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周口 >> 西华县 >> 东王营乡

东王营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王营乡谷歌卫星地图)


东王营乡简介

  大王庄乡位于西华县城东南10公里,南临周口市,周郑公路贯穿全境,另有县城至李大-庄、东王营两条县级公路共同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公路交通网络。固定电话突破2500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在乡政府所在地设有信号中继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全乡下辖2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30400人,耕地面积43900亩。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8766万元,财政收入3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10元。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围绕发展经济的中心,多策并举,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推广新优品种,发展优质农业
   我乡传统作物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立足于提高作物的品牌质量,先后引进并推广了小偃-54、内乡-188、苏棉-9等优质小麦、棉花新品种,现在新优品种都形成了规模种植。全乡可耕地基本上全面实现了间作套种,被市政府定为优质麦、棉生产基地。
   二、精品园区带动,发展高效农业
   乡党委、政府在发展优质农业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走精品园区带动的路子,发展高效农业,2001年来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个,面积1200亩,现在示范带动效应已充分表现出来,全乡目前共建立蔬菜大棚480个,苗木面积1000亩,且呈现出迅速扩大的势头。
   三、着眼市场,注重信息,培植新兴农业
   乡党委、政府注重信息网络建设,时时围绕市场做文章,抓住周口市邦杰集团扩大生产规模的信息后,主动联系,与该集团达成协议,邦杰集团将投资1300万元在我乡建立优质畜产品基地一个,该项目被列为西华县2002年十项重点工程之一,现正积极组织施工。抓住县肉联厂要增建网点的信息,预备在乡政府所在地建立生猪收购点一个,这将有力地促进我乡畜牧业的发展,为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路子。目前全乡生猪存栏13000头,牛8400头,羊7500只,比上年有了大幅增加。
   成立了华生食用菌生产,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大力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广大食用菌种植户已收到了实际效益,目前双孢菇种植面积已逾2万平方米,其它菌种达20多万袋,预计随着食用菌黄金种植季节的到来,这个数字还将有大的突破。.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04万人 ·西华县旅游·西华县特产·西华县十大特产·西华县十景·西华县 411622203 466000 0394 查看 东王营乡谷歌卫星地图

东王营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王营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娲城街道

   西华县娲城街道办事处于2009年8月13日正式成立,位于西华城区西南,东起逍遥路与富华路、昆山路相连,西与黄桥乡相邻,南和迟营乡接壤,北至长平路与昆山路相接。奉母路、青华路、展辉路、迎宾大道、人民路、箕城路、安康大道7条城市主干道横穿其中,面积8.13平方公里,现辖7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居民3.68万人,耕地面积4996亩,辖区内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居民密集,流动人口众多,是西华县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箕子台街道

  箕子台街道位于河南周口西华县。   箕子台街道位于西华县中部。   【沿革】2009年8月13日,撤销城关镇,成立娲城街道、昆山街道、箕子台街道。娲城街道辖周庄、蒋庄、长平路、建设路、人民路、富华路、将军路等7个居委会;昆山街道辖东桥、山子头、青龙岗、汉唐街、东平、和谐路、江南水乡等7个居委会;箕子台街道辖唐宋岗、朝阳、紫竹花园、箕子台路、程庄、红花路、东湖、城隍庙、英才、明诚苑、阳光等11个居委会。      

昆山街道

  昆山街道位于河南周口西华县。   山街道位于西华县中部。   【沿革】2009年8月13日,撤销城关镇,成立娲城街道、昆山街道、箕子台街道。娲城街道辖周庄、蒋庄、长平路、建设路、人民路、富华路、将军路等7个居委会;昆山街道辖东桥、山子头、青龙岗、汉唐街、东平、和谐路、江南水乡等7个居委会;箕子台街道辖唐宋岗、朝阳、紫竹花园、箕子台路、程庄、红花路、东湖、城隍庙、英才、明诚苑、阳光等11个居委会。  

西夏亭镇

  西夏亭镇位于河南周口西华县。   西夏亭镇位于西华县西中部偏南,距县城18公里,东临黄桥乡和泛区农场,西连逍遥镇,南与商水县的张明 乡隔河相望,北依颍河与艾岗乡为界,东与叶埠口乡接壤,总面积37平方公里,   -   行政规划   辖后朱村、杨场村、胡寨村、朱湾村、谭庄村、大丁张村、王庄村、曹湾村、奉仙寺村、后寨村、高庄村、   周口市西华县西夏亭镇   展庄村、磨台村、前高村、司渡口村、前仓村、张庄村、竹元村、方庄村、杨庄村、陆城村、袁庄村、后仓村、前集村、庄铺村、张百楼村、吴庄村27个村民委员会,65个自然村,176个村民组,人口56594人,耕地76496亩,人均1.42亩。   -   经济建设   全镇以农业、林果业、养殖业为主,农作物盛产小麦、棉花、玉米,特产以芦笋、西瓜、黑木耳、辣椒为主,是西华县产棉及林果业基地之一,芦笋2003年省评为绿色食品。养殖业以猪、奶牛、鸡、羊为主,生猪年出栏15万头以上,奶牛近400头。鲜果贮藏量大,冷库和泛区农场片连成群,保持全年供市,果客云集,果品运销广州、上海、深圳等地。   -   历史沿革   西夏亭镇历史悠久,历史文物较多,现有陆城、胡寨、榆树王、大丁张、西夏亭等5处文化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逍遥镇

