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镇位于息县北部,南以闾河为界,与张陶乡隔河相望;与新蔡、正阳两县毗邻;东与包信、岗李为邻;西与白店乡接壤;中间是被誉为“四十五里扁担城”的老唐坡。镇政府驻地东岳集,距息县城30公里。南北长14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万亩。现辖20个行政村,355个村民组,11854户,50250人。
东岳镇地处淮北平原,北高南低,整个地形比较平坦。全年气候温和,冷暖适中,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绿豆、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油菜、红麻、花生等;其中银杏、雪梨、葡萄、猕猴桃等物产远销合肥、武汉、郑州等十多个大中城市。
近年来,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已呈现速度快、规模大、门类全的良好趋势。
农业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呈现出黄淮海平原粮食基地农业发展广阔的前景:以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实现我镇由植棉大镇向植棉强镇转变;积极引导群众推广优质小麦、优质玉米大面积种植,显示农业大镇优势产业发展特色,2004年实现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夏粮产量达4353.6万公斤,创历史新高;2004年在多方努力下,促成了东岳镇养猪协会的正式成立。新建养殖小区2介,全镇猪存栏达到3.4万头,家禽存栏达到20.5万只,黄牛存栏达到2.3万头,羊的存栏数量达到1.5万只。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从1998年撤乡建镇至今,三级三横的街道建设已基本建成;2005年6月实现政府南路和商贸街顺利竣工,如今镇区占地面积已达197公顷,比1996年前扩大15倍。1996年以业新修东张、东白、东包、东徐4条柏油路;2004年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顺利实施“村村通”油路南线工程开工建设,当年实现南部6个行政村村通油路,彻底改变我镇交通落后的现状,如今东岳镇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全镇现有成人教育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20所,幼儿园1的,在校学生8310人,适龄儿童节入率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9%。.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1万人 | 109平方公里 | 411528103 | 464000 | 0376 | 查看 东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息县城关镇位于息县偏西南部,淮河北岸,是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5平方公里,可耕地1525亩,辖区9个街道居委会,69个居民组,辖区常住人口59335人,其中城镇居民24063人,县直单位26992人。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4年被授予“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被市委授予“治安模范乡(镇)”;曾被授予“省级先进基层党校”,市级“民兵基层建设先进乡(镇),“省级先进基层工会”等荣誉称号。 城关镇综合经济实力稳步上升,位居全市前10名,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主要有化肥、造纸、纺织、酿酒等行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个体私营企业1300多家;商业贸易发达,有大型集贸市场6个,连锁超市6家,是周边地区物流中心;农业高效经济发展良好,有悠久的蔬菜种植传统,现以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生产为主,蔬菜品种50余种;大力发展了畜牧养殖业,万头兴隆养殖小区初具规模,声名远播;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县乡镇首位。 城关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临106国道,南濒312国道;罗淮路穿境而过,息正路、息淮路、息包路交汇于此;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形成了“六纵六横”的城市建设格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达,有各类学校15所,在校学生22000人,有大型图书馆2个,可容纳500百余人,医院6个,有病床500多张;固定通信设施和供水系统完善;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城区日益亮化、美化;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不断巩固,贫困居民全部纳入了“低保”;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保持全县一类乡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以内;全镇社会治安环境良好,全年无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发生。全镇武装、环境保护、等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呈现一派良好发展局面。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宗旨,用足用活改革开放有关优惠政策,强力推进“一站式”办公、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外来投资客商在土地征用、工商管理、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便利,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和谐宽松的投资环境。. |
