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店镇位于沈丘县的最南部,豫皖两省交接处,东与老城镇、西与李老庄乡毗邻,217省道横贯境内,全镇36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6.7万人,5.58万亩耕地,2003年人均纯收入1356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盛产小麦、玉米、芝麻等农作物。
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一、土地使用
利用本镇关、停、并、转企业现有场地或乡镇以下土地兴办的外资企业,5年内免征土地使用费,合资、合作企业,我方可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现有场地等固定资产作为股份投资。
二、基础服务
1、在水、电、路、通讯和原材料供应等方面为外资、合资、合作企业优先安排,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系列综合服务。
2、新装、增装供水、供电设施,免征增容补贴费,优先安排施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用电。
3、优先安排邮电通讯设施,及时维修服务,保证客商国内国际业务通讯畅通。
4、水、电、通讯、原材料供应等均享受镇内集体企业价格收费标准。
5、外资、独资、合作企业及镇外客商投资企业项目中的筹建工程,优先组织,实行统一招标施工,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
三、经营管理
1、保证外商、外地投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支持投资者按照国际先进科学方法管理企业。
2、外商、外地投资者有权在批准的合同范围内自行制定生产经营计划,自行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
3、外商、外地投资者有权委托代理人。
四、项目审批
1、外商、外资及镇外客商来刘庄店镇投资兴办的企业项目,审批手续均由镇政府协助办理。
2、在本镇兴办建设项目,不受当地基本建设规模的限制。
五、鼓励引进
1、对引进外商、外资投资项目来我镇实施的中介人的信息费,由项目承担受益单位按外商、外资投资总额的2%提取,介绍劳务输出者,由组织和受益部门按输出劳务人员第一年工资总额的1%给予奖励。
2、引进无息资金,其奖金按使用年限计算,以引进资金总额的1%为基础,期限金每增加一年奖金每增加1%。
3、为引进资金所用的一切费用,由新引进的资金中报销。
其它未尽事宜和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项目单位及合作双方本着“一事一策”、“一厂一策”和平等互利、让利对方、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确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6.7万人 | ·沈丘县旅游·沈丘县特产·沈丘县十大特产·沈丘县十景·沈丘县 | 411624101 | 466000 | 0394 | 查看 刘庄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城街道 |
沈丘县东城街道办事处辖尤庄、李营、李安庄、解庄、大于庄、东孙楼、于楼、阙庄、新建9个村委会,占地22655.48亩,共有16065人。 办事处机关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办事处设置3个事业单位,社区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办事处设党工委-1名,副-2名,办事处主任1名(由党工委副-担任),副主任2名,人民武装部长1名。 |
北城办事处 |
北郊乡地处城乡结合部,三面环绕沈丘县城,漯(河)界(首)公路,省道207,项(城)界公路,商(丘)临(泉)公路,漯界高速五条公路穿境而过,村间公路交织成网,交通运输四通发达,投资环境优越。现辖27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172个村民组,回汉杂居,2001年底总人口50057人,耕地4266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048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郊乡已形成了以筛网罗底、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烟花爆竹、油泵油嘴为主的行业优势,特别是木工机械、烟花爆竹、筛网罗底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产基地。2001年底,全乡共拥有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37个,入库税金265万元。 北郊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境内沟渠交错,井涵棋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优质良种的推广,使粮油产量逐步提高。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北郊乡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批专业养殖大户和养殖基地相继建成,全乡2001年生猪存栏2.3万头,槐山羊存栏1.5万只,规模养殖户(猪50头、羊30只,鸡500只),已发展到256户。 全乡共拥有中小学校28所,其中初中4所,小学24所,学校体音美教学设备齐全,试验仪器完备,图书5万余册,教师队伍素质较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全乡现已形成卫生防疫保健网络,实行了全民合作医疗,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乡卫生院1996年被卫生部命名为一级甲等医院。2001年北郊乡社会总产值39176万元,综合经济实力跨入周口市乡镇30强、沈丘县四强乡镇行列。1996年以来,连续获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连年被县委、县政府评定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1998年12月被授予“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乡”。. |
槐店回族镇 |