  逍遥镇位于西华县境西南部,地处五县三市交界,沙颍河傍镇而过,总面积53平方公里, 53745 亩耕地,辖29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 总人口 5.1万,主系汉族,其中回族3500人,是西华县主要的回民聚居地。   逍遥镇为中州名镇,历史悠久, 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初名“小陶”,因沙河、颍河傍镇而过, 又名“合流镇”,宋末曾设清水县于此。明清之际, 此地成为连接沙河上下游的重要商阜,与漯河、周口、 界首并称为沙河四大码头。清代, 在此做官的王姓知县有感于当地舟楫云集、商业繁荣的景象,曾写诗盛赞, 其中有“天时地利遂人愿,任职四载乐逍遥”之句, 故以此改名“逍遥”,相沿至今。1992 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1996年10 月被周口地区行署定为“综合改革试点镇”。   逍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漯(河)、商(丘)、周(口)、临(颖)两大干线公路穿镇而过。通讯设施完备,1994年已投资98万元, 全县第一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1997年又投资100多万元,开通了手机、BP机计费站。投资130万元的逍遥宾馆已投入使用, 具有县一级的接待水平。 1997年以来,先后筹资400多万元,重新硬化了交通路,开通硬化了西大街、北大街, 修筑了路两旁3600米排水设施,配套修建了3000 米绿化带,3200米隔离带。逍遥镇已成为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现代化小城镇。   自1996年以来,始终坚持“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指导思想, 使全镇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镇已形成以建筑、建材、皮革加工、酿造汤料加工、制板、铸造为主的6大生产系列,拥有各类企业 1218个,产值4亿多元, 以常村为中心的皮革皮毛工业小区, 以南门为中心的皮革制品加工工业小区, 以周庄村为中心的低温肉食和果蔬贮藏小区也已初具规模。.  

奉母镇

  在豫东平原、黄泛区腹地,有美德弘扬天下之称的奉母镇,位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西部颍水河畔。相传在明朝,这里有兄弟二人为争相孝顺母亲,而发生争夺纠纷,故名“夺母城”,清代翰林王遵训途经此地,感慨至深,为弘扬美德更名为“奉母城”。全镇总面积7.8万亩,辖区35个行政村,5.7万人。 奉母镇这个美好的传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奉母人孝顺父母,勤俭持家。同时,也鞭策着历届党委、 政府进行艰苦卓绝的创业奋斗。从而,才使奉母镇这块吉祥之地蕴含着无限生机,取得了丰硕成果。曾先后荣获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河南省农经管理工作明星乡镇、河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2001 年全镇实现地方固定财政收入6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9元。   立足农业特色,优化产业结构。(一) 加强基础设施。颍河、清济河分别从该镇南北两侧流过。清济河的三条交叉深入该镇腹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近几年,全镇又投资50万元,用于打井、挖渠、修涵洞,确保农业丰产丰收。(二)抓住特色“唱农戏”。 该镇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引导群众调整作物布局,扩大烟叶、棉花、红薯、辣椒等具有镇域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烟叶、棉花两项,一年可提供财政税收近100万元。为增加红薯附加值,而进行粉条、粉丝、粉皮三粉加工,仅此一项,全镇一年可收入100万元;与外地食品厂、色素厂而签署定单的川尖椒,一年可收入700万元。(三)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全镇已建成3个大型养猪厂,1个肉鸡养殖专业村。全镇建成塑料大棚60多个,300亩精品柳林,100 亩精品高效果园,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该镇发展乡镇企业实施“-工程”,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截止2001年,全镇累计投资500万元,先后建成电解铅厂、剥板公司、河南麻纺厂等十几个龙头企业。   教育、卫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该镇累计投资2000 多万元,对34所中小学加强校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中招成绩连续4年名列全县第一。设备齐全、医术精湛、服务一流的镇级卫生院,倍受群众信赖。计划生育各项目标管理均达标、合格。   小城镇投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该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工程。目前,该镇社会秩序安定,自然环境幽雅, 人民生活和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红花集镇

  红花集镇位于西华县城西北11公里处,全镇辖26个村委会,217个村民组,14369户,61000人。总面积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887亩,人均耕地1.76亩。200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4亿元,乡镇企业产值1.3亿元,财政收入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0元。    素有“中原苗木之乡”的红花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瞄准国内外市场,结合本镇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判定出“引导、扶持、服务、特色”的实施办法,科学调整种植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镇以农枣间作为主的杂果面积2.5万亩,大棚瓜菜面积达2.2万亩,其中大棚无公害西瓜5000亩;以街道绿化树种,香花槐、金丝柳、黄金槐、七叶树、雪松、栾树、大叶女贞等绿化树苗面积达20000亩,食用菌发展到10000万袋,禽兽养殖已成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聂堆镇

