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周口 >> 郸城县 >> 丁村乡

丁村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丁村乡谷歌卫星地图)


丁村乡简介

  郸城县辖乡。1958年建跃进公社,1965年更名丁村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3公里。面积72.6平方公里,人口5.6万。漯(河)双(沟)公路过境。辖洼吴、从楼、陶店、刘营、李黄楼、高小庙、杨庙、赵李、徐庄、王拱楼、朱楼、大刘、大王庄、付楼、毛庄、毛寨、洪山店、大郭庄、崔堂、张白庄、卢寨、谢庄、王张庄、薛庄、丁村2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钼铁厂、钛铁厂、化工涂料厂等。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烟叶。.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6万人 72.6平方公里 411625204 466000 0394 查看 丁村乡谷歌卫星地图

丁村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丁村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洺南办事处

   洺南办事处位于县城的南半部,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0.75平方公里,辖王寨、东街、向阳、南街、和平、英庄、育新、友谊、夏庄、李庄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8万人。境内地势平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条件优越。110万伏变电站连接华中、华东两大电网,电力供应充足,郸城县商贸城孕育着巨大的商机,数十家工厂、企业鳞次栉比;近百家旅社、宾馆、饭店错落其间,商业网点密布,商贾云集,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洺南办事处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步伐不断加大,日新月异的文明社区建设,区位交通的明显优势,独特优惠的投资环境,使洺南办事处这片热土正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在这片充满希望孕育商机的土地上,热情好客的洺南人正敞开胸怀,广纳有识之士,同创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  

洺北办事处

  洺北办事处位于河南周口郸城县。下辖:    411625002001 121 永安社区   411625002002 121 吉祥社区   411625002003 121 北关社区   411625002004 121 二桥社区   411625002005 121 王楼社区   411625002006 122 张小庄社区   411625002007 122 胡庄社区   411625002008 122 吴庄社区   411625002009 112 郑小楼社区   411625002010 112 王老家社区   411625002011 122 新村社区   

新城办事处

   新城办事处是2006年1月18日经周口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是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县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县财政局、教体局、武装部、安全局、民政局、邮政局等100多个单位在新城辖区内办公、辖区总面积16.95平方公里,总人口28793人(其中:城镇居民11000人),耕地面积16938.81亩。    辖罗堂、张号楼、闫庄、杨庄、前罗堂、响盘庄、丁寨、丁老家、孔桥9个居委会。    罗堂居委会辖罗堂、小罗庄2个自然村,人口1497人,耕地面积1446.42亩;    张号楼居委会辖张号楼、丁黄庄、小黄庄、小徐庄4个自然村,人口1583人,耕地面积1031.6亩;    闫庄居委会辖闫庄、马庄、王小楼、于庄4个自然村,人口1980人,耕地面积1373.92亩;    杨庄居委会辖罗楼、张庄、曹庄、杨庄、宋庄、何庄6个自然村,人口2860人,耕地面积2368.69亩;    前罗堂居委会辖前张大楼、张店、小张庄、前罗堂4人自然村,人口2860人,耕地面积3028.78亩;    响盘庄居委会辖响盘庄、张柿园、后张大楼3个自然村,人口2283人,耕地面积2296.19亩;    丁寨居委会辖丁寨、孙庄2个自然村,人口2187人,耕地面积2269.58亩;    丁老家居委会辖丁老家1个自然村,人口1210人,耕地面积1451.09亩;    孔桥居委会辖王庄、孔庄、朱屯、黄训庄4个自然村,人口2013人,耕地面积1672.54亩。   

吴台镇

   吴台镇位于郸城县北部,距县城16公里,东北分别于鹿邑县张店乡、任集乡相邻。商临公路贯穿南北,黑河、李贯河交汇于此,晋沟河横穿全境。全镇辖25个行政村,有66572人,67000多亩耕地,是郸城县的北大门。    吴台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集镇,相传东吴大将曾转战到此修一点将台, 金朝大定10年在台上建起了东岳庙、遂以台和庙取名, 将原名吴敏村改为吴台庙。明朝嘉靖16年复修。清朝乾隆41年重修,碑文称众镇之首,为清朝十大名镇之一,车今庙宇、碑仍在。解放前夕, 吴台庙归属鹿邑县管辖, 是“七台”“八景”之一, 解放后划属郸城县,1988年改为吴台镇。    吴台镇盛产小麦、高梁、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为40560吨, 棉花是该镇的主要经济作物。近两年,为了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在全镇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建立了大吴庄科技示范点,李庄黄贝木耳生产点,大顾砦高效园区。同时,结合吴台镇实际,因地制艺结合种植模式,积极扩大瓜菜生产规模,2001年,全镇瓜菜种植面积达18600亩,发展日光温室200座,塑料大棚650个,小弓棚2500个,被郸城县委、县政府评为蔬菜生产先进单位。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引导帮扶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全镇发展食用菌大棚300个,400万袋,生产的黄贝木耳远销省内外。    该镇以张小楼、刘三关为中心的尾毛加工业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途径,以大吴为中心的特色酩馏酒生产基地,年产酩溜酒16000公斤,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全镇共有大型养猪厂两个、1 500只以上规模的养鸡场3个、波尔山羊养殖厂两个,年生产能力10万吨的面粉加工厂8个。   

