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县辖镇。1949年设第七区,1958年设练寺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周(口)郑(州)公路过境。辖桑村、王村、练寺、金村、陈贾、杨王、刘村、榆林、严村、晋桥、付屯、直沟河、新庄、郭寨、丁庄、苏寨、周老庄、周寨、袁庄、河套、张店、秦沟、大蒲、下坡2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产品有鞋、建材、机电、高档日用品、木制品等。农业主产小麦、棉花,有黄牛、山羊、生猪养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5万人 | 84平方公里 | 411621105 | 466000 | 0394 | 查看 练寺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扶沟县城关镇是扶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11国道、许昌至开封、周口至郑州公路在境内交汇,许郸铁路横跨全境,全镇辖六个居委会,两个办事处,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90人。截止2001年底,全镇有各类企业1474个,其中集体企业4个,私营企业16个,个体企业1454个。四级企业总产值5.5亿元,实现利税6684万元,上缴税金991万元,财政收入73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 城关镇党委、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农业,强力发展乡镇企业,协调发展其他事业的发展思路,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使全镇形成了以化工、棉纺、机械配件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材料、运输等几大支柱产业。 乡镇企业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本地优势,对企业实行人才、资金倾斜政策,对企业管理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把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充实到企业第一线。坚持以镇、村办集体企业为龙头, 以个体私营企业为骨干,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快4个工业小区建设步伐,加速商品市场流通,推动全镇四级企业发展。企业发展采取四条措施:一是集中精力抓好集体企业。针对以往企业管理粗放,设备陈旧,技术含量较低等问题,重点加强质量、成本、资金和财务管理,堵塞各种漏洞。坚持从严治厂,实行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定期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严格考核和评估,制定并下发《关于加强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积极推进企业改制。镇龙头企业化工总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子,生产的硫酸铜、硫酸镁、活力素及近两年推出的锌 铁硼肥、麦丰神、抗害防落素等多种云马牌系列产品,销往全国5个省、62个市、县,成为该镇的纳税大户。骨干企业周口市鑫宝稀土厂产品定位准确,销售网点不断增加,连年实现产值、利税的同步增长。2000年稀土微肥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省火炬计划项目,2001年,年产量400吨,年产值440万元,实现利润195万元。二是强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按照先放开、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管理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优惠条件和保护措施。同时不断完善各种服务,积极为个体私营企业排忧解难。2001年全镇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470个,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15%以上,个体私营企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崔桥镇 |
崔桥镇位于扶沟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与太康县的芝麻洼乡接壤,北与通许县玉皇庙乡毗邻。全镇辖34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88000亩耕地,52000口人。1990年以来被原国家土地局命名为“全国土地三无活动模范乡镇”,河南省组织部命名为“先进‘六好’ 乡镇党委”,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被周口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原地委行署命名为红旗渠精神竞赛杯。 崔桥镇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为淤土、沙土和两合土。农作物以优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反季节辣椒、牛蒡、山药为主。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多年来,崔桥镇党委、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兴工强农、扩城活商、科技先导、富镇富民”的发展思路,积极带领全镇干群艰苦创业。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1亿元,财政收入545万元,粮食总产量370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2080元。 基础设施完善。农田水利:崔桥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农田水利建设,近5年中投资1380万元,打机井700多眼,实现了30亩地一眼井,开挖沟渠60多条,修建桥涵30多座。文化娱乐:全镇各村均建起了文化大院,20个行政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4个行政村通了程控电话。镇区建设:全镇新修柏油5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开通了三纵四横的公路网。完成了临街房改造,修通了下水道。卫生事业: 全镇共有村级医疗室40多所,有医师资格人员80多人。去年又投资80万元, 修建了镇中心医院门诊大楼, 改善了卫生条件, 提高了医疗水平,使全镇人民人人享受医疗保障,卫生院为全镇群众提供疾病治疗、卫生防疫等优质服务,达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 |