  " 聂堆镇位于西华县北部,距县城12.5公里。据传,商王武丁巡游至西华,驾崩葬鸡鸣山(今田口乡陵西村东),聂王伴驾庐墓之年,病故,葬于此,曰聂王冢,聂堆由此得名,1989年撤乡建镇至今。全镇总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委会,61个自然村,180个村民小组,45998人,耕地69645亩,域内现存女娲城、聂王冢、女娲陵、龙泉寺等遗址或旅游景点。   农业基础地位稳固 西靠贾鲁河,建有12孔闫岗闸,清水河流经东部,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大小沟渠6条,灌溉条件较为优势。地势平坦,土壤有砂土,淤土、两合土,农业生产实现了农田机械化、种植良种化、栽培模式化、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明显提高。由原来“麦、棉”种植模式逐步发展成“麦、棉、瓜、菜”、“麦、棉、果、菌”、“麦、棉、果、牧”等多种模式。农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 了聂堆镇两个文明建设,曾先后荣获周口市“红旗渠竞赛杯”奖,西华县委“六好”乡镇等荣誉称号。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45元。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本照着抓大放小、增强后劲、加快发展的原则,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3亿元,入库税金86万元,为聂堆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旅游业方兴未艾 龙泉寺、女娲城遗址,198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为西华县七景之一。龙泉寺相传寺前有一潭,泉水清澈,其深莫测,终年不涸,故名“龙泉”。女娲城据《明思都岗龙泉寺记》碑文云:“西华至北15里有城遗址,半就淹没,相传女娲之故墟也”。传说女娲和伏羲兄妹相婚而成夫妻,同为人类之始祖。女娲曾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得以安居,后人特修“女娲坟”,建“女娲阁”以示追念。现建一殿、二殿、三殿、四殿32间,东西廊房18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女娲阁”分上下两层,上供女娲,下供伏羲,神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每逢初一、十五或春秋之际,丰稔之余,游人从全国各地接踵而来,瞻 拜馨祝。据不完全统计,年游人达260万人次,商品成交额196万元。.  

东夏亭镇

  东夏亭镇位于西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9公里,东与淮阳县搭界,南接清河驿乡,北依西华营镇,西邻田口乡,总面积49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36104口人,耕地面积51920亩。    东夏亭镇是西华县东部古老集市。民国时期为第二区所,东夏镇公所驻地。1947年解放,1948年5月设东夏亭县,1949年3月撤销。1956年改为中心乡,1958年成立东夏亭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东夏亭区,1965年复称东夏亭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东夏亭乡,1987年撤乡建镇。    东夏亭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有东西黄水沟,东临新运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红薯、烟叶,主要水果有:大枣、苹果、桃、杏、李子,盛产泡桐、杨树,林业育苗有杨树、梨、石榴、枣、杏等,养殖的主要品种为生猪、波尔山羊、蛋鸡、肉鸡等,大袁种猪场年出栏猪仔、生猪万头以上。    乡镇企业主要有:昆山造纸厂、面粉加工厂5个,木业包装公司1个,水泥预制厂2个,尾毛加工厂1个。.  

西华营镇

  西华营镇位于西华县城东25公里,与扶沟、太康、淮阳三县相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1965年成立人民公社,1989年撤乡换镇。全镇土地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155亩,辖31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284个村民组,72个一、二级行政单位;总人口562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12人。这里地处黄泛区腹地,因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有清水河等河流流经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境内交通便利,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有淮海战役烈士墓。   西华营镇农业以小麦、棉花、水果、畜禽等为主导产品,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形成了粮棉种繁育、苗木、精品林业、畜牧业、食用菌等农业产业链条,其中,粮棉种繁育基地涵盖七个行政村,面积12000亩,是中原最大的“优质矮早64”、“中杂29”、“99-6”、“99-9”、“中杂208”等名优粮棉种繁育基地;以陈店、西华营等行政村为主的金丝垂柳、优质速生杨育苗基地面积3000亩,西华营行政村的金丝垂柳树苗以其枝形优美、观赏价值高闻名遐尔,远销浙江、陕西等省;新名优品种林果园区3个,面积6000亩;畜牧养殖业遍地开花,年产值600万元以上。西华营镇因此连年被市、县评为农业产业结构先进乡镇。   民营企业稳步发展,硕飞化工、线材、高士达集团三大龙头企业产品曾畅销罗马尼亚、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硕飞化工厂技改新上的“保苗100”、“农夫菌星”项目产品供不应求,其中环保型无公害杀菌剂“农夫菌星”获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为省级名片产品。高士达集团由鞋业调整转产,开发高档榉木板,产品通过有关单位鉴定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实现了乡镇企业“再次起飞”。全镇建成后楼、高集、李桥等行政村棉花加工集团和植物炼油厂28家,年加工能力5000万公斤,形成了西华营镇特有的棉花加工企业群,促进了农副产品深加工的系列化进程。成为豫东最大的棉花加工群。   小城镇建设成果卓著。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管理力度,对6个集贸市场和农贸批发市场进行综合治理,净化环境、硬化路面、绿化街道,实现了小城镇净、齐、绿、亮、美。小城镇柏油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楼房整齐,商贾云集,连续五年在市、县“三优”杯检查暗访中获得全县第一名。综合实力位居全县第四位。.  