南丰镇

   南丰镇位于郸城县东部、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辖28个行政村,134个自然村,总人口5.5万人,面积73.1平方公里,有耕地84975亩。南丰镇交通便利,域内有省道南石公路(南丰至石人山)横穿东西、商界公路(商丘至界首)纵贯南北,并在镇政府驻地南丰交会。乡村道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交通快捷方便,区位优势在全县得天独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   南丰镇是郸城县的东大门,又是东部周边乡镇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和商品集散地。200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重点镇、1997年省建设厅命名的“中州名镇”、周口市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同时,还是郸城县的农业大镇、工业强镇、文化名镇,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综合工作先进乡镇、连续五年被评为县信访稳定及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连续十年获得省、市计划生育工作一类乡镇。镇党委、政府于2007年3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南丰镇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红薯为主。年产优质小麦8000万斤,玉米5000万斤、优质棉花150万斤。近几年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全镇高标准建成了6个百亩示范园区,带动、发展优质蔬菜1600亩,精品杂果3000亩。苔干2000亩,“三膜”无公害西瓜2000亩。该镇于2002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养殖业以年出栏生猪近万头的镇牧兴养殖公司为龙头,带动了全镇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镇拥有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养猪场3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8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场50个。黄牛、肉鸡、蛋鸡的养殖更是全镇遍地开花。培育出了年出栏3000只规模的养殖示范户40余户,养殖业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   南丰镇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各类企业有128家,其中200万元以上的二十二家。年销售收入近亿元的南丰国家粮食储备库,带动了全镇良种基地和粮食加工业的健康蓬勃发展;南丰镇豫杭链条厂生产的豫杭链条畅销上海、南京、徐州等国内十几个城市,并出口到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家;金鑫板材厂生产的优质板材、鸿福家俱城生产的鸿福高档家俱等产品供不应求。最具特色的是,该镇还拥200多辆大型客货车辆,每天往来于南京、上海、义乌、福州等地,有五十多部大型挖掘施工机械在全国各地施工,仅此一项,每年都给全镇带来5000万元以上的收入。南丰镇工业区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车辆配件、建材、化工、运输、食品、商贸等七大行业。至2007年底,全镇企业产值22600万元,上交税金356万元,从业人员2586人。    南丰镇建有初中三所、小学三十三所,幼儿园两所,1996年该镇被河南省、周口市授予教育“双基工作达标先进单位”、教学质量居全县前列。南丰镇建有广播电视转播塔、程控塔、手机接收塔,拥有镇级卫生院两个。镇敬老院设施齐全、环境一流,2007年被周口市命各为“文明敬老院”。市场建设初具规模,2006年建成的南丰综合市场年交易额达5000多万元,属周口市镇级一流的综合市场。   南丰镇镇区面积由1.6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8平方公里,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镇区框架。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建管并举;完善功能、优化环境;突出特色、体现品位”的总体建设思路,南丰镇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建成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容纳3万人的城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商贸繁荣、文明富裕的现代化的豫东中小城镇。      辖28个村委会:南丰村、十河村、李路口村、大任村、倪堂村、磨王村、李寨村、辛寨村、赵庄村、唐桥村、郭店村、双庙村、辛小庄村、罗张村、刘胡村、宋庄村、谢楼村、五里村、张楼村、陈庄村、李庄村、贾楼村、马寨村、高店村、徐寨村、王楼村、蒿庄村、孙搂村。   

