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信阳 >> 淮滨县 >> 芦集乡 >> 新庄村

新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新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庄村简介

  新庄村位于芦集乡中南部,东至张楼村,西至芦集村,北至项庄村,距离芦集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新庄村总占地面积3.75平方公里,距离淮滨县城22公里。全村七个村民组,分别是平塘组、前西组、前东组、新庄组、大元组、埝东组、李营组,共计345户,1614人,劳动适龄人口768人,其中常年外出人口116人,16岁以下625人,60岁以上老人221人,全村现有党员31名,其中40岁以下10名,40-60岁5人,60岁以上16人,高中学历4人,高中以上下8人,初中以上19人。村“两委”成员6名,40-50岁3名,50岁以上3名,高中以上学历2名,初中以下4名。
  全村现有耕地2243亩,以水旱为主,其中稻田2000亩,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和外出务工。
  新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49人,占全村人口比9.2%,未脱贫户41户,149人,2018年拟脱贫22户88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527212 464000 -- 查看 新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新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庄村

  新庄村位于芦集乡中南部,东至张楼村,西至芦集村,北至项庄村,距离芦集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新庄村总占地面积3.75平方公里,距离淮滨县城22公里。全村七个村民组,分别是平塘组、前西组、前东组、新庄组、大元组、埝东组、李营组,共计345户,1614人,劳动适龄人口768人,其中常年外出人口116人,16岁以下625人,60岁以上老人221人,全村现有党员31名,其中40岁以下10名,40-60岁5人,60岁以上16人,高中学历4人,高中以上下8人,初中以上19人。村“两委”成员6名,40-50岁3名,50岁以上3名,高中以上学历2名,初中以下4名。   全村现有耕地2243亩,以水旱为主,其中稻田2000亩,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和外出务工。   新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49人,占全村人口比9.2%,未脱贫户41户,149人,2018年拟脱贫22户88人。  

王家空村

  王家空村村情概况   一、村情村貌   (一)自然状况   王家空村位于芦集乡中部,S337线穿村而过,东与许老圩村交界,西与吉庙村相邻,南与杨寨村接壤,距乡政府0.2公里,距县城35公里,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145亩。村党支部1个,下辖3个党小组,党员29人,村三委班子成员8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明显。共9个村民小组,340户1547人,劳动力650人,外出务工人员370人。全村享有低保的65户87人,五保9户11人,全村残疾人28人。   (二)经济状况   王家空村种植结构以小麦、水稻为主,养殖以养猪、羊、牛、鸡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收入,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及小杂粮等作物,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村内土地面积少而贫瘠,抵御自然抗灾能力低,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植占优势。   (三)住房情况   王家空村340户农户中,砖混结构的占71%,其中29%基本为房屋年代久全土木结构的老房。近年来,全村依托危房改造的政策优势,已改造住房1户。   (四)生产、生活条件状况   全村现有通村公路3公里,农田水利方面基本得不到灌溉,靠天收;安全饮水方已完全实施,饮用水安全有保障;教育方面设有一所学校,能享有公平教育;卫生方面有标准化卫生室一座,农民医疗基本得以保障;电力方面基本得到了保障;急需增设移动信号增强器,确保通讯网络全覆盖;电视网络信号存在死角,村内还未实现网络全覆盖。   (五)贫困状况   截止2017年年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69人,贫困发生率4.46%,其中:因病致贫2户11人,因学致贫2户4人,缺技术5户19人,因残致贫4户24人,缺劳力9户11人,2018年预计脱贫4户25人。  

龙王庙村

  龙王庙村村情概况   一、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龙王庙村位于芦集乡西南部,距离乡政府8.7公里,距离淮滨县城30公里,地处闾河与淮河交汇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侯明显,雨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实,是传统的农业村。全村版图面积3.94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480户,全村总人口2461人,耕地面积2484亩。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人口、劳动力资源、劳动力素质。全村劳动人口1152人(年龄均在45岁以上,多为小学毕业,少部分为文盲或识字很少),外出务工劳动力700人左右(多为初中毕业,平均年龄17—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较低,小富即安,因循守旧,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缺乏科学的生产方式、生活方法,现代农业意识淡薄。   2、经济发展情况。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9100元,全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弱筋小麦、优质水稻为主,弱筋小麦亩产可达800斤左右,优质水稻亩产可达1400斤左右。养殖业主要以生猪、肉牛、肉鸡为主,有养猪大户1户,养牛大户10余户,养鸡专业户3户,其中有两位致富带头人已注册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过上级政策扶持以及驻村工作队多方争取,龙王庙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交通方面:新修通村道路8.15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水利方面:全村已打机井62眼,整修碟子塘8口,基本解决生产所需。用水方面:全村已实现自来水“户户通”。用电方面:全村户户通电,但电压不稳定,电流较弱,间歇性停电现象时有发生。其他方面:新建文化广场一个,村部也于今年初进行了翻修整建。   4、教育、社会事业。全村目前有村小1所,小学教师12人,在校学生300人。有村卫生室1处,医生1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8%,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农村五保16户、低保人口111人覆盖全村11个自然村。  