址坊镇

  址坊镇位于西华县县城西南36公里处,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65个村民组,人口3.8万,耕地4.7万亩。1997年,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2000 年西华县政府确定为县级区域性建设重点镇。1998 年获全省夏粮生产“百强乡镇”,林业 300 亩网络建设通过省级验收。2000年获地区“六好”党委。1994年以来,五次获市地政法工作治安模范乡镇,六次被评为市(地)“乡镇企业先进单位”。1995年以来连续7年获县“全面目标管理先进乡镇”。1996年获计划生育一类乡镇。2001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54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47亿元。   址坊镇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西与漯河市毗邻,北与临颖县接壤,镇政府距京珠高速公路漯河北站5公里。该镇水资源丰富,南靠沙河,北临颖河,漯双公路横穿中部,水利设施完备,是建立农业开发基地和投资办企业的理想场所。   该镇充分利用仅靠漯河内陆特区的边际优势,形成了蔬菜、果林、畜牧、食用菌四大主导产业,建成诸葛双百亩杏树精品园区,南陀300亩梨枣精品园区,南流乌克兰脱毒樱桃精品园区。以镇企业良种猪改良养殖场为依托,建成畜牧园区9个,年出栏生猪40760头,全镇3个交易所分别与双汇集团、汇通公司、广州嘉禾市场建立了稳固的生猪购销协议,年外调生猪8万头,解决了分散经营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该镇还有网箱、养鱼、肉牛、肉鸽等养殖业。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该镇以西华轧辊厂为龙头,带动西部工业小区址坊联发板材加工厂、旭日木业公司、址坊建材厂、永发珍藏柜厂等二十多家企业的发展。 西华轧辊厂坚持走“内挖外联、科技兴企”的路子, 引进无锡粮机厂高科技人才3名和无锡希勒  公司的喷砂机、上海申克公司的动平衡机等设备, 年生产“雪森”牌喷砂系列轧辊2000多支,年销售额达600多万元。产品畅销国内11个省市和地区,并出口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该镇有初中2所,小学21所,幼儿园6所,在校学生567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教学设施完善。拥有镇级卫生院1所,址坊卫生院200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一级甲等医院。设备齐全,从医人员56人。.  

田口乡

  西华县田口乡位于县城东北6公里处。东临东夏亭镇和清河驿乡,西接红花集镇,南临城关镇、皮营乡、周口监狱,北连聂堆镇、西华营镇,属于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全乡辖17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乡域面积45平方公里,46708亩耕地,33000口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平原农业乡。    田口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有商高宗皇陵遗址。    田口乡地理环境优越,平川千里,一望无垠。贾鲁河、清水河蜿蜒境内,为全乡农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田口乡农业发展一马当先,农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现已形成以“果、菌、瓜、菜、牧”五大特色为主,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产业格局,已成为周口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面旗帜。-副总理来田口视察后称“田口走出了平原沙区兴乡富民的一条新路子”。主要经济作物有大枣、食用菌、豌豆、桃、西瓜等。养殖业主要有猪、牛、波尔山羊等。现已成为西华县重要的大枣、豌豆、食用菌、波尔山羊等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林业发展形势喜人。2002年5月,田口乡被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乡”。    乡党委、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乡镇企业,综合经济实力雄厚,私营经济异常活跃。乡镇企业逐步上档升级,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许营枣花面粉厂被国家农业部授予质量达标企业,生产的枣花面粉为农业部免检产品,产品远销周边省市。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0.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8元,财政收入436万元。    田口乡农业生产前景广阔,科教文卫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乡粮经比例调整到20:80,复种指数达300%,四熟以上套种面积95%。新近启动了“三万亩”工程,即一万亩西瓜、一万亩豌豆,一万亩辣椒。陈楼、王贯楼两个百亩高效示范园已初见成效。以特种养殖波尔山羊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    全乡三万人民热诚欢迎天下宾朋、有志之士前来田口投资创业,开发经济新领域,共创辉煌,携手前进!.  

清河驿乡

  清河驿乡是西华县的一个新兴乡,因倚清水而得名清河驿,该乡位于西华县城东部,距县城12.5公里,南北分别与淮阳县曹河乡、东夏镇毗邻,属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清水河、黄水沟并行南流。省道南石公路东西穿过,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4.2℃,无霜期216天,平均日照时数2318.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747毫米,为暖温带半湿润季气候,全乡总面积48.4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58个自然村、7883户,32120人。   清河驿乡是典型的农业大乡。农业是主导产业,农业收入在乡财收入中占92.4%,近年来,清河驿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改进了以往“一麦一豆”,“一麦一棉”种植模式,杂果栽培,蔬菜种植比重增加,逐渐行成了王子营、西店蔬菜种植基地,后夏、清河驿村食用茵生产基地,大米楼苗圃基地,小庞、腰庄杂果生产基地,大庞、乡林场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随着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部分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到、三产业。乡镇企业并军突起,主要有小庞面粉厂、清河驿板厂、清河驿予制厂、乡砖瓦厂、清河驿棉花加工厂等二、三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清河驿乡现在交通方便,日客流量1400人。现在全乡固定电话达1346部,移动电话达520多部,加强了与外界信息联略与沟通,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该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起了很大变化,现全乡有15所小学,2所初级中学,初教师382人,中心幼儿园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9%以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为工农业生产培养了有文化的劳动者,不少知识青年已成为专业户、技术推广户。   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建立卫生院一所,村村都有卫生所。卫生院基础设施务全,现有医生18人,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设备得到改善,有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进城,极大保障了清河驿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文化,广播事业不断发展,文化站为丰富人民群众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有线电视的开通、每年两次的物质交流大会,活跃了清河驿乡的经济,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皮营乡