白马镇

   白马镇地处豫皖两省三市(周口、阜阳、亳州)交界处,面积107.7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192个自然村,7.8万人。是省市两级综合改革试点镇,淮海名镇。历史悠久 白马镇又称“白马驿”,因唐宋时代就在此设立驿站,驿马皆为白马而得名。抗战时期,新四军著名将领彭雪枫曾率部队在此整训,又属革命老区。    白马镇东临105国道,距京九铁路古城站仅15公里。漯双公路、郸古公路横贯全境,全镇35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资源丰富 白马镇富余劳动力4.5万人,耕地面积11.4万亩,每年盛产优质小麦4万吨以上,大豆、玉米、红薯、油菜、棉花等农副产品充盈,是周口市三大优质烟生产基地之一,周口市重要桑蚕生产乡镇、全县中药材生产乡镇和生猪养殖基地。企业发展 齐楼纸箱厂、春洋玩具厂、鲁豫泵业公司、鑫茂种业公司、仵店养殖公司、天宝蚕茧公司、民生农商贸公司等乡镇企业十多家运行良好,产销两旺。城镇繁荣 白马中心小城镇面积4.2平方公里,街道三纵三横呈网格状分布,中心大街两侧安装了双排路灯,修通了双侧排水道,初步进行绿化和美化,达到了“四通一明”。小城镇交通、运输、餐饮、电讯等服务设施完善,城镇功能健全,历来为省际沿边商贸重镇。    目前,白马镇已基本形成烟叶、桑蚕、中药材、良种、畜牧五大支柱产业,连续六年被周口市评为“乡镇企业先进乡镇”和“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乡镇”,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市计划生育“一类乡镇”,先后被评为全省夏粮生产“百强乡镇”、“科技示范乡镇”,全市城镇创三优“先进乡镇”,财政收入位居全市“二十”强之列。   

宁平镇

   宁平镇位于郸城县城东部12公里,全镇总面积7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万亩,辖26个行政村,120个自然村,270个村民组,总人口6万人。    (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宁平镇为历史名镇。 据历史资料记载,西汉时在此置宁平县、 东汉时为光武帝刘秀之妹伯姬(宁平公主)封地,故为“宁平”。 西晋时废县,永嘉五年,东海王司马越的灵框东运时,路过此地,被石勒的军队追上,焚其尸骨,故又名“临兵城”, 清属鹿邑县。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0在豫东地区第一开发点,当时发展党员26名,刘邓大军南下时, -在此停留。张爱萍、李自木将军也先后在此开展工作,1951年归属郸城县至今,1987年为建制镇。因此, 宁平属于革命老区,又是历史文化名城。    (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宁平镇位于郸城东部, 距县城12公里,镇东西长7公里,南北长11公里,漯双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三)市场活跃,商贸兴旺。 宁平人有着传统的经商习惯,宁平镇历来是著名商埠。目前,宁平是附近百里较大的粮食、蔬菜集散地,年交易额上亿元, 也是东西商品对调的“港口”,经营服装、鞋帽、农资、 化工原材料,品种繁多,日客流量达万人。    (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近几年来,宁平镇集镇建设投资达1000万元,拓宽了漯双公路宁平段, 按照统一规划,新建商品楼56幢,修建了双侧下水道,安装了双排赂灯,开通了10000门程控电话, 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信息连万家”,新开僻的2横4纵6条街道,正在完善绿化。各种设施基本配套,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五)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 全镇建起五大生产基地,即以徐桥等8个行政村为主的优质烟生产基地,种植烟叶1万亩,亩产150公斤, 优质烟比例达到80%以上;套种红薯1万亩,亩产红薯2000公斤; 以郑上等行政村为无籽西瓜生产基地,种植无籽西瓜1万亩,亩产西瓜8000公斤 ;以陈庄行政村等为主的无苓山药生产基地,种植无苓山药5000亩,亩产5000公斤; 以“一点三线”为棚菜生产基地,发展日光温室500座,年创经济效益400万元以上。    (六)制定优惠政策,推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全镇乡旗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全镇农村经济的支柱,特别是私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发展成为企业的主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镇摇篮有固定资产投资10万元以上的企业3个,50万元以上的企业4个,10万元以上的企业12个,全镇企业总数达126个,主要产品有乳酸钙,425#水泥,优质面粉和建材预制、编织袋、石棉瓦等,2001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0141万元,实现利润1534万元,入库税金334万元。    (七)名特产品。较著名的有宁平麻花、张集熏鸡、李庙豆腐、杨砦草编、魏庄老醋等。宁平麻花原为清宫贡品是宁平镇赵秀芝继承祖孙三代炸麻花绝技与最新科学配方相结合精制加工而成。其特点是呈深红色,脆而不硬,酥而不绵,香而不腻,落地即碎,长期放置色香味不变,常吃健脾开胃,具有滋补之功效,现其第五代传人梁文革成产立了宁平公主麻花食品加工厂,申请了国家专利,并注册了“公主”牌商标。张集熏鸡的绝技为张明德所传,其特点加工干净,骨酥肉烂,色红肉末日,香气扑鼻,现张集村已有不少深得张明德熏鸡绝技的能手到郑州、开封、洛阳、合肥等地开张营业,有的已打入北京总参第一家。李庙豆腐,杨砦草编,魏庄老醋也以独特的加工技艺在豫东各地留下美名。   