包信镇 |
息县辖镇。东汉为包信侯国治,明、清为镇。1949年置包信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7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5.1万。息(县)新(蔡)、潢(川)新(蔡)公路过境。辖包信街、朱围孜、包庄、邹庄、傅庄、徐楼、管楼、周庄、姜庄、王庙、姚庄、王平楼、北街村、马庄、香蒲园、大李庄、后楼、徐围孜、腰庄、张郑庄2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有小麦、豆类、薯类、红麻、棉花、油菜。境内有赖国故城遗址、赖子墓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夏庄镇 |
夏庄镇位于县境东部,是一个平原乡镇。东与长陵乡以乌龙港为界,南隔汪湖、泥河与陈棚乡相望,西北部、西部与张陶、项店二乡镇相连,北依白马港与小茴店镇毗邻。106国道和337省道纵横交汇于镇中心,交通便利,物流、人流畅通。全镇面积78.5平方千米,辖十五个行政村,228个村民组,38764人。 近年来,夏庄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夏庄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推动了夏庄镇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005年,夏庄镇党委以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促其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培养和选拔任用“双强”党员干部,促其增强自富带富能力;强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选贤任能,裁撤冗员,提高行政效能,压缩非支。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扶植、支持品种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引资1800万元兴建息县第五高级中学;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斥资建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实现村村通,加强市场管理,刷新城镇面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日的夏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群众乐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东岳镇 |
东岳镇位于息县北部,南以闾河为界,与张陶乡隔河相望;与新蔡、正阳两县毗邻;东与包信、岗李为邻;西与白店乡接壤;中间是被誉为“四十五里扁担城”的老唐坡。镇政府驻地东岳集,距息县城30公里。南北长14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万亩。现辖20个行政村,355个村民组,11854户,50250人。 东岳镇地处淮北平原,北高南低,整个地形比较平坦。全年气候温和,冷暖适中,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绿豆、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油菜、红麻、花生等;其中银杏、雪梨、葡萄、猕猴桃等物产远销合肥、武汉、郑州等十多个大中城市。 近年来,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已呈现速度快、规模大、门类全的良好趋势。 农业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呈现出黄淮海平原粮食基地农业发展广阔的前景:以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实现我镇由植棉大镇向植棉强镇转变;积极引导群众推广优质小麦、优质玉米大面积种植,显示农业大镇优势产业发展特色,2004年实现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夏粮产量达4353.6万公斤,创历史新高;2004年在多方努力下,促成了东岳镇养猪协会的正式成立。新建养殖小区2介,全镇猪存栏达到3.4万头,家禽存栏达到20.5万只,黄牛存栏达到2.3万头,羊的存栏数量达到1.5万只。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从1998年撤乡建镇至今,三级三横的街道建设已基本建成;2005年6月实现政府南路和商贸街顺利竣工,如今镇区占地面积已达197公顷,比1996年前扩大15倍。1996年以业新修东张、东白、东包、东徐4条柏油路;2004年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顺利实施“村村通”油路南线工程开工建设,当年实现南部6个行政村村通油路,彻底改变我镇交通落后的现状,如今东岳镇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全镇现有成人教育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20所,幼儿园1的,在校学生8310人,适龄儿童节入率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9%。. |