  皮营乡位于西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2公里。南临东王营乡,北靠田口乡,东和河驿乡接壤,西与城关镇毗连。该乡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西临贾鲁河,东靠清水沟,境内有大沙沟贯穿南北,西部有国营林场穿越乡境。全乡总面积49.35平方公里,辖25个村委会,62个自然村,142个村民组,35679口人。   该乡农业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瓜菜为主,产杨树和泡桐。养殖业以黄牛、猪、鸡和羊为主。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以双楼理村为主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基地。目前,全乡有日光温室476座,塑料大棚529个,生产的无公害蔬菜远销到郑州、开封等地。   该乡工业有面粉厂、木材加工厂、农机修理、皮革加工等。高国合的皮革加工厂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促发展,产品远销到武汉、长沙、广州、上海等地。   近几年来,该乡把组织劳务输出,培育“打工经济”作为振兴全乡经济的突破口,积极实施“万名农民外出务工”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全乡劳务输出经济收入达到5000万元,“打工经济”已成为该乡的一大支柱产业。.  

东王营乡

  大王庄乡位于西华县城东南10公里,南临周口市,周郑公路贯穿全境,另有县城至李大-庄、东王营两条县级公路共同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公路交通网络。固定电话突破2500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在乡政府所在地设有信号中继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全乡下辖2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30400人,耕地面积43900亩。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8766万元,财政收入3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10元。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围绕发展经济的中心,多策并举,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推广新优品种,发展优质农业    我乡传统作物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立足于提高作物的品牌质量,先后引进并推广了小偃-54、内乡-188、苏棉-9等优质小麦、棉花新品种,现在新优品种都形成了规模种植。全乡可耕地基本上全面实现了间作套种,被市政府定为优质麦、棉生产基地。    二、精品园区带动,发展高效农业    乡党委、政府在发展优质农业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走精品园区带动的路子,发展高效农业,2001年来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个,面积1200亩,现在示范带动效应已充分表现出来,全乡目前共建立蔬菜大棚480个,苗木面积1000亩,且呈现出迅速扩大的势头。    三、着眼市场,注重信息,培植新兴农业    乡党委、政府注重信息网络建设,时时围绕市场做文章,抓住周口市邦杰集团扩大生产规模的信息后,主动联系,与该集团达成协议,邦杰集团将投资1300万元在我乡建立优质畜产品基地一个,该项目被列为西华县2002年十项重点工程之一,现正积极组织施工。抓住县肉联厂要增建网点的信息,预备在乡政府所在地建立生猪收购点一个,这将有力地促进我乡畜牧业的发展,为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路子。目前全乡生猪存栏13000头,牛8400头,羊7500只,比上年有了大幅增加。    成立了华生食用菌生产,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大力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广大食用菌种植户已收到了实际效益,目前双孢菇种植面积已逾2万平方米,其它菌种达20多万袋,预计随着食用菌黄金种植季节的到来,这个数字还将有大的突破。.  

大王庄乡

  大王庄乡位于西华县城东南10公里,南临周口市,周郑公路贯穿全境,另有县城至李大-庄、东王营两条县级公路共同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公路交通网络。固定电话突破2500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在乡政府所在地设有信号中继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全乡下辖2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30400人,耕地面积43900亩。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8766万元,财政收入3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10元。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围绕发展经济的中心,多策并举,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推广新优品种,发展优质农业    我乡传统作物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立足于提高作物的品牌质量,先后引进并推广了小偃-54、内乡-188、苏棉-9等优质小麦、棉花新品种,现在新优品种都形成了规模种植。全乡可耕地基本上全面实现了间作套种,被市政府定为优质麦、棉生产基地。    二、精品园区带动,发展高效农业    乡党委、政府在发展优质农业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走精品园区带动的路子,发展高效农业,2001年来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个,面积1200亩,现在示范带动效应已充分表现出来,全乡目前共建立蔬菜大棚480个,苗木面积1000亩,且呈现出迅速扩大的势头。    三、着眼市场,注重信息,培植新兴农业    乡党委、政府注重信息网络建设,时时围绕市场做文章,抓住周口市邦杰集团扩大生产规模的信息后,主动联系,与该集团达成协议,邦杰集团将投资1300万元在我乡建立优质畜产品基地一个,该项目被列为西华县2002年十项重点工程之一,现正积极组织施工。抓住县肉联厂要增建网点的信息,预备在乡政府所在地建立生猪收购点一个,这将有力地促进我乡畜牧业的发展,为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路子。目前全乡生猪存栏13000头,牛8400头,羊7500只,比上年有了大幅增加。    成立了华生食用菌生产,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大力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广大食用菌种植户已收到了实际效益,目前双孢菇种植面积已逾2万平方米,其它菌种达20多万袋,预计随着食用菌黄金种植季节的到来,这个数字还将有大的突破。.  