宜路镇

   宜路镇地处豫皖两省、三县(郸城、沈邱、界首)交界处 ,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全镇辖27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69000人,84000亩耕地。    该镇为汉代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1800多年,西汉在此设驿站,相传王莽赶刘秀遇经此而迷路,故称“迷路站”,亦称“梅鹿站”,东汉置宜禄县,三国、魏、晋间废。1958年成立宜路人民公社,1987年撤乡建镇,199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    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郸城县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市粮食生产“十强乡镇”,有豫东粮仓之称,年供应市场粮、棉、油1.5亿吨,中药材久负盛名,年购销额2亿元,素有“中州药乡”之誉。    该镇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五金电子、铁合金、机械制造、运输、建材等6大支柱产业,年产值2亿元。    该镇形成了四纵五横城镇框架,给水、排水、绿化、美化、亮化等配套设施齐全,35KV变电站,可满足工农业用电需求,通讯网络交织,建有基站2个,3000门程控电话直拨国内外,拥有省百强文化站、建有农民文化宫一处,初中三所,小学28所,国家级卫生院一所,省级粮食储备库一处。    该镇自古以来即是辐射方圆百里的商贸重镇,两省三县边界地区畜牧、药材、粮油等物资交流集散地。目前,各类服务、商贸批发零售网点600家,市场辐射周边两省50个乡镇,日上市万余人,商贸总额70多万元。    县道郸——界公路穿境而过,与漯阜高速公路相通,宜路中型客运站日发往郑州、石家庄、大连、上海等客车40余辆。    进入新世纪,七万宜路人民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以饱满的精神,埋头苦干,开拓进取,镇党委、政府携全镇人民欢迎各地客商来宜路考察投资、合作,大展宏图。   

钱店镇

   钱店位于郸城县城南10公里处,省道商临公路南北贯穿全境,蔡河清水西东流淌全镇。南距漯阜高速公路出入口9公里。全镇辖27个行政村,430个村民组,1.8万个农户,8.5万人,8.7万亩耕地。    钱店镇是历史名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芝麻、红薯等,同时还盛产优质苹果、梨、桃等水果产品和西瓜等多种瓜菜。    钱店镇的农业基础十分牢固,全镇共有干支沟河25条,长170公里,大小桥梁210座,机井1200多眼,机泵配套1500多部,拥有农用机动车、拖拉机2100多辆,中小型播耕机800多部。全镇基本实现了机耕机播和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    钱店镇的畜牧业突飞猛进。全镇现有千只以上的养鸡场110多个,百头以上的养猪场90多个,百只以上的养羊场8个,养殖专业村3个,各类养殖专业大户300多个。拥有一个库容达60多吨的冷库。养殖户生产的蛋肉远销到广州、上海等南方大中城市。    钱店镇的高效农业:在后胡、王楼等行政村建起了5000亩的红富士苹果、梨、桃、葡萄等水果基地。在杨寨、刘寨、王君三个行政村发展了500多个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和省农科院联合,在杨寨、胡楼、孙堂等5个行政村建起了19023个优质麦生产基地;在任庄、张湾等行政村发展了3000亩优质山药,亩均效益6000多元。在常庄、孔庙等行政村发展了一万亩优质花生,亩均效益近千元。    全镇现4所初中、27所小学,在校学生1200多名,中小学教师740多名。有镇级医院一个,村级卫生室60个,镇村医生100多名,该镇是河南省科普示范镇,周口市集资办校先进单位。    全镇现已发展城建材、印刷、胶垫加工、烟花爆竹、农副产品加工等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80多个。   