项店镇 |
项店镇位于息县东偏北5—23公里处,现辖18个行政村,330个村民组,46553人,面积120平方公里。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盛产小麦、水稻、红麻、油菜,其中“香稻丸”被明清宫廷列为贡品,色泽青白透明,如珠似玉,香气馥郁,具有极高的滋补药用价值。 历史文化悠久。境内人文和自然景观较多,秦庙、戴冢、张瓦房、夏庄等遗址,向今人展示着三、四千年前的古老文化。 投资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境内罗淮公路横跨东西,阿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且都在项店设有出口,镇村道路四通八达;通讯便捷,移动、联通两大公司均在镇内建有发射塔,开通了1800门程控电话和无线传真,境内有徐集220KV、齐寨两座110KV两座输变电站,完成了农网改造,实现了村村通高压,通电入户率100%;农田水利设施完备,淮河、意河、泥河、南湾灌渠纵横全镇,有万方以上大塘360口,机电井300眼,18个行政村全部达到旱涝保收,粮食产量常产54800吨;小集镇建设发展迅速,镇政府所在地项店集已建成一个占地3.5平方公里的大市场,有两横三纵5条街道,楼房林立,服务设施齐全,城镇化、工业化特征明显。 社会事业日新月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中小学校20所,在校学生9902人,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科技培训中心、农技站、植保站等科技服务网络健全,新兴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迅速;医疗卫生机构遍布镇村,设备先进;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覆盖全镇。 项店镇多次荣获省、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体育先进镇(乡)”、“民政工作先进乡镇”、市“六好(乡)镇党委”、“计划生育工作一类乡镇”等荣誉称号。. |
小茴店镇 |
小茴店镇位于息县东北部,距县城29公里,106国道南北横穿境内,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分别夏庄镇、包信镇、张陶乡接壤,与淮滨县隔闾河相望,全镇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139.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080亩,人均耕地1.5亩。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全镇辖25个行政村,438个村民组,人口67348人。是息县第一大镇。 小茴店镇,地势较为平坦,由西北向东倾斜,西北高,东北和东南低,平均海拔40米,地处平均气温15.2摄氏度,全年日照数2053.5小时,全年无霜期220天。境内有4条河港,全长39公里,两个大规模水库,水面总面积1400多亩,地下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红麻。林业生产上形成以绿色通道为主,农田林网、片林生产为辅的林业生产体系,其中片林49处8830亩,共有52.88万棵。畜牧业发展迅速。全镇饲养大家畜1.2万头、猪5.1万头、羊4.1万只、家禽55万只。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小茴店镇首先进行了“三通”工程建设。即:村村油路通、电话通、电力通。完成油路建设67公里,电话安装3410门,100%地安装了照明电,为4个小集镇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截止2005年底,我镇拥有木材加工厂22家,大型粮食加工厂2家,各类大型养殖厂462家,大型砖瓦厂2家。各种小门面、小加工、小作坊林立。年工业生产总值达4487万元。近年来,为加快小茴店镇的经济发展步伐,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资金,投入到全镇各方面建设。如:乌龙店村的千亩速生林场,魏楼村、王楼村的百亩林场都是吸引外资项目。现在小茴店镇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号召下,以建设和谐文明优美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加大了引进外资的工作力度,制定并明确了各种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外商来我镇投资。 在全镇干群的努力拼搏下,小茴店镇的内部整体形象发展了质的飞跃。多年来,一直受到省、市、县的多次表彰。如:2004年2月被市委授予“文明村镇”;2001年以来,连续五年被市县授予“先进单位”、“三无”乡镇,连续四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年度目标管理综合一类乡镇。. |
城郊乡 |
城郊乡东西长9公里,南北长10公里,辖16个行政村,233个村民组,总面积8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446亩。城郊乡是一个农业大乡,盛产小麦、水稻、大豆,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油菜、西瓜、红麻等,蔬菜年产量达1.2万吨。全乡有14个乡直单位,11个二级机构,有中学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6300人。有大型综合集贸市场1处,银行、信用社8处。 座落在城郊乡境内的峰刚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市设备最先进,加工能力最强,科技含量最高的小麦加工企业。总投资3000多万元,年可加工小麦5万吨。新兴的工业园区位于城郊辖区内罗淮路与息寨路交叉口以东,总面积6平方公里。 近几年,城郊乡党委、政府带领该乡人民群众团结奋进,顽强拼搏,各项工作都跨入了全县前列。城郊乡正以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和崭新的姿态迈向小康社会。. |