李大庄乡

  李大-庄乡位于西华县城的最南部,距西华县城约35华里,距周口市区约18华里。另有乡至西华、周口的公路,交通非常便利。并早已开通了程控电话约1357部,通讯方便。并于2002年全部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电力充沛。   该乡现辖19个行政村,土地面积约达44平方公里,人口达40179人,其中高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数千人。   李大-庄乡历任党委政府,都把发展作为兴乡富民的第一要务,种种事实历历在止,特别是近几年来乡党委立足本乡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招商引资、与时俱进、采用政策引动,市场驱动,能人带动等措施,强力发展大-庄经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和一批名优产品。   本乡畜牧养殖基地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养殖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形成养殖专业村多个,各养殖专业户日益上增。猪、羊等均存栏约上万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就,高效农业园区开发,精品林业发展基地建设方面成绩也非常突出,着力培养以瓜菜、林杲为主的特色农业。另外有一些大棚基地,主要以种植各种蔬菜为主,外商在黄柚行政村投资开发的数百亩以上的花卉园区,其规模宏大,前景看好,并建立了千亩-区。今年乡党委政府又引进了一批优质小杂果 苗,建立了高产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各类专业种植户达数千户。全乡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万亩。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也得到大规模发展。品种得到优化,目前已发展各种菌类专业户达数百户。   乡镇企业运转良好,后劲强大,本乡境内现存豫华木制板厂,其产品远销多个省市区。友情绒线厂、友情面粉厂、予制板厂等多家企业生产经营,其主导产品均受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集镇建设步代加快,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桥南开发区已具规模,工商户达到200多户,城建一期工程已峻工,二期工程已经启动。2002年远景规模获各级论证通过。.  

叶埠口乡

  叶埠口乡位于西华县城南15公里处,辖28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19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9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56413亩耕地,人均耕地1.1亩。该乡南依沙河,北靠颖河,属夹河套地带,境内沟渠纵横,地形平坦,是国家农业重点开发项目区之一。土质以淤土、两合土为主,排灌两利,水利条件十分优越。东一西、南一北两条主干柏油路贯穿全乡,国家二级公路一邓扶路直通县城,交通十分方便。    几年来,叶埠口乡广大干群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增长点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发展林果业为先导,乡镇企业为重点,畜牧业为基础,促进了全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2001年全乡农业总产值2.0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5亿元,财政收入4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8元。    “一优双高”的农业    叶埠口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盛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花生、烟叶等,是西华县主要高产区之一,199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粮食生产百强乡镇”。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坚持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效、财政增长的原则,围绕有限的土地做文章,不断的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和科学种田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01年,乡财政投入88万元、上级投入92万元,农民自筹52万元,使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全乡有效灌溉面积55000亩,旱涝保收田52000亩,粮食总产量达38075吨,被县、市命名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稳步发展的林果业    叶埠口是全市有名的果树之乡,全乡共有杂果近万亩,特别是优质葡萄的产量,总体效益位居全市之首,产品远销到湖南、湖北、广州等地,乡成立了果品销售服务公司,筹建了冷库,解决了水果销售、运输、储存等困难,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乡已初步形成东部葡萄西部李、北部柿子中部杏的四大种植新格局。.  

迟营乡

  迟营乡位于西华县城南5公里,东与皮营、大王庄毗邻,西与黄桥接壤,南与叶埠口隔河相望,北与城关镇相连,周郑、邓扶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乡辖23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172个村民组,39700口人,55000亩耕地。    迟营乡历史悠久,人民勤劳朴实。颍河穿境而过,龙坡行政村有“华东野战军治颍纪念碑”。自1964年建乡以来,在全乡人民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近几年来,迟营乡党委、政府坚持“强化工业,优化农业,多业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使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迈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崭新时期。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加,2001年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人均纯收入2197元,实现财政收入470万元。    迟营乡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全乡旱涝保收田5.5万亩,塑料大棚蔬菜种植面积3500亩,夏秋露地菜面积15000亩,居西华县第一位。全乡盛产芦笋、大葱、莴笋、辣椒、土豆、洋葱、黄金桃、大枣、柿子、石榴等。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全乡建有万头养猪场2座,千头以上养牛专业村3个,5000只以上养鸡场8个,100只以上养羊专业户20户。    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迟营乡党委、政府采取“筑巢引凤,让利发展”的思路,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立了周郑公路两侧200亩的工业开发园区,制定了“四通三保两减免”的优惠政策,即凡是外来投资办厂的,乡政府提供“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保证外来企业人身财产安全,周边环境安全、保证优惠政策不变”,并且承诺“新办企业三个月不收税,一年内减半收税,属中外合资企业2年内不收税,3年时间减半收税。”目前,全乡共有福建漳州德隆食品有限公司投资的罐头厂1家,山东、江苏等地来此投资的杨木板加工厂5家,当地与浙江使用生产的建筑模具厂1家,以及其它面粉厂、修造厂、家俱厂等10多家。    科技教育蓬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强化基础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全乡中学教育迈入全县先进行列。目前,全乡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黄土桥乡