槐店回族镇位于沈丘县西北部,在沙颖河畔,蔡水之滨,是沈丘县政府所在地,辖9个行政村,10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9.3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5.12平方公里,总人口9.8万,其中回族2.1万,是豫东主要回族聚居地之一。 槐店回族镇有三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西周时曾为项子国都,历州县治所,得沙河航运之利,自古商贸发达,素有“小上海”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槐店回族镇人民在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走过了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槐店回族镇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坚持经济建设主阵地,唱响加快发展主旋律,把握团结进步大主题,推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目前,全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对12家集体企业进行改制,使企业焕发了生机。2001年乡镇企业产值3.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入库税金1551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日益壮大。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引路,积极扶持,全力保护等措施,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扩规上档,提质增效,初步形成了清真食品加工、牛羊皮革加工、矿山配件、针织内衣加工、网业产业、交通运输等多业并举,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良好格局。2001年,全镇个体工商户3896户,民营企业1700多家,上规模的近百家,从业万余人,个体私营经济产值占全镇乡镇企业产值的60%以上。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以丰产河、高营为中心的花木棚菜生长专业区,面积600多亩;以小王楼、马楼为中心的饲养专业区,蛋鸡存栏14万只;以马楼、海楼为中心的牛羊繁殖专业区,槐山羊存栏8000余只。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33元,城市功能日臻完善,邮电、通讯设施齐全、商贸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布局合理。小街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居民自来水供水率达80%以上,四层以上楼房50余幢,大型变电站2座,程控电话扩容到万余门,电话入户率达95%以上,辖区开辟7个农贸市场,4个商品批零市场,5个客运市场,4个饮食专业市场,建成中小学幼儿园27所,私立学校23所,在校学生2.7万人,兴建大型医院4家,床位1000余个,回汉两族群众和睦相处,互敬互助,形成了一种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氛围。 具有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红牛肉、“燻羊肉”声名远播,皮革加工,牛、羊皮革制品享誉海内外。. |
刘庄店镇 |
刘庄店镇位于沈丘县的最南部,豫皖两省交接处,东与老城镇、西与李老庄乡毗邻,217省道横贯境内,全镇36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6.7万人,5.58万亩耕地,2003年人均纯收入1356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盛产小麦、玉米、芝麻等农作物。 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一、土地使用 利用本镇关、停、并、转企业现有场地或乡镇以下土地兴办的外资企业,5年内免征土地使用费,合资、合作企业,我方可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现有场地等固定资产作为股份投资。 二、基础服务 1、在水、电、路、通讯和原材料供应等方面为外资、合资、合作企业优先安排,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系列综合服务。 2、新装、增装供水、供电设施,免征增容补贴费,优先安排施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用电。 3、优先安排邮电通讯设施,及时维修服务,保证客商国内国际业务通讯畅通。 4、水、电、通讯、原材料供应等均享受镇内集体企业价格收费标准。 5、外资、独资、合作企业及镇外客商投资企业项目中的筹建工程,优先组织,实行统一招标施工,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 三、经营管理 1、保证外商、外地投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支持投资者按照国际先进科学方法管理企业。 2、外商、外地投资者有权在批准的合同范围内自行制定生产经营计划,自行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 3、外商、外地投资者有权委托代理人。 四、项目审批 1、外商、外资及镇外客商来刘庄店镇投资兴办的企业项目,审批手续均由镇政府协助办理。 2、在本镇兴办建设项目,不受当地基本建设规模的限制。 五、鼓励引进 1、对引进外商、外资投资项目来我镇实施的中介人的信息费,由项目承担受益单位按外商、外资投资总额的2%提取,介绍劳务输出者,由组织和受益部门按输出劳务人员第一年工资总额的1%给予奖励。 2、引进无息资金,其奖金按使用年限计算,以引进资金总额的1%为基础,期限金每增加一年奖金每增加1%。 3、为引进资金所用的一切费用,由新引进的资金中报销。 其它未尽事宜和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项目单位及合作双方本着“一事一策”、“一厂一策”和平等互利、让利对方、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确定。. |
留福集镇 |
留福镇位于沈丘县南部边沿,西邻刘庄店镇,北部与老城镇接壤,南部与安徽省临泉县毗邻,东部与大邢庄乡隔河相望。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4.9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镇辖22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159个村民小组,54600口人,49661亩耕地。 全镇地势平坦,地面沟、渠、井密布,适耕性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兼种大豆、高粱等杂粮,经济作物以大葱、大蒜、棉花为主,牧业以牛、羊、猪、鸡、鸭为主,黄牛饲养是周口市10强乡镇之一。 重点企业——河南新亚集团,下设郑州公司、周口公司、留福工业公司、留福农牧公司4个公司,36个企业实体。总资产1.6亿元,职工2151人,主要产品钢制采暖散热器、4寸至6寸钢管、异形管、高能节损变压器。1995年被农业部、国家乡镇企业总局评定为全国1000家最高利税企业,1996年被中国民营企业协会评定为中国民营企业100强企业。至2001年底,全镇企业发展到640个,其中镇办企业8个,村办集体企业36个,涉及建材、钢管、保险器材、蔬菜脱水、塑料再生、电子电器、造纸、印刷、面粉加工、制鞋等14个门类,120多个品种。其中,脱水蔬菜等系列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200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入库税金304万元。 该镇交通便利,邮政电信方便快捷,商业外贸发展迅速,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发展水平较高,医疗设备先进,计划生育、社会保险、保障制度健全,被誉为“中州名镇”。 留福镇以优越的环境、优厚的条件,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诚招中外客商来这里实地考察,投资建厂,兴办企业。. |