李新寨村

  李新寨村位于芦集乡西北角,东、南、西分别与该许围村、吉庙村、大王庄村毗邻,北与新里乡杨集村接壤,距离芦集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距离淮滨县城23公里。全村辖史西、史东、刘楼、李新寨、王庄、代庄、杨庄、夏园、刘庄、前楼、瓦东、瓦中、瓦西13个村民组,共计456户2206人,劳动适龄人口1223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875人,16岁以下儿童487人,60岁以上老人496人。全村现有党员29名,其中:40岁以下9名,40-60岁12名,60岁以上8名;高中以上学历17名,初中以下学历12名。村“两委”成员6名,其中:40-50岁3名,50岁以上3名;高中以上学历4名,初中以下学历2名。全村现有耕地3400亩,以旱地为主,其中稻田500亩,占耕地面积的近1/7。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务工,2017年村人均纯收入为9700元。   作为全县非贫困村,2018年李新寨村贫困发生率为7.4%,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202人,其中已脱贫15户,32人,未脱贫贫困户28户170人(含低保21人、五保9人、残疾21人)。其主要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三是发展基础不牢。四是致富人才缺乏。   李新寨村产业发展情况如下:一是扎实做好特色种植业推广工作。全村共推广种植弱筋小麦2300亩,种植农户450户;优质水稻2300亩,种植农户450户;农民群众实现了增产增收。二是大力促进养殖业发展。围绕培育养殖主导产业,带领村“两委”成员和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外出考察养殖项目,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养殖劳动技能,大力扶持湖羊、波尔山羊、土山羊、稻虾共养等养殖业发展。目前正在培训意向的村民,并承诺为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大规模发展养殖业。  

大王庄村

  大王庄村位于芦集乡西北,距离乡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共14个村民组共896户,现总人口3486人,耕地面积4556亩。村党支部现有党负44人其中流动党员8人。通过精准识别大王庄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792人,目前还有28户120人未脱贫,其中6户为政策兜底户。全村有低保户163户,全村五保户29户30人其中五保贫困户29户30人。   一、基础设施方面   1:2017年度修建大桥7座涵洞38个,全村各村民组互通水泥路14实现全部畅通,2016-1017年度土地整理项目打井18眼,挖塘1个,挖排涝2.5公里,解决全村灌溉用水和排涝问题实现旱能浇涝能排。   2:2016年大王庄村增加3台供电变压器满足了居民生产生活用电。   3:全村安全饮水已全覆盖自来水免费安装到户。   4:文化广场和新部已投入使用。   5: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个满足了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恩需求。   6:宽带实现全村覆盖宽带已通往到户群众可以在家上网和观看网络电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有线电视无线广播也已实现全村覆盖。村部建设党建WIFI供群众免费使用。   7:新建水冲式标准卫生间5座和15个垃圾池。   二、产业发展方面   1: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带贫与淮滨县联发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会工作推广弱筋小麦和优质水稻示范经过培训。   三、人居环境方面   1:对全村4条主干道路肩进行培土,对两侧旁树木进行涂白。   2:对宋洼到北刘庄实施了绿化,亮化。   3:村配备了环保员6人,对全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4:在各个村民放置垃圾桶共计40余个解决了生活垃圾随意乱丢的问题。   5:开展文明庭院活动,不定期对卫生环境好的户和组进行表彰。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根本改变。  

淮滨村

  淮滨村位于芦集乡西部,西与息县长陵乡交界,南与潢川县隔河相望,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4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明显。全村耕地面积2920亩,共12个村民小组,760户3639人,劳动力1829人,外出务工人员1508人。全村享有低保126户154人,五保18户19人(其中詹福万集中供养),全村残疾人81人。   (一)自然状况   淮滨村现有耕地2920亩,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侯明显,雨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实。平均气温15.6℃;降水量955.6毫米,7至9月的雨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   (二)经济状况   淮滨村种植结构以小麦、高油花生、水稻为主,养殖以养猪、牛、鸡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收入,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及小杂粮等作物,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高油花生。村内土地面积少而贫瘠,抵御自然抗灾能力低,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植占优势。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   (三)住房情况   淮滨村760户农户中,砖混结构的占91%,其中9%基本全为砖木结构的危房,房屋年代久,受损严重。今年,全村依托危房改造的政策优势,计划改造住房11户。   (四)生产、生活条件状况   全村现有通村公路4.5公里,水利方面基本农田得不到灌溉,靠天收;教育方面设有一所学校,能享有公平教育,但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方面基本得以保障;电力方面基本得到了保障,抗旱时供给不上;急需增设移动信号增强器,确保通讯网络全覆盖;电视网络信号存在死角,村内还未实现网络全覆盖。  