孙庙乡 |
孙庙乡位于息县西部。罗淮公路穿境而过,是进入息县的第一个乡,素有“息县西大门”之称。乡政府驻地孙庙村,距县城7公里。南以淮河为界,与罗山县东铺乡隔河相望;西与正阳县大林乡接壤;北邻路口乡的岳庙村、赵楼村;东接城郊乡的何庄村、洪庄村、徐庄村。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12公里,呈不规则多边形,总面积97.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亩,其中水田4.2万亩。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全乡辖13个行政村,196个村民组,共有8493户,3.5万人。 孙庙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南低北高,平均海拔45米。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土地肥沃,宜于多种作物生长。境内河流6条,除淮河、四季河外,均系排涝河道。淮河沿乡南边缘东流,清水河横穿乡境,流程88公里,经李庙甘塘、范楼、何营四个村注入淮河。建国以后,孙庙乡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先后平整土地4.3万亩,旱改水田1.2万亩,建机电灌站12处,配合南湾灌渠,修建支斗、毛渠43条,总长56公里,使10个村水田可自流灌溉。近年来各村又进行坑塘改造和新打机井,有效灌溉面积达4.2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红麻油菜、花生、芝麻。粮食作物6.1万亩,总产1536万公斤,单产251.6公斤。其中小麦568万公斤。 并建成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3000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24000亩。林业生产上形成以清淮河防护林、绿色通道为主,农田林网、片林生产为辅的林业生产体系,其中片林20处1800亩,经济林4处200亩,共有树186万棵。另外饲养大家畜7200头,猪3.9万头,羊12000只,家禽49.8万只,年产鱼12万公斤。随着小集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孙庙乡已建成小集镇3个,形成以粮食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大型粮食加工厂12家。各种小门面、小加工、小作坊林立。年工业生产总值9000多万元。为加快孙庙乡经济发展步伐,孙庙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不断引进外来资金,投入全乡各方面建设。如李庙村油路,由市交通局投资,何营沙场由个体户投资。现在,孙庙乡已制立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来孙庙乡投资。2005年成功吸引外资300万元,建立年产5000万斤精米加工厂一座,现正筹建年产30万头生猪的养殖基地项目。. |
路口乡 |
路口乡位于县城北12公里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无丘无岗,平均海拔56米。东靠杨店乡,南临城郊乡,西濒清水河与正阳县铜钟镇相望,北与彭店乡毗邻。总面积124.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616亩,辖20个行政村,296个村民组,9546户。. |
彭店乡 |
彭店乡位于息县西北部,北与驻马店市正阳县接壤,息正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48公倾,辖14个行政村,192个村民组,总人口3.2万人。近年来,彭店乡积极培养支柱产业,成立实施了“青菜瓜杂”一年四熟的立体种植模式。 彭店乡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全乡共有生猪养殖专业村四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专业户200户,年出栏20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户700户,实现年出栏生猪10万头以上。在郑庄村、彭店村、七里湾村、张庄村建成了四个生猪交易市场,并与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建立市场供销信息网络,使全乡生猪交易走上集约化道路,逐步形成彭店乡生猪养殖区。彭店西瓜以口感好、皮薄、耐贮运、含糖适中而著称,年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产品远销郑州、武汉、上海等十多个大中城市。. |
杨店乡 |
杨店乡位于息县东北部的城乡结合处,距县城10公里, 息县杨店乡 全乡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96.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79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267公顷。辖杨店村、安寨村、何庄村、李-村、李围孜村、李寨村、龙庙村、南徐楼村、十里桥村、时-村、时围孜村、双河村、汤湾村、棠集村、汪楼村、杨围孜村、永红村、喻庄村、张围孜村、朱鹤村20个行政村,264个村民组,42839人。杨店乡地处黄淮平原,地下水储量丰富,河渠纵横,南湾灌渠穿境而过。 -经济发展 近年来,杨店乡坚持咬定发展不放松,把发展作为执兴国的第一要务。