汲冢镇

   汲冢镇地处郸城县西部,素有郸城“西大门”之称。汲冢因西汉廉吏汲黯陵墓所在地而得名。全镇辖33行政村,128个自然村,7.5万人口,10万亩耕地。    省级“漯双”公路(s329线)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早在1998年,全镇33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柏油路。目前全镇公路柏油路长达112公里,自然村之间70%通上了柏油路。    全镇初步形成了“东南红薯西南烟,北部棉花中部园,人均一亩经济田,畜牧养殖多赚钱”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全镇共有大型企业7个,中小企业80多家。其中,面粉加工、“三粉”加工、畜禽养殖已成为汲冢支柱产业。以白雪面粉集团为龙头,带动38家面粉加工企业和6万亩优质强筋麦基地建设,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以华天淀粉厂为龙头带动兴起“三粉”(粉皮、粉条、粉丝)加工企业50家,2500户参与加工,“三粉”产品已成为豫东特产;以丹凤养殖公司为龙头,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带动发展养殖场100多个,养殖小区6个,专业村12个。    全镇建有警务区5处,镇建有治安联防队,村建有治安巡逻队,家家装有电子警铃,形成了镇、村、组、户四级治安防范网络。全镇共有初中4所,小学36所,在校学生10814人。医疗卫生、电力、通讯设施齐全,人民生活富裕,群众安居乐业。   

石槽镇

   石槽镇位于郸城县东南15公里处,6万人,7.8万亩耕地,辖25个行政村,107个自然村,是东南5个乡镇交通、经济、文化中心。    石槽镇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自1998年作物布局调整以来,种植业初步形成了高产高效的发展格局,开始向现代高新农业迈进。种植模式由单一种植向多种套种和高效园区发展,品种结构正在向高产优质型转变。作物布局调整形成石槽特色:礼品西瓜日本黄福、樱桃番茄、反季节“三膜”西瓜、美国西芹、秋延迟辣椒、无菱山药、章丘大葱等一些经济作物。带动了全镇经济迅速发展。2000年被授予“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乡”、“河南省科技示范乡”。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红旗渠精神杯”先进乡镇。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逐步形成“造纸、印刷、面粉加工、调味品加工、食品加工、养殖”六大支柱,年产值达1.7亿元,连续三年被县列为乡镇企业发展明星乡镇和企业重点乡镇。    全镇中学4所,中心幼儿院一所,小学25所。其中两所中学、6所小学达到省窗口式学校,建筑标准先后3次代表全县迎接省达标考察组验收。全镇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基本达到100%,连续5年荣获全县综合教育评估先进乡镇。    全镇共有党支部35个,其中农村支部25个,机关支部10个,共有党员990人,其中农民党员768人,村组干部有90人,行政机关党员32人,事业单位党员90人。以“-”学教活动为契机,按照“建一流班子,创一流乡镇,树一流形象”的标准,切实加强行政村两委班子建设,通过“三级联创”,2000年底全镇25个农村支部全部跃入一类支部。99年4月被省命为“省级先进基层党校”、2001年被命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六好乡镇党委”、同年7月被评为“建党80周年先进基层党组织”。   

城郊乡

   郸城县城郊乡位于郸城县城周围,内与县城环形接壤,外于10乡镇相连,交通十分便利,东临105国道和京九线, 西靠京广线,北临陇海线, 南临公路、漯双公路纵横其中,郸石公路穿境延伸,110千伏变电站座落境内。全乡辖27个村民委员会,120个自然村,249个村民小组,64506人,14782户, 74349亩耕地,面积80平方公里。     全乡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1989年以来,与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 1995年建成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3000亩,小麦种植全部达到良种化平均单产达到452公斤。1997年以来,连年被河南省列为农业综合开发乡,农业综合开发面积39000亩,促进和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井配套,兴修水利工程、旱涝保收高产示范田面积达到五万亩,保证了粮食的稳产增产,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之一。推广了一年三至五 熟种植模式,调整了农业科技结构,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达40:60。    该乡建立7个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发展高科技JRC大棚800个,日光温室150座,辐射带动陆地莱种植,面积达 20000亩,成为蔬菜乡的雏形。新建占地40亩规模的“郸城县蔬菜批发市场”,日均成交量40吨,成为全县蔬菜生产内销外连的市场纽带,被誉为豫东“小寿光”,并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该乡发展专业村7个,成立了“365养殖服务公司”,日日有信息,天天有服务,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销售的产、供、销模式。法古寺黄牛交易集贸市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黄牛生产的发展,而且涌现了一批养牛专业大户, 品种吨子牛的饲养量每日俱增, 而且为肉牛屠宰户,找到了固定购买市场。发展规模养殖场218个,养殖专业户5600户,其中养殖大户2080户,年出栏生猪44600头, 其0栏三元商品肉猪35000头,成为我市生猪供港、澳、沪商品猪生产基地,家禽饲养量15.9万只,每年向社会提供鲜蛋1052吨。    河南省金星啤酒集团郸城有限公司十万吨规模的啤酒生产量投资1.2亿元,成为我县引资企业的一名“旗帜”;金鑫造纸厂投资1.6亿元;康鑫药业公司投资3千万元,这些引资企业在我乡落户,为我乡乃至全县财政收入注入新的活动。全乡新发展规模企业136个,主要是金属制品、水泥予制、塑料制品、 电线电缆、防水材料、造纸、运输、食品、药业、建筑建材、饮食服务等,乡镇企业产值达3.0688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而且带动了我乡小城镇建设。    社会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全乡拥有中、小学教师825名,其中大专以上的274名, 中专以上的376名,先后投资500万元兴建了城郊一中、城郊三中两所教学楼,有12个村民委员会兴建了小学教学楼,全乡中小学教学仪器和设施配套达到“普九”标准,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进入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率为99.8%。乡村办起了科技文化大院,农业的科学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新建三级油路21公里,结合省、县级公路贯通,全乡21个行政村已达到村村“通油路”。乡村办起了敬老院和幼儿园,乡敬老院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虎岗乡