江村镇 |
江村镇位于开周公路中段、涡河与老涡河之间,地处扶沟、尉氏、通许三县六镇之要冲,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下辖36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6.1万人。 江村镇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现存有商代白亭城遗址、明代观音寺碑记、明代崇兴寺铁像等,闸上、周坞、土寨等岗峦多秦汉墓葬。 1990年3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江村镇撤乡建镇。1995年荣获“周口地区棉花生产十强乡镇”,1996年荣获“周口地区夏粮生产先进乡镇”,1997年被周口行署命名为“夏粮单产超450公斤乡镇”,1997——199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周口地区计划生育工作一类乡镇”,1998年被命为“周口地区乡镇企业先进乡镇”,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六好’先进党委”,2000年被省经贸委、省邮电局命名为“电话乡”。2001年,全镇财政收入达2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元,生产总值5.2亿元。 江村镇地势平垣,土质肥沃,农产丰富。土质以尉扶河为界,南部为淤土区,北部是青沙土区。实行土地承包制以来,江村镇的农业发展南部淤土区以棉花为主,实行“农桐间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北部青沙土区以培育韭菜为主,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韭菜良种繁育基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棉花市场疲软,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多熟立体套种模式,大力发展“新、奇、特、优”品种,在全镇形成无籽西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小杂果生产基地,是县定点日光温室示范园区。. |
白潭镇 |
吕潭镇位于扶沟县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东与太康县常营镇接壤,311国道,许郸铁路横贯东西,清水河,幸福渠、跃进渠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面积99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244个民组,98000亩耕地,47000人,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的故里,历史上中州四大名镇之一。2000-年被省科委命名为省科技示范乡。200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此31000万元;账政收入3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场2020元。2002年吕潭镇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团结、发展、廉政""三面旗帜,以-同志""-""重要思想,统领工作全局限性,实现了乡镇机构改革,干部工作作风、教育工作、乡镇企业、高效农业、小城镇建设和计划生育等项工作的巨大转变。吕潭镇民风淳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和全面进步。 企业改制换颜。1997年,吕潭乡先后对乡办面粉厂、窑厂等进行产权体制改革。已经倒闭的利民机械经产权体制改革后,1999年底又投资120万元,兴建技术性较强的奥威特化工肥有限公司,生产""奥威牌""面粉改良制,年产量达360吨,销售收入党500万元,产品销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工程昂龙头,1996年建成投产的-工程吉星保健品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佶欣牌""纯净水畅销不衰,年产值250万元。1998年投产的-工程鸿昌家用车厂,因市场饱和,销路欠佳。2000年底更名为吉潭酒业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转产""吉潭""系列酒,年产值240万元。2000年,-工程聂老玻璃厂多方筹资产70多万元,改造原生产线,主要生产药瓶、量杯、茶杯及工艺玻璃品,从广东佛山引进3名高级技术员,从重庆聘请20多名技术员,加大产品科技含量,产品销往广州、西安等10多个大中城市。吕潭乡把发展民营企业做为振兴乡域经济的突破口,催生了齐庄翻砂厂、高台板厂、宋寨布厂、赵楼有机肥厂、聂老预制厂等大批民营业员企业相继投产,运行良好。据2000年统计,全乡个体工商户13000家,其中工业企业204家,私营企业12家,大中型企业19家,乡镇企业总产值1、9亿元,入库税金190万元,其中民营经济入库税金148万元,完成利润440万元。. |
韭园镇 |