主要做法是:一是致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不断完善农村改革,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建立劳务经济信息网络中心,把劳务经济发展作为迈向小康社会的加速器,三是以粮促企,实施民营经济大飞跃,全乡以永祥、富祥、飞龙、裕达四大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乡粮食产、供、销一条龙体系;四是以城镇发展,激活非农发展进程,全乡新开了金祥、金和、杨棠路市场,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五是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2003年被市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全乡省级“五好村党支部”一个,市级“五好村党支部”2个。 杨店乡位于息县东北部的城乡结合处,距县城10公里,全乡东西长14公里,南北长12 公里,总面积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79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267公顷、全乡辖20个行政村,264个村民组,总人口42839人。全乡有31 个基层党支部,现有党员911人。现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1690人,适龄人口入学率100%,现有小学16所,学点4个,在校学生3500人,入学率100%,幼儿园1所,在园80人。现有移动联通机站4个,无线通讯覆盖力100%,现有供电所1个,供电线路高压132Km、低压147Km,年供电量650万度。现有省道2条,长度8Km,乡村道路6条,长度61Km其中柏油路20Km,水泥路41Km。 杨店乡地处黄淮平原,地下水储量丰富,河渠纵横,南湾灌渠穿境而过。在这片富饶的士地上,全乡干部群众团结拼搏,与时俱进,使全乡经济杜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 近年来,全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全乡经济实现三大突破国内 息县杨店乡水果园林 生产总值突破2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6.7%,农业生产总值突破2亿元人大关,全社会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2亿元大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36%, 财政收入完成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6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乡党委、0坚持发展不放松。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主要做法是:一是培育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抓好5万亩优质高产水稻和6万亩优质小麦,加快推广超级稻,逐步把杨店做成“水稻经济板块”。二是优化环境,大力发展工业经济。2007年全乡规模以上企业由一家增加了四家,工业产值达4.2亿元。新引进的外资企业“舒雅织带有限公司”建成并投产。三是完善措施,强力推进“六城联创”。 2007年全新开发了未来大道,金祥市场南段建设,修建排水沟2000米,安装路灯52盏,裁植绿化树木300株总投资达300万元,年底被市爱会命名为市级卫生乡。在全市"六城联创"中取得了66名的好成绩。四是科学发展,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以十里桥村为代表的新农村示范村搞得如火如荼,完成了9个村37公里村村通建设。五是和谐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乡计划生育实现连续一类乡目标。投资120万元完成了计生所达标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农民参合率达93%;十里桥新建二座敬老院,确保38名五保老人老有所养。六是平安建设,辉映杨店风采。加强杜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乡党委乡0打造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经过努力,杨店乡被市委、市0和县委、县0授予“平安建设先进乡”。 总之,经过全乡共同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7年乡党委0连续7年被县委、县0评为“目标管理综合一等奖”。2008年,我乡在县委县0的正确-下,以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建设美丽富饶新息县做出更大贡献。 |
张陶乡 |
张陶乡位于息县东北部淮北平原,分别与杨店、项店、夏庄、小茴、包信、东岳、白店等乡(镇)接壤,全乡东西长11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99平方公里。 张陶乡地处淮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北和东南低,平均海拔40米。张陶乡地处淮北平原,境内水资源丰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境内有3条河港。莲花港在乡境内流长3公里,白马港在乡境内流长3公里,闾河流长为4公里。全乡有林地面积1.8万亩,其中用材林1.2万亩,经济林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 张陶乡辖18个行政村,2005年底人口5015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6人,耕地面积84970亩。乡内现有中学2所,小学17所,共有中小学教师 345人,在校生达5148人。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较快,乡卫生院有综合门诊大楼一栋,医务人员20人,病床45张,医疗设备齐全,能实施一般的内外科手术。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供电网络进一步改善,乡村通电率达100%,农户通电率达100%。集镇总体规划为3平方公里。. |