董空村

  董空村位于芦集乡正西方,距离乡政府6.5公里,距离县城29.5公里,与息县隔河相望,是淮滨县的西大门。全村辖管16个村民组:高东、高中、高西、薛营、梁围、沟西、高小寨、围孜、甘庄、张营、董西、董东、陈营、董前、董后、腰庄。共计923户,4258人,劳动适龄人口2860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760人,16周岁以下儿童1260人,60周岁的老人523人。全村现有党员53人,其中40周岁以下13人,40-60周岁21人,60周岁以上19人;高中以上学历3人,初中以上学历21人,初中以下的学历29人。村“两委”成员7名,村支部3人:董志贤、毛学有、高金照;村委会5人:高振西、董士双、董清杰、庄耀丽、高俊峰。其中40-50周岁3人,50周岁以上的4人;高中以上学历1人,初中以下学历6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860亩,以旱地为主,其中稻田4100亩,占耕地面积的84%。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务工,2017年村人均纯收入为4500元。   作为全县97个贫困村之一,2018年董空村贫困发生率11.91%,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2户916人,其中已脱贫89户,443人(2014年脱贫23户108人,2015年脱贫20户98人,2017年脱贫46户237人)。未脱贫113户,473人(含低保37户,五保22户,残疾80人)。2018年拟脱贫87户419人。其中致贫原因主要是:一、思想观念落后。二、产业结构单一。三、发展基础不牢固。四、缺乏致富人才。五、因病、因残、因学。   董空村产业发展情况如下:一是扎实做好种植业推广工作,发展特色农业。全村推广种植优质水稻4100亩,种植农户720户;种植弱筋小麦3600亩,种植农户580户;种植优质花生120亩,种植户105户。种植优质红薯85亩,种植户76户。农民群众实现了增产增收。目前特色农业发展初步走向市场的是高小寨组高炳青的“四季采摘生态园”。二是大力促进养殖业发展。围绕培训养殖主导产业,带领村“两委”成员和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外出考察养殖项目,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养殖劳动技能,大力扶持羊、猪、牛、鸡、鸭、鹅养殖业发展。培育出高中组的高振江、高西组的高文东、高西组的高俊、甘庄组甘文发一批养牛大户。梁围组毛金学、董东组董俊、董东一批养猪大户。沟西组毛治学养鸡大户。高小寨组高仲明养羊大户。沟西组甘士平养鹅大户。并为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大力发展养殖业。三是积极兴办技术培训鼓励外出务工。2017年来董空村先后组织7次技术培训,5次外出考察。并为村民联系外出务工工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中贫困人口是劳动主力,以此带动贫困家庭摆脱贫困。早日实现全村村民进入小康生活。  

吉庙村

  吉庙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吉庙村地处乡政府西部3公里处与董空交界,占地3平方公里,有12个村民组,430户,共2316人。劳动力1115人,外出务工880人。设党支部1个,党员人数36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村级事务管理员12人。   全村有耕地面积2236亩,人均0.95亩,水域面积90亩。现有机井40眼,水利资源相对充足,能基本满足农作物灌溉用水。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经济农作物有花生、油菜;养殖类有猪、鸡、牛羊、鱼等。   2016年以来,全村精准识别贫困户50户,177人。其中五保户11户,占22%;低保贫困户22户99人,占55.93%;政府兜底3户,4人,占2.26%;一般贫困户14户,63人,占35.60%;贫困户发生率7.64%。   致贫原因:1、因病致贫户37户,131人,占74.01%。2.因残致贫的5户,30人,占16.95%。3、缺资金1户,4人,占2.26%。缺技术1户3人,占1.69%;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户2人,占1.13%;缺劳动力的5户7人,占3.95%。   全村现有低保户93户,97人。其中政府兜底3户3人,户比占21.63%,人比占4.19%,兜底人占3.09%,户占3.23%。   全村现有持证残疾人57人。其中一级残6人,占10.53%。二级残12人,占21.05%;三级残24人,占42.1%;四级残疾15人,占26.32%。   全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2000人,村卫生室1个,医生1人。   全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225人。   有村小学生646人,幼儿园1个,在园儿童283人,专职教师31人;村图书室1个;管理员1个。   全村2012年-2016年危房改造【新建.修缮】共计38户。   全村现通宽带的有6个村民组,120户,能上网的120户。   通宽带小学1所,行政村信号1人。   吉庙村无村企业,集体经济薄弱,全村民人均收入6100元,属非贫困村。   二、吉庙村的致贫主要原因:   因病、因残、缺技术、缺资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目标:   通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力争在五个方面有大的突破:一是生产条件有大改变;二是生活条件有大改善;三是社会事业有发展;四是社会保障有大提高;五是生态环境有大改观;确保在2020年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张楼村

  张楼村村情概况   (一)自然状况   张楼村位于淮滨县芦集乡东南方,距乡政府3.5公里,距县城25公里,版图面积3.5平方公里,2017年底,现有耕地面积2219亩,其中:水田850亩,旱地1369亩,辖8个村民小组365户1740人,有劳动力1020,外出务工320人。   (二)经济状况   张楼村种植结构以弱筋小麦、水稻为主,养殖以养猪、羊、牛、鸡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收入,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及小杂粮等作物,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特色农业为中药种植。村内土地面积少而贫瘠,抵御自然抗灾能力低,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植占优势。2017年村社会总产值385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85万元,畜牧业产值35万元,外出打工年收入收入约465万元,2017年全村粮食产量1500吨,无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4511元。   (三)住房情况   张楼村365户农户中,砖混结构的占90%,其中60%基本为房屋年代久砖瓦结构的老房。近年来,全村依托危房改造的政策优势,计划改造住房6户。   (四)生产、生活条件状况   全村现有通村公路7.5公里,农田水利方面基本得到灌溉,安全饮水方面还没完全实施,饮用水安全有保障;教育方面设有一所小学,能享有公平教育;卫生方面基本得以保障;电力方面基本得到了保障,抗旱时供给不上;确保移动网络全覆盖;电视网络信号存在死角,村内还未实现网络全覆盖。   (五)贫困状况   全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35户111人,贫困发生率为6.4%。其中:因病致贫17户56人;因学致贫1户8人;缺资金致贫0户0人;缺技术致贫3户8人;因残致贫6户21人;没有劳动力4户4人;因为缺土地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4户14人。  