老城镇 |
老城镇是沈丘县老县城所在地。全镇总面积49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101个自然村,252个村民小组,47800亩地,62326口人,其中,非农人口9356人,回汉杂居。 老城镇历史悠久,境内的乳香台,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自明弘治十年(1497年)到1950年长期为沈丘县治所。该镇地理位置优越,自古有“两省通衢,三县要塞”之称。乃兵家必争之地。省道商临公路与省道217线交汇于此,交通发达便利。 解放前,老城镇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镇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业方面,现有镇办企业15家,股份制企业32家,个体企业966家,从业人员13000人,形成了酿酒、造纸、印刷、皮革、制鞋、机械、建材、食品、农药、油墨等工业门类。各类专业村达到40多个。沈丘县鞋厂、环翔皮业、兆丰酒厂是该镇三大龙头企业。东北办事处是闻名全国的印刷专业区域,已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各种印刷机械拥有量达3000余部,从业人员10000余人,从低中高档印刷到彩印,胶印共180多个品种,门类齐全,购销人员遍及全国。农业方面,历届党委、政府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粮经比例达到6:4,形成了以阮庄为中心的西瓜、果树生产区域;以程庄为中心的大棚蔬菜生产区域;以李仙庄为中心的花生生产区域。1996年9月,被周口地区评为综合经济实力三十强乡镇,1994年、1996年荣获周口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强乡镇”称号,连续6年获县发展乡镇企业六强乡镇称号,1999年,荣获全省“农话发展50强乡镇”,电话拥有量位居全市乡镇之首。2001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320万元,乡镇企业完成产值3.168亿元,销售收入完成2.96亿元,实现利润298万元,税收总额217.3万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工农业总产值4.16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3.56亿元。. |
赵德营镇 |
赵德营镇位于沈丘县城东南25公里,东临付井镇,西靠石槽乡、范营乡,南与冯营乡、老城镇相连,北与周营乡接壤。东南长10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70.92平方公里,耕地61440亩,辖33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303个村民组,70767人,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省际沿边改革建设综合试点镇”、省“中州名镇”,省“东西合作示范区”。 近年来,发展和建设步伐加快,1987年撤乡建镇后,拓宽、开通街道13条,硬化街道7300米,修下水道11000米,新建临街楼房50幢。1995年制定了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城镇总体规划;1996年投资256万元建工业区,开通长3300米,宽44米的工业区主要干道,并进行硬化和绿化,投资40万元在工业区内安装259盏高标准路灯,投资430万元建3.5万伏变电站,投资30万元安装有线电视装置,程控电话已扩容至4800门,镇区内高低压线路、电话、手机、有线电视等通讯设备配套齐全。目前已形成百货、建材、蔬菜、畜禽、服装针织品、粮食、木材等七大专业市场。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二、人文景观 土特产品主要有硬面贡馍,用小麦精粉制成,成型四棱,味道鲜美,袁世凯曾用此馍向朝廷进贡,从此名声大震。现有16家生产,年销售60多万元。 三、主要经济特色及发展思路 赵德营镇总的发展思路是:“强农重工,搞活流通,扩建镇区,工业集中,连片开发,多轮驱动,走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工业:镇党委、政府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突破口,走“整体推进,发展普及,规范提高”的路子,积极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全镇企业发展到1320个,从业人员6107人,总产值1.13亿元,销售收入1.06亿元,利税1575万元,目前有10个骨干企业和4个出口创汇企业(赵德营机械厂、晨曦肠衣有限公司、机床工具厂。驰宇毛巾有限公司),产品远销美、韩、日、西班牙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镇党委、政府坚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特色、高效。2002年农业总产值1.22亿元,粮食总产量60938吨,农田道路,水利设施条件加强,建百亩农业示范园区2个,水产养殖户60户,专业养猪50家,养牛46家,养羊172家。. |
付井镇 |
付井镇位于县城东30公里处,素有沈丘东大门之称。东与安徽省界首市相邻,北依古黄金水道沙颖河,京九铁路翘首可望,省豫20线横穿腹地。镇域面积68.4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7.1万人,6.3万亩耕地,是豫东沿边的明星乡镇。 付井镇因街中古有一口深井,姓付人家邻其居住,故而得名。80年代初期付井人即以灵活的头脑,长远锐利的目光,重点以工业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采取工农业齐头并进的长远发展思路,打造本地名牌。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唱响发展主旋律,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推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努力把付井打造成“商贸活镇、工业重镇、城建美镇、财政大镇”。 目前,镇办企业发展迅猛,并全部改制完毕。镇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积极扶持、全力保护等措施,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扩大规模,上升档次,提质增效,初步形成了以糖果、食品加工、交通运输、蔬菜种植、精品林果多业并举的格局。2001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300多个,民营企业530多家,从业人员7000余人,个体私营经济占全镇乡镇企业的30%。乡镇企业重点以全国最大的糖果生产厂家——中国金丝猴集团为“龙头”,该厂下属18家企业,产品180多种,2001年上交利税1112.3万元,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化工部农药定点生产企业,科达农药厂所产“科威”牌农药,畅销全国二十个省、市、自治区。. |
