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信阳 >> 潢川县 >> 张集乡 >> 樊岗村

樊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樊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樊岗村简介

  1.樊岗村位于张集乡南部,东部与商城县鄢岗镇接壤,西部与江集镇祝岗村为邻,南部与江集镇黄楼村为邻。交通便利,县乡公路贯穿南北,长约4公里,沪陜高速穿越樊岗村南部黄畈、九塘、冯大塘、蔡营、周岗五个村民组。
  2.全村耕地面积3367亩,全村共26个民组,总人口3309人,全村共768户,贫困户30户共121人,其中低保户27户,五保2户,一般贫困户1户。
  3.全村主要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种植以水稻为主,养殖业以小家禽为主,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村,春河上游穿越樊岗村东部黄畈、王楼、杨围、东楼、西楼、唐湾、门楼、杨堰八个村民组,给人畜引水及农田灌溉带来极大的便利,灌概农田面积约2400亩左右。
  5.脱贫攻坚及人居环境治理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全村党员群众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526203 464000 -- 查看 樊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樊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樊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张集村

  一、基本情况   张集村委会位于张集乡政府中心段,下辖27个村民组,30个自然村庄。是张集乡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首集商贸区坐落在村中心段,入驻张集街达到12000余人,张集村户籍1280户、人口5620人、劳动力2088人,外出务工人员1300余人,移动网络覆盖全村27个村民组,耕地面积5000亩。   全村共有村委干部7名,党员68人,五保户26户,低保户183户206人,有残疾证的残疾人员94人。2016年以来,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人口184人,其中因病致贫39户78人,因学致贫2户8人,因残致贫37户92人。2018年死亡注销2户3人。2017年至今,危房改造户16户,已完成16户。   一、经济收入   张集村70%的农户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村党员干部利用首集优势及水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流转土地2200亩,从事养殖业、种植业。现在全村共有高产鱼塘1200亩,年产值近360万元,利润150万元。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的三家(张显国、陈国锋、芮作洲)均已完善环保设施。年出栏生猪100-500头以上的有13家,这些小型养殖户,利用废料养鱼、种地,节约费用,增加了收入。   2017年原在上海经商的柳加龙成立了鑫豫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近每亩600元的租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从事小龙虾养殖面积达500亩。   张集村种植、养殖合作社看准市场,经济行情,鼓励群众利用低洼田地、坑塘、大量栽种鸡籽200余亩,其中贫困户贺提秀家流转土地近50余亩种鸡籽,计划收入在10万元左右。   二、扶贫攻坚   年初以来,针对78户贫困户每家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   分析,制定一户一策,做到帮扶到位,责任到位,脱贫到位,确保脱贫攻坚取得0成绩。  

樊岗村

  1.樊岗村位于张集乡南部,东部与商城县鄢岗镇接壤,西部与江集镇祝岗村为邻,南部与江集镇黄楼村为邻。交通便利,县乡公路贯穿南北,长约4公里,沪陜高速穿越樊岗村南部黄畈、九塘、冯大塘、蔡营、周岗五个村民组。   2.全村耕地面积3367亩,全村共26个民组,总人口3309人,全村共768户,贫困户30户共121人,其中低保户27户,五保2户,一般贫困户1户。   3.全村主要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种植以水稻为主,养殖业以小家禽为主,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村,春河上游穿越樊岗村东部黄畈、王楼、杨围、东楼、西楼、唐湾、门楼、杨堰八个村民组,给人畜引水及农田灌溉带来极大的便利,灌概农田面积约2400亩左右。   5.脱贫攻坚及人居环境治理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全村党员群众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檀树村

  檀树村位于张集乡西南部约3.8公里,东交凡岗村,南抵江家集镇,西邻黄寺岗镇,北连朝坊村。耕地面积3800亩,粮食生产、羽毛工艺加工、花木种植是主导产业。檀树村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属垄岗地,中北低是块小平原,三岗夹三冲,三河穿境而过,总地势为浅山丘陵地带。经过摸底排查和群众评议,截止2017年底,全村贫困人口219户、800人。   全村共辖15个村民组,农户612户,人口2560人,其中中共党员56名,女性党员5名。村“两委”班子健全,村支部委员3名,村委委员3名,共6名村干部。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帮扶单位县纪委监察委的帮扶下,檀树村发展迅速。2008年檀树村荣获河南省十佳文化产业村,2017年被授予河南省生态示范村;2017年荣获信阳市先进文明村镇、信阳市卫生村;2005年、2006年、2016年荣获潢川县委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潢川县委脱贫攻坚示范村;多次迎接省市县工作检查,争取了荣誉,连续三年在乡目标考核中成绩第一。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持续深入,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檀树村将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逐步把檀树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群众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祝朝坊村