叶集村

  叶集村基本情况   一、村情概况   叶集村位于芦集乡东北部,紧邻乡政府,地处淮河北岸,现辖10个村民小组,455户、人口2218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677人,占总人口的31%左右;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98元;全村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水田面积1800亩、旱地面积900亩;水域面积200余亩,属芦集乡十个贫困村之一。叶集村两委班子齐全,现有村干部5名,支部有正式党员34名。   二、贫困户调整及建档立卡情况   目前全村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共有贫困户117户544人。2017年已享受农村低保105户109人,五保6户6人。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难度大,农户增收难。目前叶集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没有上规模的产业或项目落户叶集村,产业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能力不强,能人带动效应不明显,群众主要经济来源靠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或是以传统的农业、畜牧业及简单的加工作坊为主。同时,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村民依然沿袭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村民缺乏科学技术、市场观念淡薄,大多数村民对市场比较陌生,严重阻碍了村民的增产增收。   (二)耕地面积少、零星分散,质量差、产出低。叶集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3亩,耕地面积少,而且大多属沿滩地,土地质量非常差,粮食产量低,加之基础设施条件差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土地产出效率非常低。   (三)交通基础设施未实施全覆盖。   (四)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和返贫几率大。叶集村自然环境特殊,生活生产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洪涝旱灾害交替频繁发生,村民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农民群众因灾致贫和返贫几率大。   四、帮扶措施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劳务输出:积极联系当地企业或与周边省市企业加强联系,   (2)养殖业帮扶:利用叶集村现有养殖户为基础,建立帮扶措施,从技术上,政策扶持上给予帮助。   (3)技能培训帮扶: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等培训等资源,通过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计划修路5.5公里,全部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产业发展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三)大力推动合作社带动帮扶   通过广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实施到户增收项目,带动贫困户发展弱筋小麦、杂交水稻种植产业,带动全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四)实施保障帮扶   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做好“一对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许老圩村

  许老圩村位于芦集乡西北,西靠李新寨村、北靠新里乡农场、东靠叶集村、南靠芦集乡林场,距离芦集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离淮滨县城25公路。全村辖管胡庄组、花宅组、老圩组、小圩组、后易庄组、前易庄组、方楼组、王庄组8个村民组,共计420户1757人,劳动适龄人口1080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426人,16岁以下儿童162人,60岁以上老人210人,全村现有党员22名,其中:40岁以下6名,40-60岁16名,60岁以上3名;高中以上学历15名,初中以下学历12名;村“两委”成员5名,其中:40-50岁2名,50岁以上3名;高中以上学历0名,初中以下学历5名。全村现有耕地2033亩,以旱地为主,其中稻田1500亩,占耕地面积近1/7。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务工,2017年村人均纯收入为7800元。   作为全县97个贫困村之一,2018年许老圩村贫困发生率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466人,其中已脱贫41户218人(2014年脱贫26户140人,2015年脱贫15户78人,2017年脱贫0户0人),未脱贫贫困户65户260人(含低保114人、无保15人,残疾30人),2018年拟脱贫49户237人。其主要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三是发展基础不牢,四是致富人才短缺。   许老圩村产业展情况如下:一是扎实做好特色种植业推广工作。全村共推广种种植弱筋小麦2000亩,种植农户240户:优质水稻1500亩,种植农户120户;优质花生种植150亩,种植农户105户;农民群众实现了增产增攻。二是大力促进养殖业发展。围绕培育养殖主导产业,带领村“两委”成员和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外出考察养为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货,支持贫困户大规模发展养殖业。  