纸店镇 |
纸店镇位于沈丘县城东部,总面积29.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有42000口人,36000亩耕地。该镇东邻安徽省界首市,南靠沙颍河,建有规模宏大的货物装卸码头;北依漯阜铁路,漯界跨省公路、漯界高速公路纵贯其中,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水路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镇政府所在地建有中央储备粮纸店储备库,占地面积75000平方米,集商、贸、粮油加工为一体,成为纸店经济腾飞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纸店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务实创新,拼搏进取,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蔬菜、瓜果、山药三大生产基地,粮经比例达到6:4;新建养猪场20多个,养鸡场40余个,槐山羊养殖场2个,带动了全镇养殖业的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已达到320余个。新宇机械厂生产的多功能收割、灌溉、播种机,产品远销安徽、山东、江苏等地,年产值达400万元。长虹油墨厂生产的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年产值达260万元。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9亿元,财政收入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元。 目前,纸店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镇党委、政府制订了“工业富镇、农业稳镇、商贸强镇、开放带镇、科教兴镇、交通活镇”的六大战略和各种优惠政策,并紧紧抓住即将修建的纸店沙河大桥和高速公路上下道口的有利机遇,建设好东部经济开发新区,热诚欢迎有识之士来纸店投资、经商、办厂。. |
新安集镇 |
沈丘县新安集镇地处东经115°10’,北纬33°15’,镇政府驻地西距县城12.5公里,镇境西邻北郊乡,北接卞路口乡,东接洪山乡、纸店镇,南邻沙颖河与周营乡隔河相望:镇域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51.4平方公里。全镇辖28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243个村民组,53000人,47265亩耕地。 经济特色: 新安集镇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4.7℃以上,无霜期达224天左右。全镇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充足,适应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城内主要河流;育沙颖河、新蔡河、老蔡河、兀术沟等,沟渠纵横如织,水域面积1.2平方公里,水质属中性,符合一级水标准。土壤主要有沙质土、两合土、红粘土三种类型。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油料作物有大豆、芝麻;林业以桐树、杨树为主,林木占地8200亩,覆盖率为17.2%。畜禽品种主要有黄牛、猪、羊、鸡、鸭等:其中黄牛属南阳黄牛品系,体型大、肉细、毛纯、皮质好;槐山羊板皮,皮质优良,远销国内外,享誉世界。水利重点发展排灌结合,井渠配套,现有旱涝保收田3.7万亩。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7500万元,全年粮食产量达27500万吨:全年出栏槐山30000只,出栏生猪50000头,鸡蛋产量450吨淡水高密度养鱼面积达到430亩。 改革开放以来,新安集镇的工业尤其民营和个体企业得到蓬勃发展。截至2002年,全镇工业企业发展1050个,工业总产值达到1.31亿元。工业类型延伸到稀土,微粉、造纸、轮窑、建材、电子、化工、铸造等多个领域,从业人员数近3000人。 人文景观: 明代白果树:位天于新安集镇贾楼行政村张庄自然村,树身高12米,粗6.3米,树冠庞大,遮荫面积达500平方米,年产白果100公斤,属省级保护树木。 黄花城:位于新安集镇黄庄村西北100米处,是略高于周围地面的台地,南北84米,东西70米,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地表未见明显的的灰土层,在土层发现有绳纹,方格纹,红灰陶片和陶鸭嘴鼎、圆鼎足、鬲腿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思路: 始终坚持用“-”精神总揽全镇工作的全局,用“-”重要思想指导全镇的实践活动,明确一条发展思路:农业固本、民营先行、工业兴镇,降低门槛,广纳资金,强镇富民。. |
白集镇 |
白集镇是沈丘县的北大门,位于沈丘、郸城、淮阳三县结合部,素有“鸡鸣听三县”之称。全镇总面积61.4平方公里,可耕地60000亩;辖38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63580人。域内水利资源丰富。蔡河等4条主要河沟全长32.3公里;支流37条,长68公里;水域总面积5600亩。有桥、闸、涵577座,机井815眼;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旱涝保收田3万亩。 白集镇公路交通发达。省道商(丘)临(泉)公路南北穿境9.35公里;二线路淮阳县鲁台至白集、白集至刘湾横贯东西,与商临路构成大“十”字交通骨干框架;县乡公路3条,长12公里;围镇环城公路全长5公里。境内主干道78条,长120公里,为近二年村村通油路主体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白集镇经济发展步伐较快。始于七、八十年代的工业生产曾闻名省内外,劳保手套、皮革制品,筛网罗底享誉全国,远销英、法等西欧国家劳保手套400多万双。《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及河南卫视等媒体,先后多次宣传报道。目前,劳保手套发展到3个专业村,1200个加工户;皮革制品加工户135个;筛网罗底加工辐射4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织机1300多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全镇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出现铁艺铸造、木材加工、脱水蔬菜、板纸、无尘纸、砂轮、建材等工业项目600多家。2001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全镇农业正向现代化、产业化快速推进。2002年种植优质小麦4万亩,高产优质杂粮3.5万亩,各种时鲜蔬菜6000亩,黄花菜、日本无铃山药4000亩,西瓜甜瓜2000亩,优质小杂果1500亩。种植业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已形成以优质小麦为主,以小杂粮为重点,以瓜果蔬菜为主攻方向的三大特色产业。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大力消化秸杆资源,兴建规模肉牛场3个,槐山羊养殖场2个,以此带动千家万户上总量,使畜牧业规模养殖成为全镇农业产业化新的亮点。200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48亿元。. |