  祝朝坊村位于张集乡西北部,辖区内20个村民组636户,人口2766人,有党员53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70多人,耕地面积7879亩。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以养殖家禽、龙虾、鱼等水产业为辅,属传统农业大村,祝朝坊村地势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属丘陵地带。   祝朝坊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塘堰遍布,鲢鱼山水库西干渠,十支渠、十二支渠灌溉全境,胡寺水库南、北渠覆盖7个村民组,南、中、北三条堰穿境而过,滋润着7879亩大地,催生出水稻种植、鸡头米种植、鱼虾养殖、鸡、鸭、鹅、猪的养殖大户近三十家。   祝朝坊村现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民风纯朴、勤劳能干、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大批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回报家乡的一片热土。  

龚瓦房村

  龚瓦房村位于张集乡西部,是张集乡政区的一部分,东毗张集村,西依檀树村,西靠朝坊村,被与霸王台村接壤,桃张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龚瓦房村共14个村民组,农户532户,总人口2638人(不含街道入驻人口),耕地面积3961亩,种植业依靠杂交水稻、芡实为主。养殖业依靠小龙虾、鱼类、生猪为主,属传统农业生态林。龚瓦房村地势中高东西低,一岗两畈,总体地势为浅山丘陵地带。   一、贫困人口:经过摸底排查和群众评议,全村贫困人口28户、78人,共分布在13个村民组,因残致贫9户,因病致贫15户,缺劳动力4户。由此可见龚瓦房村致贫原因主要是病、残所致。因此,因人施策,精准扶贫尤为重要。   二、农业基础:农业基础差,交通、水利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路况失修,坑塘淤积,联产承包后,集体经济削弱,群众自我改造意识不强,公益事业投资不足是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症结。随着近几年来上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大公益产业的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与向往,还有很大差距,需要龚瓦房村加倍努力,逐步改善基础设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各项惠民政策,充分发挥龚瓦房村区位优势,激发内生动力,逐步改善基础条件,在产业上下功夫。除传统农业外,龚瓦房村种植业、养殖业、公艺、服装、制鞋等优势都很明显,外出务工、经商创业人口比例大,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提供很好的平台,有利于全面脱贫,较短的时间内将成为我乡乃至我县的经济强村。  

霸王台村

  霸王台村位于张集乡政府北部2.5公里处,交通便利,北邻312国道,桃双公路贯穿霸王台村。辖17个村民组,全村耕地总面积2800亩,人口2300人,480余户。霸王台村现有小学一所,标准化卫生室一个,村部建有标准化文化广场,全村已实现“水通、电通、网络通”三通,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同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的小龙虾养殖等产业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全村小龙虾养殖面积达300多亩。   霸王台村因有古文化遗址霸王台而得名,霸王台古文化遗址位于潢川县城东南25公里的张集乡霸王台村,它与龙王台古文化遗址隔水相望,距东南角的三河岔(出土石斧、石凿等地)1.5公里,距裴东岗类型文化的石磨盘出土地约2公里。遗址高出地面3-5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560米,东西宽约470米。潢川县人民委员会(61)会文字第3号文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1986)111号文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岗村

  冯岗村位于张集乡东北方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浅山丘陵地带,与固始仅一河之隔,距离乡政府近14公里,下辖13个村民组,总面积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595亩,总人口1955人,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从事建筑业和商贸物流行业。   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77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2户30人,低保贫困户9户24人,五保贫困户11户14人,兜底户3户9人。全村共有党员45名,女性党员3名,预备党员2名。全村低保88人,五保户26人,一、二级残疾26人。   农作物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辅以小龙虾、鳝鱼、泥鳅养殖。其中2018年发展小龙虾养殖800余亩。   近几年,在张集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冯岗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勠力同心,高质量、高标准地开展工作,脱贫攻坚、农村党建、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目标等各项工作均在张集乡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乡党委政府的表彰。  