   虎岗乡地处郸城东北部15公里处,西临商临公路,北靠鹿邑县的生铁冢镇,东部东南部和我县的汲水乡宁平镇相连,南部和城郊接壤,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辖区内没有重要公路通过。全乡有耕地7万多亩,人口7.5万人,辖22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它们分别是:路集、李排、王庄、梁老家、段岭、白庄、孔庄、伏赵、王寨、常营、小周、王堂、连堂、宋庄、刘老家、腰刘、梁庄、刘寨、杜庄、杨庄、后赵、虎岗。    全乡辣椒种植面积年均突破2万亩,成为豫东最大的辣椒生产集散地;种植棉花年均3万亩;经济效益年均3600多万元。    以永达面粉厂为依托,每年发展订单小麦5000亩;以联堂兴誉保健制品有限公司为依托,每年发展优质辣椒2万亩。    全乡农用三轮车已达1050辆,灌溉机12000部(台),大、中型收割机45部(台)。    梁老家行政村从新疆阿克苏引资860万元,第一批出栏商品肉牛300头规模的吨子牛育肥基地已建成并初见成效,第一批出栏商品肉牛100头;永达面粉厂吸引江苏外资500多万元,对仓容进行了扩建,现已形成储存原粮500吨、日产200吨面粉的生产能力,成为周口市面粉加工行业的老大。普生公司分三期投资1500万元,建设集养殖、加工和旅游观赏为一体的“普生公司郸城虎岗鹅业养殖基地”。    全乡尾毛加工户已发展到1300多户,珠编工艺品编织50多家,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增加农民收入400多万元。    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2000多人,务工收入1300多万元。    该乡的常营行政村先后被评为郸城县优秀党支部,2006年村文化大院被评为“周口市先进基层文化大院,2005年底该村被郸城县委、县政府命名为郸城县第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做法曾在中央电视台7频道报道,06年被省司法厅、民政厅授予民主法制示范村,被省建设厅授予中州新村,07年被市委授予五好村党支部,07年度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镇等光荣称号。  

汲水乡

   汲水乡在郸城县东北部,东临张完乡,西靠虎岗乡,南面宁平镇,北接鹿邑县观堂乡,总人口6.6万人,辖27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271个村民组,耕地面积84600亩,总面积81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人口3263人,城镇面积2.1平方公里。    该乡8.46万亩耕地,小辣椒面积2万亩,棉花面积1.6万亩,烟叶0.5万亩,药材0.3万亩,瓜菜0.5万亩,玉米3万亩,大豆0.5万亩,其它0.06万亩。有大型养殖场12个,养殖专业村10个,年出栏生猪18000头,养鸡15万只,养獭兔3万只,养羊2万头。    汲水乡企业总产值51344万元,税金410万元,利润6618万元,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家,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5家,大、中、小型企业共89家。    全乡27个行政村全部通柏油路,135个自然村通柏油路达80%。   