刘湾镇 |
刘湾镇位于沈丘县境东北隅,东与安徽省界首市毗邻,南靠沙颍河,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8公里。镇境呈带状,南北长14公里,东西均宽2.5公里,总面积35.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800亩。辖18个行政村,34280人。境内有河南省最大的内陆铁水联运港—刘湾港。港口北临项(城)界(首)公路和漯(河)阜(阳)铁路及漯(河)阜(阳)高速公路,为水陆铁联运中转枢纽,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广阔的发展优势。 刘湾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把“强农兴工,区域发展,种、养、加一体带动,团结奋进,兴镇富民”作为发展思路,突出抓好了经济建设。目前,全镇的经济特色主要是:在种植方面,一是抓好优质麦生产,该镇从1999年在全县率先引种面包专用小麦“豫麦47”并喜获亩产千斤的好产量以来,群众认识较高,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今年已落实到32000亩。二是大力发展名、优、特、稀、小杂果等高效的精品林业,在全镇所辖14公里长,面积近1000亩的常胜沟两岸堤坝上,建立了以柿树、石榴树、梨树为主的铁果林生产基地。另外在赵庄行政村建立了以黑宝石李子为主的100亩精品林果育苗生产基地。其示范园内育有黑宝石李子、中华蟠桃、凯特杏等6个品系的树苗。在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下,目前全镇发展精品林果树面积已达5000亩。在养殖方面,刘湾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镇,年产秸杆达24000多吨,为充分发挥其作用,以刘湾奶牛场为龙头,在全镇及周边乡镇鼓励农民饲养奶牛,使粮食和秸杆就地转化增值。目前,全镇已发展个体奶牛,饲养户达78户。在加工业方面,一是在扩大奶牛饲养规模的基础上,鑫茂乳业集团不断改进牛奶加工设备,提高牛奶质量,扩展牛奶销售网点。二是重点抓好刘塔桥为主的废铝收购、加工业,不断改进锻铝设备,进一部提高铝锭生产质量。三是以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为主的民营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废旧塑料加工厂已发展到182个。四是积极引资,不断上新项目。时下,刘湾村投资1000万,正在筹划成立“金丝路酒业有限公司”。. |
连池乡 |
莲池乡位于沈丘县城南7公里,东连石槽集乡,西与项城接壤,南临范营乡,槐刘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境域96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96万亩,总人口47920人。 主要经济特色: 莲池乡矿山配件加工业是个体私营企业的主要产业,为莲池乡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莲池乡被誉为“钻头之乡”。 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培训为手段,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大力抓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调整种植结构,调整粮经比例,努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 二、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以现有的养牛,养猪,养鸡,养羊专业户为培育重点,引导他们加大投资,科学管理向外辐射走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三、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更新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为莲池乡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制订优惠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到莲池乡投资兴办企业,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引导帮助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矿山配件加工业更新观念,解除封闭,实行横向联合,走集团经营,规模经营的道路,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驾驭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
石槽集乡 |
沈丘县石槽集乡位于县城东南方,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53206亩,人口55662人,乡政府位于距县城9公里的石槽集,漯(河)界(首)公路、商(丘)临(泉)公路、漯(河)阜(阳)铁路穿境而过,沙颖河流经石槽北部9华里,设有孙营渡口一个,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石槽集乡历来是一个农业大乡,农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大棚蔬菜种植及农产品加工业小有规模;民营企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72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 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石槽集乡现有耕地53206亩,其中机耕面积41500亩,占78%,机播面积37776亩,占71%,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芝麻、花生、红薯、瓜果蔬菜等粮经作物。近年来,随着水利设施和耕作条件的改善,以及科学用肥、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02年播种小麦42260亩,单产平均418公斤,总产量18084吨。播种玉米26000亩,单产416公斤,总产10816吨,播种棉花12130亩,单产皮棉64.9公斤,总产752吨,塑料大棚1360个,总产204万元,露地种植各种蔬菜4720亩,亩均卢值1000元,总产值472万元。 石槽集乡粗饲料资源丰富,主要有农作物秸秆秧蔓、杂草、树叶等,以饲养槐山羊、生猪、奶牛、黄牛为主;兼养鸡、鸭、鹅等。2002年槐山羊出栏9700只,年底存栏61960只,全年肉产量50万吨:生猪出栏76700头,年底存栏47800头;黄牛出栏4200头,年底存栏3140头;鸡20万只,蛋产量20万吨,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 |