邢营村

  邢营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芦集乡邢营村位于芦集乡南部,距离芦集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处,全村总面积3.3平方公里,由1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710户3372人,全村耕地面积2467亩(包含河滩地420亩),林地面积420亩,水域面积约300。邢营村属于亚热带气候地区,临近淮河,自然水域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湿地环境。   二、发展滞后原因   邢营村地处淮河岸边,地势低洼,受洪水自然灾害较重,每年汛期受到影响,对于一个农业种植村来说,再加上缺乏种植技术,直接导致村民减产欠收;其次,村内产业过少,带动村经济发展能力有限;再者,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不完善,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三、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一)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以来,驻村工作队积极深入群众,据实调研,制定脱贫规划。先后走遍全村15个村民组,走访群众1750人次,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了解了百姓的心愿与村两委一起认真讨论制定了《邢营村脱贫致富发展规划》。   (二)扎实开展产业带动扶贫   邢营村素有种植小麦的传统。通过高标准良田等建设项目,实现了路、林、渠网格化。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做法,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种植弱筋小麦积极性,按照弱筋小麦产业扶贫的统一供种、统一补贴供肥、统一“一喷三防”、统一农业保险、统一加价收购的“五统一”计算,弱筋小麦可比普通小麦每年每亩增收370元左右,可带动邢营117户、497人逐年增收。   荣创果蔬合作社是邢营村群众梁振投资203万兴建的以反季节蔬菜种植、土鸡、香猪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流转土地387亩,其中直接用于蔬菜生产263亩。截止目前,该合作社已吸纳89户、350名贫困人员加入发展,年终人均可获得分红收入320元;流转21户贫困户耕地,可使83个贫困人口人均每年增加收入210元。合作社聘用12名贫困劳动力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成为合作社种、养殖专业技术工人,每人年工资收入达2.25万元;吸纳23名贫困人员在合作社做除草、剪枝等零工,人均年均收入3300元。   (三)狠抓要点,围绕扶贫目标,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1.积极协调,认真解决村民行路难等问题。去年以来,我们积极搞调研、做计划、跑部门,完成了6条共计长5.8公里的村村通道路项目建设;完成了长8000米,宽3.5米的以渠带路项目建设;完成了新增一台变压器投入使用计划;完成了一座电灌站建设项目;完成了定于今年三月开始实施的宽4.5米,长0.77千米的道路建设项目的落地;为解决群众灌溉难、行路难、用电难问题做出了新成绩。   2.推进邢营的社会事业建设。投资了6000元为敬老院购置健身器材5套及各种棋牌娱乐用品30余副。出资了5000元解决邢营村扶贫工作经费问题。植树造林期间,又出资2000元为村里购买树苗,用于栽植。   四、基层党组织建设   邢营设立党支部1个,下设党小组4个,党员52名。定期组织党员学习生活,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加强党课学习,提升党员党性意识和素质;积极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2016年,发展预备党员3个,入党积极分子1个。2017年,完善修建一处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  

程营村

  程营村村情概况   (一)自然状况   程营村地处芦集乡东南部7公里,地处淮河北部,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富。下辖六个村民组,257户,1257人,农业人口1253人。耕地面积1200亩,种植小麦花生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均为小户散养。经济方面,程营村以种植业为主,没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缓慢。交通方面,程营村地处偏僻、住户分散,部分通组公路虽已硬化,但年久失修通行不便;部分村组生产路至今未硬化,交通不便。   (二)人员、经济状况   全村共6人村民小组,257户1257人。有近60%群众外出务工。全村党员23人,村干部5人,全村享有低保61人,五保户11人,残疾人12人。   程营村种植结构以小麦、水稻为主,养殖以养猪、羊、牛、鸡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收入,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及小杂粮等作物,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村内土地面积少而贫瘠,抵御自然抗灾能力低,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植占优势。   全村参保人员1139人,参合人员1150人,均占总人中的90%.外出务工人员415人。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入户率100%。   (三)发展成效及现状   造成程营村贫困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以农为主的经济,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影响,生产经营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加之“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导致全村贫困程度较周边地区尤为产重;二是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产业效益低下,单纯的种植业收入极为有限,打工经济收入不稳定,现有的产业发展尚在投入阶段,还没发挥产业效益,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意识淡漠,家庭经济基础薄弱,接受新技能新事物能力差,导致扶贫、培训效益不明显,有时产生的边际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搞产业开发的积极性;四是因灾、因病、因残等多种原因导致部分群众返贫。由于村情所决定,有些非贫困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因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一人患重病,致使贫困家庭更加贫困。   河南省脱贫攻坚推进会以来,村两委一班人按照会议精神部署,开展入户普查,信息采集,为打赢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村民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项庄村

  项庄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项庄村位于芦集乡政府所在地,s337省道沿线,现辖东寨、西寨、塘东、塘西、吴东、吴西、老宅、新宅、项庄、余庄、程庄、方庄12个村民小组,共496户,总人口2558人,耕地面积4950亩。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4人,其中流动党员12人,三委班子共八人。通过精准识别,项庄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37人,贫困发生率5.36%,目前都未脱贫,2018拟脱贫24户98人。全村有残疾62人,五保户26户33人,其中五保贫困户15户23人;全村有低保132户135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4户96人,其中4户为政策兜底户。一般贫困户6户18人   二、经济状况   项庄村种植结构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及小杂粮等作物。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村内土地面积少而贫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全村现有一条通村公路两条生产路基本达到各村民组互通。2、村共有机井43眼,沟塘面积300多亩,农田基本得到灌溉。3.全村安全饮水已全覆盖,自来水已免费安装到户。4.设有一所小学能享有公平教育。5.建有标准化卫生室1个,满足了群众就近看病就医的需求。6.其他:急需增设移动信号增强器,确保通讯网络全覆盖;电视网络信号存在死角,村内还未实现网络全覆盖。。   四、人居环境状况   1、对村一条主干道路肩进行了培土整修,对道路两旁住房没有粉刷的进行刷白。2、村在原有保洁员基础上新配备了保洁员12人,对全村生活垃圾做的日产日清。3、在各个村民组放置垃圾桶,共计40余个,解决了生活垃圾随意乱丢的问题。4、开展“文明庭院”活动,不定期对卫生环境好的户和组进行表彰,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正逐步得到改善。  