扶沟县韭园镇位于县场面西9公里处。西与许昌市接壤,距离地107国道、京广铁路及京珠高速公路40公里,北距郑州国际机场80公里,311国道昨许郸地方铁路穿境而过。 全镇辖40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5万口人,镇城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址在万亩。1996被原周口若悬河地委,行署命名为科为""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被省乡企业局命名为""东西部合作示范园区,""被原地区科委命名为科技示范乡镇"",并被地委、行署命名为乡镇企业强乡镇,综合综合实力30强乡镇。 2002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得、3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勤1、26亿元,工业值此3、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达2116元,地方税收获268万元。 韭园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境内有龙山文化遗址,西汉古墓群及闻名遐迩的雾烟山风景区,是融旅游,文化和中原民情俗于一体扔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全镇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沿着311国道3公里两侧建成了工贸开发小区,开发区内四条广街道相互联通,给排水系统畅通,电力容量充足,两条高压线路全年供电,镇区内电话装机容量超过1500门。小区内已形成化工、铸造、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五大系列生产基地,二是全镇40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2002年9月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交通十分便利。 韭园镇农业生产发展前景广阔。麦棉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全镇发展银杏300亩;麦、瓜、棉菜四熟套种类2500亩,沙地改良鱼藕混养、矮化大棚樱 桃及其他优质小杂果高效园区成效。以养牛、养 鸽、养蝎、养鸳鸯等特种养殖业发展也初具规模。 目前,勤劳智慧的韭园人民正以高昂的斗志和拼搏精神,向着更新,更高同的小康目标前进,全镇五万人民热诚迎有之士前来韭园投资,开发经济新领域,共同发展,携手前进.. |
练寺镇 |
扶沟县辖镇。1949年设第七区,1958年设练寺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周(口)郑(州)公路过境。辖桑村、王村、练寺、金村、陈贾、杨王、刘村、榆林、严村、晋桥、付屯、直沟河、新庄、郭寨、丁庄、苏寨、周老庄、周寨、袁庄、河套、张店、秦沟、大蒲、下坡2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产品有鞋、建材、机电、高档日用品、木制品等。农业主产小麦、棉花,有黄牛、山羊、生猪养殖。. |
大新镇 |
扶沟县辖镇。1956年建大新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6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9公里。面积83.6平方公里,人口3.6万。扶(沟)太(康)公路和许(昌)郸(城)铁路穿境。辖许楼、大祝家、南洼刘、新北、新南、寺后刘、刘方宇、霍堂、杨庄、郑营、陈楼、寺岗、小岗、坡贾、姜绍业、陈堂、瓦屋、姜老、河沿刘、轩西岭、姜郭庄、百党岗22个村委会。工业有铸造、冶炼、木材加工、皮毛、天然大理石、工业用线等。农业以小麦、棉花间作套种为主。林果业和食用菌栽培较为普及,是重要的商品牛、猪、羊基地。. |
包屯镇 |
包屯镇位于豫东平原扶沟县北中部,辖28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1.1万户居民,4.7万人,自然面积8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亩。 该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居于郑州、开封、商丘、周口、许昌五市中间,分别由周郑、周开、311国道直达各市。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661mm,光照充足。境内清水河斜贯东西, 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 “路相连,渠相通,田成方,树成行”的格局,适宜工农业生产,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2001年底,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3亿元,财税收入4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是2001年度入选河南省“明星乡镇”之一。 工业化水平逐步实现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镇已形成面粉加工、食品加工、板材加工、包装品加工、农机制造、木业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优惠措施落实到位,投资环境更为宽松,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目前已有5个外地企业落户,120个个体工商户在此长期经商。成为扶沟县北部最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之一。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现有城镇常住人口1.1万人,镇街6条主干街道全部实现绿化、亮化、硬化、净化、楼房化。固定工商户达400多个。总投资1200万元分期修建的城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率先在全市实现村村通。由此促进市场的培育,形成了境内孙岳、包屯、雁仓“0一线”的市场体系。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价, 满足了生产生活电力供应。有线电视大力普及,80%以上的城镇居民家庭已经安装。邮政、通讯服务迅速,仅固定电话就有4200余户,约占总户数的38.3%。饮食、文化娱乐、卫生等设施齐全,城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生产生活条件。. |
汴岗镇 |