范营乡 |
沈丘县范营乡地处县城东南24公里,东临省道商临路,西靠槐刘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位置优越。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全乡下辖35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总人口69827人,耕地63465亩。 范营乡境内湖洼多,较大的有马湖、迷艇湖、董湖等,面积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8%,其中迷艇湖位于范营乡东,相传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急,乘舟夜奔至此迷路,故而得名。在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期间,范营乡先后对马湖、迷艇湖实行综合开发,把中低产田改造成田成方、林成行、沟渠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得保收田,井站、渠沟、桥梁、涵闸等工程布局合理、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开发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范营乡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范营乡农业较为发达,多年来,该乡农业以抓粮食高产开发、间作套种、集约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小麦为重点,整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整个农业形成了以粮食、养殖、棉花、蔬菜、杂粮、油料六大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新的突破,压缩普通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特别是优质小麦的种植得到推广,调整优化了品种结构,全乡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9万吨,实现了历史新突破。畜牧业产业化,由品种单一的饲养结构逐步向区域化、规范化、多元化集约化方向转变,至2002年底,全乡黄牛存栏6710只,生猪存栏40215头,蛋鸡存栏100000只,槐山羊存栏41760只。 2002年全乡畜牧业总产值0.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3%。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50亩地1眼井,有效灌溉面积达90%以上,耕种、收打、植保等农业身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林业生产实现了网络化,形成了纵横成网的格局,达到了初级林网绿化保准,整个大农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转变,农业的发展为粮食加工企业、高产品加工企业,板材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欢迎客商来范营投资兴业。 范营乡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效果看好。改革开放以来,范营乡立足人多地少的实际,坚持走“抓劳务,促发展、带全盘、促振兴”的经济发展路子,引导农民走出家门,进入劳务市场,不仅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而且为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子。劳务输出区域由过去的河南、山西等中西部地区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 |
李老庄乡 |
沈丘县辖乡。1975年建李老庄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距县城33公里,南与安徽临城县接壤。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4.8万。辖李老庄、刘庄、木林桥、张彭庄、梁庄、蒋桥、付庄、陈老庄、小陈庄、木庄、白庙、大陈庄、姚庄、吴庄、花园、垱庄、陈营、艾店、张楼、付楼、蒋庄、曹洼、严楼、后湖、吴桐庄、田楼、张老庄、刘堂2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食加工、皮革、矿山配件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芝麻。. |
大邢庄乡 |
大邢庄乡位于沈丘县东南部,地处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下辖21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30100人,耕地面积27820亩,乡土面积26平方公里,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农业小乡,工业新乡,养殖业强乡。 该乡交通便利,南临泉河,水利资源丰富,省道217县东西贯通,经“三城”连接安徽、河南两省,西距商临路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这里盛产小麦、玉米等作物,近几年,随着种植业机构的调整,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加大;畜牧业比较发达,是全县有名的黄牛、槐山羊生产基地。工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发展思路: 一、以省道217线为依托,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先导,以搞好社会稳定为前提,搞好小城镇建设,创造宽松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外地客商来我乡投资办厂,提供优惠政策,以邢庄彩印厂、刨花板厂为龙头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二、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重点搞好塑料大棚的生产。力争到2005年底粮经比例为4:6。初步建成以沙岭、赵老家、段庄、宋庄、秦庄寨为主产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对东赵楼、西赵楼、普楼、陈埠口等泉河沿岸的行政村有计划、有步骤底退耕种树、种草,发展经济林建成特色的林果业基地。 三、以传统的养殖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黄牛、槐山羊、生猪、奶牛的生产。以养殖业促进种植业,以种植业带动种植业,力争2005年把我乡建成养牛、养羊、养猪为一体的养殖业基地,初步规划建成养牛专业村5个,养羊专业村10个,养奶牛专业村3个。并逐步建立养殖场和养殖专业小区。 大邢庄乡党委政府携全乡三万人民以满腔的热忱诚邀有识之士来这里投资办厂,发展大业。. |