  黄桥乡位于县城西部,东与城关毗邻,西隔颖河与泛区相望,南与迟营接壤,北与红花相连。漯双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乡辖17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125个村民组,3.2万人,耕地面积44485亩,总面积40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4亩。   黄桥乡历史文化悠久、人民勤劳朴实。境内有春秋战国时期陈令公墓遗址和汉墓群遗址。历史名人湖广黄安县令王云明(王猴)出生于后石羊村,其墓被列为县级文物。相传,前、后石羊和东、西斧柯村名因鲁班用斧头传羊而得。黄桥大闸,大桥并肩坐落于此,大闸上题有“春风杨柳万仠条,六意神州尽舜尧”的诗句,描述了黄桥人民艰苦奋斗,敢于创业的精神。   自1975年建 乡以来,全乡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励精图冶,艰苦创业,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近几年来,黄桥乡党委、政府坚持“优化农业富群众、强化企业壮财政,改善环境树形象,招商引资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使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一个发民的崭新时期。   国民经济快速发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上半年,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52亿元,实现乡财政收入287万元。   黄桥乡农业发展迅速。路、沟、井、渠配套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境内有颖河和东风运河,节制闸4座,路、沟、渠数十条,水源充足,灌溉方便,旱涝保收田面积4.4万亩。农作物以小麦、杂果、蔬菜、棉花、花生、玉米为主。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粮经比例调整到45:55,复种指数达到280%,种植模式以麦棉套种和洋葱套种玉米、西瓜、花生为主;同时,积极发展以桃为主的杂果面积有1.5万亩,远销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等省市,亩均效益 在2600元以上;畜禽养殖以生猪养殖为主,年可出栏生猪5万头,并形成了以肖横为主的波尔山羊养殖基地。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乡党委、政府按照“净化环境,优化政策”的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酿酒、板材加工、冷冻储藏、塑膜生产、果品加工、石油经营等6大支柱产业,以泰然塑料制品厂、珊妮果品公司、金鑫木板厂等为主的企业有141个。.  

艾岗乡

  艾岗乡位于西华县西北部,距县城22公里,东与红花镇接壤,西与鄢陵县陶城乡为邻,北与扶沟县古城乡相连,南靠颖河,与逍遥镇、西夏镇隔河相望,并与黄桥乡毗连。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22个村民委员会,45个自然村,119个村民组,4.06万口人,6.06万亩耕地。    解放后,归第二区管辖。1965年从红花人民公社析置艾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    艾岗乡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三岗(陵头岗村、苗里岗村、都城岗村)为革命纪念地,为抗战期间中原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豫东特委”所在地,是当时鄂、豫、皖边界15个县、市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该乡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潘岗村东南有汉潘乾墓,明王都堂墓和汉代墓遗址。陵头岗村、都城岗村有文化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苏桥村出土的30万年前象牙化石,长3.94米,为国内所仅有,现存县文化馆。    全乡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南靠颖河,清流河贯穿西部,土质肥沃,为西华县小麦、棉花生产基地乡。2001年小麦种植面积5.7万亩,棉花4.2万亩。多年来乡党委、乡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2002年发展以西瓜、辣椒、冬瓜、棉花套种为主的立体种植2万余亩。种植芦笋、日本黑大豆、日本大萝卜、越冬花菜、反季节辣椒、食用菌、棉花良种繁育等高效农作物1万余亩,发展凯特杏、油桃、布朗梨等精品果业2000余亩。全乡22个行政村,已建成棉花良种繁育村2个,西瓜、蔬菜专业村5个,柳编专业村1个,养猪专业村2个,养鸡专业村1个,养羊专业村2个。    近几年来,艾岗乡党委、乡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理出了“以工强乡、以商富民、农业突破、集镇带动”的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实施了以农业、企业、科技文化、公共设施为主的几十项重点工程。经过全乡干群的不懈努力,经济结构调整得到了好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2001年乡财政收入455.3万元,保证了全乡干部、职工、教师工资的正常发放和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    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全乡基本形成了以棉花加工、木材加工、水果冷藏等为主体的经济发展体系。仅去年以来,全乡就发展固定资产80万元以上的棉花加工企业6个,其中100万元以上的3个,棉花加工业已初步形成群体优势。.  