吴集村

  一、吴集村地处张集乡的东北部,东与固始县马岗乡蔡楼村、曾营村毗邻,西与本乡高寨村、桃林乡的杜寨村隔河相望,耕地面积4925亩,地势中间高东西低,属于丘陵地。东西两条自然小河穿境而过,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辖17个村民小组,常住农户567户,辖区总人口2558人。由于地理位置偏,没有主导致富产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大多数靠天吃饭。   二、全村贫困户33户,贫困人口84人,其中五保贫困户6户,低保贫困户25户,一般贫困户2户。   三、全村主要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种植业以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小家禽为主,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村。在实施全村人民增收的过程中,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引导全体村民,农忙在家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的思路,促进农民增加经济收入。   四、脱贫攻坚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全体村民找准脱贫路子,积极实施各项政策措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努力完成全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平楼村

  平楼村位于张集乡东北部,交通便利。辖14个村民组,全村耕地总面积3988亩,人口1974人,3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4户,547人。2016年脱贫75户,294人。2017年脱贫67户,216人。未脱贫贫困户12户,37人。农村危改项目:2017年8户,已全部通过上级验收。平楼村标准化卫生室一个,村部建有标准化文化广场,全村已实现“水通、油菜,同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的小龙虾养殖等产业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全村小龙虾养殖面积达900多亩。  

吴楼村

  吴楼村位于张集乡西北部,全村16个村民组,农户553户,总人口2045人,农民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在3700元左右,耕地面积4273亩。种植业以传统的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家禽、生猪为主,属于传统农业生产村,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属垄岗地带,三岗夹三冲,三河穿越而过,总地势为浅山丘陵带。全村党员36人,村三委成员5人。驻村第一书记李世启;村支部书记余会金;村主任雷长锋;监委会主任丁开建;村干部尤锦富;吴从琴。   截至2017底至2018年5月份,全村低保户110人,五保户30人,全村贫困户36户,留守儿童113人,五改户32人,全村残疾人(一级二级)31人,大病救助9人,60岁以上养老金265人,分布在村16个村民组。   吴楼村致贫原因主要有:一是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大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二是:贫困群众抗御风险能力低,由于农业基础差,经济基础薄弱。三是贫困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杨集村

  杨集村位于张集乡东部,东与固始县马罡乡接壤,辖18个村民组,536户,总人口2546人,耕地面积5095亩,种植业以传统的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小家禽、生猪及小龙虾为主,手工艺加工,属于传统农业生产村。杨集村地势西高东低,属垄岗地,二岗夹三冲。总地势为丘陵地带,境内有中型水库一所。东干一分部南北横穿境内,极大限度的解决杨集村灌溉用水,保证了农业丰收。   经过摸底排查和群众评议,全村贫困人口39户、108人。五保33人,底保118人,残疾人21人,杨集村致贫原因主要有:一是下列人员为贫困主要群体1、痴、呆、傻先天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占一部份;2、老弱无劳动能力的占一部份;3、大多数贫困户因大型疾病致贫,自身“造血”功能差。以上群众脱贫难度较大。二是贫困群众抗御风险能力低。由于农业基础差,经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贫困人口自我经济积累少,一遇到较大自然灾害,贫困户又重返贫困之列。三是贫困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贫困户由于缺乏资金技术,除种植上的收入外,主要依靠打工赚钱,增收渠道比其他有项目有积累的农户少,导致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曾寨村

  一、基本情况   曾寨村位于潢川、商城、固始三县交界处,距乡政府首集东南6公里处,西北分别于李寨、新桥、杨集村相邻,南与商城县李集村接壤,东部与固始县桥口村隔河相望,素有“鸡鸣狗叫听三县”之称,辖16个村民组,户籍625户,人口2556人,劳动1431人,外出务工人员961人,移动网络覆盖全村16个村民组,耕地航拍面积6965亩,曾寨村交通闭塞,信息滞后,公益设施陈旧,是典型的农业大村和“双薄弱”村。全村共有村干部5名,党员61人,五保户24户,低保户105户108人,有残疾人员35人。2016年以来,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人口127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40户121人,因学致贫1户6人,2018年因死亡注销1人。2017年至今,危房改造11户,已完成9户,其余两户正在施工。   二、扶贫攻坚年初以来,针对41户贫困户每家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制定一户一策,做到帮扶到位,责任到位,脱贫到位,确保脱贫攻坚取得0成绩。   三、经济收入   曾寨村65%的农户从事传统的种植技业,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利用曾寨村面积大,水资源优势,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质品种,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流转土地600亩,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年产价值110万元,利润60万元。2018年,全村新建小龙虾稻虾兼作池210亩,其中贫困户13户,年收入年达10万余元。  