汴岗镇地处豫东平原,黄泛区腹心,扶沟、太康、西华三县结合部。相传唐初魏王李密南征路过此地得病,死后葬于此村,故名殡王岗,后演变为汴岗。1949年建立汴岗区,1958年改称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为汴岗乡,1999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全镇辖27个行政村,42600口人,自然面积9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248亩。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指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先导, 以“公司+农户”全程服务体系为保证揽农村工作全局,促使全镇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截止2001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3亿元。财政收达4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8元。相继被省命名为“乡镇之星”、“青年星火培训基地”、 “河南省科技示范乡”等称号。 以粮棉生产为主体的基础农业步入高产阶段。镇党委、政府按照“粮棉种植科学化,多熟套种规模化,选用良种标准化,整体推进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狠抓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全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万亩,90%以上的耕地达到旱涝保丰收.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全镇三熟以上套种面积达到45000亩,小麦单产450公斤,总产3600万公斤,棉花单产75公斤,总产400万公斤。大力发展小杂果生产,全镇引进推广优质沾化冬枣8500亩。 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为龙头的保护地栽培,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全镇发展日光温室,面积8630亩,双层拱棚3500亩,年产时鲜蔬菜5000多万公斤,创产值8000多万元,成为全国日光温室技术协作网点。近几年来,以年8000—20000元高薪向省内外输出技术人员826名。九四年元月,被亲临视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河南省委--誉为“中原温室蔬菜第一乡”。 以黄牛改良为主的畜牧业蓬勃发展。镇党委、政府推广改良肉牛和饲草氨化等先进技术,黄牛存栏达到2.42万头,户均2头以上,年改良肉牛9500头,是联合国平原农区秸杆养牛示范区。联合国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两次来汴岗考察,均给予高度评价。. |
曹里乡 |
扶沟县辖乡。1958年建曹里公社,1959年并入白潭公社,1965年复置曹里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15公里。面积88.4平方公里,人口4.2万。扶(沟)郑(州)公路过境。辖刁陵、胡横、东吴、西吴、徐庄、呼庄、刁湾、宁家、徐家、马集、曹里、樊家、牛信、顾家、摆渡口、刘家、马家、前李、黄家、邹家、秦岗、北王家、韩家、杜家、关家、游家26个村委会。农业以麦棉套种为主。. |
柴岗乡 |
扶沟县辖乡。1949年设第八区,1958年建柴岗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6.3万。通公路。辖柴岗、梅桥、许岗、两冢坡、支亭、寺后、朱岗、歧岗、翟楼、塔湾、汲下、位寨、前李、巩河、邢坡、陈准庄、下岗、丁庄、庞庄、唐庄、后许岗、张力士庄2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 |
固城乡 |
固城乡位于扶沟县城西南17.5公里处,南与西华县毗邻,西与鄢陵县交界。全乡总面积为8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1万亩,辖2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4.2万口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固城人享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以团结、实干、高效、创新之精神,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21亿元,财政收入3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30元。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花生,年粮棉总产分别达到2800万公斤和400万公斤左右。 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生产,面积已发展到5000亩,年产鲜菜5000万公斤;以养牛、养猪、养鸡、养鸽为主的畜牧业,黄牛年未存栏达到2.2万头,出栏肉杂牛1.2万头,生猪年未存栏达到2.5万头,蛋鸡饲养达到20万只。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乡形成了肠衣加工、皮毛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系列的新型工业体系。全乡企业总数为154家,从业人员1200人,系列产品40多种。2001年,全乡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80亿元,利税1934万元。泉阁酒业有限公司、凤河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优质白酒分别被省、市工商部门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畅销省内外;肠衣、皮毛产品通过对外口岸,漂洋过海,远销到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东临周郑公路,乡村公路全部硬化并与周边乡镇边连接,四通八达;500门程控电话国际国内直拨,全乡电话用户已逾1250户。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完善、巩固了“两基”教育成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每年有近400名高、初中毕业生被上一级院校录取,居全县先进行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高标准、高规格地建成了乡文化活动中心、乡党校、乡老干部活动室;开通了有线电视,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连续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 小城镇建设初现乡村都市之雏形。开通并硬化、美化了固城大街,工业区、商贸区、行政区、居住区布局合理,电力、通讯、供水设施完善;新建了农副产品、小商品批零市场,商贾云集,购销两旺。. |