项营村

  项营村位于淮滨县芦集乡西南方,距乡政府5公里,距县城25公里,版图面积2平方公里,2014年底,现有耕地面积2300亩,其中:水田750亩,旱地1550亩,辖11个村民小组461户2388人,有劳动力1150,外出务工450人16岁以下儿童368人60岁以上老人326人全村现有党员36其中40岁以下7人40-60岁19人,60岁以上10人。高中以上学历13人,初中以下学历23人。村两委成员5名,其中40-50岁3人,50岁以上2人。高中以上学历2人,初中以下学历3人。全村以旱地为主,其中稻田750亩。占耕地1/3。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种植、养殖和务工,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300元。   项营村是非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234人,其中已脱贫,18户91人,2018年拟脱贫16户68人,未脱贫22户75人,其主要致贫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二、产业结构单一;三发展基础不牢;四是致富人才缺乏。   (二)经济状况   项营村种植结构以小麦、水稻及高油花生为主,养殖以养猪、羊、牛、鸡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收入,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及小杂粮等作物,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村内土地面积少而贫瘠,抵御自然抗灾能力低,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植占优势。2014年村社会总产值66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45万元,畜牧业产值74万元,外出打工年收入收入约250万元,2014年全村粮食产量1700吨,无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三)住房情况   项营村461户农户中,砖混结构的占75%,其中25%基本为房屋年代久砖瓦结构的老房。近年来,全村依托危房改造的政策优势,已改造住房1户。   (四)生产、生活条件状况   全村现有通村公路3公里,农田水利方面基本得到灌溉,安全饮水方面还没完全实施,饮用水安全有保障;教育方面设有一所小学,能享有公平教育;卫生方面基本得以保障;电力方面基本得到了保障,抗旱时供给不上;确保移动网络全覆盖;电视网络信号存在死角,村内还未实现网络全覆盖。   (五)贫困状况   全村低保户99户,104人,五保户21户,22人,残疾人41,户42人。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56户224人,贫困发生率为10%。其中:因学致贫13户,73人,占80.3%。因病致贫31户,67人,占73.6%,因残致贫9户,缺技术致贫5户,因缺少劳动力致贫10户,因灾致贫0户,自身发展不足1户;2017年脱贫18户91人,未脱贫38户133人。2018年拟脱贫14户,67人。  

宋湾村

  宋湾村地处芦集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30公里,全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有9个自然村组,全村总户数553户,人口2776人,全村耕地面积1397亩,党员53人。全村贫困户182户,737人,贫困发生率为26.55%,低保户127人,143人,五保户24户,26人。其中,2014年脱贫29户140人,2015年脱贫19户84人,2017年脱贫70户327人,2018年预脱贫26户105人,还有贫困户38户78人;贫困发生率为2.81%。(其中五保户24户26人,因大病8户30人,无劳动力2户4人,因残4户18人。)生率为7.4%,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2户737人,其中已脱贫118户,552人(2014年脱贫29户141人,2015年脱贫19户84人,2017年脱贫70户327人),未脱贫贫困户38户78人(含低保21人、五保15人、残疾21人),2018年拟脱贫26户105人。   宋湾村产业发展情况如下:一是扎实做好特色种植业推广工作。全村共推广种植弱筋小麦2000亩,种植农户240户;优质花生种植150亩,种植农户105户;优质红薯种植150亩,种植农户160户,农民群众实现了增产增收。二是大力促进养殖业发展。围绕培育养殖主导产业,带领村“两委”成员和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外出考察养殖项目,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养殖劳动技能,大力扶持黄牛等养殖业发展。目前已培育出宋同朝等一批养殖大户,并为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大规模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并带动20多户贫困家庭摆脱贫困。  

马埠口村

  马埠口村位于芦集乡南部,距离乡政府驻地2公里,全村共8个村民组,共525户,现总人口2198人,耕地面积1063亩。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7人,其中流动党员11人。通过精准识别,马埠口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62人,其中2户为政策兜底户;全村共有五保户7户共10人,其中五保贫困户7户10人;全村共有低保户87人,其中低保贫困户18户70人。   一、基础设施方面:   1、2016年度修建大桥1座,小桥4座,全村各村民组互通水泥路,实现全部通畅。2015-2018年度土地整理项目打井12眼,挖塘1个,挖排涝渠2公里,解决全村灌溉用水和排涝问题,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2、2017年度马埠口村新增5台供电变压器,满足了居民生产生活用电。3、全村安全饮水已全覆盖,自来水已免费安装到户。4、文化广场和新村部已投入使用。5、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个,满足了群众就近看病就医的需求。6、宽带实现全村全覆盖,宽带已通组到户。群众可以在家上网和观看网络电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有线电视、无线广播也已实现全村覆盖。村部建有党建WIFI,供群众免费上网使用。   二、产业发展方面:鼓励发展特色产业:   1、顺鑫家庭农场占地200多亩,农场主要种植瓜果蔬菜,兴建蔬菜大棚8座,年产值达到20余万元。雇佣劳动力20余人,为部分群众增加了收入。   2、通过种植新品弱筋小麦和高产花生,为农户亩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人居环境方面:1、对全村2条主干道路肩进行了培土,对两旁树木进行了涂白。2、村配备了环保员3人,对全村生活垃圾做的日产日清。3、在各个村民组放置垃圾桶,共计30余个,解决了生活垃圾随意乱丢的问题。4、开展“文明庭院”活动,不定期对卫生环境好的户和组进行表彰,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得到根本改变。  