李寨村

  李寨村位于张集乡东南部,辖15个村民组,农户435户,总人口2061人,全村耕地面积2632亩,属丘陵垄岗区,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粮食生产和羽毛工艺加工是李寨村两项主导产业。一分干渠一支及各毛渠通经全村各个村民组,水利条件便利,村组道路8条循环路。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508人,2015年脱贫96户411人2016年脱贫11户55人,2017年脱贫4户19人,未脱贫贫困户16户57人。   【基础设施】近年来,借助全县统筹推进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支持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的机遇,乡村两级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初步改善,争取国家电网改造资金120万,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15公里,新建农网台区7个。交通建设实现大发展:配合乡政府做好高产稳产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环境协调工作,解决好项目推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目前已硬化田间生产路5条10.1公里、建设生产桥13处、硬化张集至檀树主干道2.7公里;李寨村黄西组至黄东组孙岗组至段营道路建设项目,属于2017年全县第二批财政整合涉农资金项目,道路全长500米,投资15.4万元,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近年来,李寨村大力依托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逾千万元,建设坑塘20座、提灌站1座、斗渠5564米、农渠2374米、4米宽道路9908米、涵51座、桥18座、闸5座、农门60座,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李寨村所有2061名村民均受益。李寨村大力解决贫困户的安全饮水问题,每户安装自来水入户费用645.21元。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坚持把危房改造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对各村民组的危房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排查,今年共申报11户(其中四类重点人员6户),确保应该尽改;明确村干部包保危房改造户的包保责任,负责危改对象的资格审查、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危改户的危改程序、资料、标准、质量等严格符合上级危房改造政策要求。   【环境治理】改善村级活动场所:争取资金28万元,对村办公阵地进行了新建。投入资金30万元,建设了1000㎡的标准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置了相应的文体器材和娱乐设施。全力改善人居环境:狠抓人居环境整治及村容村貌改善工作,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对房前屋后、院落室内的垃圾杂物打扫干净,摆放整齐,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上阵,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配备保洁人员4名,建立稳定的保洁队伍,新建高标准垃圾池20个,新增垃圾桶30个,投入资金新建垃圾填埋场1处。以村民组为单元,累计组织干群150余人次参与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共对全村15个村民组进行了集中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羽毛加工、板材加工、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优势,做好增收文章,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和发展增收的长久之计,把贫困户整合到产业链上,靠产业发展带动增收、实现脱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大力实施龙头企业产业带动,把贫困户吸纳在脱贫致富产业链上,实现稳定脱贫。目前,依托潢川县六翔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20户贫困户增收,由县财政出资,为企业投入资金25万元用于生产经营,企业每年返还每户500元分红收益,3年之后返还每户4000元本金,每户剩余1000元本金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受益人群106人。另一方面,围绕“虾稻共作”模式,用足用好县政府小龙虾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有效调动了贫困群众实施“虾稻共作”连片养殖小龙虾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的贫困户有27户,养殖面积已达350亩以上。另外根据《潢川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李寨村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并经过乡政府严格审核把关的基础上,将李寨村4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本金投资到永江羽毛有限责任公司入股分红,村里每年将获得4.8万元分红收益,2017年收益已到账。  

新桥村

  新桥村位于张集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占地4555亩。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共363户,总人口1663人。全村有劳动力710人,占总人口的42%,劳务输出350人,全村现有耕地地面积4397亩,退耕还林面积积158亩,人均耕地面积2.64亩。现有农村低保户65户66人,五保户25户3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71人,其中2018年新近识别贫困户6户11人。   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全村无集体经济,没有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全村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劳动生产工具以现代化工具为主。养殖业主要发展猪、鸭、鹅、鱼等为主,全村共有养猪场4个,养鸭场1个,养鹅场1个,养鱼塘6个。多以自产自销、未形成规模。   基础实施情况:村里交通便利,张杨路横穿东西,土下路贯穿南北。全村363户全部通电。通过“村村通”或卫星接收机通广播电视信号、通讯信号、电信宽带也通村所在地。   农民居住条件通过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已经有了较大改善。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由于离乡街道较近,就学主要在乡完小为主,就学条件較好。村建设了村卫生室,设施比较完善,2018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会人数占总人口的84%,居民养老保险200人。   村民自治情况:村委会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制定了村规民约、倡导尊老爱幼。村委会5人,监委会3人,全部高中以上文化。2018年全村有党员53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组织生活比较正常,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比较规范,市检查获市级文明村单位。  


樊岗村特产大全




樊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