白土店乡 |
白土店乡位于息县境内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处,南与杨店乡接壤,东与张陶乡毗邻,西邻彭店乡、正阳县西严店乡,东北界东岳镇,北接正阳县岳城乡。全乡总面积8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72525亩,总人口40618人,辖16个行政村(大江庄、徐兰围孜、王大围孜、钱围孜、新庄、西李、时楼、白店、夏寨、魏寨、谢寨、米围孜、郑楼、白衣阁、桂庄、余围孜),228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中等农业乡。近几年来,该乡围绕“农业强乡、工业富乡”的总体发展思路,强化一个基础(农业),抓好三个环节(计划生育、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四个带动(靠区域化、基地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靠搞活流通带动乡村一体化,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集约化,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带动经济多元化),全乡工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全乡现有初级中学校1所,小学15所,在校学生达6000余人;拥有中心卫生院1个,医病房楼一幢,病床60个。 白土店乡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杨树、水杉、果树等优质树木遍布全乡,成材林木占拥有量的80%以上,可为木材制品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材料;该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可为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便利;广大群众有丰富的养猪、养牛、养羊经验和习惯,目前全乡大牲畜存栏量达36000头,可为畜产品加工开发提供条件。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全乡公路呈现了“一纵四横”新格局,网通、移动、联通、电力网络遍及村、组,交通发达,信息便利,投资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招商优惠政策,对客商在税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充分照顾。招商热线0397——5099611 白土店乡特色农产品有大白菜和大蒜。大白菜以其味美、肉嫩,无丝而享誉县内外;大蒜以个大、味鲜而远近闻名。安徽、湖北等省客商常年来此购销,白菜和大蒜的种植正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
岗李店乡 |
岗李店乡位于息县城东北部,距县城43公里,耕地6.7万亩,辖20个行政村312个村民组。人口5.3万人. 岗李店乡交通使利,106国道南北纵贯全乡,岗淮路(岗李店乡至淮滨县城),岗正路(岗李店乡至正阳县城)两条公路东西横穿全乡。截止2004年全乡共有10个村实现了村村通,1个村实现了组组通。近年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引导农民大胆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麦棉套种,小麦土豆套种等间作套种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重点在推广优质品种,先进种养模式上下功夫,引导农民改良品种,种植反季节蔬菜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畜禽养殖从猪、牛、羊、鸡为主,年出栏生猪2.4万头,年销售鸡肉4.5万公斤,产品远销广东、浙江一带。 岗李店乡企业基础好,上规模,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预制建材,销售服务为主,有银团棉花加工场、丁氏预制建材厂、桂芳禽蛋养殖场等,各类企业34家。 岗李店乡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养殖,科学种植,大大增加了农业和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近年来,为改善全乡办学条件,提高全乡教学水平,先后投资200余万元,新建校舍100余间,购置电脑60余台。. |
长陵乡 |
长陵乡位于息县东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7公里。南和东南以淮河为界,与潢川的来龙乡相望;东以闾河为界,与淮滨的新里乡、芦集乡、吉庙乡为邻;北与小茴店镇毗连;西以乌龙港为界,与夏庄接壤。乡境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10公里,呈方形,东南部稍凸,总面积5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400亩。辖11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28539人。 