张完集乡

  郸城县辖乡。1958年建水箭公社,1962年更名张完集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5.5万。漯(河)双(沟)公路过境。辖王营、前姜庄、中王庄、西李庄、张完集、小张庄、张湾、东王庄、邵庄、黄庄、大周庄、李英寨、李小集、棉集、王小庙、东刘寨、程路口、付庄、赵楼、大张庄、多迷店、铁佛寺、前庙、郭竹园、北李庄、孙庄、赵小楼、刘彦桥、神家庙2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  

丁村乡

  郸城县辖乡。1958年建跃进公社,1965年更名丁村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3公里。面积72.6平方公里,人口5.6万。漯(河)双(沟)公路过境。辖洼吴、从楼、陶店、刘营、李黄楼、高小庙、杨庙、赵李、徐庄、王拱楼、朱楼、大刘、大王庄、付楼、毛庄、毛寨、洪山店、大郭庄、崔堂、张白庄、卢寨、谢庄、王张庄、薛庄、丁村2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钼铁厂、钛铁厂、化工涂料厂等。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烟叶。.  

双楼乡

   双楼乡位于郸城县城东10公里,北与宁平、东与丁村相临,南与秋渠、石槽西与城郊乡接壤。全乡总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耕地6.8万亩,辖17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238个村民组,是一个以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业乡。    双楼乡交通便利。省道207线贯穿南北,郸白公路贯穿东西全境,郸石公路途经庙集开发区,交通十分便利。早在1998年,全乡1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工程,目前,全乡公路网已经形成,通车里程达70公里,自然村80%通了油路。    农业及养殖业基础稳固。在稳固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调优、调强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重点抓好优质大棚无籽西瓜、无苓山药、中药材、棉花和烟叶生产。畜牧业养殖实现了由单一家庭养殖向养殖厂、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格局的转变。目前,全乡初步形成了“中部瓜菜南部棉、西部养殖东部烟”的格局。2005年10月我乡被河南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委员会认证为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    全乡共有规模企业26家。其中,棉纺、面粉加工、机械组装、畜禽养殖已成为双楼乡的支柱产业。以龙联棉纺厂和彩悦美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乡20多家各类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乡养殖场30多个,养殖小区6个,养殖专业村8个。    双楼乡2006年被周口市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街道实现了硬化、美化、亮化、净化的四化标准,新安装路灯40盏,栽植绿化树600余株,绿化临街空闲地2000平方米,建有农资百货市场(光彩大市场)、小商品市场,畜禽交易市场、服装批零市场和具有掩埋条件的垃圾处理场各一个。    全乡建立警务区6个,乡建有治安联防大队,村建有治安巡逻队,家家装有电子警铃,形成了乡、村、组、户四级治安联防网络,实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全覆盖。全乡共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7所,在校学生9500人,医疗卫生、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人民生活富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    辖17个村委会:徐化楼村、孔庄村、徐老家村、张庙村、王楼村、金庙村、杨楼村、申庄村、韩老家村、双楼村、杨张庄村、信寨村、小赵庄村、大赵庄村、张盈楼村、后徐楼村、程庄村。   

秋渠乡

   秋渠乡位于郸城县东南22公里处,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8.1公里,共26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276个村民组,总面积114648亩,其中耕地面积67679亩,农业人口59580人,人均耕地1.0亩,非农业人口11620人。    秋渠乡连接外界的主要交通干道有两条,一条是秋石连接207省道(即X015线),一条是通往双楼乡的杨桥(即Y006线),秋渠乡境内已达到村村通油路。    秋渠乡经济发展,粮食作物/蚕桑/中药材/养殖。    主要特产:香油。  

东风乡

   东风乡位于郸城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乡域面积53.5平方公里,4.9万人,耕地面积5万亩,辖23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东风乡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是一个典型的省际边缘重点农业乡和地区开放的窗口。    全乡1.8万亩“龙王”牌大蒜销住全国36个省、市、区,有着“大蒜之乡”之美誉;“丹诚”牌杏李成功申报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全乡现已发展“丹诚”牌杏李1万亩,其中5千亩优质杏李目前正畅销于广州、杭州、福建等全国22个省市区,东风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杏李第一乡”。全乡现发展三元杂交肉猪、肉牛、波尔山羊、多品种鸡、蛋鸡等11个品种的养殖专业户526个,全乡畜禽饲养总量突破45万只(头)。全乡共有企业46家,全乡年产值超过50万元的企业有32家,其中郸城环宇宠物用品厂年创外汇突破300万美元,是周口市唯一一家乡办出口创汇企业。    全乡“村村通”总里程长达126.5公里,东风乡成为周口市第一批市级文明乡镇之一;坚持以情招商,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坚持以诚信招商,严格依法行政,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项目“阳光工程”,打造内外和谐的招商环境,全乡现已形成以“种、养、加”为主线,工、商、建相互促进并协调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东风乡辖22个村委会:龙王庙村、孙庄村、于楼村、西陈村、大赵庄村、范庄村、大刘村、前刘村、张关庙村、梁庄村、前赵庄村、东于村、董楼村、郑庄村、单楼村、大韩庄村、高庄村、李岗村、赵寨村、大树张村、尹寨村、杨庄村。   