吕潭乡 |
吕潭镇位于扶沟县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东与太康县常营镇接壤,311国道,许郸铁路横贯东西,清水河,幸福渠、跃进渠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面积99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244个民组,98000亩耕地,47000人,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的故里,历史上中州四大名镇之一。2000-年被省科委命名为省科技示范乡。200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此31000万元;账政收入3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场2020元。2002年吕潭镇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团结、发展、廉政""三面旗帜,以-同志""-""重要思想,统领工作全局限性,实现了乡镇机构改革,干部工作作风、教育工作、乡镇企业、高效农业、小城镇建设和计划生育等项工作的巨大转变。吕潭镇民风淳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和全面进步。 企业改制换颜。1997年,吕潭乡先后对乡办面粉厂、窑厂等进行产权体制改革。已经倒闭的利民机械经产权体制改革后,1999年底又投资120万元,兴建技术性较强的奥威特化工肥有限公司,生产""奥威牌""面粉改良制,年产量达360吨,销售收入党500万元,产品销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工程昂龙头,1996年建成投产的-工程吉星保健品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佶欣牌""纯净水畅销不衰,年产值250万元。1998年投产的-工程鸿昌家用车厂,因市场饱和,销路欠佳。2000年底更名为吉潭酒业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转产""吉潭""系列酒,年产值240万元。2000年,-工程聂老玻璃厂多方筹资产70多万元,改造原生产线,主要生产药瓶、量杯、茶杯及工艺玻璃品,从广东佛山引进3名高级技术员,从重庆聘请20多名技术员,加大产品科技含量,产品销往广州、西安等10多个大中城市。吕潭乡把发展民营企业做为振兴乡域经济的突破口,催生了齐庄翻砂厂、高台板厂、宋寨布厂、赵楼有机肥厂、聂老预制厂等大批民营业员企业相继投产,运行良好。据2000年统计,全乡个体工商户13000家,其中工业企业204家,私营企业12家,大中型企业19家,乡镇企业总产值1、9亿元,入库税金190万元,其中民营经济入库税金148万元,完成利润440万元。. |
大李庄乡 |
扶沟县辖乡。1950年建轩辕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更名大李庄乡。位于县城北。面积47.4平方公里,人口2.4万。扶(沟)郑(州)、扶(沟)开(封)公路交会穿境。辖高河套、六上、高庄、大张、冯老庄、大李庄、沈家、何家寨、任庄、中营、高河沿、刘庄、邵口、常岗、潘庄15个村委会。工业以粮油加工、玻璃钢套、汽车修理、酿酒为主。农业主产小麦、棉花。温室大棚(香菇、黄金瓜、蔬菜)、林果业、饲养业具有重要地位。. |
城郊乡 |
扶沟县城郊乡位于县城四周的城乡结合部,辖21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39个村民组,3.5万口人,土地面积50.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全乡交通便利,通讯发达,311国道、107国道、许郸、竖扶铁路贯穿全境,乡间公路实现了村村通;80%的家庭看上了有线电视,30%的家庭装上了电话。 几年来,城郊乡党委、政府注重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建立建全了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学习-理论、江总-“-”、科技兴农知识,如今,城郊乡具有一帮强而硬的干部群体。2000年来,城郊乡党委、政府按照“-”要求,结合城郊实际,制定了振兴城郊经济的有效措施,调整了产业结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棚菜生产和畜牧业规模养殖。 一、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重点,在我国加入WTO及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如今,全乡形成了肠衣、化工、毛纺、机械改装及装修,木制品加工、建筑建材、豆制品加工、运输等十大支柱产业。其中太阳石毛纺厂、施达肠衣有限公司、鸿源雕刻家俱厂等企业产值都在1000万元以上。2001年,全乡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1亿元,入库税金594万元,同比增长7.8%,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先后被市、县评为“乡镇企业强乡镇”、 “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乡镇”等。 二、棚菜生产 以“抓质量、增效益,促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截止目前,全乡发展蔬菜1.7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1.2万亩,年生产蔬菜9万吨,创产值6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公此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项全乡人均收入增收1300元。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科技示范乡”、“棚菜生产先进单位”等。 三、畜牧养殖业 由粗放喂养向科学配料,良种繁育,全和防疫,规模饲养转变。目前,全乡千只以上养鸡场13座,200头以上的养猪场5座,养鸡200只以上、养猪50头以上的专业户1100户,养鸡总数56万只,生猪存栏12万头,畜牧业产值36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