黄泛区农场

  黄泛区农场位于河南周口西华县。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豫东重镇开封后,大举西进,威逼郑州、武昌。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以水代兵,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广阔平原沦为泽国。豫、皖、苏三省44个县89.3万人丧命黄泉,1200万人流离失所。到1946年黄河封堤,黄水整整泛滥了8年。8年间,豫东大地饥荒连年、饿殍遍野,人为地造成了54000平方公里荒沙弥漫的“黄泛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1950年2月,中央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同年3月21日,在河南省省会开封设办事机构——黄泛区复兴局,省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赵一鸣、路岩岭任副局长。并由国家拨出专款,开始了大规模的向自然开战,建设家园,造福子孙的“复兴”运动。   素有“中原明珠”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是1951年1月根据-总理的指示创建的,直属于中央农业部农垦处。1954年改为省属国营农场。该场位于豫东平原,地跨西华、扶沟两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农田单位面积大,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拥有土地15万亩,其中耕地11.6万亩,总人口3万,职工1.2万人。总场下辖26个农业生产单位,6个大型集约化养猪场,8个工业企业,5个商业专业公司,4个场管行政村,1200多家私营企业,2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部门,以及金融、保险、税务、电信、邮政等11个市、县驻场单位。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农场干部职工把当年茫茫荒漠的“黄泛区”建设成为关内规模最大的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现代化国有农垦企业。年实现社会总产值5亿多元,工农业总产值3亿元左右,商业销售额2亿多元,是河南省大型农作物商品种子基地、华中规模最大的果蔬贮藏基地和集散中心、豫东南规模最大的瘦肉型猪出口创汇基地、过磷酸钙生产基地。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作物和生猪良种企业,并列为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成员单位。1999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首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0年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全国种业百强企业(名列34位)。在河南省种子行业20强中居第一位。因贡献突出,黄泛区农场先后受到国务院、农业部、省政府的多次表彰。   -   发展成就   农业方面。   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全场拥有大中型先进农业机械1200多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66301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达95%以上,其中农作物“一喷三防”由飞机综合作业完成。年粮食总产11.5万吨,其中优质小麦种子4000多万公斤,产品畅销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等10多个省、300多个市县,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兴建了名、特、优、新农作物原原种繁育示范园、水果生产示范园和林苗、花卉示范园,并建有农、林、果、牧等业科研所,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将农场建成高科技农业示范区。   畜牧业方面。   具有40多年的生产经验。目前,全部运用工厂化饲养模式,年出栏瘦肉型猪8万头,其中供港出口3.5万头,年创外汇400万元美元。其余畅销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   工业方面。   绿原化工有限公司年产过磷酸钙20万吨,工业硫酸8万吨,企业获ISO9002质量认证,产品先后荣获省优、部优、省连续免检产品和省重点保护产品称号;天鹰缸套有限责任公司是生产化机和船舶压缩机缸套的专业生产厂,企业获ISO9002质量认证,产品行销全国,其中缸体修复技术属国内首创,研制的大型船舶缸套已通过专家组论证,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富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亦获ISO9002质量认证,生产的优质专用面粉、方便面和挂面畅销全国许多省市。同时,还有食油、果酱、玻纤、农机制造、肉联加工、酒类酿造等生产厂家,产品受到用户青睐。   商业方面。   兴建有高温、气调冷库220余座,年收贮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地的优质水果、蔬菜7万余吨,反季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了中原规模最大的冷库群和批发市场。在场部小城镇,有果蔬、种子、牲畜、化肥、林木等5个专业批发市场,655个商业网点。在郑州市北二七路繁华地段建有农垦综合商业大楼,促进了与省会的物资交流。   文教卫生方面。   建有职工医院、高、初中及小学、幼儿园、文化宫等。   50年来,黄泛区农场不仅以翻天覆地变化的成就而闻名于世,而且这里丰富的资源,优越的条件,为我们展示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泛区人诚邀海内外客商前来洽谈业务,投资合作,共同开发黄泛区这块世人瞩目的热土。      

五二农场

  五二农场位于河南周口西华县。   河南省五二农场始建于1952年,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境内,占地6.8亩。总资产2亿多元,职工万余名,其   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是一个一、二、三产多业并存,农、林、牧、工、商、副全面发展,科、工、    五二农场  贸、产、加、销体系完善的省直属大型现代化国营农场。   农场地处豫东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雨充沛;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资源丰富,能源充足,   成本低廉;经济发展,安全稳定,市场经营秩序良好。近年来,农场在新一界-班子的带领下,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速调整,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实现大   幅度扭亏为盈,固定资产投放达数百万元,2002年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入持续增长,2003年继续保持良   -   好发展态势   种植业有着50年的发展历史,技术力量雄厚,作业机械先进,基础设施齐全,经营体系完善,主导产   品“五二”牌小麦原种畅销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十多个省、市,创造了丰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花卉、绿化、用材、苗木 、烟叶等经济作物,质量可靠,市场稳固,经济效益菲然。   养殖业拥有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年出栏规模万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4个,引、试、繁、推技术创新体   系及饲料加工、消毒防疫、饲喂管理、市场营销等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生产管理规范,全面实现了操作程   序模式化,管理手段科学化,现场布局规范化,工作全程系统化,所生产的外三元商品猪,优质安全,深   受上海、广东市场欢迎。   近年来加工业异军突起,按照“外抓项目,内抓现场,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培育,产业   化发展”的思路,已发展成为农场的经济支柱产业,现有专业加工企业8个,拥有1万余平方米厂房和充足   的劳动力,可从事各种项目的规模手加工和机械加工。   -   招商意向   合资、合作经营,土地,厂房出租,来料加工。   农场以“立足发展,诚信为本,内强管理,外树形象”的经营理念,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信誉与四   海宾朋携手并肩,共创辉煌。      


东王营乡特产大全




东王营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