白营村

  白营村地处芦集乡南部,距离乡政府7.5公里,距离淮滨县城26公里。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现有7个村民组525户2574人,可耕土地面积1862亩,种植结构以弱筋小麦、优质花生为主,养殖以养猪、羊、牛、鸡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务工收入,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及小杂粮等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葡萄、蔬菜。村内土地面积少而贫瘠,抵御自然抗灾能力低,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植占优势。村两委班子5人,正式党员41人,享受农村低保89户106人,五保户19户22人,劳动力1329人,外出务工816人,残疾人38人;种植合作社3个,养殖业大户2户。   白营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714人,其中:脱贫户129户598人(2014年脱贫29户143人、2015年脱贫25户103人、2017年脱贫75户352人);现有未脱贫户43户116人,贫困发生率为4.6%;2018年预脱贫户20户75人。剩余23户贫困户,共计40人。低保贫困户39户143人,占22.6%,五保贫困户18户21人,占10.4%,一般贫困户115户532人,占74.5%。缺技术103户463人,占64.8%,因病17户72人,占10.1%,因残16户42人,占5.9%,因学20户91人,占12.7%,缺资金6户20人,占2.8%,自身动力发展不足7户,占4%,缺劳动能力3户4人,占0.6%。2018年预脱贫20户,因病7户36人,占47.4%,因学1户4人,占5.3%,缺技术7户21人,占27.6%,因残5户15人,占19.7%。  

刘台村

  刘台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刘台村位于政府以南3公里处,有8个村民小组,共450户。全村总人口204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806人,外出务工503人,党员37人,村干部5人。土地资源:有耕地面积1810亩。刘台村有五保户9户,共10人。低保户79户,共86人,各残疾类31人。于2016年11月建档26户,共122人,占全村人口的6.8%。现2017新增贫困户20户,共73人。目前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共195人,占全村人口的9.5%。医疗保险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80人,参保率近90%   二、经济状况   刘台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种植结构以弱筋小麦,旱稻为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以优质花生,豆类为主。无村办集体企业。种植大户2户,其中有规模果林23亩,种植梨树2300株。科技示范大棚69个,占地30亩,主要种植作物以蔬菜,瓜果为主。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全村现有一条通村公路东起新台,西至邢营,基本到各组互通。2、全村安全饮水已全覆盖,自来水已免费安装到户。3.设有一所小学能享有公平教育。4.建有标准化卫生室1个,满足了群众就近看病就医的需求。5.其他:急需增设移动信号增强器,确保通讯网络全覆盖;电视网络信号存在死角,村内还未实现网络全覆盖。   四、人居环境状况   1、对村一条主干道路肩进行了培土整修,对道路两旁住房没有粉刷的进行刷白。2、村在原有保洁员基础上新配备了保洁员8人,对全村生活垃圾做的日产日清。3、在各个村民组放置垃圾桶,共计16余个,解决了生活垃圾随意乱丢的问题。4、开展“文明庭院”活动,不定期对卫生环境好的户和组进行表彰,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正逐步得到改善。  

梁圩村

  梁圩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梁圩村位于位于芦集乡西南部,为距离乡政府驻地9公里,现辖邢东、邢西、梁圩、高台、梁台、白台、李台、杨台、姬台9个村民小组,共380户,总人口1764人,耕地面积1223亩。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3人,其中流动党员10人,三委班子共八人。通过精准识别,梁圩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30人,贫困发生率13%,2017年脱贫17户84人,2018拟脱贫26户111人。全村有残疾39人,五保户7户10人,其中五保贫困户6户9人;全村有低保71户78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1户24人,其中4户为政策兜底户。   二、经济状况   梁圩村种植结构以小麦、水稻、花生、中药草为主,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及小杂粮等作物。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村内土地面积少而贫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全村现有一条通村公路。2、村共有机井3眼,沟塘面积350多亩,农田基本得到灌溉。3.全村安全饮水基本全覆盖,自来水已免费安装到户。4.设有一所小学能享有公平教育。5.建有标准化卫生室1个,满足了群众就近看病就医的需求。6.其他:急需增设移动信号增强器,确保通讯网络全覆盖;电视网络信号存在死角,村内还未实现网络全覆盖。。   四、人居环境状况   1、对村一条主干道路肩进行了培土整修,对道路两旁住房没有粉刷的进行刷白。2、村在原有保洁员基础上新配备了保洁员9人,对全村生活垃圾做的日产日清。3、在各个村民组放置垃圾桶,共计20余个,解决了生活垃圾随意乱丢的问题。4、开展“文明庭院”活动,不定期对卫生环境好的户和组进行表彰,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正逐步得到改善。  