长陵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冷暖适中,适合多种生物生长繁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红麻、花生、油菜、芝麻、豆类等;盛产猫爪草、半夏等中药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绩显著,初步形成了黄沙开采、果蔬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开发、中草药种植等支柱产业。优质杂交水稻和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都在3万亩左右,并建立了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全乡有大型沙场4个,日产黄沙上万方,年效益近两千万元,并解决了500多名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初步建成了3500余亩的淮河防护林带,植树造林总株数达到42.81万株,高标准、高质量的面积造林达6500亩,森林覆盖率达15.2%;猪、牛、羊等饲养量达4万多头(只),家禽27余万只;全乡可养殖水面2000多亩,出产的河蟹、甲鱼、青虾、鲫鱼、鲶鱼、鳝鱼、泥鳅、乌鱼、海虾等远销上海、武汉、南京、信阳、阜阳等大中城市。 近年来全乡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初步形成了黄沙开采、果蔬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开发、中草药种植等初具规模的支柱产业,“65002”等优质杂交水稻和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每年都在3万亩左右,并建立了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初步建成了3500余亩的淮河防护林带,面积造林达6500亩,植树造林总株数达到72.81万株,2001年猫爪草、息半夏等中药材的栽培面积曾达到400余亩,且药材品质好、药效高,很受亳州等地客商的青睐。 长陵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淮河上的重要码头和军事重镇,如今又有信(阳)阜(阳)路贯穿东西,106国道擦边而过,区位优势明显。。随着灾后重建工程的完成,长陵集镇人口达1.1万人以上,街区面积达到3.96平方公里,“三纵四横”的集镇框架已经形成。. |
陈棚乡 |
息县辖乡。1949年建宋岗乡,1956年置中心乡,1958年设临河公社陈棚大队,1975年置陈棚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潢(川)新(蔡)公路过境。辖陈棚、陈祥、芦店孜、张塘、王林、华店、叶楼、饶庄、阎湾、易庙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运输、加工、水产养殖、建筑、建材等。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红麻、花生、油菜。. |
临河乡 |
临河乡位于息县偏东南部,乡政府驻地临河店距县城24公里(直线)。现辖单台、高集等15个行政村,227个村民组,9153户,40193人。该乡地跨淮河两岸,地势较为平坦。全乡呈梯形,东西长13公里,南北长9公里,总面积81.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087亩。境内临朱公路直穿南北,与罗淮公路相连;息陈公路横贯东西,与106国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 临河乡气候温和,雨量适宜,冬冷夏热,季节分明,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优质小麦、水稻、花生、红薯、油菜籽等。 全乡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主要企业有:临兴农工贸有限公司、临河黄沙开发公司、临河皇冢农林厂、黄庄金银滩林厂、临河综合加工厂、玉克精制米厂、志华精米加工厂等。该乡资源丰厚,拥有黄沙林业等天然资源,发展潜力很大,投资环境十分优越。 近年来,全乡林业经济效益逐年上升,发展速生丰产杨树片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33%。建成规模在百亩以上的果园六个,主要品种:晶水梨、板栗、银杏、葡萄、国庆桃、布朗李等。同时,建有立体农业生态示范园1处,实施“果—稻—鱼”等多种立体养殖。 临河的商业集市贸易自古较为繁荣,现有临河、单台、高集三个集镇,已逐渐形成三个农产品集散地。尤其临河集始建于隋,兴于唐,历史悠久,素有“乌临包张”之俗称,是历史上息县四大名镇之一,现已建成三纵三横六条街,纵横相交,畅通无阻。尤其是“工字街”,乡直主要部门汇聚于此,位置得天独厚,充满无限商机。乡境内有冯寨遗址、皇陵冢遗址、霸王台遗址。上述遗址对研究西周、汉代和清代文化具有很宝贵的价值。. |
关店乡 |
关店乡位于息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关店集镇,距县城15公里。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90.75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辖21个行政村,363个村民组,13268户,60122人。 关店乡地处淮河新故道,新道在北,故道在南,关店被环绕其中,俗称河里套。全乡除王岗村地处故道南岸浅丘外,其余为湾地。地势平坦,自西向东倾斜,南边缘高,中部多湖泊,比较低洼。气候温和,冷暖适中,雨水丰沛,土壤属沙土,土地肥沃,适耕性强,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有湖泊7个,河港6条。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经济作物主要花生、油菜。 关店乡把发展特色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常抓不懈,近年来,关店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葡萄、西瓜、草莓、金水梨、速生杨、蔬菜等种植已初具规模。