冯营乡 |
一、建设历史、现状条件及发展设想 冯营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乡政府驻地冯营距县城33公里,南与安徽省临泉接壤,东与徽省界首市相邻,总面积60平方公里。冯营乡始建于1958年, 时称冯营人民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建立冯营乡至今。冯营乡下辖29个行政村,107个自然村,耕地62264亩,人口65212人。 冯营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土质多为红淤土和两合土,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红薯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牛、猪、羊、鸡、鸭、兔等畜禽为主,全乡黄牛存栏0.91万头,槐山羊4万只,生猪3.1万头:工业有皮革加工、面粉加工、榨油等。 冯营乡地下水资源丰富,沟渠六纵五横,白龙沟、赵楼沟、大陈沟、皂沟、刘(刘桥)王(王关庙)支渠、王(王桥)李(南李庄)支渠,纵贯南北;方沟、泉北一千,王小庄支渠、吕集支渠贯穿东西;全长45公里。桥、涵、闸455座,水域面积5600亩。 冯营乡交通便利,境内有公路干线6条,冯营至漯界路、冯营至付井、冯营至陈平营(安徽)、冯营至临泉、冯营至老城、省道217线从境内穿过,公路全长33公里,集贸市场3个,分别为冯营、刘相、天桥。 二、经济发展综合报告 1、经济发展 冯营乡紧紧围绕“工业兴沈”这个中心加强管理,开拓市场,克难攻尖,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截止2002年底,全乡工业及民营企业况产值达5911万元,利润501万元,税金入库62.5万元,比上年增长2.46%。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限额企业“金象皮革有限公司”运转良好,产销两旺,经济效益比去年同期限增长9.2%。乡党委、政府制定出8条规定,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适应形势发展,简化手续,我乡放宽企业注册资金限制,派人到工商、税务等部门为企业办理各种登记手续。在扶持政策上,彻底打破所有制壁垒,不分姓公姓私,坚持不讲身份看项目,不讲性质看效益,谁产品好、前景广、贡献大,就支持谁。今年以来新增民营企业12家,新增个体工商户200多家,其中,投资规模分别为60万元、30万元的冯营乡饮料加工厂和豫皖边界刘相畜产品交易市场运转良好,效益明显。. |
周营乡 |
周营乡地处沈丘县腹地,紧靠沙颖河南岸。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0’,北纬30°14’。南北东南走向,地形狭长。西与石槽集乡相连、东与付井镇毗邻。北依沙颖河。南与赵德营镇接壤。全乡甚20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4.2万人,3.5万亩耕地。周营乡腹地周营村是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营集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中心街南北长1000米。贯穿周营村南北,商贸繁荣。 2、人文景观:“晓松”牌小磨香油,采用现代化的工艺加工制成,具有香度大、清澈透明、气味纯正。久放不变质的特点。1988年、1989年、1990年连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0年6月被评为农业部部优产品。1994年产品又获乌兰巴托国际商贸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浙江、广西、四川、江苏、哈尔滨等十多个省。刘集樱桃,已有500多年历史,到清朝时已形成规模。品种“海地红”抗病早熟、个大皮薄、肉厚香浓、果味甜美,是招待贵宾的上等鲜果品。-米酒,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采用祖传工艺,以优质口米酿制而成,其特点:味道浓厚、甜酸可口、久煮不散、长放不酸,常年畅销郑州、北京、天津、西安等10多个大、中城市。韩氏绿豆丸子,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周营集市的传统风味小吃,闻名方圆百里,它做工精细、配料考究、味美纯正、香酥可口,久食不腻而著称,独具地方特色。 3、主要经济特色:周营乡是沈丘县的传统农业乡,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瓜果、蔬菜。全乡每年春冬两季,开展群众植树造林活动。完善农田林网到2002年末,全乡拥有各种树木86万株。林业覆盖率30%。育苗基地380亩,果园5000亩,是河南省地区育苗和果树生产基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使周营乡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 目前,全乡四级企业,发展到1806个,从业人员12000人。骨干企业—集体农药厂通过产权改革,焕发了活力,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年产值达600万元。投资200万元新上周口市申润纸业有限公司,年产值800万元。. |
洪山乡 |
沈丘县洪山乡位于豫东平原,地域辽阔,交通便利,漯阜铁路穿境而过,闻名全国的刘湾船队可直通上海,漯周界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全乡下辖23个行政村,6万人,6.3万亩耕地。近年来,洪山乡人民在“-”重要思想指引辖,励精图治,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市场繁荣兴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盛会水平不断提高。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全乡完成社会总产值2。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8元。1998年,该乡被原周口地委、行署命名为“粮食生产十强乡镇”,同时被授予全区“科技示范乡”;2000年3月,乡党委被命名表彰为全区“六好”乡镇先进党委;2001年6月,被命名表彰为全省“六好”乡镇党委;同年4月,该乡被评为市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12月,该乡被品味全省档案管理工作先进党委;同时被省科协命名为“全省科普示范乡”。