巴集乡

   巴集乡地处郸城县西南部五公里处,西与淮阳相接,辖26个行政村,91个自然村,人口6.7万,耕地面积65714亩,粮食产量5.2万吨,农业总产值20200万元,是农业大乡。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巴集乡从一个落后偏僻的小乡正在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经济发展迅速,特产有红薯及粉条,粉皮加工,主要分布在杨庄、喻庄、田庄等行政村。特色经济:张杰浏庄的塑料大棚,反季节栽植蔬菜,千亩山药培育基地及谭寨行政村200亩优质白葱即将投入发展。   

李楼乡

   李楼乡位于郸城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西与淮阳县接壤,北与鹿邑县毗邻,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66.1平方公里,人口5.9万,7.2万亩耕地,辖25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182个村民组,黑河、李贯河贯穿全境,李楼集为乡党委、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便利,是李楼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乡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蔬菜,粮经比例为1:3,畜牧业发展也相当迅速,已形成4个养猪专业村和8个养鸡专业村,年出栏成品猪在2000 多头左右,养鸡数量突破30000多只,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亿元,实现人均纯收入2782元,乡镇企业发展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全乡已建成3个棉花加工厂,12个面粉厂,14个予制厂,年完成企业总产值1.42亿元,实现利税1亿多元。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健康发展,现有一个李楼中心卫生院,是李楼群众合作医疗医治中心,全乡有三所中学,分别是李楼一中、二中、三中,李楼乡敬老院位于李楼南3里处,是孤寡老人的娱乐中心。   辖25个村委会:李楼村、李庄村、三村、陆油坊村、贺庄村、邓鱼池村、谭园村、丁集村、后王寨村、孔楼村、吴庄村、大郭庄村、砖寺村、张位堂村、袁张桥村、田寨村、孔集村、李大寨村、土赵庄村、徐寨村、大贾庄村、魏张村、大宋村、洼李庄村、李小楼村。  

胡集乡

    胡集乡位于郸城县西北部,距县城8公里。南与城郊乡接壤,西与李楼乡毗邻,北与吴台镇相接,东与虎岗乡为邻。南临漯双公路,郸许铁路横贯境内。共有25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5.38万人,6.5万亩耕地,面积65平方公里。    全乡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小麦面积每年在5.3万亩以上,单产450公斤以上,优良品种单产在500公斤以上;大豆单产200公斤以上。经济作物棉花面积大,品质优,效益高,每年种植4万亩以上。小麦良种繁育品种多,亩产500公斤以上,主要品种有:温麦6号,周麦11、12、13,豫教1号等。每年种植莲藕400亩以上。每年种植菜椒3000亩以上。畜牧业发展方面,以钮河崖、中沟、史桥为中心,建立肉牛生产基地2个,目前饲养量为2000头,年出栏肉牛5000头。以大任庄、王庄、李庄、郭庄、闫楼、三红为中心,建立了生猪生产基地10个,规模饲养量23100头。新增能繁母猪1800头,以大任庄、鲁张、大于、胡集为中心,建立肉鸡、蛋鸡生产基地8个,饲养量14.6万只;以欧庄村为中心,建立奶牛生产基地,饲养量300头。以“公司+农户”为模式,大力培养畜牧业发展销售经济人,努力提高畜牧业效益,引导带动全乡总饲养量达到25.2万头(只)。乡镇企业252户,总产值56750万元,利润5380万元,创税325万元。    全乡共有学校27所,幼儿园2所。卫生院(所)43个,其中镇卫生院1所。    辖25个村委会:胡集村、李庄村、闫楼村、大于庄村、鲁小庄村、钮河涯村、郭庄村、范桥村、晋岗村、大任庄村、小任庄村、后屯村、史桥村、贾集村、王楼村、白楼村、王庄村、武河沟村、鲁张庄村、藕坑村、大史庄村、三红村、郝寺村、鲁里村、中沟村。   


丁村乡特产大全




丁村乡景点大全