其中,葡萄面积超过5000亩,销售辐射到全市的八县2区;速生杨面积达到10000亩。全乡已形成葡萄专业村3个,草莓专业村1个,西瓜专业村1个,金水梨专业村1个。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22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电话装机达到2000余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已在我乡建立基站,手机用户达到4000户。境内建有35千伏的变电站一座;22个行政村全部进行了网改。西有关店到熊湾的柏油路通往县城,东有关店至保子口的柏油路通往潢川县。关店、吴村铺、新又河铺三个集市的商品交易十分活跃。国家治淮项目之一的淮干关店防洪工程的实施将结束关店“十年九淹,一年数淹”的历史。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乡建有有线电视台3座,初级中学2所,小学23所,在校学生14253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2个。. |
曹黄林镇 |
曹黄林镇位于息县最南端,距县城22公里;南以金河沟为界与光山县寨河为邻;西至李塘乡界;北与八里岔接壤;东与许店乡毗邻。乡域东西约10公里,南北约6公里,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71亩。辖10个行政村,157个村民组,共5020户,20259人。 曹黄林镇区位优势明显,东有阿深高速公路,南有312国道和叶罗高速,省道息寨线南北过境,宁西铁路贯穿东西。 曹黄林镇大力发展基地型农业水稻、花生和瓜类年种植面积均在5000亩以上,为淮南最大优质稻米、优质花生和“特色小香瓜”种植基地。农业初步形成以稻米、花生、小香瓜产销的龙型经济。 其中,建成于1992年的曹黄林镇花生批发市场为豫南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通过扩充与完善,可容纳2000人进场交易,年销售花生果、仁1000万公斤,交易额1500万元。其产品远销湖北、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2003年通过股分制改造引入竟争机制,使批发市场逐步实现由专业化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同时,以龙头带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淮南形成30000亩花生种植基地,加快了农业基地化进程。 曹黄林镇出产的“小香瓜”具有“香气浓郁、甜而不腻、松脆可口”的特点,5000亩“小香瓜”生产基地,使年产量达到万吨,产品在郑州、焦作、信阳、武汉等大中城十分畅销。 曹黄林镇的优质水稻——水晶三号,生猪、山羊、家禽养殖都极具规模,年产可与泰国大米相媲美的优质水晶米500万公斤,生猪5000头,山羊10000余只,鸡100000余只。. |
八里岔乡 |
八里岔乡位于息县淮南中心,东与关店乡、许店乡相邻,南与曹黄林乡相连,西与李堂乡接壤,北面隔淮河与城郊乡相望。总面积70.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79个村民组,6036户,25284人。 八里岔大力实施农业系列开发战略。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支柱产业生机蓬勃,农村经济春意盎然。 八里岔乡富余劳动力较多。全乡有劳动力1.5万人,其中富余劳力近8000人。目前,全乡有4400余人在外务工,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大中城市。 全乡耕地4.2万亩,荒山、荒滩近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花生、油菜、瓜类等,其中水稻、小麦、花生常年播种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油菜常年播种面积在1.5万亩左右。目前,全乡没有一家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前景十分广阔。 八里岔乡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淮河支流主要为运粮河。全乡有小型二类水库5座,大小坑塘200多口,可养殖水面4120亩。鱼类野生品种有青虾、泥鳅、黄鳝、鲶鱼、甲鱼等,其中泥鳅肉质细嫩鲜美,产量较大,年产量在50吨左右,主要销往上海、武汉、郑州等大中城市。 八里岔乡属丘陵垄岗地形,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有3种:矿石、黄沙、粘土。矿石主要分布在八里岔乡东北部大脉山、草帽山、西石龙一带,储量在1000万吨以上,有两个品种,一种为青石(俗称基建石),主要用来生产碎石;另一种为白石(即石灰岩),碳酸钙含量高达45%以上,高于普通石灰岩钙含量近10个百分点,是烧制石灰、水泥的优质原料;黄沙主要分布在淮河河床与河漫滩中,主要是建筑用沙。 八里岔乡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乡政府所在地距息县县城16公里,东邻阿深高速公路,南邻西宁铁路,距息县火车站5公里,距312国道8公里,省道息寨线穿境而过。 近年来,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全面完成了农村和集镇电网改造,通讯事业飞快发展,固定电话网络延伸到全乡各个自然村,移动通信也实现了全乡无盲区。新开发和改造的街道宽敞明亮。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街道全部安装了路灯,进行了绿化,供排水系统完备,治安状况良好,获得了市级“文明集镇”和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称号。. |
地矿局 |
河南信阳息县地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