2003年4月,在全县乡镇综合实力考评中比上年上升了3个位次。 农业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农业科技普遍推广应用。2002年,全乡优质强筋小麦播种面积达到4万亩,粮食产量突破4500万公斤。全乡黄牛存栏5000头,槐山羊存栏6万只,全年畜牧业产值达5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 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近年来,该乡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以面粉、化工、机械、建材、塑料、木材加工、肉产品加工等十多个系列,一百多个产品的生产能力。2002年,全乡共有各类民营企业132个,年产值达8700多万元。河南大业肥牛有限公司新近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外购、饲养、屠宰、加工、冷贮、外销为一体的肥牛肉加工厂和占地80亩、3000头规模的黄牛饲养基地。公司以基地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全乡及周边乡镇的千家万户,大力发展托那外行情看好的黄牛生产,年创产值500多万元,实现利税80多万元。 商业、财政、金融工作运行良好。200年,全乡商品总购进1100多万元,总销售1300多万元。完成财政收入395万元。金融部门年末居民各项储蓄存款余额9200多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800多万元。. |
北杨集乡 |
北杨集乡位于沈丘县的东北边缘,西与卞路口乡相连,南与洪山乡、新安集镇接壤,东与安徽省界首市相望,北与郸城县宜路镇毗邻,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8公里,总面积4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辖19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总人口46822人。 北杨集乡水资源丰富。新老蔡河流经境内,全长17公里,支流23条,全长60公里,水壤面积4400亩。建有桥、闸250座,有深井800余眼,基本达到50亩一眼井,排灌条件良好。 北杨集土质肥沃,对发展农业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过去北杨集乡由于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低下,1987年人均占有粮食仅为259斤,人均纯收入仅为130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使北杨集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乡党委、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重点,根据乡情确立了“种植业铺路,养殖业起步,骨干企业立柱,带领群众致富”的总体发展思路,推动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32元。 粮食生产步入高产稳产阶段,自1995年以来,全乡夏粮单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2001年创历史纪录,平均亩产达到458公斤。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林果业生产成为本乡的一大特色。通过建立基地,规划园区,示范带动,全乡共发展各类优质果林3560余亩,其中梨2700亩,油桃160亩,杏200亩,日本甜柿500亩。2001年1200亩成果梨园亩均单产鲜果4000公斤,亩产值4000元。总产值达480万元。45亩大棚油桃亩产鲜果1500公斤,亩产值9000元,总产值40万元。2001年生产的新世纪鲜梨,远销到香港,出口到越南,填补了河南省建国以来水果无出口的空白,被河南省林业厅誉为“发展精品林果的北杨集模式”。 以蛋鸡、槐山羊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初具规模。有大型蛋鸡养殖场一个,在其辐射带动下,全乡蛋鸡存栏总量达20万只。槐山羊存栏量达2万只。从2000年起,大力发展波尔山羊与槐山羊改良养殖,有小型配种站一个,改良的一代、二代杂交羊占总只数的20%,售价每斤达7元。. |
卞路口乡 |
卞路口乡位于豫东平原沈丘县北部,东北部与郸城县接壤。有省道207线穿越漯周界告诉公路直通县城。乡政府所在地卞路口距县城9公里,境域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54.11平方公里。现辖24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50732人,耕地面积55533亩,200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80元。 二、现状条件 境内地势平坦,有大小河沟24条,土层深厚,是历代黄河泛滥的南部边缘地区,黄泛区占总面积的70%,淤积层1米左右,土质较肥沃,大部分土壤属红粘土、沙土、黑土、两合土。盛产小麦、玉米、土豆、红薯等四大粮食作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生产去。林业主要种植泡桐、杨槐及各种小杂果树木。1979-1980年先后被省和国家命名为“全省植树造林先进乡”和“全国绿化先进乡”。林木占地总面积15668亩,林木覆盖率18%,林木总蓄积量达4.8万立方米。畜牧养殖是该乡传统产业,主要有黄牛、槐山羊、生猪及鸡鸭等,其槐山羊闻名全国。 卞路口乡抓住资源优势,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多方位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目前已形成粮食、蔬菜、中药材、瓜果、畜牧饲养和林果六大主导产业,建成了七大示范基地。同时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注重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农业工厂,现已建成农业工厂4座,面积300亩,培育以蛋鸡、槐山羊、生猪为主的养殖专业自然村19个,养殖大户80多家。 卞路口乡企业蓬勃发展,全乡拥有各类企业36家,现已形成铸造、化工、食品、皮革、电器、机械、制鞋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02年从上海引进资金300万元,对高山店植物油厂进行技术改造、可日处理大豆80吨,年产值可达3000多万元,税利500万元。 卞路口乡通信事业发展迅速,电话在全乡迅速普及。全乡已于2000年底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用电普及率100%。 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较快,有小学23所,中学2所,在校学生9650人,学校全部显现了六配套,并通过了省级“普九”验收。乡卫生院被构架卫生部命名为“一级甲等医院”,率先在全县实行了社区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