莲花村

  莲花村位于芦集乡东南角,东、西、北分别与马集镇李圩村、项庄村、马集镇龙泉村毗邻,南与张楼村接壤,距离芦集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离淮滨县城20公里。全村辖南圩、腰庄、胡楼、马圩、老寨、东庄、老庄、万庄、新庄、孙庄、王庄11个村民组,共计485户2284人,劳动适龄人口1573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565人,16岁以下儿童53人,60岁以上老人324人。全村现有党员35名,其中:40岁以下9名,40-60岁13名,60岁以上13名;高中以上学历13名,初中以下学历22名。村“两委”成员3名,其中:40岁以下1人,40-50岁1名,50岁以上1名;高中以上学历1名,初中以下学历2名。全村现有耕地4646亩,以小麦、水稻为主,其中稻田3780亩,小麦4000亩。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务工,2017年村人均纯收入为5700元。   作为全县97个贫困村之一,2018年莲花村贫困发生率为5.39%,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23人,2018年拟脱贫10户51人。其主要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三是发展基础不牢。四是致富人才缺乏。   莲花村产业发展情况如下:一是扎实做好特色种植业推广工作。全村共推广种植弱筋小麦1800亩,种植农户202户;优质水稻2000亩,种植农户210户;优质花生种植125亩,种植农户103户;优质红薯种植150亩,种植农户130户,农民群众实现了增产增收。二是大力促进养殖业发展。围绕培育养殖主导产业,带领村“两委”成员和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外出考察养殖项目,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养殖劳动技能,大力扶持肉牛、稻虾共养等养殖业发展。目前已培育出东庄徐金周等肉牛养殖大户,并为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大规模发展养殖业。  

李寨村

  李寨村村情概况   (一)自然状况   李寨村地处芦集乡东南部7公里,地处淮河北部,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富。下辖8个村民组,364户,1609人。耕地面积968亩,种植小麦花生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均为小户散养。经济方面,李寨村以种植业为主,没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缓慢。交通方面,李寨村地处偏僻、住户分散,部分通组公路虽已硬化,但年久失修通行不便;部分村组生产路至今未硬化,交通不便。   (二)人员、经济状况   全村共8人村民小组,364户1609人。有近60%群众外出务工。全村党员27人,村干部5人,全村享有低保81人,五保户11人,残疾人12人。   李寨村种植结构以小麦、水稻为主,养殖以养猪、羊、牛、鸡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收入,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及小杂粮等作物,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村内土地面积少而贫瘠,抵御自然抗灾能力低,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植占优势。   全村参合人员1539人,均占总人中的90%.外出务工人员415人。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入户率100%。   (三)发展成效及现状   造成李寨村贫困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以农为主的经济,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影响,生产经营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加之“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导致全村贫困程度较周边地区尤为产重;二是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产业效益低下,单纯的种植业收入极为有限,打工经济收入不稳定,现有的产业发展尚在投入阶段,还没发挥产业效益,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意识淡漠,家庭经济基础薄弱,接受新技能新事物能力差,导致扶贫、培训效益不明显,有时产生的边际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搞产业开发的积极性;四是因灾、因病、因残等多种原因导致部分群众返贫。由于村情所决定,有些非贫困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因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一人患重病,致使贫困家庭更加贫困   河南省脱贫攻坚推进会以来,村两委一班人按照会议精神部署,开展入户普查,信息采集,为打赢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村民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杨寨村

  杨寨村位于芦集乡西南部,东与该乡芦集村、项庄村,西与本乡龙王庙村,北与本乡王家空村,南与本乡项营村毗邻。距离芦集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离淮滨县城25公里。杨寨村有13个村民组,共计550户,3154人,劳动适龄人口1603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705人,16周岁以下儿童348人。60岁以上老人324人。全村现有党员34名,其中40岁以下6名40-60岁8名。60岁以上20名。高中以上学历10名。初中学历24名村两委成员5名,其中40-50岁3名。50岁以上2名,高中以上学历4名。初中以下学历1名。全村现有耕地2930亩以水稻为主。其中旱地510亩。占耕地面积的近1∕7,村民主要靠养殖和务工,2018年村人均收入为9500元。   2018年杨寨村贫困发生率为7.5﹪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70人,其中已脱贫10户49人,未脱贫57户221人。2018年拟脱贫26户130人。其中主要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三是发展基础不牢,四是致富人才缺乏。   杨寨村产业发展情况如下:一是扎实做好特色种植业推广工作,全村共推广种植弱筋小麦2100亩,种植农户242户,优良水稻510亩,种植农户110户,优质红薯种植30亩,种植农户11户,农民群众实现了增产增收。二是大力促进养殖业发展,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带领村两委成员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外出考察项目,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养殖劳动技能,大力扶持肉鸽养殖,波尔山羊,稻虾共养等养殖业发展。目前已培育出石东组邢永刚,石西组邢记凤等第一批肉鸽,鳝鱼等等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和传授技术指导。  


新庄村特产大全




新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