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养殖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全村17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创业,劳务及种植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渠道单一,村民主要靠种田、养殖和外出务工维持生活,2017年底居民人均收入5100元。 竹楼村农业生产为主,且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花生为主,经济作物除蔬菜、豆类外品种极少,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鱼、牛、羊等,但不成规模,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小民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甚至生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不利于农产品销售更别谈发展经济。村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出省的务工人员少,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发展路数广大村民不能亲身体会。 竹楼村借土地整治项目工程之机,对竹楼村境内的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进行硬化、整修、土地整治项目在改村共硬化田间道路5625米,整修渠道2913米,涵洞88座,桥闸7座,虽然有效改善了竹楼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土地产出水平。但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虽有土地资源,但没形成规模,没有竞争力。村级集体经济缺失,没有发展依托,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带动能力不强。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副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底,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对土地过于依赖,走出去的迟,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导致出现贫困难以致富的局面。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副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底,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对土地过于依赖,走出去的迟,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导致出现贫困难以致富的局面。 |
倒庙村 |
倒庙村村情简介 一、基本情况 倒庙村距离县城4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辖区面积3.3平方公里,有祠堂、丁圩等16个村民组,总户数1195户,人口3291人,倒庙村截止2017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18人,其中14/15脱贫户12户38人,16年脱贫户2户4人,未脱贫户35户76人,全村五保户41户,低保户208人,主要以汉族为主,存在少量少数民族。耕地面积3400亩,其中水田800亩,林地面积350亩,旱地225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亩,人均纯收入约为4300元,劳动力人数为2100人,其中女性劳动力为870让你,外出务工人员为1100人,家庭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和农作物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玉米、花生、水稻等。 二、基础设施建设 优势;交通比较便利,村村通及到自然村路面全部硬化,倒庙村属平原地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大棚蔬菜种植,饮水、通讯较为便利。 劣势;农民掌握的科技技术比较少,急需改善。 三、基层组织建设 倒庙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成人员逐步配全配强,为进一步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倒庙村党支部由5人组成,李恩杰同志任支部书记,全村有党员69人。全村党员在村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中都很好的起到了带头作用。 |
童营村 |
童营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童营村位于丰港乡东部,距离丰港乡两公里,辖17个村民组,961户3043人,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20亩。童营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党员41人,其中外出党员12人。低保155人,五保19人,残疾人口48人。 童营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村为非重点贫困村,2014年以来,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159人其中2014年脱贫4户7人,现有贫困户56户127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因病致贫。 二、主要产业: 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全村每年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在外务工,主要集中在北京、江浙等地。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00元。 三、基础设施: 水泥路村组相通,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童营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村修建水泥路9公里以上,交通区位优势也很明显,将要修的328国道穿境而过。有标准化的卫生室1个,实现“水通、电通、网络通”三通,现有5个村民组已安装太阳能路灯,争取年底基本覆盖。 四、人文环境: 环境治理方面,修建了垃圾池,购买垃圾桶的相关设施,配备了22名保洁员队伍,秸杆禁烧也得到了有效的扼治,同时在全村开展孝老爱亲,文明卫生户评选活动,结合农家书屋、文化下乡,利用宣传栏张贴图片,宣传科普知识、健康知识、农业技术等知识;利用无线喇叭对致富能手、先进人物、好人好事进行大力宣传,以此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尊老爱老,文明卫生的意识,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爱家乡、爱集体、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热情。 |
高庄村 |
高庄村位于丰港乡西部,距乡政府约2公里。全村辖11个村民组(高庄、东张营、西张营、黄庄、东张坊、西张坊、王庄、崔庄、左庄、王塘、代庄),全村共806户,总人中2614人,耕地3010亩,现有党员64名(正在考察的积极分子2人)。高庄村村支部成员3人,村支部书记霍善侠、副书记张朝文、委员范莉;村委会成员3人,监委会成员3人。 高庄村农业生产夏季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冬季主要以种植小麦、油菜为主;家禽养殖以猪、鸭、鹅、鸡等为主,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全村有630人长年外出务工创业,占全村总人口的24%,劳务、种植和养殖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人均纯收入为9500元。 高庄村属非重点贫困村,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57人,其中已脱贫15户,62人,未脱贫贫困户45户,95人,(其中低保贫困户17户,55人);五保贫困户25户27人;一般贫困户3户13人;转移就业42户,60人(含公益岗位20户20人);教育扶贫28人;办慢性病门诊52人;享受大病报销27人;办理残疾证9人。全村低保户94户95人,五保户28户31人。 高庄村不定期的举行多项活动,坚持文明村与满意村共建,通过发现树立典型,用群众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一片,引导广大农户不等、不靠、不要,争创文明户、自强户,切实解决脱贫攻坚工作0现的农户精神脱贫难的问题,努力在全村上下营造民风淳、家风好的良好氛围。 |
赵圩村 |
一、基本概况 赵圩村位于丰港乡南部,距乡政府6公里,属于平原地带。全村有16个村民组,共1023户,3456人,耕地6100亩。全村农业生产夏季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冬季以种植小麦、油菜为主。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全村有16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劳务及种植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贫困户情况 1、现有贫困户:共125户342人,其中一般贫困户53户192人,低保贫困户49户118人,五保贫困户23户32人。 2、未脱贫户:共73户,171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1户68人,低保贫困户30户73人,五保贫困户22户30人。 3、已脱贫户:共52户171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2户124人,低保贫困户19户45人,五保贫困户1户2人。2014年脱贫11户40人,2015年脱贫11户44人,2016年脱贫16户42人,2017年脱贫14户45人。 4、预脱贫户:2018年预脱贫67户154人,2019年预脱贫6户17人。 5、删除户:共删除7户,24人。2014年删除户赵店杨志海4人;2015年删除户老庄张开良4人、新塘张本友3人;高圩竹怀轩4人、东行段家启3人,建有别墅房;腰庄张道虎5人,买有商品房;赵楼谢朝洲1人,外出务工达3年以上。 6、致贫主因 因病54户136人,因残15户44人,缺资金2户10人,缺技术4户11人,缺劳动力17户27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5户5人,因学5户22人,因灾1户3人,共103户258人。 三、产业发展情况 覆盖43户,其中养猪31户,养牛10户,养小龙虾5户,养羊1户,养泥鳅1户,养鱼和菱角1户,种植果树1户。 四、转移就业情况 覆盖75户,其中县内务工42人(含公益岗位26个),省外务工61人,务工地大多在北京。 五、教育扶贫对象 覆盖32户,其中学前班5人,小学21人,初中8人,高中2人,大学3人,在外地上学10人,共49人。 六、健康扶贫情况 所有贫困户都交纳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3人办理了慢性病门诊卡。 七、易地搬迁情况 共15户25人,其中五保户10户10人,非五保户5户15人。 八、社会保障情况 享受低保待遇49户,享受五保待遇23户,享受残疾补贴15户。 九、党员情况 正式党员64人,其中贫困户党员5人(张本龙、李金生、张怀清、祝珍发、张治国),非贫困户党员59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